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试题

时间:2023-03-04 03:44:17 作者:LXnacissus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Xnacissu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中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试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中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试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中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试题

高中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试题

A组――知能训练

1.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容量瓶必须是( )

A.干燥的 B.瓶塞不漏水的

C.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过的 D.以上三项均需要求的

解析: A中,若原来有蒸馏水不影响;C项中若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容量瓶,则最后所配制的浓度必大于所要配的浓度。D显然错。

答案: B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1的Ba(NO3)2溶液正确的说法是( )

A.2 L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总数为0.8NA

B.500 mL溶液中NO-3浓度为0.2 molL-1

C.500 mL溶液中Ba2+浓度为0.4 molL-1

D.500 mL溶液中含NO-3总数为0.2NA

解析: A项中阴、阳离子总数应为2 L×0.2 molL-1×3×NAmol-1=1.2NA;B项中c(NO-3)=0.2 molL-1×2=0.4 molL-1;C项中c(Ba2+)=0.2 molL-1。

答案: D

3.(201011柳州高一检测)将5 molL-1的Mg(NO3)2溶液a mL稀释至b mL,稀释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5ab molL-1 B.10ab molL-1

C.b5a molL-1 D.ab molL-1

解析: a mL溶液中n(NO-3)=10-3 a L×5 molL-1×2=1×10-2 a mol,稀释到b mL,c(NO-3)=1×10-2 a molb×10-3 L=10ab molL-1。

答案: B

4.欲配制100 mL 1.0 mol/L Na2 SO4溶液,正确的方法是( )

①将14.2 g Na2SO4溶于100 mL水中

②将32.2 g Na2SO410H2O溶于少量水中,再用水稀释至100 mL

③将20 mL 5.0 mol/L Na2SO4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溶剂水的体积不等于溶液的体积,①错;100 mL 1.0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Na2SO4)=0.1 mol,②中n(Na2SO410H2O)=32.2 g322 gmol-1=0.1 mol,正确;③中n(Na2SO4)=20×10-3 L×5.0 molL-1=0.1 mol,正确。

答案: B

5.(2011南通高一质检)在V L硫酸铝溶液中,含有m g Al3+,则这种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m27V B.m54

C. m18V D.3m54V

解析: 据分子式Al2(SO4)3可知,c(SO2-4)=32c(Al3+)=32×m27V=m18V。

答案: C

6.实验室用固体烧碱配制500 mL 0.1 mol/L的NaOH溶液。

(1)需称量________g的烧碱固体,它应该放在________中进行称量。

(2)配制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填写代号)。

A.烧杯 B.量筒 C.玻璃棒 D.1 000 mL容量瓶 E.漏斗

F.胶头滴管 G.500 mL试剂瓶

(3)根据实验的实际需要和(2)中列出的仪器判断,完成该实验还缺少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容量瓶中,完成后期加入少量水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配制500 mL溶液要用500 mL容量瓶。NaOH固体易潮解,有很强的腐蚀性,应盛在合适的容器里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

答案: (1)2 小烧杯 (2)BDE

(3)托盘天平、药匙、500 mL容量瓶

(4)用胶头滴管逐滴加水,同时眼睛要平视刻度线,当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时为止

7.将24.4 g 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溶液密度为1.219 g/mL。

(1)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该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从该溶液中取出10 mL,其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NaOH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溶液的密度为____________,含NaOH的质量为________,含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4)取出10 mL该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m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解析: (1)24.4 g NaOH的物质的量为0.61 mol,c(NaOH)=0.61 mol0.1 L=6.1 molL-1。

(2)100 mL NaOH溶液的质量为:100 mL×1.219 g/mL=121.9 g,NaOH的质量分数为:24.4 g121.9 g×100%=20%。

(3)由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从100 mL溶液中取出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和密度都不变,但是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物质的量等,都仅为原溶液的十分之一。

(4) 这10 mL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1 molL-1,稀释到100 mL以后,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缩小为6.1 molL-110=0.61 molL-1。

答案: (1)6.1 molL-1 (2)20%

(3)6.1 molL-1 2 0% 1.219 g/mL 2.44 g 0.061 mol

(4)0.61 mo lL-1

B组――拔高 训练

8.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将58.5 g NaCl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B.从1 L 2 mol/L的H2SO4溶液中取出0.5 L,所得溶液的浓度为1 mol/L

