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假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交互设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交互设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交互设计
前言:本文译自 MindTheProduct 社区里的一篇文章,原名是《Focus on the problem, not the solution》,
去年有位同学在 ProdcutTank 论坛上提了个问题,让我恨不得自己跳到台上回答他。他问:“如果产品经理定义所有的产品,那何来创新与创造力呢?”停!我简直想喊出来:你错了!
很多人新听到“产品经理”的概念,便把我们当作干扰者或说是入侵者。他们以为,我们设计产品、定义解决方案,然后往墙外一扔,产品就做好了。也许前是这样,但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产品设计方法。
产品经理不应该专注于设计解决方案,而是定义问题和优先级。关注问题,而非解决方案,有着一大堆好处:
你把时间用在关注用户的需求上。即,你想解决什么,为什么要解决——而不是怎样解决
你的钻研将很自然地带你进一步理解用户
用户故事与角色的背景资料会日益丰富起来。这有助于每一位参与者建立联系,找到解决方案;虽然并不怎么明显
避免了局部过分优化。和找寻单个解决方案相反,关注整个问题,把它向团队描述清晰,能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解决办法
一旦你是这样研究、探索、描述、定义问题及其优先级,你就能和团队一起构想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好地完成工作,
如此一来,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会派上用场,你当然会得到一个更好的最终解决方案。
在 Huddle 公司我最骄傲的一刻莫过于:仅仅一个写故事的时间过后,一位开发者向我走来,用10分钟演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个问题我们原本打算花上3-5天(不是工时那种)来搞定。若不是他对用户和问题了如指掌,这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请不断地问自己: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参考资料
马丁 《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英文)mindtheproduct.com/2011/11/focus-on-the-problem-not-the-solution/
延伸阅读
约翰 《产品管理与方案设计》(英文)johnpeltier.com/blog/2011/11/16/product-management-and-solution-design/
篇2: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前言:本文译自 MindTheProduct 社区里的一篇文章,原名是《Focus on the problem, not the solution》,
去年有位同学在 ProdcutTank 论坛上提了个问题,让我恨不得自己跳到台上回答他。他问:“如果产品经理定义所有的产品,那何来创新与创造力呢?”停!我简直想喊出来:你错了!
很多人新听到“产品经理”的概念,便把我们当作干扰者或说是入侵者。他们以为,我们设计产品、定义解决方案,然后往墙外一扔,产品就做好了。也许10年前是这样,但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产品设计方法。
产品经理不应该专注于设计解决方案,而是定义问题和优先级。关注问题,而非解决方案,有着一大堆好处:
1、你把时间用在关注用户的需要上。即,你想解决什么,为什么要解决——而不是怎样解决
2、你的钻研将很自然地带你进一步理解用户
3、用户故事与角色的背景资料会日益丰富起来,
这有助于每一位参与者建立联系,找到解决方案;虽然并不怎么明显
4、避免了局部过分优化。和找寻单个解决方案相反,关注整个问题,把它向团队描述清晰,能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解决办法
一旦你是这样研究、探索、描述、定义问题及其优先级,你就能和团队一起构想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好地完成工作。如此一来,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会派上用场,你当然会得到一个更好的最终解决方案。
在 Huddle 公司我最骄傲的一刻莫过于:仅仅一个写故事的时间过后,一位开发者向我走来,用10分钟演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个问题我们原本打算花上3-5天(不是工时那种)来搞定。若不是他对用户和问题了如指掌,这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请不断地问自己: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参考资料
马丁 《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英文) mindtheproduct.com/2011/11/focus-on-the-problem-not-the-solution/
篇3:为什么而设计(一)交互设计
今天看到《三联生活周刊》里对玛丽·比尔德教授的一篇采访,对其中一段对话感触颇深:
“我不明白,学两门已经死掉的语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本不想问,但还是斗胆问了一句,
“怎么会没有意义呢?”玛丽教授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如果人们不再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不再学习希腊文化、罗马文化,西方文化会失去理解自己的一种关键途径啊。”
西方人通过学习两门已经死掉的语言,希望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东方人不需要学习死的语言,因为这门古老的语言,我们现在仍然在运用,只是,我们的历史教育、语文教育,实在过于失败,要么成长为一些愤青,要么成长为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那些充满歪曲和谎言的历史里,在那些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真的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
