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

时间:2025-02-12 03:39:11 作者:dancingpi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ancingpi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

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教师应以现行教材内容为中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教材内容;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技巧

阅读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技能之一,因而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就成为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英语试卷中比分最高的一个题型;另外,选词填空、完成对话和完形填空等题型的实质也是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有“学生善阅读者得高分”的说法。纵观历年中考试卷,一般都有四至五篇短文,每篇短文的词汇量在250词左右,且题材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包括生活常识、科普知识、西方文化、人物传记、新闻消息、说明书、通知、广告、节目单、时刻表及机票车票等等。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安排有不同的话题,每个话题中都有课文,而且课文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体裁广,信息量大,丰富生动。教学中,笔者就充分利用讲授课文的机会,以课文内容为中心,加强方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就将笔者在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们进行商讨: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作者和语篇所负载的信息的三维交流过程,其核心就是获取信息。怎样获取信息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教材选用的文章体裁丰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题材训练不同的方法。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浏览、猜测、扫读、跳读、细读等。

1.浏览

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先浏览标题前言和课文中的图表,猜测文本大意,无论是对话、记叙文还是科普短文等都很适用;找出每篇或每段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出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或结论。如在教仁爱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1 Pollu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 Section C 时,笔者让学生快速打开课本,只看课文中的插图,用一句话概括本篇课文要学的内容,学生们在看到图的瞬间就都知道是noise pollution,多数学生都说“It’s sure something about noise pollution.”然后再让他们找出主题句,进一步理解课文。

2.阅读

训练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使他们能够把握主要的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顺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言行,特别是说话人的语气,以及通过字面意思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句中的不同时态和句型都非常重要,这方法对于对话和记叙文来说尤显重要。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B 1a,内容是两个学生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争吵,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又和好如初。笔者在教学这课时,同样先让学生浏览三副插图,让他们概括本段对话的大概内容,然后大声模仿各自的声音进行阅读,很多同学还不愿与其他人共同表演,愿意自己以不同的声音和动作扮演不同的人,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学生对所学内容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提问

根据学生初步掌握的信息,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笔者通常用What/when/where/how/who/how many等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同时,笔者也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 Topic 2 I must ask him to give up smoking Section D1主要讲的是好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在学生浏览阅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问题,这个环节很是热闹,因为所提的问题不能用一般疑问句,又不能重复,所以每个学生都想先说出他的问题,同时他还享有要求其他任何同学回答其问题的权利。其中有一个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刘某,这篇文章他好像理解得很快,第一个蹦起来说:“老师,我有三个问题想提问XX(英语科代表兼班长),行吗?”为了不打击其积极性,笔者说:“OK!” “What does food give us?”“Why is it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healthy eating habits?”“What is the wrong food?” 他把这三个问题说出之后很是得意,因为前面两个问题XX顺利回答了,第三个问题课文中没有,属于开放型问题,XX没能及时回答上。当然,笔者也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积极思考、认真听课的优点,鼓励其继续发扬。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角度、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

首先要培养学生猜测生词词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严格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要尽可能地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猜出词义,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其次,注意抓住文章的各种细节,如描述性细节、比较性细节、说明性细节和事实性细节等;还有一些隐藏在图标或图形中的重要细节也需特别注意。

三、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应与中考接轨

各地中考阅读理解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任务型阅读和阅读表达三类。其中,单项选择是多年来一直沿用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事实和细节、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猜测生词、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任务型阅读的题型主要有填写表格、填写词语、回答问题和翻译句子等,着重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组织信息和综合概括信息的能力;而阅读表达题是近年来逐渐采用的阅读新题型,其目的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有主旨概括(如,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完成句子(如fill the blank in…with a word /sentence)、句子翻译(如,put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to Chinese/English)、封闭型问题(如,what main idea is given in the…paragraph?)、开放型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这些主要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找主题句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如,议论文的主题句一般就是开头的句子或结尾的句子,记叙文就特别要注意总结性的句子,而说明书、通知、广告、节目单等应用文就必须找到what /who/when/where/how等信息。现在使用的教科书在编排上多以任务型的模式编排,如根据1a完成表格或回答问题等,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逆向法——要求学生先看任务,然后带着任务去扫读,在相关信息处做出标记,这类客观信息题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就必须以短文的细节为依托,对整篇课文进行从整体到细节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判断。记叙文重在剖析与理清时间的原因与结果;议论文重在理清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有理,论证是否切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内容和教参书中的补充内容,多介绍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及知识背景,以及英美人的生活风俗习惯,从而使学生在答题时心中有数。

四、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让学生改写(rewrite)

教材中生动丰富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开拓了视野,也给学生的练笔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七年级学生可以将人称、地点、时间及事情进行改写。而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可将对话改写成短文或故事,将短文或故事改写成对话或将较长的短文缩写等等。改写有利于学生钻研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真正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再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相当难度的文章,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教材内容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始终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摆脱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解析语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内容,不断给予学生指导、训练,并进行长期的坚持培养和方法的总结反思,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梁承锋.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s one of objective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directly influences students’ English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refore, teachers must take textbooks contents as the center and make students grasp necessary reading skills and methods, thus to lay firm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Key words:

textbook contents;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methods; reading skills

