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立足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立足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 第1篇:立足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2篇: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3篇: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4篇:如何紧扣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5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6篇: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论文第7篇: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8篇:植根阅读土壤 提高英语水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9篇:高中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0篇:加强外语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1篇: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2篇: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第13篇: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4篇: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立足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引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出发,指出其理论上的不科学性和实践上的有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立足点放到教材上,通过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来科学地,高效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从影响阅读理解的三个因素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这两个方面出发,由理论到实践,详细地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措施,充分说明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的三个因素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明确把“提高阅读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了阅读英语原文的能力就能从国外的报刊,杂志或书籍中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在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英语试卷中,也明显体现了“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指导思想。例如自起,在满分为150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均占45分,为总分的1/3。因此,无论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在广大师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在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因此,许多学生在三年的高中阶段,买了大量的阅读练习,不惜牺牲必要的休息时间,在题海中长期挣扎;而教师,除了要完成必要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挑选阅读材料,出卷,分析,讲解…… 似乎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是不科学的,而在实践上则是有害的。原因有三:
一,这种方法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与国家教委所提倡的减轻学生负担背道而驰。
二,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当今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三,这种方法要取得实效,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即阅读材料的质量。目前,市场上各种阅读材料泛滥,质低量多是通病。而学生对此缺乏鉴别能力,教师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挑选。结果,许多学生不得不长期在低层次,低质量的题海中游泳,反复地低层次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一些题目的设置很不科学,逻辑不严密,让学生不知所措。综上所述,依靠大量的练习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其弊远远大于利。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分析了教学大纲,研究了近几年的高考卷,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我们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立足点放到教材上,通过研透教材,用好教材,从而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笔者从影响阅读的因素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具体分析,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作为日常的学习活动,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信息,因此读者注意的中心是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例如看中文报纸,阅读中文书刊,看完后我们能说出其主要内容,但很少有人记得原文中所用的词语,偶尔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单词,也懒得查字典。同样,我们阅读英语的最终能力也应该和阅读母语的能力差不多。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就要学习各种各种阅读技能,如skimming,scanning, close reading,summarizing,word-attack等等。这些技能我们已经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获得,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三年时间,六本教材,将这些已有的技能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在上阅读课时,限时阅读,就培养了学生skimming and scanning 的能力;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问,判断,讨论,辩论)能培养学生抓细节的能力;有意留下几个生词,指导学生根据构词法和上下文进行猜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猜词的能力;给文章或段落找题目或归纳中心思想,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可设置画面,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图文结合的能力;适当引导,可培养推理判断能力;最后,可改变课文的体裁,如把对话改为阅读,把阅读改为对话, 学生可以在通读全篇对话的的基础上,根据语言情景和交际环境,把握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意思,又理解其深层含义,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判断,真正培养出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不仅课文的对话经过适当改编可变成对话练习,我们还可把故事体裁的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 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水平。总之,一句话,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材上。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阅读理解水平,而教材则是最好的语言材料。通过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知识,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因此,在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后,进行适当的语言点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一些研究阅读的读者认为,除了语言水平、阅读技能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着阅读理解, 既背景知识的作用。这种叫做Schemata的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对文章的意思积极预测、选择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读者的语言知识,同时也涉及到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以及头脑中对事物所固有的抽象观念。Goodman认为:The role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has been formalized as schemata theory.In other words, no text ,either spoken or written, carries meaning by itself. It only provides direction for listeners or readers as how they should retrieve of construct meaning from their own previously acquired knowledge.Such knowledge is the reader's backaground knowledge.The previously acquired knowledge structures are called schemata.也就是说,有时学生的阅读水平差并不是英语语言水平问题,而是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同样决定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要教语法,词汇,培养和提高阅读技能,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要达到这一要求,不外乎这两个途径:课后大量阅读和课堂补充。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但存在着以谁为主的问题。如果以前者为主,那么学生的课后负担必然大大增大。因此笔者倾向于后一条途径。把一些知识性的背景尽可能多地和教材相结合,细雨润物似地输入学生的记忆中去。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背景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Lesson 38 The Olympic Games 时,申奥,中国与奥运,兴奋剂,奥运丑闻,萨马兰奇等有关知识可在上课中有意识地插入,那么当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材料时,其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又如在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谈谈奴隶制度,南北战争,林肯,戏院遭枪杀等等,就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样日积月累,三年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教材为点,引出背景知识这个面;以教材为媒介,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以教材为对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这种以教材为本的方法不仅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肯定会减轻学生负担,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 阅读理解的层次和标准
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er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层次,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这三种理解是互相联系的,高一个层次的理解包含 着低层次的理解。下面用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句来说明这三种不同水平的理解:
The cruel big man beat the little donkey with a heavy stick because the animal refused to carry him over the river.
下面3 组问题分别代表了三种理解水平。如果读完上面的句子后,学习者能够成功地回答下面的所有问题,这就说明他/她已完全看懂了句子的意思。
(1)表层理解
Who beat the little donkey?
Why did the cruel big man beat the little donkey?
How did the cruel big man beat the little donkey?
(2) 深层理解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man and the donkey?
How did the author express his feelings?
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is story?
(3) 评价性理解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man and the donkey?
If you were the man ,What would you do to deal with the donkey?
Do you think the way the author wrote was successful? Why ?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表层理解,而对后面两个层次的理解很少问津。这当然和教师平时的要求以及市场上大量的低层次训练的练习有直接的关系。与此相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第一层次的问题越来越少,而第二层次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第二层次问题的训练才是今后训练的重点。目前要找到符合高考要求,代表这种方向的练习,并不太难,但绝大多数属于高考模拟题卷,这对大多数高一.高二 学生来说太难了。因此,我们教师只能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研透教材,用活教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里,我以SEFC 第14课,A travel Diary (1) 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教材,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里,我以SEFC 第14 课 A Travel Diary (1)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教材,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字面意思,然后口头回答问题,复述大意,它与影响阅读理解因素中的语言知识大有关系,只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完成这一层次的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如本课,教材可列出下列问题;
1)When did the traveller write this diary?
2) Did she enjoy her trip?
3) How did they travel in the forest?
4) What did the travellers ofter have for their meals?
5) Why it was dangerous to swim in the river?
6) What does the writer never eat? Why not?
7) What surprised her most when she was in the plane over a part of the forest?
然后要求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简单地复述课文,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第一层次的理解。
(二)深层理解
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它要求学生凭借自身的背景知识或生活常识等,根据阅读理解的表述,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吸收与主题有密切联系却不明确表述的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与影响阅读理解中的阅读技能和背景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属于这一层次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因此,这应是我们理解的重点。针对这一课,我们可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下列几个问题;
1) What does ” took off “ mean?
2) Why does the writer see nothing except a great fine and lots of smoke?
3) What's the author attitude towards the act of many people in the forest?
4) What's the result in the future if people can''t solve this problem?
在这里,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精心设计这些题目,否则太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减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总之,这些题目应该是学生读懂课文后经过仔细思考才能回答出来的,而且是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来的。
2.每一个题目都应该考虑周全,因为学生有时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推理,会让你措手不及,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有备无患,否则可能会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3.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必要的启发,帮助他们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信息。
(三)评价性理解
这是一个有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不断深入,从而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转化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学生自由表达,并进行交际活动,从而对作者所表述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本课最后可设计出下面2题;
1) 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travel?
2) How do you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end of the text?
虽然这一层次的要求在客观试题中很难体现,但它对提高前两个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它使学生学会了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运用,最后落实到写作。这样,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学生就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从而使课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变为自身的东西。
这 一层次的要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允许他们合作,讨论,并放宽要求让学生查词典以找到他们需要的单词,对不同的见解应及时鼓励,正确引导,切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从而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进而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结尾
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认为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非进行大量阅读练习不可的偏见,指出了其理论上的不科学性以及实践上的有害性,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应研透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以教材为对象,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以教材为媒介,传授语言知识;以教材为切入点,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面;以及通过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三个层次上的理解能力,最终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主要参考书目: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张连仲 《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基本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李秋颖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中小学英语教育和研究, 1999.1
