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3-11-09 03:34:51 作者:chulp1985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hulp198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议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议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浅议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育的目标 (一种比较全面的目标陈述)

英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获得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英语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等),并在思想品德和艺术方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陶冶。

以上的表述,既包括了英语教学的具体任务,即传授英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包括了发挥英语学科的全面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培养。

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

有关英语的专门研究既深且广,包罗许多专门的学科,在语言学 方面就有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修辞学、文体学、英语史、词源学等等;在文化方面有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等。这些学问都有完整的体系与内容。学习英语的人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具备很多的知识,但是,他必须掌握其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特别是 在语音、语法、词汇以及英语国家文化几个方面。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与提高,有关的知识就愈加丰富。这里谈到的只是最基本的几个方面。

首先,语音方面。语言都是首先靠声音来传播的,书面的语言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语言是发音和意义的结合,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语音和发音系统。故而,学习这一套特殊的语言和发音系统就成为学习某种外语的第一步,也就是学习这一外语的基础。语音学好了,对于以后发展口语,提高听力,记忆词汇和语法规则,乃至提高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掌握语音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语音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英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包括单音的发音,声音的区别性特征以及重音 和语调。所谓语音的能力,包括敏锐的听觉(能区分细微的发音差别 ,把不同的声音与意义顺速连接起来),良好的发音(准确掌握发音部位,掌握重音与语调)以及听觉与发音的控制与协调等。中国学生在语音方面需要话很大的工夫才能初通门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注意力与观察力,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模仿力和创造力。

第二,语法方面。英语语法包括词形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两大部分,这些规则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任何人想运用英语 表达思想,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则,否则就无法被别人理解。任何语言都有这样的组合规则。打一个比方,如果把语音比作一座语言大厦的基础,那么语法就是这座大厦的框架和结构。没有了框架和结构,即使有很多的词汇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语言。

把英语语法规则变成运用自如的习惯,总是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做到。首先,汉语语法中没有词形的曲折变化(名词的数,动词的时态变化等等),中国学生在英语的实践中就往往忘掉或忽略了这些变化而犯了语法错误。其次,在句子结构方面,中国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汉语规则来造句,说出来的是汉语式的英语,有些话对方听不太懂。学习语法规则需要牢记相当多的语法规则,但是光是死记硬背容易厌烦,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强调记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 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引诱他们自觉地在许多语言现象中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许多句子来总结出一种语法现象,这是运用归纳法;也可以根据一个语法规则来造出许多句子,这就是运用演绎法。为了弄清一个复杂的长句子的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讲解和分析。

第三,词汇方面。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英语最常用的基本词汇大约为1000个左右。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词汇就可以满足交流思想的一般需要。如果要在其他专业方面交流,则需要更多的词汇。词汇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基本材料,如果只有语音基础和语法框架而词汇材料不够,仍旧不能该成完美的大厦。

中国学生在掌握英语的词汇是困难也不少,除了上面说的词形变化很复杂之外,还有下列一些问题:英语词汇(例如go 或come)和汉语相应的词(例如“去”或“来”)在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等,而只能说是部分对等。因为英语的go 或 come 还有许多其他意义和用法。学习者往往习惯于把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简单地对等起来使用,以致造成错误。再举例如:“红”在汉语中可以暗含“喜庆”的意义,red 却没有这种意义 ,有时会暗含angry(愤怒)的意义。学习英语词汇,还必须有构词法的基本知识,懂得词根、前缀、后缀的划分和大体的意思,以便于分析和理解词义。另外,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最好有一些词源学的知识,因为英语的演变很多,有大量的外来词和源自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汇。了解了这些之后,学习英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也就比较深入。

当然,掌握英语词汇和学习语法一样,不要孤立地死记硬背,而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得准确清楚,记得牢固。通过一个词在许多场合下 的运用,学习者就能够观察理解这个词的多种意义、它的习惯用法和搭配。由此可见,学好英语词汇光靠记忆力也是不够的,需要观察、分析、记忆、联想、想象等能力的互相配合。

第四,英语国家的文化方面。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包括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研究英语必须注意他在社会上使用的状况与规则,这也就是社会语言学、语体学、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即使是初学英语的人,也必须懂得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不至于和英语国家的人们交往时违反习俗或产生误会。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外之间的了解也更加广泛深入,这种大环境迫切地要求外语水平的顺速提高。教育者理应总结过去英语教与学的丰富经验,在帮助学生增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基本知识方面,提出新观念,尝试新方法,发现教与学的规律。

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

根据教育心理学,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就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者接触了一系列的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新符号,从中获得意义,并且能保持住这些认识,那就是获得了有关英语的知识。所谓技能的学习,就是掌握在特定目标下的操作方式。就学习英语技能来说,学习者不仅明白了 各种语音、语法、词汇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够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器官进行操作,达到通过语言接收信息和表达信息的目的,这才算真正学会了英语。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只满足于取得一定的知识,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技能的掌握方面。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如果不学会这种工具的使用与操作,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语言的技能一般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他如翻译、复述、听写、讨论等活动都是上述四种基本技能的综合变化。其中听与说属于口语技能,读与写属于书面技能。一般认为,听说约占人们交际活动的四分之三,而读写只占四分之一。许多外语教育专家都主张,听说应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占领先地位。学习一种外语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口语技能入手。理由如下:首先,口语是书面语发展的基础;其次,语音是语言的基础。然而,在目前条件下,从教师方面说,相当一部分教师未对口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偏于知识传授,没注意学生技能的培养。从学习者方面讲,学习心理障碍使学生不愿或不敢开口说外语,而且实际上他们也真缺少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新近大量英语教学录音录象材料乃至电脑教学软件的出现,学校开设了听力课、口语课、以及大量英语视听节目的呈现,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笔者仍认为最好的听说训练仍然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互动的口语交流,因为这是最自然最实际的交际活动,其他方式难以替代。所以,教师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仍然是问题的关键。

阅读是中国的学习者接触英语最方便的形式。在教学中,常把阅读训练分为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 reading),前者要求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从中学习较多的英语知识与技能,后者则要求阅读者从大量读物中汲取主要信息,培养快速阅读的技能。近来,阅读专家又提出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其中有“略读(skimming )”,即粗略而快速地获取文章的大致内容,有“检索阅读(scanning )”,即有目的地在材料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此外,阅读者还可以采用“朗读reading aloud )”或“背诵(reciting )”等方法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英语教育中的智力发展

什么是智力?心理学家的解释个不相同。但是大体上可以这样说:智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能,他使人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为着一定的目标而活动。笔者支持智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共同产生的结果。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外语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注意通过教学来开发学生的智力。以下是智力的几个主要方面,是外语学习的推动力,也能够随着外语教育的深入而进一步发展。

