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老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1.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基本线索: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时期的历史。从资本主义产生到19世纪初为第一阶段,以反封建作为核心,属资本主义的童年期。19世纪初期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即工业资本主义的前期,这个时期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迈出了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在该阶段资本主义力量迅速超过了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成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主流。1857年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殖民主义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历史使命。它使世界第一次连为一气,纵然手段残暴,但从宏观上看毕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大进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以提高发展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垄断为生产组织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现代经济模式终于形成。与经济相适应的是出现了以美、英、法为典型的民主代议制国家,这实际上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参见刘宗绪《浅谈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历史教学》总字383号)。
2.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是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或殖民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制度下的一切桎梏,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完成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它所做的一切。但是,一切腐朽、反动势力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因而这场革命充满了曲折、艰辛与反复。新事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充满着蓬勃生机,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3.世界近代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各有特点,但总的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即:通过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战胜旧的封建势力,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英、法等国;通过独立战争,打碎殖民枷锁,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美国;通过资产阶级改革,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如俄国和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结束四分五裂状态,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德国和意大利。
4.发生在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资产阶级具有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力量,能够去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要求。当时的劳动群众主要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农民人数最多,但是农民显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革命中,当资产阶级提出反封建的纲领和土地法时,农民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农民斗争便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手工工场工人不是近代意义的产业工人,他们大多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因此手工工场工人也还不具备工人阶级的政治特点。尽管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但还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城市平民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群众,包括小业主、小商贩、小作坊主、帮工、学徒、个体工匠等等。他们也深受封建税收的盘剥,在城市中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同农民一样具有自发的反封建性。城市平民很自然地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在革命进程的每一关键时刻,广大人民群众都挺身而出,挽救或推动革命。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充分的显示。然而广大城乡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的,有的是在资产阶级的直接发动与
[1] [2] [3] [4] [5] [6]
篇2:中国古代史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文科毕业班历史专题复习,除了梳理线索和知识归类外,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思考来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与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即以历史科学理论统摄史实,以史实应证理论。下面就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作一初浅探祈,以求抛砖引玉。
一、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律与认识
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使秦的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嬴政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诸侯王权大势重,逐渐威胁中央。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采取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大一统”局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同时又把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职权分散给六部。这就限制了割据势力,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历史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剪除了割据因素,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省,由中央派官管理,这既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又是后代省级行政机构之始。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影响至今。明初,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将其职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合一;设置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镇压人民,监视官吏;采用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改设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权;清前期,增设军机处,屡兴文字狱。这样,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明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2.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是出于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恐惧,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也是要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影响十分深远。客观进步作用十分明显,如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快和科技文化进步;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消极作用亦很突出,如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加强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反之地方割据势力就膨胀。
二、关于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的规律与认识
[1] [2] [3] [4] [5]
篇3:初三英语总复习应注重英语的运用能力得提高
学生中考年年搞,英语复习年年抓,今年的英语的总复习的工作又将开始。在新的一轮的英语总复习中怎么抓,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拙见,与各位同仁磋商。在英语总复习中,应该把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提高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篇章法”。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要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复习。比如:听写就可以采取趣味情景听写法。这种方法也是“新课程标准”中主旨的具体体现。
当你自己都感到厌烦的事儿,千万别要求学生去做。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听写教学法时,就应该不断变换新的方法。听写的方法很多,而趣味情景听写法的确是极好的方法, 如果你感到这种方法可行的话,劝君不妨试一试。特别在复习阶段更是要引起重视。
UNIT 1
September wishes to use the first name ,the second name and the third name before the last important idea .The bad matter just had to live in the best traffic when Ms Waste was laughing .The fourth lesson was afraid of the meaning of fun on time .More time is never a waste of time .Wow ,sound didn’t sound nice any more .
