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维互动的创新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3-01-30 03:42:04 作者:感恩的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感恩的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创设多维互动的创新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创设多维互动的创新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创设多维互动的创新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陇县第二高级中学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教与学的活动。它也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方面,兴趣和动机是促进认识发展的支柱和动力。英语课堂教学如何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增,形成迫切学习英语的气氛?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习英语热情保持在最佳状态?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启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他们处于活跃的学习状态之中,努力创设一个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在这里,“多维”是指改革过去教师独立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问互动(师生、生生、群体等)局面的形成;“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创设多维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已经从以前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使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不能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就能上好一堂课。新的教学思想要求、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是民主、乎等,相互和谐的互动关系。因此,创设多维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很有必要。

二、创设多雄互动的英语课堂的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我们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学生主体性观点,这种对学生的理念的转变和重新确定,是英语教学的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容易接受新事物,感性认识较强。通过现实的、直观的、实像的影响,学生也会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为逐步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解打下了基础。例如我在教JEFCIII Lessonl0时,先呈现出了几幅自己设计的画面,一只小鸟在已被砍伐尽的森林上空盘旋,由于无处栖息而最终累死从空中掉下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此画面的寓意: Why can the bird die?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How to make our world more and more beautiful?What thins can harm the enviorment?让学生之互相讨论并写下来。然后让他们尽可能用英语讲出来。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生敢于挑战的原则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说,敢疑、敢否的思想。即一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等等。当然,学生的这种做法,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为学生积极创造,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结合体现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尽可能给他们创造说、疑、否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表杨与鼓励。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各个具体阶段上又要让学生有不断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哪怕是学困生,由于受别人的感染,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也会很乐意地把学习括动做得很好。

3、学生的差异性原则

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作为个体的经验、体验、个性、潜能、创造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英语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同时也应该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展各个的个性、潜能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三、多维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现行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语言材料真实,反映时代气息,所选择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力求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引起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我在课堂上以生活展现情境、事物演示情景、图画再现情景、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景等,以情调动、依景互动、设景主动、从不同鱼度不同方式的交际技巧入手,通过对话练习、提问练习、讨论练习,突出了听说技能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学的主要交际项目关于购物,我在教这个语言点时,采用先交流,后呈现的情景式教学法。让课堂变成了超市或商店,让所有学生和老师一起走进超市,充当店员或顾客,用所学的英语买回自已想要的东西。最后总结归纳出购物日常用语。

2、活动教学法

为了激活课堂气氛,教师有必要及时调整编码,改变角度、变化方式、动静制宜、寓教于乐,努力不使学生疲劳厌烦。我们可以采取许多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热讨论、英语接龙、绕口令、唱英语歌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操练。例如我在教新版教材JEFC(III)Unit3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掌握灵活运用现在完成时态,首先我用英语介绍我自己的情况:I’m a teacher.I have been a teacher for over four years.I have taught English for over four years. I have taught English since two years a ago in Yake Middle school等。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What do you do?Where do you study? How long have you study there?让学生进行回答。然后问及学生的家庭各个成员的工作情况,并要求小组同学之间通过胶体语言互相询问,展开热烈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欢腾,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竞争教学法

在英语课堂中如果引进竞争机制,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而且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语音教学中,可利用听音接力竞赛,老师先说一个词,如go,让学生立即读出或写出和该词同“韵”的词,如know,slow,snow, window…,看谁提供的词多,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再如我在教JEFC(III)Lesson13,宾语从句时,我给出了常跟宾语从句的句型I hope… I think… I know…I see… He says… I’m afraid/sorry…等,让学生自己在限定时间内造句,谁造的越多,就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大大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效率。

创建多维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努力创建多维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线,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共同互动发展,以提高课堂效率。

(小周)

篇2:创新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析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新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新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现实教育中存在大量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具体表现为:①强迫依从,课程完全依从教师决定;②权威,禁止自由学习,强制学生只能指导进行;③嘲笑的态度,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予以讪笑;④教师的固执,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异议;⑤以成绩为主,忽视新发现;⑥过重确切性,只重单一标准答案的寻求;⑦反对异常人格,学生不敢有不同于风俗习惯的“反常”表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有创造意识,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要掌握教育和教学的艺术,懂得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习惯。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性思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设疑启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如:对于陈述性知识应该让学生根据其内在联系,自我构建;对于过程性知识的发生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产生问题,自己去获得结果,教师与学生始终是共同探讨各种可能变化与发展的合作者。即使是那些一时不能得到正确结果的问题,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思考,留待进一步研究。

2.培养自立探究,寓创新思维于英语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词汇、句型、语篇教学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词汇教学中,SEFC BOOK1A,UNIT8,主题是关于sports, 我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体育用语,同时写在黑板上,如: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 track and field等。由于学生大多年轻活泼,爱好运动,结果大家都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增加了许多知识。

句型教学方面教师应经常出些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各种回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Would you mind if I smoke in the office? 学生可以用多种说法回答:No, Go ahead. / Not at all. / Certainly not. / I’m sorry, it’s not allowed. / I’m afraid not. You can smoke outside. 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求得问题的解答。

教授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The world around us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 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 2. 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 then?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1.food,water,oxygen,etc。2. food,water,oxygen,clothes,etc.当我再问及“What are people’s food and clothes main made up of? 时这时学生会回答:vegetables,meat,rice,plants,etc。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Then these food and clothes are main comes from plants and animals.So human beings can not survive without animals or plants.Therefore our human beings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Or we will be punished seriously by the nature.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篇3:学生-英语课堂的主旋律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学生--英语课堂的主旋律

--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内容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思考,而且要动眼观察、动耳听取、动口说话、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全身心的感悟学习和创造生活。本文分析了英语教学的形势,并就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指出要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的主体作用要做到以下三点: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2、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激活学生主体;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 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目前的外语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具体表现在:在教学目标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他们被动的学习,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在教学方法上,灌输多于启发,这样既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进一步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以教育为中心,以人为本,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又是教育的关键,英语是通往世界的窗口,因此社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要高,突出表现在教师应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获得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英语获取世界各方信息进行交际的能力。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过程只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有创新的见地,视而不见或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久而久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兴趣,被动学习,使教学难以起到较高的效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新教材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也就是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真正形成多维互动、多向交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因此,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口、笔表达的交际能力,激励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平等地同教师交际英语;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未来的需求。

二、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正确理解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不应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为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正如英语中有句谚语说的: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要改变以往“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排斥“教”。相反学生要学到一辈子受用的本领,教师的教是极为重要的。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熏陶学生,给学生学习的“拐杖”,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上升为“会学”。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以“学”为重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的主体参与,即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并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如何充分发挥英语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学习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

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习者始终保持对知识保垒主动进攻的姿态,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不容易记忆,记不住就容易放弃学习,形成“无兴趣--记不住--失败--放弃”的恶性循环。学习兴趣的强弱还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学科投入精力的多寡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能否点燃学生的兴趣,变苦为乐,变厌学为愿学,乃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让他们学得主动,提高效率,就相当重要了。