第一个方面是注意力和观察力。求知欲要强,注意力集中,能够长时间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从而学习到新的东西。学习外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并且注意到别的同学在课堂上的口语活动,才能有效受到训练。在与别人进行外语交流时,要注意听对方的话。在阅读时,要专心致志,才能理解内容。久而久之,学习外语的人就养成了较高的注意力,即使原来精神容易散漫的人,经过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也会有所进步。外语学习的观察力包括敏锐而细微的视觉与听觉,也包括敏锐的反应和分析。语音需要辨别;语法和词汇学习需要细微的观察能力,才能发现在用词、造句、拼法乃至标点符号上的细小差别以及这种差别表示的不同含义。观察力总是与兴趣、注意力分不开,也和勤于思考分不开。学习者一旦提高了观察力,他的脑子就更活了,学习效率就高了,在其他领域的活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观察力是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只有观察的周到、印象很清楚的东西才便于记忆,也才便于从事归纳、演绎或推理。

第二个方面是记忆力。从初学阶段到高级阶段,从语音、语法、词汇到外语国家文化知识,无处不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反过来,通过外语的学习,记忆力也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人的记忆潜力是巨大的,经过科学的训练并掌握高效的记忆方法。

第三个方面是思维能力,也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然也必须符合思想的规则--逻辑。逻辑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学习任何一们外语所必须的。

第四个方面是模仿力和创造力。语言是生活的产物,他是在民族的群体中长期的习惯自然形成的。入乡必须随俗,因此学习语言必须要有很强的模仿力。学习外语需要相当程度的“鹦鹉学舌”。模仿多了,模仿长了,熟能生巧,创造也就出现了。这里的创造应当是灵活运用已知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去表达新鲜活泼的思维和情感。创造力强的人,运用语言表达新事物,发展新思维的能力也越强。创造力是前面所说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以及模仿力等等的综合运用与发展,同时也包括了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力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2: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邵淑萍

目前,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一种“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忽视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语法条文记了许多,单词也认得不少,但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尽人意了。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

简单地说,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或称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意义并学会表达。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在具体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当我们想要表达“要他人把房间里的窗户关上”这一交际意义时,英语中至少有以下几种语言形式可供选用:

1)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2)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3)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close the window?

4)You might close the window.

5) It’s cold in here.

然而,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则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就会造成语用上的错误,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语言难点(即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上。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讲授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一层次上,而对词语和句子在实际运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则传授得很少。笔者认为,这种脱离相关语用知识来讲授语言形式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例如在教“dog”一词时,如果不适时地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学生在运用中就很难体会出“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的褒扬之意。又如在讲授“You’d better do something.”这类句型时,若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形式方面对它进行分析解释,而不从语用的角度来说明它的使用情况,则很难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句型的用法。

2、提高课堂言语交往的质量

课堂言语交往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如课堂指令性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以及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评价等。课堂言语交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课堂语言的交往的话语结构、语言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出了不少模式和理论。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理论引进和介绍阶段,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课堂言语交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式语言由于具有语句较短,语法结构简单,抽象难懂得词少以及发音较清楚等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言语交往向学生传授语用知识和提供语言使用模式,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些英语课堂言语交往除量少、范围窄外,其语言运用也不符合英语的语用规则。现仅举一例予以说明。

(对话的背景:在听完一段有关Mary和Linda的电话对话录音后,教师就对话内容提问。)

Teacher: Zhang Ran,when did mary say she would go to Spain?

Zhang: In the coming winter.

Teacher: Use a whole sentence.

Zhang: Mary said that she would go to Spain in the coming winter.

Teacher: Good. Sit down, please.

说明:在上述这个对话片断中,学生起初仅用了一个省略句的形式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而老师并没有“接受”她的这种作答形式,继而要求她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作答。其实,学生起初的作答完全体现了自然言语交往的话语模式。它不仅语言形式正确,而且也符合会话合作原则。相反,当她按老师的要求,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作答时,虽然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没有毛病,但却不符合语用习惯。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应尽量清楚、简炼和明白。如果在该简炼的地方罗嗦,则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

课堂言语交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和提高这种交往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积累自己的语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言语交往,使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传授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作用。

篇3:快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蒋兴富

(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一中学 蒋兴富)

“读”是外语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也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各类考试中阅读 题必不可少。这种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想达到这 个标准必须改正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一、跨越生词障碍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若把阅读过程比作一条奔流的小溪,那么生词便是顽石、沟坎, 使溪流不断回漩激起浪花;冲过去便渐入佳境,冲不过去便成为一潭死水。

跨越生词障碍可以通过猜测词义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据语境、定义标记词(means,re fer to,…)、重复标记词(in other words,thatis to say,…)、列举标记词(for example,such as,…) 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或常识等。

例1:A middle-aged professor said that

matter how much he gave her for the household expenses,she always ranshort.

在此句中我们很容易猜出extravagant的意思是“奢侈,浪费”,因为从句中说“不论他给她多少钱作家务 开销她都不够花”。

例2:Prometheus stayed chained to the rock for many years.Then atlast the mighty Hercules c ame forth and broke the

在这段话中有前面的stayed chained作提示,还有我们熟知的希腊神话里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及大 力神赫格拉斯解放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使我们很容易想到,bonds这个词一定是“锁链”。

例3:The tiny droplets that form on

to produce a cloud are far apart from each other.

破折号后面的说明性的文字告诉我们particles的意思是“微粒”。

some people to kill pain,in other words,it can help the patients’muscles relax during opera tion.

anesthetic能使人在手术过程中肌肉放松、止痛,由此我们得知该词是“麻醉剂”。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例如:child-childless(无子女的,-less表示“无…”), Marx-Marxism(马克思主义,-ism表示“…主义),large-enlarge(扩大,en-表示“使…”),tell-foret ell(预告,fore-表示“前”),Australian+satellite→Aussate(澳星),state+run→state-run(国有的 )等等。

有时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义,这时只要我们能看出它的词性、在句中的作用,不影响阅读就足够了。 例如:

A German told me that all over China

will give you higher blood pressure.

我们不难看出gourmet是一种能吃的东西,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完全可以不管。

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但还存在一个阅读习惯和技巧问题。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另 一原因就是逐词阅读。

二、克服逐词阅读,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

常见有人阅读时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 。成组视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 地停顿。试比较:

(1)DO/you/read/word/by/word?(目光停顿6次)

(2)Can you read/phrase by phrase?(目光停2次)

其次,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 不要盯在字行上,要高一些,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

第三,读的时候要少眨眼、不摆头,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保持坐姿端正,书本应放到眼睛正前方 ,眼睛与书本距离大约一尺为宜。这样才能保证同一适当距离、同一视角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摄入文字信息。如 图:

第四,成组视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心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外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 的联系,即外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非经过大量阅读训练的妙手岂能偶而得之?试比较以下两种 阅读过程:

试做下面训练:

Four weeks ago/I was late for work./I left my house/five minutes later than usual,/and I saw /my bus coming/toward the bus stop./I beganto run,/but I was too slow./I waited ten minutes/for another bus,/andIwas gasping for air/when it arrived.

