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时间:2022-12-14 06:13:55 作者:整肃一统天下୧⍤⃝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整肃一统天下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结论部分.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文章从中西宗教的理论体系、神学论证方式、僧侣集团的职能、信徒的态度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儒释道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宗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特性和历史的走向.

作 者:陈建新  作者单位:阿坝师专中文系,四川,汶川,623000 刊 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1) 分类号:B920 关键词:宗教   本质   人本宗教   神学宗教   差异  

篇2: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

中西方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表现在思维方式、交际风格、风尚习惯、家庭观念上也有很大不同.

作 者:许果 梅林  作者单位:许果(重庆邮电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处,重庆,400065)

梅林(重庆邮电学院,外语学院,重庆,400065)

刊 名: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19(6) 分类号:B018 关键词:西方   价值观   差异  

篇3: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

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

林雅尔

摘要:古今中外艺术的产生都有自己的文化土壤,一种文化的特殊性格不通过比较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通过相互对比看出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从而理解影响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差异性有多种因素。

篇4: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

在美术教学中,常常有学生发出疑问,西方艺术的造型能力是否比东方艺术的造型能力更强,比如雕塑绘画西方更写实、逼真,所以,西方艺术更高一筹。针对这个问题本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雕塑方面的差异

本人在选择古罗马雕塑和汉雕塑这两个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他们当时属于那个历史阶段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如果将二者作为比较,并力图发现内在的文化含义,可以知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汉代时期中西方雕塑内容不同

古罗马是人物,但被雕塑者是统治者和贵族。如《奥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在这些雕刻中酷似的写实手法成为雕塑的追求目标。中国往往是平凡的人和世俗的人,以及塑造人物之间活动的场景,如,山东出土的《杂技陶俑盘》,生动地展示出众多杂技演出的场面,记录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奢华片段。

2.中西方雕塑的材料不同

材料的不同影响技法的运用,古罗马是青铜和大理石材料,如《马克奥利略骑马像》是青铜雕塑,青铜具有延伸性,可以更加细致地表现神情。汉代则用花岗石、陶土材料,如《击鼓说唱俑》《马踏匈奴》,花岗石比较易碎,难以雕琢细腻的变化。《马踏匈奴》则用写意手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雕塑的外轮廓简约有力,形象生动朴实。

3.在造型上,所表现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写实,追求细节,在人物塑造上又超越了古希腊,更接近自然主义,注重性格特征的刻画,不像希腊雕塑采用理想主义脸型,在风格上追求高贵雄伟和写实个性化的精神面貌。前者如《奥古斯都像》表现出帝王一种崇高的气质和雄健刚毅的性格。后者以《卡拉卡拉像》为代表,在这尊雕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性格鲜明的脸:方的脸庞,嘴角内收,头部低斜,紧锁的双眉,多疑而凶残的眼睛流露出凝滞的眼神。雕像五官轮廓清晰,眼睛的刻画令人叹为观止,那是一双充满着复杂感情的眼睛:凶恶、暴躁、多疑。残暴和屠杀为他消灭了许多敌人,同时也造就了他那对一切都充满了怀疑和恐惧的内心世界,一头卷曲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则进一步强化了他那凶残的性格。这一雕像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艺术技巧上,达到了罗马雕塑的最高成就。而汉代则是带有浪漫主义的写意,追求形象生动,轮廓简约生动,技法朴实,风格上古朴、不讲究细节刻画、形体比较夸张。如《杂技陶俑盘》《马踏匈奴》。

4.在创作角度上比较

古罗马喜欢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喜欢崇拜权威,所以,雕塑是具体的人物。汉代则更多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生活百态。但它们之间也有共同点:古罗马没有了中世纪宗教的因素和古希腊神的因素,汉代没有了商周时期的神秘感,也没有被宗教因素所浸润,所以,都很务实、世俗性。

二、绘画方面的'差异

1.中西方美学理念不同

中国古代绘画中艺术家们主张“意”在作品中起主导作用,齐白石先生说过好的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也是他把握形的观念。中国也有句古话:“得意忘像。”就是艺术家主观地强调客观物象的特征,提取内在的精神,而不拘泥于外在的种种细节,这种写意的精神一直伴随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西方认为,主观与客观的认识是绝对的,主观就是主观,客观就是客观,因此,中国古代画家对事物的认识没有绝对的概念,由此产生写意绘画。