张玉琴 《以课文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7.9
篇2: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是每一个英语教师近年来思考得特别多的问题,阅读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一些教师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事实也是这样,“功多艺熟”,多读总是有益的,但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关于科普、科技、专业性素材的读物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单靠“功多”以达到“艺熟”,肯定是一件落伍的事,甚至是蛮干。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理解“能力培养”的内涵,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阅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呢?一个人识了字就开始了阅读,阅读是从文字上理解一个含义,取得一条信息的理解和获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使阅读更加充满了理解能力的表现,更加显示了其智力活动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事实上,阅读是从文字上获取一个新的信息源,并且加以理解的复杂心理过程。作为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在这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获取”的效率,尽可能精确地理解这个信息源的含义。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明确地说,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首先看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碰到些什么样的知识点:严格来说,学生会碰到字母、单词、短语(或惯用语)、句子(或语言的群意),这些知识点构建了一个对读物进行分析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还会出现具体的情景、情节、内容。可以想象,一个学生在他的脑子里一下子出现那么多供思维的信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分析和理解,因此,这个思维空间需要有极大的容量。这就关系到语言方面的词汇能力,语法能力,篇章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社会阅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综合技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这个“综合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教师先要分析“理解”的层次,然后训练学生加以掌握。
从启发式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者必须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准确。
由于我们以前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研读,因此,学生接到一份阅读资料的时候,一般都是立刻就把它进行“研读” (study reading )的较多。但很多学生的“研读”,实际上只是慢慢地读。研读的目的是通过资料里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准确地分析或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这一步一般不宜在一开始阅读就实施,按语言逻辑学的理论,第一步应该是略读( skimming ),以最快的速度,整个群意地略过资料,了解资料的大致内容和特定的人物、地点、时间,经过一定数量的关键词,认识资料的大致意思,形成对资料的整体印象,而不是细节。做好这第一步,对接下来的查读( scanning )、研读( study reading )和速读( fast reading )有着积极的作用。“略读”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查读”。目的在于加深对资料的人物、地点、时间、特征、数据以及整篇资料在写作上,内容上的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一切都要通过在资料中寻查而获得。在这一步里,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查找资料特征的习惯。有了略读和查读收集到的信息,就应该进行研读了。这样,使研读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和信息基础上,达到刚才提及的目的--通过资料里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准确地分析或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研读之后,一般对资料已有全面和正确的“连贯理解”,对该资料的阅读就达到目的了,但为了让“理解”来得更准确,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学生利用极短的时间对资料进行一次“速读”,以学生本人能力所及的最快速度,通读全文,并鉴定资料的全部信息,与“略读”、“查读”和“研读”得来的信息进行对比,看有没有应该重新核对的信息点,最后为“理解”构建一个全面,准确的信息基础。这样的阅读方法,开始时往往不被学生所接受,认为太花时间了,于是就出现了刚才提及的,资料一到手就“研读”(实质是慢读)的现象,但这样的“研读”总是会使思维停留在某一个点上,有时甚至是一个并不关键的单词上。理解需要一种意群的心理跨越与情景感悟,一般是借助情景来获得,而不是借助辞典。辞典要查,但不是每词都去查,只有在意群理解都不能感悟时,查辞典才成为一种必需。对学生来说,一开始就“研读”并不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能力培养全书》(素质教学工程书库),就提到阅读的“概览,初读,细读”这样的程序,在英语阅读中,就是按“略读”--“查读”--“研读”--“速读”(如果在“研读”中已有相当把握,可以不进行“速读”)的程序阅读才是最省时和最容易达到“阅读”的目的。
正确的阅读方法,保证了正确的“理解”。“阅读理解的水平和效果除与阅读能力有关外,还与理解的方法是否科学有关。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阅读理解,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理解所读材料的方法”。可见,什么是最正确的“理解的方法”,是很难下一个唯一的定论,但根据不同的学生素质基础,的确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一篇文章,或者一条信息。但根据中下水准高中生的特点使用“语境判断理解法”、“分解阅读理解法”、“概念突破理解法”比较适宜。①“语境判断理解法”--“从资料提供的具体环境来判断词语、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阅读资料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场合等。”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②“分解阅读理解法”--“对资料的各级语言单位按其顺序进行分解阅读,也就是按词、短语、句子、段落的顺序进行阅读和理解。”③“概念突破理解法”--“抓住资料中的基本概念问题,尽可能地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再进而理解资料的整体内容。”三种理解法属于理解中的三种切入方式,同时,也是理解中的三个层次,相互关联,互为作用。随着科普资料在学生的学习中越来越占重要的位置,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通过直观就懂的问题,例如,科技概念、原理和结论等。我们必须使用“追踪阅读理解法”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追踪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某些不懂的概念、原理、结论等问题时,“通过追踪其形成和获得的过程,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对资料内容的理解。”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使之养成善于捕捉线索,正确分析、判断阅读信息的习惯。
例案 1 : Most animals have little connection with animals of a different kind ,unless they hunt them for food ,sometimes ,however ,two kinds of animals come together in a partnership which does good to both of them. You may have noticed some birds sitting on the backs of sheep. This is not because they want a ride, but because they find easy food in the parasites on sheep. 部分学生不知怎样理解“ in a partnership ”这样一个概念,去,当他们读到 You may have noticed -- on sheep 的时候,他们就明白在“ birds ”和“ sheep ”两者之间存在着“ which does good to both of them ”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互利的“伙伴关系”,“ in a partnership ”就这样理解过来了。面对单词 parasite ,尽管不太熟识,但很多同学平时对动物世界感兴趣,了解很多动物之间的生存关系,已猜到它是“寄生虫”了。但对于一份资料本身来说,除了它特有的信息源,信息点的特征之外,还会有它特有的或者是互不相同的篇章结构,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多项阅读理解的方法之外,还要从篇章结构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是“段落理解技巧”,接着是“全文理解技巧”。为了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使学生掌握“主题句”的识别判断,绝大部份资料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句”,而大多数主题句,又会被安排在每段的开头。(当然也有放在其他位置的。)只要发掘这个段落的“主题句”,学生就能理解该段的大意。
例案 2 :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help Ed Rawlings with some of planting orange trees with equipment,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and wind speed can be measured .The information is fed into a computer which can tell when temperatures drop to freezing. The computer can correctly decide the quantity of water to be used and how frequently the trees should be watered. 毫无疑问,文章的第一句已经把整段的观点,要谈问题的范围说得很清楚了,所以,问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
A.a farming expert cares for his orange trees
B.the different use of computers in planting
C.growing oranges in Ed Rawlings' farm
D.different ways of frost protection
最佳答案是什么?学生们很快从首句中就发现,计算机技术帮助 the farmer -- Ed Rawlings 做了许多事情,而具体是什么事已显得不太重要了 , 答案就是 B 。这就是“段落理解技巧”的使用。
至于“全文理解技巧”这样的提法,可能有人会认为是一般的研读全文,其实有技巧上的分别:“全文理解技巧”非常重视资料的标题、小标题的作用。只要浏览标题,就能判断资料的中心和主旨。
例案 3 : IT IS NEVER TOO LATE FOR SUCCESS; U.S.COLLEGE STUDENTS TODAY 等。 两条题目,对全文的理解很有启发性,但不少学生就是忽视对题目的研究和思考,只要养成习惯,掌握它并不难。就这两条题目,前者一看就明白这是对学习、工作、科研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的,文章肯定讲工作上、事业上有关 SUCCESS 的事了。后者当然描述当今美国在校的大学生,无论文章的描写是正面还是侧面的,但一定是美国当代大学生的情况,所以,在“全文理解”上,标题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提示,有碰到不识的单词,难理解的句子,就可以有一个方向去判断了。
“全文理解技巧”还注意抓住中心内容。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养成一个阅读习惯:“仔细阅读开头部分以了解主题、背景、意图;找出主要段落的主题句,以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再读结尾部分以了解结论、用途、意义”。这样的“全文理解技巧”,非常有效地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快而准地读懂全文,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在阅读时碰到难词、难句、陌生的概念时,就手足无措。 这时候,鼓励他们要做的事不是急着查字典,而是继读阅读下去,当他们读到 You may have noticed -- on sheep 的时候,他们就明白在“ birds ”和“ sheep ”两者之间存在着“ which does good to both of them ”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互利的“伙伴关系”,“ in a partnership ”就这样理解过来了。面对单词 parasite ,尽管不太熟识,但很多同学平时对动物世界感兴趣,了解很多动物之间的生存关系,已猜到它是“寄生虫”了。但对于一份资料本身来说,除了它特有的信息源,信息点的特征之外,还会有它特有的或者是互不相同的篇章结构,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多项阅读理解的方法之外,还要从篇章结构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是“段落理解技巧”,接着是“全文理解技巧”。为了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使学生掌握“主题句”的识别判断,绝大部份资料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句”,而大多数主题句,又会被安排在每段的开头。(当然也有放在其他位置的。)只要发掘这个段落的“主题句”,学生就能理解该段的大意。
例案 2 :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help Ed Rawlings with some of planting orange trees with equipment,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and wind speed can be measured .The information is fed into a computer which can tell when temperatures drop to freezing. The computer can correctly decide the quantity of water to be used and how frequently the trees should be watered. 毫无疑问,文章的第一句已经把整段的观点,要谈问题的范围说得很清楚了,所以,问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
A.a farming expert cares for his orange trees
B.the different use of computers in planting
C.growing oranges in Ed Rawlings' farm
D.different ways of frost protection
最佳答案是什么?学生们很快从首句中就发现,计算机技术帮助 the farmer -- Ed Rawlings 做了许多事情,而具体是什么事已显得不太重要了 , 答案就是 B 。这就是“段落理解技巧”的使用。
至于“全文理解技巧”这样的提法,可能有人会认为是一般的研读全文,其实有技巧上的分别:“全文理解技巧”非常重视资料的标题、小标题的作用。只要浏览标题,就能判断资料的中心和主旨。
例案 3 : IT IS NEVER TOO LATE FOR SUCCESS; U.S.COLLEGE STUDENTS TODAY 等。 两条题目,对全文的理解很有启发性,但不少学生就是忽视对题目的研究和思考,只要养成习惯,掌握它并不难。就这两条题目,前者一看就明白这是对学习、工作、科研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的,文章肯定讲工作上、事业上有关 SUCCESS 的事了。后者当然描述当今美国在校的大学生,无论文章的描写是正面还是侧面的,但一定是美国当代大学生的情况,所以,在“全文理解”上,标题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提示,有碰到不识的单词,难理解的句子,就可以有一个方向去判断了。
“全文理解技巧”还注意抓住中心内容。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养成一个阅读习惯:“仔细阅读开头部分以了解主题、背景、意图;找出主要段落的主题句,以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再读结尾部分以了解结论、用途、意义”。这样的“全文理解技巧”,非常有效地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快而准地读懂全文,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在阅读时碰到难词、难句、陌生的概念时,就手足无措。
在近年来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无论在教材里,在辅助资料中,在各种试题中,所占的份量,其比例越来越大。而一些科普、科技和专业性较强的资料,通常都以“阅读理解”的题型,评估和考核学生的能力。所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实质上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一个主渠道。很多学生面对一篇又一篇的资料,就好象一堆堆叠起来的岩石,成了一个个跨越的障碍。从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理念出发,一开始并不要求学生在“阅读”的问题上学得很全面,只是鼓励他们勇敢地接触资料,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形成适合他们的阅读习惯,以正确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最终使他们掌握了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阅读技巧。特别使大部分中下水准的同学从以前在阅读中最多只能得 60% 的得分率,提高到 85% 以上。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基础,但正确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运用,是关键因素
篇3: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是指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篇章和造句的能力。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是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阅读能力便无从谈起,因为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是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等几个方面于一体的,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词汇量。词汇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词汇作为阅读中语言的最小单位,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事实上,没有语法便不能传授和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便不能传达任何东西。”所以,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一定要经常性地集中复习、记忆以前学过的单词,同时又要有意识地去扩大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不是要求考生无限度地去背新的英语单词,而是指在掌握了教材中的词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多记一些单词,尤其要注意牢记词的多种用法,因为一词多类、一词多义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考生应该充分利用构词法知识学习、记忆英语单词。了解英语中的构词法知识,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和词根,可以帮助自己借助旧词迅速增加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阅读。扩大词汇量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词汇表,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找对应关系,阅读时套用单词在词汇表上的释义,而不去注意词汇的语境意义。学习词汇时要遵循一条根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通过阅读来学习词的用法,掌握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含义,弄清楚词汇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注意领会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的交际功能,这是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途径。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巩固语法知识。孤立的单词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完整的意义。词要通过语法规则的支配,构成一个规范的句子,才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传达一定的信息。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一篇文章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做到语义连贯、合乎逻辑。在篇章的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存在着语义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因此,只有巩固并提高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正确地理解篇章中的语境和语义上的连贯性,才能有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理解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考生平时阅读时常有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
