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1-29 10:49:14 作者:可秧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可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全面,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其核心是五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distinction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hypothesis),语言输入假说(the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克拉申试图以情感过滤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不同.按照克拉申的观点,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量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过滤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和动机、自信心、焦虑感.动力大的人、自信心强的人习得量较多;焦虑程度低的人有利于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排除心理障碍,这是语言输入的前提和输出效果的保障.习得者不仅要理解语言输入,而且还要愉快地接受语言输出.

作 者:栗冰怡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心 刊 名:中国大学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浅谈反馈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反馈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作用.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传递的控制系统,教师输出“教”的信息,学生反馈“学”的`信息,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反馈对于学习者二语水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反馈理论,教师可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也可及时了解学习结果.

作 者:易平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H3 关键词:反馈   外语教学   负面反馈  

篇3:元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越来越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掌握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把元认知策略引入外语教学实践中,对于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意义重大.

作 者:丁莹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25709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外语教学   元认知   元认知策略  

篇4: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隐喻和二语习得研究同属语言认知领域.把隐喻理论应用到二语习得中去,既是隐喻研究发展的必然,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隐喻处理的认知的、语言的和话语交际的.分析,把隐喻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在观察二语习得框架中目标语隐喻可能出现的处理特征基础上,论证这个应用的可能性,从而建立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实施框架.

作 者:蔡龙权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隐喻理论   二语习得   应用   实施框架  

篇5:在活动中习得拍照语言

红桥区咸阳北路小学/杜艳

适用级别:二级(相当于五年级)

语言来源:课本(新版英语五年级上册第31课)

活动类型:表达观点,模拟交际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

活动设计:

1.任务要求:通过体验学会用英语表达有关“照相”的事宜

2.语言组织:in front of,May be it’s hers. Can I see it?

I’m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I’m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for you.生词:camera

3.情景设置:长城、儿童乐园、动物园、在公园与F4合影留念

4.参与者的角色扮演,师生与F4

教学过程 :

(一)热身导入  ,巧打埋伏,以活动为教学的载体。

上课伊始通过数字接龙训练及听指令做动作Act like a driver, an actor…等,随着教师的“stop.”,全班学生立刻姿势定型,姿态各异,教师随之点评“look at Tom, he’s a good actor. Oh, look, Peter is very funny.”全班笑声一片,此环节不仅使学生放松了情绪,很快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为本节课后一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照相”的坐姿摆态打下了伏笔。

(二)设悬激趣突出实践分散难点

通过游戏内容引出May be it’s ××’s

实录1:T:Close your eyes Ten nine…one,教师边拉长声边拿走学生学习用品,OK, open your eyes. Whose pen is it?

S:It’s ××’s.杜老师补充道:“If you don’t know you should say I don’t know. If you are not sure. You can say it in this way: May be it’s Tom’s, I think.’”

通过语言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在用中学会说May be it’s××’s

杜老师当听到学生说:“May be it’s Tom’s”时,又进一步问:“Where is Tom?”

学生们:He’s there.

杜老师:Oh, he is in front of Peter.引出生词in front of.杜老师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其他学生看大屏幕说词组:in front of the door, in front of the piano…,四位学生随即做动作(此项活动不仅对in front of进行了反馈,加深理解,而且还得以巩固)

实录2:在学习camera时杜老师又通过游戏设悬吸引学生。

T:…Yes, this is my bag. There is a really nice thing in it. If you want to see it you should say: Miss Du, can I see it?

一位学生:Miss Du, can I see it?老师走近这位学生,神秘地将包打开,举在其眼前,这位学生满脸得意,同时也训练了句型。

老师对全班学生,T: Are you going to see it? Ss: Yes.

T: If you want to see it, You should say: Miss Du.全班同学接着老师的话音,异口同声:Can I see it? 杜老师很有表现力地丛书包里快速取出了camera

T: This is a camera. Do you have a camera?

Ss:Yes.

T:My camera is black, what about your camera?

SA:My camera is black, too.

SB: My camera is very very old

SC: My camera is pink.

SD: My camera is small.