西方画家是以“绝对”意识产生的艺术效果,具象就是绝对的写实,抽象就是绝对的变形和非写实,而中国的“意象”是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产生“似与不似”的艺术形式,产生中国整体的思维形式,这也是中西文化和美学的实质性差异。

2.在空间概念上意识不同

西方传统艺术一直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依靠透视学来追求写实的效果。西方对空间的认识,就是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即科学的空间,尽管在表面上接近自然,但在情感上终究徘徊在自然和内心之间,被自然所限制。在中国美术传统理论上,对空间只是在画面上区分出远景、中景、近景,而不注重画面的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这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中国画家追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也就是中国画寻求“神游”的意境,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为了表达这种感觉,中国画以散点透视代替焦点透视,这种审美观造成中西方绘画方法和风格不同的差异。

古今中外的艺术产生都有各自的文化土壤,影响中西方绘画雕塑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差异、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通过中外美术的比较来了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从而理解中西方文化艺术不存在高低优劣,只是差别而已。

参考文献:

[1]马建平。试析中西绘画的差异[J]。美术大观,2006(08)。

[2]孙海燕。浅谈中西方绘画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24)。

[3]赵静,李海侠。汉代与古罗马纪念性雕塑之比较[J]。科教导刊,2011(3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5:论明清民间宗教的本质

论明清民间宗教的本质

明清民间宗教是三教合流的产物,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在明清时代的复兴与发展.民间宗教通过对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解读与回归,从中抽绎出爱和自由的宗教精神,并以此对抗明清时代日益恶化的人文环境和种种非人道的异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并不像一般学者所认识的是低级和愚昧的东西.民间宗教在传承古代文化精神、拯救时代信仰和促进社会变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关于明清民间宗教的历史地位、作用等问题应予以重新评价和重视.

作 者:丁希勤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 28(5) 分类号:B929.2 关键词:明清   民间宗教   回归   传统文化   爱和自由  

篇6: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引言

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种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认知。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了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中西方宗教在充当政治工具和体现思想文化上的异同,并取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教的关注。在不断的冲突当中,三教相互渗透,它们冲突的过程也正是融合的过程。

仅在北魏时期,全国的佛寺即从东晋时的1700余所一跃而达30000余所。佛教徒还开凿了云冈、龙门、巩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十几座著名石窟,雕塑的佛像和绘制的壁画不计其数。这些石窟的开凿使得中国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得到很大推动。这一时期 的画匠在遵循佛教图本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像,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

与此同时,南朝梁武帝也对佛教大肆推崇。《南史 郭祖深传》载:“时帝(梁武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印证了这一点。有趣的是梁武帝晚年时自己竟出家做了和尚,使得梁朝大臣们花去四万万钱将其四次赎回,才保住了这个昏庸的皇帝。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地位了。

此后的一千余年中,佛教一直都占据着中国宗教的头把交椅,也代表着一支强大的文化力量。在当今的中华大地上,代表佛教文化的景观随处可见。如佛教四大圣地――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还有西安的大小雁塔、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塔尔寺等等。这些代表佛教文化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艺术都是组成中华文明不可获缺的财富。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基督教相传是由耶酥及其门徒在巴勒斯坦创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从同时代的历史文献上来看,对基督教的产生并无明确的记载。因此,耶酥创立基督教一系列的过程也只能是一种传说,体现了早年基督教的思想方向和意志。它宣扬原罪论,认为人生来即有罪,只有相信上帝,用一生去忏悔、赎罪,死后才可能进天堂;否则就会下炼狱。这一点也决定着基督教信徒同佛教信徒一样要具有对世间万物的宽容和忍耐;而同样也由于这一点,基督教逐渐受到西方统治阶级的操纵,成为了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这是违背所有宗教初衷的,但又都不可避免。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地位的巩固始于公元四纪,罗马帝国统治者开始大力扶植基督教,并使之变成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在罗马最终取得成功,固然与统治者的扶植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人们从捉摸不定的现实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倒塌的帝国大厦寻求一根强大的思想支柱,这在无形中也就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一步步的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直至中世纪早期,欧洲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天主教会(基督教的一支)及上层神职人员就位居“等级金字塔”的塔尖。教会成为当时最大的封建集团,临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教会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同时还掌握着大片土地、封建庄园,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封建主,富贾一方。

