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章鱼大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 第1篇: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第2篇: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第3篇: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第4篇: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第5篇: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第6篇: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第7篇: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第8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第9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第10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第11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第12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第13篇: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第14篇: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15篇: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第16篇: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第17篇: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胡祖明
[内容]
比较,是帮助学生克服易混点、易错点,培养准确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中不少语言现象,或形似,或意似,却又有各自的表达习惯和场合,学生极
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加以鉴别,澄清易混点。培养学生形
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下面所举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比较方法。
一、相似句型结构比较。
有些英语句于结构相似,但其句法功能和含义却大相径庭,学生往往不加分别。
如: A.This i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Iast year. B. It wa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last year.这两句粗看相似,细加鉴别,不难看出。前者为
定语从句,that可省略;后者为强调句型,that通常不可剩在教学中经常比较
这类相似句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近义词习惯用法比较。
有些词尽管意思差不多,但表达习惯不同,常为学生所忽视,如: A. We have
beaten your team. B. We hav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win和beat虽都
有“打赢”的意思,但win的宾语可以是一场比赛,一场战斗,一场辩论,而
beat却需要接比赛、战斗或辩论中的对手,二者是不能互换的。这种比较,可
引起学生对惯用法的注意,避免张冠李戴。
三、近义词的含义差别比较。
有些词意思看来相同,但仔细琢磨,却有差别。如: A. In time of danger,
he was as calm as usual. B. Why did you keep silent at the meeting?
C.Mary is a quiet girl.she seldom goes out in the evenings.本例中calm,
ilent,quiet都含有“安静”的意思,但各有侧重。ca1m用于指人,表示“
蚓病保silent侧重于“沉默、无声”,quiet用于人时,则表示性格“文静”
若将这类近义词通过实例加以比较。以增加其区分度,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四、单词及其派生词比较。
英语中的一个词干可派生出许多新词,新词之间在含义和用法上有时差别很大,
常成为学习的难点。如: A.I didn't sleep well last night.so I'm feeling
sleepy. B.Don't make any noise;there is a sleeping ba-by here. C.He
is fast asleep. l can't wake him. sleepy,leeping,asleep均从sleep
派生而来,但含义和用法互有不同。
在教学中对诸如此类的派生词通过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剖析,便能加深学生印象,
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五、单词及其搭配短语比较。
单词的搭配能力强,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中心词与其他词搭配往往可辐
射出表示多种意思的短语。这些短语的含义复杂、多变,需要教师不断归纳。
教师也可据此设计出典型习题。如:Many foreigners-theGreat wall as the
world's Seventh Wonder. A.Look out B.Look up C.look on D.Look through
要解出这道题,学生必须弄清与Look所搭配的四个短语的.不同含义。在理解过
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便能增强记忆,弄清疑点,展开发散思维,激发更强烈的
求知欲望。
六、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比较。
英语单词大多具有基本含义和引伸含义。引伸含义同基本含义有时南辕而北辙,
往往使初学者茫然。如dead的基本含义是“死的”,但在下列句子中却有不同
译法: A.I'm dead sure of it.我对此完全肯定。
B. He is a dead shot.他是个神枪手。
C.The wireles went dead.无线电话失灵了 D.He hit the target at the dead
centre,他击中了靶的正中心。
E.after a day of shopping,I'm usually dead.经过一天的购物,我常常疲
倦已极。
通过这样将单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比较,让学生从语境中去揣摩、把握英语单词
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涵,可触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和辨
异能力。
七、一词多型表达比较。
英语中同一个单词,有时可用多种句型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和学生实际采用一词多型式比较法来展开教学。mpress来表达“他的讲演给我
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意思时,可比较运用下列句型: A. His lecture impressed
me very much。
B.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lecture。
C. His lecture was Strongly impressed on my mind。
D.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his lecture。
E.He impressed me very much with his lec-ture。
还可引伸出其名词句型:
A.His lecture made/produced。strong impres-ston on me。
B. His lecture gave me a deep impression。
C.His lectur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y mind。
这种一词多型式引伸比较,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他们
学得活,用得好。
八,一意多句表达比较。
汉语中的一个意思,还可用不同的英语词汇和句子来表达。教师讲解某一新知识
时,可以把表达类似意义的单词、词组和句型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辨别其异同。
如要表达“向人问路到车站”这样的意思,可引导学生用下列句型: A.W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
D. 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C.If you please can you direct me to the sta-tion?
D.Be so kind as to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1] [2] 下一页
E.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station is?