在最后的重要的主意之前,九月希望使用第一个名字 第二个名字和第三个名字。当魏思特夫人正在大笑的时候,那种坏的麻烦事儿就不得不住在最好的车辆中。第四课害怕快乐的含义。多数时间决不是浪费时间。哇,声音听起来再也不美妙了。
UNIT2
Fish starts to discuss :are they going fishing ,going hiking or to the salesgirl in the fifth hometow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Cities don’t agree together .The field trip is a quick problem .Maybe picnic trips over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he Eighth East Lake is too far .It takes them more time to hurry up .Terra Cotta Worries are beautiful and tired ,but they won’t die quickly .
鱼开始讨论:他们后天是去钓鱼,去划船,去郊游还是把第五家乡的女售货员捆起来?城市们不同意。郊游是一个很快的问题。也许野餐会被山顶绊倒。第八东湖太远。赶忙要花费许多时间。兵马俑既美也累,他们不会很快死亡。
UNIT3
The turkeys get together and celebrate the twelfth Thanksgiving Day ,the ninth Mid-autumn Festival ,the harvest .Pumpkin comes over to eat the mooncakes with sweet nuts inside .October tastes delicious .Autumn outside the store i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open air .Pies can’t be free any more .
火鸡聚集到一起来庆祝第十二个感恩节,第九个中秋节和丰收。南瓜走过来吃里面有甜果仁的月饼。十月尝起来美极了。商店外的秋天比露天的秋天更好。果派不会是免费的。
UNIT4
The interesting cow had to wait for the tractor and taxi in the college .The corn heard the most wheat bleating in the exciting country .Summer didn’t agree with winter until /till the town grew slowly .Somebody fed her slow farming but nobody picked the star .
那头有趣的奶牛不得不在大学里面等拖拉机和的士.玉米在激动人心的农村听见了最多的小麦的叫声.直到小镇漫漫地长大的时候夏天才同意冬天的意见.有人喂养迟钝的农业,但是没有人摘得星星.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听写,不但对词汇进行了复习,同时也复习了其他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运用英语的能力。不仅词汇复习是这样,语法复习也可以采取同以往不同的方法。笔者在复习中就是采取的“篇章法”,即利用文章来复习语法。比如在复习比较级时就选择了以下文章:
Greenland is ____1_____ island in the world .It is in ____2____of Europe .Near Greenland is ____3___ island .It is small .Its ____4____ is Iceland. Do you think that Greenland is green and warm ?Do you think that Iceland is white with ice ? If you do , you are ___5______. Not many people live on the island of Greenland .There ____6_____ more people in your hometown than in all of Greenland .That is ____7___Greenland is not green .Greenland is ___8___. Most of the island __9_____lots of ice .The ice covering Greenland is ___10_______than the worlds tallest building . What ___11____ Iceland ? Is it cold than Greenland ? No, it is not . Iceland has ice ,but not so much ice ____12_____Greenland Iceland has a lot of hot springs .They ___13____hot and steam .The climate is not as ____14______as Greenland .And there are a lot ___15____people who live in Iceland .
A B C D
1 larger smaller the largest the smallest
2 east west north south
3 other another others the other
4 village name farm town
5 wrong clever flight bright
6 must are is be
7 why what because how
8 yellow brown blue white
9 is covered with is covered in is covering with is covering in
10 more higher high highest higher
11 of in about on
12 as like than then
13 give up give in give off give out
14 warm cold hot cool
15 many much more most
然后根据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内容对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归纳和总结:1,构成方法;2,基本用法;3,固定句型;4,特殊用法等等。又如,在复习定语从句时,我选用了下列短文:
Once I made a foolish mistake in the class ,a mistake _________later proved very _________in my English study on places ________I shoul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hat day ________we were having a class ,the weather suddenly ________,and the sky was covered with dark clouds and rained soon .It happened __________I was learning to use adverbs and had only remembered that adverbs could be used to modify verbs ,so I said , “it is raining hardly” __________Miss Edgar said , “it is raining hard” _________I did not quite get it so I repeated , “it is raining hardly” , Miss Edgar looked at me and said it once more . I felt that I must make a sentence _________I had a mistake ,but didn’t know _________the mistake was . I didn’t say a word again ,but felt much embarrassed .After the class Miss told me kindly that I should _______the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in order to know the different changes of each word .She didn’t __________my mistake in the class ________all the students ,but she wanted me to find out the mistake and correct it myself .This was the best lesson _________formed my later habit of consulting the dictionary .This was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ld , but Miss Edgar remained deep in my memory ,________kept reminding me to consult a dictionary in my studies ,not only in English but also in other languages .