杜老师通过言语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真实自然中,对camera进行描述加以巩固,取缔了传统的机械操练。

(三)借鉴迁移艺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根据有意义教学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包括迁移。在这节课里,杜老师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条原理,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中后面出现的will句式(以前所学过)前移,并将新内容:take a picture和take a picture for…,代入I’ll句式在活动中学习。为学习I’m going to….的句式进行引路迁移。

实录3:T: Who will take a picture? 引导学生说:I’ll take a picture.并为学生拍照。

杜老师对着这位学生调整焦距,Ready, one two, three随着白光一闪,被拍照的学生高兴极了,全班学生都举手示意I will take a picture要求拍照。

T: Who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me?学生们争先恐后:I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you.杜老师摆出照相姿态,当对着学生举手挡住镜头时,杜老师跑上前去You’re your finger away, hold this camera like this.老师再次问:Who will take a picture?一位叫David的同学脱口而出I will take a picture.,老师邀请David的同时,问全班:Who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David?一位学生:I will take a picture for David.这时引导学生对拍照的学生说:take a picture for David, please.

学生们争着去拍照和被拍照,活动频率高,但学生们没有丝毫的.疲惫感,反而兴致勃勃,更可喜的是学生们在活动中语言表达自然,运用自如。

待学生们充分掌握I will take a picture与I will take a picture for…时,即而引出I’m going to take…I want to take…又通过银幕上展示四种场景,进一步学习I am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for…,尤其是在公园里随着歌声F4的出现,又将学生带入了极高的兴奋状态,学生们纷纷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物,老师为其一一拍照,最后,学生们又通过Who is going to take a picture with F4?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师生用数码相机与F4合影,最终将拍照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

评析:本节课教学过程 设计合理,环节之间过渡自然紧凑,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恰当,教学活动能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课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教学手段运用恰当,课堂中英语气氛浓厚,学生学得生动愉快、活泼有趣,整体效益较高,并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之所以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是由于教师能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为教学的指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宗旨,以教学活动为途径,并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以任务为基础的评价手段,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篇6: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外语教学启示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外语教学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体系的三大派系--先天论、环境论和相互作用论--分别以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过程.尽管结论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但都极大地促进了二语习得的研究和发展,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 者:梁景会 王涛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语教研部,山东,日照,27680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二语习得   外语教学  

篇7: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是人们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建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作 者:陈雅蜜 郝鸿耀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东燕郊,065201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教育技术理论   主体   客体   外语教学  

篇8:语义场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语义场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和活用浩繁的医学术语已成为广大医学专业学生和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借助于语义场理论关于词汇系统和词汇套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医学词汇自成体系的特点,对医学英语词汇的习得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 者:杜小红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22)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义场   词汇习得   医学英语词汇   词汇套  

篇9: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

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

本文探讨了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形成的`一些教学法的流派,并结合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设想.

作 者:柯平KE Ping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语言习得   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  

篇10: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英语教学影响巨大.在英语教学的.历史中,有许多的语言教学专家都在尝试用幼儿自然习得母语的方法来教授英语.

作 者:符蓉  作者单位: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1:MI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MI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MI理论即多元智力理论或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0f multiple intelligence)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Gardner,1983;1993;1999)在对人类潜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种基本智能.MI理论是对智能及其性质和结构挑战的新的认知理论,对传统的智能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但关于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似乎并未引起国内外语学界的重视.重新审视各家的理论和实践,Gardner关于智力的独特看法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代表并预示认知研究的'发展趋势,尤其对于外语教育实践者来说,Gardner的理论似乎裨益更多.本文主要介绍了MI理论的框架,并就MI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展开了讨论.

作 者:罗忠民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衡阳,421000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4 25(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外语教学   讨论  

篇12: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被广泛地应用在外语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现代化外语教学提高了外语教学水平,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 网络; 外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档的加速, 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半中国已经加入WTO , 社会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接轨, 社会将需要更多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外语素质较高的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这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 肩上的责任加重了。如何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外语专业人才,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语言使用能力, 多角度、多维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 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 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外语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课文、词汇、语法, 做练习, 对答案, 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 教学环境单一、封闭, 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种“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的理解、消化、吸收。培养的学生既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都受到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信息技术, 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广义地说, 信息技术是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 它具有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是广大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外语教学。

1 多媒体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 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 把教学主要内容、材料、数据、范例等显示在屏幕上, 以辅助教师的教学。

111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 声情融会, 视听并用, 这种全信息表达为外语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课件库中下载,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 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 使学习者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 由于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说为一体, 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12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 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 具有非凡的表现力,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生动的图像。

113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记忆,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 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 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上作,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 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 从而形成概念, 完成记忆。

114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与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 能通过有效地整合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资源, 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语言输入的同时,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输出、交流的机会, 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及时反馈, 这就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素材, 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论文网LunWenData.Com)

2 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 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外语教学服务。