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课前3分钟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来迎接课的开始;有时用一些英语笑话、国外趣闻来拓展他们的眼见,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有时,课前五分钟有一两个学生Do duty或者Daily talk,有三至五人Retell。授课时,我态度亲切热情,耐心细致,使学生对我和我教的英语产生好感。在讲课中尽量做到语言讲解精练、明确、流利、有趣。并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和风趣幽默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每节课中都进行全班pair work和group work,让每个学生有开口练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课后小结三、四分钟,仍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生生活动和师生活动,总结出本课的要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又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二学期Lesson97 The food we like (dislike)时,假设想开餐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由发挥,Design a menu for the restaurant and give some advice。全班学生分成七组,每小组围成一圈,每组让组长记录同学们的意见。讨论结束后,每组各派一人汇报讨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应积极,人人参与并提出意见,不但学会了本课要学的语言结构,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二)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激活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情景就是把学生“浸泡”到语言的海洋中,并努力促使他们在海洋中学会游泳。

英语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不断训练而学会的,不是教师一教就能学到手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是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而设的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具体场景和氛围。这种情景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思考,而且要动眼观察、动耳听取、动口说话、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全身心的感悟学习和创造生活。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真正的把书本知识变成活灵活现的语言,使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真正让学生体会“乐中学,学中乐”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活泼而主动的发展。

如:英语入门第一节课,我向学生初次见面时,用英语说:“Nice to meet you! ”答语:

“Nice to meet you!”习惯上可加too。然后我走向一学生,伸手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Nice to meet you!” 这个学生马上会不由自主的回答“Nice to meet you ,too!就这样和几位学生打招呼,问了好,又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到了初次见面的问候。又如在七年级英语lesson 30课中,警察询问乱停车的主人与生活非常贴近,于是用桌子将教室布置成几条”马路“,一个学生穿上警察衣服,戴上帽子,询问停放在”马路“上的一辆自行车的主人,两、三个学生站在”马路“上,让他们自由对话。在这些对话中都会自然地运用到Ask that man / woman over there . What 's your bike licence number ? Look at this , please 等语句,比老师领着他们读的效果好得多,而下面的学生既在准备对话,又充当评委,选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扮演者,以及最佳创新者等,面对这种真实的交际场合,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三) 巧设创新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自主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不唯书唯上、人云亦云,即学生个人的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广、想得新、想得巧、想得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积

极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我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计一些”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引出多种回答。如JEFC BOOK2 Lesson 7中,问学生:Why is Mr Hu on foot today? 学生思考后给出了一系列答案:①His bike is broken .②He likes walking . ③It's a fine day for a walk . 等等。又如:在JEFC Book 2 Lesson 11中,老师提出We eat mooncakes …… 学生就接着说 ①We eat moon cakes on Mid-Autumn Day. ②We eat mooncakes at might . 又如,在复习一般过去时,老师问:Why didn't you come to school yesterday ? ? 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列出了许多答案:①Because I was ill . ②Because my mother was ill . I had to look after her . ③Because It was Sunday . ④Because I had a lot of things to do . ⑤Because I went to see one of my friends . ⑥Because my bike was broken.⑦Because I got up too late .⑧Because I took my brother to the hospital.等一连串的答案,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在联想中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因素,一切创新都来自想象。爱联想是十二、三岁孩子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所学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述出来。如JEFC教材,初三英语第十七单元,第二、三两课的对话”Who stole the necklace “当学生听完前半部分62课对话后,让学生对项链的偷盗者和项链是否被找到展开联想,然后完成对话,并让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读出自己的对话,然后让学生听完后半部分63课的对话。当然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Their parrot stole her necklace )再根据课后练习提问:”What would you do when you get on a crowded bus and see a thief stealing a laday 's purse ?(当你在上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时,看见一个小偷在偷一位女士的钱包,你该怎么办?)让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所叙述的情景,再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同时,让每位学生从一个警察的身份就这件事写份报告,通过这种方法既使学生语言技能得以锻炼,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又可以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 道德素质教育,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联想中得到培养。

总之,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己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自信地迈入新课堂,成功地走出新课堂,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沈香《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原则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4、杨登明《创设良好的课堂语境》,初中英语报教师版,20第4期

5、王六妹《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初中英语报教师版,2004年第7期

6、赵文龙《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初中英语报教师版,第32期

篇4:让创造性思维走进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英语学习的自身规律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要求我们以创新的思路改革英语的课堂教学,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为此,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有关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活动任务化对开发创造比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 课堂教学 开发 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需要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创见性的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学习语言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习过程。学习语言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进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英语教学的设计(包括内容、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体现一种创新的思路。创新既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要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出来。作为学习的过程,创新是隐性的,指的是对已有信息进行新的组合,用英语进行产生新思想的新思维,形成新的创意;作为学习的结果,创新是显性的,标志着最终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这些创意,进行新的意义交流,表现为语言的创造性,例如,一段得体机智的话语,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篇立意清新、文情并茂的作文,等等。这种语言创造性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教育的结果,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贯彻创新教育的主要标志。 然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仍有许多违背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不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地方。如: 教书不教人,教知识不管能力,训练中用语言却不见思想,会话中有交流却不见情感,其根源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意识、有活跃思想的独立个体看待。 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学中,偏重语法条条,机械的单词和句型操练,翻译和背记语言材料,结果学生死记硬背了不少语言知识,而语言交际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课堂上,学生被当成单独的学习个体,没有被当成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很少甚至从没有考虑过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其后果是: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看,教师决定一切,学生依赖教师;从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心态看,教师满足于发号施令,学生习惯于听命顺从;从课堂教学的即时效应看,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知识;从课堂教学的长期后果看,教师的权威得以确立,学生的创造性遭到扼制。 学生创造性表达能力偏低。目前英语课堂中的活动仅限于学生能用所学的短语、词组造句,表达一点老师要求范围内的意思,似乎能这样做的学生,已经是很有“创造性”了。而如何真正做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结构用英语进行新思维,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几乎还做不到。

上述英语教学的弊端,不但严重抑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而且难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不通过母语为中介而直接用英语汲取信息和表达思维的能力。因此,为了使英语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为了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训练策略,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让创造性思维走进英语课堂呢?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a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所以,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它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情和才智能力,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树立责任心,创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是颇具深远意义的。基于这种认识,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比如,每次英语课都给学生至少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轮流登台演讲。经长期坚持,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表现。

2、激发兴趣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直观形象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幻灯、录像、图片、音乐、会话、游戏等教学手段,辅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以吸引学生,增加兴趣,变“疲劳波谷区”为“高潮兴奋区”。比如,引导学生将wash,water,wave,well,wet,wind,wine等词的词义与开头字母W的“形象”联系起来,作形象记忆;根据构词法知识作比较记忆;根据语境猜想某些生词的意义;等等。这样,学生觉得学中有趣,学有规律,并在往后的学习中主动探索词的构成规律,科学记忆词汇。有了兴趣才会不懈地追求新的东西。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和神态影响学生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凭借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在激发兴趣这一点上,多考虑激发学生对情感信息产生共鸣的艺术手段,也许收效更大。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经历了成功,就会产生喜悦,自尊和自信得到增强,变成求知创新的内驱力。

