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dr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浅析萨特“情境剧”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浅析萨特“情境剧”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浅析萨特“情境剧”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
论文摘要:“情境剧”不仅是萨特独创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特殊载体。以《恶心》为代表的“情境剧”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进行了形象表达,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文学之中,实现了文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萨特存在主义文体的哲学含蕴与文学价值。
与其说萨特是一位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哲学家。他通过自己的思考行为将“存在主义”全面定位,使之成为哲学和文学领域中都不容忽视的重要体系。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阐释自己的哲学学说,成为哲学与文学的最佳结合;他的哲学思想依托文学作品而得以广泛传播,而他的文学作品也凭借着哲学思想而得到升华。时值今日,如何看待萨特“情境剧”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就成为萨特存在主义文本研究的重要课题。
何谓“情境剧”,萨特曾作过明确解释。他说“为了取代性格剧,我们创立情境剧;我们的目的在于探索一切人类经历中最共同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大部分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换言之,存在主义剧作中人物所处的情境在现实中时有发生,存在主义人物所处的境遇在抽象的层面上有其不容置疑的哲理性。同时,“情境剧”关心的是人物的“极限的情境以及处在这种情境中的人的反应”,在这种善恶荣辱、生死成败尖锐冲突的极限境遇下,剧中人物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但必须做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十一部剧作大多都算作“情境剧”。本文以《恶心》为例,以窥其存在主义文本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
一、萨特的“情境剧”是其存在主义哲学形象化的解说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他说:“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显然,萨特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这种“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主观性的存在,具有自我超越存在的特性,是先于外界万事万物的本体论的“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指的是人而不是物。物的本质在它被生产出来之前就已经被确定了,物是本质先于存在。而萨特所说的人则不同,他认为首先是人在,然后选择本质,存在规定着必然通过选择而成为自我。萨特曾明确指出,“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意义?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首先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萨特的代表作《恶心》是一部日记体裁小说,它通过人的一种生理反应-恶心把作品的主题导向存在主义的理念。它描写青年历史学家安东纳·洛根丁在一个虚构的法国城市布维尔大约一个月的生活、工作、思绪和回忆。他正在研究并准备写一位侯爵的传记。他来到布维尔这个小城,城里那些悠闲自得,心满意足的居民使他恼火;他们恪守法律、尊重上帝、循规蹈矩的行为使他憎恨。他觉得自己似乎属于另一类人,“一个生活在死气沉沉的孤寂之中的局外人”。他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研究工作一无起色,只好到马路、公园、酒店去闲荡,还常去咖啡馆与老板娘厮混。久而久之他对这一切渐渐产生了厌恶:
现在我明白了,我更清楚地记得几天前我在海边打水漂时的感觉。那是一种带甜味恶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多么令人不愉快。那是从石块上来的。我可以肯定,这种感觉是从石块传到我手里的,是的,是这样,一定是这样。我的手上握着一种厌恶的感觉。从那时起,恶心就没离开过我,它把我逮住了。
于是,洛根丁感到“我存在着-世界存在着-而且我知道世界存在着,这就是全部真相”,这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第一义,即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而“卵石”则是其第二义,如果洛根丁像彼维尔布的其他居民一样麻木,那么他就不会感到“恶心”,就不会在捡起卵石时浮想联翩,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会注意到这卵石,最多只是在散步时无知无觉地在脚下踩过。那么这时,卵石没有为洛根丁所体验,它便不在“恶心”中存在。这样,萨特就借助“恶心”这一所有人类都会有的心理反应,将其抽象的哲学思想-“存在先于本质”的含义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了。
二、萨特存在主义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是: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的核心是自由,即主张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自由的,无论对什么环境、采取什么行动、怎样采取行动,都可以自由选择,反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
萨特的自由理论一方面在伦理上为人的行动自由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强调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萨特所说的自由是承担责任的自由、做出道德选择的自由。例如他在《存在与虚无》中说:“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又说:“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这就是说,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才需要承担责任。由于害怕自己实现不了预定的目标,完不成自己的责任,人就有了焦虑。