F. Should l go this way or that to the station?
这些句子,都能表达“问路”的意思,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上又各具特色。
通过这类一意多句表达比较,可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感、不同的
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九、汉英两种语言差异比较。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词汇、语法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不少差异,学生在学英语时
出现的偏误常常还来自本族语的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比
较,如: A . My younger brother often sleeps late. B .He spared no efforts
to make us comfort-able. spare no efforts是“不遗余力”的意思。碰到这
类学生因受汉语干扰可能出现的学习偏误,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两种语言的分
析比较,可在学生思想上敲起警钟,把偏误消灭在出现之前。
上一页 [1] [2]
篇2: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胡祖明
[内容]
比较,是帮助学生克服易混点、易错点,培养准确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中不少语言现象,或形似,或意似,却又有各自的表达习惯和场合,学生极
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加以鉴别,澄清易混点。培养学生形
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下面所举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比较方法。
一、相似句型结构比较。
有些英语句于结构相似,但其句法功能和含义却大相径庭,学生往往不加分别。
如: A.This i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Iast year. B. It wa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last year.这两句粗看相似,细加鉴别,不难看出。前者为
定语从句,that可省略;后者为强调句型,that通常不可剩在教学中经常比较
这类相似句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近义词习惯用法比较。
有些词尽管意思差不多,但表达习惯不同,常为学生所忽视,如: A. We have
beaten your team. B. We hav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win和beat虽都
有“打赢”的意思,但win的宾语可以是一场比赛,一场战斗,一场辩论,而
beat却需要接比赛、战斗或辩论中的.对手,二者是不能互换的。这种比较,可
引起学生对惯用法的注意,避免张冠李戴。
三、近义词的含义差别比较。
有些词意思看来相同,但仔细琢磨,却有差别。如: A. In time of danger,
[1] [2] [3] [4] [5]
篇3: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中不少语言现象,或形似,或意似,却又有各自的表达习惯和场合,学生极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加以鉴别,澄清易混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下面所举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比较方法。
一、相似句型结构比较。有些英语句于结构相似,但其句法功能和含义却大相径庭,学生往往不加分别。如: A.This i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Iast year. B. It was the factory that you visited last year.这两句粗看相似,细加鉴别,不难看出。前者为定语从句,that可省略;后者为强调句型,that通常不可剩在教学中经常比较这类相似句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近义词习惯用法比较。有些词尽管意思差不多,但表达习惯不同,常为学生所忽视,如: A. We have beaten your team. B. We hav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win和beat虽都有“打赢”的.意思,但win的宾语可以是一场比赛,一场战斗,一场辩论,而beat却需要接比赛、战斗或辩论中的对手,二者是不能互换的。这种比较,可引起学生对惯用法的注意,避免张冠李戴。
三、近义词的含义差别比较。有些词意思看来相同,但仔细琢磨,却有差别。如: A. In time of danger,he was as calm as usual. B. Why did you keep silent at the meeting?
C.Mary is a quiet girl.she seldom goes out in the evenings.本例中calm,ilent,quiet都含有“安静”的意思,但各有侧重。ca1m用于指人,表示“镇静”,silent侧重于“沉默、无声”,quiet用于人时,则表示性格“文静”若将这类近义词通过实例加以比较。以增加其区分度,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四、单词及其派生词比较。英语中的一个词干可派生出许多新词,新词之间在含义和用法上有时差别很大,常成为学习的难点。如: A.I didn’t sleep well last night.so I’m feeling sleepy. B.Don’t make any noise;there is a sleeping ba-by here. C.He is fast asleep. l can’t wake him. sleepy,leeping,asleep均从sleep派生而来,但含义和用法互有不同。 在教学中对诸如此类的派生词通过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剖析,便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五、单词及其搭配短语比较。单词的搭配能力强,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中心词与其他词搭配往往可辐射出表示多种意思的短语。这些短语的含义复杂、多变,需要教师不断归纳。
教师也可据此设计出典型习题。如:Many foreigners-theGreat wall as the world’s Seventh Wonder. A.Look out B.Look up C.look on D.Look through要解出这道题,学生必须弄清与Look所搭配的四个短语的不同含义。在理解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便能增强记忆,弄清疑点,展开发散思维,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六、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比较。英语单词大多具有基本含义和引伸含义。引伸含义同基本含义有时南辕而北辙,往往使初学者茫然。如dead的基本含义是“死的”,但在下列句子中却有不同译法: A.I’m dead sure of it.我对此完全肯定。 B. He is a dead shot.他是个神枪手。 C.The wireles went dead.无线电话失灵了 D.He hit the target at the dead centre,他击中了靶的正中心。 E.after a day of shopping,I’m usually dead.经过一天的购物,我常常疲倦已极。
篇4: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学的实际来讨论。
一、 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提示出来。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下面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差异。
1.动能:Ek= mv2 标量;
动量:P=MV 矢量;
2.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
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
3.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4.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
再例如势能,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讲解了弹性势能后,将分子势能引入。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能较快的在原有重力势能概念的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建立起来,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共同之处还反映了存在于保守力场中所有势能的共同性质,即势能的共同特点。同时在比较相同之处还指出它们的不同,由于电荷有正负之分,所以电荷受力的方向可以与电场相同,也可以相反。即电荷沿电场方向运动时,电势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而质点受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因此,重力势力总是沿重力方向减小。
其次,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在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例如在讲解了“动量,冲量”和“功和能”后,可向学生提问:第二章中讲述了两组物理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前一组都是描写物体“运动量”的大小,与质量及速度有关,是状态量。后一组冲量是描写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的过程量,功是描写力对位移积累效应的过程量。
再次,用“比较”区分概念。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在电磁学中应用左,右手定则往往会引起混淆。教师在评讲时要比较异同。着重突出应用条件上的差异,以免弄错。左右手定理有许多类同之处,在应用时分别伸开左右手掌,并拢四指,拇指与四指垂直;表示的物理也类同: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表示电流方向,拇指表示受力运动的方向。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判定,关键不在于求哪个量的方向,而在于条件。即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的因果关系,若是由于导线中有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运动,那么不论是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受力运动方向,都应用左手定则。若是由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则不论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运动方向,都应用右手定则。差异就在于因果关系。抓住关键就能正确运用。
