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古怪界黑大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西师版六年级总复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西师版六年级总复习),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 第1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西师版六年级总复习)第2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第3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第4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第5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第6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第7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论文第8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论文第9篇:充分挖掘潜能,促进知能转换──谈在高考英语总复习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谈在高考英语总复习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第10篇:在寻找规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11篇: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谈合作学习模式在NSEFC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和运用(新课标版高考复习11)
篇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西师版六年级总复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小学 卓瑞华
邮编:641321 电话:028-2692854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何在大班额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呢?我们的做法是:
一 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自始自终都伴随着情感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较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使优生更优。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互相 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在计算“25×96”时,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多种解法:
(1)25×96=2400
(2)25×96=(25×4)×24=2400
(3)25×96=25×(90+6)=2400
(4)25×96=25×(100-4)=2500-100=2400
(5)25×96=(25×4)×(96÷4)=2400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于是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解题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求异”的思维在儿童心灵中萌发。
又如计算18×97+55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题目加以变形后,再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18×97+55=18×97+18×3+1=18×(97+3)+1=1801。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此类型题时,应对学生解法中有创造性的给予肯定,注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
二 加强课堂作业指导,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如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中和村计划挖一条长8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水渠还需要几天挖完?”一题时,学生的解法是:(800-800× )÷(800× ÷4)=16(天)。当学生完成后接着教师提问:“如果工作总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会解吗?”,“如果总量不知道,同学们还能解答吗?” 学生通过教师启发,积极思考,于是相继列出:
⑴(1- )÷( ÷4)=16(天) ⑵ 4×[(1- )÷ ] =16(天)
⑶ 1÷( ÷4)-4=16(天) ⑷ 4÷ -4=16(天)
等正确而简捷的算式,这时教师又对用:“4÷ -4”这种解法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还对前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肯定,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性发展。
三 设置课堂疑问,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在复习计算题时,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这时学生一看纷纷举手回答:2=2,2+0=2,100-98=2,3-1=2,20÷10=2,2×1=2……等。接着,教师又指出这是整数范围内的一步计算。如果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那么“?=2”呢?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分别回答:6×5-(5-1)×7=2,5÷4×0+8-6=2……等。教师再次指出,如果是分数呢?这时学生举出的算式越来越多,分别回答 + =2, - =2……等。这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地说,如果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混合运算“?=2”呢?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求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纷纷写出不同的式子。同时,教师对写出正确式子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教师又写出算式[60-(35×357-35×356)] ÷25×12要求学生计算,。结果学生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就在这时,教师提示,先请同学们观察此题的特点,再运用运算定律能否巧算。最后,学生巧妙地解答了此题。
[60-(35×357-35×356)] ÷25×12
=[60-35×(357-356)] ÷25×12
=[60-35] ÷25×12
=25÷25×12
=12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把这种解法与常规解法相比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 消除课堂胆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鼓励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识,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当第一个学生出 的倒数是多少时,大家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2个学生出 时,教师就在这时提出:同学们能否出有新颖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甚至有特殊的“1”、“0”等,且求倒数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端现成饭给学生”,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思考性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又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圆环的面积图,并列出以下算式: (1) R2- 2 (2) (R- )2
