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z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小议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议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 第1篇:小议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论文第2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第3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论文第4篇: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论文第5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第6篇: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论文第7篇:中英诗歌互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及产生原因第8篇:《红楼梦》中俗语翻译浅析论文第9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0篇: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论文第11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第12篇:从译者角度谈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第13篇: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第14篇:小学教育中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论文第15篇:美术课中如何发挥例图的作用论文
篇1:小议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论文
小议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不同译者在翻译《锦瑟》一诗时对典故的处理方式,探讨译者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及目的语的优势,以及译者创造性发挥“度”的问题。
关键词:《锦瑟》诗歌翻译创造性
一、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概论
关于诗歌能不能进行创造性翻译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难有统一的见解。吕叔湘在谈到宾纳翻译唐诗三百首时说:“Bynner译唐诗三百乃好出奇以制胜,虽尽可依循原来词语,亦往往不甘墨守。”许渊冲提出了另一种创造性的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那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出原作的内容。”他主张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创作精神”,译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诗。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与不定点等待着读者去补充,而读者的思想中又存在不同的先行结构与前理解,所以读者不同,补充的图景也各异。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还是译作的创造者。他们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以及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全新的译作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但同时译者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文本随意发挥,因为原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蕴,寄寓了原作者的某种情感。译者的责任应该是把他们尽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译语读者面前呈现一个忠实的译语文本。
李商隐的诗歌含蓄蕴藉,抒情表意都相当晦涩。他的诗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具有无穷魅力。诗歌中的空彼岸与不定点也给译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再现李诗的魅力。下面就结合一些名家在翻译李诗时对出现的典故与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的处理方式,具体探讨一下译者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创造性。
二、译者的创造性在典故处理上的体现
李商隐的诗歌至今留存有大约六百多首,他的诗歌大都晦涩难懂,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李商隐喜欢大量使用典故,在典故中寄寓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表意的模糊性及情感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诗歌的内涵,令读者回味无穷。但又给诗歌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锦瑟》被称作中国古典诗歌斯芬克司之谜,关于它表现的主题及抒发的情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首短短的八句诗中,李商隐一下子就用了五个典故,每个典故都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后人根据对这些典故不同的理解,对这首诗也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有人说它是悼亡诗,首先借锦瑟起兴,感叹年华易逝,接着为妻子身化异物而悲不自胜。也有人认为这是首政治诗,还有人认为这首诗被放在他的诗集之首,起充当诗集序言的作用。
对于这首诗歌还有其他多种解读,译诗本来就难,原诗的情致意蕴往往在译文中受到很大的损伤,译这样的朦胧诗就更难了。如何译好这首诗,把握诗中运用的典故是关键。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外译家是如何处理这首诗歌中出现的典故的。
1.对锦瑟的处理
诗歌一开头,诗人就感叹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关于瑟有多少跟弦,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古瑟为五十弦,后世虽然一般为二十五弦,但唐代仍有其制。诗人这里的瑟应该是采用古制的瑟,他为什么要以古瑟起兴,其中的深意就包涵在后一句中,表达了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具体翻译时,译者又是如何处理呢:
(1)Vainarethejeweledzither’sfiftystrings:Eachstring,eachstop,bearsthoughtofvanishedthings.(trByJohnA.Turner)
(2)TheRichlypaintedzithersomehowhasfiftystrings,Eachofwhichrecallsavanishedyear.(trByZhangTingchen&BruceM.Wilson)
(3)Therichlypaintedzither,fornoreason,hasfiftystrings,Eachstring,eachbridge,recallsaburgeoningyear.(trByJamesJ.Y.Liu)
(4)Whyshouldthezithersadhavefiftystrings?Eachstring,eachstrainevokesbutvanishedsprings.(tr.ByX.Y.Z)
这四个译本中除了许渊冲把锦瑟译为sadzither外,其余几位都着力把瑟的“华丽”这个特征给译出来了,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等纳用了“jeweled”来修饰瑟,给人一种珠光宝气的感觉,并且后面的华年也只是轻轻带过,仅译为“vanishedthings”,诗人为了美好年华的逝去而沉痛不已的苍凉基本上没有传达。而张廷琛、魏博思两人合译的与刘若愚的均把它译为“richlypaintedzither”,突出了锦瑟艳丽的特征,更加契合原诗“物依旧,人已非”的凄凉感。四个人四种译法,各自依据自己的审美判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他们对“华年”的处理在保留原义的基础上,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张廷琛、魏博思把它译为“vanishedyear”,处理得过于简单,只传达了原诗逝去的`岁月的意思,不如刘若愚把它译为“burgeoningyear”更能强化岁月一去不复返的哀痛。许渊冲的“vanishedspring”也能曲达此意,不过他把锦瑟译为“sadzither”对原诗含蓄的风格有所损伤,因为本诗虽然给人一种沉郁之感,但并没有一字一句的直白表露。
2.对庄周梦蝶与望帝啼鹃两个典故的处理
诗人在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一连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梦蝶这个典故要表现的是一种迷茫的心态,庄子在梦境种迷失了自己,诗人则在对往事的思忆中迷失了自己,给全诗制造了一种迷离恍惚的氛围;用望帝啼鹃这个典故表现了自己悲苦的心灵。锦瑟弹奏的乐曲在诗人听来犹如杜鹃的哀鸣,惹起了诗人无限的感伤。
(1)Thesageofthislovedbutterfliesday-dreaming:Thekingthatsighedhissoulintoabird.(tr.ByJohnA.Turner)
(2)DawndreamingZhuangzigotmixedwithabutterfly;KingWanglenttenderfeelingtothecuckoo’scall.(tr.ByZhangTingchen&BruceM.Wilson)
(3)MasterChuang,dreamingatdawn,wasconfusedwithabutterfly;EmperorWangconsignedhisamorousheartinspringtothecuckoo.(tr.ByJamesJ.Y.Liu)(1.ThephilosopherChuangTzudreamtofbeingabutterfly,andonwakingcouldnottellwhetheriswashethatdreamtofbeingabutterflyorviceversa.2.Accordingtolegend,EmperorWanghadaloveaffairwithhisprimminister’swifeanddiedofshame.Afterhisdeathhewasmetamorphosedintothecuckoo.)