3、提供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

创新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仅仅有创新的观点而没有机会把这种观点转换成积极的语言行为,还只是走了第一步。只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思维才能一步步地被激发,运用时才能达到自如灵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才能被培养和发挥。一句话,学生蕴藏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一般课堂教学中,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地向全体学生传播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操作上,有以下两个要点:

集体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采用学生广泛参与思维活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或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等等。

结对子或小组活动(pair or group work):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或探究发现,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结对子或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进行交往合作学习。结对子活动能给予学生面对面交谈和独立运用语言的机会,产生信息的交流,并且在双方的交互活动中获得反馈,给与修正。小组活动能使班上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投入到活动中去,更能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效果和交互的情感气氛,题材更多样,使学生觉得更自由,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机会说他们想说的话,也就更有责任感,更能发挥自主性。结对子或小组等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教师要尽可能地参与这些活动,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间、师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结对子或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公平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构建水平的提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听说读写活动技能结合起来

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融进听、说、读、写活动是一个既自然又有用的方法。听是接受性活动,但同样可以培养创造性。例如,听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用对话形式表达出来;Dicto-comp的活动方式,比起dictation来,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说是培养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You are in a boat on a lake.You and your friends are going fishing.You fall into the lake,but you can't swim.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又如:Do you like riding in a fast or slow car?Why?or Suppose you will have a week-long holiday,what are you going to do?etc

这些都对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段落大意、人物性格、主人翁的优秀品质等等,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和抽象等思维方式。写可以是各种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要求学生每星期写一篇小作文,或设置某种写作情境,如:You are going to invite some of your friends to your home next sunday evening.Write a note to your friends and draw a map to show how to get to your home.通过写作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对语言学习中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有很大好处。

三、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心理学家威台海姆(M.Wentheimen)在他所著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指出:“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维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只有运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使学生得到逻辑与形象、演绎与归纳、收束与发散、求同与求异等多种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养成学生善于运用想象、类比、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以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运用头脑中的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具体做法有:

1)创设情景,自由对话法

情景:学完第一册第35课后,三个同学一组,其中一名扮演新生。自己设计,准备两分钟,然后各组表演对话。

Group A:李××、吴×、杨×三位同学,其中杨×扮演新生。

Li:Hi,Wu Shuang.

Wu:hi,Li Beidi.

Li:Who's this girl?(Pointing to Yang lin)

Wu:She is Yang Lin.

Li:Can you spell her name?

Wu:Yes,Y-A-N-G→Yang,L-I-N→Lin.

Li:What class is she in?

Wu:She's in class Eight.

Li:Is she a new student?

Wu:Yes,she is.

Li:Is she Number 12?

Wu:No.She's Number 3.

Li:Oh,good.Thank you.Yang Lin,this way,please.Please sit here.

Yang:Thank you.

Li:That's OK.

Group B:苏××、房××、杜××三位同学,其中苏××扮演老师,杜××扮演新生。

Su:Today we have a new student.He's Du Jinbo.Fang Fenghui,this is Du jinbo.This is Fang Fenghui.

Fang:Hello,Du Jinbo.

Du: Hello, Fang Fenghui.

Fang:What row are you in?

Du:Sorry,I don't know.

Fang:Excuse me,Mr.Su.What row is he in?

Su:He is in Row Two.

Fang:Thank you.Du Jinbo,you're in Row Two.

Du:Thanks.

Fang:That's OK.

Du:And what row are you in?

Fang:Oh,we're in the same row.

Du:Good.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2)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完第88课后让学生看一幅图(图中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考虑三分钟,自编一段对话介绍这幅图。如刘××编的对话是:

----What's that?(Pointing to the Picture)

----It's a picture.

----What's this in the picture?(Pointing to the bike)

----It's a bike.

----What's the boy doing?

----He's riding the bike.

----Where's he going?

----He's going to school.

3)故事接龙法

故事接龙法,就是学生一个接一个相互衔接地讲故事,前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是后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的基础,后一个学生的所讲内容是对前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例如:

Student A:One night while Beibei was doing her homework,the power went out.

Student B:She walked into the kitchen in darkness and found a box of matches and a candle.

Student C:When she was about to light the candle,there was a knock on the door.

Student D:Who is it?Pa and Ma are not at home.A thief?What if it's a thief?

Student E:“Is Beibei in?”cane the voice of her Grandma Li who lived in the opposite house.

故事接龙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流畅性的发展。

4)故事续尾法

就是给故事添加结尾,以延伸故事情节。在课文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未做交代,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推测性补充。例如,初二(上)第26课Paul's Day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下文中的最后一句话Everyday he does the same thing.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es?有些学生认为他太矮了,够不着电梯按纽,另一些学生认为他要锻炼身体,故最后三层不乘电梯走路上去,还有些学生认为最后三层的电梯有故障,无法修好。

显然,这几种结尾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为故事找出一个标准的结尾,而在于给予学生一个能为故事找出结尾的好机会,借以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给故事续结尾,可以个别进行,要求学生给故事添加两个以上的结尾,且越多越好,越新奇越好;也可以结对子、分组或集体进行。每个学生添加一个,只是不许重复别人的结尾。做这种练习,学生个个都能开动脑筋,寻求合理的方案,积极性很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集中到言语的内容上,就不知不觉地不通过母语为中介而直接表达思维了。

2、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结合教学内容,如涉及某些社会现象的表现形态、某些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等,让学生借此发挥,启发诱导他们敞开思路,尽可能地罗列出其他利弊、用途、范围、形态、联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多元思维的习惯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完初二上册第13单元Ann's Birthday之后,教师让学生辩论:“If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思路大开,展开辩论,并提出许多代替生日Party的好办法,如have a picnic/go hiking/go fishing/climb the hill/have a get-together/see a film/go to the/park etc.通过这一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强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又如,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多种可能的结果,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如学习了初二(上)Lesson 18 Animals。教师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让他们讨论:“If dangerous animals are not in cager,how can people visit them?”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1)The people should be in cages.

2)We can visit the animals by helicopter.

3)We can put the animals in a small island,and we can visit them by boat.

4)We can visit the animals on the mountains.

5)We can make a high and large tower,the people can visit the animals in the tower.

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的思路由书中提供的一个“点”,发散出去,努力扩展至一切能说明教材内容,或与教材内容有关,或由教材内容引发出来的例子。这种发散思维训练还包括了对学生广泛的联想力和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就会使学生在受到某种触动时自然而然地把思考范围拓展开去,多向散射而使思维极具活力。

3、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渗透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并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采用所谓“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这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也尝试着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例如,要求学生快速地用英语说出教室里所有的人、物的名称及其特点、用途,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等,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语言信息,越快表示越流畅,给出的语言信息越多,表示流畅度越高。这节课,学生高度紧张而又异常活跃。实践证明,这种急骤联想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流畅性还是质量,都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帮助学生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步形成集中思维的能力。如在让学生操作“graduate”一词时,便有如下一段对话:

T:Where did you study before you came to this school?

S:I studied in No.I Junior Middle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

T:I see.That's to say,you graduated from that school,didn't you?

S:Yes,I did.By the way,could you tell us from which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you graduated,Mr.Zhang?