211 网络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空间, 也弥补了外语资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缺少交流对象等传统教学的缺陷。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外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通过网络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 提供给学生, 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中, 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 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 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 利用相关软件控制, 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 使学生成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212 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沟通平台, 从而实现师生课后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 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在课堂上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 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 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 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之余, 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外语交流, 通过回复学生的邮件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指出他们在邮件中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通过邮件交流,既可以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 也可以探讨其他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鼓励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特别是与外国人的直接交流,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纯正的外语, 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 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 提高其外语水平。

当然,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 特别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比较弱, 所以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很多学校软硬设备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减慢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 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纪, 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就必须认真研究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 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教无定法, 勇于创新; 结合理论, 贵在实践。在外语教学中, 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这个人舞台, 结合实践人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 何高大.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 .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 ] 郭夏顺, 王建胜, 程东元. 迎接挑战 开创教育技术的新局面[J ] . 外语电化教学, 2001 , (3) .

[3 ] 赵绪清. 普及新课程理念[J ] . 湖南教育, 2002. 7(增刊) .

[4 ]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1 , 15 (1) : 8 - 9.

[5 ] 章国英. 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 ] .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 3 (4) : 19 - 20.

[6 ] Dudeney , Gavin. The Internet 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0.

[7 ] Warschauer , Mark & Richard ken , Network - based Lan2guage Teaching : concepts and practice [M] . Cambridge uni2versity press , 2000.

[8 ] Teeler , D.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in ELT [M] . London :Longman , 2000.(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篇13: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七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交际教学法主要以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的交流工具,它的最基本功能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外语教学应该根据交流的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交际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交际教学法的原则,它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

作 者:海晓丽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13)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4: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一、影响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 1.英语听力材料的特征.首先是语音的问题.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自身发音不准,又缺乏必要的语音基础知识,在听到英美日常英语会话时,语音发生某些变化时便一筹莫展了.其次是词汇量的问题.若听力材料中有生词,则对“听”的干扰作用很大.最后是语法问题.现在有些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相对薄弱,这也会对他们听觉认知起干扰作用,造成听力理解上的困难.

作 者:鞠丽  作者单位:大连轻工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 “”(2)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5: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章柏成

(湖北民族学院外语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维纳的归因理论以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较强的实用性,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归因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归因与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以及归因训练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归因理论;外语教学;自我概念;归因训练

Abstract: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has had a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upon education for its ideal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ity. This paper tentatively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attribution theory in FLT in terms of attribution and learner’s self-concept, attribution and learner’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the role of reattribution training.

Keywords: Attribution theory, FLT, self-concept, reattribution training

一、引 言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孕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自四十年代开始研究人的自然心理,其间(1944,1958)他第一个谈到归因现象,认为事件本身并不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真正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感知。他提出人们对于事件或他人行为的结果,总是倾向于把它归因于一些内部的(个人的)和外部的(环境的)因素。(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104)七十年代末,心理学家维纳(Weiner)吸收了海德的观点,正式提出了归因理论概念,后来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八十年代修正了该理论,用于探讨人们对于造成自身行为成败结果的原因的解释。自此,归因理论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活跃时期,成为社会认知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课题。

维纳所关注的人们对于自身行为结果的成败归因,是指人们把自己所能感知到的关于自身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咎于某一种或几种原因。简单地说,归因理论探讨的是人们对过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将人们的成败归因主要归纳为这样几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等。(Weiner,1974)这些影响人们行为结果成败的因素可纳入三个维度:内在性(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稳定性(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或称可变因素与不可变因素)、控制性(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由此可知,能力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内在、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身心状况属于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而其他因素可能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这样,对每一类因素,我们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们的归因向积极方向发展转变。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维纳所列举的常见成败归因并未穷尽,实际上对学生而言,还可能包含教师教学(方法与态度等)、与他人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环境影响、学习策略方法等重要因素;其二,以上六个因素在三个维度的分布也并非固定不变,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下和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会有很大差异,比如在一定情景下,能力因素可能会被某些学习者纳入可变、不稳定的维度,而任务难度也可能属于可控因素等。

归因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多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该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建构主义者认为,人总是将个人意义带入自己的认知世界,个体一出生便开始积极地从自身经验中建构个人意义--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因此,学习活动的本质是个人化的、个别化的,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完全一样地学习。个人怎样看待他们所处的世界,又怎样以各自的方式理解在这个世界中的自我等将会在个体的学习与知识的建构中起重要作用。正是因为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对成就的理解和定义以及对其归因不同,这就意味着成功和失败是相对而并非绝对,其不稳定的属性预示着它们可以控制,能够改变;其次,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归因训练,即通过改变学习者对成败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强其动机,提高期望和信心,增强行为的持久性,实现未来学业的成功。