(4)Dimmorningdreamtobeabutterfly;Amorousheartpouredoutincuckoo’scry.(tr.ByX.Y.Z)
在这里,各位译者处理典故最大的不同就是加注与不加注,但不加注的占绝大多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加注的方法普遍受到翻译家的抵制。但是加注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原诗的文化内涵,把这些文化内涵介绍给译者读者,使他们能够真正通过不用看注释也能看懂译诗打好基础。当然如果不加注能使译诗简洁,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譬如在等纳对望帝啼鹃这个典故的翻译中,他别具匠心,把这首诗译为:Thekingthatsignedhissoulintoabird,言简而意丰。但前面的那句翻译如果没有对相关典故的了解,那么原诗迷茫的情态在译诗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张廷琛与魏博思的合译用了“gotmixedupwith”这个词组,倒是还能传达出原诗梦幻与现实交错难分的意蕴。不过对于那些不知道庄子、望帝为何人的读者来说,它们在译诗中得到的也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在许渊冲的翻译中,这两个典故已经被做了最大的简化,同时庄子典故中的迷茫情态与望帝典故中的悲伤气氛也在译诗中流失不少。杜鹃在西方是惹人喜爱的,东西对动物所持有的这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在翻译时是应该进行一番认真处理的。
3.关于沧海明珠与蓝田良玉两个典故的处理
《博物志》卷九记载:“南海外有鲛人,……其眼能泣珠。”凄冷的月光下鲛人落下了点点泪珠,此情此景怎么能让人悲不自胜呢?蓝田,今山西省蓝田县,产良玉。《困学纪闻》中记载了晚唐诗人司空图转引戴叔伦的一句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蕴含了作者对美好东西的慕而不得的失落,与首联的“华年”遥相呼应,使悲苦之情弥漫全诗。下面我们看看各位译者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典故的。
(1)Tearsthatarepearls,inoceanmoonlightstreaming:JademiststhesundistilsfromSapphireSward.(tr.ByJohnA.Turner)
(2)Inbrightmoonlitseasofblue,tearschangetopearls;TheairaboveLantianshimmersfromthejadehiddenwithinitshill.(tr.ByZhangTingchen&BruceM.Wilson)
(3)Bythevastsea,themoonbrightenspearls’tears;Atindigofield,thesunwarmsjadethatengenderssmoke.(tr.ByJamesJ.Y.Liu)
(4)Inmoonlitpearlsseetearsinmermaid’seyes;FromsunburnjadeinBlueFieldletsmokerise!(tr.ByX.Y.Z)
从以上的各种译法可以看出,译者根据自身对原诗的理解,以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译诗中再现了珠与泪、与月的关系,显得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对于蓝田,大多数都采取了意译的手法,把它译做“SapphireSward”、“indigofield”或者“BlueField”。译者由于在前只是结构与审美倾向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对原诗的解读与在阐述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而译者的创造性正集中体现在译诗的这些差异性中。
上面我们结合译者对《锦瑟》中出现的典故的不同处理方式,探讨了译者主体如何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诗歌翻译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把它们完整地介绍给另一国的读者,“保存原作的风姿”。译者的创造性发挥对消除隔阂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处理典故的翻译时尤其如此。
三、关于译者主体创造性发挥的限度
如果把译者看作改写者,就改变了译者对原作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释放了译者作为译语文本创造这所具有的能量,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许渊冲先生提出了充分发挥译语有的观点,他尝试完全抛开《锦瑟》原诗的形式,依照雪莱“Music,whensoftvoicesdie”韵律格式来翻译。
Music,whentheamorouskingdies,
Vibratesinthecuckoo’scry.
Odours,whenthebutterfly’saway,
Liveinthepoet’sdreambyday.
Impearledtears,whenthemermaid’sdies
Forthebelovedareshed.
Mythoughtsofyou,whenthouaregone,
Dreams--likeloveshallslumberon.
严格来说,这只是一种仿译而已。但是它也有可贵的创新之处,那就是把原诗的情感与主题用一种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在这首译诗中的内涵的丰富性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应该说《锦瑟》营造的迷离恍惚,缠绵悱恻的意境在这一仿诗中得到了相当完美的再现。
译者作为译诗的创造者,与诗人一样,要采用各种手法将诗的意境、神韵、美感巧妙地自然地表现出来。不过,译者终究不是原作者,他不能毫无限度地发挥自我主体性,而是在随心所欲的同时必须“不逾矩”,否则翻译就完全成了自我展现,变为彻底的创作了。译者应该在发挥自己创造思维的同时,把握好创造性发挥的度,使译作切合原作,尽量让译语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阅读原作一样,获得相似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15.
[2]许渊冲,陆佩弦,吴均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
[3][东晋]张华.博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36.
[4][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85.
[5]封一函.再创作的伪翻译属性[J].中国翻译,2005.
[6]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Wu-ChiLiu&IrvingyuchengLo.SunflowerSplendor:ThreeThousandYearsofChinesePoetry[C].AnchorPress,1975.