(3) (R2- 2 )。然后教师提问:以上三种计算圆环的面积正确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有的学生列(1),有的学生列(2),也有的学生列(3),列(2)的学生显然是错的,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用外圆的面积减出内圆面积的思路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而作出式(2)的思考。教师也给予积极鼓励。同时指出:同学们敢于大胆思考问题值得表扬,但自己能不能去验证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于是学生纷纷用数代入进行计算后自己发现错了。我们觉得这样处理,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比教师讲解更有效,而且保护了学生敢大胆思考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并且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发展。
五课堂上鼓励探索,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新”“奇”,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新就是新颖、独特的想法、见解。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设想、解法,发现新的事物、问题,设想新的方法、方案、程序等。奇就是打破常规,冲破传统,别出心裁,异想天开。常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常人习以为常的他却发现了不寻常,常人没想到的他却想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培养的。例如:“修一条水渠,上半月修了全长的 ,下半月比上半月多修400米,正好修完。问上半月修了多少米?”学生的一般解法是:400÷(1- - )× =800(米)
学生解答后,老师根据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可这样思考并解答:一条水渠长5份,上半月修2份,下半月修2份多400米,下半月比上半月多修5-2-2=1……400米。1份就是400米,求上半月的2份是多少?列式为:400×2=800米
通过分析思考,学生的解题思路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说出了多种解法,有的用分数解,还有的用方程解,大家的学习兴趣很高。
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就能够抓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积极主动地发现新路子,提出新见解,既克服了原来那种模仿例题套的做法,又强化了创新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篇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小学 卓瑞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何在大班额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呢?我们的做法是:
篇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自始自终都伴随着情感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较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使优生更优。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互相 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在计算“25×96”时,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多种解法:
(1)25×96=2400
(2)25×96=(25×4)×24=2400
(3)25×96=25×(90+6)=2400
(4)25×96=25×(100-4)=2500-100=2400
(5)25×96=(25×4)×(96÷4)=2400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于是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解题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求异”的思维在儿童心灵中萌发。
又如计算18×97+55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题目加以变形后,再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18×97+55=18×97+18×3+1=18×(97+3)+1=1801.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此类型题时,应对学生解法中有创造性的给予肯定,注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
篇4: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如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中和村计划挖一条长8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水渠还需要几天挖完?”一题时,学生的解法是:(800-800× )÷(800× ÷4)=16(天)。当学生完成后接着教师提问:“如果工作总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会解吗?”,“如果总量不知道,同学们还能解答吗?” 学生通过教师启发,积极思考,于是相继列出:
⑴(1- )÷( ÷4)=16(天) ⑵ 4×[(1- )÷ ] =16(天)
⑶ 1÷( ÷4)-4=16(天) ⑷ 4÷ -4=16(天)
等正确而简捷的算式,这时教师又对用:“4÷ -4”这种解法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还对前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肯定,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性发展。
篇5: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在复习计算题时,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这时学生一看纷纷举手回答:2=2,2+0=2,100―98=2,3-1=2,20÷10=2,2×1=2……等。接着,教师又指出这是整数范围内的一步计算。如果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那么“?=2”呢?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分别回答:6×5-(5-1)×7=2,5÷4×0+8-6=2……等。教师再次指出,如果是分数呢?这时学生举出的算式越来越多,分别回答 + =2, - =2……等。这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地说,如果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混合运算“?=2”呢?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求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纷纷写出不同的式子。同时,教师对写出正确式子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教师又写出算式[60-(35×357-35×356)] ÷25×12要求学生计算,.结果学生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就在这时,教师提示,先请同学们观察此题的特点,再运用运算定律能否巧算。最后,学生巧妙地解答了此题。
[60-(35×357-35×356)] ÷25×12
=[60-35×(357-356)] ÷25×12
=[60-35] ÷25×12
=25÷25×12
=12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把这种解法与常规解法相比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篇6: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鼓励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识,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当第一个学生出 的倒数是多少时,大家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2个学生出 时,教师就在这时提出:同学们能否出有新颖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甚至有特殊的“1”、“0”等,且求倒数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端现成饭给学生”,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思考性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又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圆环的面积图,并列出以下算式: (1) R2- 2 (2) (R- )2
