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的思考

时间:2022-12-17 04:15:52 作者:Rust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us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教育投入的思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教育投入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育投入的思考

关于教育投入的思考

关于教育投入的思考 2006-03-11 06:15:32

看了以下报道的思考

政协委员沈士团连续9年为实现教育投入目标呼喊

沈士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直到1月退休)他当了9年的政协委员,呼唤了9年4%(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沈士团第一次参加政协会,就当着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面说:“政府说话不算话。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可这个比例却在‘八五’期间严重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眼看着本世纪末就要到了,没达到这个目标是谁的.责任?”

李岚清当场表示: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

沈士团年年在说4%,其他的代表委员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结果,“九五”期间这个比例缓慢爬坡,到年底爬到2.87%,每年增长不到0.1个百分点。虽然情况有所好转,可没有达到4%。

沈士团急了。“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九五’初期的1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可4%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实现。我还要说。”

今年两会,沈士团的提案还是与4%有关。“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逐步实现”4%的目标。“没有时间表,这个‘逐步’是什么时候啊?要尽快实现啊!”

我的思考: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到“十五”期末,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如今到了,正在讨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逐步实现”4%的目标。也就是说实现目标的日期要推到以后。

关于在20实现目标的困难,李岚清表示:“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我们不知他的难处在哪里?

那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也提不出实现目标的日期。温总理你的难处有在哪里?

在老朽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难,只不过让我们把夺取奥运金牌的指标降下一点,把登月的日期推后几年。

不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还真难,因为谁能说服我们的决策人和我们爱虚荣的中国人呢?

篇2:遏制教育投入指标下滑的若干思考

遏制教育投入指标下滑的若干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几年下滑。1991年为2、85%,1992年为2、73%,1993年和1994年均为2、52%,1995年为2、46%,1996年为2、44%。《教育法》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而此比例由1994年的16、07%下降到1995年的16、05%。199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24个百分点,有16个盛自治区没做到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这种局面势必直接影响本世纪末达到4%目标的实现。由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地影响了日常教育的维持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增长。那么是地方财政真的没钱?还是4%的目标定得过高?1997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造成投入不足、指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认识的不到位。有代表举例说,在某些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地区,却将数亿元投到沿海开发区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毫无效益可言的;有的地方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去上经济项目,盖楼堂馆所,买高级轿车,而一提到办教育就没钱了。至于4%的教育投入指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有关资料看,1991年该比例世界平均为5、1%,发展中国家为4、1%。按照《纲要》规定,到2000年按1995年价格计算,我国教育经费需要3900多亿,而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万亿,4%就是3200亿,与预计的需要尚有相当距离。所以目前《纲要》所定的4%并不是高限指标,而是世纪末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为遏制教育投入指标的继续下滑,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指标的认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国家在保障教育投入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各地财政在依法保障和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主渠道方面也作了相当的努力,但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教育投入水平低,特别是在保障教育投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认为,至今还有不少政府领导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抓教育”的思想。因此,解决投入不足的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和对教育投入指标的认识是当前扭转教育投入指标下滑的关键所在。要努力使各级政府领导认识到:

第一,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我国目前的教育投入水平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距离,国家确定的教育投入指标并不是高水平指标,而是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

第三,各地政府有责任依法确保教育投入指标的到位与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要尽可能地向义务教育、师范教育和贫困地区教育倾斜,确保教育的顺利发展。

二、国家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目标分解《纲要》所提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指标应是全国教育投入的总指标,而非各级行政区域要达到的教育投入指标。由于我国盛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当大,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自然也很悬殊,如果按各盛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实现这个4%的指标来组织落实,有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市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数较小,其4%根

[1] [2] [3]

篇3:再谈教育投入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经济总量持续高增,但教育投入比重却每况愈下。近五年教育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起伏伏,始终没超过百分之三的大关,而在八十年代,中国对教育投入曾一度达到百分之三点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教授用了二十分钟向参加全国人大北京团的代表们算了一笔教育帐: “一九九三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二0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百分之四。以此计算,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央和地方政府至少对教育少投入了七千亿元(人民币)。”。

我认为,我们还应该算一笔由于过去五年里政府对育费的“釜底抽薪”所造成的损失帐:我们有多少贫困的学龄儿童上不了学?有多少乡村教师陷入贫困?我国农民和民工年轻一代的文化水平会降低多少?由此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会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

对本届政府关于增加教育投入、落实义务教育的承诺,纪宝成表示赞许。他说,要实现到二0一0年教育投入占GDP百分之四的`目标,政府就必须从现在起每年至少要多掏一千个亿。

然而,据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韩乔) 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6日表示,中国将在五年内对饥渴的农村教育投入2182亿元,使农村学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消除横亘在城乡间的“教育鸿沟”。

大家想想,过去五年对教育少投入了七千亿元,在今后五年里对饥渴的农村教育只投入2182亿元,就能消除横亘在城乡间的“教育鸿沟”吗?

