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论文

时间:2024-11-02 03:35:53 作者:vivi1202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vivi120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论文

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有关因素,以及探索运动员心境状态与心理疲劳的关系。希望通过研究引起教练及运动员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重视,了解并掌握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相关因素,帮助我国运动员更好地进行训练和比赛。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心境状态量表》对10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通 过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年限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正相关性(r=0.529;r=0.323);运动员心境状态各因素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也呈现正相关性,且情绪纷乱总分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R2=0.319)。结论:运动员年龄、专业年限等因素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影响,运动心境状态与心理疲劳具有相关性并且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

关键词:运动疲劳;心理健康;运动员;心境状态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有人将心理疲劳定义为:由于运动员长期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2].前人认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由于运动员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过度消耗,对运动员的情绪,认知,动力,生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3],从而导致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无法取得应有的成绩,继而在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退缩。因此,研究运动性心理疲劳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心理疲劳的相关性因素,国外已经进行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而我国体育制度和背景与国外不同,这导致他们的运动背景和运动员心境状况比较特殊。因此,导致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可能与国外不同,需要进行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择江苏省各项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共102名。江苏省运动队作为国内较老资格的专业队伍,其蹦床队、网球队、艺术体操队、击剑队等运动员多次在国际上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整体素质能体现我国运动员的基本运动水平,具有代表性。具体项目包括蹦床、网球、艺术体操、击剑、体操、花游、跳水、羽毛球。其中男运动员34名,女运 动 员68名。运动级别为健将运动员46名,一级运动员29名,二级运动员27名。年龄在14岁~29岁,专业运动年限1年~22年。

1.2研究方法

1.2.1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使用《运动员疲劳问卷》(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ABQ)来评定。它是Readeke和Smith[4]在研制的,分成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一共15个题目,要求运动员在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的情况,每个维度的分值越高说明该运动员疲劳程度越高。

1.2.2心境状态量表。心境状态(POMS,profilemood states)的测量采用由 格罗夫1992年发 表 的简式POMS问 卷 来 评 定。它 包 括7个 分 量 表(紧张、压抑、愤怒、精力、疲劳、慌乱和自尊感)。每一分量表分别包括若干个形容词,属各分量表的词目混合排列。每一项的回答有5等分数,要求被试根据一周来的心境,在这些描述心境的形容词上选择一种最符合自己情况的相应等级,每个分量表的分值越高说明该运动员此种心境越明显[5].

1.2.3施测与数据处理。本次问卷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运动员在教练员或管理人员的配合协同下进行团体施测,施测后问卷当场回收。问 卷 结 果 采 用SPSS19.0软 件 进 行 描 述 统计、偏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将102名运动员的运动疲劳问卷三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由表2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较轻,从各维度上来看成就感降低的因子的得分最高,情绪/体力耗竭因子得分最低,运动负评价因子得分居中。

将运动员的年龄和专业运动年限与运动心理疲劳三个维度进行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年龄与成就感降低与情绪/体力耗竭有低度正相关关系(r=0.444,P<0.01;r=0.300,P<0.01),所以推测年龄越大,运动性心理疲劳强度越大;运动年限与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低度的正相关关系(r=0.323,P<0.01;r=0.331,P<0.01;r=0.391,P<0.01),即专业运动年限越长,运动性心理疲劳强度越大。

2.2心境状态各因素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与心境状态包含的七个 因 素以及情 绪 纷乱总分TMD进 行person回归分析。由表4可以得知,紧张、愤怒两个因素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有低度正相关关系;疲劳因素与成就感降低维度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5,P<0.001),与运动负评价及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均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抑郁因素与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06,P<0.001),与运动负评价和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之间均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精力因素与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之间存在低度负相关性;慌乱因素与情绪体力耗竭和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之间均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另外,情绪纷乱总分与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性(r=0.567,P<0.001),与运动负评价和成就感降低维度均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

