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是盒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桃花源记选段,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桃花源记选段,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桃花源记选段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桃花源记(选段)
文言文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参考答案:
10答案:D
11答案:(1)邀请 (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
(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篇2:文言文阅读训练:桃花源记
文言文阅读训练: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欣然规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篇3:《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其中第26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
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篇4: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训练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训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具答之(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便扶向路( ) ⑤寻病终( ) ⑥后遂无问津者(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意: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意:
9.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想想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
11.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
12.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
篇5:桃花源记选段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选段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都 (3)请、邀请
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3.热情好客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近即可)
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篇6: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选段阅读习题
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选段阅读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A文段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B文段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dài):古同“诒”,欺骗。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若云兴霞蔚(好像) B.恒自梢至根 (永久,持久)
C.尤善丹青 (擅长) D.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流传、传说)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
A.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B. 以为求之必得。
(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C. 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
D.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甚至珍藏那片叶子。
9、选出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正确的一项( )
A.问起现在是什么世界,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朝还是晋朝。
B.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就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朝还是晋朝。
D.问起今天是什么朝代,才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0、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顾恺之很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的形状,他三言两语便能形象描绘。
B.顾恺之吃甘蔗喜欢从跟到梢,因为他觉得可以渐入佳境。
C.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画绝”。
D.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足以显示他的“痴绝”。
参考答案:
6-10 B A D B B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桃花源记选段(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