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

时间:2023-10-02 03:33:21 作者:lin_ju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in_j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

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

诗人刘长卿的诗歌中除了使用“孤舟”意象外,还使用了“扁舟”、“孤帆”、“暮帆”等舟船意象。这些舟船意象都是冷色调的,给人一种凄凉感。

一、漂泊无依的孤舟客船

刘长卿的诗歌中出现“孤舟”意象28处,孤舟象征着漂泊无所依托,也表现出诗人孤独绝望的心态。如《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①孤舟荡漾在寒天的潮水上,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也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又如《赤沙湖》:“楚客来相问,孤舟泊钓矶。”此诗写于诗人出使湖南及任职鄂岳时期,诗人因被诬陷贪赃钱粮而被贬,心中充满悲愤。楚客指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孤舟正是诗人此时孤独漂泊心态的一种反映。又如《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此诗也作于诗人出使湖南及任职鄂岳时期,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孤独和悲凉。

刘长卿诗歌中的“孤舟”意象大量出现在他的赠答酬唱和送别友人的诗歌中。如:

故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明月湾寻贺九不遇》)

对水看山别离,孤舟日暮行迟。(《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

舟船是驶向远方的,象征着漂泊。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因别离联想到自身的四处漂泊,看着孤舟消失在远方,更生悲凉之情。在刘长卿送别友人的诗歌中,《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是最能表现诗人悲凉绝望的情绪的。“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与裴郎中同遭贬谪,在离别之际,刘长卿写下了两首送别诗。这首诗中的孤舟是万里青山间的一叶孤舟,在如此广阔天地间的一叶小小孤舟,显得更加的渺小和孤独,凸显了诗人对自己和友人的遭遇的无助和伤感。

刘长卿诗歌中的“孤舟”意象有时还与他惯用的其它意象同时出现,更能反映出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如:

回首唯白云,孤舟复谁访?(《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

白云如有意,万里随孤舟。(《上湖田馆南楼忆朱晏》)

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却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

白云象征着高洁,也象征着孤独。唯有白云与孤舟相伴,“白云”意象与“孤舟”意象同时出现,增添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落日也是一种孤寂萧条的意象,在落日中的一叶孤舟更是显得凄凉。在落日下,万里青山中的一叶小小孤舟正是诗人孤独悲凉的心态的一种写照。

在表现漂泊无依的心态时,刘长卿还使用了“扁舟”意象。“扁舟”意象在刘长卿的诗歌中出现了18处,也表现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情绪。孤舟更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孤独的心态让舟成为了孤舟。而扁舟注重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效果,茫茫天地间的一叶狭小的扁舟,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让读者似乎身临其境,体会到诗人心中无比的悲凉与落寞。刘长卿在送别友人的诗歌中使用“扁舟”意象,让一叶扁舟行驶在广阔的天地间,渲染出一种渺小无助的情绪。例如:

旧邑云山里,扁舟来去过。(《送处士归州因寄林山人》)

莫恨扁舟去,川途我更遥。(《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

刘长卿诗歌中的“扁舟”意象有时也与其它冷色调的意象同时出现,营造出一种凄冷幽微的意境。例如《秋杪江亭有作》:“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远。”将扁舟比作落叶显得凄凉,前句又有“孤雁”、“夕阳”等意象相衬托,让整首诗显示出更加萧瑟悲凉的心境。又如《入桂渚次砂牛穴》:“扁舟傍归路,日暮潇湘深。湘水清见底,楚云澹无心。”用日暮潇湘、楚云等冷色调的词来衬托扁舟,让渺小的扁舟更显得孤独凄冷。

刘长卿的诗歌中还出现了象征着漂泊流离的“客船”。例如:

一水不相见,千峰随客船。(《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

落日扫尘榻,春风吹客船。(《夜宴洛阳程九主薄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旧店》)

