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中考复习)

时间:2023-02-08 03:53:15 作者:京城猫乱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京城猫乱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中考复习),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中考复习),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中考复习)

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考复习)

一、文章结尾

题型:小说结尾的特点、含义、作用

1、小说结尾的形式:A、议论抒情式,《故乡》 B、耐人寻味式  《孤独之旅》 C、情节逆转式:《我的叔叔于勒》 D、设置悬念式  《孔乙己》   E 特写镜头式  《最后一课》

2、结尾的作用:结构上:照应前文,点明题目   ;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孤独之旅》: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结尾的省略号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鸭下蛋,杜雍和与儿子可以回家了,他儿子可以读书了,再也不会孤独了。同时,照应了文章开头的放鸭。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方法:1、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对比、烘托

2、从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的角度分析

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

4、寻找伏笔和照应,分析其作用

伏笔、照应:内容之间有相同、相反、相似的关系。

三、拓展

题型;1、评价人物   2、联系实际,发表对主题的体会

中考题:P31  (19)  P32  (19)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缕妗K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缕妗K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31.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2)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32.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33.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孟岱

篇2:外研版书信类文章备课教案 (外研版英语中考复习)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module10、八年级下module8、九年级上module10课文

【课程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小时

【教学目标】1. 熟悉旅游类书信的基本结构,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 掌握介绍某地的基本句型:there be, has, of, be famous to

3. 掌握比喻、列举数字、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

4. 掌握使用交通工具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

5. 掌握过去、现在、将来3种一般时态的灵活运用

【重难点】三大从句、介词、最高级、进行时态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不同句型之间的转换规律

讲练结合,外加考试巩固

【教学资料】课文原文、课堂练习、考试试题

【教学步骤】

1.介绍本次课的上课内容、总体目标(2min)

2.介绍书信的开头结尾形式 (2min)

3.介绍正文的整体结构 (5min)

1)开场 报平安 where

2)行程 (agenda) when, where,what,how

What is there(有什么)

3)相关介绍(introduction) Feature(特色)

Feelings(你的感受)

4)下步打算(plans) 将来时态(will/be going to/ be doing)

4. 讲解关注点

时态(10min)

1) 开场 :一般现在时或现在进行时

2) 行程:一般过去或过去进行时

3)相关介绍:一般现在时

4)下步打算:一般将来时

句型25min

1) 描述所在位置

介词(in/at/from/on/ by)+ 地点

如:I’m in Paris/Beijing/Shanghai

be staying with sb +介词+地点

如: I’m staying with Lingling’s uncle in Zhangjiajie

be writing this letter to you +介词+地点

I’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you at the top of Mountain Tai.

2) 去某个地方

Go to +地方 如go to Summer Palace

by bus/plane

take a/the bus/plane+to+地点

fly to/ walk to/drive to

课堂练习1: 用以上句型翻译

上周我坐飞机去纽约了。

3)介绍某地

Has: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1.4 billion

There be: There are shops and restaurants everywere.

Of: Beijing is a city of fog. Hunan is a land of fish and rice

be famous for: Zhangjiajie is famous for its amazing rocks.

4) it 句型

It is +adj

It is+adj+to do

It is a pity that …

It is +形容词+that

延伸:

其他+形容词+to do something

课堂练习:

用以上句型翻译2: 学习英语很重要

写作方法(10min)

1)抒情

it is +形容词(wonderful/amazing/great/delicious/funny/interesting)

I love/like +something/doing sth

2) 列数字

It’s very large, about 480 square kilometers.

3.6kilometers long and 348 kilometers high

3)比喻

Some of them look like humans.(注意跟 be like 的区别)

4)动作的细节描写

5)对比

Although it is December, it is summer over here.

….but the middle of the country has no trees or grass, just rocks and sand.

好句拾遗: (让学生标记出来)

(1)I hope you’ll like it. 希望你能喜欢

(2)I’ll write again.

(3)it was a pity that it was cloudy

(4)wish you were there

课堂总结(2min)

课后作业布置

(1)本次课的课后练习

(2)自学课文中的语法点及记忆课文单词、短语(详见语法讲解稿、短语汇总),并完成相应练习。

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计划书

中考复习——标点符号

中考物理复习经验交流

中考复习和学习方法有哪些

中考语文复习策略

中考英语句子复习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

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中考政治复习误区

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中考复习)(精选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复习之文章结尾、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用 备课资料(中考复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