人的自由和自由选择不仅是萨特哲学思考的主题,也是他文学表达的核心。在自由的哲学问题上,萨特强调了人选择的自主性和他应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恶心》中的主人公洛根丁对他所处的世界感到恶心,他在书中写到: 后来他有了一个真正是冒险的开端-他整个地感受一种模模糊糊的可怕的变态:这就是恶心。它从后面抓住你,使你漂浮在一个不冷不热的时间的海洋里。这是改变了的洛根丁吗?这就是世界吗?这墙、这花园、这咖啡店都突然被恶心所压倒。另一回他又度过了一个可怕的日子:有什么东西在空气中散发着腐烂的气息,这光,这人们的姿态。洛勒旁先生又死了-死者不能作为活人存在的理由。洛根丁徘徊在街头,实实在在但又毫无存在的理由。然后,在早春的一天,他领悟了自己冒险的意义:恶心是展现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看来不是很舒适的。
显然,恶心这个东西既不是死的念头,也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无名的压力。这种压力使洛根丁感到自己与世隔绝,“毫无存在的理由”。精神上的压力使他思考自己的一生,结论是自己的一生毫无价值。最后洛根丁放弃写作、离开布城:
这小城令人气闷的氛围和他对即将来临的巨大灾变的感受使他重又回到与世隔绝的状态。怎么办?喊别人来帮一把?但“别人”都是些绅士:他们彼此点头致意却丝毫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洛根丁准备离开布城;他到铁路咖啡店去最后听一次“在这些日子里”,这歌正放着。洛根丁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肯定自身的微小机会。
这里,洛根丁所找到的“机会”,“一个肯定自身的微小机会”就是对他所处世界所担负的责任。虽然这种责任是如此微不足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萨特“自由选择”的基本思想。
总之,借助“情境剧”,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文学之中,从而实现了文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这样,存在主义哲学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存在主义文学成了存在主义哲学形象化的图解。存在主义哲学因为文学的广泛流传而与普通民众产生了联系,从而使存在主义哲学在短时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存在主义文学也因为哲学而具有了深厚的哲学底蕴,表现出了鲜明的哲理性。不过,萨特“情境剧”借助文学作品虽然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但从总体看,他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也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让·保罗·萨特著,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萨特著,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篇2: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作 者:贾英健 Jia Yingjian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51(1) 分类号:B018 关键词:认同 价值认同 价值趋同篇3:网络软件研发的哲学价值意蕴
网络软件研发的哲学价值意蕴
网络软件研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智力活动过程,还内涵有丰富的.哲学价值因素.有共性与个性共存、主观能动性与研发条件制约性相统一等哲学价值特征;网络软件研发在目标上、方法上、需求分析上都渗透着哲学价值的意蕴;网络软件研发还应遵循大众哲学文化构件、哲学关怀建构等原则.
作 者:刘国建 刘晔 作者单位:刘国建(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广州,510001)刘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 100871)
刊 名:江汉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 年,卷(期):2004 “”(8) 分类号:B027 关键词:网络软件研发 哲学价值 人文关怀篇4:人格的哲学意蕴及其价值序列
人格的哲学意蕴及其价值序列
人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非常普遍.人格本质上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其发展受到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格的发展同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而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又是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的存在.“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当代哲学人格理论所阐述的人格是指在生理、心理和伦理各个方面获得了完整意义的个人.研究目的在于使一个人成为具有实践和价值属性的,具有自我统一性、同一性和唯一性,从而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哲学意义上的人格主要探讨人格的存在、本质和人格价值等具有前提性和普遍性意义的课题,密切联系各个实证科学领域的成果,综合性地研究人格产生和发展、结构、类型、个体人格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在此意义上,进一步发掘人格的哲学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作 者:彭怀祖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PKU英文刊名:XUEXIAO DANGJIAN YU SIXIANG JIAOYU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B0 关键词:篇5: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
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作 者:黄海德 HUANG Haide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刊 名:东南学术 PKU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B958 关键词:宗教哲学 道教 佛学 中华文明篇6: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
无论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哲学问题,都为文学和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文学与哲学关系是统一的.,作为统一体的文学与哲学相互间的融合与影响也是必然的.