客船也是居无定所的,虽然不如孤舟那样显得孤独悲凉,但也反映了一种漂泊流离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在旅途中的无所依托之情。

二、行向远方的风帆

风帆作为舟船驶向远方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常常出现在刘长卿的诗歌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刘长卿的诗歌中除了使用“孤舟”、“扁舟”、“客船”等舟船意象外,还使用了“暮帆”、“孤帆”等舟船意象,也是诗人漂泊心态的一种表现。

刘长卿诗歌中的“暮帆”让人联想到黄昏日暮,给人一种惆怅和感伤之情。“暮帆”意象大都出现在刘长卿送别友人的诗歌中,如:

暮帆何处落?潮水背人归。(《奉送卢员外之饶州》)

万里孤舟向南越,苍梧云中暮帆灭。(《江楼送太康郭主薄赴岭外流》)

回看暮帆隐,独向空江愁。(《送贾侍御克复后入京》)

离心秋草绿,挥手暮帆开。(《奉送裴员外赴上都》)

在送别友人的诗歌中,“暮帆”增添了几分惆怅和忧伤。“暮帆”与“孤舟”、“苍梧”、“秋草”等冷色调的意象同时出现,更能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凄凉与伤感。望着行向远方的暮帆,想到与友人的别离和自己的漂泊无依,诗人心中的悲愁更是涌上心头,难以释怀。

“孤帆”意象也时常出现在刘长卿的诗歌中。如:

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邺》)

孤帆也象征着漂泊无依之情,在阔大的天地间,茫茫江上的一片孤帆显得渺小而又孤独。孤帆出现在凄冷的意境中,凸显了诗人心中的伤感与悲凉。

三、刘诗中使用冷色调舟船意象的原因

刘长卿诗歌中没有逍遥惬意的轻舟,象征着梦想与希望的“春帆”也只出现了一次。他在诗歌中使用的舟船意象都是冷色调的,带有一种凄凉的色彩。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舟船意象本身的内涵、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的心态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舟船意象的内涵上看,舟船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目的就是穿越水域的障碍,到达遥远的彼岸。在行驶的过程中,面对茫茫水域和风浪的阻碍,舟船时常显得渺小无依。这就形成了舟船漂泊无依的象征性。这时,带有孤独凄凉色彩的“孤舟”、“扁舟”、“孤帆”等意象就出现了,这些意象出现在诗歌中,将诗人的孤独悲凉的心境形象地反映了出来。舟船的目的是到达遥远的彼岸,象征着超越与征服,这与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是相符的。古代士人的理想是仕途顺利,能够做出一番成就。仕途是那遥不可及的彼岸,士人们便是那一只只乘风破浪有时却漂泊无依的孤舟。“孤舟”、“孤帆”出现在诗歌中,能够反映出那种孤独绝望的心态。古代文人们赋予了舟船特定的文化含义,“孤舟”、“扁舟”、“孤帆”等冷色调的舟船意象更是大量出现在诗歌中,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意境。

篇2:杜甫诗歌中的舟船意象

杜甫诗歌中的舟船意象

杜甫诗作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从诗人的住行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角度,分析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发现杜诗中的舟船意象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杜甫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里回顾一生,发出“哀伤同庾信”的悲叹;①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又说“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两处相联,发现杜甫与庾信在漂泊他乡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庾信是南人北寓,杜甫是北人南泊。北马南船,杜甫在南方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与舟船有了联系。“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1],是南宋范成大的诗句,“杜老”即指杜甫。杜甫在《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中写道“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又在《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中说到“君今起舵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范成大将杜甫的诗句“杜陵老翁秋系船”、“余亦沙边具小舟”合并浓缩为“沙头杜老舟”并写入己诗,足见杜甫在生活上与舟船是很密切的。缘此,笔者即试析一下杜诗中舟船意象的独特风貌。