篇2: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人才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学校教育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创造性思维形成的主要因素,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注重完整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数学学科的不断学习,无形中锻炼并提高了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推动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创新,想法独特,勇于克服困难的学生通常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他们不受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于定理和公式,能够提出新的见解并做出证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数学本身的特性,数学学科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时,通过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式,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认知,因而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认知结构理解的产物,因而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积极态度和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原因导致的厌学情绪和对数学兴趣较低的情况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其意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完善。前提是要树立积极的主观创造意识。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在课堂上利用数学学科的独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鼓励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强调主动性参与发现和研究,提出问题并开展积极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创新性思维。
2.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引领技巧,一定程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让自己课堂具有极高的带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对抛物线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课堂的引入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结合社会会生活的实际,寻找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共同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例如,在进行《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课时教学时,在大屏幕上给出一张迈克乔丹的图片,学生一看,马上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此时我再抓住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把有关迈克乔丹在美国NBA联盟所创造的奇迹再加以适当说明,最后,给学生进行这样的总结“迈克乔丹是我们地球人的骄傲,我们要学习他的不屈不挠、善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个时候,学生已是群情激昂,异常兴奋,接着我笑着说:“问大家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迈克乔丹是干什么的”(学生一愣,马上紧跟着轰然一笑,齐声回答:“打篮球的)”,紧跟着我继续提问:“篮球在空中的运行轨道是怎样的?”(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抛物线”),这样就非常新颖而且极其成功地引出了本节学生所要课学习的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它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问题联系到周边的实际生活和现象,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接纳,对于学生营运数学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便于学生更深刻体会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无形中得到有效锻炼,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和后实践调查工作,注重实践应用。课后实践能动地促使学生转化思维,主动发挥创造性,将数学学科的知识转化到生活实际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加深入,寻找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共同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课下时间注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涯是紧张而忙碌的,却又是充实的。高强度的数学学科教学赋予学生一定的思想压力,部分高中学生在课业负担的压力下对学习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长此以往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害无益的。高强度的课时和作业量,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效循环的作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学生负担,且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状态糟糕,积极性受到影响,创造性思维逐渐被磨灭。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师,应当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在课堂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布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参与学生群体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任务过程复杂。尤其是培养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全体师生彼此互动参与,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上,为学生的成长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齐峰.对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的几点认识[J].数学学生与研究,2010(5):12-15.
[2]侯英杰.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及其培养[J].东方青年教师,2011(2):7-9.[3]陈增保.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9-20.
篇3: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论文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几千年来,我国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几乎都是注入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甚至到了近现代的教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不采取题海战术,教师成了保姆,学生成了书本的奴隶,高分低能。现今,我们国家的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本人在教育第一线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10多年,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小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对象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得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拾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篇4: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维训练为基础,从独立思维习惯养成、集体讨论法、对比和联系法、想象和联想、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实效。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训练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颁布,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关的有效措施。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立足思维训练,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力求使大学语文教学跨越新高度,取得更好实效。
(一)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何为思维?思是想,维是序,思维就是有秩序地思索。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应该从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入手。大学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精神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基本任务,所编选的文章纵横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授课这一环节尤为关键,教师的组织、讲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决不能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必然取代传统的接受式教学。
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普遍采取大班教学形式,数量通常超过百人,客观上教师的课堂授课和秩序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重视思维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的教学理念值得提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理解、辨析甚至反驳,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学生通常很有兴趣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话筒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点评,特别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此同时,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启发与心得,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点评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很重要。诚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所说,“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并在个人工作习惯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培养这些习惯,就是思维训练。”[1]24学习离不开思维,学会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的训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是一项持久而长效性的工作,虽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果,但只要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就是在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二)组织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集体讨论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可借鉴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和程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一种胡思乱想的思维状态,在创造学中转化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造性设想。[2]101头脑风暴法在我国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即通过集体进行自由联想和讨论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方法,一般通过召开会议的办法来产生创新方案。其实施原则包括自由畅谈、延迟评判、禁止批评、追求数量、鼓励利用和改善他人设想、强调集体协作等。头脑风暴法极易于操作执行,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专题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动脑筋,畅所欲言,使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例如在《论语·为政篇》(节选)教学中围绕“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一话题组织一次有准备的课堂集体讨论,就会出现不少有独创性的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围绕“君子”涉及极广,有古代传统观念角度下的君子内涵,也有现代社会对君子素质的理解;有对道德、人格、人品、修养方面的阐述,也有对学识、才干、才华方面的探讨;有对社会的热爱和奉献、对事业的执著敬业,也有对家庭的责任和孝道及个人的诚信、处世原则等,不一而足。
这一讨论过程具体地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智慧和集思广益,有效地锻炼了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
对学生而言,这次讨论课值得一提的收获便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会了全面考虑,初步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意识;此外增强了自信心,即思维上的创意一样可以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
(三)采用对比和联系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期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些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2]69创造性思维亦称为创新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形式,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德国物理学家普克朗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他这里所说的思考,特指的是创造性思维。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较多地使用对比和联系方法,即对立思考策略和类比思考策略。对立思考策略指从已有的事物或经验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类比思考策略指的是根据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课上组织学生对李密的《陈情表》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两篇古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有畏难情绪,对比和联系法给学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经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最终得出可喜的思维结果。总结归纳为:相同的方面是二者都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有的同学补充,结果相同,最终国君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不同方面:(1)思想内容不同,前者君王征召,臣子不赴任;后者臣子反对君王逐客,希望被任用。(2)主题不同,前者紧扣“孝”,表现孝顺、孝情;后者紧扣“过”,评论逐客之过。(3)语言风格不同,前者语言质朴,以情感人;后者语言整齐铿锵,词藻众多,说服力强。还有的同学从其他方面展开深入地对比和联系分析,思维积极踊跃,两篇古代散文的教学结合思维训练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没有想象就无法创新。“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联系方式灵活进行新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对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思维方法。”[3]315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勇于思考和探索,允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品,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语言含蓄凝炼,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想象艺术空间,也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围绕着宝玉挨打的原因和经过,及贾府上下众人的.不同反应,众多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刻画。其中宝钗送药、黛玉探望两处细节使用了文本空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人物性格。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咽住的后半句是什么话?黛玉则只有抽抽噎噎的一句“你可都改了罢!”作为学生文学鉴赏活动的引路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宝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的各自的内心活动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学生进行即兴阐述,在大胆的陈述中,两个贵族少女的不同性格进一步丰富和鲜明起来,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也积极调动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在大学语文的思维训练教学中得到了有力体现。
