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筱纪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齐桓公设庭燎文言文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齐桓公设庭燎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齐桓公设庭燎文言文翻译
刘向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求见者。
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言博谋也。”
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译文】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
桓公说:“‘九九’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太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先贤(所以)有名言,下问于樵夫’,说的是广泛地求教啊。”
桓公说:“高!”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四方的学士,相伴一起来了。
篇2:齐桓公设庭燎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齐桓公设庭燎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齐桓公设庭燎
刘向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求见者。
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言博谋也。”
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译文】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
桓公说:“‘九九’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太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先贤(所以)有名言,下问于樵夫’,说的是广泛地求教啊。”
桓公说:“高!”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四方的学士,相伴一起来了。
篇3: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整理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
(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通“太”,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女:通“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实:表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楚地特产。入:纳,这里指进贡。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徵:征,索取。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5)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承蒙您想我过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毁灭我国。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意思是您这样做使您蒙受了耻辱。收:收容。
(21)众:指诸侯的军队,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在 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24)盟:订立盟约。
【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篇4:诗经《小雅·庭燎》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庭燎》原文翻译赏析
《庭燎》,《诗经·小雅·鸿雁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五句。描写宫廷早朝的景象,表现君王勤于政事。诗以问答开始时,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推移,透露问答后面人的性格,突出庭燎的烟光,暗示勤政,而含蓄有味。《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译文
已是夜里什么时光?还是半夜不到天亮。庭中火炬熊熊闪光。早朝诸侯开始来到,旗上銮铃叮当作响。
已是夜里什么时分?黎明之前夜色未尽。庭中火炬一片通明。早朝诸侯陆续来到,旗上銮铃叮咚齐鸣。
已是夜里什么时辰?夜色消退将近清晨。庭中火炬光芒渐昏。早朝诸侯已经来到,抬头同看旗上龙纹。
注释
⑴其(jī):语尾助词。
⑵央:尽。
⑶庭燎:宫廷中照亮的'火炬。
⑷鸾:也作“銮”,铃。此为旂上的铃。《尔雅·释天》:“有铃曰旂。”将(qiāng)将:铃声。
⑸艾:尽。
⑹晣(zhé)晣:明亮。
⑺哕(huì)哕:铃声。
⑻乡(xiàng):同“向”。
⑼言:乃,爱。煇:较暗淡的光。旂(qí):上面画有交龙、竿顶有铃的旗,诸侯树旂。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齐诗、鲁诗也都以为是宣王中年怠政,姜后脱簪以谏,宣王改过而勤于政,因有此诗。郑玄笺云:“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美者,美其能自勤以政事;因以箴者,王有鸡人之官,凡国事为期,则告之以时。”但作者是什么人,各家之说不一。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王者自警急于视朝”,为宣王所自作。然而方氏未列出充分的理由,故信之者少。按此诗应为宣王所作,根据有三条:第一,诗凡三章,从时间说由深夜渐向天明,而三章中俱言“庭燎之光”,则应是居于朝廷者所作;如系大臣、诸侯所作,则就应按由家赴朝路途景象以时间先后为序加以描写。第二,诗中三言“君子至止”,也是以朝廷为立足点言之。第三,“夜如何其”为王问鸡人(掌报晓的人)之语,“夜未央”为由鸡人所告知道的结果,与《周礼·春官·鸡人》所载礼制一致。所以,以此诗为宣王所作较近诗情。
诗共三章,第一章写夜半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诸侯已有入朝者。说明宣王中兴,政治稳定,百官、内侍皆不敢怠于事,诸侯公卿也谨于君臣大礼,严肃畏敬,及早入朝以待朝会;而宣王勤于政事、体贴臣下、重视朝仪的心情,也无形中见于言外。
第二章时间稍后,但黑夜尚未尽,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銮铃之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第三章写晨曦已见,天渐向明,庭燎已不显其明亮。朱熹说:“煇,火气也,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同上)按《说文》:“煇,光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煇、光有别:朝旦为煇,日中为光。”又《礼记·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说清早由家别大夫之时天尚不太亮,至登车时已大亮。则“有煇”指不太亮的光。这一则可与《庄子·逍遥游》中所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相证,二则可知火炬即将燃尽,故光不如前之明亮。此时来朝诸侯和天子俱抬头看旂。郑玄笺云:“上二章闻鸾声尔。今夜向明,我见其旂,是朝之时也。朝礼别色始入。”观旂而识别其封爵官位。
