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郭十一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立足于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立足于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立足于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论文
立足于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论文
对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学界存在三种思潮:其一,从科学角度出发研究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展现出科学文化整合路线。其主要代表有乔治?萨顿,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国内有李醒民和董其壁等。李醒民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研究》是典型地从科学出发研究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路线。其二,从人文角度出发研究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展现出人文文化整合路线。主要代表及著作有历史主义学派库恩及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和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其三,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科学与人文融合,展现出人类整体的文化综合路线,其主要代表有孟建伟和肖锋,其中孟建伟的《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最为典型。而本文认为,科学与人文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融合是本文的特色,而这恰恰是学界所忽视的方法。从生活世界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目前学界还没有先例,而本文试着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真正实现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且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哲学前景。
一、科玄之战
本文所指的“科玄之战”是广义上使用的概念,它不仅指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那场科学与人生观之争论,而且也涵盖20世纪欧美的几次科学与人文之争。之所以如此使用,是因为发生在20世纪的海内外几次大规模科学与人文之争论有着共同的特点和指向。下面我们来回顾那几场“科玄之战”。
(一)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及争论
科学与人文分隔与争论,在欧洲近代史上由来已久,内容广泛。20世纪中叶,斯诺鲜明地提出“两种文化”的问题,又一次引起知识界的聚讼纷纭。这可谓是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一次“科玄之战”。斯诺是英国的一位文学家和科学工作者(1905—1980)1956年他发表了一篇短文《两种文化》,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以此为题的著名里德演说,从此掀起了一次规模浩大的科学与人文之争。
斯诺的重点是指责对科学文化的不了解给整个“传统”文化带来非科学气氛并且往往转化为反科学。1111斯诺的确是致力于提高科学的地位,提高非科学人士的科学素养。斯诺的批评,主要指向文学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忽视、轻视甚至敌视。他有句典型的伤人的语言就是:“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知识分子都是天生的卢德派”。11121卢德派是19世纪初反对以机器为基础的工业化的手工业者组成的集团,20世纪中叶斯诺用卢德派一词带有极大的贬义。在这篇文章中,斯诺坚持认为,整个西方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成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个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个是科学家,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1114斯诺认识到,两个集团之间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作为上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非科学家,特别是文学知识分子,倾向于认为“科学家粗鲁、自吹自擂”,这主要因为他们“抱有一种浅薄的主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与之针锋相对,科学家贝IJ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anti—intellectual),热衷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
斯诺的演讲立即遭到文化批判主义者F。R利维斯的猛烈抨击,这场斗争前后延续达半个世纪之久,今天还不时有余波回响。
(二)索卡尔事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围绕着后现代思潮中种种蒙昧含糊之处,欧美学界爆发了一场大论战。
1994年,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出版了《高级迷信:学界左派及其与科学之争》一书,对以后现代主义一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名义出现的“科学元斟”思潮,进行了猛烈抨击。
受《〈高级迷信》一书的激励,艾伦索卡尔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诈文”,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据称,这是一篇讨论“后现代哲学以及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蕴涵”的学术文章,结果5位副主篇一致通过把它发表。为了回击《高级迷信》对科学的文化研究的批判,《社会文本》在推出了一期“科学大战”特刊。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索卡尔的“诈文’恰恰发表在这期的特刊上。
但索卡尔随即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了《曝光一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文章披露,他那篇“诈文”不过是“把有意编造的谬误,语言的滥用以及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捏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捏造‘联系”,甚至还加入了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索卡尔认为,“诈文”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听上去很有趣”,并且“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这就是在西文知识界引起极大轰动的“索卡尔事件”,并由此引发了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一场大论战。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涉及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几乎涉及到了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吸引着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而且这场争论已经进入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这是一次野蛮之战,它造就了许多的祸害一学术事业的丧失与学术思想的混乱一而且影响到科学的灵魂”。1224索卡尔的赞同者宣称,该事件是一次揭露人文学者对科学形象任意扭曲的很好文化实验。索卡尔的批评者则指责:“可怜的索卡尔,他的名字总是和欺骗而不是与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
(三)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玄之战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科学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所以,发生在中国的科学与玄学之争实际上是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中西文化之争。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科玄之战主要指1923年由张君劢肇始的那场科学与人生观之争。
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起始于张君劢的清华讲演《人生观》。张君劢讲演后,丁文江先生在《努力》周刊上发表了《科学与玄学一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直接针对张君劢进行论战。论战的中心是科学对人生观有没有意义。玄学派张君劢等批评“科学万能”,认为科学无法解决人生观的问题,科学对人生观无能,要把科学排除在人生观问题的讨论之外。而应战的科学派丁文江和胡适等,则针锋相对认为科学方法也能研究人生,并且探讨了如何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当时争论很激烈,火药味很浓,请看丁文江迎战张君劢的〈科学与玄学一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中的几段话:
“玄学是科学的对头,玄学的鬼魂附在张君劢身上,我们学科学的人不能不去打他。”
“义和团的枪炮打不死他;他不受这种火器的支配,我们纵能把义和团打死了,他也还至死不悟。”
“世界上的玄学家一天没死光,自然一天人生观不能统一。”
“在知识界内,科学方法是万能的,不怕玄学终久不投降。”
二、科学与人文分裂的哲学根源:生活世界的遗忘
20世纪国内外几次大规模科玄之战主要表明了在20世纪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已非常紧张,已经处于分裂状态。对于科学与人文分裂的原因,学界已有不少的探讨,也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和对策,而我认为生活世界的遗忘是科学与人文分裂的根本原因。
“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最早出自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的现象学》(以下称《危机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指的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5158。日常生活世界简单地说就是围绕着人的日常生活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这其中既有客观自然界,更有人的精神世界在与自然世界作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世界,而这种经验世界还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作为日常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是非课题化的、非客观化的、直观的世界。
胡塞尔试图在批判实证的科学理性基础上给经验世界一片生存的空间,因此,胡塞尔对流行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人们的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结果是偏离了人生问题,把人的问题排斥在科学世界之外,导致了片面的理性和客观性对人的统治。在《危析》一书中,胡塞尔指出,欧洲科学已经陷入危机之中,这种科学危机不是物理学或数学等具体科学本身的危机,而是由于科学的社会作用所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一场哲学危机,一场人自身的危机。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同人的存在相分离,结果使科学失去了意义,甚至危害了人类。胡塞尔在晚年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他认为,为了摆脱科学危机,必须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胡塞尔认为,在近代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把自然数学化、观念化了。于是奠基于数学中的观念世界就偷偷替代了唯一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我们人类自己为生活世界裁剪了一件非常合身的观念外衣,即一件所谓客观的真理外衣,这件观念外衣使我们把一种方法的东西当作了真正的存在。胡塞尔强调,哲学应当回到作为意义原初的生活世界,重建与人的世界相统一的、有价值、意义和目的的世界。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然科学和人文是原始朴素统一的,那时的学问是“百科全书”式的,集自然科学和人文于一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今之变、穷万世之学。中世纪,基督神学使科学与人文遭到双重打击乃至泯灭。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联姻,共同反击宗教神学的压迫,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为科学也为人文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这种理性精神在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的发展,转变为纯粹的工具理性和方法,用公式和符号化的世界代替了生活世界,科学和理性转变为抽象的符号研究,造成实证主义的科学繁荣和关于人的知识的萎缩。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科学虚假繁荣。因为,古希腊的哲学一科学理性精神是欧洲人性成长的家园,而当代的科学不仅把关于人的哲学排除在科学范围之外,而且把为科学提供现实实践基础的人的生活排除在科学大门之外。因此,胡塞尔断言欧洲科学发生了危机,欧洲人性面临危机。
西方近代是理性高歌猛进的时代,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对主体的确立,经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最终到黑格尔以“绝对理性”构造起“理性的通天塔’,人类最终依赖于理性战胜了自然,征服了自然,创造了物质财富,显示了人类力量的伟大。但是,人类在张扬理性的过程中,却使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精神痛苦之中。
精神痛苦的原因何在?胡塞尔认为,是理性的张扬。理性被简化为纯粹的工具理性和事实理性,却把价值理性统统丢弃。人的生命意义、道德、崇高及形而上问题全都被当作伪命题抛得一干二净。科学只管往前赶,却让自己失去了生活世界这个根基。生活世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它能给予我们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人格。然而这个世界自从伽利略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理念世界开始偷偷取代它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开始迷失了。所以,“自伽利略起,理念化的自然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
由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必然会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具体表现为:近代资本主义以来,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急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与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性”的基础。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