(3) (R2- 2 )。然后教师提问:以上三种计算圆环的面积正确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有的学生列(1),有的学生列(2),也有的学生列(3),列(2)的学生显然是错的,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用外圆的面积减出内圆面积的思路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而作出式(2)的思考。教师也给予积极鼓励。同时指出:同学们敢于大胆思考问题值得表扬,但自己能不能去验证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于是学生纷纷用数代入进行计算后自己发现错了。我们觉得这样处理,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比教师讲解更有效,而且保护了学生敢大胆思考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并且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发展。
篇7: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论文
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自始自终都伴随着情感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较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使优生更优。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互相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在计算“25×96”时,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多种解法:
(1)25×96=2400
(2)25×96=(25×4)×24=2400
(3)25×96=25×(90+6)=2400
(4)25×96=25×(100-4)=2500-100=2400
(5)25×96=(25×4)×(96÷4)=2400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于是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解题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求异”的思维在儿童心灵中萌发。
又如计算18×97+55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题目加以变形后,再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18×97+55=18×97+18×3+1=18×(97+3)+1=1801。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此类型题时,应对学生解法中有创造性的给予肯定,注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
二加强课堂作业指导,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如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中和村计划挖一条长8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照这样计算剩下的水渠还需要几天挖完?”一题时,学生的解法是:(800-800×)÷(800×÷4)=16(天)。当学生完成后接着教师提问:“如果工作总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会解吗?”,“如果总量不知道,同学们还能解答吗?”学生通过教师启发,积极思考,于是相继列出:
⑴(1-)÷(÷4)=16(天)⑵4×[(1-)÷]=16(天)
⑶1÷(÷4)-4=16(天)⑷4÷-4=16(天)
等正确而简捷的算式,这时教师又对用:“4÷-4”这种解法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还对前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肯定,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性发展。
三设置课堂疑问,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在复习计算题时,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这时学生一看纷纷举手回答:2=2,2+0=2,100—98=2,3-1=2,20÷10=2,2×1=2……等。接着,教师又指出这是整数范围内的一步计算。如果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那么“?=2”呢?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分别回答:6×5-(5-1)×7=2,5÷4×0+8-6=2……等。教师再次指出,如果是分数呢?这时学生举出的算式越来越多,分别回答+=2,-=2……等。这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地说,如果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混合运算“?=2”呢?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求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纷纷写出不同的式子。同时,教师对写出正确式子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教师又写出算式[60-(35×357-35×356)]÷25×12要求学生计算,。结果学生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就在这时,教师提示,先请同学们观察此题的特点,再运用运算定律能否巧算。最后,学生巧妙地解答了此题。
[60-(35×357-35×356)]÷25×12
=[60-35×(357-356)]÷25×12
=[60-35]÷25×12
=25÷25×12
=12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把这种解法与常规解法相比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消除课堂胆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鼓励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识,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当第一个学生出的倒数是多少时,大家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2个学生出时,教师就在这时提出:同学们能否出有新颖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甚至有特殊的“1”、“0”等,且求倒数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端现成饭给学生”,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思考性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又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圆环的面积图,并列出以下算式:(1)R2-2(2)(R-)2
(3)(R2-2)。然后教师提问:以上三种计算圆环的面积正确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有的学生列(1),有的学生列(2),也有的学生列(3),列(2)的学生显然是错的,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用外圆的面积减出内圆面积的思路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而作出式(2)的思考。教师也给予积极鼓励。同时指出:同学们敢于大胆思考问题值得表扬,但自己能不能去验证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于是学生纷纷用数代入进行计算后自己发现错了。我们觉得这样处理,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比教师讲解更有效,而且保护了学生敢大胆思考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并且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发展。
篇8: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论文
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新”“奇”,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新就是新颖、独特的想法、见解。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设想、解法,发现新的事物、问题,设想新的方法、方案、程序等。奇就是打破常规,冲破传统,别出心裁,异想天开。常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常人习以为常的他却发现了不寻常,常人没想到的他却想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培养的。例如:“修一条水渠,上半月修了全长的,下半月比上半月多修400米,正好修完。问上半月修了多少米?”学生的一般解法是:400÷(1--)×=800(米)