“指读”:用手、笔指着文章,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眼睛的“扫描”速度,从而降低了阅读速度。
“声读”:受平时朗读课文的影响,阅读时必须读出声来才能理解,也就是说,必须先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再进行理解,这样也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
“译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单词、短语、句子的翻译,通过翻译成母语来理解文意。
“回读”:一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便返回到句首或段首重新阅读。
“析读”:在阅读时,对每个句子都进行语法分析。
这些阅读习惯,不仅妨碍了考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影响了考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因为,考生理解的很可能仅仅是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其中的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很难掌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深层含义,更无法培养利用文字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和就语篇内部逻辑进行联系的能力。
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尽量运用下面这些阅读技巧:
1.意群阅读法
“意群”通常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都有紧密联系的一组词语。阅读文章时,在一个意群内是不应该停顿的,否则就会影响对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
试用“逐词阅读法”和“意群阅读法”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目光停顿的次数。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 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 through the forest by 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 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 we tie the boat 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用“逐词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are//having//a//wonderful//time.//I//am//in//the//middle//of//this//great//for-est//in//South//America.//We//can't//travel//through//the//forest//by//road,//because//there//aren't//any//roads.//So//we//have//to//travel//by//air//or//boat.//We//are// enjoying //our //boat//trip //very//much.//At//night//we//tie//the//boat//to//a//big//tree//by//the//river//bank//near//a//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65次。
用“意群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through the forest by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we tie the boat//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20次。
由此可以看出,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文章,速度要比逐词阅读文章快得多,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获取重要信息。
2.扩大视幅法
“视幅”是指眼睛每停顿一次能清晰地感知文字的广度。视幅对阅读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是看一眼或每一次看清楚词数的多少;另一方面是眼睛定量的次数和时间。每次看清的语言单位应该是意群而不是分散的单词。在快速阅读时,考生的视线不应该是逐词地向前移动,而应该是跳跃式地前进,从一个意群跳到另一个意群。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考生要努力扩大视幅,使每次看到的语言单位由一个意群扩大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群。这样,视幅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同时,扩大视幅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更好地理解、记忆所读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进行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做更多的题目或检查已经做过的题目,但是,强调了阅读速度,理解的准确率往往会下降。很多同学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出现因为图速度而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问题,往往是一目十行,大脑中却一片空白,根本不知文章所云。要解决阅读速度和准确理解这一对矛盾,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多加训练。
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快速阅读必须是在对文章有较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一开始不能图快,不求速度,但求准确,什么时候读懂了什么时候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理解能力提高了,再逐步加快阅读速度。
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
3.掌握猜词法
猜词技巧是阅读理解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巧。在阅读时碰到生词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因为“猜测词义题”是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之一,所以学会猜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猜词能力取决于他熟悉语言的程度、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具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常用的猜词方法有:
(1)根据构词法知识猜生词
英语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和转化法。
A.合成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词的构词方法叫合成法。由合成法而得来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在英语中非常活跃,而且数量很大。如果遇到的生词是合成词,可以把它还原成一个一个的独立词,看每部分是什么意思,再把各个意思综合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合成词的大概意思了。例如:
bedroom-bed(床)+room(房间)-bedroom(寝室)
schoolmate-school(学校)+mate(伙伴)-schoolmate(校友)
B.派生法
通过给一个词根加上前缀、后缀而构成一个新词的构词方法叫派生法。通常情况下,前缀只改变词义,而后缀既改变词义又改变词性。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的用法,可以猜出许多单词的词义。例如:
care(小心)+ful(有……的)-careful(小心的)
use(用处)+ful(有……的)-useful(有用的)
hope(希望)+ful(有……的)- hopeful(有希望的)
im(不)+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
im(不)+polite(礼貌的)-impolite(不礼貌的)
dis(不)+like(喜欢)-dislike(不喜欢)
C.转化法
由一种词性转化成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方法。例如:
hand(手)n.-hand(传递)v.
water(水)n.-water(给……浇水)v.
late(迟的)adj.-late(迟地)adv.
after(在……之后)prep.-after(在……之后)conj.
(2)根据上下文语境猜生词
A.根据常识、经验猜生词
例如:
My parents went out and bought a new TV.That afternoon my father put an antenna on the roof(屋顶)so that we could watch the pictures on TV clearly.
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判断出“antenna”是电视机的“天线”。
The old man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began to read.
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猜出“spectacles”的意思是“眼镜”。
The door was so low that I hit my head on the lintel.
结合常识,我们可以猜出“lintel”的意思是“门上方的门框”。
B.根据文中的定义、解释猜生词
例如:
Skimming means looking over a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before you begin to read it carefully.
从所给的定义,我们可以猜出“Skimming”的意思是“快速阅读”或“略读”。
The harbor(港口)is protected by a jetty-a wall built out into the water.
根据定义,港口是由延伸到海水里的大墙保护的,所以,“jetty”的大概意思是“防波堤”。
C.利用文中的对比和对照猜生词
例如:
Most of us agreed;however,Jack dissented.
由于“however”是起转折作用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dissented”是“agreed”的反义词,意思是“不同意”。
Mary was talking all the time while Jenny kept reticent.
从前后对照的逻辑关系推断,“reticent”的意思是“沉默不语的”。
His shirt was clean but his shoes were grubby.
根据前后对比的语义判断,“grubby”是“clean”的反义词,因此,它的意思是“脏的,不干净的”。
D.利用事例或解释猜生词
例如:
The doctor is studying glaucoma and 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
从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可以判断出“glaucoma”指的是“一种眼睛疾病”。
E.利用重复解释的信息猜生词
例如:
Mr Smith always arrives home punctually,neither early nor late.
根据neither early nor late这一解释,可以推断出“punctually”的意思是“准时地,守时地”。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中碰到生词时,如果该词无关大局,既不影响答题,又不影响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读者就可以不去管它;如果该生词很关键,影响了对文章整体语义的理解,就应该设法运用正确的猜词方法,尽可能地把握该生词的意思。
三、掌握阅读文章的三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需要读两遍:第一遍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是了解文章的中心要点和主旨大意;第二遍阅读,理解支持文章中心思想的细节。有时要透彻地理解一篇文章,就需要对文章进行第三次阅读。阅读一篇文章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1.略读法
“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个总体印象。
略读时要学会“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找主题句---概括全段中心思想的句子,然后把每段的主题句的意思综合起来,就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主题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段中,少数情况下,短文中没有具体的主题句,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如果短文包括几个自然段,阅读时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文章的主旨通常出现在这两段中。
在略读的过程中,读者不必去研读细节,遇到个别生词或难懂的语法结构,也可略去不读。
2.查读法
“查读”是指有目的地到文章中查找某些特定的信息,也就是说,在通过略读对文章有所了解后,到文章中去查找与某一问题有关的信息,寻找解题的可靠依据。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快速浏览问题后,要确定所需查找的信息范围,并注意所查信息的特点。例如: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人名、地名,就应该寻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时间、日期、数字,就应该寻找具体的数字。
3.研读法
“研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以求获得具体的信息,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研读主要是指围绕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细读,包括理解支持主题句的细节,根据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进行推论,借助语法知识对涉及问题的难句、长句进行分析,力争达到准确地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上面谈到的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一篇文章并要达到完整准确地理解时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在考试时,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就可以用略读法;要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就可以用查读法;要掌握确切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就要用研读法。
总之,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读书,以扩大知识面,这对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篇4:如何紧扣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汕头市六都中学 周爱吟 2001.5
摘要:阅读理解始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更是当前高考题中份量最大的主要测试内容。本文以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紧扣课文材料,利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谈谈本人阅读课教学的几点粗浅做法。
关键词:紧扣课文 培养提高 阅读能力
无论从英语教学大纲,还是从高考来看,阅读理解始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更是当前高考题中份量最大的主要测试内容。因此,在高中阶段,许多教师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英语文章,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强化训练。其实高中英语中的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丰富等特征。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紧扣课文材料,通过阅读课的教学,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结合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下面就怎样紧扣课文材料,利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谈谈本人阅读课教学的几点粗浅做法。
一、利用课文材料进行细节理解训练
在教学中,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注意材料的细节。如故事、传说、人物传记等题材的课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应要求学生紧跟贯穿全文的主线,注意时间词的运用和人物的年龄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于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题材的课文,应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出现的事物名称、日期、数字、距离等;地理、历史等题材的课文,应注意地理名称的分布、河流的走向、历史事件的人物、地点及年代等。可利用课文材料,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进行文章细节的词义、句意理解,训练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短语或句子进行词义猜测、代词所指、句意理解等训练。文章中任何一个句子都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应与文章的中心与主题联系起来。在学生快速阅读之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及细节提问或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如在教SEFCⅡ A,Unit 2 No Smoking , Please 时, 可设计如下的6个问题:
①Do you see many people who smoke in China ?
②How many Chinese men smoke at present ?
③How many people smoke in Britain now ?
④What is nicotine ?
⑤The word ”that “in the last sentence of the first paragraph refers to_____.
⑥How many smokers have tried several times to give up smoking in Britain ?
A.70% B.83% C.17 million D.About 10 million
又如:SEFC Ⅲ A Unit 4, Lesson 15 Feed the World(2)
本文通过四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总结了世界饥荒的主要原因。运用图表,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就一目了然了。
Reasons for world hunger
In EU: 1) Food is bought from farmers and thrown away.
2) Farmers are paid not to grow crops.
In India: Most land is owned by rich land owner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Farmers are forced to plant cash crops.
In western countries: Grain is fed to beef cattle.
通过对文章的内容细节提问或进行讨论,然后再让个别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或用图表,使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一目了然。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各个细节的理解程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材料进行主旨大意训练
主旨大意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短文的全面理解和概括能力,用以训练学生寻找主题句,概括和归纳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的能力。通常从两个方面来命题:一是归纳主题思想,二是确定标题。这类问题一般不易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训练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注意英文文章的以下几个特点:
⑴通常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引人入胜。⑵结尾段与首段一样重要,它常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⑶各个段落的首句通常是该段的主题句。⑷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是其中的某一段话。
当然,不少文章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主题句,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训练:
⑴给自然段编号,归纳各个自然段的大意;⑵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⑶归纳通篇的主题思想。
学生在独立阅读之后,需要教师的帮助对课文加深理解,学习语言知识,也需要教师启发思维,提供交流个人见解的机会。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因此在训练时, 可以让全班围绕几个学生的归纳展开讨论。
以SEFC IB,Unit 20, Lesson 78 Paper 这课为例,可设计如下的几个主旨问题:
①The first paragraph mainly tells us that_____.