一、舟船意象渊源与杜诗中的舟船意象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独木舟,随后演变出空间更大的木板船。最初“舟是指用于江河两岸的过渡工具,而船则是沿水道上下航行的远行工具”[2],舟、船“普及之后,最先的这种过渡与远行的区分就不明显了”[3],可并称为舟船。早在先秦时,诗歌中就出现了舟船意象,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诗经・柏舟》)。作为诗歌意象的舟船,在言语表达层面上,由于古人分类的细致、修辞等因素,除了舟、船,尚有航、舸、桨、棹等多种表达。而先秦至盛唐,杜甫诗歌中出现的舟船频次是最多的,高达470余次。②杜甫笔下的舟船意象始于其身处北方之时,但数量较少。杜甫真正在生活上与舟船密切相关、在诗歌中大量涉及舟船意象并凸显其自身特色,是从漂泊西南开始的。

二、杜甫诗歌中舟船意象的特点

自先秦至盛唐,诗歌中舟船意象的表达情境,多为渡水场景、泛游描写,情感上多为玩乐、离情、隐逸等。而到了杜甫,时代环境的前后变迁,自身的经历与情感的参与,使其诗中的舟船意象以更接近生活的笔调呈现出来,诗中的意象与诗人自身的外在处境、内在情感联系的更为紧密。

杜甫面对安史之乱引起的社会动荡、肃宗的冷遇等情况,被迫举家流浪至相对安定的南方。然而,即使在南方,也先后出现了多次骚乱。这种情形下,杜甫不论是思北归还是避战乱,都与作为水路交通工具的舟船有了联系。更突出的是,他出峡后真正达到了舟居的地步。③杜甫频繁的舟居与船行,反映到创作中,就使得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外在处境上,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杜诗中的舟船意象出现的表达情境,不仅涉及离别、游玩这些一般化题材,而且触及到更广泛、实际的水上生活。首先,杜甫细致地表现了一些虽不“诗情画意”但却实际真切的水上行旅体验,如“吹帽时时落,维舟日日孤”(《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发刘郎浦》)。这种体验,与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相比[5],确实是大异其趣的。其次,杜甫诗歌中大量写到舟人船工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独特地表现了他们的行船技术及相关的打鱼、客货运输等内容。

第二,内在情感上,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杜甫到南方后,又怀念起生活多年的长安,常希望经水路出峡、至吴会沿运河北上返京。在川渝时,舟船就成了他出峡的希望,如“轻舟下吴会,主簿意何如”(《逢唐兴刘主簿弟》)等。但出峡后,因计划与实际不符,他的生活时有窘迫,终致未抵吴会,客死荆湘。与其他诗人如鲍照、王昌龄不同,杜甫漂泊荆湘的三年,朋友变故、军阀战乱,使其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常处于水上行旅中与舟船相伴,这种相伴是长期的甚至是有些无奈的,消除了应景、猎奇等因素,具有更为真切、深刻的人生体验。通过分析杜诗中诸如“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野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等诗句,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水上行旅时孤苦无依的情态,甚至在无奈、病困之下竟将舟船视为最后的寄托物与安顿所。

三、杜甫诗歌中舟船意象的精神价值

汉代李尤认为:“舟楫之利,譬犹舆马。辇重历远,以济天下。”(《舟楫铭》)[6]晋代枣据也称美舟船:“且论器而比象,似君子之淑清。外质朴而无饰,内空虚以受盈。”(《船赋》)[7]由此可看出舟船的作用与地位,也感受到舟船比德而出的内在意蕴。依此观照杜甫诗歌中作为意象的.舟船,可以说折射出了强烈的家国关怀。这种家国关怀,主要表现为实虚家园、比德君国。

