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蒜泥倒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职护理学基础渗透安全教育的作用的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职护理学基础渗透安全教育的作用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中职护理学基础渗透安全教育的作用的论文
摘要:现阶段,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为确保操作绝对安全,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关护理操作规程及规程制度,并在准确执行医嘱的基础上完成全套的护理计划,进而在治疗过程中实现患者的身心安全。护理安全同患者生命具有紧密联系,由于护理人员的一时疏忽将很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重视和强化对护理安全的研究和教育已成为现阶段临床护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希望后期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8-0211-01
1对目前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现阶段,从我国发生的护理安全事件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的护理安全事件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目前在我国护理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中职都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护理安全课程,由此也就导致了在学习环节和教学体系的欠缺使学生对于护理安全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学生在后期护理工作实践中,也没有一个很好地安全防范意识。相对于现阶段我国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目前所应用的教材主要是李晓松为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该教材属于一本很好地护理学教材,它集合了护理学导论、护理技术、职业防护以及安全护理等多项知识,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相关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涉及到了安全护理以及职业防护等传统护理教材中所不具备的相关知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材中对于护理安全知识体系的严重不足。
1.2授课内容分析:对于现阶段中职《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从授课内容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护理教师也都是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而护理安全在教学中却很少涉及。而现行的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授课内容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缺陷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了相关的安全防护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了法律意识的相关教育,这对于学生在后期护理工作实践中的职业安全提供了有效地保证。
2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的分析
现结合我国中职护理学生的具体实习情况,对其存在的护理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1],具体如下:
2.1学生相关法律意识的淡薄:在前期的学校教育以及后期的临床教学中,由于相关法律知识上的欠缺,在临床实践中对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没有一个足够的重视;比如未能重视起患者隐私权和知情权,从而引发护患冲突等。
2.2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务必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相关工作。对于个别情况,院方护士分配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的,就需要学生有一个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果由于自身原因,盲目的执行医嘱将会产生不可预知的护理安全后果。
2.3专业技能的'不熟练:由于技能的不熟练,在操作过程中的经常出错,已经成为产生护理安全事件的重要诱因。比如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输液管中的空气排空的问题,在对病人进行发药环节又忘记核对患者信息,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错误给药现象的出现。
2.4责任意识的缺乏:学生没有一个很强的责任意识,遇事容易冲动。就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其明显特点就是过于盲目急躁,在实习期间不可避免的出现情绪失控等现象。
2.5护患之间主动交流的缺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未做好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如在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过程中,由于技术经验的不足,可能会出现穿刺多次未成功的情况,患者可能就会破口大骂,进而引发医疗纠纷。
篇2:中职护理学基础渗透安全教育的作用的论文
3.1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防护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现阶段,随着科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工作人员也越来越重视职业防护问题[2];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的护理安全教育尤为必要,它不但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于职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更促使其在工作实践中注重职业防护和安全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3.2强化学生法制观念:护理安全同相关法律法规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现阶段所出现的护理缺陷以及医疗纠纷等事件中,其中由于护理人员法制意识的淡薄而引发的安全事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强化学生法制观念就显得意义重大。《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安全护理教育在加强学生的法律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护理事故的区别、护理差错、护士职业保险以及护理人员的相关权利和职责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情景教学法和病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强化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敲响了安全护理教育的警钟。
3.3促使学生护理操作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1)严格无菌操作: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无菌操作以及护理操作的规范化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事故发生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的安全护理教学,使学生对于由于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有效的加强了其无菌操作的观念[3]。(2)护理操作程序的严格执行:在护理工作中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对于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用药和护理措施等基本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都是一个合格的护理人员所应必备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三查七对”等安全护理知识,如在“输液”等操作的实践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护理意识,在执行操作之前需做好核对和解释工作,从而更好地完成操作,减少护患纠纷等事件的发生。
4结语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理安全教育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安全护理课程,对于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工作中的持续学习提供了可靠地帮助,也促使学生安全防护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对于护理专业的开展以及护理职业的顺利进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立秋,孙毅恒.浅谈在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护理安全教育[J].成功(教育),2013,24:275.
[2]李倩.浅谈中职学校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2:16-20.