2.3情绪纷乱总分预测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运动员情绪纷乱总分对其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预测作用,我们分别以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为因变量,以情绪纷乱总分为自变量进行三次标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运动动机能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能够解释成就感降低的20.7%的方差,能够解释情绪/体力耗竭31.9%的方差,能够解释运动负评价15.1%的方差(见表5)。另外,情绪纷乱总分对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即运动员情绪纷乱总分越高,其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3分析与讨论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指在长期、高压条件下进行单调的、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所造成的力竭感、疲惫感、倦怠感,而不是完成一次体能性或认知性力竭任务后产生的力竭感和疲惫感[6].心理疲劳一 旦 产生,不仅影响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高,还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在运动员当中普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加强教练员及其相关工作者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也是不容忽视的[7].经研究表明,POMS是一个信效度很高的情绪状态评定量表[8].本文通过研究可能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发现心境状况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及预测作用。

3.1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运动员年龄与专业运动年限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都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程度越深;随着专业训练年限的增长,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深。具体体现为年龄越大成就感越低,运动年限越长,对运动的负面评价程度越深。这印证了周毅刚、郭玉江关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9],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越大的运动员面临更多的社会及自身心理压力,对自我的期许比较高,较少从运动中体会到成就感。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入队时间长,生理心理疲劳的积聚、慢性伤病的加重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加重运动心理疲劳。

3.2运动员心境状态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

格罗夫等人在1992年第2期《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新发表的简式POMS问卷,其中增加了“自尊感”分量表。共7个量表,40个形容词。根据一周来的心境在这些描述心境的形容词上选择一种最符合自己情况的5种等级中的一种[10].此问卷可用于运动情境,也可用于研究。其信度相关系数平均值ɑ=0.798,其预测效度也很高。情绪纷乱总分TMD的 计 算 公 式 是:消 极 的 情 绪 分(紧张、压抑、愤怒、疲劳、慌乱)之和减去积极的情绪分(精力、自尊感),加上一个常数100),即分数越高,心情越是纷乱、烦闷或失调[11].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发现运动员心境状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存在相关性[12,13].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 运 动员的心境状态与心理疲劳有相关性[14].本研究更加细致地发现POMS中疲劳因素与成就感降低维度有中度正相关性、抑郁因素与情绪体力耗竭有中度正相关性。另外,TMD与 成 就 感 降 低 维 度 有 中 度 正 相 关 性。因此,及时关注并减轻运动员的抑郁情绪有助于预防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

3.3情绪纷乱总分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

我国学者左从现等认为心境状态是运动员竞赛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15].我国学者张力为等也认为心理疲劳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16].而很少有文献涉及运动员心境状态对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预测 效果。由本研究可以发现,运动员情绪纷乱总分能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特别是对情绪体力耗竭这个维度具有很高的预测性。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因此,在赛前及时了解并调整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可以缓解或避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稳定发挥,取得好成绩。

4结论与建议

4.1运动员最容易出现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现状,这提示教练在平常的.训练中适时调整运动方案,尽量增加运动员的成就感。

4.2运动员的年龄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正相关性。这提示我们要多关注年龄较大、资质较老的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及时缓解他们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压力,平常多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4.3运动员心境状态各消极因素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呈现正相关性,要求我们多关注运动员的消极情绪特别是疲劳和抑郁。平时尽量运用一些积极的训练方法消除运动员的消极情绪。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情绪评估。

4.4情绪纷乱总分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这提示我们,运动员若是出现纷乱、烦闷或失调等情绪,其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及时缓解或消除运动员的消极情绪,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心理疲劳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 赵敏。运动员运动疲劳的视觉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2] 金湖,吴家舵。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概况[J].体育科研,2005,26(3):59-61.

[3]刘 方 琳。运 动 情 境 中 心 理 疲 劳 的 性 质、原 因 及 应 对[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4]Raedeke T D,Smith A L.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Journal of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1,23:281-306.