也许,越了解历史,才会越爱我们的国家、民族,爱着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那些逝去的先辈,在史书上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人,他们不是一个个的脸谱,标杆,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忧国忧民,也贪污受贿;正义凛然,也能屈能伸;英勇无畏,也交由广阔;襟怀远大,也韬光养晦……读历史,可以了解一脉相承的人性,而这些,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而不只是一个阶段的“流行”。
再联想一下,目前国内的互联网行业,那些开创性的人物,在特定类别上占据领先地位的,无不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中国人的某些“人性”。
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比如目前流行的SNS社区,开心网虽然是山寨版的facebook,但是,它通过“争车位”、“开心农场”、“朋友买卖”之类的游戏的设计,抓住了中国人爱“掐架”、“围观”、“混”、“出人头地”等这样一些人性;比如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赢得了与ebay的战争,它抓住的中国人的人性,无非就是“逐利”两个字;再说我现在从事的网络游戏行业,《传奇》和《征途》在我看来,是两个里程碑,按游戏时长收费的运营方式,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层出不穷的道具收费方式,它们抓住的,也无非是中国人“集体主义”、“出人头地”、“望梅止渴”、“面子主义”等的人性,
这样看来,似乎能够抓住部分人性的产品,才能够开创蓝海,而如果只注重细节,则注定只能在红海中尸骨无存。
我的这些观点似乎也能从前辈那里找到一些共鸣:
Norman在《情感化设计》中,把产品的设计,分成三个水平:本能水平、情感水平和反思水平,因为Norman也是心理学家,本人认为,这三个水平也对应着心理学上佛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而Alan Cooper在《About Face 3》中,为了设计实践和用户研究,又把这三个层次对应成3种用户目标:体验目标、最终目标和人生目标。
而这里的人生目标,在我看来,就是我前文所说的人性,它是价值观层面的,关注抽象的、整合的满足感;最终目标是理性分析的,关注具体的结果;体验目标是感官的,关注细节和过程。
如此看来,我也同样可以做一个对应,提出一个产品目标的层次:认知层、需求层和人性层,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这样,标题的问题看起来就比较好回答了。我们为人性而设计,为需求而设计,也为认知体验而设计。
不过,《孙子兵法》里面有一条:“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推而广之,上面的设计层次其实也是一个上、中、下的层次,而这,也是我想要去读历史,学心理,做用户研究的原因。
篇4:穷人关注问题,而富人关注目标
穷人关注问题,而富人关注目标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我们不妨从今天开始观察一下,就会很容易看出周围哪些人将来一定会成功,哪些人将一事无成。
首先,不成功的人通常在事情还没有开始做之前,就会看到无数的问题,他们与目标之间似乎总是有一段很遥远的距离,因为中间永远隔着无数的问题。他们让这些问题顶在鼻尖上,遮住双眼,他们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
他们习惯把精力和焦点放在问题上,热衷于寻找问题,甚至使劲抱着问题不放,有时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否得了“问题上瘾症”,这种人根本不可能有剩余的空间和力量可以给自己的目标,在旁观者的眼中,他们的头脑里永远都是问题,而且都还显得非常真实,即便是其他人想要帮忙,也爱莫能助,连真诚想要给点建议的人,也无从下手。
反之,我观察到我身边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目标,以至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给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周围的人羡慕他们的成就,还有不少人自叹自己运气不如。当我与他们闲谈深聊之后,才发现他们其实失败的经历一点不少,只不过因为他们眼中只有目标,所以总是忽略问题。
这种人即便是身边的人不断地提醒他们前路有多少障碍,他们只会让自己的目标放得更大,同时也让自己变得比问题更大,以至这些问题都缩在脚下,他们明白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一个去解决就好了,然后就能到达目标。
所以,总结一句话:“当你把问题当成问题时,这个世界净是问题;当你不把问题当成问题时,这个世界没有问题。如是者,不成功的人看到的净是问题,成功的人看到的只有目标。”
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只有恐惧,而目标给我们带来的是力量和勇气。任何事情都有如意的一面和不如意的一面,就看我们要选择哪一面了。如果我们选择去看不如意的那面,问题就会因被关注而显得巨大无比,人很容易因恐惧而变得悲观和无力。
于是,整个世界的场景就会即刻变成灰暗无生机,充满坎坷。一件事情能否成功,是由不同的元素所构成的,假设当中只有1%的有利因素,另外的99%都是不利于自己的。
如果我们不断地选择去寻找有利于事情发展的痕迹,哪怕是只有一点蛛丝马迹的可能性也不放过的话,那事情就一定会被一点一点地引向好的方向,反过来亦然,即使有99%是有利的,我们如果盯住1%不利因素一直钻进去的话,那事情也无法有进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头脑,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我们这个心灵主人如果没有拥有驾驭它的能力,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了。许多人以为自己每天都在用脑,其实不是,他们每天都被头脑使用,被头脑制造出来的念头不断攻击,好比一台电脑不受控制地跳出各种画面,运行着不知道是谁安装的程序,甚至到了夜晚该休息时也无法关机,假以时日,我们一定会因虚耗而筋疲力尽。我们的头脑虽然发达,但却常常不受管控,它喜欢自己制造问题并回答问题,麻烦来自它不具备区分答案品质的能力。www.lizhidaren.com
