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5-02-17 03:53:34 作者:tooboo99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ooboo99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

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

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

自古将帅,未尚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势,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

译文

举善荐贤人物

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中州,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1]  自古将帅,大都夸耀自己是贤能之人,没有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却不是这样。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想要去江北(投靠曹操),周瑜阻止了他,然后向孙权推荐:“在需要鲁肃辅佐的时候,应该广大寻求这样的人才,来成就事业。”后来周瑜临终前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性子忠烈,处理事情不马虎,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鲁肃就代替周瑜治理军队。吕蒙因为寻阳令,鲁肃见到了他,说:“你现在的才略,不再像当年才疏学浅了。”于是拜见了蒙母,和朋友一起离开了。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孙权问:“谁可以代替你?”吕蒙说:“陆逊能长远地考虑问题,能够担负重任,谋深虑远,最终可以担当大任,再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陆逊代替了吕蒙。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典故

王旦与寇准同为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他们同年考取进士,同朝为官,同样得到上级管理者宋真宗的器重。但是他们的性格、才能、表现、贡献却并不相同。寇准比较独断自任,奢侈讲排场,器量也欠宽弘,但有不凡的胆略和才干,为北宋王朝作出了显赫的政绩,声名远播。比如在抵御契丹族进犯的卫国战争中,寇准就曾屡建奇功。他指挥军队在敌人进攻面前能镇定自若,并曾妙劝真宗御驾亲征,败退敌军。与此相对照,王旦主要是从事幕后工作,能识大体,待人处事宽厚,生活俭朴,默默无闻支撑着大宋江山及其日常运转。应该说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各有短长,各有特点,只要善于发挥其长处,克服其短处,处理得当,就能起到互补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启示之一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所倡导的要素有用原理和人才互补效应,并非强调完美要素之间的整合或互补,而是要重视扬长避短式的人才开发与配置策略,从而达到最后的整体效益大于所有个体相加之和的作用。

篇2:郗超荐贤文言文翻译

郗超荐贤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⒀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

(1)善:友善,和睦。

(2)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鼎,传国宝器,比喻帝位、帝业。

(3)狼噬:像狼一样吞噬。

(4)虎视:像虎一样看。

(5)异同:偏义复词,偏指“异”。

(6)济:有益。⑽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

(7)履屐:代指细小的事物,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8)容:允许,许可。⒀元:大。

翻译

郗超与谢玄(即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国君林家辉的`哥哥)相处得不好。苻坚图谋晋国政权,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时,人们很有些不赞成的议论。

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让)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伐大功告成,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都赞赏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解析

这篇文章主要推崇郗超在关键时刻,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这种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文章中使用的比喻生动形象。“狼噬”、“虎视”,既刻画了苻坚咄咄逼人的气焰,又暗示出东晋紧张、危急的局面。

篇3:杨荣荐贤文言文翻译

杨荣荐贤文言文翻译

杨荣荐贤文言文翻译

祁奚荐贤

【原文】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译文】

祁奚请求退休。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仇人解狐。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征求意见,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晋悼公又问:“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晋悼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慰,羊舌赤佐助。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说的就是祁奚了。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做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诗经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拓展阅读】

杨荣

(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 ,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荣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时名道应,当时杨荣的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声,说:“雄壮啊!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便改其名为子荣。杨荣十七岁被选入郡庠。

建文元年(13),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得到了当时视学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同年,杨荣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入直文渊

杨荣画像

建文四年(14),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他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在朱棣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朱棣便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杨荣从此受到朱棣任用。

同年,朱棣即位,把杨荣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一同当值的七人中,杨荣年龄最小,也非常警敏。有天晚上,宁夏来报告说被围,当时内阁正是杨荣当值,朱棣将奏报给他看。杨荣说:“宁夏城很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夜半时,果然有奏报来说围已解。朱棣对杨荣说:“你怎么预测得这么准?”江西有盗贼起事,朱棣派使者去招抚,而令韩观率兵随后出发。贼人接受招抚的奏报传到,朱棣想赐敕慰劳韩观。杨荣说:“推算奏报发出时,韩观还没到达,不应给他论功。”朱棣更加敬重他,再升他为侍讲。

永乐二年(1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荣升任太子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内阁当值的诸臣同被赐给二品官服。杨荣评议各部门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又受朱棣赏赐衣服及钱币。朱棣非常威严,与大臣们议事无法决断时,常常发怒,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但杨荣一到,朱棣脸色便转好,而事情也就决定。

永乐五年(14),杨荣受命前往甘肃经营筹划军务,杨荣观察了所过之处的山川形势,了解军民情况,检查城堡。回来后他在武英殿向朱棣汇报,朱棣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暑,朱棣亲自切瓜给他吃。不久,杨荣升任右庶子,仍兼前职。

