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ynameismizz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语文语法,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语文语法,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语文语法句子成分口诀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词类歌诀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於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徵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N,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他。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於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於对於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於,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著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元不变才是连。
二、句子成分歌诀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什N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N谁。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
意义不变能复位。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
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三、句子语病修改歌诀
检查语病要细心,先看主干主谓宾,残缺搭配是病因;
再看枝叶定状补,能否搭配语中心。下面语病常常见,
熟悉现象心有底。是否恰当用词语,语序是否属合理,
前后有矛盾,更有不统一,替概念,有歧义,
句式杂糅使人迷,结构又胶节,语言重复又多余,
多层否定成后语。修改语病法牢记,添、删、调、换百病医。
[语文语法句子成分口诀]
篇2:中小学语文语法知识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四、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五、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
六、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七、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八、说明文语言特征
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九、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十、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十一、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十二、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三、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四、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五、议论文分类
立论、驳论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七、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八、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九、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二十、语句在文章 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十三、掌握常见病句类型
(1)结构是否完整
缺乏主语、缺乏谓语、缺乏宾语
(2)成分搭配是否妥当
主谓不当、动宾不当、主宾不当、定中不当
(3)语序是否合理
(4)句式是否杂糅
(5)前后文意是否矛盾
(6)语意是否重复
(7)是否产生歧义
(8)用词是否得当
二十四、句式变换
①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
例:战士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主动句)
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战士们击退了。(被动句)
A、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加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后不变。
B、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删去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于主语后不变。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例:我们的战士都是勇士。(肯定句)
例:我们的战士不是懦夫。(否定句)
A、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否定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B、否定句变为肯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词(删去“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转换
例:他勤劳。(肯定句)
例:他并非不勤劳。(双重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原谓语(动词)前加上(或删去)双重否定词(“不是不”“非不”等),宾语不变。
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1:这成什么话?(反问句)
这不成话。(陈述句)
例2: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句)
西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陈述句)
例3:难道我们不对吗?(反问句)
我们是对的。(陈述句)
A、反问句变陈述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反问语气词删去,问号改为句号。
B、陈述句变反问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加上反问语气词,句号改为问号。
二十五、标点符号
(1)分号与顿号的区别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问号的用法
①表一般疑问
例:你知道小玫为什么不来上课吗?
②表设问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人民。
③表反问
例:难道你真的不明白这件事情的真相吗?
(3)双引号的用法
①表引用
例: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②表特定称谓或强调
例: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
③表反语(讽刺)或否定
例:这样的“理论家”,实在还是少一点好。
(4)省略号的用法
①表内容的省略
例:这个校办工厂现在可以生产车床、电机、变压器、水泵、电线??????上百种产品。
②表思维的跳跃
例:(孔乙己)说:“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③表被抢白而话没有说完
例:(孔乙己)说:“不??????不要取笑??????”
“取笑?昨晚我亲自见到你被丁举人吊着打。”(酒客)
④表说话吞吐
例:“我??????我??????我坦白。”面对铁证,犯人只能老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5)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解释说明
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②表递进
例: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③表转折
例: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④表声音的延续
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十六、修辞手法
(1)准确认知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常用修辞。
(2)避免混淆。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看到这些语法知识汇总,同学们是不是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了呢?让我们一起感受语法的魅力,一起走进语文世界吧!