近代哲学对事实与价值二分,这种二分将科学置于澄清事实的范围,而不涉及价值问题。科学家们也许并不反对博爱和善行的人道主义,而且更深切地认同唯人主义的“力量原则”,但当这种力量原则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经验发生冲突时,他们有可能毫不犹豫地牺牲后者。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是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结果,同时,生活世界的被遗忘又加速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得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合流,更加肆无忌惮地推动科学远离生活世界。
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没有实现生活世界的回归
在哲学史上,对本体论的追求从来没有间断过,这种追求是对世界的一种探索,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观照。在古希腊哲学里,哲学以超验的形式保证了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即现实世界的统一性。基督教哲学导致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分立,前者规划后者,神统治一切。近代哲学以认识论哲学转向为其特征,认识论哲学勾画了一幅机械的世界图式,从此科学成为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活生生的世俗世界成了本质衍生的现象。种种传统哲学都在寻求一个超验的本体但表达的都是与人分裂的实体统一世界,都是实体主义、本质主义、机械主义的思维模式。
工具理性和技术崇拜的盛行,必然导致客体强大与主体的失落,带来人的自卑和压抑。尤其是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后,非人性化的机械的世界带来了哲学与人的双重危机,带来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科学的世界抽掉了上帝存在的根据,也带走了人和神的脉脉温情,一个物化的世界清晰呈现在人的面前。胡塞尔认为,“欧洲生存的危机只有两种解决办法:或者欧洲在对他自己的合理的生活的疏异中毁灭,沦于对精神的敌视和野蛮状态,或者欧洲通过一种最终克服自然主义的理性的英雄主义而从哲学精神中再生”|8|44。为了克服欧洲科学的危机和人性的危机,只有重新返回到原来被‘疏异”了的“合理生活”,返回到作为其全部意义来源和基础的“生活世界”。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对后世的西方哲学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梅洛庞帝的“知觉现象学”、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等,无疑都是深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启发的。但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欧洲人的危机,他的“生活世界”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主观先验的世界,还是精神的构造物,并没有找到欧洲危机的现实根源。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极力反对理性的张狂,而人本主义却抱怨理性的冷酷,两大哲学派别都在努力拒斥传统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分的理性精神,寻找回归生活世界之路径,但是两者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科学主义主张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一切真理和存在都要诉诸于科学,效率、精确、规范成为评估和处理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哲学的任务只在于对自然科学发展作出解释,为自然科学提供指导。他们认为科学要在前方冲锋陷阵开辟战场,哲学家只适合于打扫战场。更有甚者,有人提出了“捍卫科学,拒绝形而上学”的口号,让“工具理性”成为影响和统治人们生活与观念的不可抗拒的法则。这无疑把世界视为某种外在于人的、与人无关的、可计算的、本质既定的存在,而人只是这个客观世界的渺小旁观者。这就意味着对人的现实,对此时此地人的存在状况的漠不关心。这是一种简化或遗忘的哲学,这是一种脱离生活世界的哲学。
与科学主义相对立,人本主义则认为,科技所遵循的“工具理性”把人变成了抽象的、冷冰冰的逻辑单纯的倡扬“工具理性”势必丧失本应与之并行的“价值理性”一即崇尚道德理想与人性目的,压抑和窒息“人的丰富性”和“丰富的人性”。人本主义认为,必须重视人的本质,重视被物质遮掩住的人的意志、情感、本能自由、爱欲等基本人性,高扬人文精神,把人从科技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回归自身。虽然人本主义者仍然试图建构另外的形而上学体系,但这却非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而是导致世界意义和人类存在意义产生的形而上学欲望在推动着这些形而上学者。
人本主义其实就是非理性主义,它虽然张扬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体验,其见解有极其深刻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它对科学的理解没有超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视野,另外,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人本主义者离开社会历史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生存、安居、自由、解放等,其实他们也脱离了生活世界。
人本主义者与科学主义者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局面,实证科学主义者突出强调的是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强调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标准来审视别的文化,忽视或贬低人文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而人本主义者则强调艺术和非理性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来审视一切文化,排斥和否定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于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与对立便进一步加深了。
四、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指明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趋势
马克思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但其哲学体系无疑蕴涵着“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基本的哲学精神,这真正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大门,并蕴涵了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钥匙。
(一)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实践,寻求现实与理想(超越性)的张力
对马克思而言,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根本生存方式和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实践体现着人的本质属性,表征着人的生存状态,在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人得以逐渐生成,因而,实践肯定了人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它表征着人的价值诉求、价值判断与评价。人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残缺而必然去寻找现实生活的狭隘与残缺、有限与困惑,希望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意志力来改造现有的世界,因而实践又表征了人的超越性。就这样,实践成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中介,成为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有机结合点。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实世界与超越性能够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立足于生活世界,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在马克思那里,生活世界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实践不断进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以现实性肯定超越性,以超越性提升现实性,按照理想拓展更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打破一成不变的格局。“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1948马克思不满足于哲学在理论上对人的反省和关怀,而要求在对世界进行革命变革的实践中完成人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立足于现实实践,又坚持对人类价值理想的终极关怀,始终寻求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和张力。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要立足现实,还要有对现实的超越。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所指出的双重尺度告诉我们:禁止科技发展和放任科学发展都是行不通的道路。实践体现了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连接着自然性和人文性,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双向流动,两者是辩证的、共存的。
(二)基于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马克思指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之路
生活世界的实质就是人的生活,就是生活中的人本身。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生活,社会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IWI112。基于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指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必然趋势。从理论上看,一方面由于自然的人化,自然作为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已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的观念上的自然,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111128。因此,实际上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必须通过对象化才能实现,因此关于人的科学必须要研究自然界,“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111129,人与自然的统一必然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已是人化的自然,这一人化的自然界不仅为人的生活、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而且为科学提供了基础,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生活的基础和科学的基础是同一个基础,“至于说生活有它的一种基础,科学有它的另一种基础一——这根本就是谎言。
从实践的层面上看,由于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的现实性、历史性,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已不仅是理论上的必然性,而且事实上已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11(01128生活的基础在本质上是感性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因而也是感性的。“感性(见费尔巴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1101128在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求,人文具有科技色彩,科技要彰显人文的魅力,努力使科技人文化,人文科技精神化。平衡科技和人文在社会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消除人文萎缩所带来的人性压抑,创造和谐生动的生活世界,这也正是马克思昭示给我们的东西。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对科技才能发挥一种价值导向作用,使科技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和情感意志。对人的价值的崇尚和对人文环境的塑造,都有助于在人文与科技之间保持和谐的张力。科技代表着理性、客观尺度与科学精神,人文代表着价值、主观尺度与人文精神,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辩证法要求两者一体化,即人文乃科技的人文,科技是人文的科技。李醒民先生提出的“科学人文化;人文科技化”的基本思路,1111孟建伟先生的以“科学文化哲学”整合科学与人文的观点,都是非常具有学术借鉴意义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技术化生活才不至于变得狭隘、刻板和单调,才可能造就全面自由的人。让我们回到实践,回到生活世界,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求张力,在自然与人之间发现内在统一,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寻求融合与平衡。
篇2: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摘要: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反思,但旧哲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这给哲学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哲学必须实现向生活世界回归,这种回归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现实,研究方式上要走出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语言运用上要面向实践、面向生活世界。
关键词:生活世界;哲学危机;回归路径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都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独特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都熔铸着哲学家用以关照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审美意义和终极关怀。因此,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都是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哲学所把握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来源于何处?我认为这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源于哲学对时代性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论把握。
