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皮不皮不皮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
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
儒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与其他文化思想不断交流的历史.原始儒家由仁学到仁政、王霸道,思想文化的交流已经开始,从九流十家到独尊儒术,仍然离不开交流,三教合一与四教会通,开创了思想交流的新局面,而儒学的.世界化,则找到了与现代社会接轨之契合点.
作 者:蔡德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6) 分类号:B222 关键词:文化交流 儒学 儒学世界化篇2:从《白虎通义》看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命运
从《白虎通义》看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命运
以<白虎通义>为个案,以汉家“独尊儒术”为背景,剖析了周秦以来的社会变动与政治思想“百川归海”的必然性,指出<白虎通义>作为汉章帝“缵兴”汉礼的.一部礼典,目的是建立一个“永为后世法”的理想社会,但在专制制度下它根本无法避免“王道”理想与“君本”现实严重冲突,也无法改变汉家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由于这种冲突源自历代专制王朝均无法解决的制度性矛盾,因此,通过对该个案的分析,我们也许能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兴衰循环、停滞不前的答案.
作 者:王四达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社科系,福建,泉州,362011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B234 关键词:汉代儒学 白虎通义 思想体系 历史命运篇3: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中英互译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中英互译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视角,通过分析中国语境和英美语境下的中英互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互动的不平衡性,提出关于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互动不平衡性的'建议.
作 者:初春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山东,青岛,26610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3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文化互动 话语权力 民族主义篇4:从政治制度视角看生态危机
从政治制度视角看生态危机
摘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进行不懈努力,但是我们看到那些旨在保护环境及扭转环境灾害的种种努力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弊端.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纵容了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征服欲望.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 者:周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期 刊: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JIANGX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10, 12(2) 分类号:X2 关键词: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生态危机 和谐社会篇5: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视角重新解释儒学
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视角重新解释儒学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视角重新解释儒学的优秀论文,对于研究哲学中伦理学的同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 要:梁漱溟在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对中、西、印三方文华及其哲学进行系统的比较,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他穿过文化现象,直透现象背后的根本精神,再由根本精神说明现象,纠正了自严复以来思想界的进化论倾向。与西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他提倡并肯定儒家思想的现代作用,主张走孔子的路,肯定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儒学的复兴。
关键词:梁漱溟;柏格森;儒学;直觉
梁漱溟想要将儒学和现代化相结合的一种努力就是借用西方近代大哲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来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从而创新他的“新孔学”。关于其思想来源,宋志明认为梁漱溟的“新孔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佛教的唯识宗;二是宋明理学,特别是泰州学派王艮的思想;三是法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1]
据梁漱溟自己叙述,他转入儒家思想在真正阅读柏格森著作和接受柏格森思想之前。他说:“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由此而对儒家意思有所理会。……后来再兴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为柏格森。”[2]这说明梁漱溟先生先领会泰州学派思想,然后再与柏格森直觉主义思想相印证,并接受柏格森哲学思想:“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常有愿心,固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苦、透彻、聪明。”[3]
为什么梁漱溟在他自己现代化儒学的过程中,只寻找到柏格森的哲学呢?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事情,他有着深刻的理由,那是因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之所以会受到中国思想家尤其是新儒家学者的青睐,其理由就在于它反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特征不仅适应中国思想界对为科学主义批判的需要,而且也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有某些相通之处。”[4]具体来说则是,柏格森的唯意志论及直觉主义,与陆王心学强调主观精神作用和直觉体认容易相通。这两种哲学在较多方面有共同的特点,柏格森批评理智不能认识宇宙大生命的变化流行本体,强调只有直觉才能够担任这个任我。然而宋明理学也有很类似的认识策略如“忽然贯通”、“顿悟”、“致良知”等也排斥理论思想认识过程,与柏格森直觉主义很接近;再如柏格森认识宇宙本体是一永不停歇之流、是生命的冲动、是绵延,我自己生命与宇宙原来为一体,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分别、隔绝。这些观点与宋明理学的“天理流行”、“天人合一”、“仁者与万物同体”等观念非常接近。因为两者之间有较多类似之处,梁漱溟才说柏格森哲学为“替中国式思想开其线路”,认为“只有孔子的那种精神生活,似宗教非宗教,非艺术亦艺术,与西洋晚近生命派哲学有些类似”。[5]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不但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吸收、改造、利用,并使之成为他建构新孔学思想(儒家生命哲学)的理论来源,而且他还站在儒家立场上来解释和评价柏格森哲学并说明柏氏生命哲学是西方传统哲学的转向和变迁,由此变迁更加以肯定儒家学说的`生命力。梁漱溟还接受柏格森哲学的知觉思想并将它移到他自己的思想体系,然后将它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综合、整体、浑括的把握对象的认识策略结合起来,由此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也与柏格森一样非常强盗知觉的策略。
