“小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备课:初二语文组 执笔: 审核人: 执行日期: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
学习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
学法指导;游记,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青海湖诗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需水量754亿立方米。古称“西海”“羌海”,汉代称“仙海”,北魏更名为“青海”。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颠簸 bǒ 犬吠 fèi 恬静 tián 涟漪 lián yī 逶迤 wēiyí 安谧 mì 牦牛 máo
潸然泪下shān 娓娓动听 wěi 凿开 záo篝火 gōu 虚无缥缈 piāo miǎo 脍炙人口 kuài zhì
2. 解释下列词语。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自读课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以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3)明确目标
(4)学生自学;
(一)自学提示一; 自读课文,用5分钟时间,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1.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2.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3.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观赏湖水
4.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5.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6.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7.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 观赏岛屿
8.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二)自学提示二;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游前,游中和游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各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湖水蓝
梦幻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 环境美 梦一般的景色
传说奇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
(三)自学提示三;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的?用5分钟的时间归纳一下。1.湖水蓝得醉人 2.环境氛围清新幽静3.神奇传说神奇迷人4.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5)拓展延伸;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写一段简单的景点游览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6)总结;文章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青海湖的魅力,它富饶,可爱,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青海湖环境清新幽静,青海湖鸟岛之神奇及鱼类之丰富等方面描绘了青海湖醉人美,这种美是纯自然的,没有被人工破坏的,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抒发了一种感慨;希望拥有现代文明的人珍爱自然,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
(7)课堂反思。我快乐。你快乐吗?(必做)
NO:
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NO.2 课型:新授课
备课:初二语文组 执笔:谷欣欣 审核人: 执行日期:
学习目标:
1.赏析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
2.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优美自然的特点。
3.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培养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赏析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优美自然的特点。
学法指导;青海湖的现状;水位下降;草场植被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渔业资源迅速减少;鸟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2)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2.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比喻)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想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比喻,排比)
(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反问)
(4)我不敢想象,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今天这醉人的青海湖变成一种什么景象。(夸张,比喻)
3.文中有好多好词佳句,自由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例;我认为文中“那湖水的蓝,又蓝得多美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要蓝得深沉”这句话写的非常好!因为它形象地表现出了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表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二.课堂研讨。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明确目标
(4)学生自学;
(一)自学提示一;通读全文,说一说你对题目“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的“梦幻”一词的理解。
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二)自学提示二;梦幻般的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2.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4.据说,到了盛夏季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5.而那湖水的蓝,又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的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明确;①善用叠词是作者语言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生机勃勃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水灵灵”“蓝晶晶”“金灿灿”“红艳艳”等叠词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贴切。②“纯正”“深沉”语言朴素,娴雅又有生机,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三)自学提示三;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用6分钟的时间分析下列句子。
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象,后一句使意思更进一层,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是一位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朴素,娴雅而有生机,韵味无穷。
3.我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
这句话从侧面体现了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眼中青海湖是美的,在司机眼中也是美的醉人的。因为美的让人震撼,他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
(5)拓展延伸;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6)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7)课堂反思。我快乐。你快乐吗?(必做)
艾湘
篇2:《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课前积累】
1. ,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2.知识链接--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扑朔_____迷离 颠簸_____ 深湛_____ 恬_____静
涟_____漪_____ 眸_____子 魅_____力 苍穹_____
伫_____立 哈_____达 篝_____火 逶_____迤_____
安谧_____ 肃穆_____ 牦_____牛 轮廓_____
浩瀚_____ 潸____ _然泪下 地壳_____ 沧_____桑
娓娓_____ 繁衍_____ 气氛_____ 湖畔_____
虚无缥_____缈_____ 脍_____炙_____人口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女,______代________(评价)。
3.解词填空
①涟漪:___________的波纹。 ②逶迤:文中形容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潸然: 的样子。 ④肃穆: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
4.解词连线
油然而生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脍炙人口 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扑朔迷离 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虚无缥缈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毅然决 然 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
世外桃源 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 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 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娓娓动听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二、文题解读
1.标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在“湖”的前面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梦幻”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就如同_________________,使人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2.题目的作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解读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 云……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结束
2.分析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
3.讨论文章的线索。
【课后提高】
1.在文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叠词。(“ABB式”,如“红彤彤”“绿汪汪”的形式。)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①___________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②___________的
