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理解重要词语解答方法攻略

时间:2022-11-29 18:24:40 作者:布朗贝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布朗贝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古典诗歌理解重要词语解答方法攻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古典诗歌理解重要词语解答方法攻略,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古典诗歌理解重要词语解答方法攻略

古典诗歌理解重要词语解答方法攻略

1.词语内容、结构作用的理解。

诗歌的结构特征主要有:开篇的铺垫、烘托,中间的过渡、照应和结尾的升华、深化主题等方面内容。理解一个词语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可以从词语出现的位置把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题目要求赏析聚散匆匆在诗歌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所谓内容上的作用,是指词语在诗歌表达的思想或诗人表达的情感中起到的作用;所谓结构上的作用指词语在铺垫、烘托、过渡、照应、升华方面的.作用。

回答问题时,应思考词语本身的意义,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解说词语的作用。

【答案拟写】第一句,写出词语本身的意义(多指字典义);第二句,写出词语在诗歌表达的内容、情感上的作用;第三句,写出词语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词语调换优劣的理解。

题目要求理解用另外一个词语替换诗歌中的某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优劣区别。这类题目的目的是通过对比两个词语的优劣而赏析诗歌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①①①①分析意象特征,体验诗人情感。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着重设置的意象有:归梦、空床、素秋、青苔、红树、雨、月等。从这些意象中可以感悟到诗人要表达思归的情感,同时空床等表达了此时自己居住地方的孤寂、冷落。诗人就是通过这种有家不能归、自己居住之地又如此荒凉的描写,表现诗人的凄凉、悲愁之情。

②分析表达技巧,体会写作特点。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在表达技巧上的作用,分析描写的景物之间有无动静、哀乐、明暗等关系,分析描写的景物与情感的关系等。

③分析词语特点,对比词语区别。弄清楚诗歌的主旨、感情,分析乐词语的表达技巧之后,分析关键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键词语在诗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一是关键词语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对比分析原诗中的词语和题干列举出的词语在表达作用上的异同。

【答案拟写】第一句,照应题干进行明确的肯定(否定)回答;第二句,赏析词语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第三句,分析两个对比的词语在表达诗歌主旨上的区别或表述原诗(对比)的词语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好处;第四句,总结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认为能替换为对亦可,但要言之有理,也可以给相应的分数。)

3.词语统领、概括内容的理解。

诗句中的一些词语具有统领、概括、指代、包含作用,试题要求指出这些词语替代的具体的内容。

篇2: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阅读古典诗词作品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过程和层次。理解,指搞懂诗词作品的词义、句意、段意、全文大意。亦即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鉴赏,指鉴别和欣赏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品味它的艺术魅力。 理解和鉴赏是密切联系不能割裂的。理解是的基础,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阅读古典诗歌作品,如果只是诉之于理解,而不去鉴赏它准确遣词造句、恰当运用写作方法、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不去鉴赏它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那对上述两个方面都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打个比方说,理解,犹如跨进名画展览大厅的门槛;鉴赏,则像欣赏那厅内的展品。跨进门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欣赏展品。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作品,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它们距离现在的年代都较久远,而且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又有它独特的一面。优秀的诗歌,高度集中。对抒情诗而言,总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描写特定的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对叙事诗而言,总是叙述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现象,反映出宽广深刻的社会内容。优秀诗歌的表现意义常常超出它所描写的现象。诗歌的高度集中,更决定了它的语言尤为精练的`特征。如果把散文的语言说成是流水式的,那诗歌的语言就是跳跃式的。诗歌的跳跃式的、看似句间并无直接联系的某些语言,也恰恰适合表现诗人感情。优秀诗歌,形象鲜明。诗歌的形象性,即表现在语言的形象上,更表现在形象的描写上。优秀的叙事诗,固然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也总是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出或暗含着诗人自身的形象。优秀的诗歌,富有节奏感、音乐性。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感情色彩。所以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1.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了解作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是理解和鉴赏作品的基础。如学习屈原的《离骚》,首先要了解屈原的其人其事。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颇得怀王信任,在战国七雄纷争割据的局面下,他希望楚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主张联齐抗秦、举贤授能和革新政治以求振兴楚国,但却受到楚国内部亲秦的旧贵族集团的诽谤和迫害,被怀王贬逐和流放,直到秦兵入境,国家将亡,他悲愤投汨罗江自沉。可见他的一生是在长期忧伤和放逐中度过的。在这基础上阅读《离骚》,就明了他自述身世、志向和遭受奸佞打击的用意了,对他虽受谗人的陷害但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志向的理解也有了张本。

2.要能理解并解释课文中的诗句。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练、浓缩,富有跳跃性。要结合上下语境准确把握词义、句意。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理解这两句诗时,要做到能懂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的意思;要懂得“故”与“旧”是互文;要懂得这两句诗承前叙述诗人误入官场“尘网”,就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故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表达他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要懂得诗人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3.要善抓“题眼”“诗眼”。

“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抓住了“题眼”“诗眼”,就是找到了理解和鉴赏诗歌的钥匙。如《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句反映了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现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节操。“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反映他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赏读这些语句,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旨意。

4.要合理补充形象。

诗歌具有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但这种补充不要抛开作品的形象而随心所欲,要以作品所提供的的艺术形象为基础作合理的想象。比如在赏析《白马篇》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写少年勇猛轻捷的英雄形象。更必须展开想象的羽翼,通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想象这位游侠少年精彩的射技。“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想象身手敏捷的动作画面。

5.要体物入情,能动地思索作品的思想意义。

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社会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赏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就应当从刘兰芝与焦母、阿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从兰芝与仲卿的情感世界中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丰富的意蕴的。

6.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会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鉴赏时要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即即景述怀、直述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的主旨。比如《秦风·无衣》中通过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在重章复唱中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7.要能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单元主要是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客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诗中比、兴手法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比的角度来说,要明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种形式及作用。如《离骚》中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以鸾凤、香草比拟忠贞,以恶兽、臭物比拟奸佞,以饮食芳洁比拟品质高尚,以车马迷途比拟惆怅失意。从兴的角度来说,兴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触物起兴,如《氓》的三、四章,用自然现象来对照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二是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开头两句。以孔雀失偶起兴,增加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解答词语的相关造句

快速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高考数学函数解答方法

《蜜蜂》名词词语理解

数学教案-列方程和算术方法解答对比

诗歌理解的作文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五大题型解答策略

古典诗歌鉴赏6大热点题材

古典诗歌常见的三类题材

《清澈的湖水》词语理解

古典诗歌理解重要词语解答方法攻略(精选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典诗歌理解重要词语解答方法攻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