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道德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3-08-29 03:39:52 作者:下次给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下次给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网络伦理道德及其对策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网络伦理道德及其对策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网络伦理道德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伦理道德及其对策研究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其中之一.在虚拟世界里,网络伦理道德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程度,因此对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根源,并针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从技术、法律、教育、管理及自律等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作 者:徐文萍 王益锋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7 5(11)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网络   伦理道德   解决途径   网络管理  

篇2: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摘要: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许多道德失范行为,尤其是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对社会文明及青少年心灵健康有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原因的深入剖析,提出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篇3: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人类带入到了网络时代。有人称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青少年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有资料统计,中国年轻人网民中30岁以下的占到了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1另外,据美国当代经济情报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对网络进行攻击的人群中,60%以上都是28岁以下的,网络失范行为主体主要集中于14岁至21岁。由此可见,青少年是人数最多的网络主体,是最主要、最活跃的群体,青少年中存在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尤为突出。

一、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现状

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意识淡化。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影响了青少年对民族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选择。西方国家凭借信息高科技优势,借助网络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许多青少年就是因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产生了抵触心理,想象西方发达国家才是真正自由的天堂,完全淡化了民族意识,把爱国情结和民族自豪感完全抛之脑后,盲目轻信网络上的一些悖论,传播和制造一些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有严重冲击力的反动言论。网络负面信息的污染,严重影响青少年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第二,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是一个矛盾体,“人与机”交流的日益频繁带来1了“人与人”交往的冷漠。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把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网游”上,终日与虚拟网络打交道,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也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减少,感情日益淡薄,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第三,网络暴力倾向。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道德思想尚未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很薄弱,难以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里,按照自己偏听偏信的简单思维和逻辑,以自我快乐和个性满足为原则,以“正义舆论力量”自居,以“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语言暴力”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由于参与的网民数量众多,声势浩大,很容易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并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如“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以及“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

第四,网瘾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弱,长期沉浸在自由行为的时空中,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而,青少年一切失德、败坏、违法的网络行为越来越严重。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上涉及的网络犯罪行为主要有网络剽窃侵权、网络诈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等。

二、当代青少年出现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

寻找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解决该问题的基本前提。网络道德问题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如前所述,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运行与生存的外部环境,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延伸。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冲击,青少年没有植根于心底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功利主义等现象。这些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没有解决,到了网上也不会自行化解,甚至会更为严重。这是青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互联网的虚拟化,缺少共同的规范。在现实空间中,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一定程度上容易规范和控制。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由于因特网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加上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以字符为中介,因而非常自由,也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在不能有效自律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第三,青少年自律意识薄弱,缺少正确引导。青少年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出于心理调节的需要,他们势必要寻找一种心理宣泄的途径。互联网络以其虚拟性、自发性、无伤性、交互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青少年宣泄和放松的重要场所。由于网络道德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那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系,而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加之青少年的网络自律意识淡薄,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也缺少引导,因而容易出现网络道德伦理问题。

三、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措施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对人精神、灵魂的内在的支撑力,对人的行为有着无可替代的导向作用。目前许多网络问题的出现与青少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构建,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第一,确立网络伦理构建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指导思想,立足我国国情,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德观,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对我们的基本道德要求。网络道德虽然有其独特特征,但网络道德建设始终应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为基础且不能脱离这一主题。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伦理思想,然而互联网是超地域、无国界的,因此,我们在网络伦理建设上,应该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第二,优化社会网络环境。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网络环境的熏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就必须净化社会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其次,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的网络法制制度,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有序进行的根本保障。青少年缺少法律的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立法应该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与时俱进,让青少年在网络行为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弘扬社会主义主流网络文化,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这一先进平台的作用,构建网络文明建设,制造和传播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先进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信息,丰富网络道德信息资源,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和庸俗以及国外反动言论和不良信息的散播,坚决取缔网络传播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或者进行反动宣传的网站。

第三,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提高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素质。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合力作用。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之地,是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学校教育形式具有规范性,学生集中,便于组织,教育内容便于统一,教育的时间便于集中安排。而家庭对其子女的网络道德的教育同样是直接的、有效的,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对子女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政府各部门、民间社会团体、网络管理机构等社会机关应当积极宣扬和倡导网络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积极组织教育活动的实施,还应该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检查。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应当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国家应加强对网站监督和管理,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灵魂和精神的内在支撑力,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导向作用。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7月24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曾长秋,万雪飞.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建构[D].河南大学.2009.

[5]姚佳.网络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2008,(2).