我大胆地设想:如果我们在过去十年在竞技体育方面和登月工程方面的投入略为减少一点,我们损失的只是少一些金牌,在世界上的排名少几位,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我们排不上前三,我们的“神五”晚上天几年,我们登上月球的时间再晚几年。可是我们得到的可就是全民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改善,贫富差距的缩小,国家更加和谐,国家的发展潜力更大。

亲爱的专家和众博友,你们有何见解,欢迎交流。

特别希望人大代表倾听我的想法。

篇4: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策略思考

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策略思考

Abstract: While teachers#39; educ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en increased during recent year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roportion it takes in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still low, especially in inservice teachers#39; education.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e shortage of total amount of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 other is the longterm lack of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eachers#39; education. Since Jiangsu is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Provinc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 sh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llsca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funding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thus further intensify inservice teachers#39; training,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teachers#39;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ree normal educationa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为教育发展培养师资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实施“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强省”的战略,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重点从关注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并将提升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强调以优质的师资带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教师教育发展涉及经费投入、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仅从江苏省教师教育的经费状况切入,重点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苏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师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而江苏省则为1.98%、1.88%、1.98%、1.84%;1999―,全国与江苏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平均为22.69%、16.72%,而同期全国、江苏省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6.37%、21.71%。①这组数据表明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教育事业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全省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投入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减少

2003―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增长较快,年增长率分别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个亿,且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逐年下降。20、20的教师教育投入与上一年相比较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5.55%、-7.23%。尽管20的比上一年增长了4.41%,但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与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教师培训经费占人员经费比例过小

在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过了56%,人员经费所占比例始终较高,其次是公用经费,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费,占12%左右(表2)。

虽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几乎每年都超过56%,但其中的教师培训经费却少之又少,2003和占人员费的0.04%,200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苏省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不够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师教育经费中,用于师范生培养的比例高达93%以上,相应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最高不到7%(表4),两者比例差距悬殊,这说明江苏省有限的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使用不够合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从绝对量来看,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江苏省共有专任教师565.46万人,当年的教师培训经费只有6 000万元,每一位教师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培养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同期的教师培训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明显增大,2007年达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总量短缺

在我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被充分认识到,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实际投入不够。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距离4%的目标甚远。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社会对各级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将重点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上,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基建、保障教师工资等方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费分配方面暂时无法兼顾教师的发展,教师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师教育重视不够

在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兴衰,收费与免费政策几经更迭,其间,由于没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师范教育经费常年短缺。经费投入对师范教育质量和规模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师资的供给又对整个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被当作“教书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界都将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被忽视了。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成为教育机构新的关注领域,“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另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技能终身受用,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展现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情感的过程。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认识到备受重视,再到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江苏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需要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成本分担和投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管,从政策、法律、经济等层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江苏省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增长,为各项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全部的教师教育费用还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拓宽筹资渠道。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

(二)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已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就读师范,但仅凭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对教师的庞大需求。况且,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生活习惯、选择机会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省属的、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扎根农村中小学的人数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更多。这对于补充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应摆在优先地位。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确保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2006年全省GDP为21 548亿元,2007年达到25 560亿元,增长率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约有学生82 006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费一般为4 600元,住宿费约为1 000元/年,生活费约为400元/月,全省共计需要约30亿元,仅占全省GDP的0.12%。

江苏省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免费师范教育法制化建设先行。不仅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规程,而且还应该加强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江苏省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确立师范教育的地位,给予师范教育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要做好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预算与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应对全省资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地方应投入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3)逐步扩大免费的内容范围。江苏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先从本、专科层次开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层次。江苏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这类学校、到基层任教。根据教育部规划,到,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1%左右。可见,培养高学历教师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然的。江苏省应支持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免费教师教育。

(4)健全免费师范生约束机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学生毕业后不履行义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约束机制。应该在入学前让学生签订到基层和农村从教的就业协议,明确今后的权利和义务;任教服务年限的确定应该兼顾师范生个人的前途和服务任教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基本宗旨是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教师获得了基本的学历和教育理论,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更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江苏省近年来也在逐渐增加在职教师培训投入,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苏省的教师培训费用分担,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为辅。虽然教师个人承担较少的比例,这对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坚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苏省政府支持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满足广大教师对学历提升、增强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改进:采取多样化的形式[3],如脱产与半脱产的中长期、研修班、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形式;由省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一体化、系列化的培训内容,使之与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降低在职教育中对教师收取的费用直至免费。

