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缅因夏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我国政治哲学研究述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国政治哲学研究述要,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我国政治哲学研究述要
我国政治哲学研究述要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治哲学又在我国重新兴起,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十多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政治哲学一般理论包括政治哲学的学科性质、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内容、作用、功能及其主要讨论的具体理论问题做一简单的述要.
作 者:王为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INGBO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2003 25(5) 分类号:B26 关键词:政治哲学 研究 述要篇2:近十年中国科学哲学研究述要
近十年中国科学哲学研究述要
历经曲折的中国科学哲学,近十年来迎来了一个研究的高潮,在科学划界、科学发现、科学理论评价、科学芡展模式、科学合理性以及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这对于尽快融入国际研究,发展中国的.科学哲学事业,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 者:王瑞 马佰莲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50100 刊 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C1.2 关键词:科学哲学 科学划界 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合理性 科学实在论篇3:依恋研究述要
依恋研究述要
本文通过对国外近40年来关于依恋问题的回顾,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依恋问题的.研究路线和焦点问题,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服务.
作 者:蒋长好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100037 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7(6) 分类号:B84 关键词:依恋 分离焦虑 陌生情境测验 养育特征篇4: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80、90年代形成研究局面。目前,对图书馆哲学概念和内容结构的认识还很不一致。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培育人的图书馆精神,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图书馆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63。【摘 要 题】理论纵横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Hegel,1770~1831)指出,“哲学认识本质”[1]。哲学历来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本质的思想武器。图书馆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图书馆现象本质的把握自然也离不开哲学思维。为了认识和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也进行了长期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本文就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状况的综合述评。
1 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是谁在什么时间第一个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命题,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这一提法至迟在1934年就出现,其根据是丹顿(J.Periam Danton)于1934年就著有《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2]。据台湾胡述兆先生在《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一文介绍,阮冈纳赞于20世纪30年代就著有《图书馆分类哲学》一文[3]。据台湾沈宝环教授《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一文介绍,英国的包得菲(A.Broadfield)于1949年著有《图书馆哲学》(A Philosophy of Librarianship)一书[4]。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何时,也是一个较难考证的'问题。蒋永福认为,20世纪30年代杜定友等人的图书馆学思想中就包含有较明显的哲学思考的痕迹[5]。不过,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或提法。在我国大陆,1990年蒋永福在《黑龙江图书馆》发表《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一文[6],其副标题是“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这可能是在大陆图书馆界最早提出“图书馆哲学”(library philosophy)一词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鼎盛期,在这一时期里,较早对图书馆现象作哲学思考的人有刘迅、刘烈、陈一阳、庄义逊等人。刘迅于1982年著有《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一文[7];刘烈于1985年著有《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8],陈一阳于1985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9],于1988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10];庄义逊于1985年著有《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一文[11]。另外,卿家康、詹新文于1987年译有J・H・谢拉的《图书馆哲学》一文[12]。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蓬勃发展,高锦雪教授于1985年就著有《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书。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研究者中,除高锦雪外,其余研究者无一是以图书馆哲学为自己主要研究领域的,因此他们的上述著文也都是“偶发之作”,其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而且他们各自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都未能继续下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有蒋永福、何长青、吕斌、周文骏、周庆山、胡先媛、张广钦、刘君、马恒通、李明华、郑全太、王梅等。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持续呈活跃状态,沈宝环、赖鼎铭、高锦雪、梁君卿、卢荷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已达到了较专深的境界,其中,赖鼎铭教授的《图书馆学的哲学》(1993年印行)一书可谓是视角极其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名著[13]。在大陆,蒋永福和郑全太是以图书馆哲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两人的研究成果也最丰,而其余的研究者们似乎仍属于“偶尔一发”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蒋永福先生从1990年起致力于图书馆哲学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是目前我国大陆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者,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应该说他为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述可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正式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图书馆哲学”一词正式见诸有关文献。20世纪90年代
[1] [2] [3]