(一)实虚家园

杜甫以细致的写实手法,较为充分地表现了南方水乡的生活面貌。这类诗作中写到最多的是打鱼,如“渔人漾舟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观打鱼歌》)等。杜甫的这类诗句,与何逊的“渔舟乍回归,沙禽时独赴”(《答丘长史诗》)等相比[8],对这种生产活动的描绘确实更有活泼灵动的生活气息,就描写打鱼而言,杜甫的诗句更为形象生动。杜诗中也多次写到南方的水路运输,如“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西山三首》其三)、“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夔州歌十绝句》其七)。此外,如前提及,长期居住南方,杜甫在诗中也写到水手善于使船的情形,如“欹帆侧舵入波涛,撇漩捎无险阻”(《最能行》),这在水高滩险的滟体现得尤为明显,“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滟》),用乘客的惊恐落泪反衬舟工船夫的歌笑自若,更凸显了其行船的巧妙。这也从侧面展现了舟人船工这一阶层刺激而自信的生活情态。总之,杜诗中的舟船意象,较为充分地反映了以舟船为工具的水路交通、渔业生产,真切地体现出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关注与热爱。以此观之,杜诗中的舟船意象带有明显的家园气息。 杜诗中的舟船意象在表现南方百姓的家园气息上,是切实的;但对于他自身而言,却是化虚的。杜甫居住草堂后,生活境况相对安定,与家人有了更多的团聚时光,如《进艇》诗中“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表达了戏耍游乐的悠然欣悦之情。像这种舟船意象中含有拖家带口的情境表现,杜甫以前,只有津女救父等典故、棹女情郎等内容稍微沾点边,而文人在诗中鲜有这样涉及其家庭的。此外,杜诗中还有写到一家子靠着舟船四处流荡的场景。家庭悲喜之外,他还抒发了对故园的深深依恋。视京洛为故乡的杜甫,他的怀乡与恋阙紧密相连。杜甫遇到故人归京或者舟船往来,便会引发家国之思,如“西江使船至,时复问京华”(《溪上》);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的“故园心”,从《秋兴八首》整体上看,更是将思乡与恋阙巧妙联在了一起。

杜甫融合了思乡与恋阙,又受到报国安民理想的鞭策,使其虽漂泊困顿,但从不绝望,一直热爱生活、关注现实。杜甫漂泊南方时,精神力量确是支撑他积极生活下去的主因,但常伴他的舟船,也同样不容忽视。

舟船作为交通工具,相比车马,有不少优越性:其一,一般地讲,水行相对平稳,便于旅行时眠卧;其二,遮风避雨性能良好,航行持续性较好;其三,舟船上可备有厨具。④除此之外,杜甫还把“行李、长物多放在长期包用的船上”[9],可见舟船俨然成了他长期漂泊的“小家”。据“雄剑鸣开匣,群书满系船”(《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巾拂那关眼,瓶易满船”(《回棹》)推断,诗人在“小家”里得到简单的休息、安顿后,还可以看书、喝酒。杜甫不仅自身生活能够得到简单满足,还可以在舟船上招待拜访的客人,如《苏大侍御访江浦八韵记异》的序文里提到在舟船里招待来访的苏涣。可见杜甫在漂泊南方时,尤其是流离荆湘的三年,舟船在很多时候成了他的栖息地、庇护所,是在外部条件上最后一道免于饥寒的防线,护佑其走完最后的人生历程。因此,杜甫诗歌中的舟船意象某种意义上渲染了一些遮风避雨、身心休憩的“家”的色彩。

由杜甫常乘坐舟船并将之诉诸大量的诗歌创作,不难发现,作为诗人的杜甫与作为诗歌意象的舟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其诗中的舟船意象不可避免地陶染上自身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客死于船上这种特殊的经历,在后人看来,更是强化了杜甫与舟船的联系。以上情况,促成了后世诗人在舟船意象的表达上,有时会融入某些杜甫的因素,如前提到的“沙头杜老舟”当中,沙头之舟称为“杜老舟”,几近于典故。又如黄庭坚在《题杜子美浣花醉图》这首题画诗中写到“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10],在诗与画更大的文化视野中,将杜甫形象与舟船意象联到一起;而清代毛际可《灯下读杜》一诗中的“老病孤舟生事少,江湖满地故园荒”[11],可谓将杜甫晚年寄寓南方具舟漂泊的生平经历作了精当的概括与体认。

