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

时间:2022-12-04 04:11:20 作者:敲碎的Skull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敲碎的Skul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

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

读者心理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翻译过程的跨文化心理模式决定了翻译过程是译者追求同等读者反映的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特别重视读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使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达到同等的读者反映,从而完成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

作 者:周立利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   读者心理   翻译过程  

篇2:跨文化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研究评析

跨文化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研究评析

从众现象是最能体现社会影响的心理学范畴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从众现象的'跨文化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概述了跨文化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的研究成果,评析了跨文化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研究的意义和局限.

作 者:柳毅 张璐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16) 分类号:B84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   从众   文化  

篇3: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解读体态语的重要条件而言.语境和文化背景是极其必要的.同时分析了体态语的具体类型--目光、手势、姿势和接触,并围绕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陈旋 Chen Xuan  作者单位:江西省委党校外语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3 刊 名:南昌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JUNIOR COLLEGE 年,卷(期):2008 23(3) 分类号:H026.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体态语   非语言交际   英语教学  

篇4:浅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性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实际运用外语作为一种现实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现行的外语教学方式有不少缺陷,特别是因为没有同时学习有关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运用这种语言时就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影响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因素,应当把语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内涵揭示给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目标语的言语表达规律、模式及特征,使他们得以顺利逾越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语言的转换能力。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即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二.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

1.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语时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说,人们对英语词“ambitious”和“do-gooder”的理解就往往和英美人不同。“ambitious”译成汉语是“野心勃勃”,在中文文化里“野心勃勃”是贬义词,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ambitious”一词时也常常用作贬义,而实际上“ambitious”在英语文化里是一个褒义词。同样,英语中的“do-gooder”是贬义词,从字面上看,可能有不少中国人感到奇怪,“干好事的人”怎么会有贬义呢?参看《韦氏国际大辞典》该词的定义:真心实意有志于为社会谋福利或进行改革,但通常是不现实的人道主义者---一般带有过于天真或浮躁鲁莽、徒劳无功等贬义。再如,人们对动物和颜色的不同的文化认同。“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英语词汇“blue picture, green hand, graymare”等意思分别是“黄色电影,没经验的人,母老虎”。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的。

2.强化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证。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中国人在参观美国人的房子时说“你们的房子真好,非常的漂亮。”主人听了很高兴回答说:“谢谢,我们一家人也很喜欢它。”中国人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意外。稍后,美国人赞美中国人的英语说得好时,中国人的回答是“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够好”。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人会如此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美国人的回答是否像有些中国人认为的那样“不够谦虚”,中国人的回答是否像美国人听起来那样“不够诚恳”呢?其实,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因此不应“故作谦虚”,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直接接受赞扬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母语的习惯去理解外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文化障碍会影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相关院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开办的文化培训班或文化研究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中外文化书籍,不仅深入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还应加强本族文化的学习,分析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并进行比较,提高自身文化差异理解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加强文化渗透。课堂是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词汇、句法外,还应充分为文化学习和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外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从真止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所讲题目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给学生灌输些外国文化习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更恰当地接受并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

3.利用课外活动提高跨文化意识。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及学生应共同努力开展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具体形式有:定期开展外国文化专题讲座,可以请外籍教师或专家教授就英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介绍和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还可以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 Mothers’ Day等)举办一些专题晚会和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的组织、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文化周、英语角等活动,把语言学习活动贯穿到文化活动中去。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的,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是,学生只读西方的文本,如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和各色杂志等,其结果是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误导下会慢慢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要害是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达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必须转变这一现状,把掌握英语的重点放在表达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能力上。传统文化活动与各种英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双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周健.试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5).

篇5: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地名翻译

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地名翻译

准确、规范地对相关地名进行翻译,是衡量涉外导游工作质量的一个标准,是影响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过大量实例探讨了旅游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地名翻译,归纳、总结出了地名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 者:何洹洹 HE Yuan-yuan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经贸与外语系,成都,611731 刊 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旅游翻译   地名翻译   文化交流  

篇6:跨文化交际中的影视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影视翻译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等.同时,由于中外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影视翻译必然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此,译者在进行影视翻译时应以文化翻译观为依据,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力图达到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映的和谐一致.