[6]陈万求.网络伦理难题和网络道德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

篇4: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初探论文

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初探论文

在当今的社会里有一个新的名词――“电脑盲” ,这是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新的“文盲”。当今社会已从工业经济,发展到了信息经济。相对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已出现在人们的世界里。在这片新的天地里,伦理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一、网络社会的特殊性

网络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许多青少年利用网络来浏览、求索自己关心的问题和内容,网络为扩大青少年的信息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网络直接介入“交际”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第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第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面广,能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第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猫”。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

二、青少年的道德特点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比较弱,猎奇心强,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容易受到误导而入歧途。在这片无国界、无师长约束、可以崇尚自我、标新立异的新领地里,也恰恰适应了他们身心无拘无束的需要。在这里他们言行随意放纵,不文明的语言比比皆是。认为网上聊天相互欺骗是正常现象,网上抄袭、复制文章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更有不少青少年认为网上骇客是电脑高手,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更有甚者还模仿骇客行为,潜心钻研攻击方略,想方设法进入别人的计算机。

网络游戏成了现在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现在上网的青少年85%以上都玩过1~2个以上的网络游戏,不少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水平决不亚于同样网龄的成年人。个别青少年沉迷于网上游戏不能自拔,经常泡网吧、厌学、逃学等,有的甚至沉醉于网络游戏的情节之中出现厌世、凶杀、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网络游戏成了他们网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了网络游戏就好象网络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一样。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其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则直接影响他们网络行为失范;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成为他们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的主要诱因。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对网络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总结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易犯的几个错误是:

1、浏览黄色网页;

2、游戏成隐;

3、陷入虚幻,想入非非,从而逃避现实。

三、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1、利用本校现有条件,适度开放机房,为学生文明上网提供机会。

在邵家渡镇,有四家小网吧。平时在网吧中上网的,大多是二十岁以下的.小青年,在节假日,许多学生也混在其中。据我们了解,有的学生并不是家中没条件上网,而是家中父母不让他们上网,偷偷溜出来的。因此,在网吧里经常上演这样的一幕:父母或拎着小孩子的耳朵,或追着打着从网吧里出来。

根据宜疏不宜堵的原则,我们报请校领导批准,适度在课余时间开放本校机房。我们制定了机房上网守则,并派教师适时辅导。不仅能使学生有时间及时复习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为我们掌握学生上网的动向提供了条件。

在辅导中,我们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网德的行为发生,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处理。决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和他们心平气和的交流。学生们也总是能接受的。

为了不致于学生来上网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我们给他们一些小任务,如请查找冼星海的有关资料;今天我们进行打字速度比赛;明天是李某某同学的生日了,我们分别制作一份电子贺卡给他吧。这些小任务学生都是蛮乐意完成的。

2、开通知心姐姐电子信箱、公布教师的QQ号,与学生们平等交流。

在学生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第六课《电子邮件》之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在网上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知心姐姐”。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箱,利用这个信箱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回答他们一些较私密的问题。

我们还公布了部分老师的QQ号,允许学生不以真名加入“我的好友”中。

在这两个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里,我们课题组成员就是他们的哥哥姐姐,我们不仅可以辅导他们的课业,更多是与他们进行跨代沟的沟通。在这里我们经常回答他们当面不好意思提出的问题,这样,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了解这些与我们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尽管他们的有些想法很幼稚,但终于能说出来了,我们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了。

3、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①、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网络伦理道德的对接

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学习,认识到虚拟社会的网络道德是隶属于现实的社会道德的。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要立足本校学生特点,延伸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相关部分,与现行德育相对接,依托《中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构建网络道德。

德 目

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延伸为网络道德

与现行德育相对接

立志勤学、慎独

智、毅、敏、学、思、君子慎独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科学教育、自责自律教育

团结友爱、谦虚礼貌

仁、协作、和谐、义、礼仪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团结友爱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诚实守信、严已宽人

诚信、守诺、宽恕、公正、克已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诚实教育、修养教育

敬业尽责、爱国爱民

鞠躬尽瘁、忠、爱、保民、利民、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敬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自强不息、人贵有耻

进取、励志、知耻近乎勇、节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挫折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网络伦理道德的对接表:

因为网络具有的虚拟性特点,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愿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压束和低约束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和宣泄,学生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心理极度膨胀,这就导致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但是如果有老师甚至同学在场,学生的网德失范的可能性就很小。因些,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慎独”教育应成为网络道德体系建构的重点。

慎独,是儒家的修养方法,意谓个人独处时也能按照“道”的要求行事。《礼记・中庸》解释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管束和监督之下,依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慎独”既是一种克己自律自我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高尚道德的体现。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有这样一段文字:(杨震)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身为荆州刺史。大权在握又举荐过王密为昌邑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夜深人静,送“金”上门。杨震面对横财,不因无人监督而坏了自己的名节,这就是“慎独”的力量。“独”是什么?独是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它不仅是指外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灵,只要心中有道德,脑海有纪律,把独处也当作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独。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好的监督是自我监督,最好的约束是自我约束。