我们因此常常被劣质的答案引导向错误的方向。除此之外,头脑喜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却不喜欢活在当下,它利用记忆和幻想中所得到的素材不断制造的思绪,而这些思绪与我们的身体结合所产生的反应,就是情绪,我们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有时候充满希望,有时候有担忧和恐惧,而情绪就好比清水里的泥沙,被搅起来后,就让我们看不清真相,每天我们都需要面对并决定很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无论是痛苦和恐惧,还是成功与快乐,都是需要时间的,真正能影响下一刻的,就只有当下这一刻。我们必须了解,头脑有一个特点:它只喜欢停留在“过去”和“未来”,讨厌“现在”。然而,真正对于我们人生有用的却只有“现在”。所以,我们要非常警觉,不要被头脑利用,而是要学会用好它。
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时,不是积极面对,珍惜当下的时机以图创造新的局面,而是选择了无心工作,无心生活,关起门来,无所事事,让思绪翻江倒海,把时间完完整整地留给了自己的情绪,这恰恰是等于把营养给了痛苦,让问题无限地放大,以至它可以膨胀到可以吞没我们的地步。另外一种则是不停地幻想,期盼明天会有一个天神能出现,带自己走出困局,他们毫无目的地消磨时光,让生命在等待中流逝。
事实上,人的确是很容易陷入情绪当中不能自拔。训练我们的头脑为我们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应智慧地使用头脑,为美好的人生设计方案并执行有效的程序,为我们探测环境和地形,排除路途的障碍,而不是在我们努力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地插播恐怖片,让我们因恐惧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想要成功,我们就要首先与目标建立亲密的关系,与其抱着那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担心和恐惧,不如抱着目标,把焦点放在探索成功的可能性上。这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训练头脑干的事情。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能有多成功看有谁指点;一个人能有多优秀,看他身边有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想获取多少的财富,看他掌握什么样的趋势;谁先改变观念谁先拥有先机;谁先改变别人观念谁拥有市场
篇5:搜索关注度:金三角理论交互设计
无独有偶,3月1日美国两家搜索营销公司Did-It,Enquiro和研究眼睛轨迹的公司Eyetools公布了他们对搜索引擎自然排名和竞价排名位置的研究报告,研究的结果同样地证明眼睛运动的F形状模式,而这个模式更加真实地体验在人们使用搜索引擎时候观察搜索结果的习惯。这个眼睛活动的区域,被称为“金三角”,也就是最能吸引搜索者注意力的搜索结果页面上的三角区域。之所以被称为“金三角”,是因为如果把你的网站出现在这个区域,你的网站就足以吸引最多的搜索者的目光,你就能得到他们的访问。
这个“金三角”研究结果最先在201月的纽约搜索引擎战略大会的报告会上公布。Enquiro公司的高德·豪奇科斯说,“以往的研究声称人们是在考虑之后再决定去点击那个搜索结果的。但我们最近进行的几个,包括这个最新的研究发现,人们并不是想了想再去点击一个链接的。人们很快地做出决定,而这个决定是根据人的眼光落在哪里而进行的。这纯粹是你的网站在搜索结果中所处在的位置来判断的。这就同房产销售一样,好地段的房子就不愁卖不掉。”
这一研究目前是基于50名测试者的参与进行的,说服力上不够强。因此,这个研究完成的是第一阶段,还有陆续的发现有待进行。图1是研究中一个Google搜索结果页面的截屏。
图1 Google搜索结果页面截屏 (Enquiro公司授权刊登,5月4日)
研究人员在加州旧金山的一个眼球轨迹实验室里请了50个人来观察五个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Google被选用为实验的搜索引擎。从图4看到,红色、橘红色和黄色构成了明显的三角。这个三角区域的红色,也就是最受关注的区域,是搜索结果页面最上端的一条竞价排名广告和自然排名广告的前两位。
其次,自然排名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的一部分被画在橘红色,也就是比较受到关注的区域。再其次,黄色区域也就只是染指了第四位,接近第五位。这里,研究者特别画了一条很粗的红 线。界线下端的区域色彩则变得很暗,既人们的目光懒得去光顾。比较浅的绿色,才涉及自然排名的第六位,而再朝下的第七位到第十位(最底)则几乎得不到眼睛的重视。同样,右边的竞价排名只有第一位和第二位也只是受到浅绿色的关注,其他的广告则没有人们目光的注视而显得一边黑暗、无人问津。
研究人员披露了人们眼光对搜索结果页的自然排名和竞价排名的浏览轨迹也是呈现F形状,
上面杰柯伯·尼尔森的研究发现也和这个实验的结果吻合。同样,这个“金三角”研究的重要发现是,搜索引擎优化被证明了远比竞价排名对网站的推广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个从下面的搜索结果自然排名的关注程度排列便可说明。关注程度以50名测试者中有多少人去看搜索结果排列的各个位置来决定关注程度。100%为最高,各个自然排名位置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依次如下:
自然排名的关注度
搜索结果第1位: 100%
搜索结果第2位: 100%
搜索结果第3位: 100%
搜索结果第4位: 85%
搜索结果第5位: 60%
搜索结果第6位: 50%
搜索结果第7位: 50%
搜索结果第8位: 30%
搜索结果第9位: 30%
搜索结果第10位:20%
从这个百分比排列可以看出,在自然搜索结果的排列中,排名第一位到第三位都完全受到重视,而从第四位和第五位开始,关注程度急剧下跌,排名在第十位和第一位的相差高达五倍。
那么对在搜索结果页面右侧的竞价广告,人们的关注程度又如何呢?
这个关注度,直接决定广告商在Google上面购买竞价广告的投资效果。研究发现,这个效果和自然排名相差悬殊,基本上是左侧自然排名的一半。数据如下:
右侧竞价排名管搞关注度
第1位广告: 50%
第2位广告: 40%
第3位广告: 30%
第4位广告: 20%
第5位广告: 10%
第6位广告: 10%
第7位广告: 10%
第8位广告: 10%
右侧广告一共只有8位。而广告最高的两位是出现在搜索结果页面最上端的,所受到的关注度也是100%,等同于自然排名的前三位的100%关注程度。然而,要获得这两个最高位,所投入的费用也是最大的。
因此,与其不停地投资在竞价广告,不如一次性投资在搜索引擎优化而获得自然位置的前列。但是,由于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的商业宣传,绝大多数刚刚接触网络营销的人不知道搜索引擎优化才是成功营销的决定性措施。许多人花大量的广告费,依赖右侧的竞价排名来吸引访问者到达自己的网站。
本文来自:www.dmworld.com.cn/blogger/?p=472
篇6:关于推荐引擎的5个问题交互设计
一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一个名为Recked的活动,活动由Wakoopa和Strands主办,旨在讨论工程师们感兴趣的推荐系统,在活动介绍的内容中,提出了一些公司对于建造有效的推荐系统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缺少数据
