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工人反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考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略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考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略谈,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中考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略谈
2018中考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略谈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文言文的继承学习。近三年来,北京各区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考查所占分数在6—12分,占试卷总分的5%—10%左右。初中语文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要求为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设置了范围,重点着眼于:诵读方面,也就是对文言文的读音的考查;理解内容方面;背诵,即积累方面(该类题专设在积累默写一类,故不包括在文言文阅读中)。比较近三年的中考题,文言文阅读呈以下几大趋势。
一、平实基本的考察仍是主要内容。
平实基本的考察即指对文言文词语音、义及句义的考查,这在各区中考题中均有显现。考查音、义的词语多为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或多义词。
例: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素:sù朴素
B广故数言欲亡 亡 wáng 死亡
C尉果笞广 笞:chī 用竹板打 D被坚执锐 被:bèi 同“披”
(朝阳区中考题 《陈涉世家》)
例: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北京中考题 《桃花源记》)
1. 翻译句子的目的在于考查句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例: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东城区中考题 《桃花源记》)
这道题的意图在于考查古今异义词“妻子”“绝境”“无论”的含义。
2. 所译句子是个特殊句式。
例: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 (朝阳区中考试题《陋室铭》)
3. 所译句子在理解上有难度。
例: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东城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
4. 所译句子运用一定的修辞。
例: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002年宣武区中考试题《醉翁亭记》)
该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在翻译时既要将语言组织好,还要注意句式的对称。
二、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
在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中考题中,每一个区县都涉及到这一考点,有些区的文言文阅读甚至只设了理解性阅读题,可见该题型的重要程度。各区理解阅读的题型有以下几个特色。
从答题形式上看:
(1)从原文摘取信息点。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2002年海淀区中考试题《出师表》)
(2)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2001年宣武区中考试题 《活板》)
从答题内容上看:
(1)概括选文内容。
例: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____________,自娱自乐,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2001年朝阳区中考题 《陋室铭》)
例: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20北京中考题 《桃花源记》)
(2)对文中人物(或主角)的理解。
例?押选段表现屠户的特点是 。狼的特点是 。
(2001年崇文区中考试题 《狼》)
例: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002年朝阳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
(3)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例:结合本段内容简要答出:曹刿“远谋”体现在哪?
(2001石景山区中考试题《曹刿论战》)
例: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桃花源记》)
三、开放拓展题的逐渐介入。
在文言文考查中逐渐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相似的题型与思路,这就是开放拓展题的登常这也是顺应新的课程理念诞生的一类新题型,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知识积累能力,这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具有新意的题型。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是对个人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的一个尊重。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简要回答“叹惋”什么?
(2002年丰台区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
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把握全文后,发挥想象力,根据文章具体情况来合理设想桃花源中的人叹惋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篇2: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第三大题,共三大题,共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服: (2)孰视之 孰:
(3)闻寡人之耳者 闻: (4)时时而间进 间: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8、简答:邹忌从家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最后使齐王接受进谏,这体现了邹忌是一个什么的人?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介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原文呈现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特殊
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支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被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古今
异义
致
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得到;今义:达到,实现
走
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趋
尝趋百里外
古义:奔赴;今义:趋势
左右
余立侍左右
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穷
穷冬烈风
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
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的汁水
再
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又
一词
多义
至
色愈恭,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
色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表情
慕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益
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向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词类
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手、笔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日、食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鲜肥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虚词
以
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无从致书以观
介词,用
以衾拥覆
用,拿
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表顺接
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
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实义
弗之怠
代词,抄书,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但,却
久而乃和
连词,表承接,不译
则
则又请焉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转折,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特别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稍逾约 逾约:__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__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__言语和脸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援疑质理 援:__引,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__询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或遇其叱咄 叱咄:__训斥,呵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俟其欣悦 俟:__等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穷冬烈风 穷冬:__隆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__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3)至舍 舍:__这里指学舍,书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媵人持汤沃灌 沃灌:__浇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衾拥覆 衾:__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右备容臭 臭:__气味,这里指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烨然若神人 烨然:__光彩照人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__旧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敝:__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保定17中期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C )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日星隐曜