扈从出塞

主词条:明成祖北伐

永乐六年(14),杨荣的父亲去世,朱棣让他乘驿车回乡安葬。父亲下葬后,杨荣即被召回任事。

永乐七年(14),杨荣的母亲去世,杨荣请求回乡办理丧事,朱棣因北征日期临近,没有批准,命他同胡广、金幼孜扈从北征。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说蒙古脱脱不花等人请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朱棣命杨荣前往甘肃,与何福一起主持受降,并持节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杨荣顺便到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划边防事务。回京后他上奏十项建议,朱棣予以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永乐八年(14)二月初十日,朱棣率军开始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杨荣随行。不久,明军进抵胪朐河,朱棣赐名为饮马河。由于侦知了鞑靼xx的行踪,朱棣亲选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二十日粮,命杨荣率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明军追至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本雅失里只率少数轻骑逃走,朱棣下令班师回朝。由于轻装前进,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紧张起来,士兵几乎断粮。杨荣建议朱棣将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xx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明军顺利地度过xx,胜利班师回朝。

永乐九年(14),杨荣请求回乡奔丧,朱棣命宦官为他护行。回来后,朱棣询问他福建民情以及当年收成情况,杨荣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诸皇孙在文华殿读书。

永乐十二年(14),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随行。杨荣承担了两项基本任务,其一,向朱瞻基讲说经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玺,充当朱棣的机要秘书。行军期间,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帐中召见杨荣,同他讨论xx粮饷的问题,杨荣认为:“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计划,得到朱棣的首肯。

永乐十四年(14),杨荣和金幼孜一同进升为翰林学士,仍兼庶子,随从朱棣回到京师。

永乐十五年(14),杨荣又随从朱棣北征。

永乐十六年(14),胡广去世,命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杨荣因而更见亲任。大臣们多嫉妒杨荣,想让朱棣疏远他,便共同推举杨荣为祭酒。朱棣说:“朕当然知道他可以胜任,现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们才不敢再说话。

永乐十八年(14),杨荣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学士。

赞议迁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们远离故土,远赴塞下,困难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这种情绪,反对迁都。杨荣看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坚决支持迁都,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指出:“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永乐十九年(14)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同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杨荣指挥卫士进行抢救,只抢出一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反对迁都的'xx。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很快平息下去。迁都北京,对北部边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永乐末年,浙江、福建山贼起事,朝廷计划发兵。朱棣当时在塞外,奏书送到后,朱棣拿给杨荣看。杨荣说:“愚民苦于有关官员的压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现在大兵一出,他们将聚集得更多,从而难以调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抚,当不用烦劳师旅。”朱棣听从他的意见,盗贼果然平息。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无功而返。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大开庆功宴会,有功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杨荣与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

榆木川之变

东杨—杨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征。明军到达开平时,朱棣做梦,梦见一位天神向他说:“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犹豫,杨荣乘机加以劝谏:“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朱棣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便说:“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又命令军士们收拾死于兵火的遗骸,葬为丛冢,朱棣亲自撰写了祭文。明朝大军进至翠云屯时,仍未发现阿鲁台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为处理遗体,两人命工部官搜取军中所有锡器,销熔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置桶内,再密封桶口,而将承造的工匠杀之灭口。同时也命光禄官每天三餐照常进膳。军纪号令更加严明,直到入境,竟无人察觉朱棣已驾崩。 杨荣和少监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

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一月后,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闻讯后,召杨荣等商讨对策,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瞻基先是迟疑,在夏元吉以李景隆之先例劝说后,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亲率xx迅速包围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乱很快被平定。回师后,杨荣因决策之功,杨荣得到上赏,被赐给五枚银章,给予很高的褒奖和赐予。

当时,朱瞻基在安南的撤军和继续平定的努力之间举棋不定。当时,武将主张采取武力,杨荣和杨士奇则力主放弃安南,朱瞻基最终接受杨荣的建议,从安南撤军。

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朱瞻基巡边,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要犯边,朱瞻基将扈从的文臣都留在大营,只命杨荣跟从。杨荣自率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

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升为少傅,又升任荣禄大夫,仍兼尚书、大学士之职,因并食三禄,杨荣遂辞去大学士的俸禄。

宣德九年(1434年),杨荣又随从朱瞻基巡边,至洗马林而返。

三杨当国

杨荣、杨士奇、杨溥像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英宗即位时年方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张太后信任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多咨询三人裁决朝事。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书成,杨荣进升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仍兼任尚书、大学士之职,并获赐玉带。