篇5: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到80、90年代形成研究局面。目前,对图书馆哲学概念和内容结构的认识还很不一致。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培育人的图书馆精神,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图书馆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63。【摘 要 题】理论纵横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Hegel,1770~1831)指出,“哲学认识本质”[1]。哲学历来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本质的思想武器。图书馆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图书馆现象本质的把握自然也离不开哲学思维。为了认识和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也进行了长期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本文就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状况的综合述评。
1 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是谁在什么时间第一个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命题,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这一提法至迟在1934年就出现,其根据是丹顿(J.Periam Danton)于1934年就著有《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2]。据台湾胡述兆先生在《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一文介绍,阮冈纳赞于20世纪30年代就著有《图书馆分类哲学》一文[3]。据台湾沈宝环教授《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一文介绍,英国的包得菲(A.Broadfield)于1949年著有《图书馆哲学》(A Philosophy of Librarianship)一书[4]。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何时,也是一个较难考证的问题。蒋永福认为,20世纪30年代杜定友等人的图书馆学思想中就包含有较明显的哲学思考的痕迹[5]。不过,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或提法。在我国大陆,1990年蒋永福在《黑龙江图书馆》发表《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一文[6],其副标题是“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这可能是在大陆图书馆界最早提出“图书馆哲学”(library philosophy)一词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鼎盛期,在这一时期里,较早对图书馆现象作哲学思考的人有刘迅、刘烈、陈一阳、庄义逊等人。刘迅于1982年著有《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一文[7];刘烈于1985年著有《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8],陈一阳于1985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9],于1988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10];庄义逊于1985年著有《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一文[11]。另外,卿家康、詹新文于1987年译有J・H・谢拉的《图书馆哲学》一文[12]。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蓬勃发展,高锦雪教授于1985年就著有《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书。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研究者中,除高锦雪外,其余研究者无一是以图书馆哲学为自己主要研究领域的,因此他们的上述著文也都是“偶发之作”,其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而且他们各自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都未能继续下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有蒋永福、何长青、吕斌、周文骏、周庆山、胡先媛、张广钦、刘君、马恒通、李明华、郑全太、王梅等。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持续呈活跃状态,沈宝环、赖鼎铭、高锦雪、梁君卿、卢荷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已达到了较专深的境界,其中,赖鼎铭教授的《图书馆学的哲学》(1993年印行)一书可谓是视角极其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名著[13]。在大陆,蒋永福和郑全太是以图书馆哲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两人的研究成果也最丰,而其余的研究者们似乎仍属于“偶尔一发”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蒋永福先生从1990年起致力于图书馆哲学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是目前我国大陆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者,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应该说他为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述可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正式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图书馆哲学”一词正式见诸有关文献。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发展时期,较之80年代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研究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研究成果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由此奠定了图书馆哲学研究在我国图书馆学领域中的显著地位。
2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长青认为,“图书馆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图书馆现象领域的一般(或本质)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图书馆学应用研究和图书馆实践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论”[14]。
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是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层面上展开评论的理性之学”,“图书馆哲学并不是很高深的玄学,而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对待‘图书馆’的态度、理论表现形式”[15]。
周文骏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关于图书馆本质规律和方法论的学科。它一方面是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所以可将其视为介于哲学和图书馆学之间的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层次”[16]。
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哲学也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本质上是一回事[17]。
周庆山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他在《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比图书馆学大而又能指导图书馆学的理论,事实上这里指的便是图书馆哲学”[18]。
吕斌和李国秋认为,“图书馆哲学”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图书馆事业的宗旨和目标,第二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涉及到的哲学问题[19]。