C.配制500 mL 0.5 mol/L的CuSO4溶液,需62.5 g胆矾

D.中和100 g 19.6%的H2SO4溶液,需要NaOH 4 g

解析: A中58.5 g NaCl的`物质的量为1 mol,但溶液体积并非是1 L水的体积,所以物质的量浓度无法计算。B中取出0.5 L的溶液,它的浓度并未发生变化,仍为2 mol/L。C中因为500 mL 0.5 mol/L的CuSO4溶液中,CuSO4的物质的量为0.5 L×0.5 mol/L=0.25 mol,所以胆矾的物质的量也应为0.25 mol,即质量为0.25 mol×250 g/mol=62.5 g。D中因为H2SO4的质量为100 g×19.6%=19.6 g,其物质的量为19.6 g98 gmol-1=0.2 mol,中和0.2 mol H2SO4需NaOH应为0.4 mol,即0.4 mol×40 gmol-1=16 g。

答案: C

9.已知某饱和氯化钠溶液体积为V mL,溶液密度为ρ g mL-1 ,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溶液中含NaCl的质量为m g。

(1)用m、V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w、ρ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ρ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NaCl)=m g58.5 gmol-1V×10-3 L=1 000m58.5V molL-1

(2)c(NaCl)=1 000 mL×ρ gmL-1×w/58.5 gmol-11 L=1 000ρw58.5 molL-1

(3)w=1 L×c molL-1×58.5 gmol-11 000 mL×ρ gmL-1×100%=5.85cρ%

答案: (1)c(NaCl)=1 000m58.5V molL-1

(2)c(NaCl)=1 000ρω58.5 molL-1

(3)w=5.85cρ%

篇2: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常见溶液作为课堂教具使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团体合作学习,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四、教学程序:

1、总体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自主探究(25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课堂反馈(5分钟)→课后作业。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因此,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或自己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溶液,如盐酸、NaOH溶液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亦是如此。这次设计的三个阶梯式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一个练习意在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表达式,达到能初步构建概念的目的;第二个练习意在巩固前一节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间的换算”,达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第三个练习意在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 “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个练习的解答过程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学生对此练习会有下列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有的同学可能意识到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却发现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有的同学可能会大胆猜测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当然如果这一飞跃学生无法达到,我将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质疑。);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则可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彼此的心灵去碰撞,他们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便能活跃起来。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后,趁热打铁我设计了几个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课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从2L1mol/L 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0.05 mol/L。

2.将2L1mol/L 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为4L,所得溶液的浓度仍为1 mol/L。

3.1L1mol/L 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 mol。

4.1L1mol/L 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 mol。

5.1L1mol/L 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 mol/L。

对于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我将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信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走出误区,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愿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引导同学们从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转化关系等方面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认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学生能较快推导出两个物理量间抽象的转换关系,我将给予高度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我预测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转换关系的建立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3)拓展延伸:

课本知识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4)课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 g/cm3。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 0.15 mol/L                    B . 1.36 mol/L

C . 5.07 mol/L                    D . 6.15 mol/L

4. 将26.5gNa2CO3溶于水并配成500mL溶液,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5)课后作业:

课本第18页第2、6题。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巩固本节课内容,加强化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即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

五、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 (mol·L-1)

(3)表达式:CB =nB/V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课堂反馈中的有关问题)

3、溶液稀释定律:

C(浓溶液)· L(浓溶液)= C(稀溶液)· L(稀溶液)

篇3: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篇4: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教具准备: 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教学方法: 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瓶颈处标有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瓶内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

容量瓶的规格 实验室里常用的容量瓶有100ml,200ml,500ml,1000ml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1 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 是一种精确量器

3 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 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 1 计算

[讲述]好,我们来一起计算一下所需NaCl的质量,由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0.2molNaCl的质量为0.2mol*58.5g/mol=11.7g我们已经算出NaCl的质量为11.7g,那么我们用什么来称取NaCl的质量呢?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 2 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称量(在同学称量时老师边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大家再想想,如果溶质是液体,它用什么来量取?

