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herit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从经典作品中探究女性的独立人格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从经典作品中探究女性的独立人格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从经典作品中探究女性的独立人格
从经典作品中探究女性的独立人格
【摘要】纵观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女性实际上处于历史的盲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女性觉醒的自我意识使她们要求独立存在,争取独立人格。从五四开始,就有大量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这样的女性形象。但由于社会的局限,这些追求独立的女性有的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有的也没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随着社会进步,作品中独立女性形象趋于完善。但到现代社会中,独立意识在传承过程中有所迷失,而经典作品中独立精神可以启发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复苏。
【关键词】女性独立;子君;莎菲;林道静
五四之前,中国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她们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捆绑着,又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戒律禁锢着思想,成为封建宗法制的一种没有人格的机器。她们无论怎样努力,都只是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这是历史悠久的封建文化背景和社会造成的。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思想不断涌入,妇女的思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主义高峰。这时期的女性思想,不仅传承了近代的女权运动,使女性对其社会、家庭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初步唤醒了处于封建父权压迫下的中国妇女寻求独立人格的意识,而且直接培养了鲁迅,周作人等五四女性解放的同谋者和女性作家写作的滥觞。五四及以后的作家作品中的女性都受新思想的影响,不断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追求自身的独立和解放。
有着先进女性观点的鲁迅,对女性的解放问题有着长期、深入地思考,对女性的不幸遭遇和在社会中的悲惨处境给予充分的揭示。其中,受到良好教育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子君便是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中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子君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有着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觉悟。由于这种先进思想的驱动,使她能够很容易接受涓生与她交谈的事物“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也正是这些新思想、新偶像促使子君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独立,离开束缚她的封建家庭,成为一个摔门而走的娜拉。
鲁迅在倡导女性解放时,强调的不是参政权、教育权而是经济权。在娜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时,鲁迅就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来说明:从事理上推想,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卖掉。 经济独立是女子寻求自由获得人格独立的首要因素。从子君结局也可以看出鲁迅意识中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要。他在《关于妇女解放》中进一步说:“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所有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认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 ”
而女作家在反映女性生存与独立时,大多则以精神层面讲述女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执着于女性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丁玲笔下的沙菲就是个性独立与精神追求的代表。沙菲以自我保护的胜利反抗了异化的爱情,保住了女性的尊严。她追求在完整意义上的女性存在价值,充分理解人,特别是对劣势女人的理解和尊重。沙菲喊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将女性思想追求呈现出来,大胆的反叛男权文化对女性思想的抹杀和忽视。沙菲的选择就是丁玲最终对女性的自我理解。丁玲说:“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笔,书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愤懑与反抗。” 丁玲及其笔下的沙菲都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想使女性真正被尊重,实现人格独立。但在当时社会,最终仍然是陷入了“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处境。
无论鲁迅笔下的子君,因经济不独立而被迫走回封建家庭,还是丁玲笔下有着较高精神追求却找不到出路的沙菲,她们都未真正获得人格独立。伴随着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思索,历史进入五六十年代。此时,在继承五四思想的基础上,女性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执着于真正独立的探索。杨沫的《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她在经历了和子君、沙菲一样的苦闷后,最终找寻到自己的事业——走向革命,真正实现了女性的独立。林道静意识到不能向子君一样在经济上依附于男人,故而不断追求经济独立;也不能向沙菲一样将精神追求只停留在空想上,继而通过行动找寻到自己理想的出路,林道静最终真正冲破封建男权社会的禁锢,以女性意识为主题,坚守着不断探索经济独立和精神追求的信念,成为女性追求的典范。
综上所述,三个女性追求人格独立的道路启示着现代女性:要独立自强,就要养成独立的性格,并具备谋生的能力,在经济独立的同时,还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按照自己的精神追求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达到经济独立。将男性视为生活的伴侣而不是依附对象,由经济上的独立走向社会角色的独立,最终达到人格的独立。
事实上,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在人格独立的问题上有些迷失。一些女性在心理上对男性依附和对社会的依赖并没有完全消除。在市场竞争中,她们比男性往往更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准备,遇到困难和冲突,不是寻找自救而是寻找依赖的对象。总之,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在不断追寻中确立,发展到现代社会却有部分迷失,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这种精神不会因一个时代而结束,是要靠女性不断探索更新。重读经典,从子君,沙菲,林道静身上体味这种女性独立人格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的周作人女性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4.
[2] 鲁迅.关于妇女解放[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97.
[3] 张永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7.