②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③The third paragraph is mainly about _____.
④What's the main poin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make in the last paragraph?
⑤The whole passage is written about______.
通过第1至第4题对四个段落大意的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归纳出段意。如第1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文章第1段的第2句:Paper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ventions in the whole of Chinese history.第2个问题在文中没有现成答案,要通过分析归纳出段意:People kept records in different ways before paper was invented.第3个问题的答案也要通过分析归纳才能得出:How paper(silk paper and fibre paper) was made.第4 个答案也只有通过归纳才能得出段意:The main poi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making paper.在分析出4个段意的基础上,不难得出整篇文章的主题(⑤的答案):Paper,即文章的标题。
在分析理解以上五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做主旨大意题型的具体方法。学生参与这样的分析讨论,既训练了思考能力,加深了理解,培养了学生归纳文章主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推理判断训练
推理判断题用以训练学生概括全篇内在逻辑关系和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推理判断题大体分为两大类:
⑴以infer (推断), imply (暗示), suggest (建议)indicate(暗示),conclude (得出结论)提问。
⑵ 提问中含有表示推理的情态动词,如can, could, would, might 等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词,如probably, most likely等。推理判断题的答案一般在短文中也不可能 直接找到,必须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有关内容加以逻辑推理。
依据这两类题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常见的问题:
①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②Wha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ext ?
③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say the hero is/was ?
④What conclusion can we draw from the text ?
⑤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
以SEFCⅡA,Unit 1, Lesson 2 Walt Disney为例,可设计如下5个问题:
①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Walt Disney was?
②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Walt Disney?
③What'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story?
④What led to Disney's success?
⑤According to the text, we know that _____.
四、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训练
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不仅要能够理解文章本身,还要把握作者的思想,作者未言明的态度和意向,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联想和推断。教学时,我们应利用课文材料,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题,刻意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
以SEFCⅡA, Unit 2 No Smoking, Please为例,可设计如下话题:
①What's the writer trying to tell us with this text?
②Wha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smoking?
③According to the text, should smoking be banned or not?
④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mok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五、利用课文材料进行人物分析训练
人物分析是主观题中相当难的一种命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的性格。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描述人物的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材料,要求学生围绕故事中几个主要 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就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思想,要发扬学生是学习英语的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各项英语活动中来。近几年我们在教学中摆脱了传统的讲解单词、分析句子的教法,而是着力紧扣课文,把阅读理解题型及其解题技巧运用于课文阅读教学之中,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过程,掌握英语的学习规律,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使学生达到高考能力要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我们的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诚然,如何紧扣课文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说仅仅是笔者个人的点滴体会。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版
2、“高中英语阅读技能训练”,《中小学外语教学》,第7期
3、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19
篇5: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是一种活的语言,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掌握英语并能灵活运用是许多人都想做到的事,掌握英语,首先必须学好语音、语法,然后就要开展大量的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众所周知,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域、环境、社会制度、文明礼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交往,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很大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造成了各民族间人们交往时的许多困难与障碍。一个初到国外的留学生,往往感到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当地文化的不适应。而其原因就在于他虽然学习了不少的英语语言知识,但对于该种语言息息相关的背景知识,即载体于该种语言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政治结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都知之不多,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该种语言所附属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开启这一窗口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他们学习外语最需要的技能。因为,他们中学毕业后,进大学深造,或从事口语工作,或出国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而阅读外文书报和杂志的机会却很多,因此可以说,阅读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
阅读分为精读,泛读,朗读,默读等几种。阅读可以保持学习外语的持久兴趣,可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阅读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面向世界,不仅是语言本身而且包括大量的非语言性的知识,阅读在很多情况下,正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没有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对一门外语的掌握不可能是全面的牢固的,更谈不上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
既然阅读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培养阅读能力。掌握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想在本文中就我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查阅法。
查阅法是一种查寻式阅读,它是从阅读材料中有目的,有选择地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其要求是快速,准确。即没有必要通读全文,只要能快速找到想索取的有关内容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
在考试中,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这一方法就可以应用,即学生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读一遍,看清每个题干是什么意思,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就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必要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弄清楚,而仅能回答问题即可。总之,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在不连贯的、跳跃式的阅读中能够迅速掌握所需信息。
二、猜测词义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新词就不知所措,总是去查字典以求得正确解释,结果影响了阅读速度,从而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也使阅读量大打折扣。
阅读中的生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基本上不影响对文章理解的生词;另一类是对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对于第一类生词,既使我们不知它的确切含义,仍可较为准确地理解原文,因此完全可以跳过去不予理会。阅读时,应切记的一点是:不要试图弄清文章中每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否则既影响速度,又影响理解。
至于与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推测词义。
1、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例如:
The Biggest in the word
Peter dozed off while his teacher was talking.
Teacher: Peter!Tell us,what is the biggest in the world?
Peter: Well,well ....eyelids.
Teacher: What?Eyelids?
Peter:Yes,sir Because as soon as I shut my eyes ,the eyelids cover everything of the world .
该短文中,“eyelids ”一词根据上文中的“shut eyes”档住眼睛的东西,猜出是“眼皮”之意。
2、通过原文中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
例如:suffxes: such as _ ing 、_ed 、_s 、_ful and _less, may cause spelling changes when added to words .
句中给出了“suffixes ”的几个例子,_ing、_ed、_s 、_ful ,这些都有是常见的单词后缀。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便可知道“suffixes”的意思是“后缀”。
3、运用对比法猜测词义
对比法常用的词或词组有:but ,while ,however,yet ,otherwise...通过使用这些词,我们可以对生词进行对比猜词义。如:
( 1) The paint on the cottage had peeled in a few places,otherwise they looked well kept。
句中的“peel”可从“otherwise”后面对比猜出是“脱落”之意。
( 2 ) Jack was thin while his wife was really obese句中的“obese”通过while 与 thin对比那意思为“胖”
通过定义或同位语来理解词义
如:(1)Meterologists,people who study weather and weather patterns still have difficulty predictly the weather.该句中“ people who study weather and weather pattern”作为“meterologists”的同位语,其实是对“meterologists”的解释和说明。由此可判断,“meterloogists ”的意思是“气象学家”。
(2)Acrophobia,or fear of height,can make life difficult for tight rope walker who suffer from it.
这个句子中“fear of height”是对“acrophobia”的解释是“恐高症”之意.
三、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有时,我们在阅读中会遇到 一些似曾相识的词。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遇到 这类词不必去查字典,我们可利用构词法知识推测其词义,掌握了这一技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词的数量。
英语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构成新词,即转换、派生、合成。
1、转换:一个单词或词组由某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叫转换。转换后的词义与转换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1 )The sick and wounded were to be taken good care of by the nurses.
(2) These clothes are intended for the old .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是由形容词加定冠词转化而来的名词,表示一类的概念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类人,不是指个别人。(1)句中的“the sick and wounded ”意为“伤病员”(2)句中的“the old ”意为“老年人。”
2、派生:在一个单词前或后加上一个词缀,变成一个新词,这种方法叫派生。
词缀有前缀,后缀两种,通过加前后缀派生的新词,在意思上与原来的词相关。但前缀改变词义,例如:happy(高兴的)-unhappy(不高兴的 )、like(喜欢的) -unlike(不喜欢的) 、regular(规则的)-irregular(无规则的) 。后缀改变词类,例如:kind(adj和蔼的)-kindness(n和蔼);、help (n ) - helpful (adj),由名词转化为形容词或由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由此可见懂得前后缀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便于我们阅读的进行。
3、合成: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词,这种构词法叫作合成。合成的词义也很容易从每个词原来的词义中推测出来。
例如:You can buy such things as toilet soap toothbrushes and toothpaste.
句中的“toothbrush and toothpaste ”是合成词,分别由tooth(牙齿)+brush(刷子);tooth(牙齿)+paste(糊膏)构成;由此可猜出“toothbrush”为“牙刷”,“toothpaste”为“牙膏”之意。
四、理解句义的技巧。培养学生抓句子中的关键词,领会句子大意,以及分意群理解,明确全句大意等。
例如:Edisson planted vegetables/ in his garden/ and sold them to buy / what he needed for his lab .此句共有十七个词有些学生往往看一个词想一个词,逐词注视,阅读速度既慢而且不易掌握全句的意思。如按上面的斜线处停顿时,则全句只要“注视”四次即可。阅读速度可以提高几倍而对句子的理解也要完整得多。
五 、对意思含糊的段落的处理
由于词的意思不明,而造成段落的意思模糊不清,这是阅读中常遇到的。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反复阅读。一般地说,多次阅读的过程是逐渐加深理解的过程。往往开头难但看了几遍之后,就能逐步明白其意义了。有些难懂的句子,根据上下文,仍可以猜出它的意思。一篇短文,如果我们能看懂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意思容许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误差,这是正常的现象,例如下面一段:
The two largest islands of Great British Isles are the Great British and Ireland .There are three regions in Great Britain.They are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se.
此段中“regions”一词未学过,但通过上下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以及学过的地理知识,不难猜出它的词义是“地区,行政区”。
六、利用标题猜测
我认为,当拿到一篇陌生材料时,不要急于通读,更不要放弃,而应先看标题,理解标题,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大意;其次提取各段的主题句,分析,理解主题句的内容,预测各段的大意;最后弄清一些指代关系,尤其注意文中的斜体或黑体的醒目的部分,因为这些可能是文章的重点之处或关键词语。如果做到耐心、冷静地去阅读一些新材料,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而且要靠课外辅导。目前中学教材后都有补充读物,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但课外要注意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很多教师想了不少办法,如办手抄报,或成立课外阅读小组等。
做到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我就在课下收集了大量的幽默,笑话,谜语,谚语,成语,小故事,加以精选 改编。如在一张卡片上编了这样一个谜语:
I do not have a mouth,but I can blow things away
I do not have legs, but I can run quickly
I always shout loudly while I am moving
But when standing still I am nothing.
