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鱼丸粗面不要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的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 目录
篇1: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的阅读答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的阅读答案
(二)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12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⑴第归,杀而鬻之( ) ⑵与人不苟合( ) ⑶闻者皆惮之( )
⑷陈曲直( ) ⑸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⑹非吾子若孙也( )
2.文末划线句子说明了包拯怎样的.愿望?(1分)
答:
3.用波浪线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2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译:
⑵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译:
⑶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译:
参考答案:
(二)11.⑴卖 ⑵随便、随意 ⑶畏惧 ⑷是非 ⑸不久 ⑹和 12.告诫子孙为官要清正廉洁。 13.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14.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⑵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⑶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篇2:包拯字希仁 阅读答案
包拯字希仁 阅读答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出选项字母)(2分)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3分)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3分)
5.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4分)
参考答案:
3.(2分)B(“遗”应解释为“馈赠”)
4.(6分)
(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惮”的意思计1分)
(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辞色”的意思计1分)
5.(4分)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语意相近即可)
篇3: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知芜湖县,再迁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置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①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加直史馆,复遣还部。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
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②。”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入为御史中丞。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是后必大显。”世以亮为知人。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肃。 (选自《宋史·马亮传》)
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 ②赒(zhōu):救济,救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其赀犹不足以偿 籍:抄没
B.尽输所负 输:缴纳
C.亮发其奸 发:发现
D.盐户逋课 逋:拖欠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马亮“为政宽和”和“处事果断”的一组是()
A.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 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
B.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 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
C.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 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
D.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 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亮曾对丢失官银,无力偿还的“吏民”采取放人、宽限的做法,不到一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欠款,使几百人脱离牵累。后在饶州调运铜锡,使州中缗钱数量大增。
B.王均兵变平定后,主将为邀功诛杀不止,身为西川转运副使的马亮使一千多人得以保全活命。之后马亮又采取措施平抑米价,解决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
C.马亮断案时能做到具体案件具体对待,不违背立法的本意。对危害地方的豪强,马亮坚决打击。但对于普通百姓为民除害的行为,则视其动机不予追究。
D.马亮施行仁政惠泽于民,又有知人之明,田况、宋庠、宋祁、吕夷简还在年少时,马亮就料到他们日后必为显贵,并不顾妻子的反对,将女儿嫁给吕夷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5分)
(2)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5分)
参考答案
8.C(发,揭发)
9.B(A“亮以治行闻”是马亮官职的升迁;C项,上下都是“为政宽和”;D项,“海舶久不至”是为政举措。)
10.A(马亮不是调运铜锡,而是分去一半工匠。
11.(1)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消减一个王均,又产生一个王均。(贷、反侧、唱、是,每点1分,大意1分)
(2)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管理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来相互救济。(歉、不之救、籴、转,每点1分,大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考中进士,任芜湖县知县,后担任常州通判。吏民中有人因故丢失官钱,抄没他家产也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孩子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数百人。马亮就把他们放走,放宽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钱全部偿还了。马亮因为治理的能力和品行很有名,被提拔为濮州知州。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出任饶州知州。州中豪强白氏掌握着吏役的底细,曾杀人,因大赦而被免罪,更加强横,成为当地的祸患,马亮揭发他的罪状,将他杀掉,辖境内的人都畏服。州中有铸钱监,工匠多而铜锡等原料供应不足,马亮申请分去一半工匠,另外在池州设监,每年增铸缗钱十万。王均反叛,朝廷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贼人平定,主将邀功,滥杀不止,马亮保全存活千余人。城中米每斗一贯,马亮出仓米平抑米价,人们赖以救济。皇上召见询问他蜀中情况,适逢有被诱胁加入贼党的八十九人被押至朝廷,宰相要把他们全部诛杀。马亮说:“愚民被胁从,这些不过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二,其余逃窜在山林中的还有很多。现在不宽大这些人,心中反覆不定的人,听到消息为之疑惧,一呼再起,是消减一个王均,又生一个王均。”皇帝醒悟,全部宽大他们。马亮加官直史馆,又让他回任所。还朝被任为潭州知州,属县中有亡命士卒公然抢掠,成为当地居民的患害,人们一起商量杀掉了他们。