A B C D
1 where which in which of that
2 use useless uselessness useful
3 to where to which when to that
4 because that which when
5 was changing was changed had been changed changed
6 when where that which
7 suddenly At once usually slowly
8 At last At once At most At first
9 in which in that which that
10 where which when why
11 look out look for look down look up
12 point to point at point point out
13 in front of front in the front of front of
14 that which for that for which
15 whom who whose that
篇4:考研专业课 复习应注重时下动态
2015考研专业课 复习应注重时下动态
在考研复习中,专业课的复习与政英数的复习不可一概而论,专业课的复习要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尽量高质量的完成海量的复习任务,如果不能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了解和概括复习内容的话,复习的成效不会很好。简单讲,如果你都不去喜欢你的专业课的话,那么你答题答处的答案又怎么能让判卷老师喜欢呢?在此考研|教育网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复习节奏,有目标有大纲,做到自己的了解自己的复习进度,小阶段做大纲总结,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专业课分数。
本专业考研的话,一边听课一边进行专业课的复习固然很好,但除去考研真正需要的专业课知识外,我们上本科专业课时,还是会有很多无关的东西,特别是课堂上为新学的知识内容,为了可以老师的讲课方式通常比较拖沓,一味的.只吸取课堂上的东西有些浪费时间。而且课程通常是针对本科生而安排的,比较起来还是用专门针对考研的教程比较有针对性。如果复习的内容不能与考研紧密相关的话,我们就可以说那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了。所以,有必要的话,可以选择一些和考研相关的课程来听,这方面可以上课前先了解下这节课的内容,从而有选择性的去听课,将对考研的利益放到最大化。
现在网上有不少所谓压题和重点,有很多考生对此过于迷信,甚至会抱着侥幸的心里自己去揣测出题老师的心态,自行押题还自信满满。这种心理是十分不正确的。考研试题实际上是没有规律可言的,有很多时候的出题原则就是出其不备,有时候教材上表现并不明显和重要的地方反而会出一些比较大的题。考研教育网提醒广大考生,复习时要掌握规律,首先全面的顺一遍基本内容,然后二轮反复的进行复习,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将所谓重点内容进行加强的联系,切忌不要急功近利,自己压题可以说是最不可取的复习方法。如果已经可以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尽量的扩展知识面,即使运用笔记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屡清思路,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知识点,结合热点难点进行重点的复习,突破难点。将习题中不熟悉的,第一轮做题做错的,都总结起来,重点的进行记忆,将考试答错的几率降到最低。
除了教材的知识点外,其他社会热点内容越来越多的被添加到了试卷上,相信看到历年真题就明白,无论哪个专业,总会有些题型是和时下热点或专业动态紧密相关的。而这些东西从历年的真题和教材上很难找到,这时就需要你自己去多多关注一些本专业时下动态,多多充实自己,避免在这种题型上丢分。文科专业可以经常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杂志或期刊,在关注专业动态的同时充实自己。另外时刻关注所报考学校所持学术观点,这点也比较重要。理科专业可以多重视实战性训练,在考前更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篇5:考研:专业课复习应注重时下动态
2014考研:专业课复习应注重时下动态
在考研复习中,专业课的复习与政英数的复习不可一概而论,专业课的复习要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尽量高质量的完成海量的复习任务,如果不能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了解和概括复习内容的话,复习的成效不会很好。简单讲,如果你都不去喜欢你的专业课的话,那么你答题答处的答案又怎么能让判卷老师喜欢呢?在此太奇考研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复习节奏,有目标有大纲,做到自己的了解自己的'复习进度,小阶段做大纲总结,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专业课分数。
本专业考研的话,一边听课一边进行专业课的复习固然很好,但除去考研真正需要的专业课知识外,我们上本科专业课时,还是会有很多无关的东西,特别是课堂上为新学的知识内容,为了可以老师的讲课方式通常比较拖沓,一味的只吸取课堂上的东西有些浪费时间。而且课程通常是针对本科生而安排的,比较起来还是用专门针对考研的教程比较有针对性。如果复习的内容不能与考研紧密相关的话,我们就可以说那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了。所以,有必要的话,可以选择一些和考研相关的课程来听,这方面可以上课前先了解下这节课的内容,从而有选择性的去听课,将对考研的利益放到最大化。
现在网上有不少所谓压题和重点,有很多考生对此过于迷信,甚至会抱着侥幸的心里自己去揣测出题老师的心态,自行押题还自信满满。这种心理是十分不正确的。考研试题实际上是没有规律可言的,有很多时候的出题原则就是出其不备,有时候教材上表现并不明显和重要的地方反而会出一些比较大的题。太奇考研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复习时要掌握规律,首先全面的顺一遍基本内容,然后二轮反复的进行复习,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将所谓重点内容进行加强的联系,切忌不要急功近利,自己压题可以说是最不可取的复习方法。如果已经可以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尽量的扩展知识面,即使运用笔记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屡清思路,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知识点,结合热点难点进行重点的复习,突破难点。将习题中不熟悉的,第一轮做题做错的,都总结起来,重点的进行记忆,将考试答错的几率降到最低。
