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每天都能很愉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中学英语求同教学法,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学英语求同教学法,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中学英语求同教学法
中学英语求同教学法
不管英语和汉语之间有多少不同之处,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却有着众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在中学 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英汉之间的差异,而忽视英汉之间的相同,其实教学中把握着英汉之间的相通之处 ,一些难讲难练的词汇、语法、习惯用语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练习回答以May引起的一般疑问句时, 肯 定的回答有Certainly 或Of course和Yes,you may。否定的回答有No,you mustn't ; No ,you may not; No,you'd better not等。 省事的方法是让学生记住这是习惯说法,然后反复练习。用是会用了,但由于不是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结果耗时易忘,味同嚼蜡。何不用英语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语感, 以收到入耳不忘之效呢?假设第一种情景:你在家里,寂寞难耐,正想找个人聊天,这时正好有朋友敲门说: “May Icome in?”你简直是大喜过望,热情有加。 哪个答语会脱口而出呢?当然是certainly或of couse。假设第二种情况:你在家里忙着做作业,时间紧、任务重,正犯愁时有同事来访,说“May I come in? ”你 不愿受干扰,可又不好把同学拒之门外,你会怎么回答?肯定是, Yes,you may。一缕泠淡不热情之意溢于言 表。设若第三种情况, 天热,你正在家里洗澡,料想不会有人来,门没有插好,偏偏响起了敲门声,说:“M ay I come in”?你简直是手忙脚乱, 边寻衣找鞋边急急而应:“No,you mustn't,wait a munite”。试想 ,你会说No,you maynot或者No,you'd better not吗?不会。 因为后者说话的余地太大,如果来访的人产 生了误解,不愿在炎热的太阳下晒着,推门而入,其尴尬情景可以想像。通过这样一番练习与解释,语言上的 异就被思维上的同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因为,英美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和中国人一样也是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来 选词择句的.,也是以合情合理、语准意切为前提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来解释为什么回答以Must引 起的一般疑问句的时候,肯定的答语是“Yes,you must,”语气干脆利落, 令行禁止。而否定的答语是“No ,you needn't”,口气舒缓轻软, 彬彬有礼。
即使前否定后肯定的反意疑问句和否定的一般疑问句的答语之异也可用思维之同来解释。传统的讲法是, 英美人回答此类问题时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事实上“对、行、可以”就用“Yes”,否则用“No”。 至于把“ Yes”译成“不”;把“No”译成“对”, 那是翻译技巧问题。而中国人回答问题的习惯是咋问咋答。但从中 学学生出错情况上看,这种讲法显然没有击中要害。其实,英美人和中国人对问题的回答都是从事实出发的, 只不过对上述问题的答复英美人先用Yes或No 来表明态度,而中国人则喜欢开门见山,直陈事实罢了。如果转 换一下角度,先考虑后边的实际情况, 再根据需要来确定前面用“Yes”还是用“No”,思维就取得了一致, 事情就简单多了。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不少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然而碰上难点就用习惯用法来解释 ,显然是老师不动脑筋的搪塞之词,学生也不会满意这种答复。英语中有许多令人头痛的介词用法大都可以用 思维的一致性来解释:如“我在第一中学教书”这个句子中的“在”有人用“in”,有人用“at”,中国人和 英美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吃、住和工作都在这个学校,那么你的活动天地就基本上限定在这个范围内 ,自然要用“in”了。如果仅在该校教书,不在该校吃、住,那么上完两节课就走的你肯定只把该校当作空间 中的一个点罢了,自然要用“at”来表示。
以上讲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借助于思维的趋同性,创设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用思维之同解语言之异,在 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直接使用汉语。其实,少量地使用汉语,借助其言简意赅的特点来归纳较为复杂的英语知识 ,尤其是语法知识,可使中学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与命令建议相关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虚拟语气, 具体形式是动词原形或shoud+动词原形。”一句话概括 了一类虚拟语气的用法,何其简明易记!再如,用不定式做宾补语可总结为:“请命望准必带to(表示请求、命令、愿望、准许的动词后跟不定式做宾补语要带to),使役感官不带to(在使役和感官动词后跟不定式做宾 补语时不带to)。”14个字归纳了36个单词的用法,不用汉语实在可惜
[1]
篇2:浅谈中学英语兴趣教学法
浅谈中学英语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牵引点.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常常感知敏锐,记忆牢固,象形丰富,思维活跃,注意集中,对感兴趣的事物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对英语语言和文化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这种情感效应应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作 者:孙建军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九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3:中学英语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
在深入学习、研讨现代教学论及国内外先进外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本区的外语教学实际,自1986年秋季以来,我创立并从培养骨干抓起,先后在全区6处高中,万名学生中组织实施了“中学英语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即超前集中、整体掌握、强化训练、习题精做、学一带四、课外阅读)的实验、推广工作。使广大英语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从分割式串讲法的死学苦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坚持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出现了教材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讲台是舞台,使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气氛中学好外语的新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好用好外语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负担,大面积提高了外语教学质量。
该法实验前我区的英语高考成绩(这是最具权威性的选拔性评价)处于泰安市倒数第一,实验后逐年有所提高,到1993年跃为泰安市第一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本区各科的位次也由较差跃为首位。自5月中央教科所外语教研中心主任张志远先生到我区实地听课,论证后认为“该法科学、扎实、实用、高效、简便易学”并决定在全国扩大布点实验。目前全国在10多个省120多个实验区校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落实李岚清副总理的“628”讲话精神,为探讨、交流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子,为给实验区老师提供课堂教改的方便,现将这项实验简介如下:
(一) 超前集中
一、超前集中学习字母
在始学阶段,先利用一节课借助音标注音,让学生正确学会、熟记26个字母的读音、书法。
1.整体呈现
旧教材及现行教材在始学阶段均采用了分割式教学字母的方法,有的先从学话入手,将字母分散在4-5节课内学完,这极不利于学生快速、高效的学好字母。我们采取在始学英语的第一堂课采用投影片,字母表或小黑板等将26个字母(大、小写)整体呈现给学生。并先由教师示范朗读2遍,让学生听准。中(小)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汉语拼音,数学上也初步接触过这26个英语字母,在听两遍正音后基本有个整体印象。
2.然后再由教师将易读错的 Aa、Cc、Gg、Hh、Jj、Kk、Ll、Nn、Qq、Rr、Vv、Yy这12个字母借助音标正一下音,让学生跟着读一遍。
3.借助音标,教师领读26个字母3-4遍。
4.采用抢答式找3-4个学生每人读7、8个一气将26个字母从头至尾读完,教师要及时矫正错读的字母。再找一名优秀生将26个字母一气读完。
5.让学生自读26个字母若干遍。
6.用大卡片检测学生对每个字母的读音。
7.教师用教杆指着按顺序集体朗读26个字母1-2遍。
8.教师在事先于黑板上画好的三格内一一板书26个字母(大小写同时呈现),讲清并示范笔划及书写规则,让学生在三格练习本上模仿着写,反复训练几次,并在课下练习书法及搞书法展。
9.教师领读26个字母一遍。
10.教唱英语字母歌曲。
11.注意课下的当晚、明早等的字母反复识记、书法。
二、超前集中学习音标
利用1-2节课将48个音素全部正音、熟记并让学生学会用音标学习生词。
1.整体呈现
学习字母时由于已初步接触了音标的读音及用法,这对整体教学48个音素打下了基础。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齐唱英语字母歌,并集体背诵字母一遍。
2.利用投影片或挂图等整体呈现英语48个音素。表格按元音(长短成对的要对齐,不成对的列在后面,双元音注意归类),辅音(清、浊成对的要对齐,不成对的列在后面),半元音单列。
3.由教师将48个音素示范朗读两遍,让学生听准。
4.教师领读48个音素2-3遍。
5.采用将长短元音成对、清浊辅音成对的对比法领读,帮助学生识记。
6.采用抢答式找几名学生将元音和辅音成对的及双元音相近的进行对照朗读检查。再将几个不成对的辅音及2个半元音进行检查,并反复进行2-3遍让学生识记。
7.采用大卡片(一张一个音素)检查学生识记情况并及时正音。
8.让学生自读自背音素表,不会的可问。
9.引导学生集体朗读音素表1-2遍。
10.教师讲解音标用法的要领。
① 辅音在前,元音在后,二者相拼。如: 字母 B〔bi:〕 that〔t〕
② 元音在前,辅音在后,二者不相拼。如: it〔it〕 is〔iz〕
③ 元音同元音相邻,辅音同辅音相邻,各读各的音。如: our〔au〕 desk〔desk〕
④ 讲清单音节词及双音节词只有一个重音,并讲清重音符号和轻音符号的标志。其余的拼读规则暂不涉及。
11.让学生翻开书末的词汇表指导学生练习用音标拼读生词,注意先易后难。并要注
意课下的反复识记音素、字母,并练习用音标学习生词。在始学阶段的2-3节课内熟记26个字母和48个音素,并初步学会用音标学记生词,从始学阶段先让学生牢牢掌握自学英语的钥匙,不再用汉字为英语字母,生词注音,这就大大加快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进度。
三、超前集中学习单词
“二十四字教学法”采取利用假期(始学阶段放在字母,音标教学后)由学生自制新学期要学的单词卡片法(学生反映自制卡片的过程就是自学和预习生词的过程,开学后集中识词时正音)。在开学初一周内的英语课上时间,抓住各科都不太紧张的机遇,乘虚而入,采用课上集中识记,课下依照记忆规律反复循环的方法,速战速决,快速识记本学期要学的词汇,学新课前再复习本单元已学的单词。下周学新课时不再在课上处理生词,这为课文及对话课的整体掌握打下了基础。这样做的好处是集中识词周期短,包袱小,见效快,学生刚想厌战,疲劳,战役就结束了。
“二十四教学法”集中识词的方法是:
1.整体呈现
将我们编的“词汇突破”作为正音读本,或者将每堂课要超前集中的50-60个按照重读元音相同排列的生词打在投影片上整体呈现出来。初中学生识词时教师要先示范朗读两遍,让学生听准。高中学生可采用抢答式每生读10余个,找几个人分别读完,教师要及时正音。