作 者:马衡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9) 分类号:B0 关键词:文学 哲学 关系 影响 接受篇7:当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及其哲学意蕴
当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及其哲学意蕴
本文从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两个方面探讨当代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并认为这一趋势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和发展观念的根本变革,反映着人的发展的实际进程,开拓了当代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作 者:纪光欣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社会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1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B-49 关键词:经济 文化 一体化 经济的文化化 文化的经济化篇8:“方向”之思 “标准”之学──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意蕴与价值
“方向”之思 “标准”之学──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意蕴与价值
有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纵算此语言过其实,而儒学之于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实为任何思想学说所难及。对儒学的研究与反思也是历久弥新的问题。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在西方自由主义权利话语的冲击下对儒学的态度基本上趋向两极:要么穿凿附会把源于西学的自由主义观念强加于儒学,孔子似乎成了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伟大先知;要么憎恨批判,认定儒学为现代民主政治和权利文化的绊脚石,要打倒孔家店。在当今学界,赞颂者既有如强调儒学“内在而超越、为现代民主科学奠定形上根据”的新儒家,也有如认定“孔子为万世立法‘’也能为当今的制度建设开出若干具体良方的所谓当代”公羊学家“;批判者亦然视儒学为专制主义的渊源。当然,对儒学的认识中更为常见的似乎是认为儒学与政治无涉,连西哲黑格尔也认定儒学只是”道德训条",国内人们更乐于称道的是儒学的“人生哲学”、“人生智慧”……这诸多聚讼纷纭见仁见智的论说,究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孔子重生,他是欣喜于“百家争鸣”的气象?还是继续喟叹一句“知我者,其天乎?”……
在这种情景下,读到>一书,是一种兴奋也是一种警醒。该书作者认为,先秦儒学的本质是一种政治的道德哲学。该书力图重构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逻辑,凸显其基本问题意识,呈现出人们所常称的儒家“道德哲学”的政治哲学意蕴。儒学的创发是源于对政治之道的高度自觉,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究是为其政治哲学而奠基。政治秩序的重建才是其基本的'思想主题。这一主题通过对“圣人”“君子”“成人”等问题的具体讨论而展开,“正名”则是君子之“为政”的根本。围绕这一问题、作者详细讨论了儒家礼制秩序建构的人性依据(关涉人性培育方向的具体规范意义的性善论)、价值基础(表达政治终极价值、关涉立法创制之权归属的“道”)、秩序创立的主体(关联于“道”、建构秩序的理想范式和标准的“圣人”与关联于“德”、担负实际政治使命的“君子”)、理想范本(周代的礼乐文化秩序)、实践方案(针对政治中人的"克已复礼")等问题。儒学关注的是政治的精神性方向,是理想政治秩序的标准,关注的是何种秩序更有利于人之精神品质的守护与提升。就此而言,先秦儒学是一种政治与人性的“方向”之思、“标准”之学。现代政治哲学大师施特劳斯曾说过,政治领域中人们的态度涉及到正义与不正义等的判断标准,政治哲学的努力就是要探讨这些标准,以期获得关于这些标准的真正知识。[1]先秦儒学自然也是这样的政治哲学。在将儒学简单等同于“道德训条”的论说汹涌弥漫时,澄清先秦儒学作为政治哲学的本来面目,颇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之警示。
单从表面的文本来看,儒学确实像修身养性的道德训条。但其自觉探求的是人之精神价值问题,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儒学强调“人禽之别”,道德作为精神性力量,其功能首先体现在对人原有的动物性本能欲望的理性规制上。更重要的是,道德言说的实际目标在于政治秩序的创建和维护。荀子论述‘“人禽之别” 时说“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群”即今人的政治,是人特有的秩序。这一秩序形成的前提在于“分”,在于“义”。实际指涉的是政治的道德问题。儒家的政治之“道”,是关于政治之正性的检讨与批判,绝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诸子百家的兴起都源于对当时政治秩序失坠与重建的忧思。只是各家的解答各有千秋。如法家开的药方是君主的“刑赏二柄”。而在儒家看来,其有效性只是建立在动物性欲望与功利心基础上的。从根本上说,缺乏精神的引导,动物性的欲望保证不了秩序的建立。因为原有秩序的破坏正源于人之欲望的紊乱。而儒学所关注的则是秩序重建的精神方向问题。
在“先秦儒学的本质是政治哲学”的基本立论下,作者对儒学诸多具体问题的解说也别开生面。
如儒家关于“圣人”“君子”“小人”的区分,“小人”被排除在立法创制的主体资格之外。儒学也因此常被定性为专制集权的学说而遭到批判。作者不否认如果从经验社会学去理解和批评此问题的意义。但他以政治哲学的视角敏锐地指出:在儒学的思想世界里,圣人君子小人的区分并非经验意义上的社会学分层,而是就人之内在精神品质所作出的逻辑层次的判断圣人与道贯通达于至善,在逻辑层次中居于最高地位,君子则是向着善去努力,达到了某种人性精
[1] [2] [3]
★ 萨特经典语录
★ 哲学与人生教案
★ 价值与尊严美文
浅析萨特“情境剧”的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通用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