另外,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相比较。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在讲解电场强度定义时,检验电荷放入电场中,与某一点受力来说是定律,并可定义为电场强度,它是电场的属性,与是否放入电荷及电荷的电量大小无关,对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这里不妨举一例:把这一定义与铅笔单价相比。购买铅笔的.单价不变,而且单价与购买的支数无关,与是否购买也无关,这是铅笔本身价值的反映。这是常识所能理解的。将电荷电量与支数相比,受力与付款相比。电量越大受力越大,但二者之比不变,它是电场属性。放入电荷只是让其表现出来而已。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索,学生豁然开朗,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见运用“比较法教学”对解决教学难点是很有益处的。
比较法教学对于学生的概念学习有所帮助,比较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因此对比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对比实验是物理学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运用对比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启发性对比实验开始引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向学生显示新课题的目的性。例如,
在讲解“短路”概念时,可利用图一所示的对比实验。先断开K2,闭合K1,使学生看到L正常发光,电流表发生偏转。然后再闭合K2,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自然引出“短路”的概念。这样,即使没有进行公式的推导,学生也不会感到抽象,为学生准确的掌握“短路”概念打下基础。
其次,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放大感知的微观变化,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有些物理现象观察起来不明显,尤其是在演示实验时,很难使全体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这时运用对比实验对微量变化进行“放大”,往往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也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例如,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可在一只塑料杯子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用右手手指按住小圆孔,在杯口向上时的塑料杯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左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使杯口向下,放开左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二)。这时,学生可能认为“纸片是被粘住了”,然后老师掉按住小圆孔的右手指,结果纸片掉下来了,水也流出来了。这样通过手指按住小圆孔和不按住小圆孔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中纸片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后一次实验是杯底与大气相通。从而解除了“纸片是被粘住了”的误解。提高了“大气压存在”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再如,演示双金属片的实验时,在对双金属片的一面加热以后,要把双金属片翻转过来,再对另一面加热。若只对其中一面加热,如果金属片向下弯曲,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下面的金属片受热多,膨胀大引起的,若正反两面各烧一次,结果都向铁片的一面弯曲,这样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有力的说明了双金属片的弯曲是由于铜片膨胀较大。
另外,运用“同时比较”的实验,可以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时,教材介绍了三“差时比较”的对比实验。这些实验虽然使学生反复练习了振动周期的测定,但每次测出至少要3到4分钟,共需20多分钟。这样,单摆这节就不可能用一个课时完成。若运用下列三对“同时比较”的对比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取两个摆长相同、摆球相同的单摆,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个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a)。
2、取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等的单摆,同时在相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b)。
3、取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同时开始摆动,可以看到摆长短的单摆摆动快而且周期小。如图三(c)。
通过改进无需做6次实验,只需做3次就可以了。且每次实验无需测出单摆的周期,这样不需1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论。因此用“同时比较”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且现象直观,可比性强。
最后,可以通过比较来验证理论推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同样,利用比较也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时,由于受到初中物理“动滑轮的拉力是重物和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向上的两个拉力之和一定等于向下的总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四所示的对比实验,第一次将线沿竖直方向挂(如图甲),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等于总重,第二次拉开一定角度(如图乙),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远大于总重。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适时的运用“比较”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容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
篇5: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学的实际来讨论。
一、 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提示出来。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下面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差异。
1.动能:Ek= mv2 标量;
动量:P=MV 矢量;
2.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
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
3.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4.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
再例如势能,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讲解了弹性势能后,将分子势能引入。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能较快的在原有重力势能概念的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建立起来,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共同之处还反映了存在于保守力场中所有势能的共同性质,即势能的共同特点。同时在比较相同之处还指出它们的不同,由于电荷有正负之分,所以电荷受力的方向可以与电场相同,也可以相反。即电荷沿电场方向运动时,电势能可
[1] [2] [3]
篇6: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因此,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展物生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改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被用于节 日敬神的烟花爆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被星占学家用于求神问卦。反观欧洲各国,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把自己从头
[1] [2]
篇7: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因此,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展物生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改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被用于节 日敬神的烟花爆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被星占学家用于求神问卦。反观欧洲各国,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把自己从头到脚地武装起来;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开始了对大海、对世界的征服。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面前,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越来越腐朽没落,最终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一部中国近代史,浸透了中国人民的斑斑血、字字泪,西方殖民者一次次将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次次惨遭蹂躏,软弱无能的当权者一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一切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世界范围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也是世界各国从孤立、封闭走向交流、开放的阶段。其间,凡是顺应上述历史发展潮流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反之则落后挨打。后一类国家要么通过革命或改革,弃旧图新,救亡图存;要么固步自封、丧失时机,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别漫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深蒂固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他性;同时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或一味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或害怕中外交流会危及自身的统治而采取了愚昧的文化禁锢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终于从丧失领先地位到中西差距拉大,从落后挨打到被深深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漩涡,直至整个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然而这一历史阶段也是中国人民正视现实,认清世界历史潮流,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探索、觉醒和奋斗的时代。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并能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在19世纪中期面临着同样社会问题的国家,却有迥然不同的发展格局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加深对当前形势下“抓住机遇、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而功半。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高中地理教材中共有近100个知识点适合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