篇2:选对郎[女性人格独立](网友来稿)
选对郎[女性人格独立](网友来稿)
贵州省兴义中学
选对郎
贵州兴义中学 李云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那女子未嫁前该怎么挑选可以托付终身的郎君呢?敬请读《霍小玉传》、《琵琶行》、《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红楼梦》、《柳毅传》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
聪明的读者一定已经反应出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作品都有一位女性形象,探究这些女子的命运,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二启示。
首先,女子一定要找经济独立的男人。
杜十娘一代名姬,绝代芳华,聪明美貌才艺与金钱集于一身,可她却在爱情上弱智,居然看上了软弱缺乏主见的李甲,最终伤透了心,抱匣沉江。李甲的软弱有性格的因素,但主要还来自经济上的不独立,他能认识杜十娘靠的是父亲的钱财,在父亲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后,他毫无挣钱的本事,就靠杜十娘生活。作为男人,这是很不爽很伤自尊的事,杜十娘开百宝箱时他也不好意思看。孙福的一番巧言恰好说透了他的心思:他固然迷恋杜十娘,可他用什么来养活杜十娘呀。他卖杜十娘,从他的角度看来,实在是迫不得已而可以原谅之举。贾宝玉对爱情坚贞吧,但他还是不能如愿娶林妹妹,为什么?还因为他经济上不独立,必须接受父母安排,只落得“一个妄自嗟呀,一个空老牵挂”,让“心事终虚化”。
婚姻要靠物质维持,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没有爱情婚姻上的自主。反过来看,盐商孙福就潇洒自信多了,遇到看中的女人他就去追求,因为他是钱的主人;琵琶女的商人丈夫也很潇洒,他爱娶谁娶谁,他的钱袋他做主。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找经济独立的男人这才是硬道理。当然,你也可找经济暂时不独立但却被你看好的男人,但这有点像买股票,要承担风险,要有心理准备。
其次,要找人格独立的男人。
李益一代才子,遇到霍小玉总算了了他才子配佳人的情结。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到头来奉的`还是“父母之命”。李益不存在经济上的困扰,但人格上,他受约束于父母。历朝以孝治天下,就不能责怪李益太听父母的话,婚姻上做不了自己的主。焦仲卿一府中小吏,虽挣不到大钱,可也算经济独立了,他还是哭着休了爱妻,为什么?父母之命。就因为父母之命,这两个经济已然独立的男人都不得已舍弃心爱的女子,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还待论证,但两个男人都失去了幸福却是不争的事实。焦仲卿“自挂东南枝”最终还是完全放弃了做儿子的责任。敬畏父母决不是盲目顺从父母,那些父母面前羔羊般的男人有恋母情结的男人是不能指望终身指望幸福的。
男人要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才有与之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资本,柳毅与小龙女的爱情,诸葛亮、梁鸿的婚姻都在证明这一点,柳毅独立,龙女遂其所愿;诸葛亮、梁鸿独立,黄硕孟光终有所托。
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今天,男人多得不愁找,就看你找个什么样的,但不管你找什么样的,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独立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先决条件。而相应的,女人也该经济独立,人格独立。
谨以此文与已婚未婚的姐妹们共勉。
2009-5-21
作者邮箱: cxq801@qq.com
篇3:高中语文帮助学生构建独立人格论文
高中语文帮助学生构建独立人格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语文的学习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要重视帮助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格。
高中语文中的课文都是我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言文等,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教师,教育学生要先从做人开始,培养高中学生独立的人格,让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注重发挥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把语文知识学好,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好成语、语法、句子、阅读以及文言文和古诗的背诵等,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悟人存在的价值,感悟不一样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例如,高中学生会学到《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它是鲁迅先生饱含深情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会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气愤之情。为了让高中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段历史,使学生充分明白这段历史的写作背景。这样教师在讲到生命时,学生就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同时对优秀的爱国的大学生充满崇敬之情,敬佩他们独立的人格精神,同时感恩所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课文的描述沉重而让人悲痛,一篇优秀的散文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要充分重视这篇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要对文章的学习进行总结。如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反思,同时要思考自己存在的人身价值,培养高中学生积极思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保持深刻的理性。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对于《纪念刘和珍君》的学习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只要教师抓住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将人性的美好品格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刘和珍君的独立人格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能够提升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美的视角出发,感受世界美的存在,从而让高中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因此,注重挖掘美的事物,从文章的学习中感受美的存在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启迪,同时增强自己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从美的角度欣赏语文课本的学习,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几次这首现代诗,首先教师要引导初中学生感受诗的意象美,作者将情感的表达描写的淋漓尽致,展现了作者缜密的思维能力。此外,作者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感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以及寓意,从诗的表达中感受《致橡树》所要表达的美,作者朦胧的借用对橡树的表达,采用象征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立的爱情与事业观,对女性的生存与爱情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就能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感受诗词的美妙,带领学生走进橡树的世界,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鉴别能力,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互通的感应,使高中学生在美的欣赏中领悟生命以及世界的美好,最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进化,构建独立的人格。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构建独立人格就是要培养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同时使高中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独立人格,就要从平时的教学中抓起,重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如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学生会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深刻了解到秦朝统治者奢侈的宫廷生活,同时将整个宫殿的歌舞盛况表达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想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甚至组成自己的小组将阿房宫画下来,通过简单的绘画的过程,学生就能感受到整个宫殿的辉煌以及奢侈,同时加深了高中学生对《阿房宫赋》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旷世情怀。