此外,杜甫对于陶渊明构筑的“桃花源”很向往,曾多次探寻这个富足、淳朴而又类似上古时的家园。杜甫虽未找到桃花源,但留下了浣花溪草堂这个真正存在的住所。在杜甫看来,草堂只是一时的乐园,但在之后的历代文人心中,草堂俨然成了杜甫住过的名迹、圣地,并得到不断题咏,几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从杜甫的经历特别是舟居情况、其诗歌创作中舟船意象的突出地位以及后人的咏悼情况来看,比照浣花溪草堂,可以说杜诗中的舟船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诗人“流动的家园”,或者说是“化虚的家园”。

杜甫以其细致写实的笔触,不择巨细,有感即作,流落南方的特殊经历使其在诗歌创作中对舟船意象作了广泛的开拓,既有反映南方普通百姓的水乡家园气息,也有“历史的玩笑”折射出的诗人自身的“化虚的家园”,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透显出特定的家园气息。

(二)比德君国

古人很早就将舟船与国君相联系,如《尔雅》:“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即表明造舟为天子专用。春秋战国以后,造船术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更完备的大型舟船。“龙舟(船)”一词,有时指端午民俗中比赛用的舟船,但诗歌中亦指国君所乘坐的舟船,如“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等[13],杜甫诗中亦有用例:“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将造舟、龙舟等豪华的舟船与国君相联,呈现出国君出行、游乐的盛大气势与尊贵身份。为了保卫家园或者维护、促进统一,时而会发生战争,而舟船自古都是水上作战的重要承载工具,如楼船、戈船等。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对此现象的反映也是由来已久,如《诗经・朴》中的“淠彼泾舟,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王粲《从军诗》中的“楼船凌洪波,寻戈刺群虏”等[14]。杜甫诗中也有用例,如“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四渎楼船泛,中原鼓角悲”(《夔府书怀四十韵》)等。

水上的舟船行旅不排除有舟覆人亡的风险,而先贤很早就将舟水关系同君民关系联系了起来,《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5]在古代,国君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家,这则名言彰显了君与民的关系,亦揭示出国家政权与平民百姓的微妙互动,蕴含着如何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杜甫居官时日虽少,但对君对国,都忠贞不渝;对于君国大事,都极为关心,具有“既深知治本又善察隐患的政治器识”[16]。杜甫的《三韵三篇》(其二)中以舟船比人才,“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起樯必椎牛,挂席集众功。自非风动天,莫置大水中”,认为“大才不可小用”。⑤《解忧》开篇即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就该诗而言,杜甫所阐发的同舟共济尚是不自觉地表露,但他在报效国家、勇救国难等国家层面上的同舟共济之伟大精神却是很自觉的,这从他“麻鞋见天子”(《述怀》)等言行上可以看出。杜甫在《覆舟二首》里,借求仙不成,托言皇帝虽贵,终究亦死,不必靠求仙以期长生,从反面讽谏,表现出一腔忠君爱国的赤诚。

在杜甫以前,也有诗人笔下的舟船意象在某个角度上含有比德君国的意味,如屈原在《天问》一诗中提出“覆舟斟寻,何道取之”[17],以“覆舟”概括了夏代的一位君王国灭身死的下场。⑤又如刘琨的“乾象栋倾,坤仪舟覆”(《答卢谌诗》)、张说的“将兴泛舟役,必仗济川才”(《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等。诗歌中舟船意象比德君国的内涵,在先秦已有表现,后渐趋明显。但杜甫以前,只是个别诗人在个别篇目中表现了比德君国的一个角度,到了杜甫才广泛涉及舟船与战争、人才、君王、国家等的关联,并不自觉地上升到同舟共济的精神层面。杜诗中的舟船意象在表现比德君国的某个角度上可能不典型,但综合起来考察,其舟船意象可以说透显出较为鲜明的君国比德色彩。