成组视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既提高了速度又有助于理解。但有的文章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时间短 、文章又很长)要求阅读者要有更高的阅读技能。

三、跳读和略读

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阅读目的、读物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 关知识,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便是 跳读和略读。跳读和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在各段开 头也可能出现在结尾。

以Watching Ants(详见统编教材高中英语第一册第14课)为例。文章一开始便开门见山“揭开石头便会 发现一个蚁城”,使人立刻会想到这是一篇介绍蚂蚁习性的文章。紧接着那一段第一句便点明这段主旨:Whil e ants grow,theychange their form three times.(Topic sentence)下面各段分别介绍蚁后(the queen) 、蚂蚁采食(how to milk bugs)、蚁城饮食情况(how the wholecity is fed)以及相互交谈方式(taptal king)等,这便是这篇文章的轮廓。

篇4:浅析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处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析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处理

江苏省泗洪中学 刘贤兵

众所周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过去我们经常说,学习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语言技能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侧重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中则列出各种语言知识。其实这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割裂开来。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也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二者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去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方向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实践是教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为此,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一) 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二) 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

(三) 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作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

(四) 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二,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但是儿童却能够在出生后不久就顺利地掌握母语。于是外语教学就提出了“习得”的理论。“习得”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起到无可置疑的作用。但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与母语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自觉接收、储存和加工信息能力;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调整学习方式,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比较多的东西。

其次,学生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的实验,发音器官得到相当训练,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已经形成的语言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可以得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能加速英语规则的内化过程。

再次,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优化组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信息集中地安排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地重复,缩短了学习的进程。

为此,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的学习以及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而应该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技能实践和学习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以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

三,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语言知识不单是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此,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及问题定向性等内在驱动的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上述内容牢牢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样一定能够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此稿由江苏省泗洪中学刘贤兵提供,邮编223900,编辑证号ew0294)

篇5: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上海 201206) 刘朝晖

摘 要 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英语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目标、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精心设计入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优化课堂 自主学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言知识,学生需要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课程任务的首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有效教学”,也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看作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惟一标准。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任务的主阵地。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多方位精心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创建学生自主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课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简单陈述自己打算做什么,而应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知识的领会、掌握、运用、分析与评价,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媒体,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例如,课文《SportsandRecreation》的教学,通过课前诊断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已了解有关“sports”的词汇和相关句子,而运动和娱乐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教学的知识目标便定位在学生掌握本课词汇、句型并适当扩展运动项目名称;能力目标则是学生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听说能力;情意目标为鼓励学生课堂上勇于开口,课后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在团体活动中发挥团体协作精神。因此,教师正确定位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既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更要研究学生,诊断评价学生已有的英语学习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特长,科学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二、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树立学生自我概念

(一)以鼓励支持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所关心热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因为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而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信心,才能保证自主地投入其中。因此,教师要乐于给予学生“额外”帮助,以富于激励的方式与学生交谈,鼓励学生设定符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使学生获得被关心的体验和学习成功的体验。例如,微笑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和解答;热情地引导学生清楚表达问题;优秀作业的评定或测验成绩进步奖的颁发等。抓住一切机会肯定学生,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他们永远的支持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一个学习集体中,友好的同学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树立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不会因担心同学的嘲笑而羞于开口,他们能够在平等互助的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同样,教师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和蔼公平而不急躁,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喜爱和信任,也会喜爱和信任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

(三)正确对待学生错误,创设安全、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而错误的出现有时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也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挫伤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而应多注意学生表达的内容,容忍不完整或有错的句子。即使在纠正学生错误时,也应讲究策略,不中断学生的谈话,建议性地解释学生的错误,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使学生自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清楚应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更乐于用英语表达自己。以“pay”的用法为例,当学生出现“Hepaid the book for five yuan.”的错误时,教师可提示“He bought the book for five yuan,but he paid for the book?”学生便能很自然地说出句子“He paid five yuan for the book.”并意识到“pay”表示“付钱买……”,后面紧跟所付的钱。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表示“花费”的“take”“spend”“cost”等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解释,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学习印象。

三、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教师要成功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必须竭尽全力满足学生需求。若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或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会使课堂趣味盎然,学生也能主动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文化”--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时尚的话题、“玩笑”等。例如,姚明这位让世人瞩目、令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篮球巨星,已是少男少女们心中的偶像。在学习课文《Sports and Recreation》时,加入有关篮球及姚明的话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便平常不善言辞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又如,讲授“fight against”短语时,以“SARS”和“Bird Flu”举例;讲授语法“不定式作定语”时,选用例句“China is the third country to send the manned spacecraft into outer space.”教学内容往往因学生的主动关注,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活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拓展运用的能力。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处理,使教材内容“活”起来,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课文《Our English Evening》时,在学习课文词汇、句型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同学们以小组形式编排节目表,以英语晚会的形式“你点我演”,展示各类英语节目。学习内容激活了,学习积极性也激活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知识也在运用中不断拓展。

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一)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针对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初三的《牛津英语》教材的编排,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交际写作能力,但篇幅较长的课文加上大量的生词,有时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于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以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教学9B/Chapter 3《A Su ccess Story》课文前,设计这样几个问题:Who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 Why do you think he or she is successful? How can ordinary people become successful?大家便展开了对姚明、比尔盖茨、成龙等中外名人成功事例的话题的讨论。针对课文图片和小标题“The Girl from the Street”提出问题:How did the girl from the street become successful? Can we find the answer in the text? 带着问题和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积极地搜寻信息。又如,在《Do You Know about Edis on?》的课文教学之后,问同学们“Ediso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inventors. What are his inventions? Do you know any other famous people in the world?”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名人探究活动”。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学生不仅增加了大容量的语言知识摄入,而且同时感受到了名人精神,深化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高学习责任感。《牛津英语》9B/Chapter1中有这样一个句子“We do not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rubbish.”教师请学生进行改写,学生对用“how to deal with” 还是“what to deal with”拿不定时,教师把句子“We do not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 rubbish.”写在了黑板上。学生便提出“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连接词?”通过质疑、分析、解答,学生对两个短语的用法有了清楚的认识。

没有教师的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没有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探究。教师应使问题成为学生不断探究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英语语言学习不是为了练习语言而练习语言,而是真正使用语言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一位英国心理学家说过,“Tell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将活动“任务化”,体现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这一宗旨,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课堂主人翁精神。