作 者:于金华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影视翻译   语言特点   文化翻译观  

篇7:跨文化传播下的翻译研究论文

跨文化传播下的翻译研究论文

[摘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基于翻译理论的主流框架来分析探讨韶关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寥寥可数。通过跨文化传播视域的视角来研究韶关的旅游英语的翻译,可促进韶关本土文化软实力“走出去”的战略研究,可以系统地把握其规律特质,更好地推动韶关旅游文化和国际旅游文化的接轨,加深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相互理解,增进国际友谊,并为旅游英语翻译的发展提供规范、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韶关旅游;文化因素;旅游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6)05-0028-03

目前国内主流的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有其综合的一面,也有其差异化的一面,尤其是在与各个具体地方的旅游实情相结合时总会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特性。这类翻译研究,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其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翻译活动的话语特质和特征,导致了该翻译研究的“跨文化传播视域”的转向。就此学者肖乐(2010)提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是一个受各种文化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全球化下的旅游英译研究有着深厚的时代底蕴,学者孙丽双(2014)指出:“作为翻译研究系统的一部分,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随着新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经济的加快也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因此,旅游英语翻译是我国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形式,对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地位,以及传递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韶关旅游景点英译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作用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要求我们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的旅游文化。韶关丰富的旅游资源决定了其景区涵盖了历史人物事迹、地理风光、宗教、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等不同文化因素,因此要处理好旅游中不同类别的事物的翻译。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更多的是体验当地文化本身而不仅仅只是欣赏旖旎风光,因此,通过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研究韶关的旅游英语的翻译,是韶关本土文化软实力“走出去”的战略研究。本课题采取跨文化视域下以目的论为理论研究基础的视角来研究韶关旅游景点英译,这既是对这种新的研究理论视角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也是为研究韶关景点英译开辟一片新天地。韶关本土旅游英语的翻译,应该是超越结构主义的概念,因此不只是文本,即内容与形式,也不只是文本背后的观念和规则,而是一个整体、多元的复杂的概念,即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旅游英语的翻译是人们所进行的社会文化交流的活动事件。这里的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如韶关本土的旅游英语的翻译与传统的韶关旅游的宣传、韶关旅游英语的翻译与西方的旅游英语,这种旅游翻译活动的历史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相互竞争、配合、转化等等,推动了韶关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文化因素导致的韶关旅游景点的翻译的策略选择