一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尔在其着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哲学引论》提出的。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永远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我们属于它。另一位哲学家伽・达玛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与主体性相关的世界,是由直接经验构成的周围世界,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源。海德格尔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生存论旨趣和诗意性质的“日常共在世界”,它向人敞开并构成了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有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人与自然事物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构成的“社会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主观世界”,他认为三者分别对应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及其对人的意义。国内学者倪梁康先生一方面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直观性、主观的世界。张祥龙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现成在先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或“历史条件”,而是将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可以看出 “生活世界”的概念,绝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人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向“人”的回归。哲学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人文意蕴的意义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积淀的文化与历史的世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对生活世界的“意义”的把握,这一“意义”包含了时代主题、人生目的、意义、人们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等。
二
哲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呢?这是由于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决定的。
首先,哲学有其自身的特性,在哲学产生的初期,作为一门寻根究底、追本溯源之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试图寻找一种万物都由他构成,最初从它产生、消灭后又复归于它的终极存在,便致力于揭示世界的真理,“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各门具体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学科,哲学则变的支离破碎,科学的发展,世界变的透明简单,不再是那种神秘的、诗意的具有神性的世界,科学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几乎解释了世界的各个方面,这样哲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窄,研究也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于是,一些哲学家试图把哲学科学化,努力去证明哲学也是一门科学,比如,现代哲学中出现的“科学主义思潮”就试图以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把哲学从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变成从属于科学的“关于科学的哲学”,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附庸。但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思维方式、语言体系都是不同的,哲学无法科学化。
其次,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在工具理性的世界图景中,世界是外在于人的,人与外部世界被割裂开来,世界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人的世界变成了“物的世界”,世界的丰富性、鲜活性被遮蔽,因此,要反思和消解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回归被物化的工具理性所遮蔽的生活世界。
再次,任何哲学的根基都存在于人的存在状态之中。旧哲学的局限性不仅在于用有限的思维去把握无限的存在者,更为重要的是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世界的某种关系绝对化,把人的某种属性抽象出来,转变为彼岸世界的自律性实体。这就使哲学脱离开它的真实基础,即人的存在,相反,成为外在力量对人进行统治的理论。所以,克服旧哲学的缺陷,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外在力量向人复归,使哲学由彼岸的天国向人的生活世界复归。旧哲学的抽象本体论的性质,使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定位在彼岸世界的超验存在,或自然的必然性,或上帝,或理性,这就使哲学脱离了生活世界,以一种虚幻的想象的方式去闭门构造现实,从而把哲学史变成神或类神的历史,把哲学思维变成宗教或准宗教的意识,这又必然带来哲学研究内容的非现实化。这种非现实化的哲学越来越远离人,远离现实、远离人所处的生活世界。
三
哲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首先,哲学不应只是解释世界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给出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服务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哲学应少构造抽象思辨的哲学体系,多关注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注重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哲学理论的创新。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非正义与不平等、贫富悬殊、文化矛盾和道德危机等威胁人类文明与历史进步的全球性问题,哲学应关注这些问题并来克服与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民族间相互合作、富有理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理论智慧与创造性的新意义,这是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哲学界就开始了建立应用哲学的尝试,其主要意图就是要使哲学直接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在应用哲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哲学,强调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主张对社会经济运动开展哲学研究。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哲学并不是一门提供日常生活技巧的学问,哲学作为一种把对智慧的追求作为自己目标的学问,它所追求智慧是人类全体的'“大智慧”,它所关心的应该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它要为人们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意义”的支持,为人们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次,在思维方式上哲学也需要改变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用认识物的方式去认识人,否认人的创造性、超越性,瓦解了人的生命的多重矛盾性,其最大的缺失是造成人的失落、人的物化,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的人出发,以人的方式来理解人。旧哲学作为人的本质的虚幻、颠倒的反映,其根源存在于现实之中,颠倒了的世界才产生了颠倒了的哲学,所以,只有批判非人的现实,“****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才能铲除旧哲学的根基,使哲学真正成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按着这样思路,人的现实存在就是人的活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样,马克思就最终走上了用实践尤其是人的生产劳动去说明人的存在和历史发展的道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为人转向真实生活世界找到了现实的基础和道路,为哲学把握生动鲜活的人的具体本性开创了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正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才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分裂走向完整、从虚幻走向现实。这种思维方式给哲学指出了一条重新回到人类实际生活世界中去的途径和方向,也为哲学的自我更新提供动力。
再次,从哲学所应用的表达世界的语言看,近代哲学出现“语言学转向”,即要求哲学在建立关于人类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语言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语言则是存储历史文化的“水库”.人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不是人去占有语言,而是人被作为历史文化“水库”的语言所占有,人从属于历史也就从属于语言。人只有从属于语言才能实现人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语言总是从生活当中产生的,语言是人的生活世界的表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游戏就是一种生活形式,“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在罗素看来,语言和世界具有相同的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于分析语言的结构来把握世界的结构,哲学的“语言转向”其实就是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所创造的语言入手来分析人们的生活世界,当然这种语言必须有坚实的实践论基础,只有从实践出发的语言才具有真正的逻辑性和人文性,才能真正地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哲学只有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去亲近人,亲近人们的生活,去思考人们在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哲学才真正体现出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特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倪梁康。现象学概念通释[M].上海:三联书店,1999.
俞吾金。实践论释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孙正聿。哲学通论[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篇3: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
摘要: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反思,但旧哲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这给哲学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哲学必须实现向生活世界回归,这种回归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现实,研究方式上要走出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语言运用上要面向实践、面向生活世界。
关键词:生活世界;哲学危机;回归路径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都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独特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都熔铸着哲学家用以关照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审美意义和终极关怀。因此,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都是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哲学所把握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来源于何处?我认为这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源于哲学对时代性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论把握。
一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尔在其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哲学引论》提出的。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永远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我们属于它。另一位哲学家伽·达玛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与主体性相关的世界,是由直接经验构成的周围世界,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源。海德格尔则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生存论旨趣和诗意性质的“日常共在世界”,它向人敞开并构成了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有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人与自然事物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构成的“社会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主观世界”,他认为三者分别对应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及其对人的意义。国内学者倪梁康先生一方面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直观性、主观的世界。张祥龙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现成在先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或“历史条件”,而是将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可以看出 “生活世界”的概念,绝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人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向“人”的回归。哲学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人文意蕴的意义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积淀的文化与历史的世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对生活世界的“意义”的把握,这一“意义”包含了时代主题、人生目的、意义、人们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等。
篇4: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路径
二
哲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呢?这是由于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决定的。