慎独教育的内容有慎独的意义,慎独的典故等。教育的形式有网上班会课,与学生交流时无形中渗透等。

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多样化

在现行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教科书中第十三课是专门讲网络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团中央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知识产权及保护、三个网络道德案例。这三个道德案例内容分别为:制作传播淫秽网页;非法入侵和攻击他人的计算机网络;侵犯知识产权,使用盗版软件。

我们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现有的材料,随时对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这套教材还有一些地方也涉及网络伦理道德,如在《信息技术》(八年级上)第三课《我的E世界》里,第九课《各抒己见》里都通过“温馨提示”来构建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

还有,在《信息技术》(七年级上)中,刚开始的几个课时中,第三课《个人小档案》、第四课《介绍我自己》、第五课《认识新同学》、第六课《网上交个好朋友》都使用了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第九课《网上诺贝尔》、第十课《浙江旅游》第十一课《生物圈二号》、第十二课《网上图书馆》教育了学生在网上要善于学习有用的知识,为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体系构建无形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虽然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课时比较少,但我们认识到网络生活就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也可以在网络之下进行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班主任在班会课中有可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其他教师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随时随地的教育。

4、与家长合作

不少父母对于网络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和监督的重任,不是谈网色变、明令禁止,就是放任自由、任凭孩子自由自在网上冲浪。

家长首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学习关于因特网的有关知识,同孩子一起上网;其次,和孩子谈谈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家长要合情合理地解释和期望。努力尝试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兴趣及好奇心,鼓励他们上网遇到问题时能找自己,最后,下载《网络爸爸》或《天网门神》这些软件来屏蔽、过滤一些不合适的网站。当然,家长这样做时一定要与孩子进行沟通。

为此,我们特地印发了《孩子安全上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E时代呼唤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等有关文章给家长传阅。

四、反思

①、机房开放时给学生的小任务应有计划,有关联,最好能把几次任务综合之后,最后能形成一个小课题,这样学生能在轻松、合作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一个小课题,然后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学生的上网兴趣能潜移默化地转到探究性学习上来,不仅对学习有帮助,对学生形成、深化网络道德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这两方面我们做的都还不够。

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难度比较大。

③、我们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网络伦理道德的对接,有些德目比较牵强,有些德目互相交叉,讲的不是很清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梳理。

篇5:网络教育发展症结及对策研究

网络教育发展症结及对策研究

十年来,中国网络教育发展迅速,成绩喜人,然而,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其发展初始阶段也伴随着许多的问题.文章聚焦当前网络教育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思路,以期促使网络教育回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作 者:张文新 ZHANG Wen-xin  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0(5) 分类号:G40 关键词:网络教育   发展症结   解决对策  

篇6:甘肃网络舆情现状对策研究

甘肃网络舆情现状对策研究

本文从民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出发,通过对互联网涉及甘肃热点问题进行筛选、统计和分析,认为甘肃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呈现三点,一是涉甘舆论空前繁荣,社会弊端成时评热点;二是网络民意强势崛起,社会利益矛盾凸现;三是舆情应对面临挑战,地方应对能力亟待提高.甘肃网络舆情的.管理应把握网络舆情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宣扬理性辩论,引导辩论方向;畅通诉求渠道,化解认同矛盾.

作 者:胡圣方 魏学宏 Hu Sheng-fang Wei Xue-hong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丝绸之路 英文刊名:SILK ROAD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G203 关键词:甘肃   网络舆情   社会热点  

篇7: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建设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建设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在为人类创造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面对网络引起的伦理道德环境的新变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的涌现,有的`放矢地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建设,协调网络人的关系,规范网络人的行为,不仅是网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作 者:曹春阳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3 刊 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16(3)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网络环境   伦理道德   道德失范  

篇8:NBA网络传播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NBA网络传播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NBA网络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回顾式的研究,研究结果:NBA互联网传播市场发展已比较成熟,建立NBA官方网站和包括中文网站在内的'9个国际官方网站,和各大媒体公司合作开展了多样化的网络赛事传播.同时对NBA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作 者:魏永 WEI Yong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8(4) 分类号:G80-05 关键词:网络传播   NBA官方网站   对策  

篇9: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在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上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表现

伦理道德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或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在把握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审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

(一)诚信观念薄弱,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这种“诚信危机”在高校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失信”行为多样化。具体表现为:舞弊行为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等。

此外,由于“功利主义”盛行,部分大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他们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淡漠,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获得奖学金、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所谓“贴金”事宜,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

(二)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团体协作精神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就必然与周围的人发生一定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调查,困扰大学生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二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多数大学生都能在与别人的相处中适当地考虑到别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部分学生的交往主动性欠佳且过于关注自我,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一些集体活动中。在具体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便会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综合心理素质偏低等问题。