除了教材的知识点外,其他社会热点内容越来越多的被添加到了试卷上,相信看到历年真题就明白,无论哪个专业,总会有些题型是和时下热点或专业动态紧密相关的。而这些东西从历年的真题和教材上很难找到,这时就需要你自己去多多关注一些本专业时下动态,多多充实自己,避免在这种题型上丢分。文科专业可以经常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杂志或期刊,在关注专业动态的同时充实自己。另外时刻关注所报考学校所持学术观点,这点也比较重要。理科专业可以多重视实战性训练,在考前更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篇6:高考常考历史规律总复习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__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ldquo”。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四、世界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五、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
24.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
(2)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
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
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
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
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
(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
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
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六、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篇7:“数的认识”总复习建议
“数的认识”总复习建议
“数的认识”总复习建议张兴华
“数的认识”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分数和小数的基本 性质六个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而且是分散在几个年级学习的,间隔时间长,容易遗 忘。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应结合课本《整理和复习》的内容,既要注意全面系统的复习,又要 注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安排复习。下面就这部分内容提几点建议,供总复习时参考。
一、归类整理,形成系统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每一概念与邻近概念之间都是纵向发展、横向联系着的。复习时,要在学生 掌握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发现和把握知识纵向发展、横向联系的脉络,使之系统化,从而 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小学阶段学习的数概念,可复习整理成下表:
(附图 {图})
复习时,首先复习自然数。人们数物体的时候,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 无限的。然后复习0,明确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还有小于0的整数以后学习);接着复习自然数的'单位是1,由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引出分数,并进一步说明两个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表 示,以显现出分数和整数的关系;然后从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出发,复习小数的意义;最后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就把数的发展的来龙去脉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得到的是前后联系 着的整块知识。
又如,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个儿就是一个前衔后接、联系紧密的概念系统。复习时要在理解概念意义的 基础上,抓住概念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发展,整理成下表:
(附图 {图})
其中,整除是这一块知识的基础。从整除出发,引出倍数、约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三条线索。 从倍数到公倍数到最小公倍数;从约数到公约数到最大公约数,从含有约数的个数和特点引出质数和合数,从 质数引出质因数,从合数引出分解质因数,从两个数含有公约数的个数和特点引出互质数;从能被2整除的数的 特征中引出偶数和奇数。最后利用这些知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数的整除的所有知识 就形成有结构的一大块贮存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数学的某项知识或技能常常包括几个方面,复习时也要帮助学生排列整理出来,一一认清情境,分别采取 适当的方法处理。如小学阶段先后学过好多种数的改写,可以一一排列出来复习:1.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万 、亿作单位的数,如432150=43.215万。2.把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取它的近似值,如432150≈43万 。3.把小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取它的近似值,如3.41986≈3.4(保留一位小数),3.41986≈3.42(保留 两位小数),3.41986≈3.420(保留三位小数)。4.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相互改写(例略)。5.分数、小 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见课本《整理和复习》)。把几种改写的情况清晰地排列出来,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和 掌握。
又如,数的大小比较也可以排列出各种情况来研究: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怎样比 较分数的大小?其中同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同分子分数怎样比较大小?不同分母、分子的分数怎样比较大 小?分数与小数怎样比较大小?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提纲挈领地掌握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块知识了。
二、加强比较,沟通联系
数学概念常常既以共同的本质特征相联系,又以不同的个性特征相区别。通过比较,既能求同归纳和概括 ,又能区别不同,遏制泛化和混淆。比如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三个概念,从字面来看,似是而非。通过比较 ,让学生明白,质数是对一个数来说的,看它的约数是否只有1和本身,如2,7,31都是质数;互质数是对两个数 来说的,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否只有1。尽管两个质数是互质数,但是互质的两个数并不一定是质数,比如8 和9、6和13,1和83等。质因数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存于某一个合数,既是质数