逝于归途

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请准回乡展扫先墓,于二月十八日起程。事毕后即择日出发,适逢杨荣病发,众人都劝他稍事休息再走,杨荣却说:“君命不能稽留。”便带着医生起程,途经杭州武林驿时,病重不起,于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岁。长孙杨泰侍侧含殓,护行内侍阮江以讣闻回告英宗,英宗恸悼,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派礼部尚书胡濙前往吊祭,命阮江护丧回葬故土。官其子杨恭为尚宝司丞,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荣誉。[46-47]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杨荣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明代诸臣入祀的还有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于谦、李贤、刘大夏。

篇4: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孔文举年十岁》写太中大夫陈韪老气横秋,轻视、贬低年幼的孔文举,结果反自讨没趣。短文着重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用孔文举与李元礼的对话及孔文举与陈韪的对话,突出主人公孔文举小时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善于应对。文言文《孔文举年十岁》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请看: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1孔文举:孔融

2诣:前往;到

3通:通报

4随:跟随

5为:担任

6谓:告诉

7诣:前往,到……去

8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9洛:洛阳

10前:前往

11是:所以

12奇:对……感到惊奇

13语:告诉

14奕世:几代

15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

【翻译】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

【阅读指要】

孔融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陈韪虽然小时候聪明,但长大后却未能成才。

表现了孔文举少年时聪明、机智等(符合意思即可)的性格特点。

【相关资料】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南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李元礼(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

篇5:陈仲举礼贤文言文翻译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有何不可!”

翻译: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注释:

①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士:读书人。则:同下文“范”,都是规范榜样的意思。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揽,拿,提;辔:套马的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汉代行政单位郡的长官.

徐孺子,名稺(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为人高洁,有“南州高士”之称。

④主薄: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是属官之首。

白:报告,禀报。

府君:对太守的敬称,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所以称太守为府君。

⑤廨(xie):官署; 衙门.

⑥ 式商容之闾:登门拜访商容。

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闾,指里巷的门。“车过里门,人立车中,俯凭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引申为登门拜访。商容:商纣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当时被认为是贤人;

⑦席不暇煗:席不暇暖,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篇6:贾岛初赴举在京师文言文翻译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贾岛①初赴举,在京师②。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③京兆尹④,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⑤,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⑥,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注释

①贾岛:唐朝诗人

②京师:京城

③权:代理

④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⑤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的第三节

⑥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篇7:陈仲举礼贤文言文翻译注释及道理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翻译注释及道理

《陈仲举礼贤》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南朝宋宗室刘义庆(4~444年)所编的《世说新语》,是《世说新语》的代表篇目,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

1、文言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①,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③,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④:“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⑥,席不暇煗⑦。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2、翻译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簙报告:“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3、注释

①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士:读书人。则:准则。行:行为。世:当世(人)。范:规范。 [1]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揽,拿,提;辔:套马的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汉代行政单位郡的长官。

徐孺子,名稺(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为人高洁,有“南州高士”之称。

④主薄: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是属官之首。

白:报告,禀报。

府君:对太守的敬称,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所以称太守为府君。

⑤廨(xie):官署; 衙门。

⑥ 式商容之闾:登门拜访商容。

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闾,指里巷的门。“车过里门,人立车中,俯凭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引申为登门拜访。商容:此为商纣时期的贤哲,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闾以示对忠臣贤者的尊敬。当时被认为是贤人。

⑦席不暇煗:席不暇暖,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4、道理

礼贤下士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本文告诉我们:要心里装得下贤士,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不以自己当官而高傲,虚心学习为人处世道理。

5、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2月26日),彭城郡(今江苏铜山)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篇8:威武不能屈文言文翻译

男子加冠的时候(古人16岁既为加冠),父亲要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要训导她,亲自送到(“女”通“汝”)男方家门口,告诉她为一定要尊敬男方家的长辈和洁身自好,不要违背丈夫的意思,以顺从丈夫为正理,是为人妻子的方法。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即使自身富贵, 但也不做过份的事, 不穷奢极侈, 不为声色所迷;即使自身贫困, 但身虽贫而志不贫,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义之事; 即使自身勇武, 但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滥用武力,这才叫大丈夫。

拓展:《南霁云威武不能屈》习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②,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③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④。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⑤!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为防守睢阳的张巡;远:许远,睢阳太守。②浮图:佛塔。③愈:韩愈自称。④相语:告诉我。⑤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阅读附答案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  B虽食,且不下咽(即使)

C贼以刃胁降巡(投降)    D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__________、箭射浮图、__________ 。(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小题1:C

小题1: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

小题1:拔刀断指、宁死不屈

小题1:“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终”(终究)、“出师”(发兵)、“意”(意思)、“即”(于是,就)、“驰去”(骑马迅速离去)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刻画概括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的三件事,“……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拔刀断指;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②,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箭射浮图;“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宁死不屈。

文言文 翻译

文言文翻译大全

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

倒屣相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童趣翻译

关雎文言文翻译

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荐贤举能文言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