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 多做成套模拟试题

时间:2024-03-03 03:39:18 作者:颗粒高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颗粒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考研政治 多做成套模拟试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考研政治 多做成套模拟试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考研政治 多做成套模拟试题

考研政治 多做成套模拟试题

进入11月份以后,考研政治复习应该是到了“抓重点”的阶段。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抓主要矛盾”,梳理攻克重点,这是学生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

掌握重点之后,接下来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掌握热点,因为考研政治后面五道大题,都与热点有关。专家说,第三项任务就是找一些点睛冲刺类的的'小册子,进行集中背诵。因为有些同学前期已经将基本知识复习了几遍,但其中一些重点的琐碎的知识点并没有被“拎”出来。

备考学生的第四项任务是到后期一定要准备几套全真的模拟试卷。专家指出,这些模拟试卷须跟真题“长得一模一样”,也是100分制的,并且是成套试题,不能再是随着章节安排的模拟题。

专家建议考生在考前三至五天给自己安排“考试”,时间最好调整到上午。这样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答题的时间节奏。此外,考生还可通过这种“考试”找到临场的感觉――因为政治是第一门应考科目,很多学生都“找不到感觉”,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此徒留遗憾。

专家提醒,这种模拟考试,考生应最多给自己两个半小时,也就是说,要比正式考试缩短半小时。她解释说,因为正式考试,考生还得填写姓名、考号、涂答题卡、检查答案等。

()

篇2: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的前提是()

A.事物之间的区别B.事物的相互过渡

C.事物的相互依存D.事物的相互转化

3.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这种情况主要说明,联系是()

A.客观的B.普遍的

C.复杂多样的D.关系范畴

4.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联系B.发展

C.矛盾D.质变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依照唯物辩证法,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其中,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在本题中,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新旧事物之间转换的意思,体现了发展的实质的哲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最近几年的考试中经常会有以名人名言或诗句命制的题目,很多考生一见到这样的题目就会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找不到解题头绪。其实,答这类题的时候并不要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通常可以通过找关键词和核心词的方法,快速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联系的含义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如果世界上的事物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相对的界限,那么,它们将是一团混沌,也就没有任何联系可言了。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决不能否认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否认它们的相互过渡和转化。如果说,只承认事物的相互区别和界限而不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那么,只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转化而不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则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选项BCD错误。相互过渡、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也一定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选项B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指的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选项C错误。联系具有多样性指的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

选项D错误。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联系是关系范畴,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是干扰选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依照唯物辩证法,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而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选项A错误。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条件,而非基本趋势。

选项C错误。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亦非基本趋势。

选项D错误。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之一,亦非基本趋势。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2.唯物辩证法()

A.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C.其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东周列国志》记载,荆轲在宴席中看到捧酒的美人“双手如玉”,便啧啧赞道“美哉手也”!太子便令人断美人手送荆轲“欣赏”。而“从人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个故事没有体现系统的哪些特性()

A.层次性B.结构性

C.开放性D.整体性

4.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关于普遍联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卜卦算命等都是客观联系

B.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任何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普遍联系的表现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依照唯物辩证法,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形而上学是片面的静止的看问题。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系统的特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系统的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指的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越于系统内个体之上的特征,也就是说系统是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简单讲,就是系统具有各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材料体现的是就是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所以,黑格尔:“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割下来的手,脱离了人的身体这个整体,不管它有多美丽,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了,失去了手的功能。

材料没有体现系统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4.【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CD。

选项A错误。卜卦算命等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特征,是主观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观点,也不符合题意。

篇3:考研英语切勿过多做模拟试题

考研英语切勿过多做模拟试题

研究生考试时间渐近,对于“考研大军”来说,备战已进入攻坚阶段,怎样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把最难攻克的英语关给拿下是不少考生关注的热点。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内知名外语培训专家网校专家表示,请他给考生支几招。

网校专家表示,在他每年接触的考生中,都会有这种情况:背了一大堆单词、学了一大堆语法,可看文章时还是云里雾里,写作文时依然词不达意。原因在于考生平时学习时习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总以为考试难度大、竞争激烈,好像没时间从容不迫、精雕细琢,殊不知“欲速则不达”,看似学得多、学得快的方法最后却导致了前面所说的结果。有的考生甚至在考完之后急切地对答案,全然不关心那些做过的题为什么对或错。

其实,考生在考研英语学习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加强对题目的理解、对某个词的理解、对某个句子的`理解、对某段话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要多动脑筋思考。

改善了学习方法后,如何在剩下不多的时间内突破考研英语呢?他建议考生有计划地分项突破。

完型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对一些语言要素(语法、词汇、上下文逻辑关系、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和丰富的词汇量,同时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做题时,一是要明白文章的大意,要着眼于作者的观点,要根据上下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词汇。二是要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根据语法规则选择正确的答案。三是最好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将答案放在文章中读一遍,检查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对待阅读,很多学生都会掉入“狂做模拟题”的陷阱。网校专家表示,平时在教学中他一直提倡真题至上。真题的价值体现在提高备考技巧上,那么什么是备考技巧呢?比如考试大纲词汇的要求到什么程度,阅读理解看文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通过做真题,能熟悉考试所要求的单词范围,常考的句子结构以及出题的基本逻辑。这种备考技巧其实包含两个元素,一是基本英语能力,二是对考研英语的了解和把握。这种技巧可以通过对真题的“细读”来把握。

