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中生张嘉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推荐
一、文章内容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五、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志
(1)处之志之(作标记)
(2)寻向所志(标记,)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欲穷其林穷:穷尽
2、具答之具:详尽
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都。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篇2: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
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古今异义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4.大观: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6.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11.何极: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15.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16.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特殊句式
1.微斯人,吾谁与归?反问句.倒装句
朗读节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理解性默写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在文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5.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6.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7.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8.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2.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13.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2分)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篇3: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篇4: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岳阳楼记》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岳阳楼记》
一、文章内容
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三、语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zhǔ同嘱)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古义:写文章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4、大观: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6、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11、何极: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15、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16、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九、特殊句式
1、微斯人,吾谁与归?反问句、倒装句
十、朗读节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篇5:《岳阳楼记》中考文言文的精细阅读
《岳阳楼记》中考文言文的精细阅读
一、文章内容
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三、语音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4、大观: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6、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11、何极: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15、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16、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九、特殊句式
1、微斯人,吾谁与归?反问句、倒装句
十、朗读节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篇6:文言文《陋室铭》精细阅读
文言文《陋室铭》精细阅读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锦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