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太史公篇

时间:2022-12-06 05:52:58 作者:小红枫酢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红枫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太史公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太史公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太史公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太史公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①,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①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此句是说男子不必再当兵出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俗盛美,政缓禁止 禁:禁令。

B.闻君嗜鱼,遗君鱼 遗:赠送。

C.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D.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当:应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 徒慕君之高义也

B.丧期不令而治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C.坚直廉政,无所阿避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子则自以为有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明义,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循吏的肯定,他认为官吏奉职循理,就可以此治理好天下,不一定非要用严刑峻法。

B.子产在国政混乱的时候担任郑相,治理郑国二十六年,郑国因他而大治,老百姓非常爱戴他,以至在他逝世时为他哭泣。

C.公仪休担任鲁相,遵奉法度,使得百官品行端正,他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也拒绝与民争利,为不影响百姓曾出妻焚机。

D.石奢是楚相,他为尽孝而放了杀人的父亲,为守法而自我监禁,楚王认为这是下属的问题想要宽恕他,他不接受,最终自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2)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参考答案:

4.(3分)D (当:判罪。)

5.(3分)B (A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都是连词,表示转折;C助词,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和为构成被动句式;D连词,如果/连词,却。)

6.(3分)D 认为是下属的问题是晋文公对李离事情的态度。)

7.(10分)(1)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的,刑罚用来阻止坏人作恶的。(判断句2分,所以一个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2)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儿去各1分,宾语前置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篇2:文言文阅读训练之洛阳僧人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之洛阳僧人篇

洛阳有僧,房中磬①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②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③素与僧善,适来问疾,僧遽以告。俄顷,轻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盛设馔④,余当为汝除之。”僧虽不信其言,冀其或效,乃置馔以待。夔食讫,出怀中错⑤,(造字,左金字旁,右“虑”)⑥磬数处,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因此。”僧大喜,其疾便愈。《唐语林》

〔注释: ①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用石或铜作成。②术士:指巫师占卜之类的人。③曹绍夔:唐朝人,精通音律。④馔:指食物。⑤错:打磨玉石的工具。⑥(造字,左金字旁,右“虑”) :锉〕

小题1:. 用“/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求术士百方禁之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 房中磬子夜辄自鸣 辄:

② 终不能已 已:

③ 僧苦问其所以 所以: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僧虽不信其言,冀其或效,乃置馔以待。

小题4:.(1)读完短文后说说“磬子夜辄自鸣”的原因是什么?

(2)曹绍夔是如何解决问题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求术士/百方禁之

小题1:辄:就已:停止所以:原因

小题1:僧虽然不相信他的话,但希望能有效,就置办了食物等着他。

小题1:(1)磬与钟的音律相和,每当子夜敲钟,磬就有了回应,也响起来了。

(2)曹绍夔用锉刀锉磬,使请与钟的音律不一样,磬就不相了。

篇3:《史记·太史公自序》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史记·太史公自序》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犯,作乱。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3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

(2)(3分)答案: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

(3)(3分)答案: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不能使理想主张实现。

解析:(1)得分点:而,如果1分 蒙,蒙受1分,大意1分。

(2))得分点:未然,没有发生1分 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3)意,心中1分,通,使……实现1分,大意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析:凭语感可先断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根据大意,再将其它地方断开。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参考译文】

“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所以天地之间,有专管过错的神明,按照犯罪的轻重,来削减年寿。(人活一百天叫一算,十二年叫一纪)。不但年寿被减,而且罚他贫困损耗,患难的事情纷至沓来。

篇4:文言文片段训练之凿壁偷光篇

文言文片段训练之凿壁偷光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速,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段中的.文言词语。

穿壁:_________________

大姓:_________________

感叹:_________________

大学: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以此为戒

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4.翻译下列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讲的就是著名的_______(成语)的故事。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人们把它作为_______的典型进行讴歌和褒扬。

参考答案:

1.穿壁:在墙壁上打洞

大姓:大户人家

感叹:感动赞叹

大学:大学问家

2.D

3.D

4.匡衡就在墙壁上打个洞,把那烛光引进屋内。

5.凿壁借光 勤学成才

篇5:文言文阅读训练王章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王章篇

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也。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

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为显所陷,戚减死髡,章免官。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称职,章以选为京兆尹。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章奉封事,召见,官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语在《元后传》。

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①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

后章仕官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②,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号哭曰:平生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

大将军凤薨后,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白上还章妻子故郡。其家属皆完具,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章为京兆二岁,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号为三王③。 (《汉书卷传七十六》)

[注]①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多用乱麻、草编织。②封事:古代臣子上书奏事,防有泄密,用袋封缄,称为封事。③三王:指王尊、王骏、王章三人。

9.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朝廷名敢直言名:出名

B.擢为左曹中郎将擢:提拔

C.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独:独自

D.章由是见疑见:被

10.下列句子从文言句式的特点上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共殿中书令石赤,为显所陷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①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②文王拘而演《周易》

C.①不能容于远近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①妻子皆收系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11.下列都能直接表现王章刚直不阿性格的一项是( )

A.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殿中书令石显。

B.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

C.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召见,言凤可不任用,宜更选忠贤。

D.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

1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章青年时代凭着擅长文学创作做了官,他担任谏大夫时因和陈咸一同参奏中书令石显被免官,直到汉成帝即位他才被重新录用。

B.王章虽然普被帝舅大将军王凤所举荐,但他不满王风专权,不巴结亲附王凤,并借皇上召见自己的'机会进谏皇上另择贤能之臣辅政。

C.王章在长安求学时期,处境困顿,衣食艰难,身体多病和妻子决别时伤感哭泣。遭到妻子的痛斥,其妻激励他在逆境中崛起,足见其妻贤良。

D.王章曾直言王凤不可堪辅政遭到王凤陷害,最后落得命丧监狱、妻子儿女迁居合浦的结果,但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蒙受了冤屈而同情他,包括王凤的弟弟王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

译文:

(2)平生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

译文: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水仙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水仙篇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子敬先亡B.拔山倒树而来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D.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小题2】B

【小题3】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小题4】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1分);竭尽家财买水仙花(1分)。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1分)。(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是根据语境,应译为“季节”,和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第二个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用法也很固定,就是“要,想要”。第三个根据语境,应译为“停止”,也是其常规用法。第四个为通假字,先说出所通的字,再解释。

【小题2】试题分析:“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表明“冒雪”是对 “归”的修饰,下面的四个句子中只有B中的“而”表修饰,A中的表顺承,C D中的表转折。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止”“ 质’等。“止”是阻止,劝阻的意思,“质”是抵押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哪些事”表明不是一件,所以要到文章中从前向后找出来,尽量找全,并加以概括。整篇文章主要在写作者对花的爱,写家人的两处,一处是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阻止我买花,另一处是“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是阻止未果。可见写家人是对我爱花的侧面描写,其作用就是为了衬托“我”对花的喜爱。

篇7: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

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进:推荐,举荐

C、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西行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孙膑以刑徒阴见∥见申之以孝悌之义

B、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C、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D、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②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③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结果一负两胜,赢了齐王千金。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认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结局,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篇8: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2篇

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于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2(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1分)

10.(4分)(1)为……而死 (2)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或见识浅陋)

(3)给予,送给 (4)书信

11.(2分)C

12.(4分)(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13.(5分)(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 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 (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

酒泉烈女文言文阅读训练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臧宫字君翁篇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治国如栽树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太史公篇(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太史公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