二、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归因理论将个体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认为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韩仁生,1998)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能改变个体行为表现结果成败的自我归因,就能改变其后续行为。国外的大量研究也显示,对个体行为结果的不同解释会对行为者有不同的暗示,对行为者随后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者对其学业成就因果关系的认知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孔国忠,2002)由此,归因理论被引入了教育研究和教学领域,通过研究学习者学业成就归因的倾向及其相关效应,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依据。在国内外语教学领域,把归因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认为归因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以该理论为指导,对学习者实施归因训练,对于改变其学习动机、态度以及行为可谓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

1. 归因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人们对自身的感知与认识,是个体对自身在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复杂的、变化的认识体系,这样的认识体系与其个性相一致。(转引自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97)自我概念具有多面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特定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始于幼小时候对自我的感知和理解,并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自我概念又反作用于人们对世界的解读方式和对自我存在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由此看来,客观正确的自我感知与自我认识的实现是形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对自身行为后果以及自己在相关行为后果中的作用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反馈;另一方面来源于学习者个体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理解和理性的思辨。对于前一方面,学习者很容易把自己和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相比较并获得相关反馈信息而实现;对于后一方面,则需要学习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正确感知和认识自己。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关于自我成败的归因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影响重大,合理积极的成败归因有利于学习者正确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对后续的行为予以积极的影响;反之,不合理、不正确的成败归因可导致不良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进而对未来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不同程度的失败和挫折,如何看待这些失败和挫折本身以及把它们归于什么原因等,对于学习者的自我感知和认识及其随后的英语学习均有重大影响。如果学习者把自己某一次或几次失败(尤其是在英语学习的早期阶段)归因于自身能力因素,那么他(她)就很可能认定自己不具备学好英语的天赋和基本能力条件。人们普遍认为能力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学习者一旦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缺乏学习英语的必要能力条件,不可能在英语学习上有多大长进。基于这一定位,一个直接的后果应运而生,那就是学习者成功的期望值降低,动机减弱,进而学习热情下降,积极学习的持久性减退。显然,这对于英语学业成功的影响是致命的。相反,如果学习者把失败主要归因于自身付出的努力不够或使用的策略、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可以控制的因素,他们就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拥有更高的成功期望和更强的学习动机,付出更大的努力,以及探求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总之,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这样,他们未来学业进步和成功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前者。由此,我们认为对待学业成败的积极、合理的归因有利于学习者从积极的方面去感知和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促进后续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

2. 归因与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

前面已经论述,学习者的成败归因方式倾向影响其后续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其未来学业的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成败归因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影响着学习者后继学习活动中的一系列重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未来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归因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积极与否关系重大,不能草率从事。要对成败进行归因,就必然存在对成败的认识与理解。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在一等程度上紧密联系着其归因方式和结果,反过来,关于学业成败的归因又反作用于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与理解,二者是互相作用,协调发展的。

首先,不同的学习者个体对成败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有的倾向于拿自己与那些学业优秀者做横向比较,以是否达到他们的学业水平的指标来衡量自己是否成功,这样,在他们看来,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就在于是否达到和完成了参照系(比较对象)的相关指标;另外的人可能倾向于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较,不管他人情况如何,只要与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相比有所进步就算成功;也还有人从目前的学习行为来考虑,如果自己通过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就是成功。显然,以能否达到一个固定的指标来界定成败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引导学习者的积极归因,也不利于学习者对成败的正确认识。因为这样的界定方式只重最后的结果,不管过程,这似乎暗示学习者只要达到相关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不重要。另外,在一个群体(比如一个班级)中,能达到学业成绩优秀指标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同学与那些理想的指标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以达到优秀的指标来定成败,大多数同学就会被纳入失败者的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为大多数同学达不到“成功”的指标而被定义为“失败者”以后,他们对这个“失败”不论归因于自身能力等稳定因素,还是自身努力等不稳定因素,都很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使人沮丧、失望,失去行为动机;失败归因于努力,可以使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付出更大的努力,但一味的努力而缺乏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反馈刺激,积极努力的心理动机与学习热情也会丧失。由此,我们倾向于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以后面两种方式引导学习者对成败做客观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即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任务难度大小因人而异),与自己过去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纵向比较获得了进步等都可以定义为成功。当然,要让学习者明白成功不仅意味着最后的结果,还应包括获取结果以前所做出努力的全过程。一次或几次成功不是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应该不断付出努力,从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从一个层次的成功通向更高层次的成功。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习者陷入失望的深渊,而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尝试成功,感受成功带给他们的身心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后继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学习者拥有了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认识,对其学业成败归因将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一旦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了一定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就是成功,那么他们对于自己的失败就很可能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自身努力、学习策略方法等方面寻找原因,进而以这些积极的归因结论去指导其后续的学习行为,以获得未来的成功。

