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之治水》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时间:2024-11-28 03:35:22 作者:leefashio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eefashi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丹之治水》的阅读答案与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丹之治水》的阅读答案与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丹之治水》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丹之治水》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白圭②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③。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④。今吾子⑤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⑥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⑦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白圭(gu):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③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④壑:沟。⑤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⑥洚(jing)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⑦恶:憎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丹之治水也,愈于禹________②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永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3.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4.孟子为了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胜过;②法则,规律

2.B(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C.D.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4.正反对论证

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善于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的办法,胜过大禹。孟子说:您错了。禹治理水患的办法,是按照水的规律进行的,所以禹使水注于四海。现在您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这是有仁德的人所最憎恶的。您错了。

篇2:《丹之治水》阅读答案

丹之治水①

白圭②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③。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④。今吾子⑤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⑥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⑦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白圭(gu ):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③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④壑:沟。⑤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⑥洚(ji ng)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⑦恶:憎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丹之治水也,愈于禹________ ②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永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3.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4.孟子为了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胜过; ②法则,规律

2.B(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C.D.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4.正反对论证

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善于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

篇3:《丹之治水》阅读答案

丹之治水①

白圭②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③。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④。今吾子⑤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⑥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⑦也。吾子过矣。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白圭(gu):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③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④壑:沟。⑤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⑥洚(jing)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⑦恶:憎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丹之治水也,愈于禹________

②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C.洚永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3.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4.孟子为了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5.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胜过;②法则,规律

2.B(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C.D.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4.正反对论证

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善于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的办法,胜过大禹。孟子说:您错了。禹治理水患的办法,是按照水的规律进行的,所以禹使水注于四海。现在您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这是有仁德的人所最憎恶的。您错了。

答案:

1.①胜过;②法则,规律

2.B(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C.D.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4.正反对论证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善于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的办法,胜过大禹。孟子说:您错了。禹治理水患的办法,是按照水的规律进行的,所以禹使水注于四海。现在您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这是有仁德的人所最憎恶的。您错了。

篇4:《丹之治水》阅读答案附译文

《丹之治水》阅读答案附译文

丹之治水①

白圭②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③。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④。今吾子⑤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⑥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⑦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白圭(gu):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③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④壑:沟。⑤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⑥洚(jing)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⑦恶:憎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丹之治水也,愈于禹________②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永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3.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4.孟子为了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胜过;②法则,规律2.B(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C.D.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3.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4.正反对论证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善于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的办法,胜过大禹。”孟子说:“您错了。禹治理水患的办法,是按照水的规律进行的,所以禹使水注于四海。现在您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这是有仁德的人所最憎恶的。您错了。”

篇5: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导读: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 ):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 n):不要辱没。忝,辱。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2.汝既不能如此(   )3.然今遣汝者(   )4.汝若到彼(   )5.则吾犹可望(   )6.不然,则徒劳费(   )

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 B.故意 C.老朋友D.旧有的,原来的

1.力改故习(    )    2.故令汝一行(    )

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  4.故弄玄虚(    )

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

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足够、充分  2.既然   3.打发,让……走   4.从师的地方   5.希望.   6.这样

二、1.D   2.A   3.C  4.B

三、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四、C

五、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篇6: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篇7:送李帅之云中阅读答案与翻译

李梦阳

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

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摇月半落。

槽头马鸣士饭饱,昔无完衣今绣袄。

沙场缓辔行射雕,秋草满地单于逃。

[注]①云中: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与朔州怀仁一带,纥干山位于云中城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黄风”二字,语带双关,既写天气恶劣,又暗示敌人即将进犯。

B.诗的`首联交代了送别李帅的背景,“夜吹角”三字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C.诗的颔联通过描绘山摇月落的景象,烘托了李帅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形象。

D.全诗前两联描写战斗准备,后两联描写战后情景,全诗笔势紧张,扣人心弦。

[答案]D“全诗笔势紧张”说法有误,后两联描写胜利后的情景,笔势舒缓。

2.与《雁门太守行》相比,本诗描写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现实的战争,而本诗描写的战争并非诗人亲见亲闻,而是出于想象。由首联可知战场在云中(或“云州”),而由标题可知李帅尚未至云中;诗人送别李帅,设想李帅来到云中后指挥若定和战后胜利的情景,借此表达对李帅的祝福和期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翻译

大风夹带着阵阵黄沙从北而来,天气显得非常恶劣;夜晚云州军营中的将士吹响了画角。李将军手握宝剑端坐军帐中,密切关注着敌方的动静,等待天亮;这场战斗激烈到纥干山为之摇动,月亮为之坠落半空。战马在槽头嘶鸣,战士们已吃饱饭;他们昔日没有完整无破损的衣服穿,如今身着的已是整齐威武的戎装绣袄。沙场骑马的李帅一边放松马缰,缓缓行进,一边手引强弓射空中的大雕;秋草肥美之时,单于反而逃之夭夭。

篇8:《兰亭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王羲之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系之矣系:附着

B.虽趣舍万殊趣:取向

C.终期于尽期:注定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繁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亦足以畅叙幽情③夫人之相与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参考答案】

7.CC项,“终期于尽”中的“期”,动词,“至,及”,而不是“注定”。

8.C第一个“以”字,介词,意思为“把”;第二个“以”,介词,意是为“来,用来,表目的”。第一个“之”字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字是代词,代指前文所言“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综合分析:

故选C。

9.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之而产生。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该句采分点:“及”,等到;“所之”,名词性短语,意思是所得到的东西。“既”,已经;“迁”,变化;“系”,产生。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方苞禁酒之议》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

春日晁冲之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春愁》阅读答案及翻译

《学弈》阅读答案及翻译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永某氏之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生之喜悦阅读答案

黔之驴阅读答案

《丹之治水》的阅读答案与翻译(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丹之治水》的阅读答案与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