油菜花……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 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
白种人的小姑娘那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的眸子。
2.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对于表达作者的感 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1)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 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
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
蓝晶晶的眸子。
(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4)我不敢想象,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
3.从文中找出有关作者浏览顺序的语句,看看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了青海湖的什么景
象 。
4.“不,还是让它自 然而然地生存吧。现代文明固然是 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
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结合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以“梦幻”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现实,
再到梦想未来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现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B.课文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和优美、神奇的鸟岛以及丰富的
鱼类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C.课文在描写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将景物的色彩、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课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语出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语出孟子的《劝学》一文,意思是青是从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蓝更深更蓝。
【课后反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课后提高】
1. ①绿茵茵 ②黄灿灿 ③水灵灵 ④蓝晶晶
2.(1)比喻。用一幅巨大的画卷来比喻青海湖的美,先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
体现了作者对青海湖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排比、比喻。运用排比,将青海湖的蓝的特点--纯净、深湛和温柔恬雅展示给
读者,然后运用比喻,给读者以直观印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青海
湖的蓝的纯净以及鲜活的生命力。
(3)反问。 强调青海的自然风光,如栖息的水鸟和“ 冰鱼”的景色是独特的、优美的。
(4)夸张、比喻。形容开发青海湖旅游资源的狂热以及速度。
3.解析:整体把握全文,能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概括各个段落的中心意思,
提取有效信息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自己所看到的青海湖的景物。
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此时作者还没有到青海湖,但是已经在为青海
湖的景象的呈现提供铺垫了。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 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同时早晨的阳光 已经能够使作者看到青海湖的全貌,着重描述了青海湖的
颜色之美,绿、黄,还有蓝色。
阳光越来越明媚,上午作者所看到的除青海湖外,还有青海湖的鸟岛和岛
屿,以及由此展开的想象,如在这些岛屿上会看到的候鸟栖息和“冰鱼”等
景象。
4.解析:运用反问,要强调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当保留原始的美。
参考答案: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青海湖自然风光的深切热爱,他希望青海湖的美能
够被更多的人所欣赏,但是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青海湖纯自然的美,又怕
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会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作者会希望宁可放弃现代
文明对于青海湖的开发,而保持它的自然风光。
5.D 解析:D项中《劝学》为荀子所做,而不是孟子。
侯晓旭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文章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上、离开。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迷离:眼睛眯起。《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原指分辨不出雌雄。后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倘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眸子móuzi:本指瞳人,泛指眼睛
粗犷:cūguǎng∶粗野,豪放;豪壮
沉湎:chénmiǎn,沉溺,耽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
震慑zhènshè:慑:使害怕。震动得使害怕:震慑敌方。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zhànlán:晴天的蓝色;湖海等的深蓝色.
涟漪lián yī:小波纹。
伫立zhùlì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鄱阳湖pó yáng h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 江西省 北部。
繁衍fányǎn繁殖衍生;逐渐增多繁衍后代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青海湖的?
第一部分:(1~4)高原奇特的梦,是写去青海湖的路上“各种各样的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第二部分:(5~8)梦境的继续,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作者细致地描述青海湖碧绿的草滩、蓝色的湖水及湖水湛蓝明澈的原因。
第三部分:(9--12)梦一般的传说。有关青海湖的神话传说服及其历史变迁的过程。
还写了青海湖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
第四部分:(12--15)追求,而不是沉湎于梦境。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作者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而对青海湖的描写则是先写青海湖的蓝与优美景观,再写各种传说和故事,最后写举世瞩目的青海湖。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结构紧密。
2、文中引用了有关青海湖的神话传说,这对文章主旨表达有何作用?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三个传说,自先是西海龙王的故事,然后是唐代文成公主的故事,接着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青海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青海湖美丽的自然景色增添了人文色彩,更加体现了青海湖引人入胜的美,也为青海湖的美增添了梦幻般的魅力,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
3、试从文中“梦境的继续”和“梦一般的传说”中摘录有关景物描写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气的景象。
②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作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表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③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④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⑤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灿烂,光彩夺目。
四、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①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作者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音乐感。把“起伏着微微涟漪”的湖面比作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非常贴切,不但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湖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的污染,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②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作者被这大自然的静谧给震慑住了,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作者压抑着内心的欣喜;表达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要强烈得多。
③“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4、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五、积累语言:
再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组成2-300字的短文,当堂背诵下来。
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诗一样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2、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 这堂课 令人 真
高老师 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惜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 景物的能力。(难点)
2.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
3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 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品味了周庄“小桥 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情致。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冯君莉,1955年生。当代作家,天津人。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等几十篇文学著作。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颠簸(bǒ) 深湛(z hàn) 恬雅(tián)
眸子(móu) 魅力(mèi) 逶迤(wēi yí)
安谧(mì) 娓娓动听(wěi) 潸然(shān)
篝火(gōu) 脍炙人口(kuài zhì) 肃穆(mù)
3.理解词义。
魅力:特别吸引人的力量。
逶迤:这里形容道路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肃穆:严肃而恭敬。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 生动,使人爱听。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 可爱?
