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鸟飞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考研英语翻译六点英汉差异指导,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考研英语翻译六点英汉差异指导,欢迎阅读分享。
篇1:考研英语翻译六点英汉差异指导
考研英语翻译六点英汉差异指导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卷的翻译部分往往是广大考生薄弱的环节,根据统计,考生的得分大部分都是在3分到5分之间,能考到6分以上,就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那么考研翻译究竟难在哪里?是结构复杂?生词太多?缺乏技巧?领域陌生?虽然这些方面都有可能,但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复习,以上方面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克服。毋庸置疑,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译者两种语言(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水平。而考研英语要求的是理解和表达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因此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说英语的人的思维和说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同样,英语和汉语本身也有很大差异。这往往是初涉翻译的人的最大的鸿沟。下面,考研辅导专家们就为广大的考研同学们总结一下英语和汉语的几个重大的差别,希望同学们多家体会和注意,减少对考研英语翻译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1 英语形合,汉语意合
2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3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4 英语多替代,汉语多重复
5 英语重省略,汉语重补充
6 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
一、形合和意合
不同的语言中句子内部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句法、词汇、词义这三种手段。用前两种手段连接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称为意合。就英语和汉语来说,英语是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结合紧密。具体来讲,英语的句子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单词和词组组合在一起,强调结构上正确,逻辑上严密,思维上严谨。而汉语则不然,就是说一个汉语句子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是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思上有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使用每一个分句或是短语的意思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大家在从高中考大学的时候也一定做过语文中有一种题让我们根据意思来为一篇文言文断句,那么断句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不是通过每个文字的意思以及整个文章的意思来断句的,那么就是说汉语是通过意义来紧密结合起来的,表面上可以看起来是一些毫不相干的汉子,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意义深刻。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个句子。这个句子是美国林肯总统《盖茨堡演讲》结尾的一句。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 (参考译文:我们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在本句中,“We here highly resolve......”是整个句子的主句,作者通过“that”引导“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等三个从句,那么在最后一个从句之前还用了“and”这个连接词将几个从句连接起来。 而缺少 “that”, “ and”这几个连接词,这个句子在英语中就不能表达现有的意思,而且也是不符合英语的语法的。
而汉语的意合呢,就是说汉语造句少用或是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即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
例如,汉语说“他不来,我不走”。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完全通过意义联系起来,两分句之间不用任何连词。而如果翻译成英文则必须用连接词语,即: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或者我们说:I will stay until he comes.
下面我们举一个考研的题目来看一下。
Furthermore, humans have the ability to modify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thus subjecting all other life forms to their own peculiar ideas and fancies.(参考译文:而且,人来还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所有其他形态的生命服从人类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想象。)
仔细对比这个句子和译文,我们会发现正如which在汉语中并没有找到对应的词。也就是说,如果要看到一个词翻译一个词的话,遇到which我们就会犯难。原因就是英语和汉语的这种差别造成的,英语中需要一个连词去实现这种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通过语义表达。英语和汉语的这个差异要求我们,在拿到考研英语翻译题的时候,要首先分析整个句子的结构,根据英语原文的语法结构以及连接手段所携带的信息,合理地组织汉语语言并且调整语序。尽量避免逐字进行翻译。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正是因为英语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语法结构组合在一起的,那么一个英语句子只要结构完整,作者通过增加限制成分、修饰语以及补充成分可以使得一个句子变得非常的长。比如在往年的考研英语翻译题中,最长的一句话竟然达到了58个单词。而正是因为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的完整,那么一个汉语句子就可以简短而意义深刻,言简而意赅。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提醒广大的20考生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一定注意,可以破句重组,化繁杂的英语长句为多个意义紧密相连的汉语短句,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例如:的一道考题。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参考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学问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产生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还不如说是因为…”
三、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被动,科技英语或是论文中尤其如此,而我们的考研翻译中的翻译题大都是科普知识的文章,那么被动句就更多了。而汉语又是比较喜欢用主动句的,一般都是我怎么怎么样,他怎么怎么样,你怎么怎么样。那么知道了这么一个特点的话,我们在拿到一个英译汉翻译题的时候,如果这个句子是被动句,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在汉语译文中调整为主动形式。