其中,第二单元大气应用的地理比较法最多,占到各单元应用地理比较法总数的21%,其次是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和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各占20%和16%,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的最少,占到6%。
篇9: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我们看到,鉴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在实际教学中常运用的地理比较法有类别比较法、概念比较法、图表比较法、专题比较法等。
下面,我就通过教学中的案例分别介绍这几种比较法的应用。
2。1类别比较法:
类别比较法根据对比的异同,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如在关于气象、天气和气候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将我国同一经度的地域进行比较,如长江三角地域和东北平原的地域。
在相同经度的条件限制下,学生对比两个地域的地理条件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两者的不同,并形成直观具体的记忆,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学习。
2。2概念比较法:
概念教学始终是各个学科中的教学难点,其存在较大的抽象性,使学生容易记忆混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较为相近的地理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相似中寻找不同,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气候时,教师将温带季风、热带季风等气候进行类比,让学生寻找这些气候中的不同点,并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认知。
2。3图表比较法:
图表是地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教师也需要利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过程中,编写者在教材中有意的防治了长江三角洲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图片。
在图片的显示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区位条件,并结合农业的区位选择得出三江平原适合于农作物的耕种,而青藏高原只能适合于放牧业的原因。
2。4专题比较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清晰地知识体系。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某一综合的知识点开展专题教学。
其中,教师可以利用专题比较法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和记忆。
例如,课堂上讲授过不同农业类型后,教师可和学生一起比较上水稻种植,牧场放牧业和农业地域类型、天气条件及地形的不同,并以图表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3利用地理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
首先,理解地理概念。
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有利于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把握各种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地理概念如天气和气候;恒星、行星和卫星;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等。
或将相互对立的地理概念放在一起,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揭示二者的差异。
由此及彼,知道其中一个,另一个可以通过对照比较,得出与其相反的属性和特点。
如寒流与暖流、冷锋与暖锋、背斜和向斜、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等。
教师还可以学生熟悉的地方为例,利用概念对比法进行讲解。
如南宁与哈尔滨,南宁今日气温为20~25℃,哈尔滨今日气温为—1~7℃,这是指天气;南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7℃,而哈尔滨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仅为3。5℃,这是指气候。
通过这一讲解,学生明白天气指地区短期内的气象变化,气候则指长期的天气变化情况。
其次,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比较法多应用于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通过比较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
通过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横向比较,或同一地理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了解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点,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
如通过对受热和受冷的地区从气压分布、气流运动特征等列表比较来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又如比较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思想,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进而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最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总结,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通过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专题综合比较,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如学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后,可列表比较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生产特点、区位条件、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区域地理中将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比较,有助于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有关地区或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
如日本和英国地理特征比较,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等。
通过地理课堂上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之前所学的地理概念,同时也令学生对新学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地理概念,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163—164。
[2]景x华。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J]。新课程(教师)。
篇10: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们为了使其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们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就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其中。
而地理比较方法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还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增强,满足了现代化高中地理教学的相关要求。
首先对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其次讨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运用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比较法;应用分析
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地理比较法的运用范围比较广,而且其适应性也比较强,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有着一个全面的了解,还使得高职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地理比较法作为地理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强、逻辑性高、适用范围广及简单明了等特点。
通过在教学中使用地理比较法,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
不过,从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对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为此我们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优化处理,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还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满足了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