其次,成败归因反作用与学习者对成功与失败的认识与理解。这个反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学生基于自己对成败的一定程度的认识,对自身过去的学习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并把它纳入成功或失败的框架,给其贴上成败的标签,然后对自己感知到的成功或失败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评价,寻找相关原因,进行成败归因,在这个归因的基础上,对自己以后的期待、动机以及学习行为作出巩固或予以一定调整的决定,于是,学习者在其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或随时以自己成败归因的结论为依据,巩固或者调整其学习行为,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在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结束时,其结果一方面是对先前成败归因结论正确性和有效性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对其认识与理解成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令人满意,说明归因结论的合理性与自己对成败认识的正确性,因此,归因的方式倾向与对成败的认识得到肯定和强化;如果结果出乎意料,没有与期望一致,则先前归因的结论遭到怀疑,这样的怀疑如果多次出现,就会影响学习者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和认识:成败究竟可控还是不可控?稳定还是不稳定?我们认为,积极的归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对成败客观正确地认识理解。在成功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归因于自身能力、持续努力等内部因素,可以增强成功的期望与信心,以及与自尊想联系的积极情感,使其相信自己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通过自己持续努力,成功是可以获得的,是可控的,从而继续倾向于成就任务;在失败的时候,需要引导学习者做出自身努力、身心状况等不稳定因素的原因归因,使其面对失败,仍然维持很高的成功期望与信心,不产生消极、畏难的情感心理,并坚持趋向于成就任务。这样的积极归因往往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业成就,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他们对于成败的认识:成败(尤其是失败)是可以控制的,成功可以通过多方面努力而获取,是可及的;失败并不可怕,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它同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得以改变,最终转化为成功。

3. 归因训练的作用

学习者对其学业成就的归因极大地影响着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和学习热情,积极的归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期望,增强其学习动机和积极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如何使学习者具备积极的归因倾向呢?这便是归因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进行归因训练。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其将失败的原因看作是不可变和不可控的倾向。

归因训练基于这样的原理:归因的变化可以对动机的变化产生影响,动机的变化又直接作用于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了的新的行为又会影响归因。具体地说,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行为的结果反映出错误的、不合理的、不精确的归因方式就会导致其不良的情绪、期望和行为的产生,如果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那么学习者的未来学业成就期望、动机、学习热情和行为的持久性也会随之改变,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实施归因训练可以从关注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基于对学业成败的正确认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成败归因。在找出学生学业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的基础上,考虑个体的过去学习行为与结果的差异,从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成功时,让他们归因于能力、自身努力等内部因素与其他外部条件的契合,增强其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和成功的期望与相应动机,使其维持积极的学习行为;失败时,引导他们主要归因于身心状况、自身努力等不稳定、可控的原因,使其同样维持较高的成功期望,避免消极情感、畏难心理情绪的产生。

第二, 外语学习中的差生大多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认为自己不具备学好外语的天赋和能力条件,因而在外语学习中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和无助情感。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一方面应通过训练,逐步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可控因素,让其摆脱失望,看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成功与失败,以他们各自的基础与过去学习经历为参照,进行纵向比较,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与过去相比较有所进步,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不断地维持努力、调整策略方法,就可能不断获取成功,并可望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

第三, 归因训练的有效性要靠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反馈刺激来强化和保证。正如Shunk所指出,“失败时的努力归因能增强动机强度,但在任何时候把学习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不够并不一定能促进未来的学习。”(转引自秦晓晴,2002)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能让学习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持有较之先前更强的动机,从而为实现成功的期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但这个动机以及努力程度的维持需要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反馈刺激,如果多次加倍的努力换来的总是失败的结果,则失望的情绪会应运而生,那么,先前归因的正确性与合理性遭到怀疑,直接影响归因训练的持续开展与学生积极归因方式倾向的培养与形成。