中世纪的基督教早已背离了最初的意志,成为压迫民众、聚敛财富的赤裸裸的统治者。历经2 个世纪,多达8 次的十字军东征便是这个时期教会疯狂掠夺土地和财富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正是由于中世纪的基督教被赋予统治阶级的本性,此后欧洲的每次重大变革都与教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是文艺复兴。这是一次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在它倡导人文主义的同时,无疑是对钳制和禁锢一切进步思潮的教会沉重一击。正如西斯廷小教堂穹顶画《创世纪》一样,米开朗基罗赋予上帝一个完美的人体,而不是将其神化,这正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对教会禁锢的冲击。

如果说文艺复兴仅是在文化上对教会进行了反抗,那么随之而来的宗教改革便是彻底结束了天主教会一统西欧的时代。发起这场改革的领袖,无论是马丁 路德,加尔文或是英国清教徒,都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意志。他们寻求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然与教会对立,在斗争中,使得教会的势力大大削弱,引发了此后西欧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宗教改革从而成为了西欧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终结者。

基督教在其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同样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艺术作品。基督教艺术广义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时间上表现的艺术,如音乐和诗歌,另一类是在空间上表现的艺术,如建筑、雕塑和绘画。前者由于所受宗教教义牢固限制,不及后者所具有的超教义的艺术价值。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是欧洲建筑杰出的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达 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和拉斐尔《西斯廷圣母》更是将欧洲绘画艺术推至顶峰。

佛教与基督教文化的比较

佛教与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又都在人类社会迅速的进步之中得以转变,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化代表而不再是政治力量,他们对中西方历史乃至现代社会的影响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但是,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也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这两种文化产生的根源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本身

,因为仅教义来看,无非一个是佛祖,另一个是上帝;一个是观音,另一个是耶酥罢了。那么它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要归结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人的思想更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变革。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大文化”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学东渐,东学西传”就是最好的佐证。

后 记

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探讨宗教文化应具有一种“全球性意识”,对任何一种宗教及其产生的文化都应给予尊重。这样,就可避免由于宗教问题所引发的冲突,从而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向前迈进坚实的一大步。

参考书目:

1. 《中国通史》 中国史学会 海燕出版社

2. 《世界通史(欧洲卷)》 中国史学会 海燕出版社

3. 《佛教文化面面观》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院 齐鲁书社

4. 《基督教文化面面观》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院 齐鲁书社

5.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

篇7: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引言

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种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认知。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了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中西方宗教在充当政治工具和体现思想文化上的异同,并取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教的关注。在不断的冲突当中,三教相互渗透,它们冲突的过程也正是融合的过程。

仅在北魏时期,全国的佛寺即从东晋时的1700余所一跃而达30000余所。佛教徒还开凿了云冈、龙门、巩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十几座著名石窟,雕塑的`佛像和绘制的壁画不计其数。这些石窟的开凿使得中国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得到很大推动。这一时期 的画匠在遵循佛教图本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像,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

与此同时,南朝梁武帝也对佛教大肆推崇。《南史 郭祖深传》载:“时帝(梁武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印证了这一点。有趣的是梁武帝晚年时自己竟出家做了和尚,使得梁朝大臣们花去四万万钱将其四次赎回,才保住了这个昏庸的皇帝。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地位了。

此后的一千余年中,佛教一直都占据着中国宗教的头把交椅,也代表着一支强大的文化力量。在当今的中华大地上,代表佛教文化的景观随处可见。如佛教四大圣地――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还有西安的大小雁塔、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塔尔寺等等。这些代表佛教文化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艺术都是组成中华文明不可获缺的财富。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基督教相传是由耶酥及其门徒在巴勒斯坦创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从同时代的历史文献上来看,对基督教的产生并无明确的记载。因此,耶酥创立基督教一系列的过程也只能是一种传说,体现了早年基督教的思想方向和意志。它宣扬原罪论,认为人生来即有罪,只有相信上帝,用一生去忏悔、赎罪,死后才可能进天堂;否则就会下炼狱。这一点也决定着基督教信徒同佛教信徒一样要具有对世间万物的宽容和忍耐;而同样也由于这一点,基督教逐渐受到西方统治阶级的操纵,成为了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这是违背所有宗教初衷的,但又都不可避免。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地位的巩固始于公元四纪,罗马帝国统治者开始大力扶植基督教,并使之变成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在罗马最终取得成功,固然与统治者的扶植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人们从捉摸不定的现实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倒塌的帝国大厦寻求一根强大的思想支柱,这在无形中也就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一步步的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直至中世纪早期,欧洲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森

[1] [2]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宗教

论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论析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论文

《超越宗教》读后感

GRE考试本质是什么

宗教利弊 辩论

论博客与传统日记书写特征之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讨论文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通用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