昧爽视朝,本为定例,但昏庸之君往往有名无实。宣王勤于朝政,纲纪严肃,上下振作,造成中兴气象,由此诗即可看出。诗中虽未用比兴,也无多形容,但其白描的手法既捕捉到最具特点的情景,也细微地反映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心情,实近于天籁。
此诗为唐代贾至《早朝大明官》及杜甫、王维、岑参的和诗所效法。但贾至等人之作主要渲染宫廷的庄严华丽,朝仪的肃穆壮观,君王的尊严神圣及大臣的雍容闲雅,稍嫌铺张堆砌。此诗则着重表现了君王急于早朝的心情和对朝仪、诸侯的关切。“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写人写景结合在一起,颇能传神。两类诗都作于乱后新君刚刚即位之时,但就表现而言,《庭燎》较之唐诗更为真挚而简练,让人读后深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5:齐桓公登门访士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已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 ”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选自刘向《新序》)
作品注释
1、见:拜见
2、稷:人名
3、从者:跟随的'人
4、万乘之主: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
5、下:名词动用,放下架子对待
6、布衣:平民,老百姓
7、已:停止
8、不然:不是这样
9、傲:轻视
10、爵禄:爵位和俸禄
11、固:一定
12、霸王:霸王(之业),即霸业
13、夫子:对稷的敬称
14、庸:岂、难道
15、犹:尚且
16、相率而朝: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朝:朝拜
17、靡:没有
作品译文
齐桓公召见一个叫稷的小吏,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随从就说:“你作为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了三次却没有见到,就可以停止了。”桓公说:“不是这样的,轻视爵位、俸禄的士人,一定会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王之业,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我哪里敢轻视霸王之业呢 ”齐桓公召见了五次才见到稷、天下的国君听说了,都说:“齐桓公尚且降低身份对待平民,何况我们这些一般的国君呢?”在这时其他的君主一起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到的。齐桓公能够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天下(错误的事情)全都得到匡正的原因,都因为他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篇6:《齐桓公下拜受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下拜受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译文:
鲁僖公同王室及诸侯在葵丘相会,重申旧盟,并且加强友好,这是礼节。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说:“天子对文王、武王有祭祀之事,派孔赐给伯舅祭肉。”桓公要下阶拜受,宰孔说:“还有后面的命令。天子命令孔说:‘由于伯舅年老,加上有功劳,赐予进一等,不用下阶拜受。’”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离我面前不到咫尺,小臣小白,我怎敢贪受天子的命令,不用下拜呢?恐怕会跌下来,给天子带来羞辱,怎敢不下拜?”于是下阶跪拜,登堂再拜,接受祭肉。
篇7:宋史朱光庭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日:“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日:“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日:“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日:“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译文:
朱光庭,字公搂,十岁能写文章。推辞父亲的恩荫,考中进士,调任万年县主簿。几次代理县令,人们称他是“明镜”。历任四个县的县令。曾孝宽因为朱光庭有才能而向朝廷推荐,神宗召见朱光庭,问到想再次出兵攻打安南。朱光庭回答说:“希望陛下不要把安南当作人类来养。因为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能居住,得到他们的百姓不能使用,对开拓疆土有什么好处?”皇帝又问朱光庭研究什么经书,朱光庭回答说:“年少时跟从孙复学习《春秋》。”皇帝又问:“现在在朝廷内外听到些什么吗?”回答说:“陛下更改法度,臣下奉行命令有的不是圣上的旨意,所以有的好有的不好。如果能去掉那些不好的,那天下就会得到福分了。”跟随吕大防在长安幕府。朝廷五路出兵讨伐西夏,雍州是大都市,许多事情都靠这里去办,调发人员物资期限很紧,朱光庭常常坚持不答应。使者生气,将要施加军需物资缺乏之罪,朱光庭请求罢职离去,吕大防替他调解。
哲宗继承皇位,司马光推荐朱光庭做左正言,朱光庭首先请求罢免提举常平官、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认为蔡确身为山陵使,却走在先帝的灵柩之前,作为臣子不恭敬。又说章悖欺骗蒙蔽肆意狡辩,韩缜奸邪求宠,话很耿直。宣仁太后赞扬他能守正道,告诉他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畏惧、回避。升任左司谏,议论说“苏轼拟馆职考试题说:‘现在要效法仁宗的'忠厚,而担心有关官员不能尽职,可能会玩忽职守。’我认为仁宗有难以形容的盛德,而不应当用‘玩忽’来议论,希望惩办他的罪行,来警戒大臣中不忠诚的人。”不久,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述这件事。宣仁太后说:“详细地阅读了苏轼的文章的意思,这是针对现在的有关官员而说的,不是用来讽刺祖宗的。”于是议论停止。河北闹饥荒,朝廷派朱光庭拿着符节巡行视察,立即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而议论的人认为他消耗先帝多年积累的军需物资,改任左司员外郎。升任太常少卿,授任侍御史。弹劾蔡确怨恨非议的罪行,蔡确被贬到新州。授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调任潞州。邻近州县境内发生旱灾闹饥荒,流亡的百姓进入潞州境内的连续不断,朱光庭每天准备食物给他们吃,常常忙到夜里,自己来不及吃饭,于是生病,还勉力办公事。去世,享年五十八。朱光庭起初跟从胡瑗学习,胡瑗告诉他治学的根本在于忠诚守信,所以朱光庭终身践行。
★ 庭燎原文及赏析
★ 笑话的文言文翻译
★ 古镜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狼的翻译
★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齐桓公设庭燎文言文翻译(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