或许推荐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大量的数 据,以便能形成有效的推荐。现在能给出最好的推荐的公司正是那些拥有大量数据的公司:google,amazon,Netflix,last.fm,这并不是巧合。下图是Recked活动中Strand’s的演示文档,如该图所示,一个好的推荐系统首先需要类目(种类)数据(从目录或者其它形式得到),然 后系统必须捕获并且分析这些用户数据(用户行为),然后,再应用神奇的算法工作。分析越多的类目(种类)和用户数据,系统越有可能生产好的推荐。但是,这 又是一个蛋和鸡的问题:要形成好的推荐,首先需要有大量的用户,这样才能得到大量的推荐数据。
2.不断变化的数据
这个问题由Clicktorch公司(一家做“智能推荐”的公司)的CEO:Paul Edmunds 在ReadWriteWeb网站的评论中指出。他在评论中指出:系统通常偏向于旧的数据而难以有新的改进。
这 方面的一个例子是David Reinke在StyleHop(一个时尚爱好者的社会团体)的博客上写道:“过去的用户形为并不是好的工具,因为趋势总是在不断变化”。很明显,运算方 法将很难或者不可能跟上时尚趋势。时尚-挑战人们-我接受时尚-依靠值得依赖的有时尚意识的朋友和家人,把衣服推荐给他们。
David Reinke说,“类目(种类)推荐行不通,因为有太多的产品属性,而每个属性(比如价钱,颜色,风格,面料,等等)在不同的时候对于消费者的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他指出,社会化推荐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不断变化的用户喜好
提出这个问题的仍然是Paul Edmunds,他认为问题在于:今天自己浏览amazon时是会有特定意图的,明天或许会有另一个特定意图,
举个典型的例子:有可能某天我会上amazon为自己买本书,但第二天我到amazon的原因可能是要为姐姐找一份生日礼物。
对于用户喜好,推荐系统也可能错误的标注。华尔街杂志有一篇文章“如果TiVo觉得你是个同性恋,这就是把你标注成同性恋的方式”
4.不可预知的类目(事项)
我们都知道,Netflix花100万美元来奖励能提升推荐引擎质量10%的人。我们注意到对于一些古怪(特别)的电影会有一些问题,有一些电影观众对它又爱又恨,比如:大人物拿破仑。这种类型的电影是很难去做推荐的,因为用户对它们会有各种反映而且无法预计。
音乐中就有很多种这样的类型。你能猜出来某个作者同时是卡彭特和金属乐的爱好者吗?Last.fm可能需要这种推荐
5.这个东西是复杂的
我们可以很简明的描述,但是从下面这张Strands的演示PPT截图可以看到,哪怕是最简单的推荐,也需要涉及到非常多的参数和变量(而且我们想象到的这些只涉及到系统表面)
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公司都已经建立起了用户满意程度较高的推荐引擎系统—amazon,Netflix,google这些名字跳入脑中。但是相对我们想 到的这些少数成功的案例,还有其它成百上千的网站和应用,都在寻找推荐新产品和新内容给用户的道路上挣扎。的确,在ReadWriteWeb,我们更希望 读者在网站上点击发现更多其它的内容,我们使用很多种插件和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但目前我们并不满意
问题之外
推荐引擎可能发生的问题有很多,比如:给出太多最低级公共属性的推荐;对于长尾的支持不够;只推荐显而易见的内容,等等。
原文:5 Problems of Recommender Systems
本文来自:www.thinktag.cn/archives/73
篇7:博客评论的排序问题交互设计
这不算是个新问题,感兴趣的可以先看看下边三篇文章:
振之:评论是倒序好还是顺序好?
秦歌:评论当然是顺序好
Harry Love:Never, Never, Ever Put Comments in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
在上边最后一篇Harry Love的日志后面,有则留言提到了电子邮件的排序方式,我认为两者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即日志列表和邮件列表都是按时间倒序排列的,而单篇日志后的评论和单次会话中的邮件均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为佳(见Gmail),
为什么?
因为:博客日志+访客评论=对话。评论的意义不在于抢沙发,而在于构成交流。围绕日志所提出的主题,作者和读者间发表意见,形成完整的对话。在对话中推动了主题的深入,也可能产生子话题甚至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的新话题。将评论按时间顺序排列其实也就是按逻辑顺序排列,读者可以看到对话的完整逻辑链条,易于理解,同时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
通常在博客首页也会显示最新评论列表,该列表自然是按时间倒序排列,最新的评论显示在最前。这是因为该列表的功能不在于促成和展现对话,而是作为导航,显示最新的关注热点。
当然,如果你不习惯wordpress中默认的评论显示顺序的话,这里有改变wordpress评论显示顺序的插件。
来自:okce.net/posts/348
篇8:产品交互设计选择最正确而不是最前卫
通常是鼓励交互设计师团队,试着做一些新玩意儿出来,而且要能对产品迭代提供现实帮助,
所以团队内某优秀设计筒子,总能拿出一些很前卫的交互设计。
但在讨论是否运用到具体产品的时候,会被我要求:我们往后退一步,后退一步比较安全。
他会引出世上最先进公司的产品,也都用了这种方式,于是我们开始了团队讨论。
首先团队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用户?要去改善他们的体验,我们必须要先清楚这一点。
每一个用户群,他们的物理属性或社会属性都不一样,生活方式、态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他们去体验的交互方法也都不相同,
如果你特定的用户群里,80%用户都用WindowsXP,那么就尽量少提供WindowsVista或Win98的交互模式。
在这群人中,他们的心智模型和别的群体有大同之处,但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注意到区别。
使用什么样的交互方式,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用户有良好的把握,在翻译IDEO的工具包的时候,看到有网友提出,IDEO设计出来的东西都很强,但最后效果可能在中国并不好。
这也提醒了我们,交互方式有很前卫,中庸的,也有低端的。
但我们要选择的,是在我们自己的这个产品体系内,最正确的那个。
即使是低端的交互方式,也可以在我们的产品上使用,只要对我们所面对的用户群来说,是好的。
4年前,一同事问过我:你觉得hao123这个产品有意义吗?
我当时很愤青的回答:没意义!又难看!又没用!