T:Sure.I graduated from this school,and so we're exactly schoolmates.And I am a graduate of Zhongnan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a beautiful place on the South Lake in Wuhan.

S:Well,I hope to study English in that university after I graduate from this school.

T:Wish you success!

S:Thank you.

学生在这段会话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反复感受语言,运用语言,思维和语言得到相应训练。 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竞赛法、串联法、比较法等,来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竞赛法

它是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完表示颜色的形象词后可设计这样的竞赛;全班分四个组或八个组,每组派八名同学,每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单词,最先写完的组得8分,依次为7、6、5、4、3、2、1分,然后再加单词分,对一个加1分,总成绩最高者为第一。这样的竞赛紧张而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让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同学说出他们卧室的不同点,或由同桌同学谈论学习用品摆放位置不同。如:

SA:Where is your pen?

SB:It's in the pencil-box.where's your pen?

SA:It's on the desk.Where's your bag?

SB:It's in the desk.

运用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出若干组反义词:big-small,full-empty,new-old,light-heavy,young-old,up-down,close--open等等。

3)串联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将其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教师还可以将一连串看上去互不相干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使用这些词语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来,这就是词语串说。词语串说实质上是一种遥远联想,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教育价值。如:教师可一次给学生10个词:comb,apple,moon,cat,flag,house,ball,tree,pig,bird.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说出一段意义连贯的话。如:Under the moon there is a house.On the house there is a flag.Under the flag there is a bird.He is watching the apples in the yard,and the cat and the pig under the tree.The cat sometimes plays with the ball and sometimes brushes the hair with a comb.

这不就是在编故事吗?编故事就是创造。在这创造过程中,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了一段意义连贯的话,语言表达和创造想象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4)用同一组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以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She's on duty.

Are you/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u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It's time to swim.It's time to go home.It's time to have a test.It's time to play football.It's time to watch TV.It's time to throw a frisby.It's time to go shopping.It's time to have a cup of tea.It's time to fly a kite.…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四、课堂活动任务化,通过不同类型的任务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新思维

人们使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任务型教学活动,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课堂活动的任务化是英语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手段。有了任务,学生的思维、直觉和想象就会遵循一定的方向展开,心智活动就会少阻滞,多流畅,就会在较少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思想,造成词语、观念和联想的流畅。有了任务,语言学习就能从知识的讲解和规则的理解,发展到意义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交际情景的创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创新地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新思维,表达新概念。所以,很多任务型活动,如,在学习数字后让学生打电话;学习了一定的指示性语言后,安排学生给机器人发指令;在积累了一定词汇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都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逐步达到创新思维对活动数量、速度和质量所需的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目的组织不同形式的任务式活动。这是在为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力,是由多种思维能力组合而成,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据理质疑和归纳。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语言摄取与输出、意义的理解与产出而引发并表现出来。因此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不同形式的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例如:学了初二(上)Lesson 37 As a journalist from CCTV,you can ask as many questions as possible about the singers in “Yesterday” rock band.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质疑能力和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又如:Group discussion:Which city do you like best,Tianjin,Beijing or Shanghai?Why?可以培养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学习了“Becky's birthday present”之后让学生编写谜语,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描写能力。

适合学生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任务型课堂活动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具体手段,是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途径。能力和活动是分不开的。活动成功与否将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提高。将task-based activities运用到教学之中,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参与和思维扩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它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更主要的是它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及周密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

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版。

俞学明等:《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建华:《中学英语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张美新:《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载《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第9期。

篇5:英语课堂的结尾艺术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类别 教学类

一堂好课应善始善终,给学生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启发。好的英语课同样如此:好开头、好主体、好结尾,这三个好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结尾的设计。以下是笔者针对结尾的设计与同行探讨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一、英语课堂结尾的方法

1 归纳法。这种方法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曾被许多教师广泛使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教师通常用简单明了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整个课堂的内容进行概括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起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即将下课的情况下,对于老师这样高度概括的小结并不是很感兴趣,效果也不理想。笔者曾对这种传统的归纳法稍作调整,加以尝试: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比如,每单元的(Reading),就可以先让学生归纳整理出该堂课老师分析的语言点,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整理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修改。

2 复述法。复述是指语文教学上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虽然学科有所不同,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复述的同时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

和消化,复述的质量可以直接反映学生掌握接受的程度。比如,Unit10 How to play football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的球场示意图,学生复述越位、端线、球门球等概念。

3 纠错法。练习课的容量是很大的,但质量呢?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老师一再强调的基本问题有时往往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自己没有充分的重视,没有养成阶段性自我总结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每堂练习课老师应该留有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找出该堂课出现的典型错误或者他们认为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强调。

4 表演法。 学生在经过40多分钟的学习之后比较疲劳,注意力也不集中,如何将课再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对于一些有情节的小对话等就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出来。比如,学完Unit12 Social custom (Listening)后,笔者问学生:“When a person come into a room ,will all people stand up to greet him /her ?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a lady and a gentleman?”要求学生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当时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5 视听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教学技术已基本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最大特点是容量大、节奏快、互动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刺激。倘若能恰如其分的运用,确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事半功倍。比如,Unit13 Computers(Make a name for yourself),笔者问学生:“I have been on-line. Who can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the Web address and e-mail address by using my computer?”话音刚落,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要求示范,并且还登陆介绍了他们喜爱的网站。

6 名句法。笔者曾发现:学生对英语的名言警句很感兴趣。他们认为有的翻译“不可思议”。比如,“Do as the Romans do.”因此在总结课文的时,可以适当运用。比如,Unit9 English learning(reading)笔者曾大量引用:“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Never too old to learn.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means labo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等名言警句,不仅学习了语言点,而且也介绍了学习方法,达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7 悬念法。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可以仿照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欲之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尾。使学生对教学产生“言犹尽而意未尽”的感觉,以激发学生对下次了解新知识的欲望,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8 引申法。有些课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考虑。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比如,Unit13 Internet cafes这是一个学生很敏感的话题,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引申下去。一般情况,引申的内容可以涉及到时政、社会热点、奇闻趣事等,只要符合教学内容,适可而止。

9 对照法。写作上有种手法叫前后对照,这完全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比如,Unit11 Writing 笔者是以“Are you afraid of writing?”这个问题开头的。结尾的时候笔者又问“Are you afraid of writing?”当然整堂课的基调是一致的,笔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有针对性的。

10作业法。留作业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方法。课堂作业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但是在选题方面,教师应

相当重视:题量适当、有代表性,精练为主。比如复习课的题目,课前可以让学生各自去收集,最后由老师筛选。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资料比较丰富,学生提供的题目至少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是他们认为自己比较薄落得环节。同时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举两得。

二、英语课堂结尾的原则

1 结尾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切忌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形式和内容不能过于空洞。教师应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素材,并且要和整堂课的教学步调一致,衔接自然。

2 设计的方法应该常变常新、多种多样,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到的方法仅仅是一小部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方法、新思路都会应运而生。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3 方法手段不是单一使用的,教师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等因素,多种方法手段可以结合使用。