[3]罗丽静.试论新形势下的中职学生安全教育[J].科技信息,2013,13:256+284.
篇3:案例教学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作用论文
案例教学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 要:【摘要】 目的:探索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
关键词:护理学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学院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待两组学生完成一学期全部课时之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学生的最终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教学效果综合测定。结果:经专家和学生评定后,观察组的6个评定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使学生快速掌握护理学基础课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学基础;探索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探索并发现问题,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护理学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护理专业课程,是其他临床护理学科的基础,单纯的知识讲解无法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问题引导[2]。为探讨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学院2010级护理专业(1)(2)两个班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6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20~24岁,平均(21.1±1.7)岁;对照组53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9~23岁,平均(21.3±1.2)岁。两组学生均需完成一学期共计115课时,其中理论课57课时,实践课58课时;两组学生在年龄、课时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内容如下。1.2.1案例教学法1.2.1.1课前准备精选案例为使所选案例符合当节课堂的学习目的,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精选案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而且需要具备举一反三的引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压疮”这节课时,可以将以下病例作为本节护理课的教学案例:患者女,67岁,入院前3周因脑血管意外受损导致左侧肢体出现功能障碍,患者意识清晰,大小便失禁,住院1周后,发现患者骶尾部皮肤呈紫红色,有水肿现象,皮下可见硬结。1.2.1.2巧妙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时间可以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任意一个阶段,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般认为,在课堂开始的前10min呈现案例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氧气吸入法时,可以将准备好的案例资料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文本案例转化为录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使典型案例更加具有吸引力。1.2.1.3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呈现之后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讲授上面提到的案例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4个问题:(1)患者的骶尾部出现了什么病变;(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案例中的描述,该患者的患病程度怎样;(4)应当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提出这4个问题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自学完成之后,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分析,各抒己见,取长补短。1.2.1.4进行角色扮演待学生讨论完毕之后,由教师主持,请学生模仿上述案例,一人扮演患者,另一人扮演护士,通过角色扮演检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也能更好地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培养其专业的情感态度具有重要作用。1.2.1.5案例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此外,还要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正确的观点和理论基础,剖析错误的观点。1.2.1.6作业布置与考核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需要针对本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对案例教学的认知感。1.2.2评定方式1.2.2.1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考量评定表本次研究需编制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考量评定表,编制过程中需参考相关的文献著作,并结合教育专家的咨询意见和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经护理教育专家和统计学专家的反复审阅,最后形成初始考量评定表[3]。考量表共包括22个评价条目,其中,案例质量评价6个,课堂教学能力5个,教师教学态度5个,课堂教学教学效果6个,每个条目共包括5个选项:非常好、好、一般、较差、非常差,并分别赋予以上选项为5分、4分、3分、2分、1分。评定方式包括专家评定、教师评定、学生评定[4]。专家和学生评定内容除了具备考量表的基本条目之外,还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是否适宜、有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民主,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共包括4个选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认同,并分别赋予以上选项为5分、4分、3分、2分[5]。1.2.2.2期末考试成绩待两组学生完成《护理学基础》的全部课时之后,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4个等级:85分<优秀≤100分,75分<良≤85分,75分<及格≤60分,不及格<60分。
1.3观察指标
待两组学生完成《护理学基础》的'全部课时之后,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学生和专家的专业水平和考量角度不同,需要在分别统计评定结果之后计算评定方差[6]。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专家和学生的评定结果以及方差分析结果比较
经专家和学生评定后,观察组的6个评定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的评定方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重要地位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但是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却对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案例的搜集者、讨论的发起者、理论学习的引导者、总结分析的点评者,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7]。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直接决定了《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王秀华等[8]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护理能力,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否认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学习效率未必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好,有些甚至觉得时间花费比传统教学方式多,然而学习所得不见得比传统模式多,所以,她们研究发现可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学者邓安梅等[9]也研究发现,由于传统教育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牵制着我国教育模式的发展,因此,学生们所接受的正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一旦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观念未必能够马上转变过来,而与此同时,我国教师能力的差异不一,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往往存在不连贯性,这样就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条件,要求实施案例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应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使得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更多更有说服力的案例教学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能从言传身教的模式中得到最直接的经验体会。