但4年之后,你再问我相同的问题,答案则大大的相反。
为自己设计的产品选择最正确,而不是最前卫的交互方式,或许可能才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交互设计师吧。
篇9:人物角色:为真户而设计交互设计
—-人物角色准确描述你的目标用户特征并大力支持你的工作,
原作者:Symplicit PTY LTD;译者:UCD翻译小组,Sophie; 校审:Angela
原文链接:www.symplicit.com.au/personas_designing_for_real_people.php
原文下载:Personas: Designing for Real People (pdf, 316 KB)
译文来自:www.cutecube.cn/?p=66
人物角色是虚拟的,也是典型和形象的,它是你的目标用户的一种代表。它可以提供及时的、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用户信息。
人物角色在整个开发周期中都有指导作用。在需求转化为设计的时候、开发测试的时候、定制市场战略的时候、品牌沟通的时候,人物角色对不同的团队角色都有价值:如产品经理,开发,设计。
创建和使用人物角色的关键原因是为了给设计和实施产品/服务的团队提供一个可供分享的,始终如一的、对用户的理解。如果团队缺乏这种理解,产品会因为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最终不能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目标和期望。
这个白皮书包括了5个方面,帮助你清晰的了解什么是人物角色,什么时候值得使用它和如何创建它。这里提供了案例分析,概要范例,指导规范。
个案研究——为设计过程埋下伏笔
末,一家在线招聘的大企业计划和他们的广告客户一起做一些深度的定量研究。目的是为了设身处地的理解在各种背景下的广告客户的工作性质和招聘过程。
这个研究将作为设计开发该公司广告客户在线申请系统的依据。
广告客户样本是根据该公司的市场细分选择的,而人物角色则作为一种恰当的工具用来承载研究数据——通过广告主,语境查询和深度访谈完成的研究日志。
研究工作和人物角色的创建是由一家熟悉并与之有合作关系的咨询公司执行。公司管理层与该公司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比如对访谈题目的共识──是保证效果的关键。
通过叙述式报表,人物角色被详细的介绍给内部设计团队和相关人员。它详尽的描述了目标广告主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痛处是什么,还有公司为他们提供更好服务的契机。
Top 5 人物角色小贴士
Tip 1了解你为什么要创建人物角色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明确理解用户“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是设计一个产品/服务的关键。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深度定性研究上的。研究分析和演绎为设计最初的产品/服务概念提供了依据,这些概念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修整、成形。不幸的是,“大部分对用户的理解在产品开发的途中被遗失了”。
为什么会遗失?
本质上,因为用户是复杂多样的,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没有一个持续的、强有力的途径表现用户,因此设计师会根据个人想法设计产品/服务。在这种闭门造车的情况下,设计师和开发人员或者会根据自己认为用户是怎样的来开发产品/服务,或者只选简单廉价的开发方式。
人物角色有这个潜力通过提供一个可信的、易于理解记忆的用户模型为这些设计和开发产品/服务的人提供巨大的价值。
“人物角色应该超越对事实的堆砌。人物角色应该在所有团队成员当中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我们相信成功的人物角色是逐渐形成的。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了解一个人,我们应该通过与人物角色建立关系来理解他们(和他们包含的数据)。
个案研究——从外而内的洞察
20,一家为客户和最终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某大型通讯公司旗下子公司,希望了解客户和最终消费者对其公司网站的期待,同时评估未来可能的设计方案。以前他们的信息都是通过印刷的形式呈现而网站则是相对较新的形式。此外,这些信息还被用作为目标客户净化其服务的数据支持。
人物角色由一个内部调研经理建立并“负责”,另外有三个外部顾问负责对客户和最终消费者进行全面研究。人物角色是共同创造的,由调研经理提供内在的背景,问题,相关人物的资料,由顾问提供客观见解和专家意见。
一旦人物角色被创建就以一个形象的连续剧情向相关负责人陈述用户的需求、目标、价值,和这些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何可以通过网站的交互满足用户等等。体验、可能的设计方案、品牌和用户价值之间的联系也被明确了。
建立人物角色被证实为这家子公司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因为人物角色为它带来了由外而内的综合见解,而不是使用信息的各个部门的带偏见的局限看法。内容格式、服务和新税收机遇之间的协同作用被定义了,比如:中小型客户能从之前提供给大客户的数据服务中得益。
通过人物角色,企业管理者通过全面的理解以及对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使用环境的细节认识,来选择和优化将来应该对信息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人物角色还为有意义的创新提供方向,它识别和探索了品牌与直接/终端客户之间的共同价值,和这种价值应该如何在网站上植入和扩展。
市场营销重视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作为一种工具对市场团队来说也具有很大的潜力。至少,人物角色采集了关于潜在用户和已有用户的丰富的细节,这可以帮助细分用户市场。人物角色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整体的用户体验和用户与产品的情感联系。
不过市场营销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对人物角色提出需求。不同于设计和开发人员需要理解使用,市场营销需要理解购买。因此,人物角色有时会分成“设计类人物角色”和“营销类人物角色”。前者描述了产品如何被使用,后者则描述了购买行为如何发生。
通常人物角色是作为一个设计工具被创造的,然而它们仍然有巨大的潜力为市场营销带来价值。举例来说,营销可以基于人物角色中浓缩的用户目标、需求和痛点传达品牌/产品的预期,并且他们知道这些目标,需求和痛点将会被交付,因为这些已经通过设计融入到产品中了。
误解
人物角色不是关于用户的个人属性。个人属性不会说明用户会怎么做(真实的用户行为和使用背景)也不会说明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和用户体验相关的需求,期望,目标,习惯和意义)。
个人属性是来自于消费者市场细分和提供关于细分用户、年龄、收入、工作、爱好和经验水平的信息的定量的市场研究。
不过,个人属性为初期人物角色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起点。
Tip 2 人物角色规划
人物角色会是个出色的工具,但是要评估它的价值,让它适应你的公司,在着手之前计划如何有效的使用它,这很重要。
您的公司适应人物角色吗?