篇3: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 “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用来表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研究意象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一个外来词,并且英美意象派诗歌恰恰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辞海》中把意象解释为:“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想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感物而生之意,包括艺术想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一词第一次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后来,陆机用过“情貌”一词来表达“意”与“象”的关系;“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神思》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又在同一篇里揭示了作家文思的发生是“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是作家主观之意,“象”是客观事物之象,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汇合交融,正是“意”与“象”契合的心理基础,精神居于胸间,耳目接触外物,语言用于表达,要是三者相互默契,那么本物的形象就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要是情意运行不畅,那客观物象就不能为我所用。《物色》篇中说“物色尽而情有余,晓会通也”,“意象”的重心是倾向“意”一边,而不在“形似”一侧。“刘勰悟到并揭示了‘意象’的一个新义:‘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象’,不是客观物象的直接移入,而是主观感情将客观物象摄入其中,重新孕育一番,创造出物我融合之新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不同于传统的,使用于哲学领域表达事理的象征性意象的情感性意象。”②

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著《诗格》也引进了“意象”一词:“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③“生思”与“取思”都直接联系到“意象”,“意”与“象”尚未契合,诗思便不通畅,此时诗人须将精神放松,潜心观照。

唐代诗人和诗论家直接论及“意象”,并且在理论上有更多阐述的是司空图。司空图在《缜密》中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草、兰、菊、春雨等。每一个不同的意象都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意”和感悟。同一个意象也蕴涵着不同诗人的不同的思绪,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在同一个诗人的不同的诗词里也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怀。

一、刘长卿诗歌中多用“夕阳”意象的原因

关于“夕阳”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这一“夕阳”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却大为不同。刘长卿是唐代诗人中使用“夕阳”这一意象最多的人。刘长卿共有33首诗歌中带有“夕阳”这一意象。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中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贬睦州司马。终隋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谓为五言长城。皇甫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集十卷,内诗九卷。

刘长卿活跃在中唐的文坛上,中唐经过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盛唐时的繁华,辉煌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呈现出一种“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景色。这对于成长于盛唐,在安史**中进入中年的诗人来说,给其留下的只能是繁华盛世的美好记忆以及由**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永远抹不去的心头阴影,而且看不到唐王朝中兴的光明前景,有的只能是更多的失望和迷惘。因此,“夕阳”、“落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诗人所特有的一种犹如世纪末般的心灵情结,其中刘长卿最具有代表性。

“气骨顿衰”是刘长卿的诗风,这与他的身世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长卿少年是在嵩山读书,大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进京应试,后天宝四载,七载再次赴京应试,均未考中。因此在《落地赠杨侍御》诗中说到:“泣连三献王,疮惧再伤弓。”写自己像卞和一样虽怀宝玉却不为人赏识而遭重创已成惊弓之鸟。据李肇《国史补》记载,天宝十三年(754),为应举刘长卿国子监学习,次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南下,流落赤州,扬州一带。至德元载(756),肃宗即位,刘长卿获苏州属县之长洲县尉之职。由于长卿为官正直不阿,遭诬陷入狱,后来遇赦出狱。上元元年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虽未到任,却漫游江南。约于广德元年至大历初,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脏,贬睦州司马。十四年迁隋州刺史。建中三年,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去官,闲居扬州乡村,约卒于贞元6年,他的一生曲折坎坷从而使他的诗作表现出冷暗的基调。

安史之乱不仅使唐王朝由开明盛世走向下坡路,而且也使得文士的精神风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更使得诗歌的创作的感情基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盛唐气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气骨顿衰”。这主要表现为由盛唐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清丽纤弱之风,由阳刚之美转向阴柔之美,有键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有豪迈的气势转向幽隽的情调,由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 正是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下刘长卿偏爱描写“夕阳”、“落日”意象。