(五)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是创造性思维中一个基本的主导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通过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进行有意识的提升。
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从同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对的是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上,例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在主题立意的把握上,先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单方向探索,而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地展开扩散思维,学生们的多向思维展示如下:角度一、关心残疾人;角度二、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角度三、自强不息的人生;角度四、感受母爱,懂得回报母爱;角度五……然后对上述开放性、跳跃性的思维结果进行筛选,选择最切实可行的主旨。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显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4]157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语言为载体,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不仅培养了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担当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培养更多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
篇5: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要“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通过语文学习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此,笔者欲就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其思维。阅读教学课的“巧设导语”就是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其夫人小巧伶俐。他们夫妇运了一批鸡蛋去非洲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夫人去卖,不多时就卖完了。老师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家兴高彩烈议论起来:有的说男的不会经商,有的说女的嘴甜,有的说女的漂亮吸引顾客……同学们看到老师不置可否时,又陷入了深思,到了孔子所说的“愤悱”之处。老师先肯定大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思路开阔,但还未找到真正原因。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里便显得很小,他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相购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老师继续引导:作家经过对生活现象长期的观察体验,有意识的将这个道理运用于写作,就是常说的衬托手法。那么《绿》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导语,运用类比联想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疑曲问,引发思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难以学有成效。像不少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不愿钻研,往往认为一看就懂,没有嚼头,这其实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有位教师教《荷花淀》,很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他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两个“嗯”字,以及女人们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时不同水声的描写(象声词“哗、哗、哗”和“哗哗、哗哗、哗哗哗”),通过“设疑曲问”,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环境气氛的渲染,使学生懂得了看似平淡的字词,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在这方面,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法很值得学习。他教《愚公移山》时问学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去移山,他爸爸放心吗?”学生说:“他没有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书中说孀妻遗男。”这样去设疑巧问,必能发展学生向纵深思考的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设条件,引导质疑
质疑是治学之本,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质疑的明言。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应利用课堂或课余,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疑”。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义的地方探索微言大义,就变成了穿凿附会的道理。要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篇章之中产生疑问,并创设种种条件,启发积极思维。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在不易生疑处设疑。像有些课文或有些词句,学习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但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处或容易产生差错的地方,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疑”:一是要向教材内容质疑,二是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我们说质疑要创设条件,就是创设一种民主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由“操纵者”变成“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养成质疑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鼓励个性和独特。
四、鼓励“求异”,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新的见解的一种方法。
首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多方面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味,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
其次,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例如有些成语,强调某一道理意思固定,但也不是无可议之处,像“狐假虎威”是不好的,但狐“假”虎威以对付老虎,保全性命,也难能可贵。
运用“求异”之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讲解和现成结论“求同”的现状,而突破“框框”,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五、利用“空白”、发挥想象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往往通过“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造成巨大的艺术魅力。像维纳斯女神雕像那两条断手臂,像中国画画面上留出的大片空白,都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语文教材中许多名家名篇,独具匠心,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联想、填补,促成“完型”,将会起到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积极作用。
这里仅举几例。如《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对联,一边还在,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而“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教师可告诉学生,长桌上那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自我修养的标准。那么鲁迅先生写一边“已脱落”,卷了放在长桌上,用意何在?
这些作品不论是文字上、情节上还是思想感情上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无不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大有裨益。
六、扩大视野,拓宽境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局限于课堂小天地和书本知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从读写训练上来讲,学生也应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生活。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多看课外书籍,多看校外世界,扩大视野,思维必然活跃得多。从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来看,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无不要求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能了解有关社会生活的学生,其文章写得得体,思路广阔,否则,脱离实际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教师提倡“开门写作”,组织开展课余活动,让学生沐浴着生活中的七色阳光,无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提高语文能力的高明之举。
以上所述,不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教海拾贝”,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在抓创新教育的同时坚持教育创新,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江西省人事厅1998.6出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
篇6: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论文
二十一世纪中国,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基于这种趋势,我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者,近年来,我努力探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从如何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我认为:一流的老师既教书又育人,二流的老师教书不育人,三流的老师误人。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就决定了他怎么教学。新时期教育的宗旨应放在培养有能力、有优良品质、有高素养的现代人——二十 一世纪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这个基点上。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合适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物质载体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内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学生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幼儿的探究质量受材料的制约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要精心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提供创造机会等,因此,在材料提供上,我注意到:
1.提供可操作较强、便于体现幼儿想法的材料
在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曾经深有感触他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地探索学习,通过探索、探究,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什么,找出原因,还可以怎么做,通过试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见,幼儿的大胆探究也是一种创造性表现。因此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或假设的材料,使幼儿的假设能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验证,不管是证实或证伪,老师要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需求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2.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注意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并且多为幼儿准备未加工的或半加工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材料也能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我在“动手试试”活动区投放材料时,一开始提供一个范样,半成品和未加工的各种材料。这样,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范例进行制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利用半成品进行创造,能力强的幼儿可利用未加工的材料自由想象,大胆创造。
3.变废为宝,不断增换新的活动材料
新材料本身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激起幼儿创造的火花。教师要不断的给幼儿增添更换新的活动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到更富挑战性,促使幼儿在其中尽情的创造、发挥。在这方面,我注意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让这些生活废品成为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宝贝,真正变废为宝。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帮助
幼儿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采,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动画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西,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接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所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及时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引导和指引。
要指导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首先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实现设想,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记录。
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具体指导,再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创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探究中出现失误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探索最佳方法,对水平较高的幼儿,要提高要求,幼儿在探究新材料时,指导幼儿有新发现,玩旧材料的`幼儿要鼓励其玩出新花样,另外还可注意调控偏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指导时方法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等。
三、活动评价可以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指出导向
幼儿特别在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所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教育教学质量的升华环节,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评价方式有很多,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如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新方法等。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特别是有创新精神应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二十一世纪中国,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基于这种趋势,我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这项课题,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幼儿美术教师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7:中英诗歌互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及产生原因
中英诗歌互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及产生原因
翻译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叛逆产生的过程,诗歌形式精炼、意象丰富的特点使其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对原文信息的增减和意译,其原因与译者的`文化背景、个人风格和不同语言间的根本性差异密切相关.