在一些公司使用人物角色会比在另一些公司容易。这里有5个问题可以快速的了解你的公司是否适应人物角色
1. 您公司的结构是否是产品、服务、开发协作的团队(比方说跨职能型团队)?还是严格按职能分部门,根据流程交接工作。
2. 用户(现有的或潜在的)在整个产品/服务开发过程中受到多大程度上的重视?
3. 负责定性用户研究的团队是否也设计产品/服务?
4.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是否被接受并在产品/服务开发中使用?
5.负责设计的团队是否能主导产品/服务的开发周期?
如果您的回答如下,那您的公司是适应人物角色的:
· 协作的组织结构
· 高度关注用户
· 整合的用户研究和设计团队
· 接受并使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与技术
· 用户研究和设计驱动的产品/服务开发周期
当然公司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衡量您公司的产品/服务开发多大程度上使用通过研究用户使用动机和方式得出的结果来指导开发周期。
您要解决的问题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与技术有很多,与人物角色相比,根据公司的情况可能会有更适合的方式。
通过以下问题辨别人物角色对您的公司是否具有使用价值:
· 人物角色对我公司的组织团队或某个产品/服务开发有什么帮助?
· 开发周期中的哪些问题需要通过人物角色解决?
· 我怎么知道是人物角色解决了这些问题?
人物角色不是万灵药,对人物角色能与不能创造的价值有一个现实的评估非常重要。比方说,你可能需要一个像用户档案一样的更简单的工具,或者用一个小型的人物角色在演示的时候用。
您要避免的陷阱
如果您已经认定人物角色有特殊的价值,那就值得在开始之前学习一些经验。4个主要的人物角色失败的原因:
1. 人物角色的作用不被领导层接受或支持,
2. 人物角色不与数据关联,方法不严格,不可信,
3. 人物角色难以传达
4. 产品设计开发团队不懂如何使用人物角色。
带着这方面的知识再运用“Tip3”中的备忘录(如下)可以通过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大的回报。
Tip 3.备忘录-如何创建有效的人物角色
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虽然某一个团队应该”负责”人物角色以确保它的完整性,但是在这种协作性的工具即将创建的时候,谁来负责却是解决紧张或冲突的潜在资源。
选择一个可信的“负责人”来管理创建和实施人物角色,就可以解决这种紧张和冲突。这个所有人必须有足够的分量和关系来得到领导层的认可和支持。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协作的团队有信心在产品/服务的开发周中期创建和运用人物角色。
可信的人物角色
保证人物角色的创建者在定性研究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学方面是资深的,
如果内部有提供用户研究,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团队,那他们就是这项工作最合理的人选,此外,人物角色所有者的身份保证了他们和领导层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内部团队或者团队缺乏人物角色的经验,建议使用外部专家进行试水并对内部团队进行指导。
一个检验内部团队是否适合作为“所有者”的方法是看他们是否对用户(客户)体验负责、是否对产品/服务的设计负责。如果是,那他们就是理想的选择。相反,如果他们职能重叠职责不清,那人物角色的所有权最好放在定制和评估产品/服务的团队。
使人物角色具有良好的传递性
考虑到人物角色的作用范围,“所有人”应当为之创造一个沟通计划,确定一个人物角色的预算,在项目初期进行展示,并在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开展时持续地更新、修正、升级。
有效的使用人物角色
第一:鉴别公司环境如何影响或约束人物角色的作用,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行动。
人物角色可以被用在多样的公司环境中,第一个要点是从各个方面鉴别什么是可行的,包括选择务实的发展途径或者不挫伤信心的收缩。
简例——人物角色在公司环境
如果你的公司环境复杂(同时有多种产品/服务迅速成长的大型组织)高层很可能被委任对市场分割和竞争者进行大规模研究。研究的结果通常会被强制作为公司的标准,并且根据研究是否是近期的,该结果可能作为唯一的标准。
市场研究所包括的详细的用户需求可能满足了公司部分组织需求但是对设计和开发团队来说却是不足的。
在这类公司,场景中的人物角色可能被认为不是必须的,搅混水的。这种观念让人物角色的价值难以体现,让人物角色在整个产品/服务开发周期和公司组织中难以被接受。即使人物角色还是可能成功的和市场细分衔接,但因为公司对人物角色是额外的东西的这种观念过于强烈以致必须从一开始努力并证明细分的标准如何植入在人物角色的开发中。
第二:有效使用人物角色的要点是为设计和开发人员提供简单的使用人物角色的入口
Persona 1
Persona 2
Persona 3
Weight
50
35
15
Weighted Sum
Feature A:
0
1
2
65
Feature B:
2
1
1
150
Feature C:
- 1
1
0
- 15
Feature D:
1
1
1
100
人物角色权重矩阵。左列是特点,一个人物角色占一列。每个人物角色都有权重来识别相应的重要性。分数(2.1.0.-1)标识每个人物角色对于某个特点所有的价值和关联性。总权重是通过把每个人物角色的特点比重进行相加后得出的某一特征在产品中占的比重。
特征价值对技术可行性坐标图。从另一轴向(技术可行性)排列特征的同时保持在第一轴向(目标用户价值)上的位置。
Tip 4 使用人物角色参考标准或研究方法
提供一个相关的框架或者说方法学来最大化创建人物角色的效果并提升其使用的作用。 这里描述了两种选择。
Ⅰ人物角色周期(Persona Lifecycle)
Pruitt & Adlan的人物角色生命周期是一个定义、创建和使用人物角色的非常有实践意义的框架。包括了与人类的出生和生长相似的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基于前面的一个阶段:
1. 计划——创建角色之前的研究和计划阶段
2. 构思与孕育——将研究数据和观察转化为角色
3. 诞生与成熟——强有力地、清晰地传达方式,便于理解、接受和使用
4. 成年——角色用于很多已经存在的流程并在设计和开发一个产品/服务的时候发挥作用
5. 终生成就与退休——评估角色的作用,确定是否在产品/服务发布后继续和循环使用
Pruitt & Adlan的人物角色遵从一个务实的方针,比方说:他们认为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但是根据情况每个阶段里可以有精简。他们认为角色生命周期对于已有的过程来说是互补或加强,并且是一个公司的技术。他们尤其认为人物角色是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互补,比如和用户对原型进行迭代评估。
总体上他们强调从管理层、相关部门处获得广泛的接纳,并且将人物角色的作用植入到整个公司。如果你在公司任何一个接触到产品/服务开发过程的组织中工作,这种框架都是很好的资源。
ⅡCooper 的目标导向设计
与Pruitt & Adlan’s 不同,Cooper认为创建角色模是“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法”的一部分。
