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

时间:2023-03-09 03:45:01 作者:fhbvffxgubjk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fhbvffxgubj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

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

互文性理论为诸多人文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理论对商务广告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作 者:张玲 ZHANG Ling  作者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03 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互文性   文本   商务广告   翻译  

篇2:从互文性角度看广告的翻译

从互文性角度看广告的翻译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互文性这一概念引入广告翻译中,通过分析广告语中的`互文性现象以及研究一系列中文广告和其译文,探讨了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并指出互文性概念开拓了广告翻译的新思路,为广告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 者:王琨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7 “”(35)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互文性   广告   翻译  

篇3: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作 者:李珍 LI Zhen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6 刊 名: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1(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   互文性   互文指涉  

篇4: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

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的`意义观,并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综合语言学界关于“互文性”的论述,提出“互文性”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以<大学英语>教材的语篇为例,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

作 者:戴宁熙 DAI Nin-xi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2008 28(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打破传统观念   互文性   外语教学  

篇5: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

目的论把翻译看成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而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翻译也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强调译文与原文效果的一致性.

作 者:开丽 高查清  作者单位:开丽(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高查清(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7(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目的性原则   广告翻译   翻译方法与策略  

篇6:一种互文性视角论文

一种互文性视角论文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称“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她看来,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造,都是在与过去写成的文本、当代正在创作的文本、甚至未来将要写就的文本相互联系着的。也就是说,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它关注的是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秦文华,2006:2)。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Gerald, 1987: 46)因此,“互文性”理论强调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单独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中,这种相互作用是永无止境的。

尽管“互文性”的概念来源于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领域,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和思路。本文拟在探讨互文性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重点阐明广告翻译中所涉及的互文现象。

二、广告文本中的互文性

从传播学角度看,“文本”是指由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符号所组成的某一表意结构。广告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即广告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比其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多重性、边缘性,因此更具有互文研究的价值。广告中互文手段的运用可以巧妙地暗示所推销产品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消费者进行思考,产生相关的联想,从而吸引受众注意,传递广告信息,实施有效传播广告的目的。广告中常见的互文关系包括引:引用(citations),即直接借用前文本,也就是说将一段已有的文字放入当前的文本中;典故与原型(allusion),即在广告文本中使用出自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宗教故事和经典作品等等中的原型;戏拟或仿拟(parody),模仿的一种手段,只是在某些部分或结果中对原文进行解构或转换,或以变异的形式反映原文,或者挪用原文,或者用原文但不用原义,甚至扭曲原义(马中红,2006:74)。也就是说有意模仿已有的语言形式以构成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段。下面笔者将举例分别说明广告中常用的这三种互文关系。

1.引用。有一则广告中一位两鬓苍白的老奶奶拿着一瓶药说:“《渴望》播出这么多年了,观众朋友还惦记着,知道王沪生经常气得我头疼,所以寄来了头疼药。”这则广告明显地指涉20世纪80年代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视连续剧《渴望》。看过该剧的观众马上会心领神会此广告的背景,引发许多温馨的回忆和共鸣。另一则是关于海王金樽酒的广告。画面呈现的是中国古代皇家场景、人物等要素,由国内观众喜爱的琼瑶版电视剧《还珠格格》主要人物之一“皇阿玛”的扮演者张铁林作代言。广大观众由此会产生熟悉之感,这样的组合又产生了新的具有趣味的创意,巧妙地传达了广告的诉求点。

2.典故。“高山流水觅知音,星河音响成佳友”。这是关于星河音响的广告语。其中“高山流水”有个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根据《列子》所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人们就把“高山流水”作为“知音”的代名词。这则广告语中“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寻找知音的意思(魏星,1999:111)。知道此典故的消费者不由会想到星河音响就是俞伯牙,正在等待知音的出现,而自己就可能是善解琴音的钟子期。这样的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显现出别有的文化底蕴。

3.仿拟。牛郎织女于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传说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绿箭口香糖的电视广告就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仿拟,给消费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画面呈现的是七夕之夜明月当空,星河璀璨,喜鹊搭桥,浮云漂动,流彩奕奕。美丽的织女如约而,牛郎欣喜万分,迎上前去欲亲芳泽。但是织女闻到了牛郎的口气,掩嘴离去。正当牛郎不知所措时一只善解人意的喜鹊衔来了绿箭口香糖,从而使牛郎织女共享美好时光,聊慰相思之苦。这则具有动漫色彩的广告增强了民间传说与口香糖之间的互文关系,仿拟修辞的运用在保持原由浪漫的氛围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气息,深受观众喜爱。