首先,哲学有其自身的特性,在哲学产生的初期,作为一门寻根究底、追本溯源之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试图寻找一种万物都由他构成,最初从它产生、消灭后又复归于它的终极存在,便致力于揭示世界的真理,“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各门具体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学科,哲学则变的支离破碎,科学的发展,世界变的透明简单,不再是那种神秘的、诗意的具有神性的世界,科学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几乎解释了世界的各个方面,这样哲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窄,研究也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于是,一些哲学家试图把哲学科学化,努力去证明哲学也是一门科学,比如,现代哲学中出现的“科学主义思潮”就试图以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把哲学从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变成从属于科学的“关于科学的哲学”,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附庸。但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思维方式、语言体系都是不同的,哲学无法科学化。
其次,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在工具理性的世界图景中,世界是外在于人的,人与外部世界被割裂开来,世界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人的世界变成了“物的世界”,世界的丰富性、鲜活性被遮蔽,因此,要反思和消解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回归被物化的工具理性所遮蔽的生活世界。
再次,任何哲学的根基都存在于人的存在状态之中。旧哲学的局限性不仅在于用有限的思维去把握无限的存在者,更为重要的是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世界的某种关系绝对化,把人的某种属性抽象出来,转变为彼岸世界的自律性实体。这就使哲学脱离开它的真实基础,即人的存在,相反,成为外在力量对人进行统治的理论。所以,克服旧哲学的缺陷,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外在力量向人复归,使哲学由彼岸的天国向人的生活世界复归。旧哲学的抽象本体论的性质,使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定位在彼岸世界的超验存在,或自然的必然性,或上帝,或理性,这就使哲学脱离了生活世界,以一种虚幻的想象的方式去闭门构造现实,从而把哲学史变成神或类神的历史,把哲学思维变成宗教或准宗教的意识,这又必然带来哲学研究内容的非现实化。这种非现实化的哲学越来越远离人,远离现实、远离人所处的生活世界。
三
哲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首先,哲学不应只是解释世界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给出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服务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哲学应少构造抽象思辨的哲学体系,多关注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注重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哲学理论的创新。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非正义与不平等、贫富悬殊、文化矛盾和道德危机等威胁人类文明与历史进步的全球性问题,哲学应关注这些问题并来克服与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民族间相互合作、富有理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理论智慧与创造性的新意义,这是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哲学界就开始了建立应用哲学的尝试,其主要意图就是要使哲学直接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在应用哲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哲学,强调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主张对社会经济运动开展哲学研究。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哲学并不是一门提供日常生活技巧的学问,哲学作为一种把对智慧的追求作为自己目标的学问,它所追求智慧是人类全体的“大智慧”,它所关心的应该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它要为人们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意义”的支持,为人们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次,在思维方式上哲学也需要改变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用认识物的方式去认识人,否认人的创造性、超越性,瓦解了人的生命的多重矛盾性,其最大的缺失是造成人的失落、人的物化,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的人出发,以人的方式来理解人。旧哲学作为人的本质的虚幻、颠倒的反映,其根源存在于现实之中,颠倒了的世界才产生了颠倒了的哲学,所以,只有批判非人的现实,“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才能铲除旧哲学的根基,使哲学真正成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按着这样思路,人的现实存在就是人的活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样,马克思就最终走上了用实践尤其是人的生产劳动去说明人的存在和历史发展的道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为人转向真实生活世界找到了现实的基础和道路,为哲学把握生动鲜活的人的具体本性开创了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正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才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分裂走向完整、从虚幻走向现实。这种思维方式给哲学指出了一条重新回到人类实际生活世界中去的途径和方向,也为哲学的自我更新提供动力。
再次,从哲学所应用的表达世界的语言看,近代哲学出现“语言学转向”,即要求哲学在建立关于人类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语言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语言则是存储历史文化的“水库”。人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不是人去占有语言,而是人被作为历史文化“水库”的语言所占有,人从属于历史也就从属于语言。人只有从属于语言才能实现人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语言总是从生活当中产生的,语言是人的生活世界的表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游戏就是一种生活形式,“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在罗素看来,语言和世界具有相同的结构,我们可以借助于分析语言的结构来把握世界的结构,哲学的“语言转向”其实就是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所创造的语言入手来分析人们的生活世界,当然这种语言必须有坚实的实践论基础,只有从实践出发的语言才具有真正的逻辑性和人文性,才能真正地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哲学只有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去亲近人,亲近人们的生活,去思考人们在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哲学才真正体现出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特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倪梁康.现象学概念通释[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俞吾金.实践论释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孙正聿.哲学通论[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6]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篇5:幼儿教育生活回归的实践论文
幼儿教育生活回归的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幼儿教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幼儿教育需要注重游戏化与生活化,当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致使幼儿教育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主要畅谈幼儿教育的生活回归,在幼儿教育中注入生活的气息。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童生活;游戏生活
教育需要回归生活,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对教学抱以很多期望,教学工作者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最大程度的提升儿童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儿童的一切。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创新是内创新,对他们具有新的意义的事物都是创新的事物,幼儿教育重视的是儿童创新的过程,之所以将幼儿教育回归于生活,是想在生活中给儿童以启迪与教育,生活给予儿童发展能力,让儿童学会去创造、探究、发现具有启发性的事物,能拓宽学习生活的空间,扩充认识天地。
一、幼儿教育脱离生活的误区
生活为儿童世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儿童生活游戏占据了重要地位,儿童的游戏与生活有着同样重要的重要,但在长期的教育形式下,幼儿教育都存在着很大误区,幼儿教育与儿童生活脱离。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儿童的游戏时间被占据,在幼儿园,很多原因都造成儿童的时间被占据,无止境的抄写单词或生字,听讲报告等内容都会影响儿童的生活。除了儿童游戏时间被占据,游戏空间的.狭小也是造成幼儿教育与生活脱离的重要原因,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广义的空间包括幼儿可感的生活空间,但是儿童大多被限制在班级中,活动空间与活动范围十分狭小,很多幼师以户外活动不安全为由,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此外,教室布置也不会改变,儿童的游戏环境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景,儿童想象力缺乏,又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造成思维的空缺。幼师讲很多儿童不感兴趣的拼字游戏、作图游戏等作为儿童游戏的内容,儿童本身就不能感受到这些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体验中也得不到自我满足,以此造成儿童生活的空缺,对很多游戏都不感兴趣,儿童是游戏的主体,他们有权决定游戏的内容,定义游戏,所以教师设置的很多虚假游戏并不是将幼儿教育联系生活。儿童游戏需要得到关注,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儿童如果成为单独的游戏者,游戏就失去意思,教师要扮演好所充当的角色,避免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的是孤独感。
二、幼儿教育的生活回归的实践
1.在幼儿教育中构建儿童生活游戏环境。生活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为教育提供必要资源,教育服务于生活,生活进入教育领域,能让儿童感受教育与生活的深度。为了在幼儿教育中创建良好的生活与游戏环境,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发展环境,这种发展环境不仅包括儿童的游戏环境,还包括儿童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让学生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下进行游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支持,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获得提升。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在这个游戏空间中,学生获取游戏知识,教师在旁适时鼓励,并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让学生有着探索与游戏的欲望。此外,如果需要游戏工具,教师需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游戏工具,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游戏工具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操作空间,让学生具有兴趣,且能够自觉的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少教多做,引导学生以实践活动获取知识,以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获取的知识才能保持长久,也使学生充满学习兴趣。不同的儿童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重个别引导,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内自主选择,保持心情愉悦的进行游戏活动。
2.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儿童世界内,生活与游戏密不可分,很多人存在误区,认为游戏仅仅是带着儿童玩,他们没有看到游戏对于儿童的巨大发展价值。游戏与发展有着从属于的关系,儿童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戏水平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爱好的游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游戏与学习也是密不可分的,儿童在游戏的体验中获取学习知识,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教育家倡导要将学习与游戏联系起来,把学习知识的过程看作游戏娱乐的过程,获取愉悦的心理体验,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在很多具有权威性的教材上都有所阐释。教育与生活相融合,要强调教育的自由性,大人需支持儿童在游戏与交往中不断成长,师生需努力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需建立平等、信任、尊重与友爱的关系,达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幼儿生活中,增添游戏的兴趣度,提升对生活的情感。幼儿教育回归于生活,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变革,同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幼儿教育回归于生活方式来看,提出了当前幼儿教育的一些误区,提出游戏教学形式,希望能促成幼儿教育回归生活,提高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J].孙周兴,编.倪梁康,译.生活读书.
[2]黄全愈.玩的教育在美国.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
篇6: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是人生存的一个基本事实,也是当代西方哲学普遍指向与关注的领域.生活世界的引入,既凸显了实践问题本身的重要性,颠倒了理论优于实践的古典关系,也引发了近代主体理性概念的根本问题.实践哲学的复兴,既表明哲学的思维方式与问题视域的转换,也表明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超越与更新,更表明哲学对人的生存关怀以及对生活的贴近.