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学生间对子活动和小组合作活动,如A、B两位同学交流信息活动,完成画图、表格或听、说、写任务,学生几人小组合作完成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观点讨论和辩论、采访报道等。教师应充当好组织者和资料提供者的角色,设置语言情景,组织安排活动内容,还可与学生一道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听、说、演、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语言。例如,学习课文《Clearing the Street》时,开展课本剧编排竞赛,学生安排角色、准备道具。为了使自己的课本剧更具特色,有些同学增加收音机天气预报的内容,增加角色及对话内容,把少先队员雪天帮助打扫街道的场景充分表现出来。又如,《牛津英语》7B《Traveling Guide》的课文学习之后,请学生围绕“Shanghai Is an Inte resting City”的话题,从“shopping”“eating”“sightseeing”三个方面让学生扮演“导游”,向“来访者”介绍上海,学生津津乐道。语言情景的真实有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他们不断体验成功,乐学而善学。

课堂教学活动还包括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教师应充当好监控者、提示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实物场景、电脑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完成对话;短语句型操练时,不框定句子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句子的形式,充分发挥,各显其能。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课堂主人的姿态与老师共同探索知识,分享知识。

(三)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录音机、幻灯、投影、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他们所提供的逼真的交际情景,帮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言语运用活动中,调动全部感官参与学习。语言实验室的监听、呼叫、示范功能,使学生能根据个人情况选听、反复听,进行切合自己需要的自学,同时,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牛津英语》8B/Chapter 1《France Is Calling 》,学生通过网上搜索,能欣赏到法国的精彩图片,巴黎风光、艾菲尔铁塔的雄姿、法国时尚品牌等,于是,课文内容是那么地形象生动。教材中“Speaking”的内容,是讨论想要出国参观的地方,同学们在网上查找点击,走遍了世界各地,也走进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与展示中。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中语言信息的摄入量,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帮助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教法。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教为学生的学作榜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对已学知识的提问、检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习惯;而对新内容的导入性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教师清楚、有条理的板书,引导学生边听课,边记录,并指导学生采用自己惯用的符号,用“*”表示重要内容,“?”表示有疑问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梳理语言知识的习惯;教师创设语言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实践与体验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自觉发展

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出发。

(一)加强学习的过程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的同时,要从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思路,甚至语音、语调和态度上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教育研究表明,在注重学习过程、个体努力和理解的课堂里,学生更愿意付出,他们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学习主动性更高。一次次的肯定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永久的自信和勇气,迎接挑战。课堂上教师还可暂缓作出评价,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提供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评价方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建立起英语学习档案,记录评价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疑难问题及解答、学习收获等,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进步了,哪些方面有所欠缺、有待提高,从而产生学习责任意识,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有助于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学习活动评比中,学生相互检查、相互要求。学生会因为要接受同学的评定而认真对待,表现优秀者对来自同学的赞叹和评价,会产生无比的自豪感,树立起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愿望。

总之,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刘绍忠.中学英语课程理念与实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Creating Responsible Learners, 北京: 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 2002.

篇6: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02-11-24 12:26:44)

刘道义 龚亚夫

一、世纪之交的历史任务

(一)教育振兴时期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个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要求于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实验,争取经过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另一个是“跨世纪园丁工程”,即加强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以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可以预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会给基础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学校外语教育面临的历史任务

外语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外语与计算机技术已被认为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因此,外语学科作为我国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贯彻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进程中,无论是“素质教育工程”,还是“园丁工程”的实施,外语学科都被列为一个重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外语教学能否有效地提高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几年来的学术年会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都是围绕外语教学如何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开展的。

二、中国学校外语教学的形势

(一)中国学校外语教学的概况.

我国目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亿3千万,5700多万和1000多万。学校开设的外语主要是英语、俄语和日语。俄语和日语主要集中在东北三个省和内蒙古。分别有35万学生和12万学生学习俄语和日语,其余中学生全部学习英语。小学开设英语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以来几乎每年递增一百多万。据不完全统计,到为止,约有700万小学生在校学习英语(每周平均3课时)。除近8万所普通中学开设外语课(每周4~5课时)外,全国约有50多所外国语学校开设外语课(每周6~8课时)。此外,目前全国所有职业高中和技校都要求开设英语课,还有数千所民办中学或技校也开设外语课。可见,我国中小学在校学习外语的人数接近一亿,真可谓是“外语教育大国”。

(二)中国学校外语教学近十多年来的进步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外语课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从理论天实践上为外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确立了外语课程的多元目标与要求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不仅提出了语言教学的要求,而且在思想教育、文化素养、智 力开发等方面也提出了目标与要求。

2.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因此,我们必须在教材编写中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其听说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运用外语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国各地外语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地区的外语课已经开始把学生从生硬的单词记忆、繁琐的语法分析和死板的课文翻译中解放出来,逐渐使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

3.形成了积极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局面

十多年来,为了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路子,优化外语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各地教育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活动。他们培训教师,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听课和评优,交流和推广教学经验,研究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4.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

为了营造外语语言环境,全国各地学校都开始重视外语教学仪器的配备,如录音机和投影仪等。县、市级的许多学校建有语言实验室,城市许多学校使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一部分学校设立了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开始了网上教学。

5.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的改革

课程与教材的改革加速了中学外语测试与评估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测试和评估由过去的注重对知识的检测逐渐变为注重对能力的检测,并逐步加强测试和评估的语境化和交际性,同时逐步增加听力测试。

6.加强和促进了中外语言教学的交流

近来,我国中学外语课程与教材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上的关注。中外合作编写教材的举措对中外学术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春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从此结束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与科研封闭的状态。近几年我们与英、美、澳、俄、日、韩等国的同行学术交往频繁。我学会不断派教师和教研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参加我们的年会和讲学。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我国学校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这一进步又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西南师大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19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调研活动。31个省、市、自治区省会城市的部分中学高三年级的师生共有10255人参与了这次调查,并有568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此次测试与1985年原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高三水平测试相比,成绩增加了10~20分,其中农村学校和非重点中学成绩提高幅度更大,增加了约30分。这项调查的结果有力地说明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我国学校外语教学的发展

事实证明,我国学校的外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诸如中小学外语教学底子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加上应试的沉重压力,使得外语教学难以摆脱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总体上说,教师的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语言环境缺乏;这必然会造成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总之,我国学校的外语教学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求得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注重发展创新教育。

(一)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21世纪的外语新课程标准正在制订。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主要是:

l.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具有分级要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2.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4.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获得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5. 通过语言实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国际意识。

(二)发展外语创新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加强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那么,外语课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在学习语言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例如发问、发现、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求异、想象和创造等。

外语教育是否要创新呢?回答也是肯定的。目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创新外语教育。20七月,由美国欧哈那基金会倡议和赞助,在东西方中心组织了中美专家学者就如何创新EFL,ESL以及EIL教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和学者达成以下共识:

创新外语教育必须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

1.创新课程设计 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情感、心理和身体素质为宗旨,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对其认知能力、文化意识、自学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新世纪的课程应多元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和普通学校及各类特色学校的需要。