例如:Darwin was convinced that the loss of these tastes was not only a loss of happiness, but might possibly be injurious to the intellect, and more probably to the moral character. (参考译文:达尔文确信,没有了这些爱好不只是少了乐趣,而且还可能会有损于一个人的思维年能力,更有可能导致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下降。)
was convinced 这里被翻译成了确信,类似的这种很多已经演变成固定翻译方法,如果有人翻译成达尔文被说服或被确信之类的,那可就真要贻笑大方了。再看真题: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ave been slow to change partly because the explanatory items often seem to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partly because other kinds of explanations have been hard to find. (参考译文:行为科学之所以发展缓慢,部分原因是用来解释行为的依据似乎往往是直接观察到的,部分原因是其他的解释方式一直难以找到。)
这里的be directly observed 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省略翻译的被动。就和“水可以直接喝”是一个道理。
四、英语多替代,汉语多重复
英语的习惯是尽量在同一个句子中用不同的单词或是词组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而汉语就不同,汉语喜欢用同一个词汇来增强自己说话的语气或是强调。
例如:19真题 “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译文:这种谬误同样存在于历史传统派和历史社科派,前者认为历史就是史学界内部和外部人士对各种史料来源的评论,后者认为历史的研究就是具体方法的研究。 )
本句中,view…as 把…看作 ;equate…with …把….等同于。这两个词组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但是用了不同的英语词组来表达,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以采用重复的用法来表达。
五、英语重省略,汉语重补充
尽管英语句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其结构,但英语也习惯于使用省略。一方面,省略是为了简洁,避免重复;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即使省略一些成分,也不会妨碍其意义的表达。然而,这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却带来了理解和翻译表达上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对英语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另一方面,习惯于汉语意合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讲求词语的均衡与对称,喜欢使用排比式的词汇,往往是越表达越觉得意犹未尽,也越想补充说明。所以,老师提醒2012年考研的同学们在英译汉时,一定要注意英汉各自的用词习惯。
在分析析英语句子结构,特别是遇到非正常的结构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存在省略现象。尽管英语的省略现象普遍存在,几乎所有的成分都可以省略,但是它的省略却具有一定的规则:省略部分一定在其之前出现过,或者
篇2:考研英语翻译英汉差异指导
考研英语翻译英汉差异指导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卷的翻译部分往往是广大考生薄弱的环节,根据统计,考生的得分大部分都是在3分到5分之间,能考到6分以上,就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那么考研翻译究竟难在哪里?是结构复杂?生词太多?缺乏技巧?领域陌生?虽然这些方面都有可能,但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复习,以上方面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克服。毋庸置疑,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译者两种语言(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水平。而考研英语要求的是理解和表达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因此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说英语的人的思维和说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同样,英语和汉语本身也有很大差异。这往往是初涉翻译的人的最大的鸿沟。下面,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就为广大的2012年考研同学们总结一下英语和汉语的几个重大的差别,希望同学们多家体会和注意,减少对考研英语翻译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1 英语形合,汉语意合
2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3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4 英语多替代,汉语多重复
5 英语重省略,汉语重补充
6 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
一、形合和意合
不同的语言中句子内部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句法、词汇、词义这三种手段。用前两种手段连接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称为意合。就英语和汉语来说,英语是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结合紧密。具体来讲,英语的句子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单词和词组组合在一起,强调结构上正确,逻辑上严密,思维上严谨。而汉语则不然,就是说一个汉语句子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是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思上有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使用每一个分句或是短语的意思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大家在从高中考大学的时候也一定做过语文中有一种题让我们根据意思来为一篇文言文断句,那么断句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不是通过每个文字的意思以及整个文章的意思来断句的,那么就是说汉语是通过意义来紧密结合起来的,表面上可以看起来是一些毫不相干的汉子,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意义深刻。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个句子。这个句子是美国林肯总统《盖茨堡演讲》结尾的一句。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 (参考译文:我们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在本句中,“We here highly resolve......”是整个句子的主句,作者通过“that”引导“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等三个从句,那么在最后一个从句之前还用了“and”这个连接词将几个从句连接起来。 而缺少 “that”, “ and”这几个连接词,这个句子在英语中就不能表达现有的意思,而且也是不符合英语的语法的。
而汉语的意合呢,就是说汉语造句少用或是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即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
例如,汉语说“他不来,我不走”。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完全通过意义联系起来,两分句之间不用任何连词。而如果翻译成英文则必须用连接词语,即: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或者我们说:I will stay until he comes.