蒋永福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人深思图书馆现象时获得的一种思维深处的感悟与理解[20]。他在《图书馆哲学是什么》一文中又指出,“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图书馆哲学是一种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的综合思维方式”,“所谓图书馆哲学,就是对图书馆现象的哲学关怀。这种哲学关怀,体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21]。
胡先嫒在《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应用于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活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它既要受到哲学的雨露浸润,又要取得图书馆实践的支撑,它处于哲学和思想学的中间层,研究的是图书馆活动及
这一社会现象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探求的是图书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并将哲学思想体现在图书馆学研究中”[22]。
李明华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实践、对图书馆的认识,对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文化的高度提炼与升华,研究图书馆哲学实际上是对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学理论成果作出高度的抽象和系统的概括”[23]。
刘君、易长芸认为,“图书馆哲学是以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24]。
郑全太和孙淑文在《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图书馆价值观和图书馆学方法论”[25]。郑全太和石友荣在《试论作为实践哲学的'图书馆哲学》一文中又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关于流变不息的图书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感悟和诠释”[26]。
另外,马恒通还专门著文论述了“图书馆学哲学”(philosophy of library science)问题。他指出,“图书馆学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图书馆学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27]。刘君和易长芸认为,“与图书馆哲学相反,‘图书馆学的哲学’强调的是哲学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与图书馆哲学不同,图书馆学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哲学,落脚点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学”[28]。
由上述可知,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概念的内涵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目前尚处于“前科学”阶段,还很不成熟。不过,从上述诸说法中我们还是能够梳理出一些异中之同的看法:(1)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的产物;(2)图书馆哲学研究探讨的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本质问题,或者说,图书馆哲学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的深层理解、感悟和诠释;(3)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方式,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
3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性质,何长青认为,“图书馆哲学既是这些范畴的一门具体应用哲学或部门哲学学科,又是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29]。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并不是哲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具有浓烈图书馆学个性特征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是研究图书馆学高级理论形态的图书馆学研究方向”[30]。蒋永福指出,“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图书馆哲学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所进行的反思性关怀,因而也可称之为图书馆科学的‘元理论’,……(它)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而一般不涉及或不直接描述图书馆现象中的个别环节或过程,具有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思辩性”[31]。郑全太认为,图书馆哲学属于具体的经验科学,属于图书馆理论思维科学[32];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精神科学,它在本质上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33];图书馆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所以它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34]。王梅和李芸在《论图书馆哲学的人文内涵》一文中批评当前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缺乏人文内涵,指出:“图书馆哲学,首先我们肯定一点的是,它是人学,图书馆学与哲学的关系本质上的联系,是人文的相通,那么,图书馆哲学就不应该在人文的竹篱外徘徊”[35]。其实,蒋永福早在1991年就批评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缺乏人性的问题,并呼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人性的复归[36]。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性质的认识还有一些分歧,如图书馆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两者皆是?再如,有的学者认为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应用科学、实践哲学,而有的学者又认为图书馆哲学是理论科学、思辩科学,这两种看法相矛盾吗?等等。这些问题只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澄清。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树立人文主义的图书馆学精神”[37]。蒋永福认为,“‘我是谁’,亦即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图书馆哲学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38]。周庆山也指出,“透过图书馆具体机构认识图书馆现象的本质,这正是图书馆哲学追求的目标”[39]。郑全太从“图书馆哲学在本质上是实践哲学”这一立论角度认为,图书馆哲学“所要解决的是来自图书馆实践中的有关什么是图书馆、图书馆的价值,什么是图书馆精神的问题”[40],“图书馆哲学作为实践哲学是以图书馆智慧(或称图书馆精神)为知识目标的”[41]。刘君和易长芸从哲学的功能推断图书馆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图书馆学与哲学的结合,充分发挥两门学科优势,通过对图书馆问题的哲学研究,揭示出对图书馆发展的规律性认识”[42]。周文骏教授也指出,“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没有正确地把握。而这种正确把握正是图书馆哲学的任务”[43]。可见,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任务或目的的看法较为一致,即图书馆哲学追寻的是图书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意义,周庆山指出,“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和学术境界,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图书馆员忽视理念和思想而偏倚于实务和技术,是与他们对图书馆认识上的机构化、实体化及操作具体化有一定关系的。这正是图书馆哲学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所在,即它可以让图书馆员充分意识到其工作的意义、目标、原则、合理性和整体价值取向”[44]。张广钦指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图书馆学理论的解释力;二是有助于增强图书馆人的理论观念[45]。郑全太和石友荣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功能价值在于用“图书馆智慧”指导图书馆实践,他们指出,“图书馆哲学并不是提供可操作性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在图书馆实践中直接应用,它要摆脱具体的事实和眼前的功利,与现实隔开一段距离,从而能够超越现实,以敏锐的理性的眼光去洞察、透视图书馆实践,对图书馆实践进行哲学的判断,以它的理性的洞察力和规定性,形成对图书馆实践及其与人生实践、社会实践的关系的图书馆智慧,真正地用智慧参与到图书馆实践中去”[46]。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意义的认识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图书馆哲学是观察图书馆现象的智慧之学,它能够为人们提供观察图书馆现象的理论视野、价值观和方法论,能够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