[5] 张力为。赛 前 情 绪 的 因 素 结 构、特 质 测 量 及 注 意 特 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17-118.

[6] 周喜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赛前心境的关系研 究[J].中 国 健 康 心 理 学 杂 志,2012,20(7):1064-1067.

[7] 杨翠丽,甘阳。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与心理状态的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6,16(4):98-100.

[9] 周毅刚,郭玉江。优秀运动员运动疲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J].体育学刊,2007(8):63-63.

[10]张蓉。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 子 生 物 学 机 制[D].北 京: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2008.

[11]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35-37.

[12]RaineyD W,HardyL .Sources of stress ,burnoutand intention to terminate amongrugbyunion refer-e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99,17:797-806.

[13]RaineyDW.Sources of stress,burnout,and inten-tion to terminate amongbasketball referees[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9,22(4):578-590.

[14]张天书,王楠。运动员心境状态、心理疲劳的特点极其关系[C].西安:中国心理学会,2011:起始页码651.

[15]左从现。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赛前焦虑、心境状态的相关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71-75.

[16]张连成,张力为,刘嘉蕙,等。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 间 的 关 系[J].北 京 体 育 大 学 学 报,2010,33(11):74-76.

篇2:基于小学生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论文

基于小学生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论文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历来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本文拟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角度出发,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1学生约束力和自制力差

在一些农村地区,有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城市打工,将这些学生交由留守在家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由此而疏忽了对他们的管教,而祖父母由于和学生在家相依为命,容易对学生宠溺,使得一些小学生展现出没有毅力以及自制力差的`表现。这些没有自制力的中学生个性特点十分的鲜明,而且感情充沛,容易凭借感情行事,自由散漫。

2父母教育不当

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或根本就不识字,对孩子学习辅导无能为力。他们很少意识到监督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是意识到了,由于农活、家务繁重,再加上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是管管孩子的吃穿而已,对孩子的学习无从辅导。这样的家庭条件使得学生在学习上难以得到辅导,随着小学生所学知识的逐渐深入,这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无法给以帮助,从而使得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下,最终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

3学习不重视思想教育

在农村地区,学校仍旧以升学率为其最大的追求,为了实现较高的升学率,学校将学生的精力全部放在文化课上,忽略体育课和德育课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无形中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学习德育课和体育课是在做无用功,只要能够将文化课学好,那么就能考上好的大学,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认识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使得他们的思想产生偏颇,并最终对其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远离德育思想课以及体育课,使得这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最终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篇3:龙舟运动员伤病的特点原因及康复训练分析论文

龙舟运动员伤病的特点原因及康复训练分析论文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它是水上运动项目中较为艰苦、技术难度较高、要求整体配合的一项节奏性、技术性较强的速度耐力型运动项目。由于其独特的运动属性,使得运动员经常受其专属伤病的困扰,为此本文从龙舟运动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龙舟运动是一项具备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速度耐力、力量、技术及高度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龙舟运动对运动员上下肢、腰、背、臂部肌肉力量的要求都相当高,由于龙舟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及比赛的日益激烈,当这种特殊的技术要求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生理解剖弱点不协调时,产生的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这也就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获得优异成绩、保证学生健康的关键。为了让龙舟运动员对其运动损伤能有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预防损伤及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对北华大学龙舟队运动员所产生损伤的致伤特点、致伤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找出龙舟运动中的损伤产生规律,在运动训练中避开其运动的弱点,尽可能减少损伤的出现及降低损伤的程度。

在龙舟运动中如出现损伤康复性体能训练亦必不可少。

一般情况下龙舟运动员都可以认为是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其原因是长期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所引起的机体对专项运动的适应性的变化,为了提高龙舟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状态,康复性体能训练结合康复医疗让龙舟运动员向最佳状态过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北华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人数为30人。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法包括访谈及问卷两种形式。