在如此具有气势的描写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让高中学生思考一个国家如何能够立足,为什么秦国最后会灭亡,我们国家应该从中学习什么,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等等,这种极具对比的前后结果给统治者提出了忠告,而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与进一步学习《阿房宫赋》之后,学生对于古今的统治者就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体会一个人以及一个国家生存的立足的基本,教师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才能保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客观分析事实、了解事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人文学科教学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健全的独立的人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同时教师要注重教育学生,让高中学生在语文思想的传播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从而构建独立和健全的人格。
篇4: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也就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①女性意识包含人的意识和性别意识,即女性对人的角色、观念与价值问题的理解。女性在解剖世界同时也在解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②所以所谓的女性意识,是指建立在女性性别之上的、有别于男性的情感和意识,它涵盖着女性对历史、自身命运的反思以及价值自审、内在体验等内容。冰心是一位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她尤其看重和钟爱女性的性别特征,认为妇女应该将“为人”与“为女”统一起来。探析冰心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中体现了她的独特的女性意识。
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关注女性的命运
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克莉丝蒂娃甚至认为,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不应该界定“女人”,认为“一个是女人”和“一个是男人”几乎同样荒谬,并且具有同样的蒙昧主义色彩,因此克莉丝蒂娃对“女人”的理解是“女人” 无法逾越、无法言传,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在更深的程度上,女人不是能成为某种东西的物,要界定女人实际上把女人当物看待,就是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但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她的一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能力和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或剥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独立的生存意识,没有把握自己命运争取自己权利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自主性。冰心正是关注到了女性的这种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正如冰心的那句名言 “一个人要先想到自己是一个人然后想到自己是个女人或男人。”所以在冰心的作品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了受侮辱受损害的妇女的生存境遇,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现实的书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写女中学生英云被父亲包办嫁给了司令的儿子,原本天真活泼的少女一下子变为寡言少语的少妇,勉强读到中学毕业便陷入旧时大家庭,成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家庭的牺牲品。《是谁断送了你》里的少女怡萱,好不容易才在叔叔的支持之下争得了上学的机会,谁知一个浪荡子自作多情的信,落到了怡萱那守旧的父亲的手时,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使她非但被剥夺了上学的机会,也因此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最后的安息》中翠儿是一名童养媳,翠儿受到婆婆的苛责,虐待,不能吃饱饭,在寒冷的冬天挑水,在冰冷的河水中洗衣,这般的任劳任怨,还是逃不脱被损害的命运。作者在从生存角度关注妇女命运的同时,竭力从一个女性的内心体验出发,写了翠儿在面对这些苦难的同时对于温情和爱的向往。在“我”提出要为翠儿洗衣时说出的满含着慈怜温蔼的言语,忽然使翠儿心中受了大大的感动。从翠儿的内心体验出发,体验到了人间友好光明的一面。但翠儿却无力争取这份光明,年轻的生命过早的陨落。冰心在从生命存在角度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时候指出妇女要获得解放,指出妇女必须争取受教育与婚姻自由的权力,而把没有受教育看作是女性悲惨命运的唯一因素,这一点难免有些偏颇。
冰心在从生命存在角度关心女性命运时,也塑造了一些有着清醒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着自立自强的意识也有着改造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参与改造社会,体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鸿的姊姊》便是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女子的形象。“我姊姊也自负不凡,私下里对我说,我们两个将来必要做点事业,替社会谋幸福,替祖国争光荣。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作者借庄鸿之口表达了这样一位女子的愿望,希望脱离家庭的束缚,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她的《女兵自传》更是以激昂的姿态“打破恋爱梦”,“把脸上的胭脂粉洗得干干净净”,“走向充满了血腥味气味,横陈着无数骼骸的社会战场”。《从军日记》“不知经过多少侮辱和痛苦,经过多少挣扎和奋斗,才投入革命的洪炉,和男人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献身革命”。她们都在传达对自己是女人的清醒,以投身于社会解放来谋求女性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
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
著名的女性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对蒙泰朗等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做了精辟的剖析。波伏娃认为,在蒙泰朗的作品中,男人是超人,女人只是作为低下的参照物来证明男人的高尚,这是一种因果的.颠倒;劳伦斯的作品男性是引导者,女性只能充当被引导者,这是变相的男性的骄傲;在克劳代笔下,女人更接近上帝,但她只是用来拯救男人的工具;布勒东虽然对女性竭力赞美,但仍将女人看作男性之外的另一性;司汤达的作品能用更加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妇女,但最终女性仍需依附于男性。而现代文学创作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多也表现在以上几种。在冰心笔下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不是依附拯救,引导,而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一种男性和女性和谐的关系,这种男性女性关系的构造体现了冰心的女性意识即肯定了男女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互相关心帮助,彼此心灵相通,这种女性意识的体现在与冰心在作品中构建的独特的女性和男性的关系。
1、姐姐和弟弟的关系。