4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范畴体系和内容结构
4.1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范畴体系
作为一种哲学层次的理论思维,图书馆哲学必须指导图书馆学建立自己的逻辑范畴体系。建立一种理论的逻辑范畴体系,主要是确定该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刘烈以“图书馆”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并循着“图书馆――图书馆的矛盾――图书馆的规律”这样的逻辑顺序阐述了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47]。陈一阳认为,图书馆在本质上是“固化信息中心”,于是他以“固化信息”为逻辑起点,演绎出图书馆学的10个基本范畴,依次是“固化信息”、“存储”、“分类”、“目录”、“资料”、“情报”、“检索”、“读者”、“图书馆员”、“图书馆”[48]。何长青则以“文献”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认为“文献”是图书馆现象领域最简单、最抽象的元素形式,它包含
着图书馆现象领域中的一切“矛盾胚芽”[49]。蒋永福一开始也认为“文献”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50],后来他经过进一步的深思熟虑,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他根据“文献的实质是客观知识的载体”这一论断,认为“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学的逻辑中介,人是图书馆学的逻辑终点”[51]。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蒋永福可以说是在我国图书馆学界第一个完整地提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的学者。因为在这之前人们讨论的范围局限在逻辑起点问题上,而基本没有涉及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问题。而且,他的“客观知识论”观点正符合当前图书情报学“知识化”的趋势。相反,目前主张“图书馆论”和“文献论”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4.2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内容结构
周文骏教授在指出,“我国至今还没有建成图书馆哲学的内容体系”[52]。正因如此,目前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内容结构的讨论分歧也最大。台湾的高锦雪在《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之研究,应自图书馆史与图书馆思想史双方面着手”,她对自己著作的内容体系作了如下安排[53]:“图书馆的本质与功能之哲学观”、“图书馆教育之哲学观”、“图书馆选择之哲学观”、“分类与建筑之哲学观”、“参考服务之哲学观”。何长青设计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54]:(1)图书馆规律。包括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本质及功能、图书馆现象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矛盾关系。(2)图书馆认识规律。包括图书馆认识方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变革的矛盾运动。(3)图书馆指导规律。即研究指导图书馆实践的各种辩证法问题。吕斌和李国秋则从图书馆哲学的本体论、图书馆哲学的认识论和图书馆哲学的方法论三方面展开了他们的研究内容[55]。张广钦根据图书馆学理论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事业发展理论和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理论,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内容体系可划分为图书馆学哲学、图书馆事业哲学和图书馆业务哲学3个方面[56]。关于图书馆学哲学的研究内容,马恒通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57]:图书馆学发展规律、图书馆学研究规律和图书馆学的理论价值观。从以上关于图书馆哲学内容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内容如何界定问题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科学界定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体系,将是今后图书馆哲学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过,在图书馆哲学研究内容及其体系整体确定之前(这将是一个漫长过程),对图书馆哲学的某些局部或个别问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其实,一些学者早就做了这方面努力,如郑全太著有《略论图书馆评价的哲学范畴》、《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哲学探析》等文[58~59],武三琳、金高尚著有《关于图书馆引入管理心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60],李明杰著有《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一文[61],陈思玲著有《哲学范畴的图书馆价值论》一文[62],刘君君、周进良著有《关于读者管理的哲学思考》一文[63],等等。
5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几个关系范畴
5.1 关于哲学与图书馆哲学
图书馆哲学固然是哲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把图书馆哲学视为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部门哲学或专业哲学,应该说是无可置疑的事情。但有的人只把图书馆哲学视为哲学原理、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移植和应用,从而称图书馆哲学只是一种应用哲学,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这里,他们没有认识到部门哲学、专业哲学和应用哲学的区别。部门哲学、专业哲学是对某一部门或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哲学思维而产生的一种哲学门类,而应用哲学则是哲学原理、方法在某一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哲学门类。可见,部门哲学、专业哲学和应用哲学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产生的哲学门类。图书馆哲学既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而产生的哲学门类,又是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学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哲学门类。所以图书馆哲学既是一种部门哲学或专业哲学,又是一种应用哲学。
5.2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哲学”
“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是哲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哲学和图书馆学的结合有两个方向:一是“哲学→图书馆学”,即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二是“图书馆学→哲学”,即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前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学哲学”,后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哲学”。也就是说,图书馆学哲学是以“图书馆学”(理论)为对象,而图书馆哲学则以“图书馆现象”为对象。而所谓“图书馆现象”又可包含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所以广义的“图书馆哲学”可包含“图书馆学哲学”。狭义的“图书馆哲学”是指抽掉“图书馆学哲学”内容的剩余部分内容。目前,在理论界存在混淆或不区分“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的现象,应引起注意。本文在上面介绍了图书馆学哲学的研究情况,就是从广义的“图书馆哲学”角度考虑的。