三、结束语

归因理论从最初在运动心理领域的广泛研究与应用到近年来被引入教学领域,历经了并不短暂的一个过程,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共识:该理论以其比较完善和实用的体系,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外语教学领域,归因理论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期望、动机、热情、行为的持久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成败,训练与培养他们积极的归因方式倾向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转化外语学习中大量的不成功者(差生),使他们摆脱失望和无助的情绪,树立信心,维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取得外语学习进步亦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我们相信,合理地利用归因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活动,会有力地促进外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000

[2]Weiner b. Cognitive Views of Human Motiv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3]韩仁生.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4)

[4]孔国忠.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J].阴山学刊,2002(1)

[5]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

[6]汪顺玉、张勇.外语差生归因调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1(4)

篇16:谈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和学得

谈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和学得

本文首先指出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而不是二语教学.接着在克拉申理论中的语言“习得”和“学得”的基础上,就如何把语言习得的许多经验转移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改良外语教学的模式,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 者:余媛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医学院外语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二语与外语   克拉申理论   习得与学得  

篇17:浅谈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应用

浅谈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应用

浅谈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应用

摘要:美术教育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情况。本文首先陈述了现阶段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西方美术视阈及美术教育本质的角度阐述了美术理论的重要意义,以期推动我国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四、结语

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中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及重要意义。最后以一句名言结尾“在艺术领域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与理论知识的高度决定着他的眼界的高度,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

篇18:浅谈TPR 在二语习得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TPR 在二语习得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语言学家指出人们在语言习得方面受到天生的因素,输入的途径和模仿的效果的影响,基因和遗传决定孩子在语言发展能力上的差别,Chomsky认为儿童有天生具备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因此,全世界所有的儿童,即使使用不同的语言,生长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大致在同样的年龄段习得他们的母语”行为学家认为儿童生活的环境在语言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社会经济水平,家庭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的语言水平,父母的语言,尤其是母亲的语言输入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回顾儿童语言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他们从模仿中一方面习得常用的和重要的语言,另外一方面获得了模仿的愉悦感受,在模仿中形容词。动词和名词这些重点强调并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被模仿的频率最高,这说明模仿是有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性表明早期的模仿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1习得比学得在语言的使用中更为重要

儿童可以获得一门语言,而成人需要学习一门语言,关于二语习得儿童比成人学习的更快更好,在 20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为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这种理论主要归结为5项基本假说: 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习过程Krashen(1982) 指出语言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习得包括模糊的学习,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非正式的学习和自然的学习过程; 而学习则是有意识的去学习一种语言”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这种语言( 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 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 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因此,我们发现习得比学得在语言的使用中更为重要“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情感过滤假说(说明情感最后影响了语言,此种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速度而且最后掌握的语言水平也不尽相同“学习者所接触的可理解输入的量以及他们的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2 两种理论相似性

首先是听优先与说,无论哪种情况的语言习得学习者都要经历沉默阶段,即他们能够理解的远超过他们所能够表达出来的”其次,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内容性的词汇而非功能性的词汇,当他们可以表达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表达主要的意思,而忽略一些功能性词汇在句子中的使用; 最后,关于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学习者需要有效的.语言输入才能获得交流的能力,以便进行更复杂的语言的使用“此外,在某些语言错误和习得语法知识方面也是具有相似性的,针对这些相似性我 们 可 以 发 现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TPR) 在二语习得的初期阶段是很有效的方法TPR 主要基于第一门语言的习得和对儿童掌握语言的观察。

根据发展假说至少有三种因素在儿童语言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听力的技能要优先与语言的表达,当成人使用一些肢体语言的时候儿童可以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听力技能可以促进儿童口语表达TPR 主要利用使动的语言和命令来进行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儿童保持安静,认真地听老师给予的指令,然后用肢体语言做出相应的反映”最初的指令应该是 。70%都是听力的理解,20% 的语言表达,10%的读和写“整个过程主要是包括以下的几个步骤: 首先,训练应该只是简单的一种动作的指令,并且在教室中要有一个可以做示范的指导者”最初指导者应该先于学生做出肢体的反应,但是循序渐进的应该由学生首先做出反应掌握此类词汇“然后,练习应该由单独的单词指令扩展到句子中,使学习者可以了解更具体的信息并能够准确及时的快速做出反应”接着,引入新的句子,句式应该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动词,应扩展为动词的词组,可能是介词或者副词,并且结合前几个步骤的练习,让学生可以连续性的对指令做出动作“这种 TPR 教学法在教学中是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快速帮助学习者习得一门语言,并且可以用目标语言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此方法体现了连贯性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且有助于学习者更有效的输出,当学习者听到一定程度的指令之后,他们会主动要求自己可以给别人指令,语言在无形中已经习得TPR的目标主要是强化听力的理解和听力的流利性,因此没有关于发音的练习,个别学生会有口音但是这对语言初学者来说不是最大的问题,在整个语言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的使用一种方式,在后续的教学中,强化词汇和语法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多的语言方面的练习。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其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儿童通过模仿习得语言,但这并不是贯穿始终或是唯一的方式,他们通过天生具备的能力。环境等流利准确的掌握了一门语言”而成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驱动力,外界环境的影响,然而,成人在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二语(学习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对比母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之间的相同及其不同,总结出适合成年人特点的学习策略,帮助成人树立“二语(学习的信心,并通过适当方法在语言学习方面取得成功”。