(三) 公德意识与规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大学生都能遵守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但有部分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如在公共场合不给老年人让座甚至与其争吵、在学校里对公共教室垃圾视而不见或者自己也随处制造垃圾、在图书馆里偷书、不随手关闭水电造成浪费等。在行为规范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解放”了,因而漠视校规校纪,不服从老师辅导员的管理教育。

纵观以上的几个方面,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即目前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就更不可能在生活中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会导致社会公德水平的滑坡。因而针对上述问题,要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强化公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当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应该在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传统道德,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价值观教育

必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以达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思想;追求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人格”的伦理道德要求。

2、家庭伦理教育

在大学生中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能够尊重和赡养老人,做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道德责任”的要求。

3、职业道德教育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使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特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方法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始终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主体看待,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与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体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灌输。其核心是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3]因为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受教育者真正接受外界所灌输的内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最终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过程。应该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愿行为。

因此也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从而自觉地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要通过组织各种讲座、学术论坛、名人报告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打造良好的学风。并且要充分发挥校园各种传播媒介的作用,特别是当下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以及通过广播、报刊、摄影、文艺演出等弘扬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及学校的各种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践行德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人们绝不是只能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而是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抛弃旧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新道德品质。”[4]即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理论教学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信念的培养与道德意志的锻练,增强道德心理体验。只要在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为此,学校应积极支持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利用周六、周日的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生活无法自理的人服务;也可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或偏远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心理体验,消除消极道德心理体验,而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总而言之,只有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培育才能被真正重视并通过实际活动予以贯彻。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的成长,为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工业污染及其对策研究

工业污染及其对策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进一步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笔者总结了最新控制工业污染的.根本措施,即少废无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物质的再循环利用.

作 者:赵梅枝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与环境工程系,河南,濮阳,457000 刊 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21(3) 分类号:X5 关键词:工业污染   环境保护   研究与对策  

篇11: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修身是实现人生最高理想、造就完美人格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修身教育历来被看成是培养社会成员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和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儒家教育思想坚持“修身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自觉”“自德”,将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治国等紧密联系,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和传统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对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且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日益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

一、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据调查显示,网络危险行为与大学生性别、学历、年级、专业以及所在学校性质有关。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专科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低于本科生,且专科生较本科生更易形成网瘾。在网络越来越具便捷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性以及近年来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具有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多元化冲击高职学生理想信念

网络像一块磁石,每天吸引着无数信息在这里交汇,原本有着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束缚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场域里相互传播、交融,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网络不良与信息垃圾影响高职学生文明素养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的复杂性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其中不乏黄赌毒等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由于目前高职学生大多为“95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学生为了满足好奇与寻找刺激,陷入了不良信息的泥潭,心灵遭到污染,精神受到扭曲。此外,一些“网络大谣”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在网络上肆意散布虚假信息。

(三)网络法治意识淡薄滋生网络违法行为

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更有学生对网络法律持漠不关心态度。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特点的遮蔽下,部分学生认为现实中的法律在网络中并不适用,进而形成网络世界是一个无规则、无约束空间的错觉,导致“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垃圾,参与到网络、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搞不清楚网络犯罪的界线,在好奇心与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随意盗取他人网上钱财,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触犯了法律也浑然不知。

(四)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主要在网络中进行。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是目前高职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活动方式。“95后”学生大多成长在物质条件富足、精神生活愉悦的环境中,加之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网络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网络,极易导致“网络成瘾”。在高职院校中,因沉迷于网络导致厌学、挂科、甚至退学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还造成部分学生性格冷漠、心理扭曲,有的甚至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因此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

现代文明修身要求受教育者把外在的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及言行中,反复修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与意识。网络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文明修身实践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厘清问题与思路,着眼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文明修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要降低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意识上入手,防微杜渐,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意识的摇篮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大多由网络法治意识淡薄引起,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将网络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三年的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大一入学时进行网络法律与基本法规宣教,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网络法治观念;大二阶段深入学习掌握网络法律法规,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网络法治意识;针对调查中显示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对毕业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网络自律意识,自觉以法律来约束自身网络行为,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高职院校基本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与引导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实效性不强以及结果反复性等不足。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防止因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三)改进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高职院校虽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但普遍存在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高职学生特点为导向,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安全教育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而应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到高校,改变着高职学生思维、学习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要帮助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主动编织安全网,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人格品行的发展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审时度势,形成合力,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与手段,真正让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陈联娇,温金英。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8,(12)。

[3]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4)。

[4]聂多,均许涧。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

[5]孟夏。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D]。齐齐哈尔大学。2014。

NBA网络传播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工业企业降低成本对策研究

大学生校外活动现状研究及对策

论教师家庭伦理道德

我国网络银行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及对策

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深圳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网络伦理道德及其对策研究(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网络伦理道德及其对策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