《斯人独憔悴》中的颖贞,爱惜袒护弟弟,在弟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给出合理的意见。《离家的一年》中在得知弟弟将要远行时,小姊姊和弟弟“成日里两个人厮守着,又将自己最爱的一只自来水笔,也送给他。”还成日里低着头忙着要给弟弟织一双绒线袜,还给弟弟准备了写好了自己名字的信封。而弟弟也对小姊姊恋恋不舍,在离别的途中回忆着过去的憾事。《烦闷》中的“我”,在无聊烦闷时向姐姐倾诉,探讨前途和奋斗的意义,诉说自己不能磨灭的傲岸的品格。在这里女性作为一个倾听者来理解男性的苦闷和诉说的对象。在弟弟的眼中,姐姐是真善美天使的化身,是安琪儿,只有姐姐可以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庄鸿的姊姊》中,姐姐对弟弟的关心体贴是不处不在的。“她每次给我写信,都是一片恳挚慰勉的话。每逢我有什么失意或是精神颓丧的时候,一想起姐姐的话,便觉得如同清晓的霜钟一般,使我惊醒;又如同炉火一般,增加我的热气。”姐姐对弟弟是鼓励的关心的劝勉的。冰心笔下的姐姐和弟弟的关系也是自身生活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无常不是这样一位姐姐。冰心是长女,下有三个弟弟,这位姐姐时刻关爱着弟弟的成长,在她的著名散文《寄小读者》中的姐姐未尝不是冰心自己。
篇5:《班淑传奇》中的女性独立理念分析论文
《班淑传奇》中的女性独立理念分析论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班昭续汉书”的典故一直广为流传,鼓舞着历代的女性。古装剧《班淑传奇》讲述的则是班昭的侄女班淑的传奇故事。与其它古装剧相比,该剧更像是一部青春励志篇,有借古说今之意,鼓励每一位女性都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女性独立理念在《班淑传奇》中的体现
《班淑传奇》通过对班淑、姚娟、寇兰芝等一系列人物的刻画,形象地展现了她们所理解的人和世界,具有鲜明的女性独立意识。
1.反抗传统礼教,强调女性平等观念
在古代的中国,传统礼教是制约女性独立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班淑传奇》中的班淑却勇于反抗传统礼教,去追求自己的权利与幸福。班淑,虽为班超之女,却从小生活在草原上,直到成年之后才来到中原寻找自己的父亲。但不幸的是,在她来到中原找到班府之后,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她找到族长,要求班氏族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族谱之中,却遭到了班氏族长的拒绝。族长认为,一个外族女子的名字是无法记录在班氏族谱之上的。生性耿直的班淑还以言语得罪了班氏族长,班氏族长认为这一女子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赞美的女性形象相差甚远,一怒之下,将其赶出了班府。
在被赶出班府之后,班淑并未气馁,而是依据草原上的习俗,为死去的父亲祈福。最终,在二叔的劝说下,她准备去寻找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亲人 — 班勇。孤身来到京城之后,她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认亲的凭证,不知道自己的哥哥会不会将自己当成骗子。于是,趁大哥还未回朝之前,她需要找到父亲曾在信中提及的《山海经》,找到证明自己身份的凭据。然而,要想找到《山海经》,就要进入皇宫。在众多进入皇宫的方法中,她选择了考女傅,其原因有二:第一,作为学堂的教师,她能够接触《山海经》的机会会更多,第二,她想向自己的姑姑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傅,进而实现自己的抱负,得到班氏族长的认可,将自己的姓名添加到族谱之上。
班氏族长将班淑赶出班府的这一行为,就好比束缚女性发展的传统礼教,但在面对这一传统礼教时,班淑并没有屈服,而是以其顽强的毅力,成功地考入内学堂,成为了一名女傅,默默地反抗着传统礼教。
除了班淑之外,邓太后也是反抗传统礼教的典型代表。她反抗传统礼教的事例表现在她创办了内学堂。中国古代向来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她突破了这一传统理念,在皇宫办起了内学堂,要求所有的公主、大臣们的女儿都到学堂学习琴棋书画。不仅如此,贵为太后的她,爱上了霍桓,虽然她明白,由于他们之间身份的悬殊,他们的爱情将永远无法开花结果。但是她依旧爱了,依旧勇敢地追求爱情。
2.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要求爱情上的平等
《班淑传奇》以“女性抗争”的方式,建构起女性在封建男权社会中的独立存在和主体意识。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学堂女傅寇兰芝。寇兰芝敢于对大将军邓骘进行爱情告白就是独立意识的体现。
寇兰芝,身为京城第一才女,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然而,在爱情面前她却表现得过于懦弱。起初,由于受到太后的赏识,将她赐婚给大将军邓骘。然而,未能真正展现女性魅力的寇兰芝,就如同一具美丽的“躯壳”,并没有受到邓骘的青睐。在邓骘遇到班淑之后,对班淑一见倾心,不断地追求班淑。邓骘的行为已深深地伤害到了寇兰芝。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为自己的爱情真正争取过。最后,邓骘不满寇兰芝对班淑的伤害,与其解除婚约。
被退婚之后的寇兰芝,在父亲的安排下,辞去了宫中女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之后,她重新嫁人。但是她的这次婚姻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在婚姻中,处于弱势的寇兰芝,被丈夫一次次地欺凌与虐打,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直到收到班淑的来信,她才幡然醒悟,女性要独立、要自主。于是,她提出要与丈夫和离。
在和离之后,她又回到了学堂,当起了女傅。在经历了一次退婚、和离之后,寇兰芝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开始变得勇敢、坚强,努力地把握着自己的命运。而此次的转变,也使得她与以前相比变得更加有魅力。最终,她的独立、坚强,也吸引到大将军邓骘,两人在命运的兜兜转转之间,走到了一起。此时的她,深刻地明白:只有平等的爱情,才能换取幸福的婚姻。
二、女性独立理念下的灿烂人生,凸显女性自身价值在东汉,许多女子在父母的安排下嫁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丈夫,且一辈子都围着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转,未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班淑传奇》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个个都是独立、坚强的,在命运面前,她们从不低头,最终都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在班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学生叫江绣。在班淑的帮助下,江绣逃离了嫁给将军的.命运。除了江绣,刁蛮任性的北乡公主刘滟、体弱多病的闻喜公主阿兴,都在班淑的影响下不断成长、不断强大。最终,她们都如班淑、寇兰芝一般,拥有了自己的灿烂人生。
班淑的好姐妹姚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姚娟是班昭的点名女弟子,深深地沉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学究。在遇到班淑之前,她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女傅。她所管理的乙班,学生一个个如大魔头一般,整天嬉笑玩耍,从不认真听她讲课。而生性懦弱的她,也是听之任之。直到班淑的出现,她才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太傅,她的职责就是管教这些学生。于是,她与班淑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慢慢地乙班的学生在学习上也变得认真起来。
事业上取得了突破之后,姚娟在爱情上也变得勇敢起来。她爱的是霍恒,一个连太后也青睐的男子。为了拆散姚娟与霍恒,太后为姚娟赐婚,但是勇敢的姚娟还是与霍恒一起战胜了太后,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电视剧《班淑传奇》在女性视角下勾画出一条独特的脉络,凸显了女性自身的价值,使女性的独立意识得到了传承和延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女性始终可以拥有婚姻之外的依靠,例如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班淑传奇》不失为一部视角独特、立意新颖的女性题材作品。
《班淑传奇》除了让观众对班氏一门有了更多的了解外,更是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班淑传奇》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汉朝,但它不管是在剧情的设置,还是在人物的刻画上,都折射出了当代社会的影子。该剧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班淑追寻女性价值的奋斗史,呼吁更多女性在青春中张扬出个性色彩。
篇6: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冰心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母性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观。
冰心是一名创作生涯贯穿了整个世纪的才女,她用温和细腻的笔调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她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富于母性光辉的女性形象,表达了独属于她的女性意识。不同于其他女作家书写女性对婚姻、对家庭的疏离和反叛,冰心一直保持着一种传统温和的态度阐述女性与家庭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创造了许多有现代特质的贤妻良母形象。同时,她也没有回避现代女性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之间的矛盾,体现出自身传统和现代意识的统一。