2.突破难点,教师从这几十个词中找出几个难读的词领读,正音。
3.集中识词时每个词只要求做到三会(会读,会默写,记住汉义,一词一义)应用放在学新课和强化训练时解决。
4.教师领读(或跟读录音)生词2-4遍(高中可由学生读,并增加自己识记的时间)。
5.用大卡片检测学生。
6.让学生利用小卡片自己识记。
7.让学生利用小卡片互相提问。
8.分组抢答识记生词,并要评估激励。
9.检测单词识记情况,将本节集中的全部词汇用汉语印在一张纸上下发,让学生默写。
10.评估默写情况,让学生将各人不会的词课下补上,并布置学生当晚,明早及隔天的复习循环。
11.集中识词结束后的默写竞赛及补缺。
12.下周学新课前的每单元的词汇复习
四、超前集中学习语法
在集中识词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将本学期要学的语法粗线条的简介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学新课当接触到具体的语法条目需要集中时,就将这项语法进行专题系统归纳(但不要在课上大量讲,应将有关条目让学生自己学习识记),到期末、学年或毕业复习时再将语法按系统结网结块,整体掌握,并搞强化训练。
学新课前由于首先扫清了生词,语法这两条拦路虎,为课文(单元)的整体教学作好了准备,大大增强了课堂效益。
(二) 整体掌握
整体掌握指的是:在学习对话课和课文时,破除分割式串讲法,采用简笔画(挂图或多媒体等)带语句要点提示法。这就将抽象繁杂的内容变为生动、形象、一目了然的连环画或看图作文了,经过教师的科学点拨、引导,让全体学生均在一节课内整体熟练掌握起来(若课文课是两篇文章是一个内容的,也要在一节课内完成)。
一、对话课
课前1分钟的自由对话。谈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
1.听:采用“心记法(即让学生高度集中精力听准中心),让学生听一遍对话录音,记住三件事:A.什么人在对话? B.在什么场所对话? C.谈话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2.问:就上述3个问题进行提问。可以教师问学生,也可学生互相问答。
3.读:可朗读或默读。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或同桌对读。借学生读对话的机会,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能联贯表达对话内容的简笔画来,并注上谈论的主要词语,以帮助学生记忆上口。当然也可以采用图片、挂图、投影器或多媒体等。
4.解疑:对话中没有多少要讲的内容。新学词语和语法条目也不要作过多的讲解、举例。可留在强化训练阶段中进行。解疑时间大体控制在2分钟左右,主要是扫除语句障碍。
5.导背诵、导表演:
A.让学生合上书,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和重点词语(或挂图、投影器、多媒体等),教师将对话的主要内容概述一下,形成一个整体情境,再由教师示范表演对话1-2遍,让学生听准、记熟。
B.教师用教杆指着图和文让全班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对话1-2遍。
C.教师用教杆指点引导,让学生看着图文熟背对话,直到上口为止。
D.根据教材上出现的对话人物,让同桌或前后桌展开对话,记不住的地方看一下图和文或相互提示一下,实在想不起来的句子可掀开书看一下。
E.教师依照对话的角色,让学生在座位上对话。
F.采用抢答式找2-3组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对话表演。
G.让全班学生集体大声背诵对话1-2遍(照顾中差生)。
至此,全班学生都能熟背、表演对话了。
6.再创情景的模拟对话表演:让学生以同桌或前后桌为一组,运用本对话所学新词语及主要套语编写出更换场所或再创情景的模拟对话。并在座位上进行对话表演。在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让2-3组学生到黑板前口头进行对话表演。
7.布置作业:复习课文中已超前学过的词汇,预习课文一遍,将疑难划出。
二、课文课
课前1分钟的自由会话。
1.听:既采用“心记法”让学生收听1-2遍课文的录音。让学生听准 ① 课文的主要线索或层次是什么? ②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③ 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意图是什么?
2.问:采用抢答式,就上述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
3.读:教师领读(适用于低年级学生或差班学生),学生自读课文1-2遍(低年级学生1-2遍,高中学生一遍)。教师借学生读课文的机会,依照课文的线索或层次,在黑板上画出几幅能连贯表达课文内涵的简笔画,并在每幅画下注出能串连课文内容的关键词。这就成了一目了然的连环画了(也可用挂图、表格、投影器或多媒体等),极易整体熟练掌握课文。
4.解疑:破除对课文的分割式串讲法及逐句翻译法,只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和词语疑难扼要解释,扫除语句障碍,对于课文中的大量新学词语和语法项目放在强化训练中归纳、简介、训练,以保证充足的对课文的整体掌握时间。该环节控制在2分钟左右。
5.导复述,导背诵:这个环节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包容性,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依照学情可长可短,体裁可以是故事、小品、戏剧或科技说明文等。通过教师运用所画简笔画(图表等)及词语要点提示,恰当点拨引导,利用20分钟左右时间,优生可熟练背诵、复述;差生也能简要复述,熟记课文主要内容和新学词语,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节省了学生大量的课内外时间。这主要是将抽象繁杂的内容变成了形象直观的看图口头作文了,并依照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采取反复循环刺激,反复渗透,大大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语句要点特别是新学词语的高度复现率。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A.让学生合上书,教师用教杆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和语句要点提示从头到尾将课文内容复述(重点班及课文内容短的应尽量全文复述,普通班可抓主要的)两遍,让学生用心听准、记熟。
B.教师用教杆指着图和文大声,学生小声跟随教师复述课文。
C.用上述方法教师小声,学生大声复述课文2-3遍。
D.教师不出声,让学生大声看着图文复述课文。
E.让学生看着图文自由复述课文。
F.采用抢答式,找几位学生在座位上复述课文,每生只复述一幅图。
G.采用抢答式,找1名优秀生在座位上看着图(文字可擦掉)从头至尾将课文复述完。
H.采用抢答式,找1名学生到黑板前面对学生不看图和文字提示,将课文从头至尾复述完。
I.教师用教杆指着图和文让全班学生一起大声将课文从头到尾复述一遍。至此,全班学生可熟练掌握课文,优生可背诵,个别记不住的,课下看看书也就记熟了。
6.让学生以课文为话题,借用新学词语展开随心所欲的演讲,将课堂语言转到真实情境的言语交际中运用。
7.浓缩课文:教师用9-10个句子(初中可少些),包容本课所学新的词语要点,将课文内容浓缩成汉语(用投影仪或小黑板等),采用抢答式,让学生逐句译出。待集体矫正后,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并背熟,作为本课的复习提纲。
8.布置作业:改写课文。
(三) 强化训练
课前1分钟的自由会话。
1.检查学生课文的背诵、复述情况以及课文的改写情况。
2.用投影仪等整体呈现本单元所要强化训练的要点词语或语法项目。
3.采取个个击破的方式,逐条简介和引导归纳、训练这些词语或语法现象。
1) 用投影仪等展示出该词条或语法例句并注明汉义。
2) 采用抢答式让学生背出该词语或语法条目在课文中出现的原句。
3) 框架式训练:运用汉译英的方式让学生口头译出含有该词语或语法现象的2-3个句子。
4) 多问交流:
① 运用该词语或语法现象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
②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造句或互相用该语或语法现象问答,对话。
5) 对该词语及语法现象进行扩展口头训练(主要是紧扣大纲和考纲的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6) 注释。即对该词条或语法的一些归纳、简介等。
7) 将本单元所练的词语包容在一篇小短文里挖空,让学生做短文填空训练,以检测和训练学生对新学词语语法的运作能力,并熟背该短文。
8) 布置作业:扩写课文的某一部分。
(四)习题精做
所谓习题精做指的是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量太大,再加上基础训练和各式各样的习题,学生的作业量太大,师生疲于奔命。为减轻学生负担,必须将学生从题海之战中解放出来。首先教师要针对学情、教材、大纲和教材的重点从题海中精选出哪些是必做题?哪些题在强化训练中已经做过了,可以不做。还要针对学生的缺漏点,采取以汉泽英口头训练为主进行巩固和补偿性的训练,突出抓好因材施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注重练习的质量和效果。在练习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主,教师一定要少讲、精讲。其方法步骤如下:
课前1分钟的自由会话。
1.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情,精选精练必做的课后练习和基础训练题。注重反馈矫正及恰当点拨归纳。
2.针对训练中发现的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平时所掌握的学生的缺漏,用汉译英或单项选择等多形式、多角度地让学生以口头为主做巩固性和补偿性训练。
3.做给出题目的书面表达或看图作文题。当堂完成。并找3-5名上、中、下学生将该书面表达写在投影片上,让全班改错。教师要出示范文,让学生背熟。
(五) 学一带四
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和归宿。“学一带四”课是与教材同步的限时阅读训练课。即在一节课内让学生自已读完4篇同步阅读短文,并完成文后的阅读能力测试题。“学一带四”不是一成不变的,开始时可“学一带二”、“带三”,程度提高后也可“带五”、“带六”,还要依本班的学情而定。训练时,教师要大胆放给学生自已读,自已做题,自己查阅资料,教师不能串讲,只交待阅读任务和解题技巧,控制时间,矫正答案,帮助学生解除疑难。阅读时可让学生四篇文章一气做完,留出4、5分钟由教师矫正答案、解除疑难,指导技巧。也可四篇文章划定时间,逐篇处理。所选短文最好应是英美人的原著原作,生词量不超过2%,与所学教材相近,难度略低于教材。学生读时既不能朗读,也不能默读,而是采用扫瞄式的视读法。学生读时身要正,不用手指,不回视,遇到疑难,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可展开讨论。该环节的主要方法步骤可以是:
课前1分钟的自由会话。
1.用4选1的阅读测试法或真假辩析法检测学生对本课课文的理解度。
2.布置本节阅读任务、指导阅读技巧、划定阅读时间。
3.让学生做阅读训练,针对学情恰当指导解疑,矫正答案。
4.小结阅读训练情况。
5.布置作业:复习下节课(或单元)的生词,预习一遍对话或课文。
(六) 课外阅读
课文的精读,课上“学一带四”的限时阅读和超前集中识词,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真正学好外语,单靠课上时间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将学过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放在课外的大环境、大社会、大视野中去阅读、重现、体会和运用,才能熟练掌握。这也是学习外语的归宿。课外阅读的方法步骤可以是:
1.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可由浅入深的推荐一些图文并茂、富有兴趣的英美简易读物、国内外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和读物等。
2.教师对课外阅读应有布置、有检查,也可指导学生自由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开展英语听力、口语角活动及英语节目演唱广播,书法竞赛等。教师可到现场指导。每天坚持30分钟。
3.引导学生建立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并学会用英文写出心得体会。教师每周或每学期要总结表彰优秀,也可组织阅读竞赛。深入进行课堂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效益,是搞好外语教学的关键。我们的实验还仅仅是开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诚望专家、同仁斧正,共勉,为切实搞好我国的外语教学,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而奋斗!