在卡片反面印上谜底“风”
灵活的取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途径,对多数人来说,它本身也是一个目的。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能力也会有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中学生的英语成绩的提高更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原作者: (刘学红、鹿传宝
来 源: www.pep.com.cn/
篇6: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论文
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论文
[摘 要]《高中英语课标大纲》在描述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时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阅读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理解;兴趣
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得信息、领悟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养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英语复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以培养和提高以阅读理解能力为中心。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精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不要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能贯穿全文的问题去读,先整体感知,再分段教学。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然而,找topic sentences这个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很多文章开头都力图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能揭示一个新颖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先让学生熟悉英语文章的introductory paragraph(s)的常见形式,如谈话式开头、故事叙述式开头、打破常规思维的评论开头或“奇特”人物行为描述等。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清晰地反映文章的线索脉络。学生的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猜测词义、理解大意、分清事实观点、推理判断、了解文章结构信息、了解重点细节等阅读技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模块3 unit 9中的the road to destruction这篇文章时,教师可首先提出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what is the author mainly talking about?然后让学生采用(skimming)策略快速浏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进而采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课文结构:introductory paragraphs(谈话式开头)→problems caused cars→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concluding paragraphs(表达情感),学生们围绕里面细节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了解了课文具体信息,吃透课文深层含义。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分析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遇到类似的作文,他们自然思路清晰,写作涉及的'各个层面便了然于胸。
2 注重非感知输入,介绍文化背景,清除阅读障碍
新课标明确列出了“文化意识目标(七级~八级)”。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也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知道,沟通的最基本要素就是information gap(信息沟),西方文化背景常识正是学生渴望得到的,恰当利用这一信息沟必然会给英语课堂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带来无限生机。
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culture corner)板块,合理使用这一板块不仅补充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其他阅读材料。实际上,依据新课改的精神,调整这一部分材料的顺序和warming up融合在一起处理对整个单元的教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模块1 unit 3提到了西方节日文化,据此,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的重要节日,如new years day,st.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ay day,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以及christmas day。模块4 unit 11提及西方媒体,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英美报纸杂志,如times(时代周刊),newsweek(新闻周刊),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the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又清除了阅读障碍。
3 扩大阅读范围,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只有获取信息,才能输出信息,即口头、笔头表达流畅。我们知道,第二语言习得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特雷尔(t.terrel1)与克拉申(d.krashen)是美国大学的外语教师,都积极参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他们认为外语能力的发展只能靠自然习得,有效的自然习得条件之一――接触语言的材料必须足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语言材料有足够的摄入量。目前,高中学生还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语言信息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教科书以外,教师还必须大量选材,如童话、寓言、小小说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引导学生跨入五彩斑斓的英语世界,从而获取丰富的语言信息。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要提高阅读能力仅利用课堂和课本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学校应保证学生达到英语八级的要求,英语阅读八级的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累积达到33万词以上。读得越多,词汇量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阅读质量就越高。很多学生对高考试题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和写作题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平时课外阅读量不够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4 注重阅读技巧
考试大纲关于阅读理解部分对考生规定的六种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测试考生对于语篇的理解和把握作者意图的推理过程。那么如何提高这种技能,使考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选择呢?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猜词能力。①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②通过原文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③运用对比法猜测词义,对比法常用的词或词组有but,while,however,yet,otherwise等,通过使用这些词,我们可以对生词进行对比猜词义;④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2)把握文章的主题句或中心句。主题句一般都在文章前几句或者是后几句,每一段也有每段的中心句,充分把握这些中心句和主题句,会对阅读大有裨益。所以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3)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理解短文中没有用文字直接表达的观点或内容,其中包括领会作者的态度或短文故事的结局。要根据短文内容,通过认真分析推断,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阅读是一种涉及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要求的心理、智力活动,是原始信息“输入”与经过阅读→领悟→分析→引申→综合等加工环节后新的信息“输出”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必须加强,我们不但要重视阅读的数量,更要重视在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下提高阅读质量。
篇7: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吴琴儿
内容摘要:Grellet曾指出,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可见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仅仅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语言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 阅读能力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其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成为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同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的和书面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就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自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测验的目的也在不断变化: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应着重抓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 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 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 、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应持后一种观点。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可以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应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 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 ;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这方面,我觉得这样会更好:就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 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 ,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每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是有必要的。阅读技巧训练课的目的是学习阅读方法,培训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技巧训练课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中学生课本同步读物》和《中学英语拾级读物》等材料不失为好的阅读教材。
2) 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考虑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 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
3、指导学生课外泛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 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
近年来,为了应付高考,复习题、模拟试题充斥市场,占去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使他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上去了,而运用英语的能力却下来了。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是英语教学中的 一种偏向。应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通过阅读实践来培养和提高 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 教师应给予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以下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也就是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选定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二张能分别表示阅读进展和阅读理解率的统计表,一张发给学生,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率,另一张供全班用,定期把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成绩连成曲线。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互相促进。我想,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可逐步得到提高。
高考阅读理解的试题趋势与阅读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阅读理解始终是高考试题中的重头戏,它占笔答部分分值的三分之一。它集中、全面地检测了考生从短文中获得信息能力以及理解的准确程度。综观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理解可以得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信息量增大。阅读全节总词汇量逐年增加,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明显越来越高。请看-2001春季高考的阅读理解部分的词量和阅读要求分类表:
总词量 短文词量 试题词量 读 速
NMET97 1,723 1,159 564 34.5
NMET98 1,815 1,002 813 36.3
NMET99 2,111 1,316 895 44.2
NMET2000 2,006 1,330 676 44.6
NMET2001春 2,218 1,580 638 52.6.
2) 试题的设计发生了变化,表层意义理解有所减少,而深层含义试题有增加,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字里行间,挖掘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真正意图,领会文章的话外之音。请看1997-2001春季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分类情况:
题目设计数量 NMET97 NMET98 NMET99 NMET2000 2001春
试题设计分类 文章主旨 2 2 2 2 3
事实细节 8 7 5 5 5
深层理解 3 2 4 7 6
推理判断 4 7 6 4 4
猜测词义 3 2 3 2 2
3)非大纲词汇有所增加。由于新词的出现,考生只用通过context来理解词汇的含义。语言必须面对猜词的事实在试题中的导向很明显。
4)语篇结构较为复杂。NMET99、NMET2000、NMET 2001春季高考连续三次五篇短文的语篇构成都有相当难度。作者在阐述问题时都使用多种语篇手段和修辞方法。行文的跳跃程度较大,陈述次序富于变化,隐含信息较多等。考生读懂了文字,也不一定能立刻领悟语篇的意思。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高考考的是理解和应用,因此,语篇知识的教学必须与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是语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的前提。阅读过程是一次思考过程,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应当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浏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main ideas)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然后学生根据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教材中的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提高阅读能力,要加大语言输入量。只凭课本中有限的几篇课文恐怕只是“师傅领进门”,真正意义上的具备能力,掌握技巧只能:“修行靠个人”-- 多读英文报刊、杂志,多动脑筋。
SEFC阅读课策略初探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崔 虹 1月15日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过份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个陌生词组,原因之一是之前没冠词,但只要联系上下文细心思索,就会了解到是”怀孕“的意思。
②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划线的两个词只要认识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稳地猜出来了。
4、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 lines.“这句子中”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级市场排队结帐付款),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关于超级市场的感性印象,就无从理解。
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为例,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
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旧联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练题学习生词。Find words in the dialogue that mean the following.
1)to ask for something very strongly : (demand)
2)the buildings and conditions in which people live: (housing)
3)to walk together in a large group through the town 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ideas : (march)
4)strictly not allow : (forbid)
5)not very rough : (peaceful)
6)person who take the nationa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ight to vote : (citizen) .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Conclusion)
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型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
1. 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如教SEFC Book2B Lesson 58(Noise In The Night) 时,问题的设计:
1)记忆性问题
Whom did the lady live with?
What's her personal problem?
2)理解性问题
Was the lady's uncle a non-smoker? How do you know?
Why did Holmes ask the lady if her uncle kept pets?
3)创造性问题
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visit the lady only when her uncle
was out?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ended?
4)评价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lady's uncle was?
2.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如教SEFC Book1 Lesson 98 和Lesson 99时,我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下面是对话中间部分。
B: I am Dr. Baker, _______.
O: Ah, Dr. Baker, _______. I am looking for another speaker who could give a talk, as our main speaker can't get here today. Would you mind ________?
B: About DNA? You are joking! I know _____ subject.
O: But Dr. Baker, you are world-famous.
B: ________.
O: Everyone knows that you are an expert on the subject. Everyone here has read Peter Baker's Introduction to DNA.
B: ______. But I am not Peter Baker, I am David Baker. There must be some mistake.