(四)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在民主与法制社会,要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虽然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在经费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4]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将在职培训法制化;将进修与加薪、晋职相挂钩;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等。

篇5:青岛教育:大投入推动大发展

青岛教育:大投入推动大发展

中国教育报     2002-11-14     记者 孙军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发展教育,政府教育投入逐年大幅提高。如今,该市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青岛市第39中学日前迎来建校50年校庆。一位毕业整整、旅居美国的校友,回到母校看到学校的变化,流出了热泪。教学楼装修一新,教室内可调升降课桌椅、投影屏幕、29英寸彩电等一应俱全;原来的黄泥土掺沙子垫成的操场变成了被绿树、草坪环抱着的标准塑胶运动场……这一切,令人吃惊。

现在,在青岛市,像这样的学校比比皆是。近年,随着青岛市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大幅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教育大发展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几个数字:“八五”期间,青岛市教育投入42.74亿元,“九五”这一数字变为114.15亿元,5年净增71.41亿元,增长了近2倍。

教育经费的大幅度增加,带来了教育的大发展。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呈现良好局面,义务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巩固提高,特殊教育与义务教育同步发展,中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保持协调发展,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3%,小学和初中普及率分别为99.99%和99.98%,全市城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为85%以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6%,已经构成了各类各级教育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满足了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中小学校舍改造--旧貌换新颜

“九五”以来,青岛市投资5.18亿元,为直属中学建设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合计建筑面积314452平方米。其中投资1.86亿元在市区东部高科园新建一所占地265亩,校舍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的高标准高中学校---青岛二中;合并原属职能部门管理的5所中等专业学校,新建青岛高级职业学校,投资额1.4亿元,占地230亩,校舍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以来,全市农村共筹措资金近5亿元,撤并初中、小学1123所,新建、扩建中小学878所,市区和市郊2/3中小学达到标准化,到2005年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可拥有基本均衡的就学条件。

“九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新建、扩建400米田径场40个、300米以上田径场293个,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98.12%。

青岛市中小学“取暖工程”牵动着千家万户,为完成这一“民心工程”,青岛市政府从开始,连续3年共投资9000万元,安装燃油锅炉近200台,采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从此,青岛市市区194所中小学校约20万名中小学生告别了用小煤炉取暖的历史。学生、教师和家长深情地称赞:党和政府送温暖,师生冬季无严寒。

红瓦绿树相辉映--学校像花园

自19到,青岛市教育局在直属学校开展创建“花园式学校”活动,3年共投入资金3800万元用于学校美化绿化建设。

经过3年努力,青岛市各学校的校园绿化档次、道路硬化标准、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的内部、外部环境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现在校园绿树成阴、四季鲜花飘香,红瓦楼房与绿树交相辉映,到处呈现出温馨美丽的景色。学校在创建活动中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在优美的校园、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净化心灵,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青岛市已经决定,从20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花园式学校”活动,为进一步提高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形象,为奥运会青岛赛场营造美丽环境作贡献。

教育装备现代化--人机比达17.2∶1

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已成为青岛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青岛市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1999年以来,全市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等方面的投入达1.5亿元。虽然1986年计算机才开始进入青岛市中小学,但是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的增长可谓直线上升,现在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7万台,平均17.2名学生就拥有1台计算机。

近几年,青岛市教育局每年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都在数千万元以上,每年都有数千台计算机进入中小学。目前,青岛市有半数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计算机教育,上网对中小学生来说,也不再神秘。青岛市还启动中考改革,把计算机成绩计入中考总分,这意味着初中毕业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

电子备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如今已成为教师的寻常之事,20青岛市教育局投资2000万元为市区普通中学添置教师计算机、电子备课系统和课件制作中心,使得差不多每两位教师就拥有1台计算机,多年的教案变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计算机代替粉笔、投影画面代替黑板书写成为课堂教学新组合。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引入,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校际间资源共享、网上集体备课、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变成现实。

篇6:构建林业多元投入机制的思考

构建林业多元投入机制的思考

林业既是以森林资源为经营对象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是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使命的重要公益事业.政府必须从构筑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支持.但林业的多功能性要求必须依靠社会的多元投入来办林业,并且单靠国家财力已经很难满足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我们从河北省林业发展的.实践出发,探索林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加快社会办林业的进程,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张晓光 许月明 孟庆娜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刊 名:林业财务与会计 英文刊名:FORESTRY FINANCE & ACCOUNTING 年,卷(期):2005 “”(12) 分类号:F316 关键词: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安全生产投入

拟投入车辆承诺书

发展山区教育的思考

小学教育随笔换位思考

对教育定义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爱已教育的思考和尝试

数学思维与数学教育的思考

教育投入的思考(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育投入的思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