篇4:论中学英语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
东群
研究的背景状况
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的改革一直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而进行。在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大前提下,许多中学教师都开始尝试交际法以满足新教材以及高考题型对“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提出的较高要求。同时在另一些学校里,教师没有把目标放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上面, 而是保留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分数的传统作法。因此,他们仍抱着语法翻译法不放,而语法翻译法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习者的“准确(accuracy)”又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于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仿佛置身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舍”与“取”。然而,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也不应该顾此失彼,而是应该吸取各种教学法的长处,并使之相辅相成。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准确性不是不重要。汉语是由方块字构成的语言,它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与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都有许多差异。许多语言学理论的实验都是在教学其他西方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有必要使这些理论以适合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方式服务于中国的第二语言教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流利(fluency)标志着一定的语言交际水平,只有准确而没有流利表达语言的能力,其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不能达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准确和流利又是语言学中的两个范畴,获取其中任意一个都不代表必获取另一个。因此,如果有种教学法能博采众家教学法之长(即:语言翻译法;听说法;功能教学法;交际法等),又能帮助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同时在准确性和流利程度两方面获益,那么这种教学法肯定有利于我国中学英语语言教学的提高。为此,我们致力于一种卓有成效的综合性教学法的研究和实施, 即“中学英语结构-情景一交际教学法”。我们试图探讨该教学法的理论文撑,并整理归纳该教学法的教学艺术和技巧,以备推广之用。
研究的理论支撑
Joanna Radwanska-Williams认为,语言学历史上三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新语法学流派、结构主义流派和乔姆斯基流派)对历史上三个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交际法)分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指出:“在语言教学的历史中,有一个流派的系列,同样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有一个流派的系列。因此我认为研究教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的历史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关于语言性质的科学性概念的结论来源是很有意义的(Radwanska-Williams,1997)。”她提倡一种修饰性的历史模式,使不同理论的方式方法得以共存而不是逐一取代。在这种共存模式中,各种不同的系统方法被看成是某种程度上的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整体,尽管他们产生于不同的但是又相关的关于语言性质的理论观点。她认为不管教材是基于哪种主导教学法,教师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其他教学法中选用替代的课堂活动。
Diane Larsen-Freeman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发展的角度上也触及到类似的问题。她在《论语法教学--向神话挑战》一文中说:“我想强调一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于’懂得要学习语法’的重大贡献。”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者们还没有开始注重学习和学习者的时候,这两者实际上都被忽略了,至少在近代情况就是这样。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帮助人们认识到学习者在任何流派的教学活动中应是享有“合法”权利的伙伴。“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这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推动了语言教学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展,并结合了重点向交际能力转移,使得一些前卫国家的语言教学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教学重点不再是放在语言本身,而是放在学习者使用语言来表达意思。这种做法转而导致了对学习者语言使用中的错误越来越能容忍,而为学习者创造使用语言的机会则更讲究真实性和即兴化。但是,在Larsen-Freeman看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对语言教学的看法,最大的神话就是盲目地认为“在自然语言习得中有效的方法就自动变成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她声称这些方法或许会有效,但是不应该被臆断为首要条件。很明显,Larsen一Freeman指的是语法学习的问题,在自然语言习得中,语法是在非知觉的状态中逐渐掌握的,而课堂教学中则不能完全不进行语法系统或规则的讲解,即使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中也是这样,这就是说,在交际教学中也需要选择别教学法的学习活动。
在《语言是如何掌握的》一书中,Pasty M.Lightbown和NinaSpada讨论了课堂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学习。在比较了自然习得语境、传统教学模式和交际法课堂模式的特点后,他们得出结论:“在交际教学中,进行(语法)结构教学和纠错矫正反馈在促进第二语言的掌握上要比局限于单纯强调准确性或单纯强调流利程度要有效得多;一些课堂教学研究数据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支持。因此我们竭力主张第二语言的教师可以而义应该在特定的情景中提供指导性的语法结构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纠错。”按照他们的主张,准确和流利可以在交际法教学中同时兼顾,条件仍然是综合利用各教学法的长处。根据他们的观点,教师和研究人员面临的不是在进行在教学中强化结构还强调内容的选择,而是要决定哪些语言特征使用强调结构的教学效果最好,哪些不需要强调结构就可以掌握,以及如何使语法结构讲解最有效地包含在交际法框架之中。关于何时和怎样提供语法结构的讲解还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Lightbown&Spada,1996,pp105一l06)。
输入和输出
语言课堂教学今最重要的问题是输入和输出(input &output),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输入和输出。结构一情景一交际教学法的关键就在于抓输入方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输出的产生。这个三级教学模式把启动点放在处理输入信息包括语法讲解的内容上(结构),从控制型和限制性练习(情景)向半控制型乃至真实交际过渡(交际)。这种处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了语法解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输入和输出内容。这种被称之为输入处理信息教学的模式旨在改变学习者处理输入信息的方式:由于输入的信息已经重新优化组合,刻意突出需要强调的语言语法特征,因此能较快地激活学习者大脑中负责把输入信息转换成纳入信息(intake)的思维程度,促进并刺激输出的产生(该阶段中应辅之以纠错),于是课堂教学就更容易并更自然地在恰当的时候向交际活动发展。这也是三级教学模式中特别是“情景”向“交际”转换的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分界线的缘故,教学内容可以组成一个或数个语篇。在这种教学法中,原本严格拘廑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尽可能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当然,还应有书面作业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帮助防止错误僵化(fossilization)。
Bill Vanpatten和Cadiemo(1993)在研究中发现,涉及语法内容时使用一种处理输入信息与不讲语法和用传统的方式讲语法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师一般强调语法规则,输出的内容仅限于单句,反复操练该结构。而输入处理信息时,教师把某项语法特征与其它信息内容组合起来,同时在输入时又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种特征上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1.一个时段突出一个语法项目,太多时会分散学生注意力;2.语言形式和内容不分离;3.要求学生做出“反应”;4. 口头和书面同时输入;5.及时由单句向语篇过渡,形成交际场。例1;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行为动词变化的教学大体可分为以上几个步骤:1.呈现:在掌握其他人称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可运用课文中的内容和人物):I study English,You study English.We all study English.They study English.What about Tom? He studies Eng1ish,重读、重复并板书studies,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突出了该项语法。2.要求学生“反应”, 带领同学共同讨论班级的一位同学。 e.g.Tom.Tom is my classmate.He is tall.He likes English.He comes early to school.He studies hard.He Plays football.He sits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此过程的长短视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该输入信息转化为纳入信息。在此过程中,板书或投影动词的形式,突出语法项目,帮助学生把该语法纳入已掌握的语言体系之中。3.练习(输入):请学生介绍班级一个同学。 e.g.Tell me something about John.在学生可能只会说一两句的情况下,给予鼓励,并请其他学生补充;这时已从单句向语篇过渡,学生已经运用所学语言在进行实际交际活动。根据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设计学生间的交际活动,并把交际内容扩展至学生的家庭、教师、朋友等。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仍可以强调、重复、板书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但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叙述)。这种以内容为基础的输入,需要:教师事先准备;使用学生已掌握的动词;输入中运用语言内容变化不要太大,突出结构;灵活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向“交际”转移;交际活动和交际内容的设计等等。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处理输入内容时,已经在控制和设计输出内容了。课后应布置一些改变人称的句型转换练习,翻译,动词填空等书面巩固练习,以消化课堂上的输入内容,提高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2.在词汇和句型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教授look forward to这一句型时,既要使学生注意到内容(带有愉快的心情盼望美好的事物),又要把注意力吸引到结构上(to是介词,不是动词不定式的符号)。呈现时输入以内容为基础的信息,如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We look forward to the summer holiday;Weare looking forward to his birthday party.等来说明盼望的事物的性质,板书to seeing you again;to the holiday;to his birthday party,强调结构:to(Prep.)十n./doing sth.。要求学生反应,可用问题:We enjoy ourselves during the holidays or at birthday parties,so we look forward to these nice things.向交际过渡阶段,教师可说:“I have been invited to see a film tonight with my friend.I am now looking forward to it. Do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or:Have you had similar experiences?)在准备处理信息时,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经历,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情景;在学生出现困难时,提供情景帮助学生过渡进入真实交际。例如:When is yow birthday? 比you think you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new American film which is now on at the cinema? Will you go and visit your relativ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等,把学生引入话题,待学生进入角色后,再谈论他们所期待的事物,在交际过程中,如出现look forward to do这种错误结构,应及时纠正。课后应有辅助的巩固练习。
例3.对话、视听说和阅读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法时,应把教学内容视为一个综合语篇结构, 以语篇内容为主要情景,结合视听、阅读课教学手段和技巧来指导学生视听和阅读,然后从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着手,获得反馈信息,从整体内容、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到细节内容逐步深入地挖掘材料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并根据对学生获取不
同层次信息的要求来设计使用所学语言的练习,引导学生转入交际活动。
在上述输入输出过程中,输出有着“发现语言现象,激活注意力功能,自觉去应用该语言现象的检验功能,以及反复正确运用语言巩固功能”,重要的是,这种输出形式既可控制,又可以及时转向交际。在长期进行“结构一情景一交际”教学的基础上,在进行真正的“自由交谈”和书面写作时,学生就能同时表现出准确和流利。
应用范围和技巧
结构一情景一交际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词汇教学、句型教学、对话教学、视听说教学以及阅读课教学。
在具体实施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和注意:
1.如何准备和调整输入信息, 以便于突出某些结构的特征以鼓励正确的内容一形式的结合体的形成,最终导致纳入信息的产生?