3. 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再以SEFC BOOK1A Lesson98、Lesson99 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复述:receiving an invitation→at the conference →at the organizer's office→ giving the talk
4. 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如在教课文SEFC BOOK2B Lesson70 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即火车停站时,有一则用德语讲播的通知。Hank因为是American而不懂德语,因而走失了。上课时,教师可抓住这个通知,大做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猜猜通知的内容到底是讲什么,并要他们以列车播音员的身份,用英语make an announcement,以便让Hank听懂。如: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Here is an announcement to make. The train will be divided into tow parts. The front part is going to Frankfort and the other part to Bonn. Please go back to your own seat. Now, once again---
5. 书面表达,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和写体会等。或增加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因有蓝本可依(阅读过的课文),这样的写作不致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学生们看到自己也能象作家似的产生灵感,写出心得,便可大大增强自信心,获得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也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既是读者也是作者,通过将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做法,无疑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和培养了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如教SEFC Book2B Unit 17(Life In The Future) 时,我对学生说:”These are the writer's opinions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 Now use your imagination, tell me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这引发了学生发散思维,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写作的情景。学生学生乐此不疲,表现出高度的写作热情,有学生写到:In the future, computer will do everything for mankind, thus people's hands and brains don't have to work, people will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有一位学生写到他家乡在未来发生的变化:In the future ,computer will help the farmers to plough and harvest. With the help of the computer, our living conditions will be improved greatly in my hometown-----.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也无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文化素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探索
湖北省谷城一中 袁资有 7月25日
近年来, 中学阶段英语的教材编纂方向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共同地反映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也就是现在教育界说得较多的“素质教育”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这不仅是目前要求每位教学一线执教者和教育研究家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学校管理者、操作者以及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教学可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笔头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作为一个客观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谁也不能视而不见。就近年的高考而言,150分的试题, 单纯阅读理解就占了40分;从题量上看,也从恢复高考后沿用多年的四篇,增加到现在的五篇。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对阅读后的理解方面看:问题已经从过去的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地计算,逐步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中,你会很自然地碰到象“infer(揣测)、imply(暗示)”这一类的词,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段落揣磨出作者说话的目的、文中说话者的引深意、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却有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imagine (想象)作者在下一个段落(原文中并没有)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一般以交际环境为主,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不仅对学生作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
因此,学生素质的提高,一要靠自身临场的发挥,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学习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素。教师如果靠时间一题一题的传授,学生靠一题一题地记“会”,那么在考场上最多是个中分低能的机器,就不用说是将来适应社会了。会教的人,往往是教给学生金钥匙;以后来看,管你会不会教学,只要你从事教育教学,你都不光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必须走向学生“交钥匙”的道路。对教学悟的深,你教给学生金钥匙,悟的不深你交给学生铜钥匙;哪怕你交给学生铁钥匙,也比交给他们现存的金山、银山强。因为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普遍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真东西越来越多,“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拿到“钥匙”的人,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升学,其核心是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它切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二、重视操作过程的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一是指非毕业班常规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毕业班综合复习的过程。前者而言,以教材为主,选择余地不大,主要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进一步活用词汇、语法、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英语的能力,以期达到加深理解,搞活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选材余地大,时代气息强,知识面广,对学生面的要求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中心主旨(main idea)进行。对一段文章的概括要利用它,对这段文章的提问要利用它,对作者语意的深层发掘也要利用它。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西瓜与芝麻”之间的关系。Main idea就是“西瓜”,是大头,是主要矛盾,要重点抓;具体字词句是芝麻,是细节,是技叶,是次要矛盾,不要影响了视线,不必要一一搞得太清楚,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大意,或者“跳跃”式前进。与Main idea无关的不能细说, 与Main idea有关的哪怕学生不太生疏也要提醒。 用适量的问题把学生朝作者的“思想轨迹”上引。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一齐跳跃了,想法一致了,启发引导就成功了,----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
(一)坚持养成训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行交际。“口头”方面的某些基本功训练,对阅读理解有正面的帮助作用。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交际语言不仅是指语言的音、意统一,同时也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这样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种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是学习语言的生命和实质,交际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具体情景中交际,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是孤立的句子,我们教的才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能力。当今考察学生能力的方法,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大步发展。这种语言学习的养成教育,不仅使你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使一代人会终身受益。
(二)注重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第二,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由此可见,让学生多听多读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果要让学生动笔填词或记录句子,要让他们只记关键单词的前几个字母,而且只要自己(当时)认得就行,千万不要象平时做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要养成一种快的习惯。学习英语,没有快,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
三、阅读教学要当作工程来抓
(一)教师备课重“热身(warming-up)”
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3.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二)阅读过程明确“目标(goal)”
1.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可以每隔几篇进行一次,教师要有所筛选,把握难度、深度,突出一个或两个侧面;对高三而言,不是考试范围的东西不要做这么细;
5.分活动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如果是从其它地方获取的试题,甚至可以更改参考答案;但必须分析说明令人信服的理由。
(三)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ss)”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
3.做大纲所要求掌握语言知识的练习及高考词汇手册上要求的要点;
4.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三言两语,只要中的就行,要少而精;
5.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
四、阅读教学的法宝“自学(self-studying)”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是“教”不完的。今天的学生,只能靠今后的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费工费时,讲解难度大,处理的不好,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选材上的优势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初中学生往往满足于歌曲、游戏、表演等引起的表层兴趣;高中生则不然,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来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换位、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等。
(二)开发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培养观察力。其次要培养注意力。再次要培养记忆力。另外还要培养思维想象力。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从宏观上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战略上看,阅读教学要紧扣整体,化零为整,就大不就小,宜粗不宜细。从实质上看,读得懂,然后才说(输出)得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之,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不抓不行。不但要长抓狠抓,而且要深抓重抓,一抓到底。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篇8:植根阅读土壤 提高英语水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余市第五中学 廖红艳
有人曾这样描述现在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吞吞吐吐;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笔者从教五年来,对此现象颇有感悟。如果说入门阶段学生被拒之门外是由于拼读未过关的话,那么,初二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下滑现象正是阅读量严重不足,无法走出“无声阶段”。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产生不了质变,初二阶段的学生正是英语水平亟待提高且极具发展空间的一个时期,阅读量上去了,英语水平就会水涨船高;阅读面狭窄,英语水平也会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则退。
早些年就有人提出“阅读主导模式”,主张以读引导全面训练,提高以读导听、以读导说、以读导写、以读导读。阅读任务是抓住阅读材料的要点,了解其背景,理解其内涵,吸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评价、判断作者态度,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阅读要求应分三步走:1。信息获取式阅读。通过掠读,扫读之后回答:yes、no 、when、where 、what、who 2。知识理解性阅读。通过细读、选读为获得语言基础知识,语篇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一定的知识积累 3。研究探讨性阅读。读后回答how 、why
学生在阅读前,应注意选择好阅读材料。起始年级的学生应以激趣性阅读材料为主,如幽默、笑话,童话等。这些材料趣味性强,内容浅显;中高年级学生应选取那些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材料作为课外读物,如人物传记、时事报道等等。另外,在选材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逐渐加大材料的梯度,不然同一层面上的读物重复过多,即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明显。
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较快地扫除遇到的障碍,这也显得很重要,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些经验。(一)如何对待生词?首先,可凭借悟性和语感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猜测词义,其次,根据语境中的特殊线索推测词义,常见的语境线索有:(1)符号线索:破折号、括号、冒号等这些符号常常将起解释作用的同位语与所修饰的词分隔开来,由此可通过符号后面的单词判断出前面那个生词的含义。 (2)文字线索,诸如to mean、be named、like、or、yet、but、unlike、for example等这些单词后面所阐述的内容正是前面那个生词的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二)把握句式,第一,从句末的句号、问号、感叹号来判断一个句子的结束,一个意思的完整;第二,着重掌握五种简单句式和两种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第三,单独识别几种特殊句式,例如倒装句,真正主语宾语后置的句子;第四,稍微增加定语从句的补充教学。总之,句式方面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一些特殊句式,特别是句式容易识别却不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句子,要集中起来专门训练。
(三)了解各地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熟悉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有助于帮助须生了解文章大意,避免产生误解。例如:peasant在英语中指收入低下、没受过教不懂礼貌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含有贬义,现代英语中farmer.又如:You’re a luck dog.你是幸运儿!含褒义。
在作好准备,把握技巧后,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几种阅读方式,常见的有朗读、默读、精读和泛读,泛读过程应该要求学生养成摘读、划读、注读、查读义读等良好习惯,泛读不仅要求速度,还要有知识的积淀和方法的积累,正如蜜蜂采花酿蜜一般,采得百花,方能酿出好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课本中走出来,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多多阅读,多多积累,相信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
篇9:高中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开平风采中学 甄艳莲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高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的能力。而听力是这几方面能力的基础。现今的教材编写虽然已经比以前的教材编写着重听力的培养了,但远远未达到要求。
与阅读一样,听也是一个参与和推断的过程,培养听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断,猜测,联想,概括等连贯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听力理解与听力技巧与其掌握的熟练程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培养听力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熟悉掌握听力技巧和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听力培养及提高。
1. 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
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一种比较难的能力,加上训练有些枯燥无味,致使很多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如果学生的成就感不够强,教师必须多加鼓励通过肯定他们的努力来加强这一感受,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这种外部激励有助于启发学生再现听力活动的情景,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依靠自己你的判断力去掌握学习内容。
2. 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包括语言和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有效的控制。听力材料太难会导致学生注意立分散,太容易则无法产生听时的兴奋反应,失去听者与说者进行交流的兴趣。我觉得在高中第一册下的Unit25 lesson100 ,where’s the speaker?的听力材料就比较适合高一的学生进行听力培养.其选材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happened?让学生思考.学生也觉得好奇,究竟发生什么事,有一种动力往下听. 听力的内容按事情发展的步骤进行,非常有条理,让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清晰,听完后让学生按照图片进行排序,然后复述整个故事.
3.坚持听说训练,培养语音技能
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辩音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语音知识,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要能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还有尽可能熟悉各种人的音调以及轻重缓慢,喜怒哀乐,个体差异等口语特征.因此听和说相辅相成(比如边听磁带边朗读,听写单词,句子,做短文听力填空练习,互相练习对话等),听说并进,持之以恒,保质保量,打好听能基础.
4.训练阅读写作,促进语感形成
听力理解能力也包含有阅读理解活动,阅读是对语言形式的体验,多开口朗读能形成语感,比如领悟词法,句法功能,逻辑关系的能力,写作训练能巩固并提高学生已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记忆语言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语感,促进听能的发展.