5.3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两者在涵义上是相同的。从两者的产生时间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肯定先于图书馆哲学研究,如果两者在涵义上相同,那么图书馆哲学研究就可说成是一种重复的或多余的研究。显然,现在的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知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属于理论图书馆学范畴,而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资料”。也就是说,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范围要比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宽泛,层次也高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对图书馆实践的一般性理论概括和总结,而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和批判的产物。
5.4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这种判断恐怕很难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同。到目前为止,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问题众说纷纭,远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理论肯定是图书馆学之外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理论(如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因此,如果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就等于把图书馆哲学认定为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显然,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那么,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看来这一问题也是以后图书馆哲学研究首先且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15,30,37,45,56 张广钦.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图书情报工作,2000(5)
3 胡述兆.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台湾:图书与资讯学刊,1996(8)
4 沈宝环.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图书馆论坛,1996(1)
5,21,31,38,51 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是什么.图书情报工作,2001(10)
6 蒋永福.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黑龙江图书馆,1990(1)
7 刘
迅.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情报科学,1982(1)
8,47 刘烈.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四川图书馆学报,1995(1)
9 陈一阳.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广东社会科学,1985(2)
10,48 陈一阳.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1)
11 庄义逊.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见: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教学参考文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12 [美]J・H・谢拉著;卿家康,詹新文译.图书馆哲学.大学图书馆通讯,1987(4)
13 赖鼎铭.图书馆学的哲学.台北:文华出版社,1993
14,29,54 何长青.图书馆哲学论纲.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4)
16,43,52 周文骏.编后――我们研究些什么?见:周文骏,倪波.图书馆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17 黄宗忠.浅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1999(1)
18,39,44 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19,55 吕斌,李国秋.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与情报,1997(1)
20 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散思.图书情报工作,1998(9)
22 胡先嫒.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述评.图书馆学研究,1998(2)
23 李明华.大众图书馆哲学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5(2)
24,28,42 刘君,易长芸.关于图书馆哲学两个问题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0(7)
25,32 郑全太,孙淑文.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图书情报工作,1998(9)
26,34,41,46 郑全太,石友荣.试论作为实践哲学的图书馆哲学.图书馆,2001(5)
27,57 马恒通.图书馆学哲学论纲.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4)
33,40 郑全太.图书馆哲学的实践意识探析.图书馆建设,2000(5)
35 王梅,李芸.论图书馆哲学的人文内涵.图书馆建设,2001(4)
36 蒋永福.图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三.黑龙江图书馆,1991(6)
49 何长青.“文献”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图书馆杂志,1992(3)
50 蒋永福.图书馆学的三个研究范畴――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二.黑龙江图书馆,1990(6)
53 高锦雪.图书馆哲学之研究.台北:书棚出版社,1995
58 郑全太.略论图书馆评价的哲学范畴.图书情报工作,1998(4)
59 郑全太.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哲学探析.图书馆建设,1999(2)
60 武三琳,金高尚.关于图书馆引入管理心理学的哲学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7(11)
61 李明杰.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4)
62 陈思玲.哲学范畴的图书馆价值论.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4)
63 刘君君,周进良.关于读者管理的哲学思考.图书馆建设,2002(1)
篇6:政治哲学初探
政治哲学初探
政治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从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高度对社会政治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把握。从其研究的方法上看,政治哲学是把政治生活纳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系统之中,着重揭示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整体及其他社会生活的本质关系。政治哲学对政治实践活动具有宏观指导功能,对政治思想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研究具有方法论功能,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具有评价功能。研究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当代政治哲学,对我国政治生活的'进步及其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瑞清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列教研部 刊 名:内蒙古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0 “”(2) 分类号:B0 关键词:政治哲学 政治生活 社会生活整体 政治体制改革篇7: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摘要:本文根据霍布斯著作《利维坦》、《论公民》,从性恶论、自然法、社会契约、绝对君权四方面来阐述其政治哲学理论。霍布斯第一次用人的本质,代替欧洲当时流行的“君权神授”观点,用人权对抗神权,打开了长期封闭民众观念的思想阀门,传播新思维,为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开辟了哲学道路,引领了政治哲学研究领域的转型。