[1] [2] [3]
篇8:“数的认识”总复习建议
“数的认识”总复习建议
“数的认识”总复习建议张兴华
“数的认识”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分数和小数的基本 性质六个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而且是分散在几个年级学习的,间隔时间长,容易遗 忘。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应结合课本《整理和复习》的内容,既要注意全面系统的复习,又要 注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安排复习。下面就这部分内容提几点建议,供总复习时参考。
一、归类整理,形成系统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每一概念与邻近概念之间都是纵向发展、横向联系着的。复习时,要在学生 掌握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发现和把握知识纵向发展、横向联系的脉络,使之系统化,从而 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小学阶段学习的数概念,可复习整理成下表:
(附图 {图})
复习时,首先复习自然数。人们数物体的时候,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 无限的。然后复习0,明确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还有小于0的整数以后学习);接着复习自然数的单位是1,由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引出分数,并进一步说明两个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表 示,以显现出分数和整数的关系;然后从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出发,复习小数的意义;最后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就把数的发展的来龙去脉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得到的是前后联系 着的整块知识。
又如,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个儿就是一个前衔后接、联系紧密的概念系统。复习时要在理解概念意义的 基础上,抓住概念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发展,整理成下表:
(附图 {图})
其中,整除是这一块知识的基础。从整除出发,引出倍数、约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三条线索。 从倍数到公倍数到最小公倍数;从约数到公约数到最大公约数,从含有约数的个数和特点引出质数和合数,从 质数引出质因数,从合数引出分解质因数,从两个数含有公约数的个数和特点引出互质数;从能被2整除的数的 特征中引出偶数和奇数。最后利用这些知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数的整除的所有知识 就形成有结构的一大块贮存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数学的某项知识或技能常常包括几个方面,复习时也要帮助学生排列整理出来,一一认清情境,分别采取 适当的方法处理。如小学阶段先后学过好多种数的改写,可以一一排列出来复习:1.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万 、亿作单位的数,如432150=43.215万。2.把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取它的近似值,如432150≈43万 。3.把小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取它的近似值,如3.41986≈3.4(保留一位小数),3.41986≈3.42(保留 两位小数),3.41986≈3.420(保留三位小数)。4.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相互改写(例略)。5.分数、小 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见课本《整理和复习》)。把几种改写的情况清晰地排列出来,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和 掌握。
又如,数的大小比较也可以排列出各种情况来研究: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怎样比 较分数的大小?其中同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同分子分数怎样比较大小?不同分母、分子的分数怎样比较大 小?分数与小数怎样比较大小?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提纲挈领地掌握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块知识了。
二、加强比较,沟通联系
数学概念常常既以共同的本质特征相联系,又以不同的个性特征相区别。通过比较,既能求同归纳和概括 ,又能区别不同,遏制泛化和混淆。比如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三个概念,从字面来看,似是而非。通过比较 ,让学生明白,质数是对一个数来说的,看它的约数是否只有1和本身,如2,7,31都是质数;互质数是对两个数 来说的,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否只有1。尽管两个质数是互质数,但是互质的两个数并不一定是质数,比如8 和9、6和13,1和83等。质因数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存于某一个合数,既是质数,又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就 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比如2是12的质因数,11是88的质因数……
又如,整数和小数的读法,可以集两者为“一身”来比较。如7645.7645,2005.2005,整数部分和小数部 分的数字相同,都是从高位读起,但读起来却不同:整数部分不仅要依次读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而且要连同 计数单位一起读出,小数部分则只要依次读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所以,7645.7645读成七千六百四十 五点七**五;整数部分中间连续有几个零,只要读一个零就可以了,小数部分中间连续有几个零,则要一个 一个读出来,不能省读,所以,2005.2005读成二千零五点二零零五。