作 者:翟宇卉 ZHAI Yu-hui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刊 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5(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 诗歌翻译 意蕴篇8:《红楼梦》中俗语翻译浅析论文
《红楼梦》中俗语翻译浅析论文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几千年历史文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书中描述贴近生活,语言形象,包含了丰富的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类型的俗语。该文通过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俗语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可以分为四类: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以及直译加注法。
关键词:成语;谚语;歇后语;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直译加注
汉语俗语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这些俗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大的表现力,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精练的语言材料。《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几千年历史文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它描述贴近生活,语言形象,包含了丰富的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类型的俗语。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俗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俗语的翻译方法,总结其主要分为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以及直译加注法四种方法。
一、直译法。
这里的直译法主要是指在内容上忠实原文,俗语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在不了解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往往无法从字面理解其含义。但有的俗语形象容易理解,仅从字面意思就可以体会到其含义,这种情况在翻译时通常采用直译法,译文读者可以通过字面翻译就得到正确理解,同时也可以保留原文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特色,加强原文译文间的文化交流。
1、薛蟠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不曾有一点儿进益。
Xue Fan had hastened to register himself as a pupil.His school going was,needless to say,a pretence--“One day fish and two days to dry the net”as they say--and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杨宪益戴乃迭译)该句话中,源语中的比喻形象和喻义与译语是相通的,这种形象所承载的喻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在英语中直接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因此可以采用直译法。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宪益、戴乃迭版本在翻译这句时采用了直译法:“……Truly,‘storm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3、王夫人便道:“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It’s no use sharpening your spear just before a battle”,warned Lady Wang.“If you’d done some reading and writingevery day,you’d have finished all that’s expected and wouldn’tfeel so frantic.”(杨宪益戴乃迭译)
4、“……‘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Even the cleverese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c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杨宪益戴乃迭译)此句是汉语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变异形式,杨译采用直译,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生动形象的传达了原文的文化色彩,也让译语读者能够理解,达到相同的效果。
5、“…….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I’m sure Grannie must be tired.If you ask me,I think weall ough to be like the deaf man’s firework and‘trickle away’.”(霍克斯译)由于比喻和喻义属于一般事物,不同民族文化可以从字面上得到理解,这种歇后语可以采用直译,这样既能传达源语的内容又能表达形象,既不会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又能让他们更好的欣赏。
二、意译法。
俗语通常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大部分在翻译时无法找到与之相符合的表达方式,无法从字面意思体会到其含义。为了弥补这种表达空缺的情况,可采用意译,舍弃原文的历史背景及其描绘形象,在翻译时侧重于其内在所指,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含义。
1、薛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Blunt,outspoken Hsueh Pan could not stand such insinua-tions.(杨宪益戴乃迭译)Xue Pan,for all his faults,was a forthright,outspoken sortof fellow,unused to such ostrich-like avoidance of the issue.(霍克斯译)杨译和霍译都采用意译,但霍增加了“ostrich”一词,更形象生动。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I know‘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atable’……”(霍克斯译)在上一小节我们也分析了同一句话,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但霍克斯却舍去了原来的比喻形象,采用意译,让译文读者不用困惑于复杂的文化背景,理解的更为透彻。
3、“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though Imust say,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little far.”(霍克斯译)“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杨宪益戴乃迭译)“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中国妇女所遵循的礼教。“三”“四”都有具体所指。对于不了解其特殊含义的译文读者来说,仅从字面翻译是无法理解其含义的。所以杨译和霍译都省略了源语中的“三”和“四”,只将其引申意义传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译文。
4、“得陇望蜀,人之长情”。“It’s only natural for men to hanker for more”(杨宪益戴乃迭译)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得陇望蜀意为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这个典故最早发生在汉朝刘秀身上,解释起来要从成语来源、字面意义逐一解释,会加大英语读者的理解难度,所以翻译时只译出其比喻意,省去了对成语本意的解释,简显易懂。
三、直译加意译。
为了在翻译时更确切、有效的表达原文,译者可以结合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在读者更容易理解的同时,充分保留原文的形象和文化。
1、“……少不的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I shall have to do as the cicada does when he jumpsout of his skin:give them something to put them off the scent.”(霍克斯译)霍克斯在翻译时直译了“do as the cicada does when hejumps out of his skin”,同时为使译文更加形象加上了“givethem something to put them off the scent”通过同时采用直译和意译法进一步解释深层含义。
2、“……可是你舅母姨娘两三个亲戚都管着,怎么不和他们要的,倒和我来要。这可是‘仓老鼠和老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You ask one of your old aunties if you want somefruitm,my boy,it’s no good asking me.You asking me for fruitlike the granary rat asking the crow for corn:Have asking Have-not!”