篇19:对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论文

对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论文

摘要: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套普遍语法,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在具体语言环境的“触发”下,便可掌握具体的语言。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与乔氏语言习得理论有关的经验主义、唯理主义的观点,引出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进一步解析乔氏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探讨对乔氏的语言习得理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浅析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摘要: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套普遍语法,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在具体语言环境的“触发”下,便可掌握具体的语言。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与乔氏语言习得理论有关的经验主义、唯理主义的观点,引出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进一步解析乔氏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探讨对乔氏的语言习得理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语言习得、乔姆斯基、经验主义、普遍语法

儿童的语言习得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它不仅与语言学、人类学密切相关,还关乎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学等众多学科。也正因为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异常复杂和艰巨。尽管如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该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讨并且富有成果的主要有两个阵营――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乔姆斯基就是唯理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语言习得理论极具创造性,在倍受人们重视的同时也倍受争议。

一、经验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

经验主义者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个外来的构成物,是通过“条件作用”来教授的,或者是通过训练和清楚明白的解释来教授的,或是通过基本的“数据处理”程序建立起来的。简而言之,经验主义者认为儿童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学会语言的。

该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斯金纳和约翰?洛克等。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是一开始在成人话语的的刺激下,逐渐模仿一些单字或比较简单的句子,随着不断地强化,逐渐掌握了较复杂的语句,从而学会了语言。经验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是洛克,他批判了天赋观念说,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导源于经验。

综上可见,经验主义者认为语言来源于经验,语言的结构相对来说是独立于任何固有的智力的。

二、唯理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

对语言习得问题的探讨,唯理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持相当不同的看法,其特点是从唯理主义的角度对心理活动的过程进行探讨,认为人脑中有各种各样的固有观念和原则,它们用一种可能是相当有限的并且经过严密组织的方式来确定所获得知识的形式,固有机制开始活动的条件是得到适当的刺激。这一阵营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波尔-罗瓦雅尔、莱布尼茨、洪堡特和乔姆斯基等。

迪卡尔认为固有的观念是从思想力而不是从外界物体产生的,波尔-罗瓦雅尔更进一步地分析道:心灵在感官的“引诱”下形成不同的观念,没有这个诱因,心灵就不会形成观念。莱布尼茨以相同的论调拒不接受先天固有与后天学习的明显区别,他认为我们的知识是无限量的,因此,我们并不总是意识到它们,甚至当我们需要它们时也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经验来证实灵魂中的理想性的永恒法则的存在。洪堡特把这一唯理主义的观点应用于语言学习中,他得出结论说“语言不仅只是被动地接受印象,而且还从无限多样的、可能的智力发展途径中选择一条确定的途径,并通过独立自主的内部活动改变每一种加于它之上的外部影响……事实却是,语言是不可教授的,语言只能够在心灵中唤醒,人只能递给语言一根它将沿之独立自主地发展的线索。”

唯理主义的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萨皮尔提出的“背景知识”极其相似,即人们视为当然、意识不到的东西,只有在例外情况发生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该它的存在。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能意识到儿童学习语言的这种心灵倾向的存在,但它一旦受到经验的“触发”就会产生巨大的功用。可见,唯理主义并没有像经验主义排斥固有智力那样排斥经验,相反,他们认为儿童要掌握语言离不开经验,只是固有智力的作用更为基础和核心罢了。