从上述广告实例中可看出在广告中巧妙地应用互文手法可激发人们记忆储蓄中对已有的文化知识,引起他们的联想,增强广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使人们购买该商品,同时也使广告的.创作更具发展空间。

三、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分析

广告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引人入胜,说服力强。广告的目的就是推销产品,使消费者有愿望购买该产品。由于广告侧重的是效果,广告翻译的标准应该是功能对等基础上的等效原则。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中从事二度书写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合适的广告译文。译者的互文性知识储备和互文性调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妨从下面诸例中说明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性。

1.今日的风采,昨夜的“绿世界”。该广告词的英文译文是“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这句英文译文很容易使人想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公元1775年)著名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的演讲名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在此广告翻译者互文运用了此名句。在原语广告词中“今日”与“昨夜”不仅是字面上的差异,也表现出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皮肤渐渐老去,不复年轻时的风采。而“风采”与“绿世界”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意思是昨夜用了“绿世界”化妆品后今日就“风采”照人。这会使受众联想到用了该化妆品会青春常驻,容颜不老。译者在翻译该广告时采用了互文套用名句的戏拟手法,独具匠心地将名句中的“liberty”和“death”换成了“Green World”和“yesterday”,象征美好的“自由”与“Green World”相对应,恐怖的“death”与需要抛开的“yesterday”相对应,不禁使人想到:即使青春的流逝像死亡一样灰暗和可怕,“绿世界”化妆品也会让你抛却昨天,还你青春的风采。这样的互文手法将原文的“风采”、“绿世界”和“昨天”的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且颇具人生哲理,向英语消费者提供了该产品的信息,使人产生购买的冲动,达到了广告的效果。

2.The only thing we didn’t improve was the road。这是日本一汽车的广告语。广告翻译者巧妙地将其译成“万事俱备,只看路况”。此译文利用互文性原理拼贴、仿拟中国古典名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中的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摇着扑扇,手触胡须,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映入广大受众心中,仿佛该汽车生产商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切都为消费者考虑周全了。通过此修辞手段夸张地指出了该车无可挑剔地完美性,激发受众购买的欲望。试想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为“我们惟一没有改善的就是路况”,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力是远不如前者的。

3.红玫相机新奉献。这是一则关于红玫牌相机的广告,广告翻译者将其译为“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显然译者互文运用了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名诗“A Red, Red Rose”中的第一句“O,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诗人用红红的玫瑰比喻自己的爱人,抒发了对心上人的浓浓爱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或许该产品命名者与彭斯一样受到大自然赐予的美丽娇艳的红玫花的熏陶,或许命名者受到彭斯诗句的感染,抑或是广告翻译者受彭斯诗句的互文联想与触动,这些便不得而知,更说不清谁互文来自于谁,因为文本之间本是互动的,都存在显性或隐性的联系。但毋庸质疑的是英文消费者在读到该广告译文时心中便会涌现出美感的感觉和

浪漫的情怀。用这款相机拍摄出生活动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一切美好的东西永远定格的冲动会促使消费者购买该相机,达到广告促销的目的和功能。

当然,由于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有各自的喜好和禁忌,在一种文化中能引起互文联想的语言形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联想。这正是广告翻译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如果翻译不好,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比如我国生产的“孔雀”牌彩电原译文为“Peacock Color Tv”,因为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鲜艳的色彩。用“孔雀”作电视机的商标自然暗指电视机色彩逼真、质量上乘。可是英语民族通常视孔雀为污秽、猥亵之鸟,常给人带来厄运,且“孔雀开屏”被认为是骄傲、自大的表现,如“as proud as a peacock”(非常骄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因此英语中用“peacock”会引起消费者不好的互文联想,影响该产品的销售。

四、结语

上面所举的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的例子都是巧妙地借他人之名言佳作、传说典故或家喻户晓的故事作为触发自身思想火花与创作灵感的动因,创作或翻译出精妙的文本,最终达到以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的效果。广告翻译的构思要注重向译入语国家的消费者传达某种消费咨讯、产品特点以及心理联想、购买需要。广告创作人和广告翻译者为了使自己的广告更具吸引力以及让消费者在耳熟能详的同时又能耳目一新,他们往往煞费苦心地将古典的、时尚的、现代的、流行的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或援引、或改写、或借用、或戏拟;文学形象、历史故事、传说典故、名篇佳句等都可以成为其互文素材,引发受众的联想,最终推销产品,获得效益。互文性理论在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告的意义世界,是一块值得研究和开拓的处女地。

