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少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伦理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伦理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伦理思考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伦理思考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一方面带来物质资料的空前丰富,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人类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赋予科学技术以人文关怀.社会各界都在致力于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之链.
作 者:李霞玲 李诗和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64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 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年,卷(期):2004 “”(7) 分类号:B82 关键词: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伦理价值篇2: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融合论文
浅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融合论文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1959年,英国著名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妨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
科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大致可划分为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基本层次。物质文化是指科学文化的物质,主要是科学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其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科学的规范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服务中介,包括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法律规范和科学的政治、组织规范。科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它关注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强烈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征。人文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侧重于人类生存意义、方式与价值的关怀与维护;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及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研究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实质是真与善的交融。李政道博士曾深刻指出二者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和普遍性。科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但是科学文化本身并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造福于人类和社会,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造福于人类和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文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导向,科学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基础,两种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融合性。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依据及时代意义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的脚步不断前进,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相互交织,彼此促进。我们既可以找到两种文化融合的依据,也可以看到其时代意义。
(一)两种文化融合的依据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离开了联系便没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是二者存在联系最有力的理论依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产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全球化大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的不仅仅是国内外的合作与共进,对于国内社会来说,更是各个领域和各种文化的交融互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都不可孤立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其次,在历史层面,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曾实现了黄金般的联姻。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被神学禁锢的思想,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既为科学也为人文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许多科学、文学巨匠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爱因斯坦曾说过:“马赫曾经以其历史的、批判的著作,对我们这一代自然科学家起过巨大的影响”正是在马赫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他创立了相对论。牛顿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著名画家达?芬奇,同时也是一位以医学和生物学著称的科学家。这些例子证明当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之深。
再次,在现实层面,越来越需要各种力量链接交错发挥合力来更好的推动整个人类和谐发展,就两种文化而言,它们是彼此需要和相互渗透的。第一,两种文化彼此需要。人文文化需要科学文化,为了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必须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人文文化中,以增加人文知识的确实性和实在感。同时,科学文化也需要人文文化。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科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文关怀,科学要被赋予道德力量才能保证科学的善。现代社会的发展,遭遇了一系列综合性问题如生态、环境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密切结合,相互协作,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第二,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科学文化向人文文化的渗透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文化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人文文化向科学文化的渗透表现为: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越来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类的利弊功过,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科技的又一次强劲的飞跃,与此同时也会引发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在现代医学中,不仅从生理上分析人体的病状,而且从心理上寻找病因,在治疗手段上综合运用科学手段和人文手段。
(二)两种文化融合的时代意义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看,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了某种和谐统一。对世界的认识及其成就,不仅从科学出发,判别其对错,更要看其能否符合人的“需要”使得现在社会发展曰益走向“真理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这是两种文化融合在理论上最为深刻的意义。从实践上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随着“全球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表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发展,不仅要依赖物质基础还要注意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追求。因此,两种文化的融合可以使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同时,热切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传承人文文化,营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向富裕、文明、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
三、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的措施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手段。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道路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科学的负面影响也层出不穷,使人类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同样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彼此间存在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的互补及其相互整合显得更加必要。所以,如何促使两种文化融合,对于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两种文化的互补作用,以及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更新观念,认清两种文化的交融点
要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首先就应该从更新观念入手,努力改变人们或者只重视科学文化,或者只重视人文文化的偏激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使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进一步沟通。试想,如果作为科学文化主体的自然科学家和作为人文文化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交流,从何谈起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研究两种文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两种文化的融合起着前导性作用,只有通过加强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倡自然科学家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家应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打好基础,共同促进两种文化的进_步融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两者融合的契合点
科学文化的弘扬恢复了理性,人文文化的倡导树立了人的尊严,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要形成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学文化,并以人文文化来引导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就在于两者都是富含人性的。显而易见,人文文化因其关注人、重视人的价值而被认为富含人性。科学文化作为一种一种人的活动,终究是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此,我们也能清晰地体察到科学技术的人性因素及其价值意蕴。进一步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不仅在于两者都富含人性,也在于它们对人性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贡献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都有各自的贡献,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两者统一和融合的目的就在于达成人性的完满实现。
总体而言,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临和处理两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需要人文文化的导引,后者需要科学文化的支撑。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同推动下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把坚持以人为本当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正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建设人文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也是建设科学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
(三)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沟通,有效夯实两种文化的基础点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良好的公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当然,提高公民素质最重要的就是从教育抓起,尤其是学校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努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现代科学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化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之中;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课题。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兼顾学习。科学教人如何做事,人文教人如何做人,这样才使得学校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德才兼备人才。
篇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冲突根源探析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冲突根源探析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这种文化分裂是随着理性的'突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科学的分化、学科门类的独立、教育的过份专门化及社会定型化而出现的.
作 者:宋成剑 作者单位:天津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G09 关键词: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理性 文艺复兴 科学革命篇4: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性区别及统一的可能性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性区别及统一的可能性
“人文文化”应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种种无根据地扩充人文精神意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性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必须立足于它们对人性的完满实现所能做的`贡献,进而通过哲学的平台实现两者的融通,从而最终在人性上实现两者的统一.
作 者:刘玲 LIU Ling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62 刊 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11(5) 分类号:G04 关键词:科学文化 人文 哲学篇5: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和人文诸多学科综合化的时代新潮.学科的融合强烈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同时具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作 者:谭蕾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15) 分类号:G40 关键词: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融合篇6: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两种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两种文化从分裂走向融合的过程正是人的`发展从片面走向全面的历史过程.