下面我们举一个20考研的题目来看一下。
Furthermore, humans have the ability to modify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thus subjecting all other life forms to their own peculiar ideas and fancies.(参考译文:而且,人来还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所有其他形态的生命服从人类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想象。)
仔细对比这个句子和译文,我们会发现正如which在汉语中并没有找到对应的词。也就是说,如果要看到一个词翻译一个词的话,遇到which我们就会犯难。原因就是英语和汉语的这种差别造成的,英语中需要一个连词去实现这种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通过语义表达。英语和汉语的这个差异要求我们,在拿到考研英语翻译题的时候,要首先分析整个句子的结构,根据英语原文的语法结构以及连接手段所携带的信息,合理地组织汉语语言并且调整语序。尽量避免逐字进行翻译。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正是因为英语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语法结构组合在一起的,那么一个英语句子只要结构完整,作者通过增加限制成分、修饰语以及补充成分可以使得一个句子变得非常的长。比如在往年的考研英语翻译题中,最长的一句话竟然达到了58个单词。而正是因为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的完整,那么一个汉语句子就可以简短而意义深刻,言简而意赅。英语考研辅导专家们提醒广大的2012年考生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一定注意,可以破句重组,化繁杂的英语长句为多个意义紧密相连的汉语短句,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例如:1999年的一道考题。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参考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学问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产生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还不如说是因为…”
三、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被动,科技英语或是论文中尤其如此,而我们的考研翻译中的翻译题大都是科普知识的文章,那么被动句就更多了。而汉语又是比较喜欢用主动句的,一般都是我怎么怎么样,他怎么怎么样,你怎么怎么样。那么知道了这么一个特点的话,我们在拿到一个英译汉翻译题的时候,如果这个句子是被动句,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在汉语译文中调整为主动形式。
例如:Darwin was convinced that the loss of these tastes was not only a loss of happiness, but might possibly be injurious to the intellect, and more probably to the moral character. (参考译文:达尔文确信,没有了这些爱好不只是少了乐趣,而且还可能会有损于一个人的思维年能力,更有可能导致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下降。)
was convinced 这里被翻译成了确信,类似的这种很多已经演变成固定翻译方法,如果有人翻译成达尔文被说服或被确信之类的,那可就真要贻笑大方了。再看20真题: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ave been slow to change partly because the explanatory items often seem to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partly because other kinds of explanations have been hard to find. (参考译文:行为科学之所以发展缓慢,部分原因是用来解释行为的依据似乎往往是直接观察到的,部分原因是其他的解释方式一直难以找到。)
这里的be directly observed 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省略翻译的被动。就和“水可以直接喝”是一个道理。
四、英语多替代,汉语多重复
英语的习惯是尽量在同一个句子中用不同的单词或是词组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而汉语就不同,汉语喜欢用同一个词汇来增强自己说话的语气或是强调。
例如:1999年真题 “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译文:这种谬误同样存在于历史传统派和历史社科派,前者认为历史就是史学界内部和外部人士对各种史料来源的评论,后者认为历史的研究就是具体方法的研究。)
本句中,view…as 把…看作 ;equate…with …把….等同于。这两个词组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但是用了不同的英语词组来表达,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以采用重复的用法来表达。
五、英语重省略,汉语重补充
尽管英语句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其结构,但英语也习惯于使用省略。一方面,省略是为了简洁,避免重复;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即使省略一些成分,也不会妨碍其意义的表达。然而,这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却带来了理解和翻译表达上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对英语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另一方面,习惯于汉语意合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讲求词语的均衡与对称,喜欢使用排比式的词汇,往往是越表达越觉得意犹未尽,也越想补充说明。所以,辅导老师提醒2012年考研的同学们在英译汉时,一定要注意英汉各自的用词习惯。
在分析析英语句子结构,特别是遇到非正常的结构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存在省略现象。尽管英语的省略现象普遍存在,几乎所有的成分都可以省略,但是它的省略却具有一定的规则:省略部分一定在其之前出现过,或者是一些语法上的省略,比如定语从句中先行代词做宾语时、虚拟语气中if的省略等等。例如:
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of which he is a part and through this to mankind.(参考译文)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并且通过社会而对人类负责。
本
篇3:考研英语翻译中的六点英汉差异
2012考研英语翻译中的六点英汉差异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卷的翻译部分往往是广大考生薄弱的环节,根据统计,考生的得分大部分都是在3分到5分之间,能考到6分以上,就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那么考研翻译究竟难在哪里?是结构复杂?生词太多?缺乏技巧?领域陌生?虽然这些方面都有可能,但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复习,以上方面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克服。毋庸置疑,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译者两种语言(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水平。而考研英语要求的是理解和表达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因此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说英语的人的思维和说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同样,英语和汉语本身也有很大差异。这往往是初涉翻译的人的最大的鸿沟。下面专家们就为广大的考研同学们总结一下英语和汉语的几个重大的差别,希望同学们多家体会和注意,减少对考研英语翻译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1 英语形合,汉语意合
2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3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4 英语多替代,汉语多重复