2.文献资料法。研究文献包括一手资料及二手文献。

一手资料主要是通过访谈获得的访谈录音材料及运动员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二手资料主要是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华大学图书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书籍查阅、网络搜索所获得的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文献内容涉及运动损伤、康复、康复性体能训练等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专家访谈法。通过电话、网络、走访等各种形式,与体育教师、体育界、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就本课题有关内容与这些专家进行探讨,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结果

(一)应如何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从表1可以看出,有70%和66.6%的同学认为训练前后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重要手段,同时如此好的比例也说明了运动前后的准备活动在同学们心中的重要性,做好运动前后的准备活动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是至关重要的。

有70%和60%的同学认为训练时间不宜过长,训练量过大和训练过程中间歇要充分,应及时缓解疲劳。尤其可见训练过程中训练量过大和过于疲劳也是导致运动损伤重要原因。

因此,训练员应注意训练中的劳逸结合,避免因训练量过大和过于疲劳所导致损伤的出现。在调查中动作错误应及时纠正的比例为100%,由此可见这个是一个被大家高度认同的问题。膳食要平衡在调查中的比例为40%.

(二)康复性体能训练对龙舟运动员伤病的恢复

由于龙舟运动员长期划水伤痛,单纯采用医疗手段治疗伤痛部位而不去对治发病的根本原因,并不能最终排除伤病,并且运动员可能会因伤病的反复而影响正常训练,故此根据运动员所处在的状态水平,对其进行康复性体能训练以达到尽快恢复原有状态的目的。

从表2可知,运动员接受康复性训练后,感觉效果非常显着和显着的学生占比为83.3%,由此可以充分的证明康复性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体能恢复是十分明显的。表2中还有10%的同学感觉不显着,可能是个体差异等原因使其感受并不十分明显。还有2名同学感觉说不清楚,这是因为这两名同学刚参加训练不久,对龙舟运动所带来的伤病的感受并不十分深刻。

三、讨论

在日常的龙舟训练过程当中,要严格贯彻“以预防为主”的训练方针,遵循运动训练原则,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地安排训练的强度。

在加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运动员安全健康的教育,让运动员自知自觉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教练员还应该重视运动员再训练的过程中的营养问题,应科学调配日常膳食,制定一套适用于龙舟运动训练特点的膳食体系。

在龙舟训练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运动损伤的出现,要及时休息,并积极配合康复性体能训练,达到消除创伤,恢复原有运动状态甚至超量恢复。

参考文献:

[1]张笃超,李湘奇。运动损伤康复学[M].民军医出版社,2008.

[2]曹洁,范家成,王丽红,廖晶晶。赛艇轻量级运动员测功仪速度和血乳酸水平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

[3]王芬。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损伤防治与康复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徐菊生,余汉桥。龙舟运动高级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篇4: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分析论文

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分析论文

2004至这间,中国房地产价格整体上看,是持续快速上涨的,远远超出了一般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政府的多次宏观调控也未能奏效。本文尝试对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10年快速上涨的原因进行探讨。

D、供求因素

自开始推行住房改革政策以来,我国逐步取消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市场化,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自然离不开其供求因素。

(1)供给因素

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特点、土地供应的限制,致使房地产供给有限,在住房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房价上涨。

1.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特点,致使房地产供给有限,跟不上同期需求。一个楼盘的开发时间一般需要3?5年,动辄上亿元资金。这就使房地产供给需要较长的时间,供给有限,跟不上同期房地产需求的增长,也成为房价上涨的一个因素。

2.土地供应的限制,致使房地产供给有限。房地产开发多集中在城镇或城镇周围,要占用大量优良的可耕地,这就往往与中国“18亿亩耕地不动摇“的政策红线相冲突。加上农地的征用与补偿,国有土地的招标拍卖,耗时耗力。