篇3:语文语法的相关知识点
语文语法的相关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四)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五)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六)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七)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八)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九)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十)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十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三)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四)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五)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七)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八)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九)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二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十三)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对应解决:
(1)结构是否完整
缺乏主语:通过刻苦学习,使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删去“通过”或“使”)
缺乏谓语: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删去“为”或句尾加上“而奋斗”)
缺乏宾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句尾加上“方法”)
(2)成分搭配是否妥当
主谓不当:现在,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预期的任务已经完成。
动宾不当:我们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
主宾不当:他的家乡是广东顺德市人。
定中不当: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3)语序是否合理
例:每个有理想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应该是“都希望将来”)
(4)句式是否杂糅
例: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否做好工作的前提。(删去“有没有”和“否”)
(5)前后文意是否矛盾
例: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白云飘浮在高空。(删去“五彩缤纷”或“白”)
(6)语意是否重复
例: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删去“具体”)情,以后再告诉你。
(7)是否产生歧义
例:小王见到小李,他告诉他,他(改为“自己”)在厂里评上了生产标兵。
(8)用词是否得当
例:大家都说他的批评又正确又尖刻。(“尖刻”改为“尖锐”)
(二十四)句式变换:
①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
例:战士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主动句)
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战士们击退了。(被动句)
A、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加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后不变。
B、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删去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于主语后不变。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例:我们的战士都是勇士。(肯定句)
例:我们的战士不是懦夫。(否定句)
A、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否定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B、否定句变为肯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词(删去“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转换
例:他勤劳。(肯定句)
例:他并非不勤劳。(双重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原谓语(动词)前加上(或删去)双重否定词(“不是不”“非不”等),宾语不变。
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1:这成什么话?(反问句)
这不成话。(陈述句)
例2: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句)
西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陈述句)
例3:难道我们不对吗?(反问句)
我们是对的。(陈述句)
A、反问句变陈述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反问语气词删去,问号改为句号。
B、陈述句变反问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加上反问语气词,句号改为问号。
(二十五)标点符号:
(1)分号与顿号的区别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问号的用法
①表一般疑问
例:你知道小玫为什么不来上课吗?
②表设问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人民。
③表反问
例:难道你真的不明白这件事情的吗?
(3)双引号的用法
①表引用
例:同志在《八股》里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②表特定称谓或强调
例: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
③表反语(讽刺)或否定
例:这样的“理论家”,实在还是少一点好。
(4)省略号的用法
①表内容的省略
例:这个校办工厂现在可以生产车床、电机、变压器、水泵、电线??????上百种产品。
②表思维的跳跃
例:(孔乙己)说:“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③表被抢白而话没有说完
例:(孔乙己)说:“不??????不要取笑??????”
“取笑?昨晚我亲自见到你被丁举人吊着打。”(酒客)
④表说话吞吐
例:“我??????我??????我坦白。”面对铁证,犯人只能老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5)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解释说明
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②表递进
例: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③表转折
例: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④表声音的延续
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十六)修辞手法:
(1)准确认知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常用修辞。
(2)避免混淆。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语文语法的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语文语法的学习技巧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篇4:语文的语法复习题
关于语文的语法复习题
一.划分主谓:
注:主语即句子陈述的对象,谓语即句子陈述的内容。要划分好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界线,必须以确切理解句子的意思为前提。
1.一只鸟儿失去了翅膀,是多么可怜的事情。
2.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挖蚯蚓。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
4.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5.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淡蓝色的雾从甲板上轻轻掠过。
7.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学生。
8.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9.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10.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二.用“”划出句子的宾语。