关键词:战争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政治哲学;君主专制
欧洲著名思想家霍布斯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喉舌,他运用自己的政治哲学理论为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制政权的时代性进行论述,根据他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以自然人的本质为基点,又在人性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最后推出了绝对君权的必然结论。
一、性恶论
霍布斯把他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看作论证自己政治哲学理论的跳板,对此,他首先提出人们的欲望说。在早期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存,不顾后果、疯狂地索取其他群人的生活必需品,“渴望攫取占有他人皆有共同兴趣之物”。这是人们欲望的最初体现,也是主要体现,即霍布斯人的欲望说理论,它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非自然力量所能及的,当然人们更无法自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同时人们的欲望又不尽相同,于是人们为了自身的最大利益互相争论,互相掠夺,互相残杀,其后果就是把原始的自然状态演变成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在霍布斯看来,每个人的智商和力量的相似性,决定人们想说话办事的相似性。但是因为人们的目的不同,事实上也不可能相同,人们都想实现各自的预定目标,于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便会互相欺骗,互相竞争,乃至发生对抗。
篇8: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二、自然法
人类的最大利益是保全自己,而这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严重威胁的人们的生命权利,不是最大利益所追求的,人们为了保全生命就必须想办法使这种状态向着有利于人的最大利益方向转化,但由于人的本性即人的自然欲望,人要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困难重重,“因为只要每个人都保有凭自己喜好做任何事情的权利,所有的人就永远处在战争状态之中”。对此,理性便是使人们脱离这种状态的唯一方法,即霍布斯的自然法。“自然法是正确的指令,它为了最持久地保存生命的可能,规定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三、社会契约
每个人只有把除生命权利以外的全部自然权利转让出来,并制定相关契约,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这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通过这种方法,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地执行,使每个个体都把各自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权利实体,由他代理全权负责,保证每个个体的最大利益。“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以便使他能够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这也就是说,国家不是根据上帝产生的,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产生的;法律不是根据耶稣制定的,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制定的;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转让的。
四、绝对君权
“国家的区别在与主权者的不同”霍布斯根据统治者的不同特点把国家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在他看来,君主制是三种政体中最好的一种。霍布斯以他的社会契约论为笔杆,对君主的绝对权力作了最大的辩护。在他的社会契约中,统治者并不包含在内,不属于制定契约的任何一方,这样统治者便不受契约的任何制约。在他的视野中,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外交权等所有国家最高权了力于一身,不受法律和契约的限制,人民要绝对听从他的号令,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得以任何原因对君主有任何不满、任何不服,人民起义或造反,是天理不容的,同时也违反了自然法法则,更是对自己亲手制定的社会契约的践踏。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理论以全面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奠定了其在世界政治哲学史上集大成的地位。他把上帝从天上拉回人间,从人的本性探讨国家问题,瓦解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使资产阶级人权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个人主义在英国盛行,带有浓厚的近代色彩,是近代政治哲学研究转型的体现,后来自由思想家洛克、卢梭等人扬弃了他的社会契约论,对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乃至当代的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霍布斯所提倡的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的君主制,这种政体在英国的特殊时期,有利于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在此意义上,他的政治哲学理论也具有鲜明的近代意义。但是他是从资产阶级人性论、而非科学的唯物史观看待国家问题,陷入了唯心史观的泥潭,不可能知道国家的真正本质。
篇9:政治哲学教案
●考点突破
1.全面理解意识概念
(1)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概念,理解意识概念对理解、掌握物质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2)理解意识概念应把握的要点:
①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不能产生意识。但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电脑思维”并不是人脑所进行的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
④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看,意识虽由物质决定,依赖于物质,但并不完全消极被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⑤要辩证地看待意识:既要承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又要看到其形式的主观色彩。
(3)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表明意识具有依赖性,依赖于物质的产生和发展。但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具体表现在:
意识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误区警示
1.电脑能够模拟人脑,电脑也能思维。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第一,“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第二,“电脑思维”没有自觉能动性,没有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第三,“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第四,“电脑思维”
没有社会性,不会去探求模拟的社会意义;人脑智慧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第五,“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
2.错误的意识和宗教观念是一回事
解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错误意识是指歪曲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即错误意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不相符合,不相一致。而宗教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反映,它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有什么。可见,宗教观念是错误的意识,但错误的意识不一定是宗教观念。