2.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处理输入信息并在课堂上表现出这种参与行为?
3.如何、何时进行口头信息输入和书面信息输入?
4.何时、何处、如何既纠正错误,而不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交际活动中怎样使学生对结构保持一定的注意力?
5.如何把握单句向语篇过渡的时间以及如何操作?
6,怎样创造信息沟?怎样设计交际活动、挖掘交际内容?
7.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交际活动,并使之延续下去?
8.如何处理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问题的处理是应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有较大的自由,但教学环节处理的好坏主要在于教师的努力钻研和认真备课的程度,这样才能控制好输入和输出这两个关键环节,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模式。通过这几年来的教
学实践和探索以及在这过程中进行的调查,我们认为在目前英语教学领域中“结构一情景一交际教学法”是有效、最理想的教学法,也最为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的模式。我们在该教学法的实施中,将继续致力于这方面教学技巧的摸索和探讨,使之不断完善。
篇5:浅说中学英语动词时态“三元”教学法
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动词的时态教学,是该目的中重要的一项,也是达到其他目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语法教学犹如整个英语教学这座大厦的构架,而动词的时态则是这个构架中的大梁。掌握好《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八种基本时态,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中、高级英语的前提。在各种测试中,动词时态也是常考的知识要点和难点。在加强听说和情景教学的同时,不应忽视或贬斥语法教学。
英语的动词时态这一语法现象与我们母语的语法差别较大,学起来也较乏味。如何教学这些语法,从而使学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它们,是经常困扰教师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努力的尝试和探索,并依据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总结出较为行之有效的“三元”教学法:从“标志”信息输入着眼,经过“概念”思维加工,达成“结构”形式输出,从而使师生摆脱枯燥的时态教学,掌握动词时态的规律,形成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
一、从“概念结构标志”三个方面把握动词时态
“概念结构标志”三个方面是学习一种时态所必须把握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表述一个完整的时态含义。“概念”清楚地说明了一种时态的用法。对于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全面、准确,表述严密,如对于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不能只表述为“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这仅是其基本用法之一。“结构”是指一种时态的表达形式。一种时态,除了要掌握其基本结构形式之外,还要掌握其各种变式,如陈述式、疑问式和特殊式,这是掌握句型变换的基础。“标志”是指能据此判断应使用何种时态的提示词语,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常与某种时态连用的时间状语,二是上下文暗示语。我们在教学一种时态时,大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在做这方面的试题时,可以从“标志”着眼,经过“概念”思维,答出“结构”形式。如下图所示:
附图
下面列举两种时态进行说明。
(一)一般现在时
1.概念: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用法有四种。(1)表示现在的状况,如Mr.Green has two children.(2)表示主语所具备的性格或能力,如Ann enjoys listening to the radio.Miss White speaks Chinese very well.(3)表示经常性、习惯性或反复出现的动作或状态,如I usually rest on Sundays.Mr Brown always gets up early.Li Lei goes to see Uncle Wang once a month.(4)表示客观事实和普遍真理,如It never snows in Australia in December.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2.结构: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用动词原形,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也要相应变成单数形式,其否定式、疑问式要加助动词do或does。例如:Miss Gao teaches us English.Does your mother work in a factory?
3.标志:一般现在时常与下列表示频率的副词或短语连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seldom,never,twice a week,on Sundays等。
(二)现在完成时
1.概念:基本用法有两种。(1)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2)表示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常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
2.结构:助动词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
3.标志:用法(1)常与下列词语连用:already,yet,iust,ever,never,before,recently等;用法(2)常与“since+时间点”或“for+时间段”所构成的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也可与包括“现在”在内的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如this morning,these days等。
其他几种时态不再一一列举。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从上述三个方面去把握动词时态,学生就会逐渐发现其规律,做到有章可循,主动地学习,从而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语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语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善于进行各种时态的用法比较
学习了几种时态以后,就容易出现混淆、错用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将一些时态加以比较,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其本质。其实,动词时态的比较也是以“概念结构标志”三元为依据比较的。试看下面几种时态的比较。
(一)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比较
1.一般过去时只单纯表示过去的动作或状态,和现在不发生联系,它可以和确定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而现在完成时既涉及过去又联系现在,但它强调的是现在的情况,所以它不能和确定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试比较:I have posted the letter(说明现在信不在这里)。I posted the letter yesterday(只说明昨天寄信这一事实)。
2.有些时间状语(标志),如this morning,tonight等,既可用于一般过去时,也可用于现在完成时,但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用于现在完成时的表示“现在”在内,而用于一般过去时则与“现在”无关。例如:I have read the book this May(讲话时仍是五月)。I read the book this May(讲话时五月已过)。
(二)一般过去时与过去完成时的用法比较
1.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而过去完成时则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完成的动作或状态,其标志是“过去的过去”。当强调过去某一动作发生在过去另一动作之前时,常用此时态。例如:The film had already begun when I reached the theatre.
2.一般过去时与过去完成时都可以和确定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试比较:They had done the work at five o'clock.They did the work at five o'clock.第一句说明工作在五点钟已完成,并未说明是什么时候完成的;第二句说明工作是在五点钟做的。
3.在带有before或after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由于主、从句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已非常明确,所以可用一般过去时代替过去完成时,如The train had left before I got to the station.也可以说:The train left before I got to the station.
其他时态的比较,如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与过去进行时的用法比较不再列举。时态的混合使用是以掌握好每一种时态的用法以及各时态的比较用法为基础的,在中学阶段使用较少,在此不做详谈。
三、注意时态与时间不一致的特殊情况
如前所述,判断时态要从“标志”(时间状语)着眼,这是一般规律。但有些情况下,时态与时间(标志)并不一致,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灵活使用,可视之为“特殊标志”。
1.一些表示来往动作的动词(动向动词)常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常见的这类动词有arrive,come,go,leave,set off,start等、例如:The Browns are leaving for Paris next month.
2.一般现在时有时可以表示预定的近期将发生的动作或状态,也可用来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例如:Are you free tomorrow?The train starts at 7:50 in the evening.Here comes the bus!There goes the bell!
3.一般过去时可以表示目前非真实的情况或不能实现的愿望(即虚拟语气)。例如:I wish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by spaceship.It's high time you went home.If I were you,I would go with him.
4.在含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当主句是将来时态或是祈使句时,状语从句应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代替一般将来时,用一般过去时代替过去将来时。例如:I will go to town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He said he would come to see us if he had time.Please tell him about it as soon as he comes back.Are you going to play with us when you have finished your homework?
5.在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主从句动词时态有如下不一致情况。
(1)当宾语从句表示科学真理、客观事实、格言或其他不受时间影响、限制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时,如:Long ago people didn't know that the earth moves round the sun.She told her son tha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2)当宾语从句用来解释、表达科技内容时,如: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 attraction of the earth for all bodies is called gravity.
(3)当宾语从句表示一种反复出现或目前习惯性动作时,如:He said he does morning exercises every day.
(4)当宾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动作在转述时仍在继续,或表示现在时刻仍存在的状态时,如:Li Lei said his father is attending a meeting in Shanghai.She told me the other day that she is only seventeen.
6.其他从句,如比较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不受主句时态的影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态。例如:It was colder yesterday than it is today.Last night I read the book which you are reading now.