明确:从青海湖的湖水醉人的 蓝色;环境的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鸟岛之神奇及鱼之丰富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的游踪是本文的明线,还有一条情感暗线贯穿了全文,你知道这条情感线索是什么吗?
明确:文章是以“梦幻”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 理十分清晰。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赏顺序。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 色的苍穹一直伸展……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教师总结:作 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二)语言探究
本文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和赞美青海湖,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明确:先用排比的句子,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再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 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感。由此,湖水显得更 为娇美可爱。此外,叠词的运用,也使语言富有了一种音韵美。
2.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明确: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四、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湖水蓝
环境美
传说奇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梦一般的景色
五、课外拓展
新华网西宁11月20日电 随着天气转冷,1700余只大天鹅陆续集结于青海湖栖息越冬,青海湖重现“天鹅湖”奇观。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这里遍布的沼泽、湿地和不冻泉水,每年吸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从新疆和西伯利亚等地迁来越冬,翌年三四月份再迁徙至各繁殖地。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吴永林介绍,最近一次环湖巡查发现,当前栖息于青海湖的大天鹅数量1774只,主要分布在哈达滩、泉湾、尕日湾等河口湿地和湖面水域,而且其种群数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吗?
示例:1700余只大天鹅飞抵青海湖越冬
(2)目前,成群结队的大天鹅还在陆续飞抵青海湖,预测到12月份最高峰期大约有三四千只大天鹅来青海湖越冬。对青海湖的今天,你怎么看?
示例:青海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侯晓旭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5: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
素质思想品质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教学目的
(同教学法要求)
二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 倘徉 涟漪 震慑 伫立 繁衍 眸子 粗犷
2、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五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生乙:我把课文的3、4、5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介绍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第三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方法都可以。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
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表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深湛、温柔、恬静。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D:“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达。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E:我认为这句好。“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这里用衬托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析 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现实。
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析 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介绍“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 倘徉 朝前一倾 眸子
2、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 这堂课 令人 真
高老师 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吴愈
篇6:《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导学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 ,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特点。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和柔美的意境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
基础积累
1 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当代作家,天津人,1955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在广东广播电视厅工作。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其作品《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被选入《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著名作有: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柴达木情思》 等等2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中分布五个岛屿:鸟岛,海心山,三块石,砂岛,海西山。青海湖位于青海湖盆地的最低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山平原之间。
一 、预习反馈
1、读准字音
颠簸( ) 深湛( ) 恬( )静 涟漪( ) 逶迤( )
伫( )立 潸( )然 篝( )火 浩瀚( )
2、解释词义
恬雅: 肃穆:
逶迤: 潸然:
娓娓动听:
得天独厚:
虚无缥缈:
脍炙人口:
扑朔迷离:
二、自学讨论
1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贯串全文,自始自终紧扣________二字描写青海湖醉人的美景。
2以“梦”为线索,文章结构也可分为“进入梦境”(入梦);梦境之中(梦中):梦醒之后(梦后)。你能准确地划分出三部分吗?
3、“梦幻般的湖”即有梦幻般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青海湖的美的?
4、结构梳理
三、交流提升
1读者都感觉本文的首尾两段很有特色,很值得玩味,你的感觉如何呢?
2、青海湖的名字与其纯正深沉的蓝有何关系呢?
3、文章的第二部分浓墨重彩地描写青海湖的景色美,为何在后部分加上肃穆站立的司机和草原悠然漫步的牦牛呢?
4、美丽的神话传说对描写青海湖之美有何作用?
四、梳理巩固
五、拓展延伸
品味完了美的语言,请用你的慧眼来发现美,欣赏美,并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它。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请你以校园秋色为描写对象,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观赏顺序,用几句话进行描写。
篇7: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导语 :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篇8: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网友来稿)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网友来稿)
funloves教学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3、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青一片碧绿一幅
海草滩美连绵起伏褐色巨大
湖一条银色画卷
水鸟美世外桃源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收集资料
交流欣赏
(本文是略读课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