梁漱溟认为,相对于理智将对象视为呆静的东西而获得知识而言,直觉把握的是宇宙大生命的流动本体。中国传统哲学的策略就是内感体验的直觉策略,由于用这个策略,中国人从来都认为宇宙是流动变化而不是呆静的东西。宋儒所谓“天理流行”、“万物生化”、《易经》所谓“生生之谓易”就是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思想。柏格森批评理智不能通内在生命的真实,强调内感体验的直觉策略,认为直觉能够向事物的内在生命的真实运动。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看法,批评理性认识的缺陷就是不能认识宇宙流动变化的本体、也不能认识人内在的生命。
首先,梁漱溟运用柏格森以宇宙为流动变化、永不停息的大生命的生命哲学思想重新解释和发挥儒家哲学本有的变异思想,是儒家思想有了宇宙本体论的作用,他注重儒家的“生”的命题,认为儒家所讲“生”原来是与柏格森所谓宇宙本体为“生命的绵延”一样。他说:“我们先说孔子的人生哲学出于这种形而上学之初一部,就是以生活为对,为好的态度。这种形而上学本来就是讲‘宇宙之生’的,所以说‘生生之谓易’。由此孔子赞美欣赏‘生’的话很多,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他以为宇宙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6]
儒家哲学本来是有讲“生”的范畴,认为宇宙间的万物万事都处于永无休止的变异之中,但他知道是每一个事物本身的运动变化状态,而不是说这个“变化”、“流行”、“生生”为宇宙的本体。但是梁漱溟却把这个“生”的范畴看成象柏格森哲学只能怪所讲的“生命”、“绵延”的概念一样,为宇宙的本体,这样自然这个儒家所说的“生”也变成了宇宙万物的本体。
关于认识论理由,梁漱溟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重新解释儒家哲学的认识论思想,使儒家的认识论思想具有完全偏于直觉而排斥理智的趋向,传统儒学的哲学虽然有当下反应的“忽然贯通”、“顿悟”、“致良知”的直觉因素,但他并不完全排斥理智,按朱熹在修养策略的系统而言,人先要向外面实行格物致知,在格物致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才能顿悟道的本体。王守仁尽管强调格物在于致其良知,可是并不完全否认理智,只不过他强调知行合一的方面。梁漱溟完全相反,他接受柏格森肯定直觉排斥理智的直觉主义,对儒家的认识论做了非理性注意的解释。梁先生肯定儒家在认识论方面不论认识宇宙生命的本体论还是认识人自己内在生命的道德良知的本体,只有直觉才能认识而完全排斥理智。他说孔子只教人们去求“仁”,仁是人之所有的美德,仁也就是直觉,因为人类之一切“诸德”都从直觉出来的,即孔子的“仁”。
篇6: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敏感
[内容摘要]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传统理论多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新闻敏感;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析。通过比较学术界几种常见和尚存争议的观点,指出这几种观点的融合性特征;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新闻敏感产生过程中感知与思维,直觉与实践,人格与感知、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综合探讨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发生机制,尤其是人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新闻敏感的制约,进而指出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及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闻敏感;感知;思维;人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界大都是从新闻学角度进行阐释,不同作者在表述上也很接近。如:“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⑴随着改革开放的演进,以及心理学理论、知识日益深入人心,有的学者开始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新闻敏感的内涵,发现其中有不少词汇属于心理学范畴。以上述界定为例,其中像“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均可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由于新闻敏感对于新闻从业者的极端重要性,由于以往在新闻界主要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所以本文拟主要从心理学视域对新闻敏感作一分析,旨在丰富、补充新闻敏感的内涵,以使新闻从业者从理论上多角度地认识、把握这一概念,并在新闻实践中主动培养这种素质。
一、有关“新闻敏感”的几种界定
分辨学术界对新闻敏感的几种界定,可以对比出从新闻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新闻敏感”的差异,从而确定从心理学视角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一) 侧重于新闻学角度的界定
1. “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⑵
2.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⑶
这两种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出发,初步涉及到新闻敏感的一些心理学特征。无论是对“敏锐的洞察力”,还是“判断能力”和“反映能力”,新闻研究者虽然停留在表述上,少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但是,“新闻敏感”本身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新闻学领域的“新闻”和心理学领域的“敏感”,决定了从心理学这一新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非常必要。
(二) 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的界定
1. 感知论。该论点把“新闻敏感”归入社会认知领域。具代表性的有:
“记者采访属于社会活动,在采访中出现的心理现象自然也就属于社会心理。而社会心理的内在过程是从社会认知开始的。社会认知的最初阶段是社会知觉,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记者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迅速、准确地选择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而判断、预见自己所选择的新闻事实的社会反响。记者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既是他的认知过程,也是其新闻敏感产生的过程。”⑷
这种明察秋毫的社会知觉显然与新闻敏感的心理过程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新闻敏感始于社会知觉,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这也是意识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觉的,又是新闻敏感产生的必然过程。
2. 思维论。该论点认为新闻敏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1) “记者的新闻敏感依赖直觉,然而这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直觉,而是经过长期和反复的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才获得的直觉。这种直觉是新闻从业人员所特有的一种浓缩的、简化的思维形式。”⑸
(2) “新闻敏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发端于直觉,是逻辑思维的凝结、概括和简缩。从形式上看,它似乎没有中间推理的过程,但实际上它正是这一过程的‘概括化’和‘简缩化’。”⑹
他们认为,传统的研究把新闻敏感局限于“感知”这一领域里了。仅仅将其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感觉能力”,而没有上升到思维的高度。 其实,思维论持有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新闻敏感本无可厚非,然而他们却将“思维”与“感知”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难免有些偏颇。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虞达文认为新闻敏感是逻辑思维的浓缩,实际上是“浓缩”了直觉与逻辑思维的关联性,模糊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之间的区别,有待商榷。