篇11: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涉及的比较广泛,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同时还包括人文地理知识。
正因为其内容的复杂难懂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比较吃力。
鉴于此种情况的考虑,教师必须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
地理比较法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地理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进而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主要对地理比较法的几种类别进行具体阐述,并且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地理比较法提出科学有效的策略。
一、地理比较法的几种类别
1。类别比较法
类别比较法又分为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比如,在学习气候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我国同一经度的地域进行比较,比如,可以将东北平原与长三角地区的气候现象进行比较。
同一经度条件下,学生对比两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其他因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二者之间的不同,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2。概念比较法
不管是任何科目的学习,想必概念都是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
地理知识中概念也比较多,而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个比较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便于他们记忆。
比如,在学习各种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将热带季风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性气候进行比较,学生可以找出其中的不同点,进而对气候知识有系统的掌握。
3。图表比较法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各类图表,图表的优势就是比较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地理知识。
比如,在学习农业区位的选择时,教材上有长江三角洲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图片,通过对这两张图片的比较,学生会明白三江平原比较适合农业区位的选择,而青藏高原地区比较适用于放牧业的开展。
二、如何更好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比较法
1。鼓励学生主动应用地理比较法
任何教学的目的都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对知识进行更好的学习。
地理课程的教学同样如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主动应用地理比较法来更好地学习。
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地理比较法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不同地域的气候变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应用比较法来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
比较法在很多学科中都是比较适用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面对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2。结合其他方法来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各类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支撑。
如果仅仅凭借一种教学手法,学生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进而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比如,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小组的协同合作再结合比较法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结合其他方法来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应用地理比较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理比较法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比较法应用的综合性以及深入性。
高中地理内容比较复杂,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高中地理知识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地理比较法的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知识来确定。
在应用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比较分析法,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需要掌握地理比较法,因而教师在日常地理知识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比较学习的理念,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以及哪些角度来进行比较,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地理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进而促进学生高中地理应用能力的提升。
篇12: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是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方法,其应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地理知识,还能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篇13: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一、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正确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
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矗
2.巩固概念时的比较。
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3.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
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概念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应用题教学中的比较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
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
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3.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
应用题“多变”,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等。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总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篇14: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优势
以上的阐述便是比较法教学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比较法教学的运用有着不容否认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在比较法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不考虑实际情况,就盲目地运用比较法,造成比较法教学不能发挥出其较大的优势。
二、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生物教学是指采纳对立统一观点思考各种生物现象,来比较不同生物现象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和理解生物现象。此外,初中生物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分布比较分散,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这就恰恰十分需要比较法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生物。1.综合比较法。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比较法,几乎学习完每个章节,都需要运用这种比较法来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创建其系统的知识架构。此外,这种比较法需要教师认真考查每一个知识点,积极寻求其突破点,努力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的合理的知识架构。比如,在学习完细菌和真菌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各个方面来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分析和比较,那么就可以从生物类型的角度、从细胞结构的角度、从细胞大小的角度、从增殖方式的角度等等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多角度、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2.类比法。所谓类比法同时也可以称作比较类推法,它是指由某个物质所具有的特性来得出另一相似物质也具有该种特性的结论。类比法可以由一熟悉的事物联系到另一与之相似的事物,不过需要强调一点:事物之间存在相似点是类比法进行的基础,如果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相似之处,那么也不可能进行类比。