4 结尾的设计仍然必须为课堂的主体服务,不能主次不分。

摘用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教育学新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 《英语》第一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6:英语创新教育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想结合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不应当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应当有具体的内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看,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切实的转变。

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非常好;等等。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BⅢL61被动语态,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钥匙、小刀、铅笔头、钢笔等物品。师生对话时可一件接一件往外拿,边拿边问:What's this?What's it made of?What's it used for?这种教法和学法,会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BⅡL39时,让学生看图并讨论如何使用电梯,并联系课文进一步深问:Why doesn't John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教师有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讨论。第三,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参与意识。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学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如BⅢL78是一篇阐明世界人口的科普文章,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比较枯燥。教师在上课时带来一个挂钟,说:“今天大家看时间,来算一道题。”学生们甚是惊奇:英语课怎么上成数学课了?这时教师让学生静静地注视着秒针走了一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174×60×24=?待学生报出答案:2505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当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So it goes on,what will the world be in 600 years?学生答:We don't know.教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A.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B.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C.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D.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E.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F.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G.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7:新课程下中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论文

新课程下中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论文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实践能力。英语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进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英语教学与教师设置的一些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到活的语言,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创设了以下情境:问题型教学情境、仿真型教学情境、游戏型教学情境、想象型教学情境、引趣型教学情境。

一、创设问题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中应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进行思维。教师要善于提出一系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新奇巧妙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思考。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7B Module 9 Unit 2 时,学生们在“Did Goldilocks like the two big chairs? Which bed did Goldilocks like best? Why? Why was Baby Bear unhappy? Did the Bears notice Goldilocks at first?”等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互相探讨、积极思维、各抒己见,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思维。

二、创设仿真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语言交际活动过程,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的编排也力图体现了这一特点。新教材以语言结构为主体,不但教学生语法结构,而且教学生如何使用语言,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使外语教学过程成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如购物、旅游、吃饭等内容,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表演,诱发学生的参与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8A Module 8 Unit 1时,在巩固、保存阶段即Step 5 Consolidation部分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展开了小组合作活动。这是开展课堂互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小组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促进学习。在英语课上开展小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一起创设问路和指路的情境:情境一,把课桌设置成东方宾馆、农工商超市等,把教室过道设计成魏塘镇主要街道如中山路、谈公路、解放路等;情境二,假设七年级新生家长来校报名,向你询问报名地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人人进入角色进行语言实践,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创设游戏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达到乐、学、练的结合及思维与想象的发挥,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多种能力,启发思维和想象力,对培养情感与个性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7A Module 3 Unit 1时,对于“There be…”句型的教学,可让同学们根据各自的书包、文具盒和口袋里的物品进行互相提问猜测,猜错了就退出该游戏活动,要求速度快且准确率高。这样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这个句型。

四、创设想象型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像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例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8A Module 1 Unit 2时,在Post瞨eading 教学部分可以通过问题“What is the most common/unusual/interesting hobby? What hobby would you like to have? ”让学生们进一步展开讨论,谈各自的爱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远大理想,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更对他们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了个人素质。

五、创设引趣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引趣”情境是理解主题内容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又欠缺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精心设计的“引趣”情境,其生动形象的表演过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我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和多媒体课件,通过运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同学们正在进行的各项模拟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如喝饮料、吃东西、画画、写字、打排球、踢足球、跑步、骑车、唱歌和做游戏等。学生们看到这些精彩的表演和画面之后兴致勃勃,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根据各种教学情境展开了师生和生生问答:“What are you doing now?I’m…What is he/she doing now?He’s/She’s…”大家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语法难点迎刃而解。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使语言教材变成活生生的言语,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产生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其各种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8:新目标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 目 标 英 语 课 堂 阅 读 策 略 研 究

内容提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目标英语》Go For It! 广泛教材的使用,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我们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词汇、句型和语法,但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不能仅依赖于语法、句型和词汇量,还要依靠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而阅读策略应在老师的系统的,长期的培养下训练形成的。本文试图结合本人在《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八年级下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二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策略教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阅读策略;英语课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

一、引言

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阅读教学, 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中要求初中学生应达到1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同时今年的初中的英语学业考试遵循课标要求将阅读理解中的文章由三篇增加到四篇,并且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这对学生在100分钟内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的效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一直以来在上英语阅读课时把重点单纯地放在单词、句型结构和语法等基本知识目标上,以为学生们有了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就可以形成阅读能力,而且这种教法在我们用人教版的老教材的时候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获得骄人成绩。但我们使用Go for it后很快发现如果用这种教法不要说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就是简单的教学任务都无法顺利完成。当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形成这状况?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二、导致阅读教学困难的原因

开学初,面对新教材中突然增加的一篇阅读文章,老师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教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起作用了;而学生更彻底:课堂上无声无息。问其原因--根本不知道老师您讲到哪里了!而在我们的平时练习中,学生面对阅读理解题也都以押宝为主,阅读理解的得分率相当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状况?我认为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一)语篇量上升

这册教材的阅读文章中句子的结构复杂化、句子长度增加、词汇密度加大。以往的初中教材阅读内容通俗具体,容量小,题型简单。尽管初一的时候学生也有接触阅读文章,但是本册教材的语篇变量还是让他们感到了不适应。因为不仅每单元阅读量大(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阅读文章长(阅读文章一般都有300左右的单词)而且都有大量的新语法现象: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中就含有很复杂的长句-宾语从句里又含有条件状语从句;第二单元中出现了虚拟语气;第三单元又有被动语气的语法现象,第四单元出现了分词等等。这些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把握语言材料整体框架的能力、理解作者观点和段落寓意的技巧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

当语篇变量对学生提出高要求时,大多数初二的学生还未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归纳、推理、演绎能力都还未形成,没有认识到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角色是主动的,还处于一个过度适应阶段。更有学生对突然加大的阅读材料有畏惧心理,使之从开始就处于无趣的被动局面。

(三)教师使用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

以往的老教材由于课时较充足,教师可以讲得细,讲得慢。对于课文和阅读材料有时间进行透彻讲解,反复强调重难点。对文章常常全文翻译,练得熟。在进行阅读检测时,所选材料相对较简单,篇幅少,且所占分值也不是很多。因此,学生习惯围绕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仍可以得高分。但本册教材仅就语法而言,都有很多不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当我们对这些一一讲解的话,学生学得既辛苦又糊涂,也无意识地让部分学生对英语的阅读或产生依赖或失去兴趣。

(四)学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不能正确处理生词和合理支配阅读时间的问题。字典作为英语学习的工具书,对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但学生不用或滥用字典。新教材词汇量大,它不允许也不可能一遇生词就翻词典。学生在初始接触阅读材料时,往往易被一个或几个生字词影响自己的阅读和阅读速度,同时也打乱了阅读时的良好心境,难以快速体验阅读的快乐。

三、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调控策略

面对课程改革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做呢?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充分开发阅读课的潜力,有效地利用阅读课的资源。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如此重要的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何恰当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和能力?在此,我想谈谈自己在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调控策略。

(一)在导入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高效地投入到英语阅读中

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常常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或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或受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的影响等等,都能使他们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学生在高效的阅读状态下通常表现为,1)阅读兴趣浓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等充满好奇心,有急于获得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强烈欲望;2)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阅读中;3)对阅读材料的感知正确而迅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筛选,摘取其有用的信息;4)阅读时领悟深刻、把握准确,思维特别活跃。

阅读时,大脑能随时调用储存的信息,用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在此过程中各种思维形式都参与到阅读中,为阅读服务。

所以我在阅读教学导入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1、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讲解必要词汇。

例如教Unit 1中的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时,由于学生对机器人只有较抽象的概念,我就从网络上找来的有关机器人的图片和录像短片让学生看,并且提问: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s and pictures?