四、直译加注俗语。
通常带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光靠直译往往不能表达出原文的形象,需要采用直译加注,通过加注来帮助充分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1、“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东施效颦”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背景,对于英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霍克斯在翻译事首先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通过加注的方法就涉及的文化背景作了说明:“He was reminded of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whoseendeavours to in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terror.”之后才对原文进行了翻译。
2、“……就是嫂子见了,‘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得罢了……”“……When she sees that the rice is cooked and knows thatit can’t be uncooked,she’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霍克斯译)“The rice is cooked”已经有了“生米煮成熟饭”的字面意义,但“生米煮成熟饭”不是只阐述饭熟了这一事实,而是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于是霍克斯为了解释了其的意义,在翻译时加上了“and knows that it can’t be uncooked”,让读者能准确领会原意。
综上所诉,本文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其中包括成语、谚语及歇后语的俗语翻译。在翻译成语、谚语及歇后语的时候,杨译霍译都能结合自身特色,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处理好原文及译文间的关系,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使自己的译文被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篇9: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朝晖外国语学校 章美丹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 初中 英语教学 创造性 使用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它也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要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巧用、活用教材。
一 从英语课程标准出发,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课内调整:
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有些课通常由几部分组成一个松散的整体,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Ask and answer, Read and act, Read and chant,我在教学中经常适当调整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自然和流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把JEFC Book1 Lesson87中的三部分内容做了如下的调整:
(1)以Free talk的形式复习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after Monday etc?
(2)复习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Part3, Read and chant, 进一步巩固句型。
(3)有了前面的复习和巩固,学习Part2的句型
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
What do you do on …?就是水到渠成。
(4)再学习Part1中的语言知识。
2.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
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JEFC Book1 Unit 20
Lesson77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 David,Jim打篮球的情况。
Part2: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Lesson78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Jim玩溜溜球的情况。
Part2:句型Can you do it?
Lesson79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Ann放风筝。
Part2:Make a survey: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Lesson80 Part1 Part2: 语音知识。
Part3: Chant.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Part4: Ask and answer, 询问同学的个人情况
Part5:阅读。
对于这种内容安排显得凌乱的单元,我就打破了单元内部的框架,有目的地在单元内部进行调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课时
内容 Lesson77 Part2
Lesson79 Part2
Lesson80 Part3, 4, 5 复习上一课时
Lesson78 Part2 Lesson77Part1
Lesson78Part1
Lesson79Part1 复习前三课时的内容
Lesson80Part1,2
单元内部调整用 意 这些内容都是有关favourite sport
先学习Lesson77 Part2的句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再用Lesson80 Part3的Chant进一步
巩固句型;
然后把Lesson79Part3,Lesson80Part3
的内容组合在一起,Make a survey
in group of four.
阅读Lesson80 Part5的短文,
这样,整节课都是围绕sport展开 由于第一课时内容比较多,花一定的时间复习非常有必要,所以新内容学习少一些,只学习Lesson79 Part2的句型:
Can you do it ?
Yes, I can. It’s easy.
No, I can’t. It’s too hard. 这三部份都是围绕Ling Feng跟同学一起做运动的情景,将这三部分合并进行教学,可保证生活情景的完整性. 进一步复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学习语音知识
二 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以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读,轻泛读,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我经常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
1.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大脑对语言吸收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应运用遗忘规律来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在平时适当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在教学中,我根据用到先教,用到先学的原则,在黑板的右侧建立“Clever House”,把平时上课时学生提到或上课时用到的一些相关的单词,写到“Clever House”里边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在教JEFC Unit19 Food and Drink时,学生很想多学一些单词。在课上,学生就问我:Miss Zhang , What’s the English for “牛肉” etc . 所以我就教他们很多的课外词汇,如:pork , onion , carrot , strawberry 等。在这个单元,我每天都增加几个新单词,到本单元结束时,学生默写表示food , drink , fruit的单词,大部分同学能写30个左右,最多的一位同学竟然写了50来个,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由于这些单词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都很乐意去掌握这些单词。
2. 增加相关的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具体的要求,三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四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虽然,在现行的英语新教材中,每单元都有2-3篇的阅读短文,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与新课程的要求还相差较远。可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初一开始,我在做好课内阅读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每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我都安排学生阅读相关的阅读材料3 - 5篇。在学了JEFC Unit19 Food and Drink之后,我就精选了三篇有关中外饮食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视眼和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如在学习了JEFC Book1 Lesson80 Part6的阅读之后,我就叫学生讨论:
Do you like sport? Why or Why not?
Who’s your favourite sport star, Why?
通过讨论,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 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活用教材
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尽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事先的预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实现,因为授课之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会怎样,教师往往是估计不到的。所以,当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活用教材。
课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
在操练句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中,原来学生只要求回答 My favourite sport is … 就行了。Jack 回答了 My farourite sport is roller-skating 后,Tom轻轻地说:“Me , too.”我突然想起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 roller skating ,就接着问:
T : How many of you like roller-skating? Hands up!
(有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T : Many of you like roller-skating. It’s very exciting ,but it’s dangerous , please be careful .
(学生听后,就问)
S1 : Is your favourite sport roller-skating , too ?
T : Yes, it is. But I’m not good at it.
S3 : Don’t worry . I’m good at it . I can help you .
T :(点头,微笑)Thank you very much .