2.创新外语教材建设 课程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教材应是创新课程的具体体现。因此,教材从内容、体系、训练形式。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创新。教材的内容应富有时代感,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和现代科技信息。教材体系的创新主要反映在语言结构与交际功能的结合上应更为紧密。教材中的语言训练应当由机械模仿型转向任务活动型,使其更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创新学校外语教学方法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学习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途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或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深入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

4.创新外语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校建立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建立网络教学,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实践与创新的广阔天地。

5.创新评价手段 创新评价手段是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现,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同时应该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应当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朝中、期末考试或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6.创新外语师资培训 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中学共有55万外语教师,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4%和55%这种状况难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根据目前“跨世纪园丁工程”项目的要求,一方面抓英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全国已建立六个国家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将于21世纪初培训千分之一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地还要分别培训百分之一和十分之一的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性思维去创新教学方法。

四、结论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颁布,学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已取得进步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我们要在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使中国学校的外语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光明日报》,1999年2月25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

张正东:“对外语教改的五点看法”,仲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第2期。

刘道义:“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课程教材教法》,第7期。

选自:《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期

篇7: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势(一)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02-11-24 12:32:04)

--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

张正东

结构与功能的论战以和局淡出之后,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转向了模式、任务、活动等中观、微观方面。90年代又过去了一半时间,并未产生什么令人激动的新观点或理论体系。但是研究面拓宽了。以95年3月28-4月1日在美国加州长滩市举行的TESOL(他语人英语教学研究会)29届年会为例,到会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达一万多人。其他有关学会也很积极;连国内五大地区的外语教学法研究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还在坚持活动。只是广大同行对研究内容缺乏了解,对教学理论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交际教学上;这增长了外语教学中的盲目摸索性和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有感于此,特借《中小学英语》为四川省组办专号(见本刊下期)以及重庆市教科所举办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机会写成此文,谈谈外语教学法发展的十个新趋势;希望有助于从宏观上一新耳目,试给外语教改以导向,也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争鸣的起点。论证所根据的材料,除了国内外的专业杂志和专著外,在美攻读语言教学博士的学者蒋楠、刘骏于近年与笔者的通信中提供了不少资料、信息,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西南-西北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和四川省外语教学专业会的朋友们给予了大力帮助。但个人闭塞少学,谬误在所难免,敬希广大同行予以批评指正。

一、学习机制的一般化

外语学习论阐述人类如何学得外语的机制,是外语教学法的理论源头。我们的长江、黄河流了千万年,最近还在探查新的源头,外语学习论也存在类似情况。多少年来,人们根据不同的推论,提出了外语学习的各种假说。推论的基础主要是语言学关于人类如何掌握语言以及心理学关于动物如何学会行为和儿童认识发展的观点。人类如何掌握语言的假说有许多种,归纳起来可分为先天习得论和后天学习论。

先天习得论认为,人主要凭先天因素自然学会语言。学会的条件是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接触或输入,教不起什么作用。这种想法人们早就有了,只是较为模糊。到本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学说兴起,它认为人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生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知识,这是人类独有的生理现象。语言习得机制还和人的智力发展等功能不相联系。儿童由于具有这种习得机制,在广泛接触语言素材中,通过假说验证与先天的普遍语言相比较,认识到了母语的语言规则,即取得了语言能力,从而能够运用、创造语言行为。所以,取得了语言能力,就是掌握了语言,语言是先天性地自然习得。这个学说使人们多年的朦胧认识得到了理论阐释,因而风糜全球。

学者们据此提出了多种第二语言(以下简称二语)习得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得说,尤其是输入说。80年代以来风卷西东,外语学习论的研究也局限于习得范围。本来,母语、二语、外语互不相同。从语言教学说,母语可以称作L1,二语、外语都可称作L2;但二语教学在目的语国家之内,而外语教学却在远离目的语国家的异邦异族,其差异显而易见。西方学者由于相信普遍语法是人类大脑的一部分的假说,认为对语言发展的描述不宜使用学习,而应用习得,以表示语言是在一定环境下自行生长的现象。他们并且把二语学习划入习得范围,又把二语习得引用于外语。这样,从理论上讲, 外语也是可以自行生长而不用教的了。他们一叶障目,只辛勤地研究二语习得,并把研究结果直接用于外语教学。这自然是条死胡同,也颇可笑。因为外语学习者比二语学习者面大人多,总体影响也大得多,教学环境条件更复杂得多,决不可能象母语那样自行生长。所以西方有关文献往往因不能自圆其说而把学得与学习两个对立概念混同使用。

与先天习得论相对的后天学得论,即学习论,认为人类是通过学习而掌握语言,母语、二语、外语都是学得而非习得。学得论假说也有多种,而概括起来,都立足于两种普遍学习论:联结论和认知论。联结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反复操练建立联系/条件反射。联系建成了,便是学会了。在建立联结的过程中,主要活动是示范/刺激--模仿/反应,尝试--重复。把联结论用于外语教学,就要抓住三点学习规则:反复模仿,大胆尝试,习惯成自然。联结论中最有名的学说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说。

与联结论相对立的是认知论,包括格式塔理论、皮亚杰的发展论和其他认知论。它们 都认为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必须以理解为基础。比如,格式塔理论认为学习是对整个情景作出有组织反应的过程,即查觉知觉经验中旧结构的缺点之后,顿悟性地把它改组成新结构。皮亚杰的认识论则认为,学习是旧有知识结构(图式)的改变。其过程是顺应新的刺激而修改原有图式或由原有图式对新刺激进行选择、整合而加以同化。把认知论用于外语教学则要遵从另外三条规律:理解关系,完善规则,学习与运用互补互促。

在习得论与学习论之间,存在着多种习得-学得或学得-习得论。比如,在母语习得论中,有一种相互作用论。它认为,儿童习得母语是先天的习得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有先天的习得机制而不存在先天的普遍语法。先天习得能力帮助儿童从输入中发现母语的规则,然后应用并评价这些规则,久而久之,逐渐归纳出母语的整体结构,习得了母语。

又如,二语习得论中的过渡语说和文化移入说,也包含了习得与学得两种机制。前者即中介语/语际语说,它认为学生是通过使用既非目的语又非母语的中介语而逐渐习得二语。后者认为社会因素和个人情感因素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些重要因素,所以二语是伴随文化移入而习得的,不必经过教的过程。