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其实,我们也可以把上述情况视为一种特殊的“标志”,进而判断相应的时态形式。
综上所述,对于一种时态,我们可以从“概念结构标志”三个方面去把握,随着所学时态的增多,要善于将一些时态加以比较,总结出差异,同时还要注意特殊情况。这些,整个中学阶段英语时态教学就系统化、规律化了。学好这些基本的动词时态,可为学生将来学习更为复杂的时态、非谓语动词的时态、被动语态、虚拟语气乃至进一步学习中、高级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6:顺向求同法
顺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去思考。
在语文学习中,循着课文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
例如,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课文第二大段内容时,根据课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内容,从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
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亲人的爱抚;
另一方面,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亲人的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幻想而已,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样学习,为开展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篇7:中学英语怎么学
中学英语学习方法
1、单词的记忆
其实英语的学习历来都把单词的学习作为重点,初中也不例外。我们一定要记住,记忆切忌孤立的,单纯的背诵单词。我们中学最习惯的背诵方法就是背拼写,比如what这个单词我们一般都是这么背,w-h-a-t:what,这样只是记住了几个孤立的字母而并没有记住单词,我想过不了几天就会把这个单词忘掉。那么我们就要把单词放在一个整体或者环境中背诵,比如我们不如记住下面一句话:Whatisyourname?(你的名字叫什么)那么我们就不容易忘掉了。
也就是说我们每记一个单词都要相应的记住每一个用这个单词完成的例句,因为单词的意思只能在句子中体现,有意思我们才不容易忘掉,而孤立的无意思的不容易记住。千万不要逐字母的背,要在运用中去记忆。另外记忆单词要利用一切其他可能的办法去记住,比如分类记忆:我们把动物的有关词汇放在一起,把有关校园的有关词汇放在一起,或者天文,地理,等等。最主要的,我们要掌握记忆单词的技巧。
2、语法的学习
当然记住了单词并不意味着能把英语学好,能把考试靠好。这就牵涉到英语语法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记住单词的写法,更要学习单词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例如我们现在所学的第一单元的内容,就要顾及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问题。看是不是要用到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
3、人称单数的问题是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
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到比这还要复杂的变化,我们要学习七、八种时态以及其他变化。这里我要教同学们一个诀窍,也就是你在学习、做练习、考试的时候要时刻牢记一句话,叫“得意不忘形”。语法的学习,不仅是词法的学习,也是句法的学习。
初中英语学习技巧
1.单词的记忆。其实英语的学习历来都把单词的学习作为重点,初中也不例外。我们一定要记住,单词记忆切忌孤立地,单纯地背诵单词,过不了几天就会把这个单词忘掉。那么我们就要把单词放在一个整体或者环境中背诵,比如我们不如记住下面一句话:What is your name?(你的名字叫什么)那么就不容易忘掉了。也就是说每记一个单词都要相应地记住用这个单词在内的一个例句,因为单词的意思只能在句子中体现,有意思我们才不容易忘掉,而孤立的无意思的不容易记住。另外记忆单词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去记住,比如分类记忆:我们把动物的有关词汇放在一起,把有关校园的有关词汇放在一起,或者天文,地理,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谐音的方法自己编写些小段子记住单词。
2.语法的学习。初中是开始学习系统语法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阶段语法学习好了,以后语法就会感到很轻松。首先应该明确是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更多的是词法而不是句法,因为毕竟从简单开始吧,就算是中考题也基本上没有多少句法的题,所以初中一定要把重心放在词法上,就是名词,介词,冠词,代词,形容词等上面,而这些东西是最零碎的也是最头疼的,我们就更要有细心和耐心。建议每学习一个语法点,在学校教室里抄过一遍笔记后,回家静下心来,再重新整理一遍笔记,去粗取精,这其实是回顾温习的过程,并且要做好分类,不同重要程度的或者难易程度的要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对待,并时常翻阅。此外课堂上的语法知识往往和教材同步而并不系统,我们还可以再有一本语法书籍,甚至可以买高中语法,这样有知识的拓展。
3.文章的学习。现在的教材文章普遍较难。所以阅读文章难度是相当大的。学生在学习文章前一定要预习老师即将要讲的内容,事先把自己认为比较难的单词语法和句子划出来,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课本上的文章一定要精读,不能说看懂了就可以,而是要把每一个重要的单词和句子都要吃透。同时对文章中的经典词汇和段落要记笔记,甚至要会背诵,为后面的写作打基础。加强英语学习,阅读是重点,课堂上的文章太过教条和局限,可能缺乏生动性和乐趣性。因此课后也要多读些课外文章。建议读些国内出版的浅显的英语文章,比如象“英语沙龙初级版”英汉对照着看,一定会有兴趣和提高。
4.写作的学习。写作学习请大家牢牢记住下面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强大的阅读功底是写出好文章的保证,只有输入得多了才能输出得多,因此一定要多读课外文章还有精读文章。在具体联系方面,我们并不需要写太多字数的文章。因为初中生的作文并不需要写太复杂的句子。仅仅是简单句子的结合,所以说中学生的作文不叫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而是叫写话。所以鉴于上述,我觉得英汉互译写句子是最好的写作文的方法,把每句话成功的写出来,再结合起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了。
初中英语学习策略
初一:打基础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一定要为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积累词汇。对于词汇的积累,初中的学生大概要掌握1700个英语单词。一方面可以提前记忆将要学习的单词和短语;另一方面可以把自己平时做题遇到的新单词记录在一个单词本,每天反复记忆和默写不熟悉的单词。
2.多理解语法。单靠记单词是难以在中考取得好成绩的,语法的学习也同样很重要。初一的时候还要学习重要的语法知识点。第一,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特别是语法知识点的讲解;第二,加强对语法知识点的对应练习;第三,主动查阅语法书,自主学习理解。
3.多练听说读写。现在的英语考试重视学生的输出能力,所以练好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严格抓。所以,初一的学生要养成做好错题管理,认真听讲和记笔记等等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良好习惯。
初二:起高楼(注意避免两极分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初一的基础上,现在就是为建筑添砖加瓦的时候了。初中三年,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初二,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好好学习。除了在课本上积累词汇,还要多阅读英语报刊、杂志或英语网站等等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1.重视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的分值较大,为了不让阅读和写作拉后腿,初二的学生可以多看有关故事、新闻政要、人物传记类的英文阅读。另外,还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思考如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
2.多练听力和口语
初二的学生一定要自己在家多练听力和口语,多听听力材料,同时要大胆的说出来,不要因为最开始说的不标准就不说了。
初三:备战中考
经过初一初二的学习,英语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基础,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最后的冲刺了,同时还有就是心态的调整,因为中考考得不只是能力还有心态。
1.保持良好心态
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有时比智慧更有力量。初三的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作息和饮食规律,保持舒畅的心情。
2.突破语法难题
初三的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查漏补缺,针对性地进行中考题的练习是各位准考生的必备要诀。
3.“听说”和“读写”
两手抓 无论中考英语如何变,只要提高“听说”和“读写”的实力,上中考金榜还是有大大的希望。在短短的9个月里,是有方法帮各位准考生稳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第一,精心选取贴近中考的阅读题材;第二,直击考点,强化练习;第三,总结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篇8:情境教学法的原则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
平邑三中 李传鹏 王建军
摘要
在中学英语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时,要注意几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教法的教育教学作用。要注意情景教学的目的性;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灵活性;要注意情景设置和运用中的科学性;要注意沟通交流和师生关系;要注意诱导性;要注意情景设置和运用中的思想教育作用。以上各原则要统筹安排,优化组合。
关键词: 情境 原则
情境教学法的原则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为了使所教知识点由抽象变具体,使语言教学自然生动贴近生活, 为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常使用情境教学法。这儿的情境既包括语言运用环境, 也包括为教学服务的某种气氛或心境。在实践中我发现,为使课堂教学高效灵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姑且称之为八项原则吧:
一、目的性原则。 二、灵活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四、沟通交流性原则。 五、思想性原则。 六、诱导性原则。七、重复性原则。 八、统一性原则。
现结合实例分述如下:
一、目的性。 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还语言以交际实践的本来面目。 严格地讲, 没有情境便没有语言交际。同时,一定的情境又可激发学生的情趣。 在实践运用中使学生乐学和学会。 在选择,设置情境中,首先要考虑, 构置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并能初步地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同时也可使学生学会欣赏英语, 或者在学法上得到某些启发和改进。
只有目的明确,日常教学才不会流于随意。比如放英文歌曲,如果仅流于满足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而放,不能由此而及彼引导注意的迁移,有时可能会干扰课堂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
如放英文歌曲 Yesterday Once More.时, 当歌中出现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时, 我提醒同学们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 在这儿的作用。 当歌中出现 And the good times that I had 和It was songs of love that I would sing for them. 时,我指出这儿有两个定语从句,并作了进一步分析。印证和加深了对分词短语做状语和定语从句的印象。
二、灵活性。 与其他任何教学手段一样,没有任何一种固定的情境设计模式可永保其生命力,其生命力存在于变化之中。 而变化的依据又是生活。这便是灵活性。根据当时的各种情况,所选择的情境可以是如叙家常的自由交谈,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可以是蕴含深义的画面,动人心弦的乐章,一段电影对白,甚至是几个动作,面部表情的变化等都能传递出情境信息。 另外, 对情境场为教学服务的处理也是灵活多变的。 不但可以一场多用, 多角度使用, 也可稍做改动, 应用于另外一种情况, 而且是同一个情境, 针对学生不同情况, 也需做灵活处理。
如在讲到Chinese Fancy Knot(中国结)(SEFS 3 UNIT 7 重庆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重庆版)时,我在投影仪上放出各种各样的中国结。我问,‘‘What are they ?’’紧随其后又一问题What characters do they have and how are they developed?’’开始了关于中国结的讨论,学习。
通过这种情境场中的实际运用,学生们学的有趣,记忆牢固,并且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科学性。 教学诸因素、物质手段、思维形势与方法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使情境的设置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便是其科学性。科学性往往同时具有探索性。 在设置情境和运用情境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及操作的实用性。
如在讲Carrot,Egg,or Coffee(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SEFS 3 UNIT 6重庆版)时,我原想用事物演示,但考虑到操作程序上需要把鸡蛋,咖啡和胡萝卜煮熟,这在课堂上是不易操作的。我决定用图片加投影仪。将6张图片放在投影仪上,请学生按图索骥。