冯伟年(2012)表示“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中”。韶关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六个系列,分别是“游丹霞系列”“佛教系列”“民俗风情系列”“历史遗留胜迹系列”“激情休闲系列”和“温泉系列”。(韶关市旅游局,2010)受儒家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于国人的各种审美情趣之中,从游山玩水到旨酒佳肴,处处都讲究“和谐统一”。韶关的旅游文化作为大中华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与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文化的共性,也有着自己地方文化的独树一帜的特点。(1)自然资源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纪爱梅(2002)谈到“翻译中文化时空转换涉及到文本、读者的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文化语境的转换,包括文化传统、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的转变。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针对这些因素作适当的变通,尽量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在原语文化里一样的'功效”。首先,韶关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就包含了以上说的“直译、意译、音译、音译加直译、直译加音译、意译加直译”的翻译策略。例如“丹霞山”则是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可译为DanxiaMountain,“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也可照此译为NanlingNationalForestPark,“广东大峡谷”则译为GuangdongGrandCanyon,而“天景山仙人桥”则采用“音译加意译加直译”的策略,可译作Xianren(immortal)BridgeatTianjingMountain,“古佛洞天”也照此译作GufoDongtian(AncientBuddhaCave)“,满堂客家大围”便译作MantangKejiaDawei(HakkaEnclosedHouse)。其次,在韶关旅游景点的文化因素的翻译中,大多采取的也是直译,部分含有改写。例如,“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292平方千米,是中国红石公园……”译作DanxiaMountain,theredstoneparkofChina,coveringanareaof292squarekmandsituatedintheborderareaofRenhuaCountyandZhenjiangDistrictofShaoguanCity,GuandongProvince…这里不难发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可以说为了考虑英语读者对中国自然文化的接受能力,译文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的处理,把“是中国的红石公园”在译文中提前至紧跟“丹霞山”其后,向英语读者介绍了此处自然景观为DanxiaMountain,英语读者碍于中文拼音译名的障碍,虽说有股异域风情萦绕心间,但仍不能参透其中真意,而紧接着译文向读者传递theredstoneparkofChina,一下就让英语读者马上领悟到了丹霞山的独特地貌及其在中国自然资源中的可贵之处,如果还是按照原文的顺序放在了详细的丹霞山的具体地址的后面才点明其是中国的红石公园,想必英语读者早已兴味索然,其本欲力透纸背的宣传效果也只能是无疾而终。(2)宗教文化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韶关市是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南华禅寺、云门寺、韶关大鉴禅寺、东华寺可谓镇市之宝。“南宗禅法留经典”译为TheNanzong(SouthernSchool)ClassicalBuddhism,采取了直译和解释的翻译策略,“南华禅寺”按照直译为NanhuaBuddhistTemple,“韶关大鉴禅寺”译为ShaoguanDajianBuddhistTemple,而“云门寺”和“东华寺”则译为YunmenTemple和DonghuaTemple,并无刻意加上Buddhist一词,但在其具体介绍时却无不体现其为佛教寺庙含义,如东华寺的“东华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民间有传‘先有东华,后有南华’‘东华悟道,南华弘法’之说”。译为DonghuaTemple…andisoneoftheimportantBuddhisttemples…So,theregothesayingamongthefolkthat“Donghuafirst,andNanhualater”andthat“BeingenlightenedinDonghuaandPropagationBuddhisminNanhua.”该译文在绝对直译的翻译策略指导下显得十分生硬,其四字结构所对应的译文令人啼笑皆非。民间流传六祖慧能先在东华寺隐修和其后来才去曲江的宝林寺即现在的南华寺传道,体现了两座寺庙在历史上六祖慧能悟道传法的诞生的先后关系,可见准确的理解是该宗教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拿捏恰当的核心,可改为So,afamoussayingaboutthetwotemplesgoeslikethis,“Huineng,theSixthHierarchofZenSchool,firststudiedtheBuddhistrelicsinDonghuaTempleandlaterhemovedontoNanhuaBuddhistTempletopracticehisteachingsofsouthernschoolBuddhismtothepublic”修改过的译文并不是与原文的四字格一一对应,但是却清楚地表达了六祖慧能与两座寺庙的渊源的来龙去脉,英语读者马上就获得了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不是笼统的、甚至是语义不明的生硬的与四字格相对应的中国式英语的译文。这种译文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少见,往往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汉语的博大精深却不知落到了一个语义不明甚至是闹出笑话而不能欣赏的困境。(3)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韶关被誉为粤北明珠,并非临海地区,对于珠江三角洲而言,又因为地处内陆而显得相对封闭落后,但也正好为瑶寨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保存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例如,“……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角楼别具一格。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泉的要山茶,清香味美的竹壳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译作...Builtatthefoothillsofmountains,thebarkhousesandbamboohousesandDiaojiaolou(stiltedhouses)intheBibeiYaovillgaesareofdistinctivestyle.Dressedinthecolorfully-patternedclothesembroideredbythemselves,Yaomenandwomenarebothgoodatsinginganddancing,andtheysingfolksongstoexpresstheiraffection.Ashospitablehosts,theytreatguestswithsweetYaomountaintea,fragrantbambooriceandhomemadeYaoliquorl.这一段介绍必背瑶寨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当地的主要建筑,以及瑶胞男女的能歌善舞和热情好客。其中“树皮房、竹房”用了直译,而“吊角楼”则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译作了Diaojiaolou(stiltedhouses)。原文中介绍瑶胞的能歌善舞和热情好客时只用了一个句子,而译文处理成了两个独立的句子,这种迎合英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改译了句子的结构,突出了英语表达要注意的段内句际的逻辑性。“东湖坪客家文化村”按照音译和直译的翻译策略译作DonghuapingFolkCustomVillage,“满堂客家大围”则用了音译和注释的翻译策略译作MantangKejiaDawei(HakkaEnclosedHouse)。又如“相传东湖坪曾姓居民均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后裔。这里始建于清代的九栋十八厅曾氏祠堂,永成堂围楼。藏宝秘图与曾氏银库等都是他们所创基业。”译作ItisbelievedthatthesepeoplearethedescendantsofZengcen,adiscipleoftheConfucius.TheyconstructedtheZeng’sAncestralTempleofQingDynastywhichhasninebuildingsandeighteenhalls,theYongchentangenclosedhouse,theSecretTreasureMapandtheZeng’sTreasury.原文展示了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中所含的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但译文中有不足的地方,即第二句的译文无论从内容还是风格上都与原文相去甚远。可根据直译和音译、改译、增添的翻译策略译为TheyconstructedtheZeng’sAncestralTempleofQingDynasty,Yongchentangenclosedhouse,whichhasninebuildingsandeighteenhalls.Mostimportantlytheybuiltuptheirfoundingtreasures,suchastheSecretTreasureMapandtheZeng’sTreasury.这样一来,英语读者就不会混淆曾氏祠堂和藏宝秘图以及曾氏银库的关系,并且对该文化村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会有更清晰的了解。