学生解答后,老师根据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可这样思考并解答:一条水渠长5份,上半月修2份,下半月修2份多400米,下半月比上半月多修5-2-2=1……400米。1份就是400米,求上半月的2份是多少?列式为:400×2=800米
通过分析思考,学生的解题思路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说出了多种解法,有的用分数解,还有的用方程解,大家的学习兴趣很高。
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就能够抓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积极主动地发现新路子,提出新见解,既克服了原来那种模仿例题套的做法,又强化了创新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篇9:充分挖掘潜能,促进知能转换──谈在高考英语总复习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谈在高考英语总复习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在高三年级的复习阶段,如何针对学生学习现状,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合理且充分地挖掘学生潜能,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换,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是摆在高三英语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做法。
关键词:高考方向与要求 复习方法 解题指导及答题技巧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年深入,多年来作为指挥棒而起着导向作用的高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高考试卷出现了分值达20分的听力测试题,阅读理解题的分值也大大提高。这标志着高考由原先的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逐步转向对学生多技能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由单纯的英语知识点的检测转向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包括交际能力)的检测。启动的作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点项目的国家基础课程改革设置目标为:“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未来的课程标准将“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基于此,为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复合型人才,高考试题的选拔性,综合性也逐年增强。那么,在高中阶段的最后一年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最大程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是摆在高三英语老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高三学生在经过了高中两年多的英语学习之后,对教学大纲中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等已全部接触或掌握,具备了一定的四会能力。一般说来,他们正处在从认得出到分析得出与运用得上这样一个理性化过程的交接点。高中阶段总复习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英语水平从知识为主的层面提高到能力为主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语境化选择、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因为高考的总体方向和命题指导思想就是“突出语篇,强调话语,注重交际”。因此,在复习阶段,力求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拓宽和加深。通过精练和泛练想结合,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以及协调学生的身心状态,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潜在的积极因素,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争取在高考中淋漓尽致的发挥其应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根据近几年高考逐年调整的方向,在复习中应坚持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坚持语言形式和意义、语用的有效结合。
2. 坚持重点在语篇层次上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
3. 坚持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获取足够的语言经验和实践。
4. 坚持在语言学习中重视语言所负载的基本信息和深层意义。
5. 坚持在语言教学中注意语言练习的难度和速度。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大纲》为导向,以课本为线索,归纳《考试说明》中的词汇及相关搭配,句型等。
1)语言结构类的对比归纳。
如:在复习到的so和 such 用法时,将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句型及其用法归纳如下:
good/well that…`
good a player that…
much time that…
a) so many pupils that…
little water that…
few people that…
happened that…
a good teacher that…
b) such little boys that…
fine weather that…
c) many / no / some / all such words / persons
so…as to
so as to
d) such …as
such as
so that
2)词语搭配的归纳:将常用词,尤其是动词搭配进行归纳。
以tell为例: tell a lie / the truth / sb. sth / sb. to do sth.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h. / right from wrong
tell of / about
tell a tale / a story
to tell the truth
以make为中心构成的搭配:
make a fire /bet/call/change/choice/contribution/discovery/ face /journey / mistake /note/visit
an address/advance/announcement/appearance/effort/excuse/experiment /explanation
noises/faces/efforts/friends/enemies
progress/coffee/money/haste
make sb. do sth.
sb. be made do sth.
make sb monitor/director/chairman/president
make …from…
make…into…
make…of…
make…up…
make little / much of
make out
make …out of…
make up
make up one's mind
3. 句型小结。
我们在高三上半学期按句型结构引导学生归纳从初中到高中所学过的典型句型,在高三下学期按句型功能归纳几十组重要句型,如:省略句,感叹句型,常用的交际英语句型等,并以此为内容进行听、说、翻译和造句等练习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句型的能力。在对课文进行复习时,我们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体裁的文章的特点,着意培养学生对课文由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能力、概括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二、以《考纲》为线索,复习高考必备的语法现象,完善学生知识系统。
在复习时,我们将语法项目在课本中表现的较为灵活的句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典型题目;一些参考资料中质量较高的习题分门别类地归纳在一起,让学生练习,分析,总结并作好记录,整理错题,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以后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能够尽量少出错或不出错,提高答题效率。当然,语法复习时需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重点训练英语中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等核心语法,要做到举一反三,讲解透彻,并结合语境进行操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中学习语法和技能,是学英语语法的最佳方法之一。恩格斯曾说过:“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