●真题再现
例题 (20xx上海单科,14,2分)“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于主观世界
点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意识,意识都于客观世界,故选A。
●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首先,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就说明原有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规律,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其次,从客观事物的角度来分析,客观事物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它不是捉摸不定的,因而人是可以认识它的。
第三,从认识的基础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过去难以正确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今天或明天就会正确认识它。
第四,从人的认识能力来看,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随着实践的发展处于不断提高之中,人的认识能力今天达不到的正确认识,将来会有一天能够达到。
②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有差别的,主要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原因是:
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利益的立足点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方法论要求: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不断充实科学知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仅仅承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还不能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全面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既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承认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含义: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注意:从这一概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第二,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意识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的东西;第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在于通过指导实践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两种不同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我们既要反对否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要充分重视精神的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不搞精神万能论。
④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仅仅是反作用而非决定作用,因为它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的错误倾向:
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要正确认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
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
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量齐观,不能平行并列。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3.“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误区警示
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的
解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但物质可以独立存在。所以,可以说意识离不开物质,但不能说物质离不开意识,说物质和意识不可分是错误的。
●真题再现
例题1 (20xx全国Ⅱ)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点评:本题应选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是这种反作用中的积极的一面的反映,故①正确。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指意识的变化与客观实际的变化的不同步,也指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故②正确。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④不符合材料。
例题2 (20xx全国Ⅰ)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xx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点评:本题应选A。正确的决策即正确的意识,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意识指挥人们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的,故①正确。正确的意识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②正确。正确的决策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是取决于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决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是对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的结果,但不是创造规律,创造规律的说法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因此,③④错误。
篇10:政治哲学教案
考点突破
1.人生价值的实现
(1)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因此,一个社会有着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便制约着这个社会人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水平。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要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程度也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培养、利用和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即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等。
历史上的许多有志之士,虽有非凡的才能,但终因社会条件的限制,缺乏客观条件而含恨终生。当代青年生活、成长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施,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是,客观条件的有利与不利,不是个人成长、人生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它们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提示:怎样全面、正确地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生存条件、工作条件等。