5 英语重省略,汉语重补充
6 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
一、形合和意合
不同的语言中句子内部或外部连接几乎都使用句法、词汇、词义这三种手段。用前两种手段连接称为形合,用后一种手段连接称为意合。就英语和汉语来说,英语是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结合紧密。具体来讲,英语的句子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单词和词组组合在一起,强调结构上正确,逻辑上严密,思维上严谨。而汉语则不然,就是说一个汉语句子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是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思上有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使用每一个分句或是短语的意思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大家在从高中考大学的时候也一定做过语文中有一种题让我们根据意思来为一篇文言文断句,那么断句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不是通过每个文字的意思以及整个文章的意思来断句的,那么就是说汉语是通过意义来紧密结合起来的,表面上可以看起来是一些毫不相干的汉子,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意义深刻。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个句子。这个句子是美国林肯总统《盖茨堡演讲》结尾的一句。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 (参考译文:我们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在本句中,“We here highly resolve......”是整个句子的主句,作者通过“that”引导“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等三个从句,那么在最后一个从句之前还用了“and”这个连接词将几个从句连接起来。 而缺少 “that”, “ and”这几个连接词,这个句子在英语中就不能表达现有的意思,而且也是不符合英语的语法的。
而汉语的意合呢,就是说汉语造句少用或是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即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
例如,汉语说“他不来,我不走”。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完全通过意义联系起来,两分句之间不用任何连词。而如果翻译成英文则必须用连接词语,即: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或者我们说:I will stay until he comes.
下面我们举一个考研的题目来看一下。
Furthermore, humans have the ability to modify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thus subjecting all other life forms to their own peculiar ideas and fancies.(参考译文:而且,人来还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所有其他形态的.生命服从人类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想象。)
仔细对比这个句子和译文,我们会发现正如which在汉语中并没有找到对应的词。也就是说,如果要看到一个词翻译一个词的话,遇到which我们就会犯难。原因就是英语和汉语的这种差别造成的,英语中需要一个连词去实现这种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通过语义表达。英语和汉语的这个差异要求我们,在拿到考研英语翻译题的时候,要首先分析整个句子的结构,根据英语原文的语法结构以及连接手段所携带的信息,合理地组织汉语语言并且调整语序。尽量避免逐字进行翻译。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正是因为英语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语法结构组合在一起的,那么一个英语句子只要结构完整,作者通过增加限制成分、修饰语以及补充成分可以使得一个句子变得非常的长。比如在往年的考研英语翻译题中,最长的一句话竟然达到了58个单词。而正是因为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的完整,那么一个汉语句子就可以简短而意义深刻,言简而意赅。提醒广大的20考生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一定注意,可以破句重组,化繁杂的英语长句为多个意义紧密相连的汉语短句,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例如:的一道考题。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参考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学问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产生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还不如说是因为…”
篇4:考研英语翻译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考研英语翻译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对于考研翻译来说,接触过的考生都知道,它的五句话基本上都是复杂的长句,不但句子较长,而且句式复杂。基础扎实的同学,或许还能理清结构,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即使如此,要想找到确切的汉语表达方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如果考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考研翻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考生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此外,在做英译汉时,要尽量避免“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英文的意思虽然勉强能懂,但直译或硬译的痕迹到处可见,“洋味”太重,可读性太低。究其原因,一是实践较少,经验不足;二是语言能力有限,重形式而轻内容,没有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和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见到什么就翻译什么。
【例3】 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译文】(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when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如第一句译文)。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his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order是名词,表示“规则”,不能硬译为“命令”。
二、英语句长复杂 汉语句短简练
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注重句子的结构,句与句之间可以靠标点符号、连接词、介词等衔接而无限扩展,往往一句话可以包含多个意思,是一种“树形结构式”的语言。但是,汉语则相反,它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字词的语意来表达,一句话一般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是一种“竹形结构式”的语言。这种长短句之间的转化正是英译汉的难点,所以考研的翻译也主要是考查学生翻译英语复杂长句的能力。例如:
【例4】 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which is a natural resource inexhaustible and available everywhere, coal which can be mined through automatic and mechanical processes at less cost and lime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alcinations of limestone widely present in nature.