篇7: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

二、互文性与成语典故的翻译

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人理解。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译者来说,没有对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它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种互文性的关联因为所属文化圈的不同,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成为语际转换中理解与交际的障碍。译者要进入另一文化体系内,追踪互文性,寻找互文性标记(intertextuality signals),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即互文参照,以求准确地解读和传译原作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要准确理解每一个成语典故,就必须熟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它所使用的文化语境,才能理解其内涵意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就成语典故翻译而言,互文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

(一)互文性与理解

根据互文性理论,在成语典故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即理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文字表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深挖其文化内涵,找出暗含其中“前文本”的痕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涵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需要了解它们涉及到的互文性知识。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如,as old as Adam,据《圣经》记载,Adam为人类的始祖,即最古老的人物,现意为“非常古老或非常陈旧”;fig leaf,指遮盖隐处、维持体面的无花果叶,此语典出《圣经·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裙子;the apple of discord,传说厄里斯女神因未被邀请去参加Thetis和Peleus的婚礼,由此怀恨在心,便把一只金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与女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从而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用来比喻“**的根源、斗争的原因”;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在《论诗》中的一句话;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利斯的宝剑,出自古代希腊历史故事,用来喻指临头的危险或迫在眉睫的危急情况,类似于汉语的“大祸临头”。

如上文所言,微观互文性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性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某些语篇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有的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翻译时,译者需要熟知或查阅产生互文性的原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这些互文性知识完全熟知,才能理解透彻,表达时才会得心应手,准确传译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内涵。

(二)互文性与表达

谈到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翻译中表达过程的影响,大多数互文参照是只属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译者如何处理这些特定文化中的表达形式,因人而异,但首先要能识别这些互文参照后面的文化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

1、直译

这是译本中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或典故,译者一般都采用直译法,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这有利于保留原语典故的民族特色,有利于英汉文化交流和融合,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

2、直译加注

有时在译文中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典故形象,但由于文化差异,典故的涵义即蕴含的互文性知识难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特别是有些典故蕴含着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故事,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要完全体现原文的含义,加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所谓“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就是将典故性成语按字面直译,同时增译简短的解释性词语,这样不仅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语言的修辞效果。

4、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就是将原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替换为译语中意思不尽相同但能对读者产生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如:How she wished she could send that man to the Furies--for the punishment she thought he deserved。“Furies”是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在概念上与汉语的“母夜叉”是不能等同的,但在形象上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指女性,都具有凶恶可怕的外貌。汉语中“复仇”与“惩罚”在语义上并非完全对等,例句中强调的是惩罚,因此翻译时舍弃原典形象,借用汉语“母夜叉”来表达原句的意思,不仅形象鲜明,而且语句简约通俗。

5、套译

汉语典故成语与英语典故成语各有其民族文化渊源,相同之处甚少,即使可以找到一些含义近似的典故,用在译文中往往会因民族文化色彩不协调而显得不伦不类,所以,一般说来,翻译中不宜用典故成语套译典故成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笔者所提到的套译,是指以英语中相应或同义的习语或谚语,将原文中的成语之类作对等的翻译,反之亦然。如:“That’s done it,”said Manby,tearing up the agreement.“Now we’ve burned our boats behind us and we’ve no option but to go forward with the project.”(B. L. K. Henderson: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Part 2,1956)孟拜把协议撕了说:“就这样了,我们现在是破釜沉舟,别无选择,必须把计划进行下去。”

三、结语

互文性理论不仅拓宽了成语典故翻译的新视野,而且对具体的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汉成语典故各自含有丰富的互文文化知识,其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差异,译者不仅应掌握原语的语言系统,还应尽量多的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中对语义的文化相关性保持高度的意识。翻译时,译者可灵活地采取各种译法处理文化差异,但应设法尽量保留和传达原语特有的民族色彩。以上几种翻译方法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8,(2).

[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4]刘琦.互文性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5]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高嘉正,高菁.成语典故的英译[J].上海翻译,2010,(1).

篇8: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

论文关键词:互文性 成语典故 翻译方法

论文摘 要: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跨越文化的鸿沟,成语典故的翻译更是如此。成语典故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沉积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然而,从英汉翻译的视角着眼,成语典故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因此,要将孕育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成语典故译成不同的语言而又不产生文化冲突,确实并非易事。国内外众多翻译学者钻研于这方面的研究,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众多契合之处,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对互文性的认识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著名文论家、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语言、文化的关联性。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处于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网络中,而文本的意义也产生于和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但互文本(intertext)决不是由摘抄、剪贴和仿效等编辑而成的产物,从文本之网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前文本(pretext),这些前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于与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历史文本之中。(蒋骁华,1998)