赵坤婷等[10]也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开放、交流、平等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发挥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研究中发现,在评估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是否适宜、有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民主等6个条目上,观察组所得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判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等方面均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提高,有助于《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开展,在开展《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时候,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生动、有趣,更能通过形象具体的案例来体会理论的精髓,从而改变《护理学基础》传统的呆板、乏味的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2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借助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剖析问题,可显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课堂教学中,真实情景的创设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改变了以往“一教一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角色扮演等环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动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护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正性评判,但能力尚未成熟,在系统化能力和思维自信心等方面仍然显得比较薄弱[12]。李莎莎等[13]研究指出,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确显得尤其蹩手,面对患者束手无策。类似此类情况,可能与学生的年资偏低、学生缺乏专业的信念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密切相关[14]。因此,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惯性,通过模拟案例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能使得学生在模拟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小组的讨论和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把学习设置为一个真实、复杂的问题情景中,使得学生能够模拟直接接触到患者,分析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同时引导学生去如何发现患者的问题所在,分析如何解决其的困惑与问题,这样就不仅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还更能够提高《护理学基础》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本研究中明显发现,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案例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积极性和效应性。在观察组的期末考试成绩中,优秀、良、及格、不及格的百分比分别为64.3%、30.4%、5.4%、0,对照组的优秀、良、及格、不及格的百分比分别为45.3%、35.8%、13.2%、5.7%,可见,观察组的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6名学生中无一名考试成绩不及格,对照组中有3名学生考试不合格。这与国内符丽燕等[15]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使学生快速掌握护理学基础课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值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83-84.
[2]朱丽丽,张会敏.病案情景模拟考核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85-86.
[3]赵嘉,陈运香,高燕.高端模拟教学试验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7):63-64.
[4]潘一楠,李莹,周瑾,等.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3):69-70.
[5]乔昌秀,吴玉坤,李丽,等.护理专升本《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9,30(16):1848-1849.
[6]刘云儒.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6):149.
[7]陈资妹,郑玉仁,郑建盛,等.模拟情境演练法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29):2704-2705.
[8]王秀华,谷灿,毛婷,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6):405-408.
[9]邓安梅,朱萍,周哗,等.PBL教学法在试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9):1127-1129.
[10]赵砷婷,自洪波.PBL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55-1058.
[11]董晓红,李淑珍,陈良琼,等.情境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24):2232-2234.
[12]李慧,唐四元,王井霞,等.国内护生评判性思维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9,24(7):92-94.
[13]李莎莎,周郁秋,杨金伟,等.我国小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体水平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10A):4-8.
[14]胡可芹,蒋晓莲.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与临床决策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198-200.
[15]符丽燕,蔡福满,邱贤云.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纵向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B):1273-1274.
篇4:中职护理学实训教学论文参考
中职护理学实训教学论文参考
[摘要]为提高中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适时改进实训教学法,以探讨护理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护理操作教学的影响。通过强化自身素质、改进实训教学、教学与实例联系,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实验室资源强化示教的作用等多种教学手段,改进实训教学,形成具有护理实训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课堂教学
中等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途径之一[1]。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占总学时50%以上,技能操作常作为评价护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2]。护理操作实训课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护理、病情变化观察、与患者的交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内容。因此,如何提高护理实训的授课质量,实施实训课教学改革,是各中职卫校近年来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对护理学实训课进行了部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强化自身素质做好实训准备
在实训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论扎实,技术熟练,对于各项操作能够融会贯通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分解和传授,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正确答疑解惑,使学生有信心并能迅速掌握各项操作的要点。在授课中,由授课教师与实验员共同完成。课前,教师与实训准备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实训内容、实训器材等应该注意的事项要详尽列出,合理安排,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实训教学高质量的'完成。