(2)要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第一,要全面看条件。社会条件包括各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影响个人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但又各有特点,个人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利用。第二,既要看到物质条件,又要看到精神条件。有的人往往只看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个人待遇,而忽视社会主义制度、精神文明的发展,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结果妨碍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总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地看,我们的社会为社会成员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虽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的。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良好而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依靠主观努力。在一定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相互联系,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人生价值的实现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这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落脚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谁都希望道路平直,少出挫折,获得成功,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面对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有的人一败就涂地,有的人则屡败屡战,从此走向坚强和成功。
(2)实现人生价值,要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①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我们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②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这种人生价值观常常表现为无远大理想,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主张及时享乐,讲眼前“实惠”,甚至把追求个人快乐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2.正确认识金钱与人生价值
能否正确认识人生与金钱的关系,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们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金钱观念也越来越强烈,如何认识和对待金钱成为现实生活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要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仍然充当着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同一切商品进行交换的职能。对企业而言,赚钱意识成为一种主要的企业意识。因为能否赚钱,赚钱多少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生命力。对个人来说,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因此人应当有金钱观念。
(2)要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艺术的欣赏、精神的欢愉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人生更高尚的追求。人要生存和发展,应该有金钱观念,但是金钱观念必须受其他观念的制约和限定,不能用金钱观念淹没或代替其他观念。金钱观念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不能成为主导、至上的东西。
(3)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获取金钱的手段归结起来不外是正当的、合法的,或不正当的、不合法的。要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懂得哪些手段是正当合法的,哪些手段是不正当、非法的。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总之,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的腐蚀,使自己键康地成长。
(4)对金钱认识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因此,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是正确的,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把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放在第一位;但还必须认识到金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是实现理想和事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依然充当商品流通的手段,是财富的象征,因此,认为“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是不正确的。
误区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生价值,金钱的作用不可忽视,应该一切向钱看。”把追求金钱当成人生的目标,是完全错误的,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索。人生追求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成功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
误区警示
1.个人努力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人生价值的实现,既包括主观条件,又包括社会历史条件。个人努力属于主观条件,这对实现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一定的客观条件,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人的创造力的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由此可见,实现人生价值,仅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这个观点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片面夸大了个人努力的作用。
2.获取金钱就是拜金主义
解析:这是不正确的。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对获取金钱是不是拜金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如果采用不道德的或违法的手段,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从而获取金钱,这就属于拜金主义。相反,如果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获取金钱,就不属于拜金主义。
真题再现
例题 (20xx重庆)一个替政府看门的中学毕业青年,60年锲而不舍地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打磨镜片。借助自己研磨的'超出专业技师水平的复合镜片,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得到科学界广泛赞誉,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头衔。他就是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材料表明( )
①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②生活理想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缩
③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
④获得社会认可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点评:本题应选A。列文虎克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认识微观世界作出了贡献,其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体现了实践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的作用,也体现了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故①③正确。②观点错误,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④观点错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我国政治哲学研究述要(共10篇)