作 者:温泉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6) 分类号:G0 关键词:两种文化 融合 人的全面发展篇7: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康海军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和分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中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的遮蔽和遗忘。因而,艺术教育的复兴和回归促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和融合,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篇8: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一、艺术教育的式微
在古希腊,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与艺术之神,因而,缪斯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通称,它强调智育和美育二者协调、全面发展。文艺复兴巨匠意大利的达,芬奇在当时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其科学性和艺术性至今仍为设计界奉为典范;由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等多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最重要代表;拉菲尔吸收佛罗伦萨画派与威尼斯画派的长处,形成独有的优美秀雅风格,在透视学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些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的产物,更应归功于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艺术素质和启发人的创造性才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使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达到了有机结合,满足了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和境界,从而更好地促使科学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得到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崭新高峰的重要原因。因而,所谓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培养人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人才在超越中实现了自己”。所以,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人文教育正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彰显和实现自己的。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艺术产生了深入的分化;特别是受19世纪以来科技至上价值观的影响,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日趋分裂,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以科学为文化依托的科学教育为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工业化急需的人才,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增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满足了人类的现实需求,因而倍受推崇和膜拜;而艺术及艺术教育难以满足这种显性的功利追求,因此倍受冷落,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科学教育的地位受到强化的同时而艺术教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这就必然导致科技与艺术相分离、真善美相分离,功利与价值相分离,使人类失去了终极价值目标和人文关怀,从而迷失了精神家园,“艺术的精神功绩没有了分量,艺术失去了任何鼓舞的力量,在这个时代的喧嚣市场上,艺术正在消失”。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被遮蔽和遗忘,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场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从教育的历史渊源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血肉相连的,他们同根共源,两者共同脱胎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古代,孔夫子提倡“君子不器”,并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全面课程。在古希腊,为了培养德行高尚、思想缜密、能言善辩的所谓的“自由人”,逐步形成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的教学内容。在中世纪的欧洲,文、法、神、医是大学中普遍开设的四科;到了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为代表的大师们,既具有高超的人文修养,又具有高度的科学修养,这些充分体现在他们不朽的艺术作品中对数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规律的遵循。从大致上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中世纪、直到十八世纪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始终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绝对优势。或者说,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文理兼备的教育”。
随着工业革命和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伴随这种成功的是技术工业的兴起和工业化进程中对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被看作是为技术工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科学教育的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特点恰好极大地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因而其成为各个西方国家教育主旋律的局面,就初见端倪。同时,科学教育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增强人类征服自然方面的巨大力量,使它日益被人类所强化甚至崇拜,致使科学教育在各国特别是在各个大学中急剧发展起来;后来,随着科学教育在促进工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客观上促使了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取代人文教育并占据统治地位,最终导致了它与人文教育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这样,人文教育在科技的竭力推崇下意外地旁落了,无论人文教育家们怎样抵制和抗争,科学教育终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压倒,甚至被忽视,进而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场、人文性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艺术教育对中国特色人文教育的重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教育现象而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提出了“礼教”、“乐教”,就是艺术教育的概念,并初步建立了一个艺术教育的思想体系,在《礼教》中明确提出了“温柔敦厚,广博易良,明人伦,成教化”等一系列艺术教育观念,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提供了思路,所以要重建人文教育,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恢复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性教育,使科学教育在追求真理,改造世界从而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兼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特征,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的完美性格的非功利性功能。
当前我国,科技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各个大学的重视;而艺术教育无法取得明显的现实效益则日益受到排斥和冷落,具体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人文艺术学科,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么被停止,要么被限制招生,要么改变专业方向,使其向应用学科、理工学科等与现实物质利益联系紧密的学科转型;“在大学,深受学生们欢迎的是一些与将来就业有密切关系的'电子、工商管理、财会、外语、法律、医学等‘热门,专业,至于一些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哲学、文学等则成为‘冷门’专业。‘艺术’专业尽管受欢迎,但是人们重视的也不是其人文教育价值,而是其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现代化大众文化产品专业价值”。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正迅速增长,“重理轻文”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人类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精神养料和人生信念的追求,这就不能没有人文,不能没有艺术。因而,必须重视艺术教育,正如美国将“艺术”课程列为国家的“核心”课程的重视程度那样,来深化对加强我国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那么,针对中国现状来说,在具体教育实践操作中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重新找回失落的艺术教育。
在宏观层面上,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学学科机制。艺术教育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科群中的新兴学科,是艺术学与教育学相互渗透的形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艺术教育这一特殊形态的教育现象。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学,就必须进一步梳理中国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化对中国建立艺术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厘定艺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有系统的、科学的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成为可能和现实。
在微观层面上,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特别是课程改革政策应侧重于加强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对艺术教育的实情有相应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应大致确定,具有一定的标准和现实可操作性;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把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列入教学计划,修正其“边缘”的尴尬局面,确定具体的考核方式,并可适当地计入学分。大力引进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并从职称、报酬和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保证,注重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门学科的有机衔接,系统地编写一系列艺术性与适用性都较强的教材;同时应重视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等等。
因而,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的滥觞这一根本特征,树立艺术教育的根基地位,彰显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和情感审美意义,使艺术教育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实现复兴和回归,重振人文教育的雄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真、善、美三位一体化的真正教育目标,正如岸根卓郎所说:“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放射独特光芒的创造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文化融合与翻译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伦理思考(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