冰心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出希望在母爱的情愫中寻找女性失落的世界,而系列小说《关于女人》更是鲜明地彰显了冰心的女性意识,小说中的R小姐、M 太太、L 太太等,都力图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女性的价值和能力,并争取让这种自我价值得到社会和男性的承认。刘钊认为女性意识有多种具体形态,生命意识就是其中之一。“女性的生命意识表现为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关系中,谋求女性理想化的生存方式,攫取与男性平等的生存竞争机遇,满足自我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创造性追求,最终使自我的存在价值与自由意志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得以实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女性尽力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实现,这难道不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显著标志吗?冰心通过女性身上所拥有的母性特质和生命意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女性意识观,让我们看到女性身上特有的力量与魅力。
谈到女性,自然会联想到与女性有关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家庭,从远古社会开始,当社会生产进入农耕时代,对劳动力强度的要求就增加了,男性逐渐取代女性在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女性转而进入家庭。而冰心注意到了家庭对女性的重要性,将关注的视角投向了家庭。小说《西风》中的女主人公秋心10 年以后与年少时在追求者――远在旅途中偶遇,10 年的时光没有在远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却在秋心脸上刻下了憔悴和苍老。10 年里,她虽然收获了事业的成功,但心灵上却受到了寂寞孤独的折磨,特别是与远的重逢让她“痛恨自己来劳碌的生涯”,后悔当初为了事业放弃了婚姻和家庭,然而一切早已无法挽回。所以小说结尾秋心只能在西风中呆然独立,目送远幸福的一家人离去。作者虽然一方面赞扬了秋心用理智压制情感,不愿破坏他人家庭的崇高道德,但更多的是力图通过这位职业女性的孤独和痛悔展示女性对家庭的渴望。
女性是家庭重要构成,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贤惠聪明的女人来操持,那这个家庭就不会美满。《两个家庭》是冰心登上文坛的第一篇问题小说,这篇小说明确提出了家庭问题。小说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妻子形象:陈太太是旧式官宦人家的小姐,不懂家庭管理之道,整天只会出去打牌应酬,所以家里一塌糊涂;而作为正面形象的亚茜,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将自己所学与家庭管理相结合,文化上与丈夫“红袖添香对译书”,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合理规划家庭收支,整个家庭井井有条,其乐融融。这样两个环境迥异的家庭,对丈夫也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陈先生每天在外要面对无奈的时局,回家还要面对凌乱无章的家庭,在内外两股压力的夹袭下,终于不堪重负,英年早逝;而“我”的三哥虽然也受到了现实环境的困扰,但终因有个聪慧的太太,幸福的家庭,内心还是快乐的。冰心通过两个家庭对比,说明了妻子对家庭的重要性。“女性→家庭→男性”,女性在这个链条中看似处于最底层,但正是因为处于底部位置,所以女性对这个链条才起着基础性、支配性、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全的细胞,才会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乃至一个健全强盛的国家”。可见女性两个方面作用的发挥来彰显自身价值的。
总是把女性放在家庭这个位置,冰心的`女性意识是否有些太过守旧?显然不是。虽然冰心笔下塑造的多是贤妻良母,但与旧式家庭中男性的附庸有着根本不同。首先,旧式的家庭妇女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只有男人享有读书的权利,而冰心笔下的这些女性,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在学业上甚至还是佼佼者,如L 大姐学生S 等,无一不是有主见、善思考的女性。其次,她们经济都是独立的,不依靠男性生存。如《我的朋友的太太》中的L 太太,和丈夫一样在美国接受了精英教育,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经济上自立自强,在家里也是一家之主。最后,冰心笔下的贤妻良母并不是龟缩在家里自得其乐的小主妇,她们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政治局势,在民族危难之际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的母亲虽然出生在旧时代,却拥有“现代的头脑”,她十分关心政治,曾经帮同盟会的舅舅秘密“传递消息”、“收发信件”,辛亥革命时又变卖首饰,为革命军捐款筹资。他们都是平凡的女性,但在民族存亡的岁月,都主动投入到社会洪流中,凭借顽强坚韧的意志实现不平凡的社会价值。
冰心自小是父母膝下的宠儿,在温暖的家庭中长大,所以她热爱家庭,热爱和母亲一样的贤妻良母,但在她热忱塑造理想的贤妻良母时,并没有一味远离现实生活,她注意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中所面临的问题。她说:“许多职业妇女在结婚之前总要百转千回的考虑。倘若她不幸而被恋爱征服,同时又对事业不忍放弃,那这两股绳就会把她绞死!”《我的房东》中的R 小姐就是个典型例子,虽然她渴望家庭,但知道自己“若有了这一切,便会很快的消失在里面去”,为了避免自己倾注一生的爱情在婚姻中变质,更为了避免在家庭的快乐中牺牲自己的快乐和健康,她明智地选择了独身主义。从《相片》《西风》到《我的房东》,作者展示了知识女性事业与婚姻的两难抉择,现实生活中女性想要实现自我,又要兼顾家庭事业双重角色,自然要付出更多,也要面临更多压力。到了《我的邻居》中的M 太太,在丈夫的阻挠、重压下,不得已放弃了创作事业,更不幸的是她毫无料理家政的能力,所以每天只能在丈夫的责骂和婆婆的刁难中艰难度日。当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由外向内转,具体到家务问题时,冰心认为家务责任不应全然推给女性;“假如饭菜不熟或小孩喧哗吵闹,至少他们(夫妻双方)应以抱歉的眼光对看,或同以抱歉的眼光看客人。”如果男人只会一味责怪妻子,那就是封建的大男子主义和男性自私狭隘的心理在作祟。对于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这一问题,冰心没有给予解决方法,而是提出了男女应平等承担、共同面对的大原则,虽然不够成熟,但体现出冰心对女性问题的现代思考。
冰心是个“新思想与旧道德兼备的完人”,她笔下温柔聪慧的贤妻良母看似符合传统女性的审美想象,但是她借助母性精神和生命意识展现的是冰心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富有现代气息的女性意识。在冰心眼里,家庭是大多女性的归宿和追求,女性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又服务国家社会;家庭既是女性求取健全人格的必经之途,也是发展自我的一个途径。用现代意识观照传统思想,是冰心对女性命运独特的书写方式。
篇7:毕业论文-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寻―《伤逝》与《玩偶之家》比较
毕业论文-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寻―《伤逝》与《玩偶之家》比较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与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都是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她们性格内在的矛盾,最终导致她们走上了悲剧性的结局。虽然子君和娜拉在女性意识萌芽上存在差别,但她们共同追求女性独立的历程说明,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不仅要依靠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人格的完善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伤逝》;《玩偶之家》;女性;独立人格;比较
ABSTRACT
Zi Jun in Lu Xuns Mourn the Death , and Ibsen Na in Laszo s House of Doll, are all typical images of rebelling women. They all struggle strongely for their own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However, their contradict personality lead them a tragic result finally.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ce at womens consciousness sprout, their pursueing at womens independence proves that womens real liberation, not only depend on the so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 but also depend on their own indepent personality and struggle spirit.