【译文】塑料是由水、煤和石灰石制成的。水是到处可以获得的、取之不尽的一种自然资源;煤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机械化来开采,成本较低;石灰可由煅烧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石灰石而得到。
【分析】原文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复杂长句,由42个单词组成,全靠一个逗号和几个连词结合成一个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句子。主句的主干是: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coal and lime; water, coal和lime之后各有一个定语从句,其中的后两个定语从句还是被动语态。所以,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要化整为零,可以把主句和各个定语从句分开译成短句,其中的一些状语比如at less cost也可以单独处理成短句。
因此,在英译汉时,遇到复杂的长句,首先要有耐心地分析句子成分,抽出主句和从句的主干,将其翻译成独立的分句;其次,一些状语,比如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也可以译成短句;最后,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这些分句连接起来。
三、英语多被动语态 汉语多主动语态
尽管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语态,但相比较而言,英语更喜欢使用被动语态,特别是在一些正式的书面文体中,比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有时,汉语也会经常使用一些由“被”引导的被动句,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用主动表被动,比如由“让”、“给”、“由”、“据”等词语表达的句子。所以,在英译汉时,要尽量把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尤其是一些习惯的表达方法,比如:it is said that…(据说……),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大家普遍认为……)等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一般说来,可以把英语句子的主语变成汉语句子的宾语,再将被动语态部分翻译成主动;如果英语句子有by引导的施动者,将其译为汉语的主语;如果没有,则可不要或根据需要予以补充。
【例5】 It was still thought unusual in some places that programs could be called up by viewers to be displayed on their TV screens at home.
【译文】有些地方的人们仍然认为,观众打电话要求在自己家里的电视屏幕上播放节目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情。
【分析】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形式was thought, could be called up, to be displayed, 都译成了汉语的主动语态:“认为”、“打电话”和“播放”。其方法是:it was thought that…,按照汉语习惯,补充了主语,译为“人们认为……”;could be called up,将by后施动者viewers译成主语,被动部分译成主动;to be displayed译成主动修饰programs。
【例6】 New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air pollution.
【译文】必须采取新行动来阻止空气污染。
【分析】原文是一个简单的不需要指明施动者的被动语态,所以直接将主语变成宾语,被动语态部分翻译成主动就可以。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都可以。例如:
【例7】 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
【译文】大火把这家著名的旅馆毁掉了。(主动)
这家著名的旅馆被大火毁掉了。(被动)
【例8】 She was caught in the downpour.
【译文】她淋雨了。(主动)
她被雨淋着了。(被动)
四、英语重心在前 汉语重心在后
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思维有明显的不同:英语往往是“开门见山”,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描述或讲述事实,也可简单概括为“先果后因”,即重心在前;汉语则习惯于“循序渐进”,往往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由事实到结论或由因到果进行论述,可以简单归纳为“先因后果”,即重心在后。
在英译汉时,我们要注意这种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具体地,在正确理解英语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打乱英语的句子结构,按照汉语思维逻辑的表达方式重新安排句子的语序。例如:
【例9】 Mr. Smith was arrested when he himself was not aware that crime he had committed.
【译文】史密斯先生自己还不知道犯了什么罪,人家就把他逮捕了。
【例10】 Everybody here has a chance to study unless he doesn’t want to.
【译文】除非自己不愿意学,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
【分析】上面的两句话中各有一个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
篇5:考研英语指导 英汉表达差异要注意
考研英语指导 英汉表达差异要注意
英语学习的每个过程都离不开词汇和语法。考研英语的长难句有没有让你望而却步,明明貌似每个单词的意思都知道就是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这其中也有英汉思维差异的原因。
在考研英语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英语和汉语表达上的差异,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意思,翻译语句。下面列出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三大差异并举实例说明,请同学们复习时注意区别。
差异一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意
例:1999年75题:
75 ) 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直译: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来源:考研教育网)
调整后的译文: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差异二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例:1995年75题:
75)For example, 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直译: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会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
差异三、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例:1999年74题:
74 )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There is no agreement ”不能简单地译为 “没有人同意”,“没有哪个赞同意见”等。
应译为: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或适用的研究方法,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来源:考研教育网)
平时的练习中,我们要不断的提醒自己锻炼英语思维,翻译难题终会迎刃而解。
考研英语翻译六点英汉差异指导(通用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