我们在探索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时,注意到了根据不同的背景需要而选择不同节奏的音乐,比如在听写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眉头紧皱。我对他们说:“眉头紧皱,肌肉紧张,把我们现在的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同学们都笑了。接着我选了一首欢快的音乐,当音乐开头的几声电子模拟的布谷鸟鸣声响起时,从表情上能看得出,他们的心情是平静而又积极的。这可以说是音乐的魔力。
四、沟通交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双渠道双向交流的过程。 没有沟通交流, 当然就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情境教学更要注意交流沟通。
我们的这个教法是将知识、思想揉以教师的品格特点, 通过情境来表达的, 有时是表演。 如果不注重沟通交流, 教师的某些传授方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有时会事与愿违。 所以, 在平时的师生关系上要力求做到和谐共融, 民主平等。 师生的心理共融有助于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和老师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交际环境。
在一次授课时,遇到了pretend(假装)一词。我讲着讲着, 微笑着说,“I'm feeling a little ill now. Do I seem ill?” 学生们说,“No.” 然后, 我的微笑消失了。 用手按着胃部, 痛苦地说,“I've got a bad stomachache, Oh.”同学们关切地问,“You're looking ill. How are you?” 我赶紧说,“I’m feeling better now, thank you.” 接着我歉意地解释说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I pretended illness just now. I'm sorry. You have shown your love to me, thanks again.” 他们都笑了。然后,点出 Pretend + n.结构。 在这个场景中,知识和情感的双向交流是明显的。如果没有这种双向交流和师生的心理共融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在教学中, 要注意情绪和心境的“感染性”, 把积极向上, 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传染”给学生。 注意自己的目光和表情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是沟通交流中不可低估的,有时会起到成败于斯的作用。
为使沟通交流畅通无阻,我们还应注意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学生了解的,较常用的一些词汇,或是我们要学生掌握的或者是要发展他们某方面能力所需而扩展的。避免用过多生词、大词。否则,造成交际中的信息沟,影响学生的理解领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时还会影响学生情绪。这与我们的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如有必要, 针对学生水平, 可出现汉语解释。
五、思想性。 在人的各种素质中, 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也必须时时刻刻把提高人的品德素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是由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决定的。情境的构置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如爱国教育,良好人际关系教育,人生观教育,勤奋,讲究方法等。这些对他们的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重庆版实验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比如讲到 ‘Follow your dream’’(追随你的梦想)(SEFS 3 UNIT 4 重庆版)时,我启发同学们要有梦想,而且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还有一次,在一次晚休时,两个同学说话被我抓住了(这在我们学校是一种违纪现象)我批评了他们。但从她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不服气。恰好我们讲到pretend这个词。于是,在第二天上课时,我说:“last night when I inspected the boys' dorm, I heard someone talking, when I stopped to see, all the boys pretended to be asleep.”(昨晚我查宿舍时,听到有人说话。当我停下来细查时,所有的男同学都假装睡着了。) 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接着说,“I caught two boys rule-breakers and criticised them,and the next day, when I met them on the way, one of them pretended not to see me .That set me thinking whether I was right? ”(我抓住了两个违纪者并批评了他们,第二天在路上碰见他们时,其中之一假装没看见我。 这使我陷入了沉思,我做对了吗?) 很多同学低声说 ,“Of course, you were right.” 也有的同学说, “违纪就得挨批。” 我的目光坚定了,热切地说, “We are a big family, in order to take the first place in this grade, everybody in our class has a fair share , yeah?”(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为了争得年级第一的荣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对吗?) 同学们都认真的回答,“Yeah” 那两个违纪的同学也不好意思地随声附和着。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点出 pretend (not) to do 这一结构。
在这个原则要求下,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身教原则,注重挖掘素材,注重引导学生的注意方向。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以管理中的小事为素材,以集体荣誉为启发点,辅以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达到了思想教育目的,又适时突出了 Pretend (not) to do 这个结构。
六、诱导性。情境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情境的设置去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知识并有意识去模仿、应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意图去操练, 控制兴奋点。在某些场境中, 学生们会很开心, 很兴奋。他们的有些反应可能会偏离我们的预想,发生注意转移。这时, 我们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控制课堂气氛。
比如在讲到What kind of English learner are you?(SEFS 2 UNIT 1 重庆版)时,我首先利用课本上的调查表,让同学们判断自己是那一种学习类型,然后问每一种类型的特点与以后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
七、重复性。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学习是获取新知--学,和巩固已知--习相结合的过程。即这儿所说的重复性--情境的复现和相关语言点的复习性操练。掌握知识过程中与遗忘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复习。
另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也需要借助复习来趋于完善和熟练。尤其英语语言的运用,在目前我们语言氛围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更要重视重复性操练,才能做到在相似语境中应答自如。
复习要注重扩展和方式,时间。简单的机械重复是大忌。复习要有所扩展,联系,要加强整理,概括。 如复习定语从句时,从关系词入手,整理出一条线。并对常出错的地方跟有错题简析。尤其是先行词是时间却不用 WHEN 的情况;先行词是地点却不用 WHERE的情况;从句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却出现 “介词+ WHICH” 的情况和主从句结构完整三个方面进行二次整理。学生反应掌握良好。
复习的方式要科学, 灵活。比如对建议用语的运用。我先后用了做对话,间接引用,场景发言,个人表达以及课堂提问,书面练习等多种练习方式。学生们对提建议的六种句式基本上能出口成句,且与情境一致。
复习时间主要参考记忆原理和遗忘曲线。 经过多长时间, 复习到什么程度, 怎么提取回忆线索等。这些复习要靠平时备课的投入,情境预设,教师的基本功和复习意识。上课过程中出现知识相似,相反等现象时,要及时复习。如定语从句的关系词 that 和名词性从句连接词 that 以及疑问词 when连接词 when 关系词 when 等。
复习还要有足够的量。
搞好复习, 对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 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
八、统一性。一种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不同教学方法的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综合发挥其整体效能是任何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必备的统一性。情境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调控手段之一,还需要和其它教学法相结合,尤其和多种形式的操练相结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从另一个方面讲,统一性还表现在 情境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原则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原则,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以及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是相一致的。
如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思想教育中的师生心理相融原则,因势利导原则等;心理学中的有关心理和教育,心理和成长,记忆和遗忘等有关理论等;素质教育中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情商”等, 都在此教法中得到极大地体现。
这里的统一性当然也是处理以上八项原则的关系的一个准则。在同一个场景中可能包含着以上几个原则中的数个甚至全部,不能偏执其一。使多种原则统一在一个原则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学英语情景教学法中的八项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目的性和思想性是该教学法的目标、方向。科学性和灵活性是操作中的基本准则。沟通交流性是成功运用情景教学法的重要保证。诱导性和重复性是本教学法的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的具体做法。只有重视以上八项原则的统筹安排,优化组合,使用情景教学法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主要参考书目。
《高中英语1-4学生用书》 《高中英语1-4教师用书》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教育学》 雎文龙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心理学》 李建周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和谐教学概论》 王敏勤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
《教育学的学与用》 缪时人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篇9:求同・求异・求解
求同・求异・求解
[作者] 赵新炉
[内容]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篇10:求同就能成功美文
求同就能成功美文
很多客户并不喜欢商业味过浓的推销员在办公室里谈话。推销员应该认识到客户其实也是人,和自己一样有着共同的兴趣。应该多花费些心思去了解客户的爱好和兴趣,力争在共同兴趣上找到突破口,达到共振点,或争取与客户长期建立起共同爱好、相互珍惜的朋友关系,到那个时候,就机会多多,生意就好做了。
一位叫戈迪思的青年,创办了一本妇女家庭杂志。在起步时很难,他很想请一些写作高手为杂志写稿。可是,没有一个哪怕是稍有名气的作家肯替他这本默默无闻的小杂志写文章。
戈迪思苦思冥想地欲请一位知名作家先带头扶持杂志。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后得知,在那些著名作家中间,最有影响的要算亚尔考德女士,她的作品,在当时受欢迎极了。
怎么才能打动她呢?后来他了解到这位女作家非常热心于慈善事业。于是,他便从慈善事业着手和她建立交往。并表示,她每写一篇文章,便送她100元捐款,以资助她的慈善事业。
其实,戈迪思只是把稿费的名义改变了一下,就使得亚尔考德女士感到亲切,并慢慢过渡到对这本杂志的好感。时隔不久,这位女作家果然和戈迪思成了朋友,并且为妇女家庭杂志努力写稿。由于赢得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的支持和好感,戈迪思的.杂志知名度越来越大,终于兴旺发达起来。
婴儿用品销售员史密斯很想在一家大型商场里搞一次促销活动,他已经拜访了商场经理4次,均遭拒见。距离自己的活动时间已越来越近,可是商场的经理还是没有想与史密斯洽谈的意思。
不得已,史密斯只能寻找另外的突破口。经过多方了解,史密斯得知这位经理是一个铁杆篮球迷,并且还是公牛队的球迷。
于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他通过经理的秘书给他递了一张纸条:在下周的比赛中,肯定是湖人队战胜公牛队。
不出5分钟,这位经理就让秘书请他进去。一进门,经理就对他嚷道:“怎么可能是这样呢?肯定是……”
等他嚷完后,史密斯就说了自己的见解,并且认为公牛队在下周是不会大胜湖人队的。
经理听得非常仔细也很入题,这个时候,他们根本不涉及促销的事情。谈了两个多小时以后,史密斯认为恰到好处便见好就收。他起身告辞,并顺便说到:“既然您如此相信公牛队将大胜湖人队,我这里恰好有两张今天的球票,不如我们一块去看,到时谁胜谁负不就一目了然了,怎么样?”