三、以高考题型为线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专题复习时,我们按高考题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听力理解:平时我们每天坚持听10分钟左右的听力材料。对于小对话,提醒学生从第二个人的答话这获取重要信息,因为试题多半是针对第二个人(即答话人)所说的内容而提问的。在放录音时,让学生快速浏览问题及选项,从选项和问题透露的内容为线索,推断出对话所涉及的话题。试题大多为特殊疑问句,内容主要分为⑴无一定主题的对话:有关对话者的年龄、姓名、职业、爱好、特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话的场合、时间。⑵一般性主题对话:即有一定的内容范围的话题。如:吃饭、问路、看病、购物、开会、看电影、评论、工作、学习、旅行等。对于大对话要求学生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听懂大意,尝试作题,第二遍的时候,搜索信息,摆脱干扰。坚决纠错(即说话人传递了错误信息后又进行了纠正。对于独白或讲话,提醒学生密切注意讲话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或论点。做到边听边记,记住关键词语和内容,记的前提是不影响听。提醒学生注意试题的排列次序(通常对应于录音内容的顺序,可采用先看后听或边看边听的办法)。另外,让学生提高对数字的敏感以及提高推理判断的能力。
2.单项填空:单项填空是在注重语言实用性的基础上,测试词汇、语法、习惯用语、词组搭配、情景交际等项目。寓语法知识于语境之中,完全脱离语境进行判断的题目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在专题阶段对和日常交际活动联系非常密切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连词、分词、介词、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一致性、时态和语态、词语辨析、动词短语、语序、从句以及交际用语等内容尤为重视。我们在复习时,提醒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去识别词义,防止汉语思维的干扰。注意解决好时态和一致关系(主谓一致,时态、语态一致,名词的数与格,代词、连词中的逻辑关系的一致等)。注意句型结构与语序以及习语和日常交际英语等等。拥有一定的语言背景知识(如: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也有助于我们答题。在进行专项练习时,我们采取“练--学-练”的方法,以练为主,以练促学,学练结合。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力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完型填空:由于高考的完型填空主要考查动词、名词、副词、代词,形容词、连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在20个选项中就占近一半,因此,我们平时就结合这些实词进行专项练习,同时就一些答题技巧等问题在讲解的时传授给学生,提醒学生完型填空所提供的选项设计周密,干扰较强,但大多数仍然可以和题中空前或空后的词语构成某种搭配,作题时一定要从上下文的角度考虑;从词汇意义和用法考虑,结合上下文确定词义;从逻辑推理、常识的角度去考虑;从惯用法和搭配的角度去考虑。在读文章首句的时候,要了解文章的背景、主题、文体;要学会“跳读、猜读”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体裁、题材、内容、文体结构、重要情节、前因后果、性质特点、功能类别,做到“文在脑中”。最后还要通读全文,检查核对,看文章是否通顺,思路清晰,上下连贯。
4.阅读理解:由于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分值较高,占全卷分值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复习时就把阅读放在了第一位,除课本以外,我们自编阅读材料,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限时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念能力和加工技巧(语言和阅读技巧)是首要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语言知识阅读技能和逻辑推理能力,阅读技能包括:⑴根据上下文或词语本身确定词语涵义和猜词;⑵对事实和细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⑶找出文章的主题句,了解其内涵;⑷根据上下文,吸取书面信息,进行合理逻辑推理与判断;⑸批评性的阅读和鉴赏。其中前四项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5.短文改错:短文改错是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失分最严重的题型,其目的是测试发现、判断、纠正文章错误的能力。错误的设置集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较大和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即词汇的正确使用、短语的固定搭配、句法、语法、惯用法以及语篇中的行文逻辑等。专项训练中,我们针对这些方面设置题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判断能力,有时我们还将改错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实践证明,两者结合练习效果更加明显。
6.书面表达:为了适应新的《考试说明》的要求,给学生充分感知语言的机会,我们在进行一两篇的示范指导以后,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以充分展示其所学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由表达的机会。在书面表达的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技能,用合乎英语习惯的各种表达方式来写作,注意审好题,勿跑题,找准点,选好句,巧连文,写好字。当然,尽可能多背诵一些范文也有利于模仿表达,争取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得分。
四、群体合作,众志成城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潭死水激不起浪花。我们要求同学之间经常讨论切磋,因为讨论切磋是学习上的一股源头活水,常可起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作用。做人可以老实,但作学问一定不能老实,不懂就一定要问,问了就要记住,记住不再犯,就能查漏补缺,提高应试能力。多问、多想、多论、多辩是学习和复习的最佳方法,其效率远远高于个人孤军奋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成绩也会提高,会为我们通向成功奠定基础。个人进步若能与集体进步形成互动力,成功之路就多了一块法宝。
作为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谈话,谈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和生活情况、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树立起他们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与学生经常在一起也有助于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
当然,学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法,教而有法,也贵在得法。写此文,但于同仁们共勉。
参考书目:
1.《点击高考 试题分析与预测英语》 佘广安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 刘庆思 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
(江苏省宿豫中学 许文顺)
篇10:在寻找规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重庆市永川区聚美小学 刘方利
一、教材依据: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27-29页 探索规律
二、背景资料《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小学数学主要是以合情推理为主,适当渗透演绎推理。合情推理贯穿小学数学的各个内容领域中,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能力的发展不是等同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不是被动棘手,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本案例反映了这样的课程理念,主要获得了在寻找规律中发展合情推理的样本。
三、过程再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3 9 27
80 40 20
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
2. 请把相应的图形放在横线处
师:这些数、图形排列起来有一定的规律,在数学上还有很多变化的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二)提供信息,探究一个因数不变,积的变化规律。
1.CAI课件演示(或DV短片播放)购物情景,生听对话。
小明:阿姨,我买笔记本。
阿姨:有每本3元的,有每本5元的,你要买哪种?