What do these robots look like?

What can they do?

这样不仅自然引出这课所要掌握的重要的词汇,并且把文章中一些学生还未了解的机器人的知识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背景。

2、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Unit 3中的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时,我让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头寻找资料,在课前用幻灯片为载体用一般过去时向同学讲述刘翔和杨利伟的个人情况;马丁路德金的事迹;美国的911事件和人类第一次探月活动。又例如教这册Unit 4中的阅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我让每位学生查阅有关徐本禹的情况,并且每人转述你认为他说的最感动你的话。

在使用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Before You Read中的lead-in task,更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开展思路,设计有意义的,适合交际的活动,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适当的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中开拓思维,大胆创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

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理论,英语阅读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获得独立阅读能力,即能直接阅读非专业性文章,能阅读一般报纸和杂志。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还要较多地关注了影响学习质量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诸多因素。在阅读理解题中强调语言的使用功能,体现新课程“用英语做事”的原则。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自发形成,而是在教师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形成的,因而英语阅读课上的策略指导十分重要。

所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应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注重学生阅读策略培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1、猜测词义

猜词义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同义关系猜测词义,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关系猜测词义,或者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猜测词义以及利用语法知识、构词法知识等猜词。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生词的时候,总是很急躁,甚至于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当然想知道单词的确切意义,必须查阅词典,可是要通篇理解全文,往往不必了解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例如教Unit 2中的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时,文中有这么一句:Pushy parents are nothing new, but now parents seem to push their children a lot more.在教授时,我拿着英汉词典让学生帮我查出Pushy的意思,当然他们没找到,但很快就有学生就叫到:“去掉y查Push!” Push用查么?那Pushy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得到了Pushy在文中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了从构词法推测词义的阅读策略,也让学生明白阅读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思考和推测的过程。

2、从段落中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和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这个句子叫主题句,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句尾,但也有时候是之间句。

例如,我在教Unit 2中的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时,先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Is life for Cathy Taylor’s children very busy?

Are many American and British parents like The Taylor’s?

Do most children take part in after-school clubs?

Does Dr Alice Green agree with Linda Miller?

学生们给出了答案后,问:

Why did you get the answers so quickly?

We only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3、预测

预测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书,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

同样在教Unit 4的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在预测这篇文章时, 我和学生讨论了:What does she do? Who did she help? Where did she help others? 我们可能带着一些问题去读。如:Did she like to help others? What did it change her life?等。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采用各种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指导并探讨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阅读后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我巩固

读后的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用英语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我们很多时候让学生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但如果在阅读中只注意追求篇幅数量,泛泛而读之后并没记录下什么,更不用说再花时间巩固消化相关的读后收获的话,时间一长,大脑一片空白,即使遇到本已读过的内容也是似曾相识或形同陌路。我在读后的活动中特别强调写,或改写,或复述。

例如教Unit 2中的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后,我让学生以Taylor孩子的身份向Dr Alice Green写求助信,同时再让他们以Dr Alice Green的身份给Taylor写封建议信,让她改变她对自己孩子教育的一些做法。教Unit 3时,叫学生以I always forget what I did为题写作,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反驳。在教Unit 4时让学生用100个左右的单词概括全文。我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帮助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有关学生的阅读效果的反馈,对我们的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

四、总结与反思

在使用《新目标》八年级下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策略的尝试之后,我感到以下的这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1、《新目标》八年级下的每篇阅读文章后面都有任务和活动的设计来检验学生对文章是否理解,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仅仅靠这些活动仍无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一般都要自己亲自动手设计题目,这不仅使我们的工作量加大,更令我们担心的是我们这样设计的题目是否有不足或有更好的题目设计形式,对这些题目的设计我们缺乏一种专家式的引领,需要提高阅读问题设置的效益。我们认为, 教材编者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在今后的编辑过程中增加相应的篇章的阅读理解练习,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2、对于英语阅读文章中的大量的词汇到底要不要让学生掌握?阅读中, 我们本身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真正享受阅读中一方面扩大词汇储备,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特殊的语言习惯,学着用英语思考和交流。应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学生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但如此多的单词又如何让大部分学生有效地掌握呢?

总之,阅读教学策略在初二英语教学阶段的实施,使我看到了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巨大潜力,很多学生很得意地告诉我他们没看全文,题目却做对了!他们也很少在阅读中间,举手询问他们不认识的单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具有科学的发展观,使用好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力和技巧。

我还认为, 要利用好《新目标》八年级下英语教材, 发挥该教材理念新颖、任务充分、时代性强的特点,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效益还需要广大的英语界的同仁共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和完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主要参考书目:

1.胡春洞 : 《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章兼中 : 《外语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3.国家教育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 ;北师大出版社 ;

4. 唐国荣: 《走出阅读教学三个认识误区》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7期

5. 姚晟 : 《农村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第2期

6. 朱惠芳: 《刍议学生阅读的效应控制》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篇9: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想谈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一点感受。

高中英语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快一年了,这本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占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们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读”这一环节被视为如此重要呢?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阅读教学要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那么,怎么成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也就是要开展任务型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技能的目的。

下面我跟大家谈一下平时是如何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

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要达此目的,我们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

如unit 1, Chuck’s Friend。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某些日常用品或工具的必要性和CHUCK在岛上独自生活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

(1)What do you use if you want to cut an apple into halves?

(2)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own faces?

(3)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make fire?

(4)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trike a nail into the wall?

(5)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get out when it is raining?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话题讨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开始。利用课文的一些pre-reading discussion,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前都设计了此类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拓宽和加深了对话题的了解,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有效预测。

还有比如说最常用的brainstorming这种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可精选一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作brainstorming activity。

如unit20,Laughing Matter。在学此课文前,我作了一个word rose的图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引人发笑的事。 (图)

这种活动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读时活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厌烦。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我们的新教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这种预测的能力。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如我们前不久刚上过的课unit 18“Modern Agriculture”。我在给学生放录音前提几个源自课文且能归纳出文章大意的问题。

(1) How much does arable land take in China?

(2)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to make the land produce more? What are they?

(3) 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to Chinese farmers?