Cooper和他的同伴在为其他公司提供设计顾问服务时发展了这种方式,着重于设计,通过理解用户目标和动机、使用迭代的情节(即叙述的结构来解释和探索人物角色)从用户研究中的数据中获取见解并把它们转化成相应的产品设计思路。
同时这种设计方式有流程化的操作,比如:根据公司中的利益相关者行驶的权利或扮演的角色,他们被作为要素包含在研究和设计中。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设计而不是人物角色是否广泛的在公司中应用。因此它主要对用户研究和设计者有指导价值。
使用Cooper的方法——个案研究
Symplicit 和一个大型的通信公司在通过研究“音乐”如何影响用户的生活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探索性的研究并不只针对市场分段中的人群常用的某种特别的科技(例如:网络下载、家庭或工作环境的pc、车内收音机/立体声、家庭收音机/立体声、ipod、手机、随身听等等),还着重于寻找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音乐交互,“何地”与音乐交互,“为什么”与音乐交互——还有这些结果如何为这家公司挖掘符合现在用户需求和习惯的未来产品的机遇——这样,我们就更有可能成功。
研究从一系列的对目标市场用户的相关询问研讨开始,然后是每日记录——就是跟踪每天与音乐的的交互记录并反馈给团队。
基于深厚的探索性研究背景和理解力,Symplicit 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情景有效的向产品经理和所有者解释了用户每天是“如何”与音乐交互的,是“什么”触发了购买或者下载音乐的动机,“何时”或“何处”用户会这样做,还有用户在网络或手机平台上现存的购买过程中的痛处。
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在这些媒介上的音乐购买体验,之后设计团队就创建了一些原型解释网络和手机平台的体验该如何被改进和重新设计。
结果是,当设计被运用之后,手机平台上的销售增加了29%。这对于一个已经拥有巨大销售量的平台来说是显著的提升;更说明了基于用户的研究和理解对一个好的产品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选择哪种方式?
如果你可能是人物角色的“所有人”,为你的公司创建人物角色并且/或者对用户研究和设计负责,我们建议你将这些方式都深入的试验一下。可以通过访问Cooper的网站了解更多。
另外,我们认为人物角色周期足够了,因为它提供了很好的概况,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方法让公司中的不同部门也能从人物角色得益并有效的使用它。
Tip 5.人物角色创新
革新需要的是理解和基于用户为中心的、由外而内而非由内而外的组织优化。我们革新的灵感来自于我们需要成为什么或改变什么。人物角色可以获取这种灵感并在整个产品/服务开发的过程中发挥直接的作用。
不过没有把人物角色直接转化成革新的妙法。这需要行动——创建并使用人物角色,不论是经由内部团队或是雇佣顾问还是两者兼有。
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预示成功的标志。将人物角色周期作为开发指南,而不是在创建以后就游离于开发之外。成功的人物角色因时而变,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就像我和你。标志就是,开发团队将人物角色纳入决策中,并且人物角色会因为和团队互动而产生变化。
另外一个成功的标志是人物角色被市场营销所应用。这表明了人物角色并不是被当作是另一个形式的市场细分而是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支持市场战略和沟通。人物角色可以被用在很多已有的工具中,比方说:在品牌阶梯中定义何种价值观是被用户和品牌共同认可的,并找寻将这些价值观植入到未来的品牌/服务中去的方法。
多样性产品与角色模型
许多人物角色是专注于单一产品/服务的,可能还包括这之后的版本或者相关的产品。一个人物角色为多个产品/服务服务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人物角色必须代表目标用户,而不同产品的目标客户是不同的。
这并不是说人物角色跨产品运用是不可行的。比方说,如果用户使用产品/服务有重叠,即用户使用多种产品/服务,那人物角色在决策品牌架构和沟通上就非常有价值,人物角色可以有助于理解一个公司的多种产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多重人物角色,即一个模型对应一个产品/服务;或者通过创建一个使用多种产品/服务的人物角色都可以达到理解产品之间关系的目的。
篇10:可用性测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细节交互设计
原则:
1. 我们测试的是产品可用性,不是使用者的个人能力
2. 尽量不要打断用户的操作
3. 尽量让用户独立完成
4. 测试环境和场景任务应当尽量符合用户使用产品的真实环境
5. 要让测试用户感觉到自己是被充分尊重的,尽量使其心情平和放松
其他:
1. 每次用户测试前先要把测试用电脑的缓存和历史记录清除,
2. 测试前一定要做预测试,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测试前把问题解决。
3. 用户到体验室后,不要马上开始,先和用户聊聊天,拉拉家常。让他放松,告诉用户先休息几分钟,过会我们正式开始,再向您介绍本次测试的主题等等。考虑准备一些和用户的沟通的东西。
4. 要和用户说明本次测试的产品、测试的目的、和测试大致的步骤以及可能花费的时间。
5. 注意和用户沟通的语气,语速要慢。如果担心用户对自己表达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可以说“我把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 和用户说话时要尽力看着用户,保持微笑。
6. 过程中请尽量不要打断用户。
7. 用户碰到问题情绪记得事先安抚用户,
如“这个问题很多用户都碰到了”或“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要,我们先放放。”
8. 用户碰到问题时,可以提醒用户,不要代替用户操作,更不要说“您只要点一下这里就可以了”和不需要那样做等等,会让用户觉得他很无知。可以换种说话如:您可以试着这样操作看看
9. 不要问用户“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换钟方式如“我刚才看到您是这样操作的,能和我们说说你的理由”或“当时您是怎么想的”
10. 如果用户操作的流程中并不是我们关注的流程,而用户由碰到了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帮助用户。
11. 当我们决定介入用户操作时,先询问用户是否需要帮助,用户现在想做什么,碰上什么问题。
12. 引导员和观察记录员的电脑最好不让用户使用。
13. 如果用户不是在关键任务上出现问题我们可以主动提供帮助,
14. 如果在用户操作出现错误并遇见到他不能通过自身能力解决时应当主动帮助解决。
15. 不要说“你有没有听懂”,要说“我有没有说明白”
16. 当用户犯错误时要安慰他说“不只是您一个人有过这样的问题,很多用户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17. 不要把体验问题归结到谁的身上,无需给用户解释原因,不要承诺什么,只需记下问题反馈给相关人员
18. 不要问用户你为什么这样操作,要说“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考虑的吗?”