此外,克拉申也把自己的二语习得论称作习得-学得论,而赋予学习结果能对语言的正确性进行一定监查的功能。当然克拉申的主张仍属习得论,学得只不过是习得的花瓶。所以克拉申学说带来的是习得旋风。这股风已渐渐无力而将停止了。因为克氏学说和80年代以来其他习得论者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说。此理论系以英语为素材,在应用于其它语言时,产生了普遍语法并不普遍的问题。因此在1995年3月2 5-28日美国应用语言学会95年年会上可以看出,“近几年来,联结主义的兴起对普遍语法理论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它认为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联结的形成、增强和消退这些机制之上,根本不必用与生俱有的能力来解释。这次会议中的专题‘在普遍语法理论之外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正反映了这种趋势。这个专题的观点可归纳为两点:(一) 普遍语法理论假定的一些语言所特有的现象以及与语言习得有关的特殊能力,并非语言所特有,也存在于其它的认识活动之中。(二) 许多原来以普遍语法理论来解释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也不必靠普遍语法理论,而可以通过一般的学习原则来解释。”

上引系蒋楠先生的归纳,出自他参加此次年会的感受,正好印证了“学习机制一般化”的趋 势。笔者在《建立我国外语教学法体系的共识》一文中(《陕西外语师专学报》,1990,1期 )就提过此意见。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这指两个方面:所授语言、文化的综合化;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诸项教育的综合化。

所授语言、文化的综合化既指传统的句单位教学将由话语的篇章教学所取代,也指语言与相关文化的结合。这一趋势的根源有二:(一) 科学发展的综合化。在笛卡儿的方法论和培根的归纳法之后科学发展是分析式。到了当代,科学门类已极其繁多,各门类之间的联系日益重要,因此产生了文理沟通的综合发展趋势。外语教学的对象是语言,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二) 语言学已摆脱了纯语言研究,而与社会文化结合了起来。对语言既要 结合文化整体考察,也要整体学习,按语言知识与能力分别学习的传统的分析方法必将逐渐 退居从辅地位,综合化的语言、文化材料必将成为教学内容的主流。

对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的综合化,指对学生整体施教,突破现行教育在分析论基础上把教育内容割裂成多块的作法。这是外语教学理论之所以产生新趋势的时代背景、大前提。它把作为受教育的人,看作是由身体、情感、品质、意志和行为等因素组成的整体;这些困素虽然互相区别,但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具有整体的统一性。教育将通过一种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受教育者全部能力和生活的活动制度,对他们进行全面培养,以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为此,我们得在三方面转变观点:首先得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统一性,看到作为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的综合性,看到动机、智力、感情、意志、行为的整体性,看到作为门类教育的各学科教育的联系性。其次,要扩大学生参与的教学民主。此外,要从个人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出发,学习基础知识和适应高一层次生活的运用能力。

显然,三点转变是对现行教育的分割性的改革。现行教育把人分解为不同部分而对之进行局部的、孤立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因而被分割成了德、智、体、美、宗教、政治等等大大小小的框框,其内容则是堆砌知识。故分割性教育很象脱离篇章语境的句型教学。改革性的转变就是要从分割性教育转到学生整体统一性的教育,将教育内容综合化。切实改变分割性教育的四个特点:以记忆和重复为基础,以教师为教育的制动力,灌输教条性知识,学生被动。四点改变的中心是重视学生作为整体的统一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在外语教学法谈学生主体,主要立足于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外语靠学生习得,在推进教学过程的活动中学生应是主体;外语课又为学生而设,在教育活动的受益面中,学生也是主体,应按学生的需要取材、施教。在未来的教育中,则更进一步,要以学生这个整体的统一发展作为中心。有人把这种趋向比作以脊柱教育替代无脊柱教育,形象地说明学生作为整体的统一性犹如教育的脊柱。这样,我们在今后的外语教改中便得抓四方面的工作:

(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班组关系,尊重他们自发的创造性。这些尊重要落实于学生的活动。

(二) 联系生活,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要把生活引向学校,也要把学校引向生活。就基 础教育范围而言,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 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外语内容的综合性。

(四) 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语篇语境的一体化

语篇(text)是可以与话语(discourse)不加区别的概念,又译作篇章。它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utterance)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其主要特征是语义连贯,即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连贯,篇内各个成分在语言上连贯。虽然语篇也必须合于语法,但应把它看作语义单位,它表达的是整体意义。从结构说,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话段或句子构成,它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交际上的独立性。只要具此二性,它可长可短。单句如揭示语No Smoking! Exit等,也可看作语篇。不过,语篇必具衔接和连贯特征语篇内的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有联系,在排列上符合逻辑。比如:

① Mary is a good waitress, but he is a bad wife. (不联系、连贯)

② - Whose is this pencil?

- Oh, it's the one I lost. (联系、连贯)

外语教学发展到超句单位教学,即语篇单位。因为语言交际不可能只有一方,单个句子 难反映交际双方所说的话,只有语篇才能完整地表达交际中的信息交流。但语篇存在于交际的情境之中,其含义必须参照上下文和使用环境才能理解。使用环境是话语所反映的外部特征,主要是交际者情况和交际的背景。孤立地看,使用环境是情境(situation),结合话语讲,又可称语境(conte xt);上下文也是语境,所以语篇和语境互不可分。

与语篇单位教学相对的是句单位教学。它从直接法的“整句吞,整句吐”,到结构法把句型看作微型语言,其着眼点都是语言结构。因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只研究语言的结构和演变,不管它的功能和使用。在句单位教学时期,我们也使用情境,但那是将它用作语内、语外的直观手段,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减少对本族语的依赖。其中也含有帮助释义的作用。但那时教的是词语本身的认知意义。认知意义象词典里的解释,不受语境的影响,不是话语行为的意义。话语行为的意义体现语言的功能,存在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之中。所以语篇单位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其中心活动是掌握话语的语境意义。

语境意义指语言项目在语境中的意义,如一个词在某一特定句子中的意义或一个句子在某一特定段落中的意义,即话语的行为意义。它与认知意义差异很大。何自然先生用Today is Sunday这么一个简单句为例,说明了语境意义要依语境而定,及语境对交际的重大作用。

A.一对夫妇,丈夫天天伏案工作,妻子出自体贴,希望他休息一下,在星期天对丈夫说:John, today is Sunday! (表达劝告,意思是星期天该休息一下了。)

B.一对夫妇,丈夫约好在星期天帮助干点家务活。星期天到了,他却看电视,不理家务活。妻子生气了。对他说:John, today is Sunday! ( 表达命令,意思是星期天了,还不来干活!)

C.父子住在城郊,很少进城,星期天到了,孩子想进城逛逛,他对父亲说:Pa, today is Sunday! (表示请求,意思是星期天了,带我进城玩玩吧!)