由于类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那么运用这种方法便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比如,在培育植物的时候,需要注意经常对植物进行松土,这样不仅有利于植物的呼吸,同时由于松土使土壤更加地疏松,也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不少学生会对此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向学生举出一个和此知识点具有相似点的例子:在打井的时候,往往是随着井的深度不断增加,钻井的'难度会不断加大,原因是,由于地壳上部分是土壤,比较松软,容易打钻,但是地壳的下面部分是岩石,十分坚硬,不易打钻,所以随着深度的增加,钻井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同理,不经常松土的土壤比较坚硬,而经常松土的土壤比较松软,植物的根部又是比较软,那么肯定是植物会在经常松土的土壤里生长的更快。这一例子的举出便帮助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这一知识点,同时,又将生活中的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联系起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寡众比法。寡众比的具体含义是:在同一类事物中,将某一事物同总的事物来做比较,但是,事实上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将这一事物和同一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分别进行比较,比如,将脱氧核糖核酸与同属于核酸的核糖核酸作比较,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不同点。4.历比法。历比法具体含义是:像大家通常所说的从时间以及空间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一生物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特征。比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和比较生物处在不同时间段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特征,从而总结出其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其进化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5.列比法。列比法具体是指把互相不存在关联的、而居于同一个层次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比如,将细胞器中的叶绿体同细胞器中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液、核糖体、内质网、液泡、中心体等等分别作比较,从而加深对叶绿体的理解与认识,也有利于认识和记忆细胞器中的其他结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比较法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是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提倡的。此外,具体的比较法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综合法、类比法、寡众法、历比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反而是相互关联的,而具体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则是由初中生物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并不是盲目地运用。希望广大教学者能合理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充分发挥其优势,以达到帮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知识的目的。
篇15: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正确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小 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 中充分运用比较,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 数学概念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巩固概念时的比较。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 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3.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概念的过程 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应用题教学中的比较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 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 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 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 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 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篇16: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快速运算的基本保证,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的难度。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既有助于讲清数学概念,又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新旧比较,比中出新
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用已学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变式,突出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奇数”与“偶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3.直观演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正确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或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如比较直角•锐角•钝角,教学时,我设计的课件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闪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出示直角,再出示一个钝三角形闪烁三个角并出示锐角•钝角,再拉动直角与之比较,让学生观察总结,使学生认识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这样直观地比较,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从具体形象的干支转化为抽象概括的理解,并为激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篇17: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一种识别事物异同的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社会都是在比较中发展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尤其是练习题的教学更加离不开比较。在数学练习题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各种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可提高学生辨别和分析思考的能力,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解答练习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准确性。
1.应用比较法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低年级学生初学应用题,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比较肤浅,缺乏本质上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将数量相同、内容相同、关系不同的应用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别异同,可帮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掌握解题方法。例如,(1)体育馆有200个排球,足球是排球的20%,足球的个数有多少个?(2)体育馆有40个足球,占排球总数的20%,排球有多少个?审题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各题之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得出并弄清倍数、一倍的数、几倍的数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揭示出这类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复杂应用题打好基础。
2.变换条件,设置比较
在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中,将原来的题目改变一个条件或一个问题,设置比较对象,引导比较,使教学有单向性变为双向性甚至多向性。通过这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知识的特性更加清楚起来,而且能确切地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隔离。如讲解“李奶奶养了6只公鸡,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2倍。李奶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这道题时,解答完后,我就将第二个条件改为“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2倍”,让学生与原题进行比较,明确原题先求几倍数,要用乘法解;改后的题目先求一倍数,则要用除法解。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
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综合对比分析,揭示本质属性
两数相比,有这种比较,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可把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引向深化。
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分析问题,不会摸弄两可,具有正确的严密的解题思路及判断能力,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解题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对比也便于学生辨别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提高思维的能力及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作用。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