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pszkp9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欲食半饼喻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欲食半饼喻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欲食半饼喻文言文阅读答案
欲食半饼喻文言文阅读答案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2)食六枚半已(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说明文阅读理解技巧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篇2:《欲食半饼喻》阅读答案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原因、缘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篇3:《欲食半饼喻》阅读答案
课外阅读
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唐白捐弃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知半饼能充足者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手白打,而作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浪费
(2)假设
2.(1)吃完六个半时,就已经饱了。
(2)用手打自己,并且说这样的话。(意对即可)
3.①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②不能以偏概全。 (意对即可)
篇4:欲食半饼喻文言文翻译
欲食半饼喻文言文翻译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译文
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他肚子饿的缘故,买了七块饼吃。当吃到六块半饼时停止了,就觉得已经吃饱。他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了自己,却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能吃饱,就应该先吃的。
注释
1.恚悔(嗔恙【chēn yàng】):恚,忿怒而懊悔 ;责怪自己有病
2.唐:空,徒然
3.故:原因
4.已:停止,完毕
5.嗔恙:责怪自己有病
6.设:假如,如果
7.譬:假如
8.足:吃饱
9.便:就
10.是:这(是)
11.今:现在
12.已:停止
13.捐弃:浪费
14.设:假如
启示
讽刺了那种钻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后果,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也讽刺了不注重过程的`人。其实,这半块饼如同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不实在的。偏偏世人执假为真,汲汲营求名利财富,到头来却是一场游戏一场空。肚子饱,是累积之前的六块饼,他却以为,是吃了后面这半块饼才饱,这是对世间颠倒的想法,也是不明因果的想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2)食六枚半已(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篇5:《食喻》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食喻》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俟其来款之 俟:
(2)无人治具 治具:
(3)自朝过午 朝:
(4)直指谕其训 谕: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
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
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
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
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6分)
过程:
结果:
评价:
参考答案:
1.(4分)(1)等 (2)下厨张罗(或做饭 ) (3)早晨 (4)明白、悟出
2.(2分)(C)
3.(6分)
(1)(3分)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
(2)(3分)饥饿时饭菜易做易食,饱时饭菜难做难吃,美味也不易下咽啊。这是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4(6分)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粗粝的饭食招待他。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
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部下了。
评价示例: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
★ 食喻阅读答案
★ 《镜喻》阅读答案
欲食半饼喻文言文阅读答案(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