做翻译题时,首先要略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分析要翻译的部分,弄清句子的结构,找出句子的主干,明确一些代词的具体意思,推断句子是否存在省略等。然后进一步细化,分析词汇、短语的意思。最后根据上下文意思判断翻译的正确性。

对于作文,建议考生通过背诵范文、美文来提高。从现在开始考生可以每周写一两篇英语短文,可以是日记,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网校专家最后说,当然,在备考过程中,平和心态是必不可少的。正确评估自己,树立必胜信心。

◇中国大学网

篇4: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选择题Ⅰ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实体性B.直接现实性C.目的性D.能动性

2?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科学实验B.社会关系实践C.生产实践D.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3?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A.自我意识的出现B.社会对自然的诞生

C.人类的实践活动D.自然对于人的生成

4?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二、选择题Ⅱ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是因为()

A.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B.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具有不确定性D.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8?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

A.实践决策B.实践目标的制订

C.实践的组织和管理D.实践结果的检验

新增考点: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10.下列关于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限定和超越B.限定中的超越C.双向对象化D.创造与被创造

新增考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1.下列属于客体范畴的是()

A.一切客观事物B.妖魔鬼怪C.有待挖掘的马克思思想D.月球

新增考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2.下列属于主体范畴的是()

A.瘫痪的伟大物理学家霍金B.身体健全的白痴

C.狼孩D.马克思当年加入的青年黑格尔派

新增考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三、分析题

13?论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4?试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5?试述实践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对物质观的变革。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物质的本质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而非实体性、目的性和能动性,所以其他选项错误。

【拓展】做该题时,考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角度审视。

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

【拓展】生产实践始终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题干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迷惑性的句子,考生应该从“生产力”而不是“科学技术”的角度把握,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选得答案C而非A。

3.【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解析】在实践中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以及自然的人化,其他选项都可以从C项中得到解释。

【拓展】做这种题目的时候,一般看到既有自然也有人类,既有分化又有统一的字眼,就应该与实践联系起来。

4.【答案】A

【考点】本题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结果的考查。

【解析】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不是由实践产生的,故B、C错;D项只涉及社会关系即人类社会,不全面。

5.【答案】B

【考点】本题是对生产实践活动创造性的理解。

【解析】B项是恩格斯的话语,意思是:人类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天然物质转化成了人工产品。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人类不能脱离天然物质而神化般地创造它,所以A、C、D都错。

【拓展】做此题关键是对生产实践本质的把握。

二、选择题Ⅱ

6.【答案】ABD

【考点】本题考查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

【解析】A、B两项比较好理解;D项: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角度理解这句话。C项是实践与真理的关系,没有谈及实践与人的存在方式。

7.【答案】BCD

【考点】本题考查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解析】A项明显夸大了人类精神的能动创造性,会陷入唯心主义。

篇5: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

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创立了唯物史观

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A.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

C.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6?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7?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

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

二、选择题Ⅱ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

A.它的批判精神B.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C.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D.它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9?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表现在()

A.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B.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C.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在于()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相结合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

D.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C.创立了唯物史观

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分析题

12?试论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阶级性。

1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5.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

【解析】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变革。A项:历史上曾经多次有哲学家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C项不准确;干扰最大的是D项,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可以只在自然界中实现)并不一定能够创立唯物史观,但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则一定实现了它们二者的统一。

【拓展】做该题时,考生首先最应该想到的是初中语文 教材中恩格斯写的那篇对马克思的悼文,其中提到:发现剩余价值与创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这也是广大考生熟悉的。

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

【解析】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直观的形式、人的受动性出发,而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能动与受动辩证统一的实践中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这个根本,就可以轻易排除A、C两个选项;而对于B项,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也可能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要注意 B、C两项的区别。

3.【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与根本要求。

【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4.【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

【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他观点都是其一般特点。

5.【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所受的直接影响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等的德国古典哲学。

【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直接来源。

6.【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解析】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它本身不是具体科学,但是可以指导它;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需要具体科学为它提供论证和材料来源,它们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7.【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解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够掌握全部人类社会的知识,毕竟还有社会学、历史学等,但是可以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所以排除A、C两项;D项则过于牵强。

【拓展】做此题时,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等考虑。

二、选择题Ⅱ

8.【答案】AD

【考点】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理解。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革命性在于其批判性和“否定性”。

篇6: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一)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特别提示

①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所属哲学派别、哲学内涵的认定。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认定)、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性。

③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无。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选择题Ⅰ

1.一切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B.各门科学的总和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人们自发的世界观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

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

6.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7.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朴素唯物论B.庸俗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

8.“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

A.折衷主义B.唯心主义C.神秘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10.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

12.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二、选择题Ⅱ

13.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

C.我思故我在D.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14.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下只是一个理B.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C.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1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下列关系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A.天人关系B.理气关系C.形神关系D.心物关系

16.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这是由于()

A.剥削阶级的偏见

B.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

C.私有制度的存在

D.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着矛盾

17.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B.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D.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三、分析题

18.试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看法。

19.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高三政治月考模拟试题

考研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会考模拟试题

联考综合模拟试题

高考模拟试题参考文

人力资源模拟试题及答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会计考证模拟试题

考研政治 多做成套模拟试题(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考研政治 多做成套模拟试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