语境意义的提出,是人类学研究语言的结果。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 s) 的众多学者,如萨丕尔(E. Sapir, 1884-1939)和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 1887-1 942) 等人,打破就语言研究语言的传统,深入尚无文字的民族去研究其语言。他们得出一个共识: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不可分的,离开了社会环境就不可能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 必须重视语境意义。因而要研究社会环境(social context)。社会环境指话语的背景,即交 流信息的环境,也可说是广义的语境。据此,我们可以说语境意义概念集中体现了语篇语境 的一体化。语境因语篇而存在,语篇靠语境发挥自己的交际功能。我们在进行语篇单位教学 时,要用语境去诠释语篇和进行文化教学。虽然从教学活动形式看还是情境教学,而其作用 已非往日的情境教学。这个趋势已见端倪,势将继续发展下去。

篇8: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势(二)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02-11-24 12:32:01)

--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

张正东

四、语法教学内包化

在外语教学中,语法是几经大起大落的角色。被誉为科学外语教学法之开端的“直接法”的雏形自然法,曾在直接学会中让语法靠边站,而直接法还是采用了“用归纳法教语法”的主 张。其后,听说法以句型结构代替语法,结果仅把语法重点从词法转到了句法。70年代意念 -功能大纲企图以意念-功能取代语法,在理论论战中就没过关;实践中更是很少不教语法。对交际能力的众多解释也都认为必须包含语法。实际上,来自于乔姆斯基学说的语言能力 (competence)系指掌握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基础的代码的能力,主要是语法能力。国外的 “二语习得研究一向是围绕着语法进行的”(Rod Ellis);“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即记忆中的词块,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近年来,语法又重新回到了外语教学课堂。”(Widdowson)。所以意念-功能大纲,以至交际教学理论都承认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从而在80年代中期以结构-功能观点取代了意念-功能观点。

但是,人们还是在谈语法教学。在国内,大家是“明修功能,暗渡语法”。在国外,主要是谈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关于内容,已谈了二十多年。系统的教学语法是被否定了;教usage(语言项目的使用规则)或use(语言项目的具体用法),也争论过许久。

根据争论所得共识,应着眼语法在学习语言中的工具作用,按学习目的、内容去取舍语法材料。1991年IATEFL(国际英语/外语教师联合会)召开25届大会,讨论了语言意识的教学问题。所谓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系对书面语、口头语以及文学语言的结构、功能和意义(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认识,其内涵实为从相关知识去意识(认识)语言,其中语法自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参加IATEFL 25届大会的一千多名学者主张,通过语言意识的活动,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并交流了贯彻此一主张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外语教育学的角度发挥了知识与功能在学习中的互补性,照顾学生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和语言项目的可教性,直接将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 (语法占很大比重的知识)融汇到learning through the language之中。据此,我们似可认为,步入90年代以后,人们把语法内容扩大化了,并力求知识为能力服务,把语法教学融于技能训练之中。这一趋势在不断发展,95年应用语言学年会上的专题交流中就有一个名叫Focus on form in focus的专题。这是冲着交际教学和自然途径等重内容轻形式理论而来的产物。它反映人们认识到,“只重内容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形式,不利于掌握语言,而必须掌握形式,其方法是采取适当的办法使学生意识到某些语言形式的特点和作用。这一点正发展成为90年代外语教学的新趋势”(蒋楠)。而在80年代中期张正东在议论外语课的对象时,就认为必须重视结构(《外国语》,86年3期)。当然,重视结构并非轻视交际。它是“把语言形式的教学纳入交际语言教学的大框架之中,将语言形式的教学通过以内容为中心的交际活动去进行。它是对交际活动的一种充实,而非否定或代替”(蒋楠)。这种发展就是语法教学的内包化。用于篇章教学的篇章材料有如完整的概念,语法即其内包。形象地说,交际教学框架犹如包子、饺子,语法结构/语言知识就是它的馅。为了说明其具体操作,下面摘引Rose Galley博士在澳大利亚给亚洲移民学生讲的一堂英语语法课作为例证。当然,那是二语教学,若用于我们的课堂,还得加以调整。(引自《国外外语教学》1994年4期,黄理平同志的文章。)

教学内容:英语过去时被动语态。

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共3阶段11步:

1.指定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小偷和受害者,教师当导演,用英语向两位演员分别说戏。

2.向全班推出情境。教师说:Last night, Mary was walking home from school when suddenly something happened. 配合此话扮受害者的Mary在教室里走动,到导演说完,她突然停止,使全班注意力集中到她身上。

3.导演暗示“小偷”偷Mary的钱包。 得手后,教师高声说:Her purse was stolen. 并板书,反复领读,让学生了解清楚句子的语法结构。

4.教师将学生再引入情景,她说:Mary is going to tell the police. What is she going to tell them? 要求学生齐答:My purse was stolen.

5.导演又把全班注意力引向小偷:This is the thief. What happened to her? 刚说到此,小偷拔腿就跑,导演随后紧追。

6.边追边用被动语态对动作的每个环节加以解释,全班学生跟着重复其解释。(1-6步为呈现阶段。)

7.要求学生对追赶过程的行动提问题,然后回答。答案全用被动态:She was chased. She was caught. She was handcuffed. She was taken to prison. (板书)

8.启发学生根据板书例句,总结出过去被动语态的构成规则及其用途。

9.学生轮流扮演以上角色,作为巩固训练。(7-9步为实践阶段。)

10.分小组自行地设计交际情景运用被动语态。此时教师着重帮助学生准备,以设计出有话可说的情景。准备好了再分组或全班表演。

11.把全班分成若干对,又把每对中的一位请到隔壁房间,另一位留在教室。然后由一名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侧重用被动语态)在教室里表演。演完了教师再把关在隔壁的同学叫回教室,并叫留在教室的人给自己的partner把刚才的表演描述出来,使关在隔壁的同学了解刚才的表演情况。(10-11步为迁移阶段。)

五、交际教学的学习化

交际教学指根据交际教学理论进行教学。交际教学理论泛指1971年欧共体讨论单元-学 分体系→意念-功能大纲→交际教学法的多种变体都用到的语言教学观点。撇开发展过程中 的变化,现在来理解它的内容,主要是按学生需要取材,功能为经;教学交际化;学用结合;学到语篇,用得得体。如果从宏观上概括一下,其目的是学用一致,其途径是教学交际化。而处理好两者的关键又在于如何看待交际与教学。对此存在强交际观点和弱交际观点两种 解释。

强交际观(strong version)认为,二语/外语的获得是交际活动的结果,不应把掌握目的语作为交际活动的目的。只要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自然会产生获得目的语的结果。所以学习外语的根本途径是使用外语,教学只是帮助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而不是学习一些死知识。按这种观点编的教材以交际项目为中心,开始时作贴标签、看地图之类的交际活动。

弱交际观(weak version)认为,学习的任务是促进交际,知识是有用的,但学生不仅要掌握外语,还要学会如何使用外语。为此,可以先学一些结构,再培养实际运用能力。应该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教,尽力促使学生参加足够的交际活动,以达到大纲规定的交际目的。因此,交际活动是教学的手段。