让他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全文的三大方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导读问题是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去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还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说让学生找主题句或段落配对。对于每段主题句都很明确的文章我常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找主题句的办法。找出每一自然段落的主题句可以使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可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较难且主题句不明确的文章,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程度,调整难度,提供能归纳每段文章大意的词句,然后让他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这种阅读方式,能将学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到阅读定位,获取信息,理解文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读中特别是第一次略读后提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再比如说填写图表。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据我所知Note taking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比如仍旧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reading里的reading课文“Farming and Gardening”。我在上这一课时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课文第三段详细内容的表格:the advice in the book “Qimin Yaoshu” by Jia Sixie.供学生边阅读边填写。

我发现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容易的多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除了填写表格我们还可通过分类、作时间线、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理清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这几种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文章是什么体裁该用什么方法了。

再举个方法,比如说故事续尾。现行教材中学多文章特别是小说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如unit 15中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我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了一个场景, continue the story and write a scene in which 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her meeting with Jeanne.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组为单位,表演出来,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学生接的故事是各种各样,有些纯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我觉得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只要他们思维运作了能用英语表达了就可以了。这种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让他们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除上述这些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 分析文章体裁; 排列故事顺序;人物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难词。快速准确地判断词义能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能力,所以有技巧地对生词难词的处理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新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强调了对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猜词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猜词。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我觉得教师不应独揽对生词的解释,我经常将解释的机会交给学生。因为课文中有些单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有定义或解释,他们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另外,可以教学生根据一些表示转折、同位、因果等关系的连词来判断词义。

(2)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构词法来猜词。让学生掌握前缀,后缀,词根,辨认同义词、反义词。这些方法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高推测词义的能力。

3.还有一个读后活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提供关键词或主要线索,较难的课文也可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如:unit 8 g “the Olympic Games”我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时间供学生找发生的事件。

776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我列出一系列问题制成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再次回想festival的各个细节。

Unit 18. Modern Agriculture我就出了个概括全文大意填空题。

Over time, many farming _____ have been _____. Chemical _____ are used and electric pumps are used in _____.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_____ as well as _____ methods. In the 1990s, scientists started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_____ without harming the _____. Today many vegetable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 with computers. Another technique is known as “GM” ----- “G” stands for “genetically”, and “M” stands for “_____”.

除了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后都配有相关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

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活动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可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Power Point等工具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总之,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教学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并与审美和陶冶情操相结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篇10: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ァ∫弧⑻嵛实哪康囊明确

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等等。如果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无的放矢,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通过提问应达到哪些目的呢?

1.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以便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2.引起学习动机,唤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教材中的重要问题。

二、良好问题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实现各种教学目的,还要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1.问题的类型

(1)认知记忆性问题。我们所提问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认知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便于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

(2)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环境、情节,去推理下面所要说的内容。

(3)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师生脱离课本展开想象,尽情发挥。这样极易引起学生兴趣,又会开阔他们的思路。

2.良好问题的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具体。若问题的范围太广,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一个问题中涉及到多个问题,往往使学生顾此失彼,造成混淆。

(2)问题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

(3)遵循启发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要具有点化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领悟,然后领会所学知识的深意。这一原则在讲述阅读理解题时最为适用。

(4)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宜。如果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教师就可以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如果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那么提高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是最适宜的。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 …”地轮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对差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难度增大,以促进其迅速发展。

(3)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

(4)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2.提问的诱导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学生误解了的问题,教师不应批评。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冒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

有些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尽准确,教师应做出特别的努力,帮助这些学生。若他们取得一点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尴尬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篇11:谈英语课堂中例句的选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江西省吉安县敦厚中学(江西 343100) 肖爱斌

执教伊始,对于课堂中例句的选用随意性很大,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才逐渐体会到例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英语教学无论是讲解语法、解析词汇,还是编写习题,都离不开例句的选用。一堂课的质量好坏也与例句的选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句的选用也应多样化,并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科学性原则

例句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其本身不允许有语言知识的错误,故选用例句尽可能选用教参和辞书上的例句,对于学术界观点上有争议或分歧的语句不宜使用,个人自造例句在备课应考虑充分,且要慎用,以避免向学生传输错误信息。课堂中教师选用的例句犹如一盏航灯,一旦航灯出现错误,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授内容迷失方向,故科学性原则应是例句选用时首要遵循的一个原则。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中就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提到这一原则,即要依据语言学习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这一原则同样对教师例句的选用具有指导价值。笔者以为初学阶段例句不宜过长,结构不会复杂,尽量选用浅显易懂例句,否则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另外例句所用词汇不宜超过学生当前词汇量,少用超纲词汇。

三、思想性原则

例句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地选择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例句,英语中很多谚语便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教师选择这样的例句不仅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巩固其所学知识,而且对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大有裨益。如以下例句,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Early to bed,early to rise,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2、No man is born wise.

3、Lies can not cover up facts.

4、Don't drop behind in your work.

在讲到SEFC book IA what is a friend?一单元时,便可引用A frie 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在讲授will作名词时,便可引用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四、情景化原则

教师在讲解语法、词汇用法时,尽量地创造一定的情景。如此更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该语言现象,尤其是当教师能利用当地的情景和学生熟悉的事情举例,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例句与自己熟悉的环境相结合,而且缩短了运用英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愿望。在讲解exceptfor一词用法时我联想到高一新生刚入校,学生公寓各方面条件好,但美中不足的是一个寝室里的人数多,故washroom较紧张。由此便造出一句I like my apartment except for the washroom.学生便马上说出“I do well in my study except for my handwriting”,“The jean looks Pretty on you except for the color”等等句子。又如在讲解so+助动词+主语这一句型时,我指着班上两个学生说:“Xiao Jian is a boy,So is Ye Xiaochen. Dai Hong comes from the country,So does Liu Pan 如此创设情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学效果也得以提高。

五、时效性原则

例句如能与时事相联系,则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例如:当我们得知中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上天,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时,我刚好要讲解advance一词,就此发挥,We Chinese have made great advance in space science.当SARS在中国肆虐时,我就联系此情景,用刚学的Spread造句,Scientists are hoping to discover the course of SARS when it spread in many places of China.

六、实用性原则

在浩瀚的英语知识海洋中,有许多结构、用法意义类似的词汇,学生对此往往感到难以掌握,故选用例句时,应尽可能把这一类调放在一处讲解,尤其让一些辨析词出现在同一个例句中。

如:alone-lonely My grandfather lives alone in a lonely village, but he never feels lonely.

He often stays alone at home watching TV.

a bit--a little After a long walk,they felt not a little tired.\They walked far.but they felt not a bit tired.