经理非常高兴地收下了门票,并坚持说自己的判断肯定不会错。
就在经理拿下门票的时候,他也顺便说:“听说你准备在我的商场里搞一次婴儿用品促销活动,这样吧,我们一起好好准备准备。准备完之后,我们一起去看球赛,我要亲眼看到我的公牛队把你的湖人队打得大败。”
最后公牛队的确把湖人队打得大败。但这对史密斯来说一点不重要,他更开心的是促销活动举办得也很成功。他们两人也因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篇11:求同・求异・求解
求同・求异・求解
[作者] 赵新炉
[内容]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
[1] [2]
篇12:教学法
不能否认,从一九七七年高考的作文题《心中有话向党说》到一九九九年高考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进步是巨大的。前者是命令式的,论点已经给你,你只能提供论据,而不能对论点提出质疑。这与诱供相似,自然不可能有真情实感。如果你论证“心中有话向娘说”,就会得零分。后者则是询问式的,只给论题范围,不给论点。一般来说,你大致可以有三种自由选择。一、可以论证: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太好了,理由如下。二、也可以论证: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太糟了,理由如下。三、还可以论证: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好处若干,坏处若干,如何扬长避短等等。
但是,好题目,未必有好文章。原因是,我认为绝大部分考生,会从上述三种可能中选择最后一种。为什么?因为考生知道,这样写,论点全面而正确,符合辩证法。而事实上,按第三种选择写的文章,在阅卷时会有个基本评分:属一类卷。第一第二种选择,基本评分已列入另册。所以,如果教学体制不变,那么即便明年高考命题也是询问式的'“心中有话向谁说”(这很类似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大部分考生为了得高分,还是会写成“心中有话向党说”,而不是“心中有话向娘说”。心中有话向党说原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好文章。如果想要好文章,那么就必须允许向娘说、向女朋友说。允许向娘说、向女朋友说,不能是空头支票,而必须是当考生向娘说、向女朋友说的文章真写得好时,也给满分,而不是判定他觉悟不高或思想不健康,立刻打入另册。
所以我认为改变高考作文命题是治标,而非治本。治本的逆推依次是:要改变高考作文命题,必须先改变作文教学法;要改变作文教学法,必须先改变范文教学法;要改变范文教学法,必须先改变教材的范文编选法;要改变教材的范文编选法,必须先改变现行教学体制和教育方针。
众所周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断在重编,但事实上基本面目半个世纪未变──不断重编的原因,正是因为政治标准不断在变;以政治标准取舍范文,则半个世纪未变。我小学中学功课门门皆优,但独独不喜欢语文课,更不喜欢写作文。不喜欢语文课,是因为语文教材中,没有几篇文章让我喜欢,让我感动,让我觉得美妙有趣。不喜欢作文,是因为规定了论点,我没法自由思想。而当我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后,教材依然如故,教学法、作文法依然如故。在我做小学生、中学生时,我当然以为教材中的范文就是中外文学史上最好的文章,因为老师说得无一句不好、无一字不妙。但我毫无感觉。当时惟一的结论只能是认定:我没有文学细胞!没有写作才能!然而当我读完大学,当我对中外文学作品已经有了广泛浏览之后,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不选中外最优秀、最优美、最有趣、最生动的作品供中小学生阅读?为什么要有意回避和排斥那些优秀作品?由于绝大部分中国人目前还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大部分中国人踏上工作岗位时,最重要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却不仅没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外优秀作品、培养良好文学素养和高尚阅读趣味,相反使他们从此对文学杰作都产生了心理排斥。即便少数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失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使他们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厌恶和反感,因此大学生也很少具有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热情(何况大学语文教材及其教学法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将终生不热爱文学,并
[1] [2]
篇13: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杨晓萍
提要 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的 内外部因素、测量与评估等几 个方面对中学英语教学作较系统的分析。
由于英语教学受到社会的普通重视,因此这几年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辅助 设备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和改进 。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之余,努力学习和探 索各种教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教学。尽管如此, 英语教学的总体 情况却不尽令人满意。目前,国内外的英语教学界进行了高度的专门研究工作, 从不同角度为 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一系统的分析研究 。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目标是指一门课程目标,这里指中学 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狭义的 目标可以是指一个阶段、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目 标。我们认为,首先,中学英语是基础教育,它有别于职业教 育和短期培训。 前者主要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为以后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打 好基础。后者 一般有一些具体的目标(参加GRE考试、速成商业英语等),它专 业性强,以速成、强化为主。其次,我们认为 初高中两个阶段的侧重点应有所 不同。初中是英语的入门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及简单的阅读技 能,还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掌 握准确的发音,它是说的基础 。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词汇。由于只有句子 才能真正完整地表达意义,因此让学生在句子中学习单词是可 取的。而且,这 些句子必须是地道的英语,而不能是Chinglish。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初步的阅读能力,应侧重培养他们 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起 初用于阅读的材料最好是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小故 事、幽默文章,以及有关英语民族文化背景的知识,如忌讳、同龄学生的情况 等,然后引导学生适当阅读一些浅易的科技文章,介绍一些实用写作材料(如书 信等)。
上面只是粗略地谈了笔者对初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总体看法。教学目标不 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区别。在初 中阶段主要采用听说法、功能法是比较适宜的, 高中阶段则可以语法翻译为主,并辅之以其他一些教学方法。
每个单元、每节课的具体目标也因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动机水平,视学习的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有 一点是共同的,即教学目标应具体化、操作化。
二、教学过程
英语教学的过程是由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翻译 教学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教 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但又有所区别。为了分析 的方便,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语音教学。语音教学是英语初学者的关键阶段。学生对语音掌握得好 坏,直接影响其英语学习的信 心和对语言的全面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语音课不 是语音学课,对初学者尤其是模仿能力很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语音课不必讲 授一些深奥的发音理论、发音部位。要求学生掌握发音要领、口型、舌位等知识, 只会加大难 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通过模仿和操练以及适当的口型矫正就 足以使学生掌握一口纯正的语音。
笔者认为,学生在初学字母之后不宜马上学音标,这样容易产生相互干扰。 学生在学会字母后,先学习一 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再学习音标效果可能更好 些。
(二)词汇教学。英语学习者最感到困难的可能要算记单词了。许多学生借 助于单词表、卡片等工具进行 死记硬背,结果却往往令人沮丧。其实单词不是 靠死背而应靠活用。单词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词不离句。 教师在词汇教学 时如果经常鼓励学生用所碰到的每个生词造几句与日常生活贴近的句子,这样不 仅单词容易记 住,而且对单词的理解也更加完整、全面。
(三)语法、句型教学。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和测验的一大缺陷就是过分强 调语法规则。语法是掌握英语 的一种途径、一种辅助手段。学习语法不是目的, 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将掌握语法规则当作最终目的,从而忽 略了掌握和运用语 言本身。可以说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语法上。一 般学生在学 完语法后,仍然不能听说、不能阅读,而且所学的语法规则不是忘 记就是混淆。实际上,一般英美人在日常生 活的听说读写中,常见的语法也就 是中学英语中所列的十几个基本句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把语法规则加以 归 纳简化,去掉一些不需要的语法规则,然后花少量的时间对这些语法进行集中教 学,用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去 说、去读,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规则、运用规则。这 样,学生才不致被语法所吓倒,学生对语法的学习过程也就 不会学了就忘,忘 了又学的低效重复。
近来有人从母语习得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不用学习语法就能掌握母语,从 而断定学习英语也不需要语法 的学习,而只需不断地模仿、操练,对这种观点 笔者不敢苟同。外语的学习与母语的习得有许多不同之处,这 是显而易见的。 中学生不同于婴幼儿,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必 然有助于他们 分析语言错误,从而加速规范语言的习得。
(四)阅读教学。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阅读、翻译和写作教学作准备 的,后者才是检验英语是否真 正为学生所掌握的标准。但同时,阅读又是人们 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有力杠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至 关重要。
人们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阅读的材料越深、越难就越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 得以提高。其实,“看不懂” 的书一方面可能是书中的语言不地道、不实用, 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前面讲过,对初学者来 说,最重要的就 是培养其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的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警告,说英语 学习是一个艰 苦的过程,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是一个轻松愉快 的过程岂不更好?
英语的所有语法、句型等基本规律在浅显易懂的文章中就能体现出来。作为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难度适 当(切忌过难)且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让初 学者轻松愉快地掌握一门语言的规律尤为重要。
(五)写作、翻译教学。写作和翻译是一项相对高级、难度也较大的技能。 写作和翻译教学是高中阶段的 一项重要内容。
英语作文不仅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词汇、语法、造句构思的能力,还能促进 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中阶段 ,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授一些实用写作,如信件 的格式等。要求学生平时用英语写写随感、日记等,对培养学 生的英语写作能 力、扩大词汇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翻译教学与其他教学也是相互促进的。在翻译教学中,要注意各民族语言都 有一些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有 自己的一些特定的俗语、俚语。其中有许多内容 是无法直接翻译的,即两种语言没有对应的词和句。由于高中 学生已掌握大部 分句型和语法规则,因此要求学生借助于词典翻译一些简单的材料、说明书等是 可行的。
三、影响教学过程的内外部因素
影响教学过程的内外部因素很多,如学生的知识准备、动机和态度、个性、教材、班集体、教师、教学辅 助设备等,这里仅就几项主要的因素加以分析说 明。
(一)学生的知识准备。知识是融汇贯通的。外语学习虽然不象数学那样有 很严密的逻辑性,但它也是一 个累积的过程。同样,困难或信心也都是一个累 积的过程。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完全地掌握前面的内容, 再继续讲授后面 的内容。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就体现了这个思想。
(二)动机和态度。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学好外语的关键,对初学 者尤其如此。如果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毫无用处,持无所谓的态度,对英语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的。当然 ,教师并不是仅 给学生讲一些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大道理就可以奏效的。对初学者而言,更重要的 是让其体验到 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用处。
(三)教材。教材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好的教材可以达到 事半功倍之效。我们认为教材 的编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编写应能体现教学目标,并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过程。2. 教材的语言应是地道的,切忌出 现英语民族不习惯的语言。3.教材的难度应是 循环而上升的,要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4.教材中应适当介绍 一些英语民族 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尽早地认同和习惯于 英语民族的思维 方式。5.应有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如练习手册、常见语 误分析手册、课外阅读手册等。
(四)视听等教学设备。目前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广的视听设备是录音和录象 机。通过录音和录象,可以使 学生听到、看到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原始声音和生 活情境,增加学生的兴趣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值得注意的 是,这些设备只 是辅助性的,它不能完全顶替教师的讲授。
四、测量与评价
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教学 效果。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 ,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 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事实上,考试影 响着教与学,错 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很难说学生目前英语学习的缺陷不是错误的考试引 起的。
测验题首先要能反映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即要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目标。否 则随便出几个题目是无法考察 学生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测验题的编制要标准 化,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测验一般可分成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两种。形成性测验可使教师掌握学 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 学中的问题,从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 方法。形成性测验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 单元测验。它强 调:(1)测量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2)使用测量的结果来诊断和改进教 学,而不是评 定学生的等等;(3)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来编制,凡课程中的重要内 容均需测量;(4)题目的排列以类别和难度为 主要依据,通常是将同类题目由易 到难排列;(5)它只注意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并不重视与他人成绩的比较。通 过 形成性测验,对那些未能达到8要求的学生及时进行补救教学,对那些达到要求 的学生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 ,让其“吃饱”。
终结性测验一般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它能使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 标并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 依据。这种测验与形成性测验大致相同,但因其 包含的范围较广,故8测验内容应注意代表性,每类试题的比例 应与整个课程 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一致。测量结果主要用于评定学生的成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 具体情况决定采取哪种教学方 法。教学的各个过程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促 进学生的学。
篇14:中学英语教案设计
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都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并以交际法语言教学为理论依据。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发现语言规则并创造性地活用这些规则的过程,任何人类语言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布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首先要努力创设真实自然的社会语言情景。不仅要借助手式、动作、表情、实物、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教材内容的直观情景,而且要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描述创设言语情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也是充分体现了这点。在教授有关疾病的单词时,我就借助绷带,通过绷带绑的不同位置来解决单词。某些绷带无法表示的疾病如cough, cold等就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来展示。其次,交际法教学强调“以任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实践,要求根据显示生活中对英语的实际需求,模拟各种生活语境,情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机会,它注重的不仅是语言在形式,语法上的准确性,更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可行性,交际的技巧性,以及训练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堂课中,为了训练目标语言,我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来操练目标语言,并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模拟看病的过程,让学生在交际的同时,体验生活。通过这个活动,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交际过程。这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交际法教学让学生参与,有时伴有情景或模拟场景,这样让学生更能贴近生活,学生成了主角,自然而然地他们就对英语感兴趣,把学英语当作一种乐趣。 |
2.教材分析: (1)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说明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解构和补充 |
本课是一堂口语课,学习对象为八年级生。根据《课程标准》的四级目标,能引出话题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谈,如能和他人结对活动询问身体情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如能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医疗用具,根据教师的亲身示范,以及课件上所展示的目标语言四人小组扮演医生和病人。本课的话题选自八年级(上)Unit2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A。在学习了身体各部分单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谈论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状况,了解基本的医学常识,懂得常见病的基本处理方式,并能针对健康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有利于提高青少年了解常见的基本卫生知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本课的核心语言项目是 “Ask and answer about health”。学会用 “What’s the matter?” 来询问他人身体状况。通过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绷带的使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疾病的表达方式,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结对练习,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任务的训练巩固所学的基础语言材料:I have a … You should/shouldn’t…由于本节课是一节口语课,我们 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删除了材料中的听力部分,只保留了2a里面关于疾病的和针对相关疾病给出建议的单词。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和语言的真实性,我们还对教材做了一定的补充如:增加了两个关于疾病的单词:cold和cough。对3a的对话做了少许修改及扩充,从原材料的提一个建议修改为提多个建议,并视学生自己水平进行适当扩充,使其更贴近实际,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创造口语练习的条件。 |
篇15:中学英语怎么写
I study in a middle school.