Key words: Mourn the Death; House of Doll; wome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ompare
篇8:从三毛作品中认识生活作文
从三毛作品中认识生活作文
对于三毛的认识,我更多地停留在他人只言片语的传言中。自己并未太多拜读她的作品,不多的接触也仅限于走马观花后的浅尝辄止。心目中的三毛也一直就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
我最近借阅了一些她写的书和写她的书。看过之后,我走近了这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虽仍有朦胧之感,但却清晰了很多。《哭泣的骆驼》中那悲壮而又绝望的爱情生死盟;《沙巴军曹》中那爱与恨的边缘的最后抉择;《哑奴》中那对家的无限的渴望与眷恋……三毛的文字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沉重。
生活,当我写下这两个字时,心头不自然地抽动了一下。不知是因为在心底对三毛产生了认同感,还是缘于这个自古久远却又临近的命题让我一瞬间想到了太多。但不管怎样,那一刻我与这个女人有共鸣了。
三毛是矛盾的,也许是因为她的叛逆,也许是因为她的追求。她一直在挣扎,想脱离她眼下的生活,寻求自己的一份空灵与高远,开拓自己的一方神圣的净土,却因为有太多的牵挂,她最终选择了认同与面对,泰然而平静地生活了下去。像一只高高飘扬的风筝,看似高高地飞翔在万里晴空,却一直被那根细线束缚着、拉扯着,想挣脱想飞得更高更远,却又畏惧挣脱后的结果,最后只是无奈而又默默地鸟瞰这个苍茫的大地,轻轻地随着风轻舞飘扬。
印象中有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镜头里开始是一只迎风飘扬的风筝,后来闪出一行字:束缚,是为了飞得更高。三毛矛盾的选择正是因为她对生命与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这时,束缚是一种疼爱与关怀。善良的她怕挣脱束缚后伤害到了疼爱与关怀自己的人,最后无奈地选择了平和地面对与接受。
生活是多磨的。坎坷不平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与疼痛。在三毛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学会忘记,就像肉体上的伤口,如果经常触碰它,很长时间都会疼痛且难以愈合,而如果转移注意力,忘记它的存在,很快它就会愈合,即使留下少许伤疤,却没有了痛感。生活并不亏欠我们什么,关键是我们抱着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就像我们头顶上的这块天空,换不同的角度看它,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郭敬明一直只会45度角地去仰望天空,所以他的眼睛里一直布满着难以抹去的忧伤。
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中对三毛有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她的面容更加清晰了。她微笑着,慢条斯理地重复着一句话:积极地生活。
坦然面对生活,虔诚地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并真诚地对待他们。在每个人的身上,你就会嗅到阳光的味道,触摸到温暖的气息。同时,我们也会微笑着走过自己的每一天。
篇9:《祝福》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祝福》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摘要: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祝福》更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女性群像,其中最关键的几个人物有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本文将通过对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她们各自的形象特点及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解读鲁迅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的阐释――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关键词:《祝福》 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封建礼教
《祝福》是鲁迅众多优秀代表作品之一,选自小说集《彷徨》。在《祝福》中,鲁迅刻画了很多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尤其是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等女性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最初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纯洁而又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她自尊、自立、坚强、充满母爱,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忍受能力。可是,命运并没有垂青于她,而是一次次地摧残她。她先后两次丧夫,又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这就导致她成了众人眼中伤风败俗的“谬种”,也使她由此“落了一件大罪名”。祥林嫂在忍受着丧夫丧子之痛的同时,还要遭受来自鲁镇人的挖苦和侮辱。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伤痛,使得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眼睛是心灵之窗。人的心理想法、性格特点乃至命运遭遇都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出来。鲁迅曾经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由此可见“画眼睛”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巨大作用。《祝福》从多种角度对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刻画,但对其眼睛的刻画尤为突出。 这篇小说对祥林嫂的眼神变化进行了十七处描写,这些对眼睛的细节描写并不是单一的,它密切联系了当时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并且各具特点,没有雷同之处和多余之感。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的眼神进行的传神描写,使得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灵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祥林嫂以一个年轻寡妇的形象初次来鲁镇时,“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此时的祥林嫂是一个老实安分、质朴敦厚的劳动妇女。再次来到鲁镇时,我们看到小说中的描写是“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个时候,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和爱子阿毛相继死亡,一连串的打击正是祥林嫂眼角带泪且没有光彩的必然结果。而爱子阿毛的.死亡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尤为惨烈,一提到阿毛,她就“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通过“直着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祥林嫂的内心是多幺的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在当时那个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中,不但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反而使得祥林嫂处处遭到侮辱和耻笑。这些导致她的处境更加艰难,精神上雪上加霜,此时的她只能“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不明白人们为什幺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因此,当她再次遭受嘲笑时,就只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无限的痛苦和哀伤,只能默默地埋藏在那饱受创伤的心里。
然而更大的折磨还在等着祥林嫂。当她从柳妈口中得知再嫁的女子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她所嫁过的两个男人时,“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中,“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眼”。我们可以想象这巨大的精神折磨使得她是怎样的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然而坚强的祥林嫂并没有由此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当她听说可以通过捐门槛赎罪时,又开始辛勤地劳作、默默地攒钱。在这期间人们不断地嘲笑她,而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这无言的眼神中不但包含了忍耐,更包含着一种反抗和坚强的自信。在她终于攒够了钱,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眼神的变化,表明祥林嫂又找回了人格的尊严从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事与愿违,“捐门槛”并没有给祥林嫂带来尊严,在其他人眼中,她仍是那个再嫁的祥林嫂。四婶仍不许她去拿祭祖的任何物品,这对她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她重新做人的最后一丝希望被彻底消灭了。“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就形象地表现出了祥林嫂的绝望。