作 者:王振林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刊 名: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B1 关键词:篇7:探讨哲学回归现实生活路径的论文
关于探讨哲学回归现实生活路径的论文
一、哲学回归现实生活的必要性
哲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前沿,思想领域的灵魂,是人类把握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思想武器。哲学回归到现实中为人类服务,既是人类的需要也是哲学发展的需要。
(一)现实生活状况的禽要
人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意向于“自然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超越二者否定二者的统一,它既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既有感性的内涵,又具有理性的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此起彼伏,使现实生活形成丰富、复杂的否定性统一体。因此,如果把这些矛盾片面化或者割裂开,就会使生活陷入消沉状态,而对这些矛盾的理解和把握是现在人类最棘手的事情。虽然人每天都在“生活”,但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生活”。哲学为人类提供特殊的思想维度,所要解答的正是这一类现实生活之谜。对于目前的现实生活: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物质要求条件的提高,倾向“自然生活”,忽视“理性生活”,给人和自然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哲学的重要特质在于,它通过高度的思考和反省来认识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它可以以不同的哲学立场理解和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现实生活是确立哲学立场的起点与终点。对于现实生活是由多重矛盾构成的丰富、复杂的否定性统一体,既不是科学能把握的,也不是宗教或者人类自身能把握的,只有通过哲学对其把握,才能促进现实生活的改善。
(二)哲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传统哲学更倾向于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体问题,只注重二重世界即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而忽略了对人的关注,对世界的认识陷人了一种虚幻的境界,它所说的超验世界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或之上的本真的世界,虽然它追求的是人类渴望的“真”的世界,但是它是以否定人类现实世界的“存在”为前提,把人类现实生活虚幻化,把人类现实生活看作是绝对的价值理念。导致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漠视,从而使传统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更显得教条化。因此,哲学要想克服这种缺陷,摆脱危机,唯一的途径就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使现代哲学成为现实世界发展的现实力量。从思维方式来看,每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都是该时代的体现,传统哲学探究的是摆脱主观因素、一个自由存在的物质世界,把自己放在所有科学之上的位置。但是随着科学自身的日益完善,对哲学的需求越来越弱,这就导致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走向了末路,哲学要想恢复它的作用,必须回归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来,重新恢复它的活力。现代哲学之所以把人类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回归到现实中来,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哲学回归现实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哲学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它面临着很多问题和考验,笔者尝试性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哲学自身的盲目性
哲学问题越来越倾向于科学领域,一方面,自己独特的“灵魂”很少发挥作用,更多的是凝聚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即对既成的理论不断的怀疑、不断的批评,很少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导致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微弱。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形成了林林总总的哲学问题和哲学领域,这就和传统哲学单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了区别,使得哲学失去了自我把握、理解和引导能力的本性。哲学和现实生活的'疏远最根本的是哲学尚处在“幼年时期”没能够真正的把握和理解现时代的内在含义。
(二)现实生活的矛质性
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似乎已被科技发展垄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日益变得紧张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化,对物质追求过于极端,导致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和素质丢失。人类征服自然地能力越来越强大,并且带有盲目性,导致自然世界对人类有了反抗“意识”,反过来“报复”人类,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这是人类实践与自然相互作用不可避免的结果。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压力,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对物质的追求片面化,很少关心人存在的真正价值,导致人的闲置思想处于迷茫状态,淡化了人存在的意义。
(三)现实生活的片面经济化
“在当代,伴随着市场经济负效应的朗显,令人心动的智慧、点亮心灵的真品、触及灵魂的佳作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哲学人面对市场经济负效应早已乱了自己的方寸,耐不住寂寞和清贫,揣着有一颗浮躁之心而无法沉静下来;另一方面是花样翻新的快餐文化、泡沫文化也使得一些哲学人在时尚文化中徜徉,淡化了它引领文化、关怀终极的使命,他‘生产’出来的哲学犹如一种致幻剂,提供给人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幸福承诺。哲学被抛向了若有若无的领域,使哲学在现时代很难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伸张领域。
三、哲学回归现实生活的建议
对于哲学如何才能够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笔者尝试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
哲学领域的多样化一方面说明它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哲学问题在新时代很难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说明现代哲学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在笔者意识里,哲学讨论的源头就是关于人生,即我们常提到的“人生哲学”。人生需要思想,思想的思想就是哲学的“境域”,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把握思想,创造思想,才能把哲,学融人到我们现实生活的领域。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哲学要想更好的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在思想领域里,既要起到带头作用,又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文化大发展,这是哲学界又一个亮点。哲学需要回归到现实中来,把人从完全受制于客观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人类回归到一种自由的、自主的、幸福的世界中来,突破人类的旧思想,灌输给人类新思想。强调从人的重要性、生命的重要性和幸福的重要性来看待这个世界。在现时代,哲学需要指导人类转变思想,摆脱肮脏的心灵束缚,开阔人类的心灵世界。
(二)提高生命质黄
“完美”一向是人类对自身追求的最高境界,“完美”需要个体存在和“德行”的相结合。一方面“存在”是人类对自己的肯定,对于人类来说“存在’,就要“生存”,个体存在即“真”的存在,属于价值哲学的第一层含义,只有人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生存的属人性,需要人类从生存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把握生命。另一方面,个人完美还需要“德行”装饰,“罗素认为: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少爱,是人类感情色彩的一种,在某种意义上,一方面能引导人类去寻求知识,为自己所爱的人谋求幸福,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美好的人生是由爱知识引导的。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科学和特定事实的知识,我们依靠知识指引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这种知识也可以在无意识中转化为道德知识。人类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向着“完满”发展的,这一永恒发展的观念与人的最高意义上的“善”是相联系的。在此意义上,“真”和“善”的相结合更能促进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三)寻找“美”的家园
“‘美’是人生内在的一种渴望,希望达到美的一种境界。而美给人的感觉是具有和谐、融洽及圆满的精神。’,P]“美”给我们带来的是优雅、和谐和舒服的境遇。在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基础上,把个体的发展融合到整体和谐发展的领域。“美”有整体性、完备性和明亮性的特征,我们主张的“美”是主体和客体统一。哲学在实践的应用中既要注重人类的发展又要注重实践的创新,从人类的切身利益做起,把哲学的普遍理论洒向人民群众,使其都能受到哲学的熏陶。为人类寻找幸福的家园,提高人类生存境界。
四、总结
“真正的哲学,也绝不仅仅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达’、‘总结和概括’,更重要的是时代精神的‘反思和表征’、‘塑造和引导’。它以自己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新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和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哲学并不是对生活知识性积累,而是对生活矛盾和问题的无限探索、深层分析。现代哲学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实质上是向人自身的回归,是对人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的关注,同时哲学在回归现实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哲学要把握人类思想,把握人类现实,引导人类生活走向美好的未来。
