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

时间:2023-05-15 03:36:32 作者:趣味生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趣味生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

“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Blog是“Weblog( 网络日志)”的缩写,因此博客又被称作“网络日志”。博客是继E-mail、BBS、ICQ 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博客于正式登陆我国,而且后来居上,发展迅速,已成为目前最具吸引力的网络交流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博客用户达3.18亿,较20底增加7.9%。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博客这一现代新媒体技术下的“网络日志”与传统的日记写作相比,究竟新在何处,其自身所具有的突破性变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将分别从写作心理、写作机制、写作形式、写作内容等方面作以探讨。

一、写作心理:私密与共享

传统日记带有很明显的私人性,它忠实地记录客观生活,尽情地倾诉心灵私语,每个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这片私密领地被“他者”偷窥。而博客则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机结合。虽然博客又名网络日志,但它绝不仅仅是纯粹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由于网络空间无限扩展的传播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作者一旦选择了在网络上写日志,也就意味着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内容共享。在写作网络日志时,作者或多或少都会预设到读者的存在,即使是把日志当作单纯的日记来写的人,在潜意识里仍会若隐若现着读者的概念。因为不得不考虑可能的读者(尤其是熟人朋友)的感受,博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对原生态的生活情感进行一些不露痕迹的修饰,以一种相对真实的面貌呈现。“博客是传统个人日记的网络表达,只不过是从‘私密‘的本上搬到了‘公开’的网上”,由‘自己写自己看’转向了‘自己写大家看’。”[1] 跨越时空的分享交流是博客平台与传统日记私人话语空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即使博客的作者(即博主)只对少数几个朋友开放自己的博客,也能表现出他们对于交流分享的心理需求。

二、写作机制:单向与交互

传统日记的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是重合的,作者本身即为读者,其文本写作一经完成即基本定型不再改动,因而传统日记的写作往往呈现出一种单向的封闭凝固的状态。基于互联网络的博客则彻底打破这种封闭与凝滞,其书写机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互动。在互联网上,任意两个结点之间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开放性与互动性是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同样也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写作的基本特性[2] 。

“相对于纸笔书写,网络写作的不仅是‘可读’文本,而且是‘可写’文本。”[3]P(90) 对于博客写作而言,一篇博文在网络平台上诞生后,不仅作者可以随时随意地对文本进行改动,而且大量的网络潜在读者还可以即时作出评论和留言,为作者提供博文后续修改与更新的倾向性意见。博客上发表的博文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永远未完待续的作品,呈现出动态流动的开放性姿态。这些作品可能是博主独立完成的,但更大的可能是博主与访问者双向互动交流的成果。在这一写作机制下,作为写作活动的主体,“自我与网际交流中‘他者’的关系不是‘宣谕—聆听’的'关系,而是自我与另一个我之间的‘交往—对话’的相遇和互动关系。”[3]P(84)写作主体与受体在不同的网络结点上经常扮演着相互转换的角色,轻松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充分体现出博客写作所具有的“交互性”[4] 特点。

三、写作形式:文本与超文本

在纸媒时代,文本的任意连接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当今的网媒时代,电子书写形式的文本往往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文本,综合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还经常包含有多种链接,此类文本被称为“超文本”,也叫“超链接”。美国学者罗兰.德.沃尔克曾把这样的“超链接”形容为一扇门──“通过这些门,一个人可以漫步到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然后去中央情报局的总部看看, 最后再到一个朋友做的关于他家小狗的主页瞧瞧,……”[5] 无疑,在纸页上一字一句亲笔书写的日记是传统意义上的平面“文本”,而通过敲击键盘进行输入的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博客则是现代味十足的立体“超文本”。

相较于由多个方块字拼接而成的传统日记,博客在表现形式上显得更为生动灵活,博主甚至还可以根据写博时的心情随时更换日志的模板和颜色。更为重要的是,博客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强大功能,从一个网络空间游弋到多个网络空间,一扇扇信息资源库的大门被打开,极大地拓展了网络日志的多维空间。而这些特点,都是传统日记的平面书写所不具备的。

四、写作内容:“小我”与大众化

传统日记具有不被打扰的纯粹私人性,大多是对个人日常生活琐事的细微记录以及思想情感波澜的心灵独白。与网络日志相比,日记更有隐秘性,更加有一些作者不愿为人所知的心灵深处的东西,流淌于作者笔端的是一个真实自我的“小我”。早期博客的写作也主要是围绕自我活动和感受等内容,倾向于“向内”的自我表述;时至今日,博客写作已经从传统日记“向内”的自我表述延伸至“向外”的自主表达,其写作意旨正在由小我乐趣逐步转向大众狂欢,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几乎无所不包的内容上。除了个人日常生活与情感,时政热点、社会民生、娱乐追星、原创写作、复制转载等等均被纳入博客写作范围,五花八门的内容如同夜色中绽放的烟花那般令人眼花缭乱,呈现出一道众声喧哗的大众文化景观。“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动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6]在后现代大众文化背景下,博客写作者往往对自身有着强烈的普通大众之一员的身份认同,“去崇高”式地活在当下的日常经验中,即使是私人情感也表现出一种日常性的泛化;同时出于对高点击量的某种期许,其博客书写更注重吸引外在的大众读者的目光,广泛触及诸多领域的大众焦点话题,以期形成喧嚣互动的话语格局,从而使得当前的博客书写明显具有草根性大众化的特征。