小明:我买2本3元的。
小东:我也要买3元的。
阿姨:你买几本?
小东:我买4本。
小兰:我也要买6本。
小红:我要买8本。
师:听了对话,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指明学生回答,并有意识的板书。
2.独立探究。
师:请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再具体观察,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3.汇报交流各自的发现。并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吗?你怎样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4.总结提升。
师:这些规律都是正确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两个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三)合作探究两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
师:刚才探究出了一个因数不变,积的变化规律,真了不起。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两个因数都扩大(缩小)积会怎样变化?
1. 出示例2,小组合作探究,两个因数同时扩大(缩小),积有什么变化?
因数 1 2 4 8 ……
因数 2 6 12 24 ……
积 ……
2.汇报交流。 交流时学生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3.举例说明。指明学生上黑板写出例子,并说明变化情况。
(四)课堂活动
1.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12×3 =36 8×4 =32 48×23=1104
12×30 = 16×8 = 24×23=
12×300 = 24×8 = 12×23=
12×3000 = 12×4 = 12×46=
2.王师傅2小时生产12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2小时生产多少个零件?
3. 学校操场的面积是2300平方米,为了满足同学们活动的需要,现在准备扩建,长扩大2倍,宽扩大3倍,扩建后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们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感悟到了哪些数学方法?
四、案例反思
(一)创设了切实有效的学习情景。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供教师运用,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本课时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为学生提供探究平台时选取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购物数学事实,从对话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这样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富有创意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提供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的样本(案例)。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本课时主要体现的是归纳推理。教师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得到了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方法: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概括提升。观察:1.让学生获得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有序观察、部分观察。2.在观察中发现具有某种规律的可能性,提出某种猜想。猜想:获得规律的方法:把在观察中获得的特殊例子放到一般情况下也有这种可能性吗?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所有的一个因数不便,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几倍,积也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吗?验证-任意举出特例进行验证,举例具有任意性,结论是可靠的。概括提升-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概括出这个规律的内涵,形成数学经验。这一过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和小学数学的特点,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有效模式。本课时教师始终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建构到自身的数学经验中,迁移到例2的探究过程中。从例1很容易类比出两个因数同时变化,积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猜想,“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提问的空间。
(三)充分体现了灵活的学教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在学生已有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例1,并且引导学生怎样观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地基础上,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例2在学生已有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猜想,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合作探究,更容易发现规律。
(四)扩展例题价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认知心理学指出:数学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征,组合成的一个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认知网络,在课堂活动中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本课时充分扩展了例题的价值。在准备体中,不仅复习了倍数知识,而且还渗透了数列、、极限、变化数学思想。例1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培养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渗透了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函数等。课堂活动2中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正比例应用题。这样,一题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扩展,为学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篇11: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谈合作学习模式在NSEFC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和运用(新课标版高考复习11)
[内容摘要]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学生学习活动合作小组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的理念。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NSEC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和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过程、所积累的经验及体会。
[关 键 词]: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
一、实施合作学习的背景
新一轮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需要我们的反思和研究。
在新教材使用后,谈得最多的就是创造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新课标英语教材。
到目前为止,个人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并没有达到其预想的效果,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使本来新教材的优点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缺点。
1.由于现行教材容量大,教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对教材的过度重视使目标转移,教师把备课重点放在了教材上,对学生却忽视了。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基本上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谈不上有什么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结果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两极分化,使不少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引进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说:“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要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较理想的方法可以先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策略入手,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与人大胆交流、充分合作。本文将从实践的层面,谈几点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教学体会,笔者从实施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组织策略、基本形式、评价、反思、体会六方面阐述了合作学习模式在NSEC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和运用,以供同仁参考。
二“合作学习”实践的理论依据