3.房地产业具有半垄断性质,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变相减少住房供应,囤积提价。为了维持垄断利益,房地产开发商往往通过捂盘、捂地等手段,变相减少住房供应,加剧了房价上涨。

(二)需求因素

1.居住需求

我国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每年都有大量劳动人口进入城市,这些新进人口都会形成对所在城市的住房需求,并带动对配套服务设施及商住楼的需求,房地产的价格上涨空间大。

我国保障房制度起步较晚,保障房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发挥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的作用,_些不具有购房能力的中低收入者,在市场房租过高的情况下,被迫加入购房大军。

2004至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尤其是自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反而出现了”越调控、越暴涨“的奇特现象。_些本来不急于改善住房的居民提前购房,出现了房价多年持续上涨形成的”恐慌性购房大军“,甚至出现了_些家庭购房户主为未成年人的现象。这些过于提前、超前的房地产消费行为,变相加大了房地产需求。

2.投资与投机需求

除了房地产的居住性消费需求外,中国还存在庞大的对房地产的投资与投机需求,这也助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由于缺乏多元的投资渠道,大量社会闲余资金涌向房地产业。近10年里,中国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不断上升,推动房价上涨,进而再次导致投资需求上升,形成了房价上涨与投资需求上升加速循环的现象。

同时,投机需求膨胀是推动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直接诱因。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下滑,国内资金缺乏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大量转投价格不断上涨的房地产经济。个人储户在存款负利率情况下,也通过较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流入房地产经济。

另外,20金融危机爆发后,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发货币并长期保持接近零利率的低利率,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二、宏观经济因素

(一)货币超发的通货膨胀背景,形成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基础与诱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稀缺下房地产天然的增值性容易吸引资金流入,诱发房地产价格上涨。居住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乐观的预期。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时,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推动了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火爆。

2.长期通货膨胀会形成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一国经济高增长时期,往往伴随着高通胀。中国这10年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自然是”水涨船高“,加上缺乏有效对抗通胀的市场经济手段,房地产不断升值,吸引愈来愈多的投资人进入房地产市场,更是推高了房地产的价格。而我国市场调控手段目前不很健全,很多时候仍然惯性地选择行政命令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如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这些行政调控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扭曲,其效果大打折扣。

3.金融监管不力,致使宏观调控容易造成过度放贷。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助燃剂。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房地产价格长期持续上涨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价格长期上涨。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开始下滑,实体经济生存艰难。在利益驱使下,金融业开始转向房地产业,加大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园区开发等房地产相关业务的地方融资平台、开发商和购房个人放款,并将这部分贷款作为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资产。实际上这些贷款是长期性的具有房价波动风险的贷款,银行运用的却是银行储户的短期存款,这就形成了银行信贷资产的期限错配--短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银行业对房地产业长期的资金投入,客观上助推了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二)金融业规避贷款监管,助推房地产在充足资金支持下硬挺提价

政府出台针对房地产经济调控的有关信贷政策后,金融业为了逐利,维持原有房地产贷款的到期续贷,采用银行理财金等金融创新业务来规避有关政策及金融监管,透过银行表外业务间接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相关领域,变相发放房地产业务贷款,形成了目前庞大的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三)些不法房地产业者通过各种手段变相提高房价

一些房地产业者,利用理财业务、信托业务规避监管机构对房地产业的金融监管,同时,采取”阴阳合同“、虚假宣传、预售制下实际交工质量下降、增大公摊面积等建筑面积计算猫腻、捂盘、囤地、抬高老楼盘附近新购用地价格等手段,抬高已建楼盘的售价。甚至不惜出重金雇佣”经济学家“、媒体知名人物出面为房地产价格上涨辩护,为房地产业逃避政府监管出谋划策。

三、制度因素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因素,现有土地制度为房地产土地供应制造了障碍与寻租空间。农地不能直接入市,农民的土地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财政“的空间。除此之外,制度因素还有以下问题。