这两种观点都产生于70年代,是人们研究意念-功能大纲,尤其是如何实施这种大纲的产物。从两者的发展看,弱交际观逐渐占了上风。

弱交际观的论点立足于教学。把交际作为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作为目的,自然要追求不同范围、层次的得体的交际;作为手段则应容许不同水平的交际性活动,尤其要考虑语言结构对学习的作用。因此作为手段的交际活动不能全是真实交际。著名语言教学法家里弗斯(Wilga M. Rivers)提出了模拟/假交际概念。她在1977年所著A Practica 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一书中把学习交际的过程列如下表:

上表所示教学过程相当于传统过程之外加了真交际阶段。从学习方法论的三个阶段看,理解是呈现阶段,概括和活用是实践阶段,应对是迁移阶段。显然,里弗斯认为:重形式的传统教学可以和交际教学相结合;交际教学不可能从天而降,并且教学中的真交际所占比重不大。这种见解把弱交际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促进了结构-功能观点的形成,帮助人们把注意力从形式-功能之争转向了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尽管人们与里弗斯也有争执,而侧重意念-功能之具体教法、形式、策略的交际法变体产生了,如作业(task)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在诸种交际法变体中,人们表现了一个共识:教学中的交际必须包含模拟交际(设计的交际),交际活动应切合教学过程的发展。

基于这种共识,人们修正了排斥语言形式的学习、只学真实语言、追求真实交际等经典性 际教学观点。1990年法国学者Jean Janitza在《三种学习理论》一文中说过:交际,尤其是学校教学中似乎倍受重视的口头交际,要求熟练掌握形态-句法结构规律性。加快熟练掌握的方法必须兼用记忆与思考、分析与综合、总体与部分多种活动;兼顾交际的需要与学习的必要,实践与实践性训练并举,综合已熟练掌握的规律性与在交际过程中正在熟练掌握的规律性。(摘自《国外外语教学,1991 #2,15页)又如,1991年的IATEFL 25届大会就明确提出:学生进入外语课堂并不仅仅为了获得某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到了1994年,TESOL 29届年会的交流论文中“推崇某一种教学方法的很少,而介绍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 探讨教学目的和分析师生交谈的很多”(刘骏)。这些现象反映:交际教学的研究已转向用交际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交际教学学习化了。

篇9:高中英语教材的发展与《牛津英语》的引进改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作者: 上海教育出版社 程 林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的使用将影响一代人的发展。因此,编写科学的、符合新的课程理念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英语教材是时代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观念下的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准则和依据。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变化之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观。高中英语课改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多维性、可测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因此,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以学分制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和语言水平测试级别。在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还表现在学习方式的要求上。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体验、参与和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逐渐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信心,不断发展。

2. 现行教材的局限性

新课标指出:“目前高中英语教材格局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地域发展差异、教学条件和教师整体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差异,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选择性。”显然,中国地广人多,地区发展不均衡,一两套教材难以满足现状。依据新课标以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看,现行教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方面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均是按照10年前的教学大纲编写的。这些教材与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即: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有差距的。同时,现行教材编写时顾及全国,而各地英语教学条件和发展很不均衡,因此在编写思想和内容安排上与新标准也有差距,不能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无法适应他们的个性差异。

(2)结构体系方面

现行教材采用了结构功能体系,它较之旧教材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的编写体系已有很大进步,它体现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交际教学思想,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第一性,以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为目的。但是教材中的这些功能项目是孤立的,而且基于每个功能安排的教学活动也是彼此独立的,缺乏相应的内在联系。

(3)教学法方面

现行教材虽然吸收了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交际法的一些思想,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观念、师资水平、教学设备、语言环境等的局限,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无法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外语界引起广泛重视,它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任务型语言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用英语交流信息,完成任务,提供可理解的输出。交际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学会用英语交际”,它的目标是预先设定的,规定学习者要学会哪些“语言功能”以及它的表现形式,继而通过交际活动完成这个目标。后者则强调“用英语去做事”,在做中学,教学过程由同一个任务统领。任务型学习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个途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语言能力。

(4)内容方面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现行教材已经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性:有些对话不贴近现实生活,有的语言材料老化;语言表达不够自然和生动,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结构,为强调语法的由浅入深,语言和语境的真实性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现实交际的需要;练习设计比较呆板,且趋向固定形式,过于程序化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词汇总量偏小,有效词汇的占有量不够高,不少低频词汇给学生增加了负担。

(5)形式方面

目前,国内教材在版面设计上较传统教材新颖,也做到图文并茂,双色或四色印刷。但与国外教材相比,现行教材在版式、字体、绘图、色彩运用等方面还有相当差距。

二、《牛津英语》的引进和改编

1. 改编宗旨

这套教材原为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一些亚洲国家重点中小学的11年系列化教材On Target和Oxford English。在引进这套教材之前,上海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改编工作才随之启动。

牛津英语教材的改编宗旨是: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的国策与国情,采用先进的英语教育理念,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和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基础。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力求提高所有学生的外语基础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鼓励学以致用,帮助高中毕业生实现一门外语基本过关的目标,以适应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外语的基本要求。

与上述改编宗旨和指导思想相适应,这套教材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通盘考虑,保证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体现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适应对象是教学和师资总体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

2. 编写体系和主要特点

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为“building blocks”(模块建筑体系),采用“功能---结构---主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设计教材。这套教材的基本立足点是,把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和语言能力在原有的“模块”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教材十分重视鼓励学生使用规范的英语,在设置的各种真实生动的情境中积极参与“任务”和“活动”,从而体现语言学习的激励性、工具性和交际性功能。该教材有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

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red),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外语的基本要求作为出发点和目标。

(2)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近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简言之,就是让学生用“英语”去做事,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伙伴活动和小组活动获得语言运用的机会。这不仅增加了他们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量,培养他们以语言为工具解决专项任务(如调查、采访等)的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保护。“以任务为主”是牛津英语教材的特点。在一个主题下,教师根据“任务”设计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各项活动和练习之间存在内在延续性。譬如,《牛津英语》(上海版)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Chapter 3 Places of Interest,内容围绕Sunbeam Travel旅行社职员Mr Yang、Debbie和游客的观光活动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以真实的观光、购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为背景,采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形式来进行。

(3)语言材料的编排设计体现了科学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该套教材是原版引进改编本,语言地道、真实、自然、接近生活,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和实践真实语言是该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整套教材内容的选择考虑到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练习和活动形式活泼、开放,能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

关于教材设计的组织形式,杜宾和奥尔西顿(Dubin & Olshtain)认为主要有五种:直线式、循环式、单元式、矩阵式和故事式。

(4)配套齐全

牛津英语教材除了学生课堂用书外,还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光盘、配套读物等多种辅助材料,使这套教材成为一套立体化的现代英语教材。

(5)版式设计新颖,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牛津英语教材版式设计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中的倒装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语音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现代英语教学理念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生英语写作训练策略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快速阅读及其策略训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托福词汇解决方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美式论文、报告写作技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议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议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