5.倾听较长语篇,强化记忆能力
要学会倾听,尤其是长对话和短文独白。在听较长语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倾听的焦点应当是语篇大意和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而不是个别词语,并随时记下关键词。个别单词没有听清时,一定要沉住气,继续往下听,可能后面的信息能启发你,夜可以利用答题,阅读下一题的停顿间隙再看看试题,结合试题,笔记去联想。所以培养从头到尾记住一段话的记忆能力对提高听力有着重要作用。
6.精听泛听并举,提高听力能力
泛听必须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内容的大意,精听时注意力集中 在语言材料的细节;泛听时注意听表达内容的关键词关键句,精听时连续听音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一个一个的句子;泛听时重在回答有关中心主意的问题,精听时重在回答有关细节或细节加工的问题。只有精听与泛听并举,才能全面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7.视听说相结合
听力课长期以来被误认为只是教师打开录音机放音,学生凭两只耳朵听音,忽视了 “视”和“说”这两项重要内容,单方面强调听力技巧。这里有两种典型的错误倾向:一是把语言实验室当成单纯的听音室,而对幻灯机,录音机,录放像设备却闲置不用;另一种做法干脆就不用实验室,一台录音机就代替了教学。实际上用引言实验室进行视听说教学是一重大的突破,这种以声,光,色为特性的语言实验室教学利用各种电教媒体,使声音与形象和谐统一,使语言信息与具体的,特定的情景相结合,使得陈旧的听说教学法中简单得模仿,机械性得复述及千篇 一律得的答相形见拙。更重要的是在视听说多维教学模式中,加强视听说的训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益于学生感知教学内容,培养语言能力。因而,教师要多选一些声形具备,并且文字资料齐全的音像带用于教,采用视听结合,视说结合,听说结合的 多维交互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水平。
8.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听力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安排好听力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深入浅出的口语听力训练,同时多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利用好第二课堂,增加学生接触鲜活英语的机会,比如听英语磁带,英语歌曲,英语广播,英语演讲,看原版电影,参加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等,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无限乐趣。
篇10:加强外语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依据于外语教学大纲“通过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做了大量地探索。尤其使用新教材之后,我们迈出了更大的步子。探索外语素质教育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由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使以往死气沉沉的外语课堂,如今响起阵阵掌声、笑声、外语会话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课外活动小组,应该说是大组活动,因为我们的活动原则是面对全体学生,为涌现和造就更多的英才提供广阔的教育园地,力求活动中每个同学都能适得其所,情趣盎然,互相切磋,共同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活动的:
一、遵循直观性原则,创设外语环境,反复循环,达到知识巩固
我们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直观、热烈的外语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把学过的语言知识、课本、句型,反复循环,达到巩固的目的。比如:我们学习打电话、购物,就设置了商店物品的真实场地,让学生扮演成顾客、营业员,去购买所需物品,而营业员、顾客的对话需要系统的英语课本知识句型,从英语的风俗习惯、西方文化、道德水准、讨价还价、颜色挑选贯穿了前后的知识,强化了语感;学习了生日宴会,同学们就排出自己的同学过生日的场景,倍感亲切;通过丰富地联想又排出了记者招待会,二十年后聚会等丰富多彩的小品。这种语言的循环操练,这种情境的创设,这种方式的巩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乐趣享爱而不是负担。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促进个体发展
我们的教学改革活动力求使各层次的同学都得发展,避免以往的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教学,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现象,给各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目标。比如学习了生日宴会后,我们要求差的同学以背诵原文或重要句型为目标,能演出浅显的对话;为中等学生设立模拟生日宴会;为好学生设立更高一筹的目标,他们通过打电话通知某同学的宴会去向,去商店购物买生日礼品,最后用生日宴会上的语言,以唱happybirthday点燃蜡烛热烈场面结束。为了使每个同学都得到充分锻炼,我们规定同学们每次表演不重复。到了后期活动,大部分同学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人格成长,寓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力求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实现德智体、真善美一体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学生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想象力不断丰富,在编排中学生不断进行试探、构思、实验、度量和检验。这时老师不应当是旁观者,如何做道德要求,如何向真善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学生演出两个偷在偷东西被警察看见,然后对打,结果小偷出刀子战胜了警察。这时老师马上引导,结果是正义战胜邪恶,让坏人受到惩罚。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开始排出了尊师爱生、助人为乐、科学探险、歌颂祖国等高品位的小品短剧,使同学在愉快的气氛中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让课外活动达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能力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根据大纲要求紧紧围绕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在立足于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求得自主、自律、自信,努力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发展,挖掘隐性学力即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再现力;我们的课外活动是外语课堂兴趣教学的延续,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我们为同学设计了:我们自己的晚会、游动物乐园、去农场劳动、模拟生活等题目,使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民主型教学,增进师生的感情,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形成了最佳学习情绪,而最佳学习情绪恰是学习好的最佳途径。
篇11: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浙江湖州二中 周萍
摘要:先提出文章的主要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然后指出,第一,必须重视语言输出;(增大阅读量,不忽视听,重视词汇量) 第二,以输出带输出,通过与听读说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密不可分的四个环节。听与读对外部信息进行接收、理解、吸收,说与写则把头脑中的想法、见解整理加工,表达出来,从而体现语言最本质的交际功能。而在说与写之中,写又比说难度大,要求高。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中学外语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要想使学生能够流利,畅达地表情达意,第一,必须重视语言输入。新大纲提出:“听与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输出能力。”也只有在学习者把听到和独到的语言通过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输入的质量、数量、频率和输出的方式与输出的质量和数量相关系数甚大。有调查表明,在作为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写作中最突出的难点是写作内容贫乏和思路不畅。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加大语言的输入量。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在著名的《方塘诗》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语言学习中,读与听这两个信息输入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真正的“源头活水”。
然而,希望凭借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来提高写作水平,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应扩大课外阅读,增大阅读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体现了阅读,即材料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大量了解英美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的风俗习惯,而且涉及到分析、推理、判断等多种思维活动。为了使学生获得合适的阅读材料,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各种英文报纸杂志,如《二十一世纪报》、《英语画刊》、《英语周报》、《上海星报》等,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世界名著的原版或缩略本(英文版),同时,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短诗来刺激记忆,培养一定的语感。增大阅读量不仅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在课外进行,还可经压缩后进入课堂。在讲授“AbrahamLincoln”一文时,先让学生收集大量关于林肯的资料,制成各种卡片(英文),上课时,学生们交换阅读卡片,卡片上有为悼念林肯而作的诗歌,林肯的自传,也有世人对林肯的评价及他本人的一些奇闻轶事。在对林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完成书面作业:A.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林肯的生平;B.林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或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他的哪一点(品德或成就)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可举例说明)。在这两题中,题一紧扣课文,但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题二则难度增大,给程度好的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由于有前面的阅读材料作基础,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作文都能“言之有物”,效果较好。
其次,不能忽视语言输入的第二条重要途径----听。听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学过程。听力材料常具有最简单常用的语言结构,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化为己用。但听力材料的选择要特别注意难易适度,太难,学生不知所云,容易丧失信心;太易,又难以引起学生兴趣。通常情况是先听材料,后检查答案,再快读听力材料,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可用于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如“American Country Music”这一单元的听力材料是介绍Michael Jackson这个美国大牌歌星。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下一些重要年代,告诉学生在写关于人物的文章时,以年代为主线串起人物的种种活动,文章能够条理清楚。同时,还就听力材料中的“hit ”一词作了分析,“hit”在此处不是动词,而是个名词,意思是“轰动”、“成功的表演”,所以“hit songs”是指流行歌曲,而畅销唱片排行榜称“hit parade”,多数中学生都喜爱流行歌曲,对排行榜颇为关注。因此,“ hit”一词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此后,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在作文中用上了“a great hit”。
此外,重视词汇的积累。词汇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作文是高楼大厦,词汇就是建筑这些高楼的砖瓦水泥。中国的荀子早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名句。Terrel认为词汇是理解和表达的关键,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外语学习者能理解外语和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词汇的积累主要在平时。在每节英语课的序曲--“English Corner”中,学生把自己演讲中出现的生词抄到黑板上,在演讲之后,简单讲解并带读几遍,虽然这些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了一个初步印象,但为以后的识记及运用打下了基础。
第二,以输出带输出,即用说来带动写。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先有口头语,然后才出现记录口头语的文字,即书面语。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中,听说法、视听法和自觉实践法等都推崇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书面语的教学。英国学者布里顿(J.Britton)根据多年的研究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法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帮助学生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以说带写,最常用的方法是由看图说话到看图作文。研究表明,图画往往能表达比文字更深邃的内涵,提供比文字更广阔的外延。这里所指的“图”可以是具体的画面,也可以是一些图表、数据。比如“Earthquake”一课就可以通过图表,比较洛杉矶历史上的两次大地震的情况,然后连词成句成篇。这样,以后学生再遇到根据图表写作文的题目,就可以有法可依,从容应对。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话题(topic),如: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先分组讨论,口头讨论可以使观点更完善,思路更清晰,而且同学讨论时,可以互相纠正一些出现的问题,再动笔,文章可以准确通畅。
“English Corner”是每节英语课的开场白,定下几个学生感兴趣且有内容可说的话题,如“体育”、“爱好”、“音乐”、“最感兴趣的书”、“学校生活”等。从这些话题展开,促使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维,说过之后再整理成文。一段时间后,还可进行一次作文评选,展出优秀作文。
总之,学生的英语写作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过程,不能为写而写。写必须与听、读、说紧密结合,在重视语言输入,加强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才能更快地发展提高。
篇12: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
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教师应以现行教材内容为中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教材内容;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技巧
阅读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技能之一,因而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就成为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英语试卷中比分最高的一个题型;另外,选词填空、完成对话和完形填空等题型的实质也是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有“学生善阅读者得高分”的说法。纵观历年中考试卷,一般都有四至五篇短文,每篇短文的词汇量在250词左右,且题材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包括生活常识、科普知识、西方文化、人物传记、新闻消息、说明书、通知、广告、节目单、时刻表及机票车票等等。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安排有不同的话题,每个话题中都有课文,而且课文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体裁广,信息量大,丰富生动。教学中,笔者就充分利用讲授课文的机会,以课文内容为中心,加强方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就将笔者在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们进行商讨: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作者和语篇所负载的信息的三维交流过程,其核心就是获取信息。怎样获取信息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教材选用的文章体裁丰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题材训练不同的方法。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浏览、猜测、扫读、跳读、细读等。
1.浏览
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先浏览标题前言和课文中的图表,猜测文本大意,无论是对话、记叙文还是科普短文等都很适用;找出每篇或每段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出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或结论。如在教仁爱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1 Pollu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 Section C 时,笔者让学生快速打开课本,只看课文中的插图,用一句话概括本篇课文要学的内容,学生们在看到图的瞬间就都知道是noise pollution,多数学生都说“It’s sure something about noise pollution.”然后再让他们找出主题句,进一步理解课文。
2.阅读
训练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使他们能够把握主要的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顺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言行,特别是说话人的语气,以及通过字面意思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句中的不同时态和句型都非常重要,这方法对于对话和记叙文来说尤显重要。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B 1a,内容是两个学生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争吵,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又和好如初。笔者在教学这课时,同样先让学生浏览三副插图,让他们概括本段对话的大概内容,然后大声模仿各自的声音进行阅读,很多同学还不愿与其他人共同表演,愿意自己以不同的声音和动作扮演不同的人,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学生对所学内容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提问
根据学生初步掌握的信息,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笔者通常用What/when/where/how/who/how many等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同时,笔者也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 Topic 2 I must ask him to give up smoking Section D1主要讲的是好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在学生浏览阅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问题,这个环节很是热闹,因为所提的问题不能用一般疑问句,又不能重复,所以每个学生都想先说出他的问题,同时他还享有要求其他任何同学回答其问题的权利。其中有一个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刘某,这篇文章他好像理解得很快,第一个蹦起来说:“老师,我有三个问题想提问XX(英语科代表兼班长),行吗?”为了不打击其积极性,笔者说:“OK!” “What does food give us?”“Why is it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healthy eating habits?”“What is the wrong food?” 他把这三个问题说出之后很是得意,因为前面两个问题XX顺利回答了,第三个问题课文中没有,属于开放型问题,XX没能及时回答上。当然,笔者也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积极思考、认真听课的优点,鼓励其继续发扬。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角度、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
首先要培养学生猜测生词词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严格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要尽可能地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猜出词义,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其次,注意抓住文章的各种细节,如描述性细节、比较性细节、说明性细节和事实性细节等;还有一些隐藏在图标或图形中的重要细节也需特别注意。
三、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应与中考接轨