另外,有一些界定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思维”这个字眼,但其中却包含了这层意思:“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实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⑺
这里,“判断”、“识别”、“分析”,都属于思维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定义同时又提到“观察”能力,属于感知范畴。可见,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新闻敏感集感知论、思维论于一体的综合性定义。这种带有综合论色彩的观点并不少见,但是,它们一般却只能为新闻敏感勾勒出一个模糊的心理轮廓,没有明确地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篇7: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敏感
3. 人格论。该论点将新闻敏感放在了“人格”这个非智力因素的背景下去考察。
“人格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讲它不仅直接影响新闻敏感的强弱,而且直接对记者所有的新闻素质都有制约作用。”⑻
刘京林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凯勒关于“有色镜头”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人格就像“有色镜头”一样具有认知过滤的作用。这种“心理组织结构”直接制约着新闻敏感的强弱。该观点指出了一个影响新闻敏感发生的非智力因素(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对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研究有很大价值。
其实,无论感知论、思维论还是人格论,都是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新闻敏感的。三者统一而各有侧重,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感知到思维,再到整体的人格因素,层层递进,相互影响。下面,就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一步考察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二、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探讨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从心理学视角剖析这一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丰富和补充以往学术界单从新闻学方面阐述这一概念的不足。
新闻敏感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分析。感知论强调的便是新闻敏感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因素,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理性因素。其实,记者通过社会知觉选择了报道对象,并将该事物与自己头脑中积累的各种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作出一定的判断时,该心理过程已经渗入了思维的作用。
篇8: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敏感
而思维论则主要从新闻敏感表现为一种“直觉”说起,将其归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直觉的产生并非毫无根据,必须是当记者经历了多次感知之后,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科学知识,以经验结论的形式保存于头脑之中。当他们一旦与有关的事物(即原型)接触,直觉便产生了。由此可知,思维并非孤立存在,它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
前文已提到,人格论的作用在于强调动机、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与感知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一样,对于新闻敏感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前述,我们不难看出,3个观点虽立论不同,且各有侧重,却并不彼此冲突。 感知论中的感知和思维论中的思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对直觉与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联系,综合理解起来更加全面、丰富;而人格论则从整体上给前两者以补充。
下面,我们分别就新闻敏感产生过程中的两对关系进行考察。
(一) 感知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 感知、思维与新闻敏感
如前所述,感知论强调了认知事物的最初阶段。因为感知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而思维论则强调了认知事物背后的分析、判断过程。因为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虽然感知和思维在表述上截然不同,但二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感知是新闻发现的开始,记者、编辑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事实,并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从中选择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来。因此,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是新闻敏感产生的感性阶段。离开了感知,新闻敏感将无从谈起,而思维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某些思维论持有者否认传统研究过感知因素的肯定,将新闻敏感孤立在思维的层面上,实际上是抹煞了感知对思维的基础作用。
每天发生的事实如此之多,如果一个记者只是泛泛地用眼睛进行观察,仅仅停留在感知的领域而不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判断,那么,他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也就更无法提炼出其中的新闻价值来了。可见,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阶段,感知需要而且必须上升到思维的层面上来。其中,新闻敏感的产生过程,就是对所感知的事实进一步比较、判断、筛选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
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胡家麒在云南边陲瑞丽市采访改革开放后小城的变化。在采访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却总是不满意,觉得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变化,表现方式也雷同。于是,胡家麒到街上闲逛散散心。在买西瓜时,他听到的是河南话;理发摊上听到的却是上海腔;在卖工艺品的小店里见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无意中一个灵感跳了出来:南腔北调,这不正是往日封闭的小城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写照吗?于是,他用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丰富多彩的音响,用7种声调组成了现场报道《南腔北调瑞丽边贸街》。这个报道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奖现场报道一等奖。⑼
在这个例子中,记者听到的“南腔北调”是感性认识;而从这丰富多彩的音响中想到瑞丽小城的重大变化,则是一个“概括化”、“简缩化”和“知识迁移”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与感知的过程密不可分。只有注意到了各种音响的存在,才能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小城变化的有力证明;反过来,如果这种感知不上升为思维,那么,那些音响就永远只能是没有意义的声音而已。
★ 文化交流词汇摘抄
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儒学的命运(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