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cadumod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的投入到习作中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的投入到习作中去,欢迎参阅。
篇1: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的投入到习作中去
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的投入到习作中去
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提出写作的要点-向学生介绍一些作文的技巧(如写作手法等,有时还会向学生提供与该次作文题目相关的优秀范文)-学生自己作文-教师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品”,这是当前流行于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模式。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各类型的优秀作文,并做好摘录、积累等。从形式上看来,这种流行的作文教学模式似乎也尽到了作文教学的“责任”。但是,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素材”和“写作技巧”,目的在于“作品展示”,即是以“结果”来探究“过程”的作文教学模式。那么,这样进行作文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吗?当然不能。下面,笔者拟对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地投入到习作中去略陈己见,敬请行家斧正。
一、要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 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使上述活动能顺利地交互进行的关键因素是写作的认知策略。
二、要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写、乐写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学习写作或没有什么写作“天赋”,并在写作中屡遭失败的学生,他们的确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故此,教师要想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如我教三年级学生第一次习作,并没有急着把写作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搜集了一些本校学生在报刊或作文选上发表了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了。别的同学行,他们也行,这样先给他们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我还注意营造激发写作兴趣的氛围。班里有几位学生与外校同年级的学生交了笔友,当第一次收到笔友的来信时,我发现他们几位非常高兴,不停地跟同桌分享着快乐,其他同学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他们。这时,我抓住时机问:你收到笔友的来信心情怎么样?你在等信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如果你这次没有收到信,你有什么感想?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经过短暂的思考,全班活跃起来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写一个片段。学生纷纷拿起笔,把自己的真实体会写了下来。通过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然后再逐步讲授有关写作的知识,循循善诱,学生就想写、乐写了。
三、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会写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往往教师布置下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了僵局。这时,必须得想方设法融化“冰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向学生布置各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写作练习。如在一次写“第一次___”的写作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没能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没能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文写得空洞、不真实。于是,我就有意识地结合劳动课中的《钉纽扣》一课的教学,给学生创设作文情景。我先指导学生搞清楚钉纽扣分穿针、引线、打结三步进行,然后组织学生分步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表演同学的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并且要求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一下,全班同学都盯住表演的同学,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紧接着,我请学生将观察到的动作、表情用准确的词语,按顺序写下来。经整理,学生写出了“拿、抿、捻、捏、盯、颤、插、拉、剪、涨红、睁大、紧皱、舒展”等词语。这时我趁热打铁,要求每位学生学习表演的同学再自己学钉纽扣,这样便加深了他们的体会。在每个人都有了亲身经历的时候,我再一次布置了《第一次钉纽扣》的习作。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笔,一气呵成地把钉纽扣的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这样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使学生能写出文章,而且还使学生的.写作认知策略水平得到提高,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了。
由于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校内外特定地点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与,进行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为目的的系列作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高度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并逐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积极地去体验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并分类进行积累。这样,作文时就有素材可写、会写了。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感情,让学生创造性地写
前面所讲的那种小学作文教学中流行的模式,往往会造成一种不良的“文风”,即学生会套用教师提供的“首尾呼应”“开门见山”“篇末点题”等固定格式,甚至所写的内容也是教师所举的例子,并不是言自己之想言,写自己之想写。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认识策略水平,协助学生解决“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基础上,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自己心中的“真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在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要注意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的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2篇2: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的投入到习作中去
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的投入到习作中去
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提出写作的要点-向学生介绍一些作文的技巧(如写作手法等,有时还会向学生提供与该次作文题目相关的优秀范文)-学生自己作文-教师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品”,这是当前流行于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模式。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各类型的优秀作文,并做好摘录、积累等。从形式上看来,这种流行的作文教学模式似乎也尽到了作文教学的“责任”。但是,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素材”和“写作技巧”,目的在于“作品展示”,即是以“结果”来探究“过程”的作文教学模式。那么,这样进行作文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吗?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吗?当然不能。下面,笔者拟对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地投入到习作中去略陈己见,敬请行家斧正。
一、要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使上述活动能顺利地交互进行的关键因素是写作的认知策略。
二、要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写、乐写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1] [2] [3] &n
[1] [2]
篇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这是我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节课,我满怀信心地走向了教室,走向了完全陌生的学生。
对于《新课标》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了,自认为对《新课标》的理解不算肤浅,而这节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的,先是用录音机给学生放一首与友谊有关的英文歌曲,使互相相当陌生的学生立即进入渴望得到友谊的氛围,从而踊跃地进行自我介绍。这是分组进行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说的机会,然后由小组长作总结汇报,以此让口语较好的同学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接着向全体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Do you need good friends ? Why? ”再接着问,“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s? ”由此引入Warming up要求做的调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而且,我还设计了一个得分表格,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一个答案更好,使学生对自己是否擅长交友做出评价。甚至本节课要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认真考虑过了,务求让学生听得明白,而且层层深入,自然过渡,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解决如何交友和保持友谊等问题,以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然而,事实并非如我想象中的那样完美。
先是学生听完那首歌后,并非如我所预期的那样立刻被友谊的氛围所感染,而是没什么反响,这令我大失所望。后来我向学生了解为何会这样,学生说对这首歌非常陌生,而且也不欢它的旋律。这令我明白到若不多花时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而在后面的讨论环节,情况更令我失望:这是五道让学生做出选择的题目,因为考虑到其中只有7个生词,于是我让学生尝试结合语境猜猜这些生词的意义,可学生听后很不满意,认为这么单词多没学过,很难猜,于是我引导学生去猜,花了不少的劲总算弄好了。可到了讨论的时候,我听到的并不是学生说自己选择哪一个答案和原因,而是纷纷用中文互相问单词的意思。了解一下才知道当中的许多学过且较简单的单词学生都己遗忘。待到弄清单词的意义,真正讨论的时间己不多,因此只讨论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下面的环节当然就无法实施。
这第一节课的失败源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不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也因为这一节课的失败,令我深刻认识到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我经常抽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每堂课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对于每一篇精读课文,我都先让学生预习,写上自己的问题,然后针对多数存在的问题,设计生动的讲解,使每一堂课更具有针对性。又如,课文的听力理解对这一帮基础不很好的同学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将原来的问答题设计成判断正误或选择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慢慢地提高难度。而对于Talking 的话题,我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他们认为有话可说的内容,使每次的口语操练更具实效性。这样,因为注重沟通,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篇4:如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如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一 、激发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教学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应当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而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使最容易被忽略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知道,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给学生人人平等参与机会,发挥其小主人作用。在教学中,(1)多一些师生之间和谐活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诸如对话、问答、互动、交流等多边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独角戏为群英会,变单调为丰富,变枯燥为愉悦;(2)、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3)、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创新,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只有唤醒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参与,勇于创新。只有师生双方合作,建立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想、敢说、敢质疑、,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课堂训练多样化,让学生善于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才能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为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分兴趣小组、小博士课堂等不同形式进行。在练习题设计上要讲求实效,讲求梯度,讲求形式,基本练习题的设计,即是对课堂新知识的巩固,也能使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探索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满足了一些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之进步与提高。
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乐学是学会的前提。学习数学,靠什么去吸引学生。我始终认为,那种外在的形式需要,“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要!孩子们需要赞美他们,需要赏识他们。但是语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用语文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语文的心脏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语文的心脏!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孩子们的智慧。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关注过程方法,就是要关注一个个问题的出现。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
[1] [2]
篇5: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 夏(学生习作)
★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 安全生产投入
如何使学生自觉、尽情的投入到习作中去(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