由于知识的分散教学,有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能及时显现,复习时可通过比较,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 来,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比如,复习时可将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起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 子、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 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其实,这两者是一致的。例如,0.7=0.70=0.700,7/10=70/100=700/1000。
又如,通分、约分是先后学习的,复习时可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不同 的是,约分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变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通分是将异分母分 数通过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捆 在一起复习,知识就能以编码结构的形式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概括程度很高的有意义学习。
三、设计练习,加深理解
1.抓住重点和关键,进行基本练习。“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要加强 基本练习。数的意义、数的整除、数的性质等都必须通过练习使学生的理解达到内化程度。数的各种改写、数 的大小比较也都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形成技能技巧。
2.加强综合练习,深刻理解概念。总复习应使学生将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 )/16=6/( )=( )÷40=0.75=( )%就涉及小数与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 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性质等知识;又如,有一个数,万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分位上 是最小的奇数,百分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千分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读 作( ),这道题包括了写数、读数和质数、合数、奇数、自然数等概念的运用;再如,a与b是两个自然数, a÷b=5,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根据4/7×2(5/8)×2/3=1,在( )里直接写出 得数:4/7×2(5/8)=( ),2(5/8)×2/3=( ),4/7×2/3=( )……学生在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过 程中,对概念加深了理解。
3.通过比较,区分易混概念。总复习中可设计比较题,帮助学生区分相似、相近和易混概念。比如,把7÷ 3=2……1,0.8÷4=0.2,18÷6=3,3÷0.5=6,40÷8=5按要求填入表中。
除 尽 除不尽 整 除 不能整除
通过这一比较性练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整除的一定是除尽的,除尽的却不一定能整除;不能整除的有时 是除尽的,有时是除不尽的,除不尽的则一定是不能整除的。
4.加强针对性练习,不断强化对易错概念的纠正。对学生易错的概念,要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情况和错误原 因,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概念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如,判断“偶数都是合数”、“42分解质因数是42=2×3×7 ×1”、“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约数大”对错的过程也是找错、议错、改错的过程,从对错误的省悟中强化 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学生,主动复习
总复习最终是让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教学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复习,共同重温并整理所学的知识 ,使之系统化。在回忆和整理知识时,要让学生做复习的主人,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加深了理解,印象深刻,而且感到通过复习和整理确实 有所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果。
篇9:注重策略 讲求效率 优化语文总复习
注重策略 讲求效率 优化语文总复习
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迎考总复习是语文教学的终结环节,其功能在于对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能力的检测、反馈、纠偏、回授、巩固和提高。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师生们倾其力、尽其能,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未必能如愿以偿。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按部就班重复讲授课文,没有一点提炼与引申;二是不加选择盲目引进资料,缺乏针对性;三是大量模拟却简单讲评,忽视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四是偏重理论概括,轻视基本能力训练,如此等等。
其实,搞好总复习并不容易:它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还要有良好适宜的策略,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收到显著效果。
一、确立正确的复习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正确的实践源于正确的理论指导,语文复习的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复习教学观念,才能有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复习教学工作。
第一,确立目标观念:复习目标是复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复习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复习目标,其意义在于使复习工作明确方向,避免出现脱轨和失误,有利于克服师生复习教学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第二,确立能力观念: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培养能力。所谓“能力”,指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记忆性概念性知识的分值不断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把能力训练和培养放在至高的位置上。