篇8: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非课题性、主观性、相对性、奠基性等特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既是客观实在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先验的世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只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两条通道之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他的“生活世界”.虽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已经包含和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作 者:潘斌 PAN Bi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19(1) 分类号:B023 关键词:生活世界 先验现象学 实践哲学 异化篇9: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哲学论文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哲学论文
内容提要:
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关键词:
胡塞尔 生活世界 危机 自然态度 先验还原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1它不仅赋予现象学许多新的可能,也引起了不少激烈争论:“生活世界”究竟是什么?它是我们日常周围具体的生活环境还是某种更原本的东西?它与先验现象学、先验还原的关系如何?它与科学和科学危机的关系又如何?它对于理解人的生存有何意义?关于这些问题,国内近年来已有一些深入讨论。2一般认为,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而近代科学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生存危机就在于遗忘了这个源泉。但本文认为,这些说法原则上虽然没有错,但都没有区分出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的两种不同含义,即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3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截然不同,因而不说明这种区分,就无法澄清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及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地位与意义,更无法揭示造成“危机”的真正根源。所以,笼统地把胡塞尔讲的生活世界看作一切意义之源,认为只要重返生活世界就能克服“危机”,只会给人造成误解甚至误导。
一、欧洲科学危机与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
让我们首先从欧洲近代科学危机说起。
此危机究竟何在?人们依据胡塞尔的著作,正确指出此危机就在于近代科学已丧失了它的“生活意义”或“生命意义”(Lebensbedeutsamkeit)。4而这种意义之所以丧失,又是因为近代科学已遗忘了它起源于“生活世界”这个事实。但“丧失意义”究竟是什么意思?科学又是“如何”起源于生活世界?危机本身与生活世界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澄清。
究其实,在胡塞尔看来,科学之所以出现危机,乃在于它已完全变成了“实证科学”,“科学的理念”已完全被“实证主义地还原成了单纯的事实科学(blosse Tatsachenwisschschaft)”(3/15)。由此,科学才不再与人的“生活”或“生命”(Leben)相关;即使相关,也已把人造成一种“事实”:“纯粹的事实科学造就纯粹事实的人(blosse Tatschenmenchen)”(4/16)。人被事实化了,人成了“事实”和“物”,成了诸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事实科学、实证科学加以实证研究的对象。而这些实证科学“从原则上排除的正是对于在我们这个不幸时代听由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支配的人们来说十分紧迫的问题:即关于整个的人的生存有意义与无意义的问题”(4/16)。那么所谓“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又如何?胡塞尔认为,“精神科学当然……在人的精神的此在中,因此在人的历史性的视域中考察人”(4/16)。但是,它严格的科学性同样要求研究者要小心地将一切评价的态度,一切有关人性的和人的文化构成物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全都排除掉(4/16)。因此,无论是事实科学还是精神科学,其所追求的真理都是一种“客观真理”、“实证真理”,它们仅仅“在于确定:世界,不论是物质的世界还是精神的世界,事实上(tatschlich)[着重号为引者加]是什么”(4/16)。它们都“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4/16)。但是胡塞尔说,人并不是单纯的“物”和“事实”;相反,人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是“特殊的哲学”问题,应该被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来考察;因此如果考察人的历史,那么所涉及的也应该是历史中的“意义”、“理性”,而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历史事实”(7/19)。此外,像不朽、自由等,胡塞尔认为也都应该是哲学与“形而上学”的问题(7/19)。在他看来,所有这些问题,都超出了纯粹事实的世界,而且占有的地位也比事实问题更高。但实证主义却将所有这些问题都取消了,这在胡塞尔看来就等于将哲学的头颅砍去了(7/19)。所谓欧洲近代科学的危机,其实质就在于此。可见,危机的直接根源乃在于近代科学本质上的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它只承认“事实”是真的,只“将客观上可确定的东西看作是真的”(4/16),只确定世界“事实上”是什么,却放弃了、压抑了对根本性的“意义”问题的思考能力。
问题是,这种实证主义、客观主义的科学本身又从何而来?其根源何在?正是在对近代科学的这种追根溯源中,“生活世界”才浮出水面,因为按照胡塞尔的看法,近代科学就是从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或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中一步步生长出来的。
众所周知,胡塞尔认为近代科学是从伽利略将自然数学化开始,而这种数学化又是对自然的世界认识的直观性的彻底扬弃。但是正如克劳斯·黑尔德指出:“这种扬弃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在自然的世界认识中已经主宰着一种直观性和非直观性之间的张力”。5甚至,这种张力关系在感知中就已存在。我们对事物的感知是直观,但是如果像胡塞尔那样将直观理解为“当下拥有”(Gegenwrtighaben),那么对事物的感知中便必然也同时包含有非直观的因素。因为,“感知的直观当下拥有所具备的突出特征在于,事物对于我决不是在任何方面都当下”(《生活》9)。比如事物的背面对于我来说就是非当下拥有。尽管如此,它仍然以一种非课题的方式处于感知的视域中,否则,我就不能把这个事物感知为“同一个”事物或对象。因此黑尔德认为,在对事物的感知中,对事物的直观自身始终是对已处于视域中的、即当下恰恰是非直观的被给予方式的一种预期。正是通过这种预期,事物才能作为某物为我意识到,从而“这个某物的存在超越了其现时的被给予性,并且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自在的’‘客观的’成份”(《生活》10-11)。
对于一个事物的感知是这样,对于作为整个视域的生活世界的意识又如何?显然,世界虽然实际上是通过视域,即以“透视的(perspektivisch)方式”显现给意识(正因此,我们才说生活世界是主观-相对的),但是在自然态度中,意识却是以“去除透视”(entperspektiviert)的方式在经验着世界(《生活》37),而这种“去除透视”的活动本身已经是一种“客观化”。因此,正是这种自然态度才把生活世界作为一个不言而喻地客观存在着的事实接受下来。所以当我们以这种自然态度生活时,我们是“迷恋于”(verschossen)世界的统一极中,是直向地生活着(dahinlebend)的(179/213)。用黑尔德的话说就是:“在我们的自然观点中,我们正是以无疑的自明性坚信这个世界的自在存在”,“世界和世界对象是作为某种客观的、自在存在的、即作为自身与意识无关而存在着东西而有效”(《生活》4)。总之在黑尔德看来,“胡塞尔的命题在于,近代自然科学的数学化最终植根于一种对此前科学的归纳性(Induktivitt)6的过度弘扬之中”(《生活》38),或如胡塞尔自己所说,“客观真理仅仅属于自然的-人的世界生活的态度”(179/213)。
显然,近代科学的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最终是奠基于自然态度之中,归根到底是自然态度的极端化。7既然如此,那么要想彻底克服由近代科学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造成的科学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只由科学还原到生活世界、尤其是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或自然态度的世界生活,就够了吗?当然不够,因为危机本来就是从后者中一步步孳生出来的。因此在胡塞尔看来,要想克服危机,关键就并不在于返回到生活世界,而在于对诱发危机的自然态度本身进行反省(首先是悬搁),对被自然态度视为客观自在的生活世界进行“还原”。我们看到,正是通过这种悬搁和还原,生活世界的另一种含义——即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才被显现出来。胡塞尔认为,只有诉诸于对生活世界的这种主观先验的理解,才有可能从根子上消除孳生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基础,从而有可能彻底克服科学和人的危机。
二、先验还原:从经验实在的生活世界到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
自然态度把生活世界的存在当作“不言而喻的”(selbstverstndlich)事实和“不言而喻地有效的”“前提”(105/125)接受下来。但是,对于要排除一切未经考察的前提的先验现象学来说,生活世界的这种预先存在并不真的就是自明和不言而喻的,它只是自然态度对世界的存在信仰。在胡塞尔看来,它恰恰需要成为“一种独特的普遍的研究主题”(151/179)。这就意味着哲学家要对自然态度进行悬搁,要放弃继续以自然的方式实现世界生活,放弃在现成(vorhanden)世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无论是存在问题、价值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总之,对现实世界的持续有效性采取一种克制态度(151/179),使一切自然兴趣都不起作用(155/184)。这种彻底的态度改变,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普遍悬搁”或“先验悬搁”。通过这种先验悬搁,我们就从现成世界的存在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胡塞尔认为,实行这种先验悬搁也并不只是“停留在一种无意义的习惯的克制态度上”,而是要通过这种“先验悬搁”使得进一步的“先验还原”成为可能。所谓“先验还原”,就是“对世界与有关世界意识之间先验关联的发现与研究”(154/183),亦即通过中止自然态度对世界的存在信仰,把世界的构成本性、世界与先验意识之间的先验关联暴露出来。通过这种先验悬搁与先验还原,哲学家就“从最强有力的、最普遍的、同时又是最隐蔽的内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世界的预先给予性中解放出来。在这种解放中,并且借助这种解放,世界本身与对世界的意识之间的、自身绝对封闭和绝对独立的普遍相互关联,就被发现出来了”(154/183)。