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在谈到中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时,皮亚杰(Piaget)认为,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本人成长发展的速度。Vygotsky(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独立工作时具有的实际能力,另一个是在和别人一道工作时,在有旁人协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比实际能力高一级的程度。他把这两个层次之间的距离叫做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近似发展区,缩写为ZPD)。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随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协助,加速“近似发展区”内高低两个层次之间的螺旋扬升,不断地把今天的“近似程度”,变成明天的“实际能力”。
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生生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强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
第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确定4个角色:组织者(本组开展活动的核心人物);记录员(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计时员(确保本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记者(作为本组的发言人,活动结束后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
有效的学生分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有目的和有准备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的课型要求,充分备课。在准备教案时,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材料、活动的要求等都要精心考虑、设计和策划。这一切必须在教案上有详细的反映。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活动才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获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能力、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因素,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重新分组。根据情况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按问题、兴趣临时组合。实践证明,同质分组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深入研究;异质分组有利于资源的利用;按问题、兴趣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为了便于“合作学习”,小组编排应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为原则。
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建立长期合作小组。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定时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秀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3)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2. 增强小组合作技能。
1)小组中有两种角色:学习的操作者和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2)在全班交流中,中心发言人要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3)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有充分的交流和表现的机会。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课堂中每项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设计。合作互动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有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笔者在认真学习和研究有关“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高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角色表演--信息处理--集体讲授--语义重建--课外活动。现分述如下:
1.角色表演
这种方式经常用在NSEC的reading-speaking课型中。即教师教完新授课后,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这一话题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景,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例如:在教学NSEC BOOK 1 Unit 4 Earthquake 中的课文后,我让小组成员创设各种火灾场景,如:野外郊游,住旅馆,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等情况下遇到火灾。这些场景符合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因此,他们都能积极参与表演,互相配合,承担各种角色。这样,学生们在各自的角色表演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一些常用口语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
活动前,教师务必让学生明白任务和要求,并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提示。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角色表演是一项有用并且有趣的语言练习活动,能唤起学生兴趣和培养信心。许多原来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信心不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角色表演活动并且表现得很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信息处理
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task-based activities)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汇报。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占据课堂时间较多。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
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作出正确的推论(deductions)和合理的推断(inferences)的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讨论话题(topics),应力求具有开放性。在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理解上,通过小组讨论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例如,在教NSEC BOOK 1 Unit 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的线索向各合作学习小组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①How does Wang Kun feel about the trip now?
②What do you think has changed his attitude?
通过讨论,各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象丰富且言之有理。
3、集体讲授
M.韦斯特指出: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精讲精练”和“少讲多练”。每节课的集体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例如,在教授Book2中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牧师的故事,这位牧师不愿意穿与其他牧师不同的服饰,他说:I will wear no clothes which will tell me from my fellow-men. 他的这句话见报时,句子中多了个逗号,结果成了:I will wear no clothes, which will tell me from my fellow-men.当学生读懂这个句子后,顿时哄堂大笑。笔者随即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讲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稍加补充之后,让学生完成精选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语义重建
语义重建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从口头表达开始,逐渐上升到书面表达形式。书面表达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始时教师就向学生讲明主题,然后开展小组辩论,使全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同该主题有关的辩论活动,感知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学生就有了较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从单纯的再现到大幅度的扩展,再到脱离原语篇的自由表达,构成了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过程。
可以让不同组的学生学习用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收集更多的证据、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便和对方组辩论时驳倒对方。例如,当学生学了NSEC BOOK 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后,笔者就给出话题Is it necessary for Beijing to hos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下面是正反双方的观点:
Agreement:
1.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ill learn about the city and its people.
2.Attracting investment and developing economy.
3.Many sports fans will visit the city and will bring great benefits to the city.