各地中考阅读理解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任务型阅读和阅读表达三类。其中,单项选择是多年来一直沿用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事实和细节、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猜测生词、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任务型阅读的题型主要有填写表格、填写词语、回答问题和翻译句子等,着重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组织信息和综合概括信息的能力;而阅读表达题是近年来逐渐采用的阅读新题型,其目的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有主旨概括(如,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完成句子(如fill the blank in…with a word /sentence)、句子翻译(如,put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to Chinese/English)、封闭型问题(如,what main idea is given in the…paragraph?)、开放型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这些主要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找主题句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如,议论文的主题句一般就是开头的句子或结尾的句子,记叙文就特别要注意总结性的句子,而说明书、通知、广告、节目单等应用文就必须找到what /who/when/where/how等信息。现在使用的教科书在编排上多以任务型的模式编排,如根据1a完成表格或回答问题等,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逆向法——要求学生先看任务,然后带着任务去扫读,在相关信息处做出标记,这类客观信息题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就必须以短文的细节为依托,对整篇课文进行从整体到细节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判断。记叙文重在剖析与理清时间的原因与结果;议论文重在理清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有理,论证是否切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内容和教参书中的补充内容,多介绍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及知识背景,以及英美人的生活风俗习惯,从而使学生在答题时心中有数。
四、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让学生改写(rewrite)
教材中生动丰富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开拓了视野,也给学生的练笔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七年级学生可以将人称、地点、时间及事情进行改写。而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可将对话改写成短文或故事,将短文或故事改写成对话或将较长的短文缩写等等。改写有利于学生钻研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真正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再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相当难度的文章,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教材内容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始终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摆脱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解析语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内容,不断给予学生指导、训练,并进行长期的坚持培养和方法的总结反思,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梁承锋.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s one of objective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directly influences students’ English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refore, teachers must take textbooks contents as the center and make students grasp necessary reading skills and methods, thus to lay firm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Key words:
textbook contents;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methods; reading skills
篇13: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英语听力对学习英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听力差的问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并对如何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中学;中学英语;英语听力
听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没有听,就没有说,也就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听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并且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中学生学习英语首先应当从听入手,学习英语如果不具备较好的听力,就无法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口头交际中去,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说、读、写”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在数年的外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共同的弱点,即:听力差。轻者,对听力材料看懂听不懂;重者,连听老师讲课都有困难。
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我发现造成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听力普遍差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活生生的语言环境,由于受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学校教学条件、家长文化素质等综合因素的限制。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嘴勤、手勤、脑勤”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使手、嘴、脑协调使用。
三、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前不预习,教师要讲什么,心里没谱;课上听讲,虽然专心,但不善于思考,不认真记笔记;课后缺乏及时复习巩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甚至什么也听不懂。
那么,如何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我认为: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听力训练,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学法和解题基本技巧给予指导。
一、训练方法
(一) 听
1、平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的专门训练,如句子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等。使学生逐渐了解和掌握地道的英美国家人士的发音和朗读特点。
2、充分利用语音教室上好每一节听力课,认真完成每单元的听力练习,不仅要求得答案,而且要通过模仿熟悉录音中的原文;坚持每一节早自习用10-15分钟练听力,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其它难度适当的听力材料。对话课和阅读课,坚持在阅读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听一遍课文录音。
3、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说英语,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到初一下学期做到基本上运用英语顺利地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在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前提下,才能较为容易地听懂英美人士朗读的磁带录音,进而去模仿他们的语音语调。
(二) 说
1、课堂上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张口说,既使说的不好,甚至错误,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在肯定其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帮助纠正错误,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2、抓好学生平时的值日报告。每次上英语课时,先让值日生上讲台用英语做值日报告,内容不限,时间长短不限。这样,学生既练习了口语,又锻炼了胆量,还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复述训练。要求学生对较长语言材料(如每个单元的阅读课)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这样做既能检查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读
1、注重朗读训练。通过读,可以提高语感,有助于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还可以练习辨音。读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跟读,包括跟磁带读和跟老师读,要求学生在跟读时必须模仿其语音、语调、语速及连读。其次,分部分或分角色进行小组练习。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彼此间听力能力的提高。最后,自由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人特长。
2、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实用小对话、精彩的句子和片段。背诵不仅能提高记忆力,还能加深理解平时学过的词汇、语法、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为实际运用语言,听懂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写
在学生中进行写的训练,形式上一般分为听写和默写。内容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型和短文。通过写既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练习学生的听力能力。
二、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知道让学生学什么,更要知道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听力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克服生词、语义的障碍,理解语篇大意;指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联系、文化背景知识、说话人的语气、句中的关联词等预测下文。例如,听到开头几句话可以得知文章的背景和叙述范围;从第一段的叙述中可以推断下文情节发展的大致脉络。
帮助学生对近年来英语听力测试的基本题型进行分析,教给学生一些解题基本技巧。例如,在听录音材料之前,要先看选择项,要认真搞懂题目的要求,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往往会听得更准确。又如,英语听力测试材料一般朗读三遍,但每一遍听的目的都不相同。第一遍泛听,只听录音不答试题;第二遍精听,边听录音边选择答案;第三遍检查,核对所选答案是否正确,及时修正。
听力属于言语能力的范畴,听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获得成功,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有所提高。
篇14: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江苏省滨海中学 唐为荣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巨大影响。比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都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倾向。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凡是有高度创造性的儿童和成人,在其早期的经验中,都具有充分的独立,有较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反之,则没有什么创新的表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颇具深远意义的。
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在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①、游戏法
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
猜一猜。在学过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交通工具名词、食物名词等和一般疑问句后做猜一猜的游戏。教师拿一个苹果或桔子放到书包里,让学生去猜:SA:Is it a pear?T:No,it isn’t.SB:Is it an egg?
T:No,it isn’t.SC:Is it a banana?T:No,it isn’t。SD:Is it an apple?T:Yes,it is.这种游戏可让学生两人一组来练,也可以变一下猜的话题,如猜朋友、字母卡、颜色等。学过in,on,under,behind介词后让学生做“Where is it/are they?”“Is it/Are they in the desk?”等等问答游戏。学过数词后做“Bingo”游戏或“Next”游戏等。根据所学内容安排游戏,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竞赛法
它是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完表示颜色的形象词后可设计这样的竞赛:全班分四个组或八个组,每组派八名同学,每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单词,最先写完的组得8分,依次为7、6、5、4、3、2、1分,然后再加单词分,对一个加1分,总成绩最高者为第一。这样的竞赛紧张而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类竞赛可以在学完动物、家庭成员、教室内有关物品、服饰、交通工具等词后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将答案快速写到一张纸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上,最后将各人得分加在一起,得分最高者为第一。在学完字母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写出含有音素[i:][ei][ai][e][ju:]的字母。
③自由对话法
情景:学完第35课后,三个同学一组,其中一名扮演新生。自己设计,准备两分钟,然后各组表演对话。
Group A:李××、吴×、杨×三位同学,其中杨×扮演新生。
Li:Hi,Wu Shuang.
Wu:hi,Li Beidi.
Li:Who’s this girl?(Pointing to Yang lin)
Wu:She is Yang lin.
Li:Can you spell her name?
Wu:Yes,Y-A-N-G-Yang,L-I-N-lin.
li:What class is she in?
Wu:She’s in class Eight.
Li:Is she a new student?
Wu:Yes,she is.
Li:Is she number 12?
Wu:No。She’s Number3.
Li:Oh,good. Thank you. Yang Lin,this way,please. Please sit here.
Yang:Thank you.
Li:Thank’s OK.
Group B:苏××、房××、杜××三位同学,其中苏××扮演老师,杜××扮演新生。
Su:Today we have a new student.He’s Du Jinbo.Fang Fenghui,this is Du jinbo.This is Fang Fenghui.
Fang:Hello,Du Jinbo.
Du:Hello, Fang Fenghui.
Fang:What row are you in?
Du:Sorry,I dont’t know.
Fang:Excuse me,Mr.Su.What row is he in?
Su:He is in Row Two.
Fang:Thank you.Do Jinbo,you’re in Row Two.
Du:Thanks.
Fang:That’s OK.
Du:And what row are you in?
Fang:Oh,we’re in the same row.
Du:Good.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④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完第88课后让学生看一幅图(图中一个男孩骑着自选车),考虑三分钟,自编一段对话介绍这幅图。如刘××编的对话是:
--What’s that?(Pointing to the Picture)
--It’s a picture.
--What’s this in the picture?(Pointing to the bike)
--It’s a bike.
--What’s the boy doing?
--He’s riding the bike.
--Where’s he going?
--He’s going to school.
⑤、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让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同学说出他们卧室的不同点,或由同桌同学谈论学习用品摆放位置的不同。如:
SA:Where is your pen?
SB:It’s in the pencil-box。where’s your pen?
SA:It’s on the desk.Where’s your bag?
SB:It’s in the desk.
运用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出若干组反义词:big-small,full-empty,new-old,light-heavy,young-old,up-down,close-open等等。
⑥、串联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地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其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fly-flies-flying-flew-flown,Britain-English-London-pound.
⑦、造句法
就是以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She’s on duty.
Are you/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a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It’s time to swim.It’s time to go home. It’s time to have a rest. It’s time to play football.It’s time to watch TV.It’s time to throw a frisby.It’s time to go shopping.It’s time to have a cup of tea.It’s time to fly a kite.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⑧、启发式法
在学生通过自学和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后,再来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知识。采用的方法通常是学生提问,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在讲解句型和语言点时,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解方法。有中英互译,有听有说,有自由造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练习,使课堂生动活泼,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而不疲劳的状态。如句型:“such...that...”与“so...that...”时,采用下列步骤:
⑴指着讲台说:It is such a heavy desk that I can’t carry it.
让学生听、复述并翻译,再启发学生用so...that...来表达:
The desk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carry it.
接着问学生:Can we express it in another way?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Yes,we can say:“The desk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
接着又问:Can we use “enough”to express this?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Of course,we can also say:“The desk is not light enough for me to carry.”
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句型,并指出这些句型的注意点。
such+a/an+(adj.)+n.(sing.)+that
such+(adj.)+n.(pl.or abstract)+that
so+adj./adv+that
too to
enough to
⑶启发学生用此句型自由造句,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生造出了各种不同意思的句子,从而达到了基本掌握该句型用法的目的。然后又引出了别的句型:
①so+(adj.)+a/an+n.(sing.)+that...
This/it is so heavy a desk that I can’t carry it.
②too+(adj.)+a/an+n.(sing.) +to
This/it is too heavy a desk for me to carry.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教会了新的语言知识,既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要点,也提高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接受和运用知识,这样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老师教起来得心应手。
地址: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二英语办公室 唐为荣邮编:224500
电话:4981233
立足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集锦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