二、刘长卿诗歌中 “夕阳”意象的分类

纵观刘长卿诗作,其“夕阳”意象的象征、隐喻意义大致有这样的四种类型和艺术表现。

首先,“夕阳”与“朝阳”相对,夕阳象征着青春已逝、壮志难酬、时光不待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年花发随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与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着相似的感怀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的惆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唐诗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④而盛唐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开元天宝的诗坛上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他们的诗歌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构成了盛唐最耀眼的色彩。这与盛唐的国力强盛、地域辽阔、君主开明、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有着很大的关系。

盛唐诗歌大多是抒发诗人自己的宏大志向,或是闲情逸致,或是山水风光或是边塞诗人风景等,而到中唐的“大历十才子”时他们的诗歌则充满了那个时代“衰微”的气息。刘长卿的诗作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国运的衰微构成诗人潜意识的“夕阳”情节,故而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夕阳”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衰顿国事的忧虑,对不能中兴唐室的无奈,构成其诗歌的萧条、荒凉、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冷寂、忧愁、惆怅和惘然的低沉情调。寄托诗人这样情怀的诗作有十首:

尔来多不见,此去又何之。华发同今日,流芳似旧时,洲长春色遍,汉广夕阳迟。岁岁王孙草,空怜无处期 。(《赠别卢司直之闵中》)

花县弹琴瑕,僬风载酒时。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陪王明府泛舟》)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秋云岭》)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白鹭》)

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度鱼诸峰出,看花几路迷。何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

回首古原上,未能辞旧乡。西风收暮雨,隐隐分芒砀。贤友此为邑,令名满徐方。音容想在眼,暂若升琴堂。疲马顾春草,行人看夕阳。自非传持尺素,谁为论中肠。(《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朝气和楚云,夕阳映江树。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难度。(《晚次湖口有怀》)

夕阳留古木,水鸟拂寒浪。月下扣舷声,烟中采菱唱。回首唯白云,孤舟复谁访。(《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邃。虎啸崖谷寒,猿鸣桂松暮。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日应千里帆,鸦归万家树。(《题武丘寺》)

春草连天随北望,夕阳浮水共东流。江田漠漠全关地,野草苍苍故蒋州。” (《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⑤

意象的分析对研究一首诗歌,研究一位诗人,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与夕阳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常常渲染黄昏的落寞意趣。太阳的升沉把生命划分为生与死、阳与阴两个世界,黄昏就成为生命颓唐的象征,表现了迫近死亡的忧惧。

落日还有苍茫的历史意味。个人的往事,世事的变幻,古今的沧桑,夕阳成了历史残留物和见证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 、“落日”意象象征着离别之清,寄托了诗人对家乡、对友人的思念。刘长卿的此类诗作与李白的《送友人》“清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都表达了身在异乡之游子对家乡与故人的思念及对自身的浪迹天涯、四处漂泊的惆怅。

唐朝孟郊的《游子吟》通过对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这一级平常的细节回忆,深味到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慈母对游子的笃爱之情。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亲切而纯真的感情,吟出了这首伟大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感情上的强烈的共鸣。而刘长卿的表达送别之情的诗作中通过带有“夕阳”这一意象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及家人、亲人的思念。夕阳西下的时候正是鸟儿回巢,劳作的人们回家团坐到一起的时候而身在异乡的游子却在夕阳西下的他乡如浮云一般飘来飘去,几多思愁,几多无奈。

刘长卿的诗作寄托这种情思的诗有十五首: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宰臣思得度,鸥鸟恋为群。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夕阳孤艇去,秋水两溪分。归共临川史,同翻贝叶文。(《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

寂寥东郭外,白首一先生。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夕阳临水钓,春雨向田耕。终日空林下,何人识此情。(《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

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直道天何在,求客镜亦怜。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赴巴南书请寄故人》)