篇2: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洛克和孟德斯鸠分别是近代西方分权理论的首倡者和集大成者.论者一般认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是对洛克分权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但是对二者的差异却很少提及或一笔代过.本文从分析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比较他们在权力的划分方式、制衡方式以及理论重点等方面的不同,指出他们各自的理论缺陷,同时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

作 者:翟刚学 Zhai Gangxue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7 19(7) 分类号:B561.24 B565.24 关键词:洛克   孟德斯鸠   分权思想   差异  

篇3: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传统科举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一?从技术层面看科举:一部有效而稳定的文官机器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人们回首发现:“科举竞争”无论是与我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察举征辟,还是与外国古代的贵族制、军功制与“奴官”(如近东的所谓马木路克制)制相比,都要合理得多。而科举废除后,我国军阀时代与后来的官制也未见得优于、甚至常常是劣于科举。另一方面现代文官制中的考试制度却有许多类似科举的程式。因此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当然,对照现代文官制的实践,要挑科举制的毛病也是轻而易举的。诸如考试内容的陈腐、参考资格与考试规则等方面用现代眼光看也并非绝对公平。而当时的官吏铨选中除考试外也还存在着其他非竞争性因素,如世袭、恩荫、荐举、捐官、特授、奴官(太监外任或清时满洲包衣外任之类)等等。但是如果不以现代文明标准苛求前人,则应当说在前近代世界上的确难以找到一种政治人材选拔方式其“公正”性与效率能超过我国科举制度的成熟期。而且成熟期科举制度在严肃科场纪律、实行规范竞争方面的确是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所不能及、更是“察举征辟”色彩浓厚、身份与“关系”背景强烈的我国现行干部制度应当借鉴的。

撇开贵族政治(它一般与非中央集权的“软国家”相联系)不谈,历史上凡属中央集权的“硬国家”,无论中外,都有赖于高度科层化的职业官僚政治。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曼萨卜达尔(mansabdar)体制有33级官阶,从“十人长”直至“万人长”,都是由朝廷自上而下征召、提拔或降黜的官吏。古罗马基础上建立的拜占廷帝国也有复杂的罗戈瑟特(logothete)文官体制,正是靠了这种体制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拜占廷帝国才得以与特马(军区)制下军官贵族化倾向以及村社的地方自治倾向相抗衡而维持着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使帝国在内忧外患频仍的几个世纪中得以延续。所有这些官僚体制都有赖于一套中央铨选,考核与“雇用”官员的程序。但是,曼萨卜达尔体制的原则是“军而优则仕”,军事官僚的色彩远过于文职色彩。作为高级“国家雇员”他们脱胎于莫卧儿早期的雇佣军,其成员多为外国(印度以外的西亚、中亚伊斯兰地区)冒险家,缺少文化自律。因此尽管曼萨卜达尔体制以官僚决定薪俸极高而闻名于史,国家对他们也一直拥有任命与考核之权(如所周知,这两点即高薪与考核是当前人们谈论最多的反腐败方法),但这一体制的腐败速度与程度仍然极为惊人,可以说决不下于我国传统的科举官僚体系。[1]

拜占廷的罗戈瑟特官僚体制文职色彩浓厚,而且对于具有政教合一特点的拜占廷东正教帝国来说,这一官僚体制既保持着独立于教会系统之外的世俗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宗教)自律。国家对文官的考核内容则包括罗马法之类的实用知识。然而罗戈瑟特在地方行政上的效能受特马军事贵族的制约而十分有限,而且由于政治贵族化的发展,官僚的作用日益减退,到14-15世纪罗戈瑟特大都已成为无权的虚衔。另一方面由于罗戈瑟特多是低薪乃至无薪职,又执掌征收赋税之权,因而腐败也非常严重。最后,这一文官体制的消亡也就成了拜占庭国家灭亡的先兆。[2]

与这些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相比,我国的科举官僚体系在文职化、科层化、合理化等方面显然更胜一筹。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比政教合一体制与纯粹的雇佣官僚制都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更是在专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扩大统治基础的有效办法。我国的传统中央集权体制延续得远比莫卧儿印度或拜占廷帝国为长久,这与科举官僚制胜于曼萨卜达尔或罗戈瑟特之类的外国传统官僚制是不无关系的。而如果以科举制奠定基础的隋唐为界划分我国历史的前后期,也可以看出,后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程度要大于前期,这与官僚铨选制度由察举征辟到科举考试的演变也密切相关。

当然也必须指出,科举制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它与其他土壤上萌发的制度间具有某些不可比

[1] [2] [3] [4]

篇4: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兼论齐、鲁、秦文化之异同

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兼论齐、鲁、秦文化之异同

齐文化是先秦时代的东方大国--齐国所创造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以广收博采、融合创新为特征,以富国强兵、诏令天下为旨归,以实用主义为本质,与鲁文化与秦文化相较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鲁文化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秦文化是建构的功利主义的文化,而齐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然而,齐文化由实用主义流衍为功利主义,复由功利主义流变为享乐主义,致使其在政治上没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文化上未能由区位文化上升为中原文化的主体.

作 者:颜炳罡 孟德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G04 关键词:融合   富国强兵   实用主义   理想主义   功利主义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传统工艺美术特征以及保护和发展论文

论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特征

离婚起诉书格式之书写注意事项

论社会文化转型的虚无与传统

考研政治之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山水英雄之我论

论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论文

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