篇2: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论文

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论文

[摘 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公寓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公寓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中心。本文从突出公寓管理的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根于公寓,从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的作用,使管理者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管理 思想教育

大学生公寓是近几年高校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

一、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学生由原来纯粹学校管理的“学校人”向“公寓人”转变。针对学生公寓这一独特的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服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以人为本,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

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并取得实效的基础。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公寓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从细微处入手,在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新建的学生公寓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对原有的学生公寓及其设备及时进行改建、维修、更新,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其次要重视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如设立学生活动室、学生接待室、宣传栏、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多功能娱乐厅等设施,满足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的需要,为校园文化活动向公寓延伸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2、齐抓共管,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运作机制。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学生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当学生入住公寓园区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应由学校向学生公寓适当转移,以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主线,及时安排好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辅导员资源,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优势,将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倾斜,将寝室的各方面建设纳入到班级集体观念的教育中来,将分散的寝室个体单元融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辅导员高效通畅的完成工作任务。具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构建一个管理重心,突出思想教育在公寓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公寓是高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将思想工作扎根于公寓势在必行,辅导员的“三同”使思想教育的范围直接扩大到公寓社区。在公寓范围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基层管理终端,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公寓,使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得以充分地体现。

(2)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重在强化学生骨干的主导作用,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通过建立辅导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和团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模式,形成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开展的桥头堡。定期召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交流会,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将思想教育和工作分析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召开团支部和团小组长的工作例会,既教育团员增强政治觉悟,发挥模范作用,提高理论水平,又反映出现的问题,突出学生在公寓管理中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配合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公寓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将其处理完毕。

(3)构建两条管理辅助线,深化寝室单元管理。作为班级管理的中心,寝室建设对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发挥好寝室学生骨干的作用是能否管理好寝室,进而带动班级建设的关键。在寝室内部设立寝室长和团小组长,选派思想成熟、工作踏实的入党积极分子或团员来担任,将思想引导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以辅导员为管理终端,建立班干――寝室长――寝室成员和团干――团小组长――寝室成员两条辅助管理线,深化对寝室单元的直接管理,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使管理终端的要求和工作思路得以准确及时的传达,并且使寝室管理工作明确化,形成责权分明,分工有序,配合到位的寝室管理局面,有助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各种活动的深入开展。

3、知行合一,不断完善学生在公寓中的行为表现测评机制。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双面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成绩优秀,可在寝室里则不讲卫生、污言秽语等等。古人倡导“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分裂无疑是教育的遗憾。当前,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涉及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的内容较少,为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无意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我们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核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测评指挥棒的作用,加大对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测评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实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分制,把测评结果或实践课学分作为入党考核、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

二、实行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取得的效果和作用

以公寓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突出思想教育在公寓管理中的主体重心地位,细化了班委和团支部的辅助管理作用,提高了三级思想教育模式的时效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践证明此模式有效地配合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发展。

(1)信息反馈速度快。在以辅导员为管理高端的管理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流动是以金字塔式的发散传递,强化了信息传递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畅通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通道,明确了个人在传递链的主体性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提高了上传下达的效率和准确性,克服了以往权责不明,学生相互推委的弊端,从而使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深入公寓。

(2)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使得公寓的管理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更加透明化和服务化。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将寝室长和团小组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了寝室有思想堡垒,自我管理有相互制约和监督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寝室的整体工作,有助于形成寝室管理者对每个成员情况的深入掌握,准确客观地判断事情发展的情况,使学生管理者即时了解隐患存在和发展的状况,从而为科学地处理事故隐患,将事故的隐患及时地消灭在萌芽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防范时间。

(3)思想优势明显,工作易到位。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主要责任,决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更不能削弱甚至放弃管理。将团小组长直接设到寝室,使得共青团的工作直接扎根公寓,将思想教育的阵地直接设到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将大型的复杂的有难度的工作化整为零,由工作的最基本元素寝室开始最后上升到集体,使得寝室长及团小组长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强化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两条管理线的辅助配合,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既有安排布置的统一又有思想上的积极动员,有效地使学生工作深入到同学们中去,活动的开展也丰富和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学生管理者的工作难度,为形成集体凝聚力和工作上的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使得以公寓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得到彰显。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进,原有的班集体概念正在不断淡化,因此合适的思想教育模式对于推进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强化集体意识,深化学生主体地位,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学生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思想教育扎根公寓,实行一个重心两条管理辅助线的三级管理模式,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地深入到与学生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学生公寓,不仅使学生管理者更加高效快捷地管理学生,更使思想工作的阵地转移到学生生活的核心地带,为学生管理的细致化、深入化、层次化作了良好的铺垫。尽管其存在有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但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校来说,不失为是一条有效途径。以公寓为中心的高校思想工作模式始终是学生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不论改革怎样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不能社会化,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我们应当在创新与稳定中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篇3: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