注:宾语是谓语的一部分,当谓语的中心语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谓语叫宾语。
1.纺线也需要技术。
2.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3.他额头、眼角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溢满了笑。
4.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5.贵州高原最近发现奇特的天然湖。
三.用“”划出句子的定语。
注:定语在句子里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标志词为“的”。
1.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3.建筑师极力推崇建筑工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
4.厅内屋顶和回廊圆柱的艺术装饰最引人注意。
5.狮子林是以假山为胜的美丽的园林。
四.用“[]”划出句子的壮语。
注:壮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等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的。标志词为“地”。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1.1980年,美国发射了一颗观测太阳的卫星。
2.在如此众多的人造卫星中,“病号”不少。
3.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
4.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6.庄稼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食物。
五.用“”标出补语。
注:补语是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
1.路面平坦极了。
2.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有抓破了。
3.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
4.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
5.他坐起来。
六.用符号法,标记下列句子的成分。
1.我们感受到快活和骄傲。
2.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
3.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4.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5.口子撕得不小。
6.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
7.在当年竖立绞架的地方,保尔默默地站了许久。
8.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9.她把一大盒冒着热气的红薯、芋头放到我面前。
10.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七.指出下列一般复句的类型。
1.只有奋起直追,才能够迅速赶上去。
2.既然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就应当对他提出忠告。
3.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恒星的表面也会融解。
4.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做石拱桥。
5.与其托别人转达你的意见,不如你直接去找他谈。
6.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7.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面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8.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
9.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10.游园的人,或斜倚朱栏,或漫步长廊,或小坐花厅,或攀登楼阁,或穿假山石洞,或踏深幽曲径。
八.分析下面二重复句:
1.梦是在睡眠时产生的,熟睡却不会做梦,所以梦是睡眠还较浅时的产物。
2.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与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3.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有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
篇5:语文语法词类口诀
语法词类歌诀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各某另别其他。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中学语文高频易错成语记忆口诀
1 颐指气使态度傲
2 未雨绸缪先准备
3 改弦更张制度变
4 改弦易辙态度变
5 出奇制胜不带宾
6 评头品足挑毛病
7 不绝如缕声细长
8 文不加点一气成
9 敬谢不敏婉推辞
10 屡试不爽都不错
11 无可厚非本有错
12 耸人听闻多夸大
13 知微见著小见大
14 不刊之论删不得
15 釜底抽薪才彻底
16 扬汤止沸不彻底
17 明日黄花今日凋
18 汗牛充栋藏书多
19 罄竹难书罪恶多
20 无所不至坏事多
21 始作俑者是首恶
22 休戚与共同祸福
23 不负众望不辜负
24 不孚众望人失望
25 师心自用太自负
26 不瘟不火恰到好
27 不赞一词文章妙
28 狗尾续貂坏接好
29 不可理喻太蛮横
30 闪烁其词话含糊
31 左右逢源事圆滑
32 如沐春风受教化
33 良莠不齐藏好坏
34 不容置喙没机会
35 胸无城府无心机
36 拍案而起愤怒极
37 不绝如缕情势急
38 空穴来风有根据
39 首鼠两端迟不决
40 风声鹤唳太惊恐
41 韦编三绝太刻苦
42 白驹过隙时间快
43 振振有词强夺理
44 庆父不死制**
45 谦谦君子有礼貌
46 浅尝辄止重表面
47 倚马可待文思敏
48 如丧考妣死父母
49 同舟共济共患难
50 万人空巷真热闹
51 穷形尽相文细腻
52 骇人听闻真正怕
53 首当其冲遭头炮
54 相敬如宾是夫妻
55 鳞次栉比屋多齐
56 不名一文是贫穷
57 弹冠相庆是小人
58 沆瀣一气是小人
59 以邻为壑嫁祸人
60 城下之盟受屈辱
61 粉墨登场坏人上
62 望其项背可赶上
63 耳提面命老教少
64 十室九空人口少
65 微言大义意义深
66 如履薄冰心谨慎
67 噤若寒蝉不敢声
68 炙手可热有权势
69 安步当车好闲适
70 目无全牛技艺熟
71 甘之如饴苦中甜
72 不以为然不赞同
73 天马行空诗书文
74 登堂入室讲学问
75 美轮美奂指房屋
76 执迷不悟不省悟
77 不翼而飞找东西
78 不胫而走是消息
79 殚精竭虑要学习
80 鸡肠小肚心胸狭
81 空谷足音难得讯
82 苦心孤诣勤钻研
83 饮鸩止渴喝毒药
84 瓜田李下受怀疑
85 处心积虑带贬义
86 石破天惊指文议
87 不以为意不在意
88 差强人意还满意
89 火中取栗被利用
90 师出有名有理由
91 安土重迁思故园
92 不足为训非准则
93 不知所云指说者
94 三人成虎谎变真
95 侃侃而谈理气直
96 危言危行话事直
97 罚不当罪处罚重
98 罪不容诛死有余
99 讳莫如深包不住
篇6: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一、词类:
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
表示语气:可、倒;
表示否定:不、没;
表示时间:刚、恰好;
表示程度:很、极;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
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1)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短语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
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1)联合(并列)短语:
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
由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并列在一起。
如:科学技术 调查研究 酸甜苦辣 你我他 细致而周到 讨论并通过 上游或下游 升学或就业
(2)主谓短语:
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
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3)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前偏后正)其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制关系。
根据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中心语是名词的:其中修饰语叫定语(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因此又叫“定中短语”。
如:祖国大地 我的故乡文学流派 遥远的地方
一朵茶花 美丽天使 千斤重担前进的步伐 流动状态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叫状语(一般是副词或形容词),因此又叫“状中短语”。
如:很好看 不细致 已经完成 精心培植 独立思考 大力支持 可以参加 慢慢地走