B.色愈恭,礼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奉命于危难之间
3.(2016保定17中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录毕,走送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柳州中考)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抄录完毕,就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雅安中考)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我站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保定17中期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保定17中期末)诵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课后习题)
__①读书困难:无书(家庭贫困,无法得到书)。克服的办法是: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下来,即使是寒冬天气,手指不能伸屈,也不敢懈怠。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因此能够遍观全书。②求师困难: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克服的办法是: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的前辈请教。③求学困难:生活极端艰苦。克服的办法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岳阳中考)学完本文,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启示?(写两点)
__示例:①学习要努力刻苦,克服恶劣的环境,想方设法地汲取知识。②要向学识渊博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释】①义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7.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2分)
至舍 , 四支僵劲不能动 , 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久而乃和。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负箧曳屣曳:__拖(拖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 以: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时吞纸以实腹 时:__时常(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成学士 卒: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嗜学,家贫无资。
__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2分)
__“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__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贫寒和求学的艰辛。(意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九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呈现
段层精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2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全文中心】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诗风雄浑自如,成就杰出;词的境界阔大豪迈,为豪放派开创者;又工书法,善绘画。著有《东坡全集》。
【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但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户
月色入户
古义:门户;今义:住户、人家
念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一词
多义
遂
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至
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词类
活用
步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寝
怀民亦未寝
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虚词
于
相与步于中庭
在
与
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跟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__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高兴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念:__考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__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形容水的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交织纵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竹柏影也 盖:__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__清闲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益阳中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益阳中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写法,将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写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情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舟山中考)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的`语句中。
(2016唐山路北区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②居:生活。③涉:趟水过河。④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这里指随便、轻易就能掌握。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南方多没人 , 日与水居也 , 七岁而能涉 , 十岁而能浮 , 十五而能没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则虽壮 虽人有百手(《口技》)
B.以其言试之间 不以疾也(《三峡》)
C.问于没人 相与步于中庭
D.未有不溺者也 念无与为乐者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水中藻、荇交横交横:__交错纵横__
(2)见舟而畏之 畏:__害怕__
(3)未有不溺者也 未:__没有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__向会潜水的人请教,探求他们潜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使用的写法是__借事说理(设喻说理)__,从中你悟出的道理是:__功到自然成,学问道义,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__。(3分)
篇5: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之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之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2分)
21.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2分)
22.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8.(1)偏爱 (1分)(2)当面 (1分) (共2分)
19.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0.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1.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齐国、宋国情况各1分。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分)
22.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言之成理即可。2分)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之《陋室铭》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之《陋室铭》
全国各省市《陋室铭》中考试题全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
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
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10.(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11.(4分。每题2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篇7: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仲永之通悟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仲永之通悟
仲永之通悟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十九)仲永之通悟 答案
1.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
2.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4.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篇8: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文言文的继承学习。近三年来,北京各区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考查所占分数在6—12分,占试卷总分的5%—10%左右。初中语文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要求为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设置了范围,重点着眼于:诵读方面,也就是对文言文的读音的考查;理解内容方面;背诵,即积累方面(该类题专设在积累默写一类,故不包括在文言文阅读中)。比较近三年的中考题,文言文阅读呈 [被屏蔽广告] 三、开放拓展题的逐渐介入。
在文言文考查中逐渐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相似的题型与思路,这就是开放拓展题的登场。这也是顺应新的课程理念诞生的一类新题型,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知识积累能力,这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具有新意的题型。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是对个人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的一个尊重。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简要回答“叹惋”什么?