(一)缺乏个人房地产税收制度,大量不规范的税费政策,造成房地产需求旺盛,房地产成本与价格不断上升房地产的取得、交易、流转环节税费较多,这些税费往往被转嫁给购房者,而在持有房产方面的税种缺乏,不利于打击炒房交易,无法长期有效地抑制房价非正常上涨。

欧美国家实施比较完善的房地产法律法规,实行土地私有制,承认个人合法的土地及房产所有权,土地及房产供给充足。在这些国家,房地产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居民可以自由进入房地产行业,不存在非常暴利的情形,即使是2001?房价高涨时期,房地产业的收益率仍然低于高科技行业及金融业的平均收益率。同时,欧美国家实施房地产保有税制、房地产转移税制。这些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加大了房产的持有成本和转让成本,使得房地产,特别是民用住宅类的房产炒作空间压缩,投资空间有限,房地产上涨空间受限。目前虽然美国房价已经跌落至历史低点,但高额的物业税却成为挡在购房团面前的大山。

(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高了土地价格和房价

在分税制背景下,地方财源减少,工业欠发达地区,更是财政窘困,土地财政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财源。2008年经济增速回落,地方财政更加依赖土地财政。于是出现了执行中央政策不积极,或者变相出台抵消政策效力措施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调控政策失效的_个重要原因。此外,长期缺乏的保障房制度建设,也迫使那些本应该进入保障房的阶层,被迫进入商品房购房大军,增加了房地产需求,助推了房价上涨。

(三)目前对房租的调控措施及租房者的权益保护措施缺乏,致使房租不断飙升,迫使一些没有购房能力、本来打算长期租房的中低收入被迫加入购房大军。

我国收入分配差别大,在目前缺乏有效投资渠道的情况下,部分高收入人群争购黄金地段的高端住房,抬高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而且,房屋租赁市场不规范,缺乏租金上涨的调控机制,对租户权益无法保护。在房价上涨时期,出租人往往选择卖房或提高租金,使原本打算租房居住的个人难以承受,而选择购买住房。

(四)房地产业承载的特殊功能,迫使城市居民承受高房价

我国房地产业承载着一种特殊的功能--居民户籍及社会共同服务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居民户籍往往与住房捆绑,与相关居民生活福利捆绑,如购买汽车等要求当地户籍、购买自有住房才能真正落户,子女才能在自有住房区域内的公办学校入学;个人社会保障和生活保障(当地户籍人口才有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就业、教育、医疗等,都与户籍挂钩,从而间接与与自有住房与房地产相关。这就等于说,自有住房与政府对居民进行社会管理捆绑,出现了自有房屋的居住功能与居民社会管理功能的捆绑。在当今城镇化加速的情况下,迫使一些来城市谋生、原本租房的中低收入阶层,在尚缺乏社会保障的形势下,为了获取城市户籍与城市公共福利而购买高价的商品房。

与中国相对比,欧美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与保障制度,个人有在国内完全的自由迁移权和平等的受教育权,不需要通过购房来取得居住、落户和社会保障及社会公共服务(如子女教育)资格,大大降低了对自有房产的需求。

四、社会因素

除了上述供求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外,中国房地产价格10年持续上涨还存在着社会因素。

(一)对住房的消费习惯与社会心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安居乐业“的生活理念与信条,对拥有住房的安定感要求非常强烈。社会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也迫使年轻人早早进入购房大军。

(二)房地产的社会财富分配效应助推房价上涨

房地产的社会财富分配效应,迫使中国一些不具有购房能力的居民为了积累财富而通过贷款购房来做投资,这也推高了房价。房地产作为抗通货膨胀的保值品和增值投资品,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会形成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加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差距拉大。在通货膨胀持续和房价长期上涨的情况下,拥有_套或多套自有房产,就意味着自有财富快速上升,而没有房产的阶层面对不断高企的房价,自有货币资产快速贬值。这种分配形势加剧了中低收入者的恐慌心理,而超越自身购买能力去贷款买房来做投资。