4.Showing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Improving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foreigners.
Disagreement:
1.It is very expensive to host the Olympics. Maybe the money should be used for other things.
2.Too many visitors may do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3.The venues and buildings may be wasted after the Olympics.
4. Disturbing people’s daily life .
在上面辩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跟据下表信息写一篇短文,介绍讨论的情况。
一些同学认为 另一些同学认为 你的观点
1.应该主办
2.增加知名度
3.吸引投资,发展经济
4.增进中外交流 1.不应该主办
2.浪费钱
3.场馆闲置
4.过多游客增加城市压力。 1.......
2.......
3.......
4.......
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听、说、读、写的立体式训练机会,使语言运用真正落到了实处,且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5. 课外合作学习活动
另外,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在上每一个新单元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如,先让小组成员共同拼读生词,识记语义,让语音好的学生帮助其他成员纠正错误的发音,有时候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比教师领读更好。攻克了单词关之后,再让他们共同预习课文,找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划出重难点句子,以便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数,这样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布置复习任务。每单元结束后,让学生互相进行简单的测试,了解其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让小组成员互相听写单词,短语和重难点句型;互相用英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互相检查课后作业是否及时完成。第三,共同完成其他一些任务。比如,在上NSEC BOOK 2 Unit 1Cultural Relics时,让小组成员分工搜集有关本地文化遗产及保护的资料;上NSEC BOOK 2 Unit 2The Olympic Games时,适逢高一年级开展班级篮球赛,笔者让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宣传班级篮球赛海报,选出最有创意组,学生对此任务大感兴趣。下面是一份小组习作:
A Basketball Game
A basketball game between Class 9 and Class 10 is held on the playground at 5:00 Saturday
Bottled water is served
All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watch and cheer our players up
No empty bottles can be thrown there
五.运用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合作学习
如果一个老师只成功地确定了合作学习的目标,合理地划分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爱迪生曾说过:"相信自己能的人就会赢!"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老师都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我能行!"因而科学地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也是及其重要的。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语言表达,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因为有好多学生学不好英语的原因不是因为脑子笨,往往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及时的鼓励,使他们没有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失去了对英语学习兴趣,甚至讨厌这门课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地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我们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这才是最成功的评价。同时,老师要有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知道谁都会犯错误,怕犯错误就不会有成功。及时的过程评价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有满足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其次,除过程评价外,我在教学中还应用了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给别人以鼓励,给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有效确保每个学生加入到合作学习中。记得有一次,我在班上选合作小组长,有一个小组出乎意料的选了一个平时不太爱表达的男孩,而且是异口同声地,当我问为什么时,他们告诉我说,因为本周他的进步最大,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争得了荣誉。学生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别人,他们表现的是那么的团结,看着他们的笑脸,我的心里无比的快乐。
合作学习创造了多向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们在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英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合作精神。我相信,只要老师能把握好方向,坚持运用多种评价原则,就会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效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参与,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品味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六.反思
通过亲身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 ﹑“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1、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学生有时鸦雀无声,出现“冷清”场面。有时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用英语参与讨论, 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2、分组活动时间有限 学生合作不充分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教师在布置组织小组活动任务时,没有给学生就所布置的任务以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一旦个别小组展示了活动成果,教师就匆匆忙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会使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许多学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学习容易失去兴趣。
3、合作学习活动不够深入。
由于缺少明确的合作学习问题, 小组成员往往是想到哪说到哪, 而且有时候小组成员各自为政,之间缺乏思想交流,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能深入开展。
4、角色分工不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锻炼机会。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只是其陪衬。
七.体会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合作学习突出语言的运用,重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言能力的获得。重视小组合作交际,重视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效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最后,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变化,从而推进英语课程的改革,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相信在新课程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能走得更远,我们的队伍会更庞大,让我们一起同心、同行、同乐,将合作学习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日趋完善,让初见端倪的新课程撑起素质教育的大厦。
主要参考书目:
1、王坦 撰文:《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林立、王之江著:《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章兼中著:《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刘道义主编:《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5、郭砚冰 撰文:《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 年 第9期。
6、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7、浙江省教育厅制订:《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总复习(一)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西师版六年级总复习)(合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