事情被发觉,依法当死的有四人。马亮对这四人都宽大,说:“为民去害,反而处死罪,这不是立法的本意。”调任升州。途中在江州住宿,正逢岁旱民饥,湖湘漕米几十船刚运到,马亮发文给守将,拨米救济贫民,于是上奏:“临江各州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希望停止官籴,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以右谏议大夫为广州知州。当时宜州陈进刚平定,而跟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家属二百多人,按法律应没入官府为奴,马亮都不追究。盐户拖欠官赋,把妻兄抵押给富户,马亮将他们全放回家。海船长久不来贸易,派人去招徕,第二年,到来的比当初还多一倍,珍宝货物大量聚集,朝廷派宦官赐宴以示慰劳。第二年,改任兵部侍郎、庐州知州,调任江陵。又调任江宁府。仁宗初年,任尚书右丞,再任庐州知州,入朝任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升任工部尚书、亳州知州,又升任江宁府知府,以太子少保退休,去世,赠官尚书右仆射。吕夷简小时候,跟随父亲吕蒙亨到福州任县令,马亮见后觉得他很优秀,就把女儿嫁给他。妻子刘氏生气地说:“为什么把女兄嫁给一个县令的儿子?”马亮说:“这不是你懂的。”田况、宋庠和弟弟宋祁幼年时,马亮都待他们很好,说:“这些人以后肯定会显贵。”世人认为马亮有知人之明。马亮去世,当时吕夷简正任宰相,有关机构赠谥号为忠肃。
篇4:《仓慈字孝仁》阅读答案
《仓慈字孝仁》阅读答案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①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即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②,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已校尉及长史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三国志•仓慈传》)
注:①杂胡:少数民族。 ②过所:过关所用的凭证。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先是属城狱讼众猥 猥:众多 B.而诸豪族多逆断绝 逆:背叛
C.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曾:竟然 D.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望:怨恨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写仓慈治理的具体措施的'一项 ( )(3分)
①甚得其理 ②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③县不能决,多集治下
④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⑤既与贸迁,欺诈侮易 ⑥以府见物与共交市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汉末丧乱,西陲敦煌二十年旷无太守,地方事务都由大姓豪右把持,太和年间,仓慈来任太守,抑挫豪右,抚恤贫弱百姓,甚得其理。
B.仓慈治理敦煌,为无立锥之土的贫弱百姓“随口割赋”,并让分得田地的贫民慢慢还清大户的田钱。各县拖延不能决的案子,大多送到郡里,仓慈亲自审阅,分别轻重进行处理,一年中处决囚犯竟然不到十人。
C.西域少数民族想到敦煌来进贡或贸易,经常受到豪右的阻扰和欺侮而心怀怨恨,仓慈就去抚慰他们,想回去的,就发给他们边界通行证;想到洛阳的,就派人在路上护送。
D.仓慈的一些治理措施,给当地百姓、官吏和西域少数民族带来很多好处,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仓慈死后,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并用各种形式纪念他。
7.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5分)
(2)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5分)
参考答案:
4.B
5.B
6.C
7.(1)如果不是死罪,就只是鞭打一顿后就打发他们走。(采分点:自非,但,鞭杖,遣)
(2)就用官衙中现成的的东西与他们交易。(采分点:辄,以,见通“现”,交市)
篇5:《赵希錧,字君锡》阅读答案
《赵希錧,字君锡》阅读答案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 题(6 分)
赵希錧,字君锡,旧名希哲,登庆元二年进士第。少扶父丧归,道遇寇,左右骇散,希錧拊棺恸哭不慑,寇义而去。学于陈傅良、徐谊,既.举进士,调汀州司户。峒寇李元砺方起,汀人震惧,郡会僚佐议守城,希錧下坐无一语,守异之曰:不言得无有所见乎?希錧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关曰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錧,人为.危之。希錧至关,审形明间,申令谨候,分画粗定,贼已遣谍窥关。希錧得谍诘之,纵其举火相示,而羸师以误之。夜半,贼数百衔枚突至,希錧严兵以待。贼且至,始命矢石俱下,贼无一免,余党闻风而遁。希錧引还,老稚罗拜相属.,希錧繇他道以避之。事闻,诏升州推官,治疑狱,决滞讼,摄下邑,弭乱卒。去之日,军民遮道泣送者数十里。调主管夔州路转运司帐司,疏大宁盐井利病,使者上诸朝,民便之。改知.玉山县,未行。授大理寺丞,迁大宗正丞,权.工部郎官。宗姓多贫,而始生有训名,为人后有过礼,吏受赇亡艺,莫敢自陈,希錧白其长推行之。会朝议,燕邸近属赴朝参者少,命希錧易班,希錧力辞,弗克。特换授吉州刺史、提举佑神观。未几,廷臣言宗姓换班人尝举进士,请视朝士,听轮对。于是希錧次对时首论:今日多事之际,而.未有办事之人。臣非敢厚诬天下以为无
人,患在选择未得其道、器使未当其才尔。授成州团练使,赐金带,令服系。以宝玺推恩,进和州防御使。理宗即位,进潭州观察使,以公族近邸,恩特加厚。又进安德军承宣使。希錧引对,言:初政急务,莫先于.明道,总治统,收人心。上为动容。越明年,论祠祭不蠲,禁卫不肃。
慈明宫上寿,升节度,封信安郡公。卒,遗奏闻,上震悼辍视朝,赐含敛,赠以金币。希錧风资凝重,胸抱魁垒,扬人之善,不记人之过,急人之难,不忘人之恩。居官,祁寒盛暑未尝谒告,衣食取裁足而已。追封信安郡王。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举进士,调汀州司户 既:已经,之后
B.希錧引还,老稚罗拜相属. 属:嘱托,嘱咐
C.改知.玉山县,未行 知: 掌管,管理
D.迁大宗正丞,权.工部郎官 权: 暂时代理或兼任官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若悉精锐以扼其.冲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B.守以付希錧,人为.危之 父母只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今日多事之际,而.未有办事之人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D.初政急务,莫先于.明道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参考答案:
8.B (属:相连,连接)
9.B (A.这,这个,指示代词﹔自己,第一人称代词。B.替,介词。 C.但是,却,连词,表转折﹔连词,作状语,表修饰。D.比,介词,表比较﹔对于,介词。)
篇6: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则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饥民相食/食马者 B、终日无少怠/ 宾客意少舒
C、遂得疾不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哀之如失父母/君将哀而生之乎
5.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
7.阅读全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张养浩一心为民的哪些事?(4分)
【参考答案】
1 (共2分)B
2. (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4.B (3分)