三、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

乔姆斯基的理论是以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本人也宣称自己是彻底的唯理论者。可以说,唯理主义先贤对语言习得的尝试和探讨,为乔姆斯基极具创造性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乔氏就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具有探索性和颠覆性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当今,把如此复杂的人类成就归于几个月(至多几年)的经验,而不归于几百万年的进化或神经组织原则,这是毫无道理的。其实后者更符合物质规律,更能使人们认定人在获得知识方面与动物不同” 。他认为人的语言系统如此丰富和复杂,人们却还能在有限的、而且经常是有缺陷的言语的基础上掌握语言,是因为人脑中天生具有一套普遍语法,它们决定了每一种人类语言的普遍框架。换句话说,“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东西” ,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所独有的。乔姆斯基还推测人的天赋属性严格控制着语言的习得,他假定人脑中有一种由遗传决定的初始状态,“普遍语法就是构成语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的一组特性、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 更具体地说,“普遍语法是一种在初始状态中遗传地决定的体系,它在经验所树立的条件下被具体化、提炼、整理、加工,从而产生在达到稳定状态时所表达出来的特殊语法。” 。也就是说,乔氏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叫做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只有受到具体语言环境的“触发”才能被唤醒,从而发展成为具体的语法,儿童才能掌握具体的语言。

可见,乔氏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普遍语法,但他并不认为儿童具有了这样一套由遗传而来的普遍语法,就等于掌握了具体的语言,他还高度重视经验在掌握具体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乔姆斯基对唯理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使后者的理论变得更加概念化,具体化。

四、乔姆斯基对经验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批判

乔姆斯基之所以会对经验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批判,一方面是因为他深受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发展起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他认为不应该像经验主义一样把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从根本上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而应看成是语言的“成熟模式”或“发展模式”。

乔氏的论据是:儿童天生具有一套普遍语法,它们只有到了一个特定的成熟阶段,才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活动起来。正如同“性的成熟――或者死亡――也一样,虽然是由遗传所决定的,但它总要在一个生活的'特别阶段才会发生。就像在身体的物质构造的情况中那样,身体的成熟发育的时间性和确切性质本身可以被环境因素多影响。” 在没有经验刺激的情况下,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普遍语法的存在,而儿童内在的语言知识一旦被唤醒,它就会积极主动地生长、发展和成熟,所以儿童能够很快学会母语,并且掌握比他经验到的东西更为广泛的知识。因此,乔姆斯基应该把儿童掌握具体语言的过程看作是语言“成熟”过程或“发展”过程。但是乔氏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倍受质疑。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把语言看成按照一个固定的,由遗传决定的程序,并通过经验用特殊内容加以改造和充实而生长出来的,是因为语言的普遍属性构成我们学习语言时必须利用的、恒在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别注意。“对于在日常生活中与语言打交道的正常人来说……比较深层的原则无论如何是远远意识不到的,因而认为它们是无足轻重的” 。

乔氏同时也注意到了另一种情况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定会感觉到语言的差异和经验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正如同“每一只青蛙都认为他的同伴是一群显着不同的和有趣的动物,只要它们的行为与它自己的行为相符合,它认为这种行为方式是自然的和明显的,不值得予以特别的注意。” 因此,乔氏认为经验主义的“学习模式”广受普通大众的信奉是不足为奇的。乔氏对大众的“偏爱”与“误见”持理解的态度,并不代表他向经验主义妥协,他仍极力反驳经验主义的习得理论。他认为经验主义的观点假定语言是一种习惯和技巧的系统,是通过概括、定型、归纳和抽象而组建得到的。也就是说,语言知识是一种学的范畴和模式的体系,人们把它运用于经验材料,便学会了语法。他认为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经验的作用,忽视了固有智力的作用,无法解释儿童是怎样掌握比他经验到的东西更为广泛的知识的。所以,应该对经验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采取坚决批判的态度。

结论:乔姆斯基站在唯理主义先贤的肩膀上,在对经验主义的批判中,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语言习得理论。他强调固有智力(普遍语法)对掌握语言的重要作用,批判经验主义在夸大经验在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人的固有智力。但相反的情况是,人们的认知往往仔细关注那些不能预见到的不规范性,却不注意一些普遍的、恒在的东西。因而,经验主义的理论广受信奉,而乔氏的的理论却倍受质疑。我们不难感受到乔氏对这种状况的无奈。也就是说,儿童到底是怎样掌握语言的这个难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德】威廉?冯?洪堡着,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出版

[2]【美】诺姆?乔姆斯基着,黄长林、林书武,沈家炫译.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刘润清着.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美】诺姆?乔姆斯基着,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译.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 商务印书馆出版

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弟子规读书习得

交际语言测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教育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机类专业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理论在中国国企中的管理会计应用

论合作学习法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浅议毛泽东思想理论在自考中的应用

语言和C语言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共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