2改进实训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2.1开设综合实训。在以前一次理论一次实践的基础形式上,变成了几次理论后阶段性几次综合实训课学习。如在学习“患者的清洁护理”这一章时,过去一次课学习一个操作,如口腔护理、床上洗头、床上擦浴等操作,只是孤立地对护理操作进行单项学习。这样,内容比较单调、分散,学生学习完后不能很好地把各项操作自行联系运用于患者的生活护理。调整后,把前面阶段性学习的操作集成几次综合实训课,把各项操作整合在同一个案例,进行连贯整体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生活护理的各项内容,树立更好的整体护理概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2.2课程间相互融合。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对培养护理人才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护理学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培养社会护理人才的要求的。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合了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法律法规、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精神。2.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护理各项操作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的实训方法教师直接示范,学生模拟练习。学生只看教师的示范,很少学生会独立思考,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时间长了感觉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验室条件,我们做了一些改进尝试。增加了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创设一些临床模拟情景,先由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然后由教师总结示范,再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积极,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使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4联系实际。提高对护理实训课的重视程度目前,有些学生认为护理操作都是在医院用于患者,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针对此情况,在授课中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护理技术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并非只能用于护理工作,而是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高热患者在家可以采取的物理降温技术、扭伤脚后的冷疗方法等就是非常实用的生活经验。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们认识到护理操作技术贴近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与本学科相关的网站,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学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也能获取最新的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大量的彩色图片、动图、视频应用于护理实训操作的教学。整个护理操作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模拟动画、教学视频可给予充分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近年来学科调整,教学损耗与补充困难,加之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器材用物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而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标,把握实训教学紧扣实际与临床,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一定不要忽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加强最基本的实际能力锻炼与提高,认识到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是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代替不了学生动手练习。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以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绳宇,赵雁,张欣.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方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1-533.
篇5:中职外科护理学情境教学论文
中职外科护理学情境教学论文
一、中职《外科护理学》情境式教学的内涵
中职《外科护理学》情境式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病人病情、护理人员的具体检查和护士对病人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外科护理知识,学习特定的专业场景中所需要护理技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给提供学生丰富学习素材,形成广泛、深厚的感性认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不同病人有哪些明显的症状、体征,在护理评估中认真全面分析病人的情况,明确做出护理诊断,并且制定要达到的护理目标。如果每一个系统的疾病都能够找出一个典型病例去开展情境式教学,既使学生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护理概念,又能充分感知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护理措施中掌握各项护理操作,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找出问题和偏差,并及时纠正,进而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病情,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病人,更有利于学生在临床实习或工作时很快适应环境,适应临床工作。
二、中职《外科护理学》情境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1. 设计、展示病人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常以一个系统中典型病人为例,如:颅脑疾病中以脑挫裂伤的病人为例,颈部疾病中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为例,胸部疾病中以胸部外伤造成急性血、气胸患者为例,腹部疾病中以急性阑尾炎或急性腹膜炎的患者为例等。病人情境先通过放映视频,然后让学生自己扮演病人,这样学生既看到了视频中的病例,也要把病人的症状、体征复习好,这样才能把病人扮演好,使大家能够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做出护理诊断,才能实施主要的护理措施。
2. 设计、展示护理查房情境
护理查房情境能够创设出学生独立思考,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的空间。学生要通过护理检查,自己做出护理诊断,并列出具体的护理措施,就必须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等内容,明确有关该病人的护理措施当中涉及的一些护理操作步骤。如对于胸部外伤合并血气胸的患者,在护理评估中第一要问健康史,及患者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的部位、伤时的姿势等,有利于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脏器受损。第二要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问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否有过敏史,尤其是局麻药过敏史,因为患者可能要做胸腔闭式引流。第三要观察病人有哪些症状体征,经过检查确诊为胸部损伤并发血气胸并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护士依据患者的情况首先处理什么问题,然后做什么护理,逐步进行各项护理措施的`操作。第四,根据医嘱对病人做出辅助性检查,例如取血标本、尿标本等,了解医生做出的诊断以及需要治疗的各项措施。
3. 设计、展示实施护理措施
经过全面的评估患者,教师引导学生为(上述病例)病人实行胸腔闭式引流插管,先选定插管的部位,一般选择腋中线或腋后线第6-8肋间隙,定位后局部消毒,局麻切开1-2cm逐层分离,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将积血、积气引流出来,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静脉穿刺,大量补充液体,以改善患者的休克状态,这样需要学生必须按照基础护理学当中关于静脉穿刺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要注意执行核对制度,而且要求双向核对,尤其需要输血的患者核对要求更加严格,以免出现溶血反应。待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将病人安置舒适体位。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如果病情不稳定需要手术的患者,马上进行备皮,下胃管、尿管,打静脉留置导管等术前准备。