(三)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受益群体增多并多元化,形成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与民意博弈,加大了政府调控难度

房地产资产的社会财富分配效应,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有房阶层或抗房价调控阶层,政府调控政策的效力大减。在通货膨胀时期,高收入阶层,以至中低收入阶层也因有无房产、房产多少而形成不同的的群体。有房或多房阶层,尤其是大量举债购房的群体,急切盼望房价继续上涨来实现自身的财富积累,往往抵触中央控制房价的政策。

高房价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先,高房价引发”房奴“、”蜗居“、”蚁族“、”鼠族“等社会现象,导致社会问题突出。其次,高房价会挤压一般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不利于刺激内需。第三,高房价下房租(包括住宅租金、厂房租金和商铺租金)高企,会提高民众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吸引大量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削弱本来就因出口不振而疲惫的制造业,带来社会资源错配问题。第四,房价持续上涨,会继续使有房者财富越来越增值,财富越来越多,无房者储蓄越来越贬值而财富不断缩水,越来越买不起房,使社会财富差距进1步扩大,进_步激化社会矛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阶层达成共识,通力合作,有力调控房地产,打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循环怪圈,使房地产价格回归正常水平,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政府应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与政策措施,去除房地产本不应有的社会管理功能与公共福利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和房地产业监管,建立健全保障房制度,加强租金调控政策和租户权益保护体系。

篇5: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论文

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论文

我校地处豫南山区农村,学校为六年一贯制小学,学校师生共600多人,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小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是复杂多样的,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统计我们找到了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不良现象。它们是:厌学、多动、任性、说谎。

一、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时虽然也知道应该学习,却又忍不住想对抗父母和教师,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坚持学习的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客观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农村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

(2)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二、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通力协作,共同来完成。

1.厌学现象的训练。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份慈爱,少一份严厉;多一些关心,少一点冷漠。多留心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特长、爱好,关注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和最不感兴趣的学科。

2.多动现象的训练。小学生多动现象大多是由于注意力差造成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志向水平。明确目的和任务,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并进而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这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越强,越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反之,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势必造成他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稳定愉快的情绪和优秀的意志品质,这对完成学习任务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利用小故事,认识注意的重要性。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多给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执行,这种严格要求是对付任性的小学生的最好办法。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改变任性。在活动中由于任性不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导致失败。这样用活动事实的成败教训来教育他,使他改变任性。③用转移注意的办法使学生收敛其任性活动。有的刚入学的'低年级的小学生,3受到教师批语教育时,就仿效在家中任性的做法,躺倒地上大哭大闹不肯起来。你越去搀扶他,他就越不起来,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有趣的活动去,不再去理会他。由于受到活动的吸引,他转移了注意力,他就会收敛任性活动,自己停止哭闹站起来,想参加到有趣的活动中去。

4.说谎现象的训练,每个孩子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发现学生有说谎或欺骗的行为,不一定非得打破沙锅问到底,追个水落石出。不要强迫学生承认其错误,受到“严刑逼供”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会说谎。不然,儿童要么“顽抗到底”,死不承认;要么认了错,也大伤自尊。与其逼迫学生承认错误,不如教师主动搜集信息作出判断。处理说谎行为时,老师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难堪,又难以赢得对老师的信任。让学生拥有一自由宽松的环境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师承诺的事情应该从量办到,不要随便哄骗学生,如果错怪了学生,教师要有勇气向学生认错。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只有倾注了自己的“爱”,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只有竭尽了自己的“能”,才能更好地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健康成长。

龙舟运动员伤病的特点原因及康复训练分析论文

总是感觉疲劳的原因

心理道德教育差别分析论文

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深层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对照检查材料原因分析

分析我国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论文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分析及其调整建议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中融资问题分析论文

基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分析论文

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论文(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