(丰台区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
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把握全文后,发挥想象力,根据文章具体情况来合理设想桃花
篇9: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约不可失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
③公将焉之 (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2. [厦门课改区中考卷]读有关诸葛亮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括n溃荼扔鞲ㄗ糁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 若嗣子可辅(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① zhǔ。连接。② zhǔ。委托,交付。③ 隶属,归属。④ 亲属。⑤ 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3.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20无锡卷]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4.王右军诈睡(13分)]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 ②减十岁:不满十岁。 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 ⑥阳:同“佯”,假装。 ⑦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 )。(3分)
A.智 B.谋 C.才 D.诈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1)恒置帐中眠( )
(2) 右军觉 ,既闻所论( )( )
(3)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 )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5. lZ传lZ llZ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ang二声。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止至坠地死。
lZ:亦作“负版”,小虫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踬:zhì,被绊倒。
1. 用/给加框句子注上朗读停顿: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两项是( )与( )。
A.昂其首负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涩 D. 为去其负3.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lZ者,善负小虫也。
4.lZ的悲剧根源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不 计 人 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①不喜计人过 (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④同列犹不能平( )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2分)译文: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3分,有创意加1分)
7.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选出下列“以”中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
A.静以修身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寡人欲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答:3.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8.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歧路亡羊(10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3.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10.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字。(4‘)
(1)是非君子之道 (2)请损之(3)以待来年然后已 (4)或告之曰2.选出与“以待来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2分)
A、欺速已矣 B、惧其不已C、可以已大风 D、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3.翻译:(2‘)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2分)
11.樊重树木(樊重)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1. 找出两组意思相同的词,并指出它们在文中的意思:(1) 与 文中的意思(2) 与 文中的意思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篇10: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试题集锦
约不可失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不复出焉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2. [厦门课改区中考卷]读有关诸葛亮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 若嗣子可辅(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① zhǔ。连接。② zhǔ。委托,交付。③ 隶属,归属。④ 亲属。⑤ 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3.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无锡卷]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4.王右军诈睡(13分)]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 ②减十岁:不满十岁。 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 ⑥阳:同佯,假装。 ⑦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 )。(3分)
A.智 B.谋 C.才 D.诈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1)恒置帐中眠( )
(2) 右军觉 ,既闻所论( )( )
(3)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 )
2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5. 蝜蝂传蝜蝂 蝜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ang二声。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止至坠地死。
蝜蝂:亦作负版,小虫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踬:zhì,被绊倒。
1. 用/给加框句子注上朗读停顿: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两项是( )与( )。
A.昂其首负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涩 D. 为去其负
3.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4.蝜蝂的悲剧根源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不 计 人 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①不喜计人过 (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④同列犹不能平( )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2分)译文: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3分,有创意加1分)
篇11:中考语文全攻略之文言文阅读
一、能力要求
1.顺畅朗读基本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了解一些文言文的主要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
4.结合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
5.能够回答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二、出题方向
?1.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实词的读音、意义,虚词的用法等。
2.整篇阅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对文言的翻译、内容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语言特色等。
?三、真题再现
?1.解释画线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见:同“现”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书:书信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亵:亲近而不庄重
[专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意义的把握。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答案为B项。
2.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专家分析]
(1)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本题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有:妻子、绝境、无论。这两句话可以译为:A.带着妻子儿子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B.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四、专家建议
1.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的'文言篇目,掌握文中常用实词的读音、意思,了解一些虚词的用法,比如“也”“之”“乎”等。
2.掌握一些句式特点,比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各种问句等。
3.可以阅读一些浅易的课外文言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五、自我检测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文略)
1.解释“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的句子。
2.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哪一项?()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选出与“故五月渡泸”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出题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临崩寄臣以大事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称帝之明
?C.遂许先帝以驱驰,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以彰其咎
[答案]
1.先帝不认为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探望我,向我询问当前的大事。
2.C 3.D 4.D
篇12: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一,1.通“返”,返回2.道路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题发展特点略谈(锦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