[学生]量筒。

[讲述]对,如果所取的溶质为液体时我们应用量筒来量取。称量好之后,我们将它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大家注意一下,因为我们今天所配制的溶液为500ml,所以所加水不能超过500ml

[板书] 3 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标签:中学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 4 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应注意,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了避免溶液洒出,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讲述]目的是为保证溶质尽可能的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我们应用蒸馏水洗涤玻璃棒和小烧杯2--3次。将洗涤后的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板书] 5 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 6 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演示]定容完后,应把容量瓶瓶塞塞上,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反转,使溶液混合均匀,这一过程叫摇匀

[板书] 7 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 8 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 俯视 刻度偏小 浓度偏大

仰视 刻度偏大 浓度偏小

[讲述]配制完溶液后,我们再回到课前我给大家所提出的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它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例如,上述实验所配制的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也就是说,1L这样的溶液里含有0.4molNaCl,所以溶液的组成可表示为0.4mol/l。像这样,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表示,常用的单位为由定义可知,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小黑板]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__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_______mol/l

篇5: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具准备:容量瓶、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试剂瓶、药匙、投影仪、胆矾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2NaOH~H2SO4

2mol∶1mol

在化学反应的溶液中如何体现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讲述】初中时学习过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使用时有很多不方便之处。溶质如果是固体物质,还可以称量,如果是气体或液体,称量它的质量就很不方便。至于溶液的质量就更不好称量,实验室常用量筒来量液体的体积。

【设问】能否用所量出的溶液的体积来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过渡】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运算起来很方便。通常我们取溶液的体积为1L。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是使用溶液的体积,用升做单位。

【板书】

【设问】溶质的量在溶液中用什么表示呢?

【板书】 一、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讲述】(1)溶液体积为1升,而不是溶剂体积是1升;

(2)溶质是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用摩尔质量表示。

【投影】课堂练习

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

【设问】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设问】5mL与500mL的NaOH溶液,它们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相等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投影】课堂练习

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配制100mL0.5mol/L的CuSO4溶液。

【设问】配制溶液的第一步首先应知道什么?

【板书】1.计算

【设问】⑴实验室中只存在胆矾晶体,我们可以来计算出所需的溶质的质量,那么如何计算出需要胆矾的质量?⑵若所取溶质为液体,应如何取?

【板书】2.称量

【设问】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

【演示】称量12.5g胆矾晶体。

【设问】若称量有腐蚀性的物质,例如:NaOH能否放在纸上称量?应如何称量?

【讲述】我们配制溶液用的主要仪器之一是容量瓶。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仪器,它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

【设问】⑴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说明了什么?

⑵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

【板书】3.溶解

【设问】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溶解固体物质应在哪儿溶解?用到哪些仪器?在溶解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演示实验】用小烧杯加水溶解12.5g胆矾,并用玻璃棒搅拌。

【设问】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讲述】把溶解好的溶液冷却后,从小烧杯转移到100mL的容量瓶里。

【板书】4.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避免溶液洒出,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

【设问】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应如何处理?

【讲述】为保证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该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二、三次。

【板书】5.洗涤

【讲述】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2~3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可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所以,定容失败,只好重新做。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

平,不能俯视或仰视,否则,都会造成误差。最后把容量瓶瓶塞塞紧,把容量瓶倒转过来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叫做摇匀。

【板书】7.摇匀

【设问】容量瓶摇匀的操作具有特殊性,那么应如何操作呢?

【演示】摇匀后,再把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盖上瓶塞,贴上标签。

【设问】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哪些操作可能引起溶液浓度的误差?定容时若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小结】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但在应用中物质的量浓度有很多方便之处。

单位是mol/L。

③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作业】课本第61页,第1题⑴⑸⑹,第⒊题⑵⑶。

【随堂检测】(1)配制200mL0.1mol/L的NaCl溶液,需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2)欲配制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①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_g。

②将称好氢氧化钠固体放入___中加___蒸馏水将其溶解,待___后,将溶液沿___移入___mL的容量瓶中。

③用少量蒸馏水冲洗___次,将冲洗液移入___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___(低或高)。

④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___时,改用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___,应该___。

⑤最后盖好瓶盖___,将配好的溶液移入___中并贴好标签。

篇6: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 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 (NaCl),再求c (NaCl)。

板书: 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 例:已知75mL 2mol/L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

=c(NaOH) ·V(NaOH)· 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 (浓) V (浓) =c (稀) 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 (浓) V (浓) =c (稀) V(稀)

投影: 例:配制250mL 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 (浓) V (浓) =c (稀) V(稀)

篇7: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 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 以体积表示

2. 单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

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 过程:

(1) 准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干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讨论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mL 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代号)。

A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 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100mL

C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 用100mL量筒量取 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馏水,不断搅拌,慢慢倒入烧杯中

练习:略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篇8: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复习巩固]

[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

取100 g溶液来计算

m(H2SO4)=100 g×37%=37 g

n(H2SO4)= =0.37 mol

V(液)= =78.12 mL=0.078 L

c(H2SO4)= =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解法二:

取1 L溶液来计算

V(液)=1 L

m(H2SO4)=V[H2SO4(aq)]·ρ·w=1000 mL×1.28 g·cm-3×37%=473.6 g

n(H2SO4)==4.8 mol

c(H2SO4)==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思考题]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的某溶质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为:

[同学们思考后]

[板书]c=

[练习]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 =18.4 mol·L-1)

[设问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及溶液的密度ρ,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同学们对上式推导后得出]

[板书]w=

[投影]例2.已知75 mL 2 mol·L-1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已知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还须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依题意,

我们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75 mL 2mol·L-1 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c(NaOH)·V[NaOH·(aq)]=2 mol·L-1×0.075 L=0.15 mol

m(NaOH)=n(NaOH)·M(NaOH)=0.15 mol×40 g·mol-1=6 g

w(NaOH)= ×100%= ×100%=7.5%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教师]根据以上的计算,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各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学生们完成上述关系后]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设问]溶液在稀释前后,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时所遵循的规则来分析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3.配制250 mL 1 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1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本题可依据上式进行计算

解:设配制250 mL(V1)·1 mol·L-1(c1)HCl溶液,需要12 mol·L-1(c2)HCl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 =0.021 L=21 mL

答:配制250 mL 1 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1 HCl溶液21 mL。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板书设计 ]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M

c=

÷M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的质量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c(浓)·V(浓)=c(稀)·V(稀)

[布置作业 ]重温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

[教学说明]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由于涉及概念较多,一般学生,特别是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多次相关的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知识的归纳、整理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学生只有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有关知识网、包括公式等的整理工作,克服单纯的模仿和套用公式的毛病,才能真正掌握它。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物质的量浓度是化学基本概念之一,是化学重要思维的组成部份,历来是命题重点,包含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等一系列考点及学习重难点。

2.解析:本节内容学习是建立在物质的量基础上的,学生若较好地掌握了物质的量概念,以及正确建立了物质的量的思维方法,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应当是得心应手的,但本节内容计算较多,况且我校相当部份同学并未掌握物质的量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亦未建立起正确的物质的量思维,故在教学设计中以巩固促进步,知识点渐进式排列,充分考虑学生基础为好,大体上知识点教学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概念迁移、熟悉,第二阶段为适度发散及知识点理解,第三阶段辅于适当的配套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并会初步运用本系列概念。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解析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经过几个月的高中学习方法适应,我们的教学对象已出现层次分化,特别是前面抽象内容的学习使一部份学生产生对物质的量系列知识的畏难情绪。故应在授课中尽量以简单实例类比,以消除其错误认识

2.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抽象理解有相当难度,要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型需假以时日。

3.我校学生基础弱,在知识点的拓展中应尽量少做难题以免挫伤积极性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概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实验的支持下,用形象促抽象的方法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引入

理解物质的量系列概念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

巩固小结

(二)教学情景

1.复习物质的量要点,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回答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

设计意图:确实保证学生的课前熟悉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认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问题2:1L溶液中含有某物质3mol,则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课堂口答,并总结

问题3:溶液有什么性质,在问题二的溶液中分别取出20ml和15ml的两份,它们的浓度分别是 ,

课堂思考1:40g氢氧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某温度下的溶液,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可求吗?若能试计算

课堂思考2:40g氢氧化钠溶解在一定水中形成某温度下的溶液0.5L,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可求吗?若能试计算

设计意图:理解应用物质的量公式计算时各量的分别含义

师生活动:共同归纳,比较

问题4:将标准状况下11.2L氨气溶解在1L水中配成溶液,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为什么?

例1:1L食盐溶液完全蒸干后得到5.85g食盐晶体,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氯离子的浓度为

意图: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

例2 :5.85g食盐加水1L配成物质的量浓度与上题的溶液是否相同,

例3:0.5LNa2SO4溶液中含有15.2g Na2SO4则钠离子、硫酸根离子,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多少

3.目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1 L 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仍是1 mol・L-1

B.制成0.5 L 10 mol・L-1的盐酸,需要氯化氢气体112 L(标准状况)

C.0.5 L 2 mol・L-1 BaCl2溶液中,Ba2+和Cl-总数为3×6.02×1023

D.10 g18.4 mol・L-1硫酸(密度为1.84g・cm-3)与10 mL 18.4 mol・L-1硫酸的浓度是不同的

2.500 mL 1 mol・L-1的溶液含某化合物40 g,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0 B.40 C.50 D.80

3.在V L硫酸铝溶液中,含有W g Al3+,这种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B. C. D.