4. 教学效果评价
在上述操作进行完之后,先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执行的各项护理操作有哪些不足之处,错误在哪里,然后老师再详细地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纠正,若时间允许可重新做一次规范的示教操作,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学生记忆。由于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有效促进了理论知识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从评估病人、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评价操作效果五大方面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进程,以肯定性的激励为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鼓励和赞扬。通过评价,师生能够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坚定信心,帮助学生进入临床以后自如应对病人,很快适应临床工作。
几年来的中职《外科护理学》情境式教学,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优化。对于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在临床多变情况下合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较好地为完成外科护理工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篇6:护理学基础教学应用体会论文
摘要:目的问题教学法是护理学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问题教学法是把众多案例中精选其中代表病历为模板,接着提出系列代表性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启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同时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强调从问题着手,学生必须去探索的是那些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要求他们应用这些所学来的知识能够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探索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们养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护理学基础教学课程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效果
本文对护理学基础教学和问题教学法进行简单的概括,对两者之间的配合实践加以介绍总结和归纳,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便于在以后的护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篇7: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5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名。对研究组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对参照组学生予以常规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观察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研究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两项成绩考核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学生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264-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影响,缺一不可[1]。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人员要学习的重点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护理学课程将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融合、共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次实验选取66名护理班学生,对其中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将实验数据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例,所有学生均为女生。其中研究组年龄16~21岁,平均(18.5±1.2)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25.5±13.5)分;参照组年龄16~19岁,平均(17.5±1.1)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31.3±17.5)分。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高考平均分数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教学方法对参照组的33名学生予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讲授所要学习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1.2.2研究组教学方法对研究组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学校要聘请相关的护理专业人员,教师向专业人员介绍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以及目前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规划等,随即护理专业人员要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设定,将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针对不同学生予以合理分配,使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融合[2]。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将整个护理内容分成五部分,其中有生活护理部分、用药护理部分,同时还包括入院护理部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出院护理部分,在此基础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专项护理部分[3]。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专业护理人员共同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将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与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成绩考核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实验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指标和实践操作考核指标均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成绩考核
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研究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78.96±11.03)分]考核明显优于参照组[(56.23±10.15)分,t=8.7111,P<0.05)]。
2.2基础护理课程实践操作成绩考核
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对两组学生的静脉输液实践操作进行考核,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是将课本知识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护理操作技能,并且对自己未来工作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护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柴翠萍,王兰芝.院校联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8(5):58-60.
[2]陶巍巍,丁淑贞,孙雪洁等.以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提高护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4):1043-1046.
[3]谢晓芳.在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性实训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114-116.
[4]朱晓琴.浅谈基于任务引领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5,(26):86.