本文来自:ued.alipay.com/?p=918
篇11:分页还是加载,这是一个问题交互设计
无论是在web页面还是手机应用,信息往往无法在一个页面全部展示,这就需要用到一些可以扩展页面信息的交互模式:分页(Pagination)和加载(Continuous Scrolling),分页和加载都是非常常见的交互模式,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也正是因为太常见,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浏览到页面的底部时,看到分页就顺手点一下,自动加载了就继续阅读。但正是这小小的一点,也会带给用户很不同的微妙感受。下面就来聊聊这些小差异带来的大不同。
分页
分页可以将大篇幅的内容分成小块,显示在单独的连续页面上,便于用户理解和查找。可以让用户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要浏览的内容到底有多少、已经浏览到哪个部分、还剩余多少。分页可以使用户对所浏览的内容有清楚的预期。
篇幅较长的文章是一定会用到分页的。一是给用户内容多少的预期,二是可以给浏览者提供一个停顿。如果用户看一篇文章已经翻了十几屏,滚动条还是停留在浏览器中间靠上的位置,那该多绝望。
再来看看搜索引擎和电商网站,也一定会看到分页控件。
在搜索或是查看商品列表时,内容的多少根本无法预期,分页的第一个作用自然还是告诉用户要浏览信息的量。第二,分页可以让用户快速的跳过一些不想看的信息,或是快速跳转到首页或尾页,自主的选择想要浏览的内容。第三,分页非常便于定位和回找,也许在搜索一条裙子时,我已经翻到了第五页,突然想起第二页有条好像还不错,可以直接跳转快速找到它。
分页控件实际上是给网站的内容创造了一个自然的停顿,这个停顿运用得好的话,可以让产品更有节奏感。但是当用户浏览完一页的内容时,就必须停下正在进行的阅读,通过点击进行跳转来获取更多内容。不可否认,这个停顿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断用户的思路。在遇到分页时,用户很有可能会去思考,是继续浏览呢?还是离开网站呢?所以遇到分页时,往往会流失一部分用户。
连续加载
连续加载是一个与分页相反的交互模式,信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或是停顿。当页面滚动到底部,新的信息就会被自动加载进来。
各种社交网络就特别喜欢用这种控件,用户不会被打断,可以顺畅的一直浏览下去,沉浸其中,
但是由于信息是自动加载的,页面看起来好像没有结束,很难预测页面的内容到底有多少。一味的加载会让用户产生迷失感:这一页的内容到底有多少呢?我已经浏览了多少内容?我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这一页呢?对于这种没有停顿的页面,用户想要搜寻之前看到过的信息时,也有些困难。但对于这种以休闲娱乐为主社交型的产品来说,使用不打断用户信息流的加载方式,还是非常合适的。
使用分页控件时,用户必须通过点击才能查看到更多的内容,所以说,信息获取是用户主动请求的。而使用连续加载时,新的信息是被自动加载进来,用户是被动的接受。
折中的方式
分页和加载各有利弊,如今的很多网站也会采取一些折中的方式:分页加载一起用。
如Quora,会在自动加载4次后出现一个“More”按钮,在连续的信息流之后,给用户一个停顿,让他们去主动的获取更多信息。
也采取了这种折中方式,自动加载两次后出现分页。对于大多数用户,在闲暇时浏览微博,加载两次的内容已经能够满足他们,对于需要浏览更多信息的用户,也让他们知道自己到底浏览了多少。
为了使用户可以快速看到更多图片,Google图片搜索也采用连续加载的方式,但在搜索图片时,用户也非常需要明确的自己的位置,也很有可能会回去找刚才看到过的图片,所以Google在同一页中也会标出页码,便于定位和查找。这也是另一种折中的方式。
手机客户端
在屏幕更小、使用场景更多变的手机端,滑动显然比精确点击更简单更不容易误操作。手机端产品信息架构相对简单,用户浏览时长相对较短,使用时注意力也相对分散。所以大多数app都会使用连续加载的方式。而且加载也比分页控件更省空间。
但像搜索引擎这样的产品,还是保留了分页的设计。
选择加载还是分页只是设计中一个很小的点,但出色的产品都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点组成的。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最合适它的交互方式,就是交互设计师要做的事。
★ oa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的范文
★ 网络营销解决方案
关注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交互设计(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