3结语

本文发掘、表述韶关本土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的特质,就是要在韶关本土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的失衡和失语的境况下,建立起具有韶关本土文化创意的,符合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现实需要的,利于国际学术对话与创新的地方本土旅游景点的英译体系,掌握当代韶关旅游景点的英译的基本、重要特点,指导其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理论实践。显而易见,构建和确立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韶关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韶关本土旅游文化,指导韶关旅游英语的翻译实践,也不仅仅可以帮助世界其他的文化更好地理解、认同韶关和中国,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传统的旅游英语的翻译研究的局限,消解主流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霸权”,彰显韶关本土旅游文化的身份,推动韶关旅游文化英语的翻译的对话与创新。

篇8:翻译中的心理文化差异初探

翻译中的心理文化差异初探

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民族的.语言蕴涵了不同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除忠于原文外,还应更好地把握特定的异域文化,加深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领悟,才能准确有效地传词达意.文化差异存在于许多方面,本文从心理文化差异入手,探讨了英汉语言民族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作 者:吴晓芸 WU Xiao-yun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16(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心理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   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  

篇9: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研究概述

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研究概述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存在不同的价值观.文章概述了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它们带来的意义.

作 者:吴兰花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RST TEACHERS COLLEGE OF HUNAN 年,卷(期):2003 3(1) 分类号:B84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文化  

篇10: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研究

21世纪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常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语用迁移,用他们本族语言的语用规范作为标准去套用、理解或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从而产生语用失误,导致了交际障碍甚至是失败.因此,为了避免误解冲突的产生,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适当有效的语用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作 者:赵玉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8 7(6)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策略   礼貌得体   维护面子  

篇11: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往,归化/异化翻译同直译/意译的相似性讨论的多一些,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在同一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可能有。文体也有关系,在有些文体中,意译会多一些,而在另一些文体中,直译可能会多一些。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译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说的死译和胡译。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直译作品《域外小说集》曾招来许多的批评,被视为直译的代表。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

[1] [2] [3]

跨文化交际中的影视翻译

跨文化传播中龙的翻译及其它

英语口译教学中跨文化理论误区研究论文

汉译英中成语翻译的研究

略谈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素养研究论文

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朗读者中的唯美句子

幼儿心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女研究生心理现状研究论文

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整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跨文化翻译中的读者心理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