篇8:护理学基础教学应用体会论文
1.1《护理学基础》属于应用科学。对于护士生来说是接触护理学的第一门课程,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情况对今后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帮助。
1.2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护士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是《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护士学习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的基础,更是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护理学基础教学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对于护士学生来说学好护理学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如何提高护士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问题上国内外很早就开始积极的探索了。
1.3实践教学方法。优化教师示教室演示、学生实验室练习、学生临床见习的各个环节,不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突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
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简称问题教学法)
2.1在1980年,Barrowes和Tamblym建议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作为教授医疗卫生健康学科的策略,同时把主要目标的学习定义为以理解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工作结果。“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精选病历为模板,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着重于问题为出发点,学生需要去探索的那些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那些所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探索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1993年的的世界医学教育峰会议上世界联合会建议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简称问题教学法),并特别提出:“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专注于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从而有利于掌握解决临床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2.3什么是“问题教学”呢?在马赫穆托夫的观点中是这样描述的:“问题教学应属于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需要教师系统地创设出一些问题情景,并且能够合理高效地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最优地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领会,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评判性的思维方式和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我们选择应用“问题教学”方法在护理学领悟进行了不断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3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方法
3.1授课教师本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中的内容和过程,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大概6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学生就以问题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从而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需要某种知识的时候,教室应该起到导向作用。即可以提供学习的参考文献,而不会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主导并维持学生的学习不断向教学目标进行,在学习目标的分配上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3.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病案分析法”,通过视频录像或者文字提供出一个完整的案例,其中包括“褥疮问题”或“发热问题”等护理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褥疮或发热的发生机理,程度分类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另外,在进行沟通技巧教学的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包括如何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以及怎样对服务对象应用鼓励和表扬的沟通技巧等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3.3按照学科的特有属性教师应该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①教学注重实际运用,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对于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能超过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们自主采取角色扮演,模拟场景,引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②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护理科研教学中,教师先进性基础知识教学,然后胖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文章。④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操作。让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分析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减少在相同时间和教学资源,比如图书资料,模拟病人的重叠利用,又可以锻炼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全面的知识。
4对于问题教学法评价及其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4.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束后对38名本科生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临床、管理、科研,特别是在自学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有55.6%学生认为,在理论联系临床、促进临床思维发展、自学能力发展和增进临床兴趣等方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与老师随时可以沟通,反馈教学效果,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融洽,对于教和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2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合作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一种交互性的教学策略,可促进护生统筹能力的发展,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小组的护生共同协作,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当共同努力的结果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讨论中,学生能了解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将同伴和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资源,由此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同时增加了语言沟通的机会,护生逐步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避免传统式教学法的弊端,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对于知识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评判性思维和团队精神,更好的提高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并且这一整个过程也有助于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教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会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知识的程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师生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将护理学基础知识这一“地基”打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英杰.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2):45-47.
[2]沈宏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5762577.
[3]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94296.
[4]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
[5]李芒,徐乘龙,胡蔚.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173(6):8.
[6]刘芳丽,白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67.
[7]张春仙.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J]1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3-9351.
[8]石敬萍1提高学生《护理学基础》技能学习自主性的尝试[J]护理学杂志,2004,19(23):53-551.
篇9:加强中职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对策论文
2.1缺乏必要的培养意识
中职英语教学在我国兴起和发展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设备的改善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培养,仍旧采用较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仅仅注重对学生语言形式上的教学。同时,一些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英语文化对英语学习和自身素养的提升的重要影响,更有一些学生知识把学习英语当作应付考试的一项任务,没有正确对待英语学习。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尽管人们获得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资源越来越容易,学习英语文化的手段越来越多样,但仍旧很少有人通过这些方式来积累英语文化知识,提升自身英语文化素养。
2.2缺乏系统的英语文化教学方案
随着近几年新课改在全国的兴起,中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新的教学理念给中职英语教学指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中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尽管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许多中职英语教师也意识到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问题,但由于经验和技术上的缺乏,一些针对英语教学文化的渗透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在学生升学压力和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教学计划的影响下,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工作也变得十分艰难,这给学生和教师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3缺乏相关的英语文化测评方案
尽管一些地区的中职学校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实践和创新,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也日臻趋于合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英语文化测评方案,不能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英语文化素养进行有效测评,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由于相关英语文化测评方案的缺失,对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评估工作也难以进行。这不利于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案的调整,同时,学生在英语文化学习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
篇10:加强中职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对策论文
1.1英语的广泛应用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接触和应用英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英语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对一些高新技术和设备进行交易和使用时,英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些设备和产品功能的发挥,以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体现。这对企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2文化差异造成交流尴尬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英语也早已成为我国中职教学当中的一项重点课程。尽管中职英语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且在教学模式和方案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然而,很多中职学生在利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时,由于缺乏相关英语文化的了解,在一些英语词组和短语上的运用上,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同时,也会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误解了他人的意思,而作出令彼此尴尬的举动。特别是对一些文化禁忌和风俗习惯上,若是缺乏必要的认识,就有可能给彼此的和谐交流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中华文化中所包含成语或诗句,在英文中有对应的特殊语句,增强对这些语句的了解,也利于人们日常的交流。
★ 基础护理学试题
★ 护理学论文
★ 安全教育论文
★ 教学论文 中职
★ 护理中职论文
中职护理学基础渗透安全教育的作用的论文(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