4.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1 K2SO4溶液的正确说法是( )

A.500 mL溶液中所含K+、SO42-总数为0.3 NA

B.500 mL溶液中含有0.1 NA个K+

C.1 L溶液中K+离子浓度是0.4 mol・L-1

D.2 L溶液中SO42-离子浓度是0.4mol・L-1

5.小结

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关于溶液浓稀的表示方法,试作出比较,并说明各自的异同点,及适用性

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单位

溶液单位

表达式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质量。

(填相同或不同)

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溶液的浓稀表达方法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1.配制500 mL 0.1 mol / L硫酸铜溶液,需用胆矾 ( D )

A. 8.00 g B. 16.0 g C. 25.0 g D. 12.5 g

2.在100 mL 0.1 mol / L NaOH的溶液中,所含NaOH的质量是 ( C )

A. 40 g B. 4 g C. 0.4 g D. 0.04 g

3.Al2(SO4)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若已知溶液含SO42- n mol时,体积应是( )

A. mL B. mL C. mL D. mL

4.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l-的浓度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 B.75 mL 2 mol・L-1的NH4Cl

C.150 mL 3 mol・L-1的KCl D.75 mL 1.5 mol

・L-1的CaCl2

5.有K2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1,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 mol・L-1,则此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为( )

A.0.1 B.0.15 C.0.2 D.0.2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点

二、巩固题(B组题)

1把4 g氢氧化钠和17.1 g氢氧化钡溶于水制成混合液500 mL,则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2在标准状况下,烧瓶内充满HCl气体,将此烧瓶倒扣在盛水的水槽内,当液面上升到烧瓶容积的时,此时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

A. 0.74 mol / L B. 0.045 mol / L C. 0.037 mol / L D. 0.025 mol / L

3用m g 10%的NaOH溶液,蒸发掉4 g水后,余下溶液10 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浓缩后碱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C )

A. 1.8 mol / L B. 2.3 mol / L C. 3 mol / L D. 4.4 mol / L

4由2 mol / L磷酸溶液和2 mol / L磷酸溶液各50 mL组成的混合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B )

A. 1 mol / L B. 2 mol / L C. 3 mol / L D. 4 mol / L

5在无土栽培中,配制1 L内含0.50 mol NH4Cl、0.16 mol KCl、0.24 mol K2SO4的某营养液。若用KCl、NH4Cl、(NH4)2SO4三种固体配制,则需此三种固体的物质的量(mol)分别为 ( D )

A. 0.40、0.50、0.12 B. 0.66、0.50、0.24

C. 0.64、0.50、0.24 D. 0.64、0.02、0.24

6.在H2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铝离子浓度是0.4 mol / L,硫酸根离子浓度是0.7 mol / L,则氢离子浓度最接近于 ( B )

A. 0.1 mol / L B. 0.2 mol / L C. 0.3 mol / L D. 0.4 mol / L

7.有三种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体积比依次为3∶2∶1,它们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K2CO3、KHCO3、Al刚好完全反应,此三种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为 ( C )

A. 1∶1∶1 B. 6∶2∶3 C. 4∶3∶18 D. 2∶1∶3

设计意图:适当提高

三、提高题(C组题)

1某温度下22% NaNO3溶液150 mL,加入100 g水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在标准状况下,烧瓶内充满HCl气体,将此烧瓶倒扣在盛水的水槽内,当液面上升到烧瓶容积的时,此时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

A. 0.74 mol / L B. 0.045 mol / L C. 0.037 mol / L D. 0.025 mol / L

3.5.6g铁投入到200ml2mol/L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溶液稀释至1L此时,硫酸亚铁的浓度是多少?硫酸根离子,亚铁离子浓度分别是多少?

篇10: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单位

mol

g

溶液单位

L

g

表达式

C(B)=

W= ×100%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质质量        。

(填相同或不同)

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物质的量        。

[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除了有上面我们所分析的区别外,它们在使用范围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在许多场合取用溶液时,一般不去称它的质量,而是要量取它的体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要比它们的质量关系简单得多。因此,物质的量浓度是比质量分数应用更广泛的一种物理量。

[悬念]那么,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解开这个谜。

[小结]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是有区别的。

[作业 ]请你们自己尝试找出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初一莉莉丝检测试题

小升初数学检测试题

建筑材料检测员试题

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检测中的紫外光谱分析方法

一年级数学期末的检测试题

秋天的雨课后检测试题

历史初一上册同步检测试题

高一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检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江南的冬景检测试题的总结

高中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试题(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试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