我在一所中学上学。
I worked in a middle school then.
我当时在一所中学工作。
They study in No.28 Middle School.
他们在二十八中学校学习。
篇16: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 杨晓萍
[内容]
提要 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的
内外部因素、测量与评估等几 个方面对中学英语教学作较系统的分析。
* * *
由于英语教学受到社会的普通重视,因此这几年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辅助
设备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和改进 。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之余,努力学习和探
索各种教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教学。尽管如此, 英语教学的总体
情况却不尽令人满意。目前,国内外的英语教学界进行了高度的专门研究工作,
从不同角度为 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一系统的分析研究 。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目标是指一门课程目标,这里指中学
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狭义的 目标可以是指一个阶段、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目
标。我们认为,首先,中学英语是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它有别于职业教 育和短期培训。
[1] [2] [3] [4] [5] [6]
篇17: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 杨晓萍
[内容]
提要 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的内外部因素、测量与评估等几 个方面对中学英语教学作较系统的分析。
由于英语教学受到社会的普通重视,因此这几年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辅助设备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和改进 。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之余,努力学习和探索各种教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教学。尽管如此, 英语教学的总体情况却不尽令人满意。目前,国内外的英语教学界进行了高度的专门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为 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一系统的分析研究 。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目标是指一门课程目标,这里指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狭义的 目标可以是指一个阶段、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目标。我们认为,首先,中学英语是基础教育,它有别于职业教 育和短期培训。前者主要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为以后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打好基础。后者 一般有一些具体的目标(参加GRE考试、速成商业英语等),它专业性强,以速成、强化为主。其次,我们认为 初高中两个阶段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初中是英语的入门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及简单的阅读技能,还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准确的发音,它是说的基础 。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词汇。由于只有句子才能真正完整地表达意义,因此让学生在句子中学习单词是可 取的。而且,这些句子必须是地道的英语,而不能是Chinglish。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初步的阅读能力,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起 初用于阅读的材料最好是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小故事、幽默文章,以及有关英语民族文化背景的知识,如忌讳、同龄学生的情况等,然后引导学生适当阅读一些浅易的科技文章,介绍一些实用写作材料(如书信等)。
上面只是粗略地谈了笔者对初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总体看法。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区别。在初 中阶段主要采用听说法、功能法是比较适宜的,高中阶段则可以语法翻译为主,并辅之以其他一些教学方法。每个单元、每节课的具体目标也因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动机水平,视学习的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有 一点是共同的,即教学目标应具体化、操作化。
二、教学过程
英语教学的过程是由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翻译教学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教 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但又有所区别。为了分析的方便,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语音教学。语音教学是英语初学者的关键阶段。学生对语音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其英语学习的信 心和对语言的全面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语音课不是语音学课,对初学者尤其是模仿能力很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语音课不必讲授一些深奥的发音理论、发音部位。要求学生掌握发音要领、口型、舌位等知识,只会加大难 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通过模仿和操练以及适当的口型矫正就足以使学生掌握一口纯正的语音。
笔者认为,学生在初学字母之后不宜马上学音标,这样容易产生相互干扰。学生在学会字母后,先学习了一 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再学习音标效果可能更好些。
(二)词汇教学。英语学习者最感到困难的可能要算记单词了。许多学生借助于单词表、卡片等工具进行 死记硬背,结果却往往令人沮丧。其实单词不是靠死背而应靠活用。单词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词不离句。 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如果经常鼓励学生用所碰到的每个生词造几句与日常生活贴近的句子,这样不仅单词容易记 住,而且对单词的理解也更加完整、全面。
(三)语法、句型教学。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和测验的一大缺陷就是过分强调语法规则。语法是掌握英语 的一种途径、一种辅助手段。学习语法不是目的,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将掌握语法规则当作最终目的,从而忽 略了掌握和运用语言本身。可以说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语法上。一般学生在学 完语法后,仍然不能听说、不能阅读,而且所学的语法规则不是忘记就是混淆。实际上,一般英美人在日常生 活的听说读写中,常见的语法也就是中学英语中所列的十几个基本句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把语法规则加以 归纳简化,去掉一些不需要的语法规则,然后花少量的时间对这些语法进行集中教学,用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去 说、去读,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规则、运用规则。这样,学生才不致被语法所吓倒,学生对语法的学习过程也就 不会学了就忘,忘了又学的低效重复。
近来有人从母语习得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不用学习语法就能掌握母语,从而断定学习英语也不需要语法 的学习,而只需不断地模仿、操练,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外语的学习与母语的习得有许多不同之处,这 是显而易见的。中学生不同于婴幼儿,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必然有助于他们 分析语言错误,从而加速规范语言的习得。
(四)阅读教学。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阅读、翻译和写作教学作准 的,后者才是检验英语是否真 正为学生所掌握的标准。但同时,阅读又是人们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有力杠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人们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阅读的材料越深、越难就越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其实,“看不懂” 的书一方面可能是书中的语言不地道、不实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前面讲过,对初学者来 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其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的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警告,说英语学习是一个艰 苦的过程,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岂不更好?
英语的所有语法、句型等基本规律在浅显易懂的文章中就能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难度适 当(切忌过难)且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让初学者轻松愉快地掌握一门语言的规律尤为重要。
(五)写作、翻译教学。写作和翻译是一项相对高级、难度也较大的技能。写作和翻译教学是高中阶段的 一项重要内容。
英语作文不仅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词汇、语法、造句构思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中阶段 ,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授一些实用写作,如信件的格式等。要求学生平时用英语写写随感、日记等,对培养学 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扩大词汇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翻译教学与其他教学也是相互促进的。在翻译教学中,要注意各民族语言都有一些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有 自己的一些特定的俗语、俚语。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无法直接翻译的,即两种语言没有对应的词和句。由于高中 学生已掌握大部分句型和语法规则,因此要求学生借助于词典翻译一些简单的材料、说明书等是可行的。
三、影响教学过程的内外部因素
影响教学过程的.内外部因素很多,如学生的知识准备、动机和态度、个性、教材、班集体、教师、教学辅 助设备等,这里仅就几项主要的因素加以分析说明。
(一)学生的知识准备。知识是融汇贯通的。外语学习虽然不象数学那样有很严密的逻辑性,但它也是一 个累积的过程。同样,困难或信心也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完全地掌握前面的内容, 再继续讲授后面的内容。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就体现了这个思想。
(二)动机和态度。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学好外语的关键,对初学者尤其如此。如果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毫无用处,持无所谓的态度,对英语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的。当然 ,教师并不是仅给学生讲一些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大道理就可以奏效的。对初学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让其体验到 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用处。
(三)教材。教材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好的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认为教材 的编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编写应能体现教学目标,并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过程。2.教材的语言应是地道的,切忌出 现英语民族不习惯的语言。3.教材的难度应是循环而上升的,要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4.教材中应适当介绍 一些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尽早地认同和习惯于英语民族的思维 方式。5.应有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如练习手册、常见语误分析手册、课外阅读手册等。
(四)视听等教学设备。目前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广的视听设备是录音和录象机。通过录音和录象,可以使 学生听到、看到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原始声音和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兴趣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值得注意的 是,这些设备只是辅助性的,它不能完全顶替教师的讲授。
四、测量与评价
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教学效果。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 ,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事实上,考试影 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很难说学生目前英语学习的缺陷不是错误的考试引起的。
测验题首先要能反映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即要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目标。否则随便出几个题目是无法考察 学生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测验题的编制要标准化,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测验一般可分成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两种。形成性测验可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 学中的问题,从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测验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 单元测验。它强调:(1)测量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2)使用测量的结果来诊断和改进教学,而不是评 定学生的等等;(3)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来编制,凡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均需测量;(4)题目的排列以类别和难度为 主要依据,通常是将同类题目由易到难排列;(5)它只注意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并不重视与他人成绩的比较。通 过形成性测验,对那些未能达到8要求的学生及时进行补救教学,对那些达到要求的学生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 ,让其“吃饱”。
终结性测验一般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它能使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 依据。这种测验与形成性测验大致相同,但因其包含的范围较广,故8测验内容应注意代表性,每类试题的比例 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一致。测量结果主要用于评定学生的成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哪种教学方 法。教学的各个过程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促 进学生的学。
★ 中学英语怎么学
★ 分层教学法
★ 指示教学法初探
中学英语求同教学法(集锦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