汉诸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在洞庭间。(《秋桫江亭有作》)

双扉碧峰际,摇向夕阳开。飞锡方独住,孤云何事来。寒潭映白月。秋鱼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

门临秋水淹,帆带夕阳飞。傲俗宜纱帽,干时倚不一不衣。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南胡送徐二十七西上》)

独有西归心,摇悬夕阳外。故人丰章奏,此去论利害。阳雁南渡江,征骖去相背。(《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 溪路漫冈转,夕阳归鸟斜。万艘江县郭,一树海人家。(《奉送从兄罢官之淮南。》)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炎苍苍客去稀。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清溪口送人归岳州》)

雨色新添漳水绿,夕阳远照苏门高。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送贾三北游》)

再次,刘长卿诗作中的“夕阳”意象的寓意上升到对人生的变化无常、国家的兴衰成败、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的高度。表达出诗人的无奈及无限的感怀。当然,刘长卿没有达到苏轼的高度,也没有苏轼的旷达与胸襟。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而刘长卿诗作中则颓废色彩较浓。 这样的诗作有五首:

风景清明后,云山俾倪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后登城眺望》)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山下,琼枝不可忘。(《送里端公赴东都》)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逢君从此后,背楚方东走。(《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西向看夕阳,瞳瞳映桑柘。二贤诚逸足,千里陪征驾。(《灞东晚晴,简同行薛弃、朱训》)

最后,刘长卿的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也有几首是描写景色的,其中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再加上社会的黑暗,很难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厌倦了世俗的喧嚣,就回归山林,与树木为伴,与禽兽为友, 让大自然的情趣来陶冶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隐逸的独得之乐。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正是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从而归隐山林,寻觅隐逸生活的安逸恬静。其《饮酒》正深刻的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尔一抬头,“山气日夕佳。”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及至,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的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脱离尘世的芜杂,自得一份超然。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形神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言近旨远,潇洒飘逸。“夕阳”就成为作家情感的寄托,“夕阳无限好”正是深刻的体现。隐逸之情在形式上也许有些不同,但在情感上却有本质的相同;追求一份超脱,享受无穷逸趣。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中写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其寒烟”的诗句。夕阳之中别无它物,惟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色彩平淡无奇。一轮夕阳映照着超然的作者,环境幽深清寂,与这位幽人断绝尘世,潇洒物外的恬淡心境正相吻合,隐逸之乐别有情趣。

刘长卿这样的诗作闲适自然,散发着超脱尘世的气息,体现出诗人不幕俗流,回归山林,独得宁静悠远的隐逸淡然之情。表达这种长卿情思的诗作有三首:

驿路收残酒,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送康判官往使新安》)

水对登龙净,山当建准寒。夕阳湖草动,秋色渚田宽,渤海人无事,荆州客独安。谢公何足此,来往石门难。(《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

元气连洞庭,夕阳落波上,故人烟水隔,复此遥相望。江信久寂寥,楚云独惆怅。爱君清口,弄月时棹唱。白首无子孙,一生自疏旷。(《自番阳还,到中寄褚徽君》)

由于所处环境和自己的身世的影响刘长卿带有“夕阳”意象的诗作多为表达时光易逝,青春易老,壮志难酬,思乡念人的离愁之苦和命运变化无常,而“夕阳”意象除表达这些情感之外,也表达了雄壮的气魄等积极的人生观。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

综上所述,将“夕阳”意象分为四类,同一意象寄托着不同诗人不同的情怀,同时同一个意象也表达着同一诗人的不同情感。“意象”,象同而意不同,同一个象经过诗人的意的浸透又折射出多种不同的情感光芒。

浅论李贺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赏析高中课本中爱情诗歌的意象

高考写作素材:诗歌意象

空或那些意象的诗歌

李白诗歌的描绘意象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网友来稿)

我最喜欢的诗歌意象作文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诗词中鸟类意象的英译

《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

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推荐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