“我”在五年后再次见到祥林嫂时,“她瞪着眼睛,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足以看出祥林嫂已经成了一个木偶人。文中也对此时的她进行了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既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就把一个备受封建礼教残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真实地立在了人们的面前。对现实生活已经不报任何希望的祥林嫂,又开始寄托那微小的希望于阴间。她的内心是矛盾的,渴望和阿毛相见的她希望死后有灵魂,恐惧被锯成两半的她又希望死后没有魂灵。看到“我”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迫切地渴望能从“我”的口里得到一个令她满意的答复。这种迫切的渴望之情就集中表现在她那紧紧地“盯着我的”眼神中。在我模棱两可的回答了也许有时,祥林嫂对阴间的一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于当天晚上的祝福之夜在恐惧和绝望中死去,至此祥林嫂结束了她充满痛苦的悲剧的一生。
鲁迅先生通过抓住对眼睛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精湛娴熟的写作才华,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祥林嫂的形象。
二、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祝福》中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她把祥林嫂第一次带到鲁镇,后来又联合祥林嫂的婆家把祥林嫂劫走,并导致祥林嫂再嫁给了贺老六。在祥林嫂又一次丧夫之后,卫老婆子第二次把她带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卫老婆子在摆弄着祥林嫂的命运,并由此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卫老婆子不仅是文中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线索性人物,谁都可以来完成她的角色,而做为具有独特而鲜明性格特点的卫老婆子,她便是她,是独特的,没有其他人能取代甚至模仿。
她所从事的营生使我们很难说清她属于哪个阶级。她既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很多的联系,又同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底层阶级有着说不清的纠葛。离开了哪一方,她都无法继续自己的营生,无法生存。祥林嫂的多次变故实际上对她是有利的,她都可以从中获利,因此文中的她始终有着好的心情、笑的面孔。她所依赖的营生造就了她能言善辩和圆滑世故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一个寡妇能够在顽固又保守的鲁四老爷家做活,帮助祥林嫂的婆家抢回了祥林嫂,还可以让她假装愧疚地去鲁府解释。她两次帮助祥林嫂得以在鲁家做活,表面上是给走投无路的祥林嫂提供了一条生存之路,实质上她的出发点却并不是对祥林嫂的同情,而是看好了祥林嫂勤劳的本分,从而利用她为自己赚取金钱。她帮助祥林嫂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祥林嫂必须不惜力气地干活。当饱受精神折磨、心力交瘁的祥林嫂因干活不济而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卫老婆子却再也不去管她了。文中有这样的一些话语,“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再成乞丐呢,那我可不知道”。仔细琢磨以上两句并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是在去了卫老婆子那里又被赶出来后才沦为乞丐的。此时的祥林嫂已经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所以卫老婆子也不再愿意去“帮”她一把了,这也导致了祥林嫂物质生命的最终毁灭。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私自利、巧舌如簧、圆滑世故、冷漠贪财的卫老婆子的形象。
篇10: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论文
一、发挥语文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前面提到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属于“晓之以理”,那么,什么是“动之以情”呢?本人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这就是“动之以情”。所谓美的陶冶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人的情感状态、意志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几个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审美教育条件。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灵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教授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要想把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能够带有表情地给学生范读课文,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述故事,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对于课本剧的学习,教师要做到艺术性的指导,培养学生深入剧本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会文章美的境界。比如,在学生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感人事迹,很多学生都被感动地热泪盈眶,班里充满了浓浓的情感氛围,学生怀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不用过多的说教,便达到了教育目的。再比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的美,很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虽然身份低微,靠卖苦力挣钱,可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散步》中的“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挑起家里重担的责任就落在他的'肩上,他扶老携幼,表现了勇于承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章《魂》中的小姑娘,为了阻止一场冲突,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值得称赞……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人性美的学习,心灵得到了净化,健康的人格得到了塑造。
二、通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锻炼空间,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得以更好的塑造。比如,教师节到了,我要求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老师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情况,对老师多一些关爱,并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做一个汇总,写一篇采访笔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了解到了教师更多课堂以外的故事。另外,我还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去户外游玩,让学生感受祖国壮美山河,增强民族荣誉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对塑造健康人格都十分有帮助。
三、总结
总之,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将不懈地努力。
篇11: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和谐人格培养论文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更为确切地讲,音乐作为人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其价值和魅力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它是培养健康和谐人格的现实需求。所谓人格就是个体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和谐人格培养是现实针对性很强的基础教育命题。和谐人格是一种情感丰富、深刻和审美化的人格。和谐人格深受中学艺术教育的影响,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我们只有对中学音乐教育塑造和谐人格的路径和方式的进行深入探讨,才能更好地明确音乐教育承载的使命和发展的方向,将和谐人格培养目标变成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一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打牢和谐人格基础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既是中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又是形成和谐人格的品德基础。中学音乐教育正是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分清善恶美丑的过程中,推进了和谐人格基础建设。
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音乐教学要依靠师生共同努力,同时,也体现了同学与同学间的合作关系。比如,在进行大合唱训练时,如果每个学生都不是集中精力,力求发音的高低、强弱、节奏、旋律的准确性与和谐性,而只是“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不积极与他人配合,只凭借自己的感受任意发挥,那么,大合唱练到最后,只能是不欢而散。因此,音乐教学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具有团结向上,互相带动,凝聚力强,教学效果明显的特征。
二是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号角,能够表达人的心声,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涵义。在京剧艺术进课堂的实践中,如果欣赏《沙家浜》选段,就可以通过刁德一、胡传奎,阿庆嫂三人形象和语言的对比。认清人的本质,认清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学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勇于奉献,挑战自我。同时,青年学生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与兴趣,教师的因势利导,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音乐作品的具体形象感受来完成。