所谓“互文”,概括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语言现象。较有代表性的有广狭义互文性和宏观、微观互文性。狭义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引用、典故和原型、拼贴、模仿等;广义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程锡麟,1996)即互文性延伸到了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也被融入到了文本间的相互关系中;宏观互文性指互性涉及到文本与文本间的体裁,文本与文本间的风格关系;微观互文性指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与其他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秦文华,2006)广义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的理解与翻译有着积极的作用。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层面上的互文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语言层面的互文往往比较直白和显见,它可以是直接的话语引用,也可以是标示清楚的文献参考;它可以是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也可以是同一文本、甚至是同一文段内部的互文见义。与语言层面上的互文相比,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显得间接和隐晦,这种互文一般会超出局部的文本,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传统、政治体制、历史渊源、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等联系起来,而成语典故的翻译正是属于这一层面的翻译。

篇9: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译文与原文被看作互文关系.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在互文性空间对互文符号的价值作出评估,决定其在互文阅读与表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译语文化空间构建类似的互文网络,这一过程与译者的.主体性密切相关,因而译文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译者的主体介入痕迹.

作 者:周政权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02 刊 名: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6(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互文性   译者   介入  

篇10:互文性分类与翻译

互文性分类与翻译

通过对互文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流派和整体面貌作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在翻译中有重大运用的理论和各家学派对互文性的`分类.结合互文性的分类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提出在翻译中应如何对出现互文性进行分类,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作 者:李妙晴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2007 27(1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互文性   分类  

篇11: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摘  要: 中国古典诗词在意象、音韵和用典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互文性特点。本文以李清照词的翻译为例,分析源语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和译入语文本中的对原文互文信息的传递,阐明了互文性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 互文性;古典诗词;翻译;源语文本;译入语文本

一、引言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浪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首次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她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1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文本都和其他文本之间有着或远或近,或明或暗的联系。克里斯蒂娃还进一步指出,某一特定文本是“几种不同文本的换位,是几种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在一个特定文本的空间范围里,来自其他不同文本中的几种言谈相互交织,彼此中和”。[1]把这一理论放到文学中来解读时,某部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等多方面来解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离不开互文性,那么文学翻译能否脱离互文性而存在呢?先看看翻译过程所包括的要素:源语文本,译文文本,读者/译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源语文本不可避免的是和其他文学作品有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互文性关系。译文文本(即目的语文本)是基于源语文本的翻译作品,译文文本和源语文本的互文关系不言自明;同时考虑到目的语文化习俗等的差异,译文文本不免会打上目的语文化的烙印,这一烙印在其他译文文本中不免会存在,也就形成了和其他(同一或不同作品)译文间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考虑到源语文本的互文性,才能译出传神的作品;同时译者翻译的某一文学作品的信息也会有形无形的映现于另一翻译作品中。由此分析,翻译的整个过程都无法绕开互文性而独立进行。

二、诗词源语文本的互文性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节奏优美等特点;诗人通常旁征博引并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抒情表意。诗词中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象,互文性极强。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下阕(第二节)的开头为例:

遍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而今有谁堪摘?

该词写在北宋已亡,丈夫赵明诚已故之后,已步入晚年的女词人孓然一身,忧愁悲苦之情可想而知。此处词人用黄花即菊花自喻,抒发词人清高傲世、抑郁惆怅的情怀。菊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被吟诵,和梅花、兰花、竹子并称为“四君子”。在百花凋零的深秋依然傲然开放,难道不是孤独,不是清高么?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也以菊花自喻自己的孤苦境遇。她写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词中的音韵也能产生互文的效果。中国的汉字是形声字,强调形、音和义的融合。诗词中的遣词用字在音、义的融合上最为显著。朱光潜认为,诗词中的声韵不只是词语的声音,更是意义的声音。汉语中的长音、短音、清音和浊音在诗词中均能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分别能给人以舒缓、急剧、明快和沉重的感受。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上阕(第一节)前十四个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此种采用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的押韵形式,第一行是两个重叠动词外,其余均为形容词的组合,通过声音的缓重、沉闷传递出词人抑郁惆怅的情怀。

互文性在诗词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用典处较多。李清照词《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道:“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句中的“武陵人” 引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晨和阮肇天台遇仙结为夫妻的故事做典,借指丈夫赵明诚;“秦楼” 又称凤台、凤楼。凤楼来自刘向的《列仙传》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萧史的故事,他们因吹箫引来凤凰,后乘凤而去,他们引来凤凰的地方被称为“凤楼”或“秦楼”,这里借指自己和丈夫的爱巢。这里的“武陵人”和“秦楼”是用典互文的体现。

篇12: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三、诗词译入语文本的互文性

在强调意境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存在多方位、多角度的互文信息,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更是要把握好这些互文信息,使得译诗不失原诗的风格与韵味。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一下译入语文本(即译文文本)中对原诗词互文性的处理与体现。

1、互文性与意象传递

针对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第二节的开头,译者如何此中的互文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呢?从以下的三个译例来进行分析。

译文一: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许渊冲 译)

译文二:

Gold chrysanthemums litter

The ground , pile up, faded, dead.

