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

时间:2022-11-26 22:23:47 作者:summerdays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mmerday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文言文的翻译八种失误

文言文的翻译八种失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篇2: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

近几年,笔者从教学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翻译文言文失误的情况,学生的失误形式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 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 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 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 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 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 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篇3:文言文翻译失误

文言文翻译失误

近几年,笔者从教学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翻译文言文失误的情况,学生的失误形式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篇4: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

[1] [2]

篇5: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老师笔记《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篇6: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篇7:解答选择题出现的八种失误

解答选择题出现的八种失误

选择题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是考生反映较强烈的题型,普遍认为做选择题时答案难以把握,失分较多。作者对考生解答选择题出现的失误作了调查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混淆概念

例1:下列正确反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的有

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B.前者是指国家性质,后者是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的理解,应选题肢是A、B。这道题许多学生选错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审题不清,把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看作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关系,因而往往舍弃B而误选了C;二是搞不清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前者是指政治制度、政体;后者是指国家机构、政权机关),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因而错选了C。

2.理解肤浅

例2: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式。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A.民主意味着统治阶级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机会均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民主的核心是多数人的统治

C.民主一直是阶级社会各阶级追求的重要目标

D.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内容

解答这道题需要对民主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即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由此可以看出,此题应选题肢为A、D。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多数人才有民主,显然题肢B是错误的。题肢C也是错误的。因为,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绝大多数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不能说民主一直是阶级社会各阶级追求的重要目标。如果对民主的概念不能深入地理解,就会导致失误。

例3:当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处理国际问题,主要是()

A.按照国际条约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B.根据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C.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D.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第五课“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知识,应选题肢为B。由于教材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没有具体到我们国家主要根据什么来处理国际问题,有的同学没有弄清教材中这一知识的深刻含义,结果选错了。

3.脱离时空

例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

A.是我国的国体

B.是对劳动人民实行民主和对剥削阶级实行专政

C.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D.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此题应选题肢是A、C、D。然而不少同学把题肢B也选上了,究其原因,是脱离了“现阶段”这一时间的界定,因而出现差错。因为,现阶段我国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了。

例5: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因为()

A.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B.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此题应选题肢为B,这是由题干的特定规定性“新型的民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是新型的民主,就在于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题肢A、C、D的内容虽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所具有的,但不是它所特有的,其他民主制也具有,所以只能选B。有些学生不了解这种选择题的特点,结果把4个题肢都选上了,脱离了对空间的具体分析,导致选择失误。

4.不分异同

例6: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主要表现在()

①民主和专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多数人享有的民主代替了少数人享有的民主

③宪法规定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④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该题的应选题肢为C。该题要求考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及其它们的不同特点。任何民主,总是离不开专政的,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同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法中都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显然①、③是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共同点。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是少数人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特点也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是狭隘的、虚伪的民主。有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异同关系,结果导致了误眩

5.颠倒因果

例7: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有()

A.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C.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

D.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此题的应选题肢是A、C。题肢B不选,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宗教的状况虽然起了重大变化,但宗教的本质没有变化。题肢D不选,是因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遵循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我国才“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些学生没有搞清这个因果关系,结果误选了D。这告诉我们,对于因果型选择题,不能变果为因,也不能变因为果。

6.只看现象

例8:英国前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把英国石油公司等国有企业产权卖掉,让人们购买股票,并规定200股以上一律不卖,使持股人分散,从而使大部分工人拥有股份。1979年~1987年,英国持有股票的人数几乎增加了3倍,从7%上升到20%,达900万人,撒切尔夫人的口号是“把英国工人都变成资本家”。这种股票分散措施()

A.改变了英国资本家与工人的雇佣关系

B.增强了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实力

C.改变了英国的国家管理形式

D.减少了英国工人的失业状况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透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应选题肢为B。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盛行股票,这是垄断资产阶级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方式的一种手段。工人拥有的股票是少量的,这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改变不了资本家与工人的雇佣关系,当然也不能保证工人不再失业,更不会因此而改变英国的国家管理形式。那么,为什么股权分散反而增强了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实力呢?因为一般地说,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实行一股一票的原则,从这个角度讲,发行大量小额股票使股权有了分散,但问题在于真正的股权并不属于所有的股东,而是属于股票持有量达到股票控制额的股东。工人持有少量股票,不但不会影响大资本家对公司的控制,反而使大资本家无须拥有过去的股票控制额就可以把公司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所能控制的资本反而大大扩大,所以股权分散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实力。有些考生没有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只从表面现象去认识问题,结果导致了失误。

7.定势思维

例9:根据宪法第36条规定的精神,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是()

A.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公民有宣传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各种场合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D.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唯心的、不科学的,都应进行批判

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应选题肢是B、C、D。有的考生在读这道题的题干时还告诉自己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是选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题肢,但在审读题肢时,一种选正向题肢的思维定势却发挥了作用,结果把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A肢选了出来,而把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却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B、C、D舍弃了。

8.主观臆断

例10:1995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看看母亲河》的节目,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取来的99瓶水排列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描绘了黄河水的颜色由清――灰――淡黄――酱黄――灰――蓝的变化。示意图生动地表明()

A.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B.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

C.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

D.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这道题的应选题肢为A、C、D。在解答时首先要理解题干所指明的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再鉴别这个示意图表明了什么?题干展示的是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它直接表明的是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局部和整体的联系,以及一事物同它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表明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不少考生没有仔细领会题干中的示意图表明了什么,结果多选了题肢B。究其原因是认为黄河水是运动的,运动都是矛盾的运动,这就人为地增加了不少“辅助线”,主观臆断地把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当作了直接联系。

以上分析的是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出现的一些失误。出现这些失误的最根本原因,一是没有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二是缺乏解题技巧,不懂得解答选择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三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希望考生从这三个方面努力,以提高解答选择题的准确率,减少失误。

篇8:文言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文言文 翻译

文言文翻译大全

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

倒屣相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童趣翻译

关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