三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学习音乐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样,要有吃苦耐势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对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能朝秦暮楚,也不能敷衍了事,不能不思进取,更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只有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恪尽职守,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树立报国之志,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与意义。
二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智力素质,推动和谐人格发展
智力因素与条件是和谐人格发展的内驱力,也是中学音乐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音乐教育包括了众多学科知识。如文学、舞蹈、历史、文化等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可以拓展知识的框架与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选《黄水谣》、《黄河怨》等作品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生命的残酷暴行,学生不但学习了音乐知识,并通过音乐语言,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力,而且重温了历史,从而也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此外,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和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音乐教育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掌握了基本音乐技能、技巧,同时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三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现和谐人格升华
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美感的教育,从而达到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操的目的。音乐的影响力较之其他学科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现代人生慰藉情感的最佳选择。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创造音乐的一种主体力量。音乐价值在于它的情感渗透力,增强了和谐人格培养的可控性。如果中学生在长期的音乐熏陶和感染下,就完全有可能通过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洞察并鉴别流行音乐中不良因素,矫正浮躁、浅薄的情绪宣泄倾向,排斥低级、丑恶情调的氛围,自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
中学音乐教育有助于增强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音乐审美情趣是学生在进行对音乐美的体味、欣赏和表现过程中养成的。美妙的音乐氛围与环境,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们一边聆听教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欣赏多媒体带来的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音乐厅一样的现场效果。它对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起到一种包围、熏陶、感染的作用,使人情不自禁而萌生出某些美妙动人而真实的感受,从而实现了和谐人格升华。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与特长。在具体音乐教学中,要通过表情的利用、身体语言的运用、音乐作品的处理等方面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发一个音,每做一个动作,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美、姿态美、声音美,把美蕴藏在声音与动作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
四 中学音乐教育通过提高学生协调能力,拓展和谐人格空间
培养和谐人格,塑造完美高尚的人性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音乐从传统走向现代,秉持自身特色的现实需求。中学音乐教育正是通过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达到这一目标的。它通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能力。通过中学音乐教学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各种身体机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能力,增强自立能力。比如,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及呼吸的运用,可以达到配合和谐,促进大脑的正常发育,增强肺活量的目的。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声音的强弱处理,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又是中学生顺利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拉纤歌》、《打夯歌》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高尚品格。其实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与神韵,如何欣赏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通俗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借助理论思维与语言表达等手段,通过由浅入深的渗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无知到有知,由无形到有形,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发生质的变化,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拓展和谐人格发展的空间。
篇12:毕业论文-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毕业论文-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苏青的写作是真正独立于男性话语的写作,对女性自身的关注使她的文学创作迎来了1个真正的女性话语时代。苏青站在女性立场上,以女性独特的眼光来审视女性自我。从现实的男女平等观、肯定有爱反对无爱的性爱观、批判女性异化等方面展现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苏青;女性意识
ABSTRACT
Su Qings writing are real feminist works which are sistinguishable from the male discourse.the concentration on the female sex itself made her literary creationenter a period of the real feminist discourse. Su Qing stand at females place whith specile value watch male.his wri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sex and equal of eule express strong feminist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Su Qing; female conscious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 ,人们对她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1。苏青的人生之旅是曲折、坎坷甚至是悲惨的,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品质。她才情兼具,个性鲜明,大胆、正直、坦诚。她思想敏锐不保守,无明显的政治主张和信仰,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情,苏青的人格品质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表现。苏青在她的作品中总是要把女性当作抒发感情的对象,她的1切诉说的根基都建立在对女性的理解之上,她把最真的心掏给你,让你在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她的心情,与她同悲同喜。读苏青的文章,往往被她那犀利的目光带入1种推向极至的理解。她的女性意识特别强烈,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到男性的`立场上去抨击女性的弱点,然后再回到女性的立场上来阐述做女子的甜酸苦辣。由于刚柔相济,她的文章显得丰满而立体。她对女性的优点与缺点有1种少有的敏锐的洞察力,能穿过皮肤,直入5脏,深至精髓。苏青独具慧眼,她以自己的切肤感受,勇敢地颠覆了男性话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向世人倾诉女性的心声,表达真正的女性的情感和思想。本文主要从苏青散文和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平等观、女人观、婚姻观、性别差异以及性爱观等方面来分析苏青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剖析她对人格尊严、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传统习俗的反叛。
★ 人格座右铭大全
从经典作品中探究女性的独立人格论文(合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