师生之间的这种问答,是我原来估计不到的。通过灵活把握课堂,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师生间产生共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为英语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语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英语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为英语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在学习Christmas Day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圣诞节多多少少有所了解,尤其对许多脍炙人口的圣诞歌曲更是喜欢,如Jingle Bell,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等。上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关于圣诞节的一幅画,(画中白雪茫茫,可爱的雪人,一栋温馨的 house ,远处一辆麋鹿拖着的雪橇,载着笑眯眯的圣诞老人,悠悠然地来了。)创设了圣诞节的氛围。再通过圣诞老人的铃铛,把优美的歌声Jingle Bell 引入课堂,学生齐唱Jingle Bell,把圣诞气氛推向高潮。音乐是想像的翅膀,电脑多媒体营造的画面是想像的天空,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此时,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hristmas?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为课文的引入做了很好的热身准备。最后,学生齐唱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结束本课。这样就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英语教学趣味盎然。
在英语教学中,有时可以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功课的有些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越来越重要。正确处理和运用教材已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应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让教材依我所需,为我所用,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参考文献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8月。
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
篇10: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论文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论文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既定的任务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一定的思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合理性和突破性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靠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靠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生美术思维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能否解答美术知识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动用美术思维技巧的科学性、灵活性及其广度、深度上。其外化表现主要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状态———也就是美术的思维品质上。因此,美术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通过美术思维品质来体现。
1、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美术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对具体美术材料进行概括,对具体平面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以及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深刻性水平高的学生,在美术创新活动中,能够全面地、深入地、准确地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善于抽象、概括、分类和推理,知识与技巧系统化水平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大。
由于初中生受年龄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不是那么深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利用教学透视知识的契机,不仅分析了有关“视点”、“心点”、“余点”及视平线上、下的正六面体或圆柱体的透视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这样便解决了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中出现的“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现象,为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美术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在美术思维活动中,思考的方向过程与思考技巧的即时转换水平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灵活性水平高的学生,思维流畅,富于联想,掌握较为丰富的美术思维技巧,具备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兼容的、富有目标跟踪能力的特性,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以及扩张与压缩变换,机智灵敏,能合理选择绘画方法。例如,在教学“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一课中,由于笔者教学是开放、民主和谐的,很多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得以充分展现。意象型、抽象型、具象型等各种不同的标志,充分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说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潜力很大,只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潜心钻研,以学生为主体,就一定会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美术思维的独创性是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给予论证的,是充分体现个性特征的“创造”性活动能力水平的集中反映。虽然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有别于美术思维的创造性,但这种区别只体现在思维成果上,两者的思维过程本质一样,具有独创思维的学生,发散思维水平高,求异意念强烈,想法新颖有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性绘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创作的内容就与众不同,且绘画形式独特,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二、重视生活实践,激发创造潜能
创造需要是自我实现其潜能和价值的需要。有创造潜能的人会激发相应的创造动机,从而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平时的美术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说明,我在此提到的写生也包括速写、默写等。尽管由于学校的时间、设施、教具、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我还是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上好写生课。
在课题安排上,我尽量安排实物实景写生,避免过去那种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范画和书的图例来画,离开了“样子”就一事无成。如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就让学生进行校园风景写生;让学生对镜子画自己的肖像,画自己的手,画静物,画生活学习用品等,画自己身边人或物,有时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校美术组的学生走出校园,面对家乡的风景,进行自然写生。 通过写生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收获,这样既重视了生活实践,又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
三、设计发散与开放,培养创造才能
大凡创新,总不满足于现状,不依常规,常依赖于发散思维对已给出的问题材料,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甚至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去自由思考,任意想象。发散量越大,开放越丰富,创见出现的概率也越大,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就必须十分重视发散与开放题的训练。
1、开拓思维发散点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认真设计、精力策划,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发散环境,提供更多的发散机会或发散点。以下发散点供参考:
(1)知识点发散:美术课中也有不少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说出理论依据,以理论指导实践。
(2)语言发散:对同一体裁的绘画,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
(3)图形发散:让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创设平移、翻转、割补等多种思维。
(4)空间发散:绘画中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十分重要,绘画的形式是将立体的东西表现在平面的纸上。
(5)方法发散: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还要贯穿渗透到课外去,经常设计一些发散题让学生自已去尝试。这些都是“开放搞活”的必由之路。
2、设计美术开放题
美术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往往迅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开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对条件的开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冲破常规。同一内容的绘画要求以速写、素描、色彩等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或者就某一画种,采用写实、夸奖变异等不同手法去表现,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2)通过对成果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过去美术课的传统教学,是老师画一样东西由学生去照样画,临摹。学生的手脚被束缚,一点创新能力都没有,离开老师和课本范画,就再也画不出画来,更谈不上出什么成果了,笔者受过专门的美术院校的正规训练,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十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专业人材,不少学生的作品参加过省内外展览及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并获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均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有关。
总之,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
篇11: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学生自我情感的需求。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教育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12:从译者角度谈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从译者角度谈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源语广告的读者;另一方面又担任目的语广告的创造者.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国家或地区商品广告法、商标法等的制约,从而引发创造性叛逆.对于广告翻译而言,这种创造性叛逆是以实现广告翻译的预期目的为前提的.