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

创新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创新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缺乏实践和实验,即使演示实验或者验证性实验,教师也是能省则省,这样被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逐渐对科学课失去了兴趣,停留在背公式,记忆实验结论而已,这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形势,开展形象、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

据此,笔者认为,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探究性实验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在判断铁生锈属于何种变化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也可以把这个改为探究:提出问题———铁和铁锈是同种物质吗?建立假设———铁和铁锈可能不是同种物质,或铁和铁锈可能是同种物质;实验验证———铁能被磁铁吸引,而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作出解释———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得出铁生锈是属于化学变化。通过这样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巩固了科学探究的步骤,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得到了提升。

2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对所探究的科学知识提出假设,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在实验和探究中发现规律的思维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下面是我对“密度”一节的教学思路: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出情景问题:“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比较,哪一杯质量大?”再让学生通过调节好的天平观察现象,结果天平向盛水的一边倾斜,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并提出各种猜想。比如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接下来,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若干小组,第一大组测若干杯体积不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第二、三、四大组分别测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要求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然后选取实验材料做实验,记录数据,整理后填在表格中,分别计算出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讨论并归纳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的或相等的。最后教师总结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

这样,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以事实为依据,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密度概念本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思维。

3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

科学课本上,对不同的实验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方法,比如,在八年级上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时候,用鸡蛋沉浮这个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个实验可以由教师演示,同样也可以由学生分组实验,哪个更加能够提起学生兴趣呢?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实验中更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仍旧是个看客,而当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加食盐等各个细小的环节,体会到原本沉在水里的鸡蛋因为自己的操作而逐渐浮起的成功和喜悦,这样的经历是一般课堂很难获得的。学生自己动手不仅提高了当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对后面几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些印在课本上的实验不像以前那样只能远观,而是可以自己操作,去掌控、改变它,这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实验类型应多样化

上学期,胡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很特别的复习课,让我们知道原来复习课可以这么上。复习内容是《压强与浮力》,上课之前,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展示两只空盘子,倒过来放在展示台上,用布把它盖住,参照魔术师做一些动作,掀开布,碗里分别出现一碗水和一碗牛奶。学生看了之后很好奇,很想揭开其中之谜。讲到“覆杯实验”时才解开之谜,原来碗不是空的,水和牛奶原来就在碗里的,只是在上面盖了一个光盘,倒过来的时候大气对它有压强,水、牛奶不会流出来,这样学生就认为是真的空的。原来所谓的魔术只是迷惑了观众的.眼睛,其中只是蕴含着某些科学知识而已。在讲到大气压强值的时候,做了一个“升级版的马德保半球”实验,把一个吸盘吸到脸盆底部,让两位力气较大的男生上来拉,发现较难拉开,说明大气压的存在,且值很大。

5设计开放性实验

我将书本上的“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为其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把种皮去除后,会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把大豆的一片子叶去除后,种子能否萌发?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多少?”将实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极其活跃。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另外去除种皮时,只要不伤到种子的内部结构,剥去种皮比没剥去种皮的种子更早萌发;把大豆的一片叶去除,只要不碰坏胚芽、胚轴、胚根和另一片子叶,大豆照样能萌发。由此看来,不完整的胚在一定前提下也具有萌发力。学生在探究了书本上要求的内容以外,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进行了更好的完善,对作业上的题目进行了更好的修正。敢于向权威书刊挑战,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以小科学家的身份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自主地或小组合作地进行探究。

教师要因势利导,对新颖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操作方法给予充分肯定,而对错误操作及时纠正。我相信如果认真对待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坚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重视对实验过程的体验,相信会有意外的“惊喜”。

篇4:“以学为主 当堂达标”理念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总结-学科论文

“以学为主 当堂达标”理念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总结-学科论文

小学阶段是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阅读是语文的中心,它具备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孩子在短文阅读方面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少,理解能力不够,加之书面概括、表达能力有限,往往达不到要求;二是有些学生阅读习惯不好,不能静下心来读懂文章、思考问题,如晴蜓点水似的粗粗浏览一下文章便答题,有时甚至连题目也没看懂就下笔回答,正确性可想而知了。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家长和教师应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鼓励和引导孩子阅读课文,在文章的阅读中应要求学生能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家长和教师应多鼓励孩子朗读文章,适当地给孩子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必然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和文章的内容,让孩子自己切实地体验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意图,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但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4、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最后,“写”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和教师因此要鼓励孩子坚持写日志、读书笔记等,以培养孩子对文章的思考能力、对事情的归纳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立足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合理运用设问,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为你服务教育课件中心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初探论文

高中物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中心稿)

试析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精心组织练习加强练习指导培养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论文

体育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

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锦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育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