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n66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 目录
篇1: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三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IAT、GNAT和EAST,这些方法采用反应竞争任务,考察概念间的联结强度.IAT通过对个体在不同任务上的操作,考察不同目标与属性间的联系、GNAT考察某一特定对象和评价间的联系;EAST考察被试在一个任务上的.操作来推断个体对目标的评价.
作 者:梁宁建 吴明证 高旭成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26(2) 分类号:B841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 GNAT IAT效应篇2: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已有的研究揭示出社会知觉、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印象形成中存在内隐社会认知;与学习其他材料比较,社会认知学习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目前,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 者:徐大真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2(4)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 研究 新进展篇3: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指个体可同时存在对同一对象内隐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研究采用IAT方法,证明内隐社会态度存在着矛盾现象,并探索这种现象存在的证据,并试图整合态度作为“预存评价”和“背景依赖性结构”的观点,以探讨内隐社会态度的本质.
作 者:吴明证 梁宁建 许静 杨宇然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7(2) 分类号:B84 关键词:内隐社会态度 内隐态度矛盾 双重态度模型篇4:内隐学习研究综述
内隐学习研究综述
在无意识研究热潮中,内隐学习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内隐学习研究业已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评述,具体介绍了内隐学习的'定义、测量方法、特征、机制及其应用价值,并在文末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作 者:郭秀艳 作者单位:华东师大心理系,上海,200062 刊 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22(1) 分类号:B84 关键词:内隐学习 定义 方法 机制篇5:内隐时间表征的实验研究
内隐时间表征的实验研究
用两个实验五种作业,探讨内隐时间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在表征动量中,(1)无论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向左还是向右,测试图形与识记图形之间位置偏移的错误率在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下比不一致的条件下大;(2)诱导图形内隐运动的一致性时间顺序消失之后,表征动量不存在;(3)在100ms的`时间范围内,识记图形、测试图形之间的保持时距与记忆位置偏移呈线性相关;(4)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客体的概念和背景知识对表征动量无影响.研究结果肯定了表征动量中内隐时间表征的存在并具有方向性、顺序性、连续性和认知不可渗透性的特点.
作 者:黄希庭 梁建春 作者单位: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400715)梁建春(重庆大学贸法学院,重庆,400044)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2 34(3)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内隐时间表征 外显时间表征 认知可渗透性 表征动量篇6: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内容提要】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隐认知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仅仅重视外显认知的单一局面,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认知系统的多重性和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角度。当前的内隐认知研究广泛涉及了感知、记忆、语言理解、规则抽取、动作技能、情感反应等多个方面,揭示出内隐认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有研究指出,内隐认知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中均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内隐认知将有助于促进认知效率的提高以及认知发展,并可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前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以有控制的、分析性和逻辑性为特征的认知过程为中心的倾向,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认知功能在于有明确目的、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能力[1]。然而仅从这种抽象、外显的认知功能、意识性思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不全面的,应当从综合、历史、辩证的角度看待人类的认知功能及其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隐认知现象开始受到关注,有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不断突破以目的性、逻辑性的外显认知为研究中心的局面,日益深入地揭示出内隐认知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制,为深刻认识人类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众多研究者对此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并使之成为当前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深入研究人类认知的内隐侧面,不仅有可能为揭示人类认知的本质与规律提供新的证据,而且对于科学认识个体的学习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拟结合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在简要介绍内隐认知的概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适应主义原则出发,综合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及病理康复等角度分析、讨论内隐认知过程的独特作用和地位,并进一步说明利用内隐认知的心理机制促进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一、内隐认知的研究兴起及其特点、层次和主要研究领域
内隐认知研究兴趣的兴起与外显认知研究的发展有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在对外显认知的研究中出现传统认知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开始进入内隐认知的研究领域。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思想在心理学领域逐渐失去统治地位,对意识研究的兴趣重新兴起,心理学家不再满足于仅仅去推测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功能,还想尽力找出和理解在刺激―反应间起中介作用的内部心理结构和机制[3]。研究者很快发现,一些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心理结构和机制是在意识之外的,无法通过内省和自主控制的手段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内隐认知是在人类外显认知系统之外另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体系中最基本和初级的行为调节器,具有外显认知机制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对美国心理学文摘数据库的统计,在1986年以前很少有关于内隐认知的文章,而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很多以内隐认知为研究主题的文章,内隐认知日益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4]。
当前内隐认知的研究涉及到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等不同内容,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是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两个领域。这两种内隐认知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内隐记忆指获得关于单个事件或物体的过去经验的效果,而内隐学习指获得关于事物或事件之间(通常在两者以上)关系的结构属性的知识。不过,从广义的知识获得的角度看,内隐学习获得的规则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所获得规则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阶段记住的范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是不可分的,很多研究者将内隐学习理解为是内隐记忆的一种[5]。在本文中,我们也不对内隐记忆和学习作太多区分,而将其置于内隐认知的大框架中予以讨论。
内隐认知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显认知提出的。早期的研究者直接将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在认知的意识性上对立起来,认为外显认知的过程完全受意识控制并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而内隐认知完全不需要意识和注意的参与,是一种自发的机制。如有研究者指出[6],内隐学习是指个体能获得特定知识、但是既不能说出也
[1] [2] [3] [4] [5] [6]
篇7:认知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论与反思
认知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论与反思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范式,二者在认知心理学内部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在一般认知问题上的争论主要表现在语义理解、心理表征以及一些具体的认知问题上;在方法论问题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是结构模拟、黑箱方法、还原主义还是结构与功能模拟、灰箱方法和整体主义上.两种范式争论的.本质问题是究竟哪种范式更加符合认知过程的本质.联结主义范式似有取代符号加工范式的趋势,但它也不能完全揭示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因此出现了行为主义的进化论研究范式.
作 者:贾林祥 JIA Lin-xiang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高教所,广东,汕头,515063 刊 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42(2)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符号加工范式 联结主义范式篇8: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
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
内隐记忆的研究逻辑已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社会行为以内隐或无意识方式操作的观点.最近由于内隐态度研究的`贡献,研究者在更广阔的经验背景上建构了双重态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可以整合已有的研究发现,促进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拓展实际研究的领域.应该同时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以提高态度研究的构思效度和预测效度.
作 者:李德忠 于广涛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年,卷(期):2001 46(3)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 双重态度模型 抑制 间接测量篇9: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
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
介绍了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隐社会认知,并对社会认知中的模型和传统认知中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从这一发展过程中总结并分析了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作 者:李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5(2) 分类号:B849:C93 关键词:社会认知 内隐认知 整合篇10: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报告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在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出现了分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该研究再次证明了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作 者:于泳红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26(4) 分类号: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 外显报告 职业偏见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论文课题研究方法
★ 企业文化认知范文
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集锦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