作 者:杨为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8)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译者角度 广告翻译 创造性叛逆篇13: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现代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和谐共创的、科学与艺术整合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最重要的标志,是当前和今后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特有的属性。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它包括独立判断、决断的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自觉、自理能力和自尊与自信。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自我体验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知识、技能、方法只有在不断的自我体验中才能掌握。
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特别是动脑能够完成的一切活动,教师都不要去代替。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自觉自理能力。要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使学生懂得自己必须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断。使他们知道学习过程中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并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调控能力。加强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去探索和研究,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及其诀窍。去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这种独立自主性地位的实现,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欲望,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二、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力性,是人内在需求的体现,是从事某种活动和工作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包括主动参与精神、求知欲、竞争意识和成就动机四个方面。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的态度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感动恐惧和焦虑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学生主动性的提高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手段,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通过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平台。在学习方法、手段、思想感情、判断想象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唤起他内在的需求。由于内在的驱动具有自己学习的直接需要,学生自然会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即使有与当前活动不相符的心理定势,他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行调节。教师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加,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竞争,勇于竞争,掌握竞争的技艺,提高竞争能力。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我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时候,他的潜在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其主动性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体现。它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一切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开放性的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行为,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在评价方法上不断创新,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启迪。
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不能总是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过死,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发展。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下所取得的。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当学生的思维超越了常规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少批评。往往就在这些超越常规的思维活动中,蕴藏着创新的火花。只有教师具有持久的创新性鼓励,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及其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广大的体育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理解体育课程的涵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
篇14:小学教育中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论文
小学教育中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举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学是人生习惯、心态等养成的关键阶段,但学校主要实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个性教育是叶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因此家长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从学校带回的细节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
论文关键词: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 共性教育 个性教育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孩子长知识的阶段,又是孩子长身体的阶段,还是奠定孩子人生品性根基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孩子收获如何,将直接影响他的终生。因而家长要善于配合、支持学校教育,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奠基性,学校有责任对家长进行培训。
本来无忧无虑的孩子,随着父母充满希望的视线走进学校,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倾尽心血的父母的期待中,小学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育方式下,为什么结出不同样的果实。几年以后,孩子们之间渐渐有了差距。有的孩子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个子长高了,身体结实了,更加充满自信;而有的孩子学到了知识,却面色苍白,身体变得赢弱;还有的孩子没有了笑声,失去了自信,对读书感到厌倦,甚至沾染上了不良习气……
作为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我,对这个过程耳闻目睹许多,同时也思考和实践许多。最终从常理中寻求到了答案,即教小学教育必须有家长的精心主动配合。现今,牧区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教育质量一直上不去,针对这些情况,我谈谈教育中家长作用的重要性。
牧区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区各地牧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地方仍处于“起步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死角”。这种情况制约着与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前影响我区牧区学前教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机制上的原因,也有牧民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问题。家长没有意识到学生上学的重要性,往往把四五岁的儿童谎报年龄,往学校一塞就完事,儿童在没有任何学前教育的前提下就开始小学课程,由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其次,现在在牧区小学中,家长不支持教育,到学校不问学生学习的好坏,而是看孩子是否吃饱,是否受到欺负而已。由而教师的负担很重,从生活到学习上都得操心,加上一般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多,老师无法在方方面面,都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佩服满意。同时,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也无法完全理解老师的某些做法,因此误解便油然而生。误解如果不解除,如骨鳗在喉,做什么事情可能都没有心情,儿童虽没有成人反应那么激烈,但是影响亦非浅,同时小学教育是共性教育,关注每一个是不太可能的,孩子总有被忽略的时候。这种情况处理的好坏,可能影响孩子对老师以及一项活动本身的态度,厌恶某个老师,抵触某项活动。虽然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祝福别人万事如意,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教书育人,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可能是育人。但是育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还有家庭和社会,尤其是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所以家长的育人角色非常重要,甚至比老师还要重要,因为那是面对面、一对一的直接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再次,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反映了家长对教育缺乏兴趣。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并非因为他们有这种需求,而是由于受到政府、行政措施的限制。在问及学生家长为什么送孩子上学的问题时,我们屡次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上学家庭要挨罚,所以都上学。这个回答也许不能完整反映牧民的想法,但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对一些人而言,子女上学并非出于“我要上学”的意愿,而出于“要我上学”的无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学习态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在他们处于需要家长为之做决定的年龄段的时候。子女年龄渐大,学习兴趣是增加还是减少,无疑受更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家长的态度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厌学、逃学在小学阶段发生率较低,在小学生中比较严重。由于部分牧民不支持年龄较大的子女继续上学。我县教育部门面临着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虽然我县两基,验收进入国检,但问题是,现在还是有辍学生,很多农牧民不愿子女上学。”
最后,不少家长认为:“养子过学堂,养女各爹娘”,把青少年的教育责任全推脱到学校身上,分裂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联合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家庭是孩子最早踏入的“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造就。因此,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把握有效的教育时机,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塑造孩子的优良人格。
在小学里的很小的偏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就可能因为当时的“差之毫厘”,而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失之千里”。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共举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学是人生习惯、心态等养成的关键阶段,但学校主要实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个性教育是对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因此家长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孩子从学校带回的细节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在此,我呼吁,小学教育中,家长应充分而正确的发挥自己的协助作用,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
篇15:美术课中如何发挥例图的作用论文
美术课中如何发挥例图的作用论文
美术课中鉴赏例图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事,它包含着很多动人的故事、美妙的传说、深奥的哲理和美术技能技法,能使学生增知识、明事理。例图在整体美术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编者对例图的选择、安排也费尽心机。美术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例图教学,发挥例图的作用呢?
一、利用例图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每课例图都有它的代表性,不仅适合课题,而且也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去鉴赏例图。如学习水墨游戏时,领着学生一起欣赏了毕加索《变形的牛》,又领略了齐白石的《牛》,还看了小朋友画的可爱的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水墨画和别的画的不同之处、水墨的材料工具的选择运用,让学生增强了对水墨情感性的认识。
二、利用例图打开学生的思路
美术教学中打开思路的教学方法很多,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坚持以启发式为总的指导思想,利用例图,打开学生的思路,贯彻启发式的指导思想。小学美术第8册《奇思妙想》一课中就有多幅具有指导性的`例图。
三、利用例图,使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
美术教学很重视视觉形象,利用例图有利于从直觉感知升华到本质的认识,通过直接观看例图使学生获得知识。观看例图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还能让他们以最大的激情投入美术专业的学习之中。而且这一原则的恰当运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四、利用例图,打开学生的思路,贯彻启发创造性原则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图的形象性很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利用观看例图,特别是放大后的例图,容易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术以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次次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但也有些同学不常常举起他的小手,在教学第8册《奇思妙想》这课时,利用例图打开所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知疲倦的动力》、《一起学习》都能给学生带来灵感,打开学生新的思路。
在充分利用例图、发挥例图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 创造性使用教材
★ 科技论文翻译
小议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论文(锦集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