(4)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后一部分一般是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宾语。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或关涉和被关涉的关系,也就是动宾关系。
如:翻修马路 寄存行李 热爱科学 影响声誉 来了客人 防止中毒 下决心 是凤尾竹 象珍珠
象征光明 富有幽默感
(5)后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是中心语,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是补语。两部分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
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6)介词短语:
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
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为广大群众、比个人的利益。
(7)的字短语:
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三、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 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 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 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 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 ]” 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 用在补语前后
句子成分作用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宾语——是动语支配、关涉的对象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语
1、主语:就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可充当主语。如:
回家的感觉 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谓语。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你是学生。
3、宾语:是动词中心词支配的对象,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宾语。如:
大家喜欢游泳。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4、定语:是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的”是定语的标志。如: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注意:定语后置。如: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5、状语:是动词、形容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副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和短语充当状语。“地”是状语的标志。如: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介宾短语)
6、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当补语。“得”是补语的标志。如:
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
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句子成分分析实例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全体) 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谓、宾,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
领属+数量+各种短语+形容词+名词。
句例:(国家队里)的(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多层状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状语的一般次序:
何时+何地+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
句例:[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特殊句子成分
特殊的主谓句成分的划分
1、主谓谓语句:这个电影 我看过。
2、复杂宾语句链:我看见小王在大街上边走边读书。
3、兼 语 句链:大家 选他 当班长。
4、双宾语句:李老师 教 我们 语文。
5、连 动 句:他们 听了这个消息[很]高兴。
6、把 字 句:老师[亲切地][把书]放〈到他的手中〉。
7、被 字 句:她[已][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8、存 现 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园子。
复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语文阅读理解的八大技巧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仔细看原文
一般阅读理解题目,最常见的考察办法,就是文中人物的描述,这样的题目一出,就能套上:什么什么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这样的答题方式了,但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一定要写清楚,否则就有虎头蛇尾之嫌。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及时放弃
有的时候,阅读理解就是让你百思不得其解,没关系,先做别的,因为语感这种东西,真的很神奇,说不定啥时候就有了。就算是语文的答题高手,也免不了思维放空这一招。
文言文一般考察少见含义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是狠多同学头疼的地方,那是其实,这是最容易的,考察的内容,基本上老师都会讲,这个时候,不要犹豫,就是你觉得最不可能的那个意思。
注重表达情感
诗词赏析,一般都是要考察,看看你是否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抒发了诗人怎么样怎么样的情感,这句肯定不能少。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3、中间某句话或者某段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篇7:初一语文语法知识点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
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1.联合(并列)短语: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由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并列在一起。
2.主谓短语: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
3.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前偏后正)其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制关系。
根据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中心语是名词的:其中修饰语叫定语(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因此又叫“定中短语”。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叫状语(一般是副词或形容词),因此又叫“状中短语”。
4.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后一部分一般是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宾语。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或关涉和被关涉的关系,也就是动宾关系。
5.后补短语: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是中心语,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是补语。两部分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
6.介词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
7.的字短语: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篇8:初一语文语法知识点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 语法知识
★ 英文歌语法
★ 虚拟语气语法
★ 汉语语法
★ 高中英语名词语法
★ 法语语法学习方法
★ 英文语法检查
★ 德语应用语法
★ 初中英语作文语法
语文语法(集锦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