5.其 党 暴 戾 为 害 /民 不 堪 命 /旧 尹 莫 敢 诘 问(共2分)
6.(1)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3分)
(2)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贫穷困难的人,登车上路。(3分)
7.免除犯过罪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严厉打击危害百姓的杀人犯李虎等人/散尽家财救助百姓/到任后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帮助穷人并积劳成疾而死。(4分)
篇7:《常安民,字希古》阅读答案和翻译
《常安民,字希古》阅读答案和翻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常安民,字希古,邛州人。年十四,入太学,春试,考第一,主司启封,见其年少,欲下之。判监常秩不可,曰:“糊名较艺,岂容辄易?”具以白王安石。安石称其文,命学者视以为准,由是名益盛。安石欲见之,不肯往。登六年进士举,授应天府军巡判官,选成都府教授。与安惇为同僚,惇深刻奸诈,尝偕谒府帅,辄毁素所厚善者。安民退谓惇曰:“若人不厚于君乎?何诋之深也。“惇曰:“吾心实恶之,姑以为面交尔。“安民曰:“君所谓匿怨而友其人,乃李林甫也。”秩满寓京师。妻孙氏与蔡确之妻,兄弟也。确时为相,安民恶其人,绝不相闻。确夫人使招其妻,亦不往。调知长洲县,以主信为治,人不忍欺。县故多盗,安民籍尝有犯者,书其衣,揭其门,约能得它盗乃除,盗为之息。追科不下吏,使民自输,先它邑以办。转运使许懋、孙昌龄入境,邑民颂其政,皆称为古良吏。
是时,元丰用事之臣,虽去朝廷,然其党分布中外,起私说以摇时政。安民窃忧之,贻书吕公著曰:“善观天下之势,犹良医之视疾,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今日天下之势,可为大忧。虽登进忠良,而不能搜致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胜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
帝大飨明堂,刘贤妃从侍斋宫。安民以为万众观瞻,亏损圣德,语颇切直,帝微怒。曾布始以安民数憾章惇,意其附已,屡称之于朝。其后并论,曾布乃取其所贻吕公著书,白于帝。它日,帝谓安民曰:“卿所上宰相书,比朕为汉灵帝,何也?”安民曰:“奸臣指擿臣言,推其世以文致臣尔,虽辨之,何益?”
徽宗立,以提点永兴军路刑狱。政和末,卒,年七十。建炎四年,赠右谏议大夫。
(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B.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C.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D.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目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大学。
B.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延考试者。唐朝始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兄弟,在古代可以是对同性宗亲或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也可以是对姐妹的称呼,如《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D.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亨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建筑物,古人认为,明堂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安民进入太学学习,参加会试卷=时夺得第一,因文章写得好赢得王安石的称赞,让求学的人以其文为标准,常安民名气愈来愈大。
B.常安民与安惇作同僚时,安惇阴险狡诈,表明上和内心厌恶的人交好,而在上级面前又对其加以诋毁,常安民对此直言不讳地加以批评。
C.常安民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担任成都府教授任职期满居住在京城时,在想蔡确实其姻亲,常安民厌恶他的为人,不和他来往。
D.常安民曾写信给宰相吕公著阐述对时政的担忧,后来曾步将信中内容禀告了给皇上,面对皇上指责,常安民据理力争,洗清了罪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判监常秩不可,曰:“糊名较艺,岂容辄易?”具以白王安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民籍尝有犯者,书其衣,揭其门,约能得它盗乃除,盗为之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0-12:CBD
13(1)判监常秩不答应,说:“排列名次比较能力,怎么容得下轻易更改?”具体事情用来告诉了王安石。
(2)安民统计曾经有犯过案件的人,在他们衣服上写字,造访他们的家,约定如果能够捕捉其他的盗贼就除去,盗窃案件因此平息下来。
篇8:张守约字希参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守约字希参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yì)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閤(gé)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hěn)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qián)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rú),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B.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C.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D.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
D.河神,又称河伯,是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后来其他河流的神也称河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答案】
1.A
2.B
3.C
4.(1)挑选500名士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
(2)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繁星·春水》知识点
主要内容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特色
①短小精悍,真实自然,在看似随意的描写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②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在人工的斧凿,而取之于天然,天使也获得了真实的自然美。
③语言直白自然,不加雕饰,在三言两语间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感情体验。
④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
⑤想象的丰富和联想的开阔,词句的清丽和笔力的准确。
常见写作方法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__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__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__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__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__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 也说神话阅读答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的阅读答案(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