因此,就现象学的实事本身来看,生活世界乃是先验意识或世界意识的相关项。胡塞尔说,“它是纯粹作为赋予它以存在意义的主体性之相关物而落入到我们视线之中”(155/184)。我们必须从这种相关性的原则来理解生活世界,黑尔德认为,这种相关性原则乃是现象学的不可消除的方法原理,甚至说:“唯坚持这个原则的哲学思考,才配享有‘现象学’之名”(《世界》99)。正因为这种相关性,所以生活世界对于胡塞尔来说,“在一种完全本己的(eigenartigen)意义上变成了现象”(155/184)。这样,在经过先验还原之后,生活世界就再也不是自然态度中那种不言而喻、现成存在的经验实在,而成了先验主体性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成就”(Leistungen)(163/194)、一种“纯粹先验的现象”:“尽管就其特有的本质而言它在这里仍然是它以前所是的那个东西,但是现在表明,它可以说是具体的先验主体性中的单纯的‘组成部分’”(177/210)。
然则,生活世界又如何成为纯粹先验的现象、成为主体精神生活的成就、并从而与它内在相关?换言之,这种“相关性”如何可能?这还要归功于意向性:生活世界最终只不过是意向性活动的视域和构成物,意向性是连接先验主体性与生活世界的中介。8胡塞尔说,“如果没有它[指意向性——引者],对象与世界就不可能为我们存在于这里”(163/194),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个为我们而存在的世界”“理解为由诸基本的意向性形成的意义构成物”(171/203)。具言之,意向性之所以能构成生活世界,是因为任何一个意向性活动都必然有一个边缘构成域,这种边缘构成域是意向性活动的先天结构。按照张祥龙先生的说法,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普遍的“境域”(Reich)或“视域”(Horizont),就是将这种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边缘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孔夫子》36)。黑尔德教授也认为世界乃是普全的绝对非课题性境域(《世界》64)。如果没有这种潜在、匿名、前对象化和前课题的边缘构成域,我们就根本不可能有一个世界意识,从而生活世界也根本不可能,甚至连一个单独的对象都不可能(见本文第一部分)。还需指出,在意向活动的边缘域中以非课题方式潜在的东西,是作为可能性被我一同意识到的,我可以随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真实的直观,转变为现实性。我的这样一种“能力”,这种“在最宽泛意义上的积极的‘我能做’”,9被胡塞尔称为“权能性” (Vermglichkeit)。因此“视域”或“边缘域”作为一个可能性的空间,也就是“一个‘权能性’的活动空间”(《通释》479)或“游戏场”(《生活》10)。总之,生活世界以及其中的任何事物,就是意向活动或权能性及其“视域”和“游戏场”的相关项(Korrelat)、“标志”或“索引”(Index)。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不论具有什么意义,不论属于什么范围,都是主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之标志或索引(Index)”(168/199),或者“按意向性的说法就是,每一个直接地被体验为这里的这个的东西,即被体验为事物的东西,都是它的在反思的方向中变得可以直观的诸显现方式的标志或索引”(174/207)。于是所谓先验还原,就是把这些“标志”或“索引”,还原为先验主体性的意向活动与权能性,及其先天具有的活动空间或游戏场。因此,被自然态度误以为是经验实在的客观世界及其中的客观事物,在先验还原之后就只是先验主体性的各种权能性的活动空间和游戏场,只是它“幻化”和构造出来的各种成就。
三、讨论当前学术界对生活世界的三种不同理解
为了进一步理解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含义,现在让我们来集中讨论一下倪梁康先生、张祥龙先生以及黑尔德教授对生活世界的不同看法。
先看倪先生的看法。
倪先生一方面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效应》130),是“经验的实在” (《效应》127);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132)。如上所说,倪先生没有意识到,他的这种看法其实杂糅了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取向,即自然态度的解释取向和先验态度的解释取向。在胡塞尔那里,当我们说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时,世界恰恰就不再是“主观-相对的”和“直观的视域”,而是“客观的实在”(见本文第一部分);相反,当我们说生活世界是“主观-相对”的和“直观的视域”时,我们又已经不再在自然态度中了——因为生活世界作为一个不断构成着的、主观相对的潜在视域,恰恰并不为自然态度本身所知晓;相反,正是通过对自然态度的悬搁和对作为客观实在的生活世界的还原,生活世界的这种主观相对性才暴露出来:“只有通过我们现在进行的思考(即先验反思——引者),才能最终澄清……自然的客观的世界生活,只是不断构成着世界的先验生活之一种特殊的方式,以致先验主体性在以这种方式直向地生活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构成着的视域,而且永远也不能觉察到它们。”(179/213)。不过,尽管倪先生没有明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取向,但就他自己而言,他还是强调把生活世界看作是自然态度中的经验实在。他说:“严格地看,‘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是经验的实在,因而是应当受到排除的东西,它与先验还原所要求还原的东西有关”(《效应》127)。显然,倪先生的这个断言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正如上文所说,他没有看到,从先验现象学的立场来说,生活世界的本性恰恰在于它不是“经验的实在”,而是“纯粹先验的现象”11。先验还原所要做的,就是要从根子上动摇甚至抽空生活世界表面上的经验实在性,暴露出在它的根部早已具有先验意识和“先验生活”,它们一直在默默而又永不停息地耕耘着、构造着。由于倪先生没有区分出生活世界的这两种不同含义,他也就没有意识到,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关系就也可能不同。
与倪先生一样,张先生也没有明确区分出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取向。但与倪先生不同的是,张先生强调的恰恰是另一种解释取向。他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现成在先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或‘历史条件’,而是将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孔夫子》36),“所以,生活世界只应被理解为一个原本自明的境域,即现象学意向性研究中揭示的边缘域的普遍化形态。对于它,也就是这个非现成形式的、非对象的境域而言,‘复数已无意义’。所以,只有这样理解的意向构成化了的世界才是具有原初意义的‘纯粹的生活世界’”(《孔夫子》38)。张先生的这种理解从先验现象学的角度看当然也是正确的。但问题是:
一,我们并不能否认,那个在先验还原之前的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即倪先生所说的作为经验实在的生活世界,也的确是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中的应有之义,而且就是人们日常以一种自然态度“沉睡”于其中的世界。
二,由于张先生否认前一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所以他也就没有意识到,他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正是对前一种生活世界的还原的`结果,如果没有前者作为参照,他所强调的生活世界的那种原发性、构成性、非现成性、非实在性、非经验性、非客观性(《孔夫子》38)以及“纯粹性”等等,也就呈现不出来。因此张先生所说的生活世界其实已经是经过先验还原的、作为纯粹先验现象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了。
黑尔德教授对世界现象学的思考既深且广:一方面,他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世界的发生现象学层次,把生活世界作为原习惯(Urgewohnheit)的关联物,从原习惯的被动发生来理解生活世界的发生(《世界》55-74),使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联系起来,并最终扩展到政治现象学和交互文化现象学(参见《世界》),大大拓宽了世界现象学的领域。本文当然无力对黑尔德教授的世界现象学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里仅就与本文有关的问题做一点分析。首先,黑尔德也已隐约意识到生活世界的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方面,他首先认为生活世界是原习惯的关联物,而原习惯在他看来就是自然态度,因此作为普遍境域的生活世界乃是自然态度的非课题性意义上熟悉的关连物(《世界》60)。这时候的生活世界就具有一种自明性或不言而喻性。这相当于我们说的第一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先验还原,这种非课题性的普遍境域自身所具有的先行被给予性就脱落其自明性或不言而喻性,而成为“主体权能性的在非课题性意义上熟悉的运作空间”(《世界》62)。这时候的世界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第二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即作为先验的主观现象的生活世界。
但是黑尔德又似乎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区别,因为他在其《境域与习惯——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科学》一文中加了这样一个注,他说:“胡塞尔在《观念》第一卷中做的消除世界的思想实验,乃是笛卡儿主义及其背后的唯意志论的一个非现象学遗产。此种情形也出现在胡塞尔在同书以及后来反复进行的说明,即试图把世界之存在说明为‘构造成就’(Konstitutionsleistung);因为任何此类说明,如果不是恶性循环的话,就必定以如下假设为出发点,即:我们能以某种方式把世界设想为不存在的;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一来,以世界为其关连物的原习惯就会受到扬弃了”(《世界》62,注①)。黑尔德教授的这个注释似乎蕴含着这样一种言外之意:如果胡塞尔的消除世界的思想实验是可能的,那这就意味着必须先有一个无世界的笛卡儿式的孤立主体,然后再由这个主体“构造”出世界。但这似乎并不是胡塞尔“消除世界”的原义。胡塞尔说的“消除世界”是什么意思?是消除世界的不言而喻的实存性(人对世界的存在信念)还是消除世界现象本身?或者说,他要消除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作为客观实在的世界,还是先验还原之后作为主观现象的生活世界?黑尔德在这里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区别。笔者认为,胡塞尔在这里要消除的显然应该是世界的实存性而不是世界现象本身,是人们对世界的存在信念或作为客观实在的世界而不是作为主观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作为主观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只是先验主体的先天境域,这个境域是无论如何都还原不掉、消除不掉的。先验主体总是已经活在它的境域之中了。那么世界的实存性是否可以消除呢?而这就等于问:先验还原是否可能呢?胡塞尔本人当然认为这是能的。这是他的先验现象学的前提。其实黑尔德自己也承认这(先验还原)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必然是唯意志论(见《世界》72)。其次,黑尔德教授认为“消除世界”之为不可能的直接的理由是:“因为这样一来,以世界为其关连物的原习惯就会受到扬弃了”。