This season I could not bear

To pick them                  (Rexroth 译)

译文三:

Lo, how my lawn is rife with golden blooms

Of unched chrysanthemums

Weary their heads they bow.

Who cares to pluck them now?   (Turner译)

许渊冲把“黄花”直译为“yellow flowers”,虽一目了然,可是读者不能联想到菊花这一意象。向日葵(sunflower)、金盏花(buttercups)等也是黄色的花儿。读者无法体味到原词中的互文意义。Rexroth 和Turner 把“黄花”直接释义成“chrysanthemums”。菊花在西方通常是用在葬礼上的花,英美人对菊花(chrysanthemums)的理解是一种怀念追悼之情。虽然和原词中菊花的内涵有差异,但悲伤之感还是吻合的。这样忠于原词的互文意义的译法更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也能加强英语读者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如果英语读者弄懂了菊花在汉语中的清高、孤傲的内涵意义,读到其他有关菊花这一意象的诗词也就自然可以产生类似的联想。也就能体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

2、互文性与音韵传递

分析一下李清照的《声声慢》的第一节前十四个字的两个译文文本。

译文一: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杨宪益,戴乃迭 译)

译文二:

I pine and peak

And questless seek

Cropping and moping to linger and languish

And on to wander and wonder, glare, stare and start

Flesh chilled

Ghost thrilled

And keep canker of rankling anguish (John Turner 译)

杨与戴二人的译文第一行中运用两个重复的词“seeking”,其中长元音/i:/的发音悠远深沉,很好烘托出寻寻觅觅的意境;第二行中的辅音/t?/ 、/kw/ 和/t/ 象征寂静,体现出词中的冷清;第三行的三个舌边音/l/的运用强化出原词的声音韵律,苦闷之情溢于言表。译文文本中每行词语的轻重音暗合原文的平仄韵律,同原诗的押韵方式十分相似,译得形神兼备,再现了原诗的悲戚之情。相比之下John Turner的译文没有把原文中音韵的互文信息很好的传递出来。虽然也押韵,但失去了原文由紧凑的叠词所带来的浓密的愁思之苦。

3、互文性与典故

分析一下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的两个译本:

译文一:

I think of someone in Wuling, far away

Distance haze hides the mansion in which I live.

Note: Wuling is an old name for south China

(茅于美 译)

译文二:

Far, far away you pass your days;

My bower here is drowned in haze.

(许渊冲 译)

茅于美的译文把“武陵人”直译成“someone in Wuling”,并在译文末加注的形式翻译出来。译出女词人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许渊冲的译文中把“武陵人”意译为“you”(你),没有把原词用典处的互文信息传达给译语读者。对于“秦楼”的翻译处理上,两位译者从译诗的全篇风格考量都未用更多的笔墨解释这一词语的典故内涵。对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每篇译诗还是要从整体来把握,本篇对译诗分析仅限从互文的角度来解读。

四、结语

翻译,包括译诗,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也是文化层面上的转换。在这一活动中作者、译者、读者进行着超越时空的交流,期间会出现或被增加、或被删减、或被误读的互文性信息转换。源语文本和译文文本是互文本;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者是源语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媒介。译者的任务是实现二者之间合乎语言、逻辑、审美等多重标准的转换。因此,互文性存在于对诗歌解读与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在互文性理论的背景下阐释古典诗词及诗词的翻译,能加深读者和译者对于源语和译入语中互文信息的理解,从而消除文化的隔阂,增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Kristeva Julia.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Oxford: Blackwell,1969.

[2]常青.文学翻译中的唯美追求[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3): 125-126

[3]常青.从译者的读者意识来谈中诗英译的翻译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69-71

[4]李明.文本间的对话与互涉——浅谈互文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2):5-9

[5]茅于美.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6]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从伦理的视角看先进文化

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

玛格丽特互文性研究-兼论玛格丽特魔性特征

从《红楼梦》英译看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木兰诗互文赏析

随笔从文

从话语控效理论看广告语言

木兰诗中的互文有哪些

木兰诗中的互文,对偶句

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