第三,确立实践观念:要使学生具备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标志的能力,必须有赖于实践。因此,复习教学必须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把教师的“讲”压缩到最“精”的程度,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
第四,确立反馈观念: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教师发出的信息,学生读书、思考,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反馈信息加以处理,及时调整教学,再生复习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实现教学目标。复习中重视信息反馈,可使学生强化正确知识,纠正错误认识,调整思维方式,改进复习方法。
二、深入研究考试,确定复习目标和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应对升学考试,所以,深入研究考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命题者和命题趋向的差异,故每年的试卷会出现很大的分别。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着重研究本年度考试的具体特点,理解精神要求,包括范围、重点、题型、题量、比分等等。同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继续收集有关考试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以此来确定明确的复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更有效的方法对策。例如:当我们了解到 99 年大作文的有关信息后,经过分析证实后,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记事性的记叙文复习中去,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抓纲务本,做到基础知识全面过关。
总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为了取得高质高效,教师在确定了目标以后,必须以大纲为依据,紧紧抓住课本,把着眼点放在打好基础之上。任何考试都是建立在现阶段的教材及其要求之上的,游离课本、架空课本的复习都是与教学和考试要求不相吻合的,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水平的。因为课本不仅仅是例子,而且是考试的基本内容,离开了课本,所有的训练都将是盲目的、随意的和空洞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全面把握,分清主次,恰当取舍。在基本篇目、名家名篇和未考过的篇上下大力气研读,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第二,侧重于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背诵默写、文言诗文等等,抓好积累抓好运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上动脑筋、下功夫,深入研究如何对别人的语文分析、揣摩、品味,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正确、简明、连贯、得体并且行动形象。
第三,理清线索,概括出纲要。要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一本书主要抓一两个线,如初中语文第二册复习只要紧紧抓住记叙这一主线,然后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相关的知识,则复习即可以做到纲举目张,得心应手。
四、查漏补缺,注重训练。
广义上的`“训练”其内涵是丰富的。完成第一轮的全面复习以后,第二轮的复习则应以查漏补缺为目标,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这一轮复习要坚持三个原则:弥补缺陷,完善知识的原则;适应考试,增强能力的原则;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原则。为了做到这些,教师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 x 组织, 努力把以往学习中不够扎实的地方、易错易混的地方加以弥补和区分。
训练应该做到有序列、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第一,明确重点,拟好步骤,确定方法。第二,注重变式训练注重思维能力开发的多角度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培养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减轻负担,促进师生的交流配合。第三,注意纠错纠编的训练,诱导学生把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及时加以分析和纠正。不漏掉每一个问题,不放任每一种不良的学习倾向。第四,注意对学生进行质疑答问、争论辨析的训练,做到人人参与,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自我学习,相互促进,提高能力。第五,根据语文科的自身特点,强化诵读训练,以此来培养语感,增加知识积累,丰富语言储备。第六,要强化写作训练,除训练作文技巧以外,应着重进行写作基本功尤其是书写能力的训练。
五、指导考试技巧,训练良好心理。
除了精心复习和训练之外,考试技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教师在复习训练时,还应加强答题技巧的辅导与练习。另外,由于过分紧张,学生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导致考试成绩失败,不能正常发挥水平。所以,教师也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呈现的问题,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有计划、有策略地进行心理训练,锻炼他们意志的坚韧性,培养他们情绪的稳定性,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主要方法有:第一,加强正面教育,恰当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倾向,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学业、考试及其成绩,避免不必要的紧张。第二,不断疏导已有的心理障碍,矫正其不健康、不正确的心理与行为。第三,开展多种活动,创造既竞争又和谐,既赶超又团结的氛围,逐步消除学生的压抑、忧虑等情绪。
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认真去探讨复习技巧,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语文总复习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四日
★ 认识信息世界
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