他的意思是说,世界与原习惯先天地关联在一起,就像意向活动(Noesis)与意向相关项(Noema)之间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割,取消了一个必然同时取消另一个。这里潜在的前提是:原习惯是不可能扬弃的。但不可扬弃是否意味着不可还原、不可悬搁?如果是,那么黑尔德就自相矛盾,因为他后面也认为原习惯(作为自然态度)是可以中止、可以还原的,尽管这种中止并不一定必然是由我们的意志发动因而陷入唯意志论(《世界》72)。当然,如果把“扬弃”理解为彻底取消的化,那原习惯当然是不可能被扬弃的。但胡塞尔所说的“消除”可能从来都(至少主要)不是这种意思,而是悬搁或中止其有效性或不言而喻性的意思。最后,黑尔德认为,原习惯并不是静态现成的,而是一种发生;它的存在就在于:它本身总是一再在这种习性(Habitualitten)的生成中自我更新(《世界》63)。这种理解的确已经非常深入了,但我们仍然可以进一步的问:这是什么意义上的发生?经验的发生还是先验的发生?如果是经验的发生,那么作为这种发生的原习惯本身是否也应该经受还原?经受“扬弃”?也就是说,原习惯本身是否可以置身于先验还原的权力之外?黑尔德似乎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因为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课题,就是这个“先验发生”的问题(《通释》194),而不是《算术哲学》阶段的“经验的发生”。总之,笔者认为,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尤其是先验转向之后的胡塞尔现象学,必须始终要注意先验与经验(empirical)、或先验与世间之间的那个微妙的、甚至神秘的区分,忽视或抹消这个区分,就会使胡塞尔的现象学重新落回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无论是关于意识的现象学还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都会如此。
四、结语:克服欧洲科学和人的生存“危机”之途
区分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这两种不同说法,对于正确理解他的“危机”观极为重要,因为之所以出现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归根到底就在于人们忽视了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区别,而只看到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从而把生活世界自然化、实在化和客观化了。因此必须思考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说明,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的存在论意义并不一样:一个是作为已经被构成的、现成实在的客观世界,即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尚处于并永远处于构成之中的世界,它尚未现成,亦不实在,是纯粹主观的先验世界,甚至可以说就是那构成前一个世界的永不停息的构成本身、生活本身。它永远“先于”任何一种实在的客观世界,永远无法完全对象化出来和实现出来,因此它也比任何一种实在的客观世界甚至它们的总和都多。所以这两种世界的区分就绝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两个不同世界的区分,就像一般理解的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影像世界一样。毋宁说它更像海德格尔的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区分:纯粹先验的生活世界是“那些”各各不同的具体生活世界的“存在”,它构成着它们,并作为它们的“存在”显现于它们(“存在者”)之中。二者之间有一条先验还原的界限,但此界限又不是一个“实在的”(real)界限,因为它区分开的并不是两个“实在的”世界。但又不能因为它的不“实在”而将之抹掉,否则“存在”就将被误作为“存在者”,生活世界就将只等于自然态度中的世界。而以自然态度生活的人,最终将走向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从而导致科学危机和人的危机。这样生活着的人就像柏拉图洞穴中的那个囚徒,它被锁在事实的铁链上,只知直向地朝前看那个虚假的影像世界并自以为真实,而不知回过头来看(反思)那个更真实的世界。在这种“直接的自然生活中”,他“全部的目的都限定于(terminieren)‘这个’世界,全部的认识都限定于由证实而确保的现实的存在者”(180/214),因此他就“仅仅生活在实证性中”13,而忘记了探询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现在,让我们重提这个问题:究竟如何才能克服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答案仍然是:回到生活世界!但这个生活世界已不再是那个孳生了危机的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而只能是那个先验意义上的原本的生活世界或“先验生活”本身。只有当我们一方面以自然态度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同时(通过先验还原)又体验到这种“自然的客观的世界生活,只是构成着世界的先验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179/213),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一方面过着自然生活,同时又意识到它只是那各种可能的原本的生活方式之一种,而并不真的就是不可置疑的、客观实在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整个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改变,它使得人们“完全超越于所有至今为止的生活经验之上”14,因而才有可能真正克服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
注释:
1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第1版,第2页。此外,克劳斯·黑尔德甚至认为,“世界乃是现象学的真正实事”,见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下简称《世界》,凡引该文文献,将于文中夹注,不再一一注明),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第97页。
2 比如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下简称《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10月版)中的有关内容;张祥龙先生的“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含义与问题”一文,见其《从现象学到孔夫子》(下简称《孔夫子》)一书,商务印书馆,2001年4月;张庆熊先生的《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中的第五章,等等。此外,2003年刚翻译过来的克劳斯·黑尔德教授的《世界现象学》应该是目前中文现象学文献中关于“生活世界”问题的最有深度的研究性著作。
3 倪梁康先生与张庆熊都对生活世界的不同含义作了详细区分,见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下文简称《通释》),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第1版,第271页“生活世界”条;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第113页。两位先生尤其是倪先生的分析的确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具体内容。但笔者以为,对于胡塞尔来说,原则的区分只有一个:就是先验还原之前与先验还原之后的区分。
4 Edmund Husserl: Die Krisis Der Europ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enologie, Haag, Martinus Nijhff, 1976, 第3页;中文版:[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下文简称《危机》),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第1版,第15页。下引此书文献,将在文中直接夹注,页码前德后中,如不注书名,皆为此书文献。中译本将“transzendental”译为“超越论的”,自有其道理,但本文仍将采用“先验的”这个常见译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文中少数引文由于理解不同,与中译本稍有出入,其他基本上仍采用中译本。
5 [德]埃德蒙多·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下简称《生活》),[德]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37页。下引此书文献将在文中直接夹注,不再一一注明。
6 “归纳性”是指“通过对各种同一性预测而进行的持续的去除透视的活动”,见《生活》第38页。
7 参见倪梁康先生的《效应》第134-135页;亦可参见胡塞尔《危机》第113/134页。
8 参见张祥龙先生的《孔夫子》第31页。
9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下简称《通释》),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第1版,第479页。
10 这里涉及的只是倪先生在《效应》中的看法。他后来在《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中对“生活世界”给出了远比《效应》更为丰富的解释,但由于《效应》中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国内现象学界对生活世界的一般理解,所以这里的讨论仍将只针对《效应》,还望倪先生见谅。
11 这一点其实倪先生在他的《通释》中也已注意到了,见《通释》第274页。
12 他认为,生活世界对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来说是一个学科之外的问题,见《效应》第126页。当然,作为经验实在的生活世界是先验现象学排除的对象,但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又如何呢?
13 埃德蒙多·胡塞尔:《现象学的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见《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倪梁康编,1997年11月第1版,第340页。
14同上。
Abstract:
There are two ways to understand Husserl’s Lifeworld: one from natural or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and another from 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 So the Lifeworld has double faces: it is an empirical, real world on one hand, and a pure transcendental horizon of phenomenon on the other. Without such distinction, the crisis of science and of the human would not be appropriately comprehended, and the way to overcome it not be found.
Keywords:
Husserl; lifeworld; crisis; natural attitude; transcendental reduction
★ 哲学论文
★ 社会哲学论文
★ 哲学小论文
★ 实践论文
★ 回归散文
★ 回归造句
立足于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论文(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