篇12:高考指挥棒下的高三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考指挥棒下的高三英语课堂

高考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指挥问题不应该仅仅是高三复习阶段要讨论的问题,高中三年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整体上有所计划,而高三阶段的教学是这个计划当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而非决定性的时期。无论是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说明,都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1、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

2、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3、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4、不同阶段按等级完成不同的教学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的顺利完成,是一个长期整体教学的目标。高三英语课堂教学应当与高一、高二阶段的英语课堂一样,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保证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等级要求,从而最终协同完成三年的总体教学计划。但是由于时段的特殊性,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又呈现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课堂大容量、教学双方高节奏。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三英语课堂更需要优化。

一、更要注重持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从实践经验来看,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兴趣是复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高三英语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适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传统的单调乏味的复习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笔者曾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安排了一个单元时间让学生尽情接触电脑,完成写作复习。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要长期一贯地坚持培养学生的“超前学习”意识。

克拉申“i+1”输入假设认为,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可理解性输入”,输入越多越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还指出,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其接受性语言能力(听和读),要远远高于其表达性语言能力(说和写)。因此首先要发展输入能力,即听和读。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有说和写的“输出”。该理论特别注意增加阅读量,认为学生每天坚持10-20分钟泛读,读那些有吸引力的材料,对掌握语言极为有益。“i+1”输入假设对英语教学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在克拉申这一假设基础上,在高三学生从一个阶梯前进到下一个阶梯,教师必需对其进行的语言输入中包含下一阶梯的内容(即i+1)。在此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形象的超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正确理解语言输入。如果在此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是成功的,那么,学习者就可以把输入的语言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行为能力,进而逐步掌握这门语言。高三英语课堂教学要在前两年的教学基础上,坚持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意识,即在同等的输出要求上,提高输入信息的质与量,课内外协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行多样化课型,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根据多维智力理论及高考试题形式,高三复习课堂宜开设多样化课型,高三段英语教师担任不同课型课堂的设计与教学。各课型在统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自成体系,各具风格。大家在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各课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灵活实用,丰富多样的特色。各课型之间同时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听、说相互转换,说、写相互铺垫等等。教师要彻底摆脱“一本教材教到底”的陈旧观点的束缚,力求课堂教学资源多渠道化。选择性地运用SEFC教材中有价值部分的内容,大量地补充适应各阶段反映情况要求的实用教材,如运用软件产品《走遍美国》作为视听教材,《外研社朗文中学英语辅助系列》(English support series)《写作》作为写作教材,利用网上下载的大量有益材料为阅读服务等等,扩大了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多渠道辅助教学资源的搜索与积累为课堂教学信息输入的大容量高密度化提供更直接的帮助,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界面。

四、加强教学的计划性。

一进入高三阶段,教师要先根据要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把已学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例如,将所学课文中题材相近或相同的排在一起,原来分成两课的完整故事合起来。语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化整为零,分散在各课,在复习时就将它们聚零为整,把几种动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表示相近意义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识别。

五、注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在后阶段的反映情况课堂上,要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如在时态方面,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区别,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与过去完成时,以及have been与have gone/left的区别等等,就着重进行讲解、比较和练习。 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忌教师“垄断”复习课堂。复习课上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举些例词、例句,使他们能训练掌握语法的用法。每项语法的例词、例句举过之后,由学生自己找出并归纳语法规则或在运用时应注意之点,以加深印象,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几项语法做过之后,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最后教师再给予回顾总结。

高三英语教师应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之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要有机地给合起来。教师授教之功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方法,良好的习惯来学习,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三英语复习效果。

篇13: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并且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英语课堂,发现的却是大量违背以人为本的现象。

现象一:以教案为本。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具体表现为:教师进入教室如同进入车间,严格按教案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循循善诱,极力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迹”,如遇启而不发的学生,或语重心长的教诲一番,或请出“高手”代其回答了事,以保证课堂教学顺畅,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以上是典型的以教案为本的课堂教学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他们完成的只是起写在教案上的任务。还有许多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这些教师所考虑和关注的是教案,而不是学生。

现象二:以课本为主。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课本。他们认为教材是不可改变的,课本中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这种静止和绝对地看待课本是不正确的教学观。正确的教材观应该是:课本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行就是增,减,改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现象三:以统一的标准为本。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统一标准,具体表现为: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其结果是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常常感到压力重重,难以达到目标,而且一个问题只规定一个答案,强化的学生的求同心理,同时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例如,有的学生能掌握十个生词,有的学生只能识记五个生词,只要他们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那么这一步就是教学目标。另外,对所有问题都框定标准答案的做法是把教学过程思想化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只能强化学生的求同意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去创新。

现象四:误以为严师必能出高徒。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精英教育”。为了应付高考和竞赛,为了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任意拔高教学要求,使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学习负担不堪重负。

“严师出高徒”这一中国古训强调的是严格要求,这原本没有错,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一些教师往往片面的理解“严格要求”,以为越严格越好,孰不知人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过分的严格反而会毁掉一个学生的前程。这个“严”的尺度主要出自教师的主观,而忽视学生的客观。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掌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通过一堂课就能消化和巩固的。

现象五:误以为失败必定是成功之母。有些教师过于相信“失败--努力--进步--再失败--再努力--再进步”这一规律。他们在课堂教学评估和命题出卷时喜欢出怪题,偏题和难题,设置种种陷阱,不让学生轻易过关,惟恐学生骄傲自满,惟恐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其它学科占有。

这是一种消极的教学方式。教师试图让学生通过体验失败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努力;他们认为失败能孕育出成功。这种方偶尔为之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失败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扭曲学生的心灵。相反,一次成功往往会使一个学生终生难忘。因此,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观念,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关于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且能灵活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必须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并相信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学生,对教师群体都必须有明锐的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实际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有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和成就感的自我观念。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属性,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充分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责任。在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能灵活处理教学材料,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篇14: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内涵及其原则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内涵及其原则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是教学个体和学生个体,以及教师和学生群体,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通过课堂多向互动交流,让学生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知识体系,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循序和发展,在和谐、共创中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在课堂互动中,要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这里所指的和谐包括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学生身心发展等各个方面。构建一种兴致盎然、兴趣高涨、认知明确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合作主要是指构建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信任和尊重的良好氛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一起合作,一起探究,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共同做出努力。共创主要是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单向传递或者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实现多向互动,运用自学感悟、小组合作、激励评价等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充分发挥集体创新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越来越强烈,不断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把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活泼生动的,只要教师善于激励和表扬,他们都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欲望。英语学科具有人文性和交际性,英语课堂不应是单一死板的',不但让学生学会英语单词,学会语法,更要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进而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英语教学中,要选择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熟知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英语互动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一)学生能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英语互动

教学活动中是提升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主宰,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究,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解放出来,成为英语课堂活动的真正主角。为此,教师必须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下,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见解和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英语互动教学的核心是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探究者,也是认知客观规律的主体,是构建知识体系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情境,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互动的自主活动中树立自信,个性倾向得以舒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课堂信息能发表不同的见解,主动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意义和乐趣,那么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是一种可利用的宝贵资源。

(二)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和发展,进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英语运用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其作为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张扬学生个性,构建一种既有统一目标又有自主发展的开放空间。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构建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中心,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发展个性。英语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创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环境,利用学生兴趣、意志、特长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善于发挥并利用学生的心理优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不断发展的动力。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究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其实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让英语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提出更多的见解,让英语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总之,英语课堂富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创设融洽、有效的互动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生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实现英语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张飞。提高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效率的策略研究--让激情互动从导入开启[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8)。

[2]教学互动,让英语课堂更有效--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阅读:中。下,2012(4)。

[3]孙海清。浅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合作模式[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20)。

[4]韩晓敏,徐永军。高中英语词汇课专家和新手教师的课堂互动对比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4)。

正确把握英语课堂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怎样创设有效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运用“交流与互动”进行英语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英语教学探讨

构建多维互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模式

演示互动的中学体育教学新模式中等教育论文

英语课堂结尾七法论文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论文

双主互动教学论文

互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创设多维互动的创新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合集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创设多维互动的创新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